《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苏教版

(苏教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 各不相同, 因此. 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

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 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我的思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 以学生课余自学、诵读为主, 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目的:.通过多形式的朗读, 理解诗歌的意境。

. 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讲话, 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 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 快速默读一遍, 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 尽情地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诗歌的韵味). 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自由朗读, 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

(从朗读的技巧方面, 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配乐范读。

. 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 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 通过反复诵读, 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先小组交流, 再全班交流)四、积累诗歌:比—比, 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 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

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 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涛歌的基本方法, 大致可归纳为:朗读一赏析一积累。

(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教学目的:.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 创设情境, 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苏轼时年岁, 为密州太守, 政治上很不得意, 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 心情抑郁不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中职教育).doc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中职教育).doc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二、课文内容分析1.《十五夜望月》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丄。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乂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栖(qT):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2、“秋思” 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口”在文屮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 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彖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別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 试分析。

拓展:口——月光,联想李口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屮嫦娥、吴刚、口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喑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I、可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彖,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山两句来看,应指中秋Z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小,名不详。

在唐代咏小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口树栖鸦”。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汇报人: 2023-12-30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三首咏月诗词的 背景、作者及诗词大 意。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 意境和修辞手法。
了解中秋节的起源、 习俗和传统。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赏析咏月诗词,分析 其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包括《静夜思》 、《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让学生了解中 秋节的起源、习俗和咏月诗词的文化 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 美情趣。
教学方法与过程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朗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VS
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再逐一 讲解三首诗词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讨论活动。
教学效果与评价
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对中秋节和 咏月诗词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评价
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 果。
写读后感
总结词:提升理解
详细描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静夜思》、《望月怀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首咏月诗词的读后感,表 达对诗词的感悟和体会,提升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搜集其他咏月诗词
01
总结词:拓展知识
02
详细描述:布置作业,让学生搜 集一些其他的咏月诗词,并加以 整理和分类,拓展学生的诗词知 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学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要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下是我带来学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的相关内容,期望对你有帮忙。

学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例1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2课时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重点: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并能背诵全词。

二、理解词人的感情变化过程,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自古,“月亮”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布满情趣的字眼,不少文人骚客尤其喜爱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成就名作佳篇。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等。

今日让我们一起来领会北宋词人苏东坡的一篇旷世杰作,同样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预习检查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提示留意下列字词读音栖鸦( )绮户( )宫阙( )琼楼( ) 天际( )2、老师范读。

3、同学一齐朗读这首词(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熟悉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同学了解,老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四、其次次朗读训练①同学个人朗读;②同学齐读。

五、思索争论在这首词里面,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争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讲解“想象”的定义。

(一) 依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醉酒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No.29
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赵怀巧
审核人
授课时间




1、通过阅读、欣赏,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词中表达的思乡、思亲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欣赏,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
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
分析




一、回忆旧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而中秋的月则格外的美丽、明亮,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一、学习《十五夜望月》
㈠检查导入
㈡整体感知
1、放录音范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
二次备课




调。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诗,进一步了解全诗的内容。
3、指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作出评价。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句容市黄梅中学:韩明许礼杰王海云学习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学习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学习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学习过程:《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一、导入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生:《我的思念是圆的》生:《十五夜望月》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

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

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发表见解,小组补充组织朗读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第二课时初备统复备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结合内容谈感受组织背诵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组织交流,评价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课后作业: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一、导——“诗言志”同学们,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中国文学桂冠上最璀璨的瑰宝,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那么诗歌的魅力在哪,其特点是什么?我国古代文论家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各家众说纷纭,而“诗言志”是我国绝大数人对诗的本质特征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所谓“诗言志”,我们今天姑且简单地说即诗人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情感。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看看我们的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三首诗词都是把什么当写作对象?月,什么时候的月?中秋。

很好,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被人称为团圆之节,因为中秋月圆人亦应团圆了。

凭我们在语文之江湖闯荡七年的丰富经验,我们读课文绝不放过文章的标题,因为它对我们理解课文是非常有协助的,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努力,共同探究在这三首诗词中诗人所言之志。

二、初读寻“志”(一)请同学们对照着注释自由地朗读三首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第一遍读,希望同学们读得全一些,比方第二首的小序也要认真地读一读。

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明确。

(二)刚刚同学们结合注释大概读懂了诗意,现在我们就去诗词中找一找诗人都各想言什么“志”,即诗人都各表达了什么情感?并请大家从诗中找出能够比较明显地透露诗人情感的句子或词。

1.《十五夜望月》,从诗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来看,特别是“秋思”来看,秋思即秋天的情思,这里是怀人的意思。

再结合诗歌题目(原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姓名不详,但肯定是诗人的友人)来看,应是怀人之情。

且“十五夜”在这里即中秋之夜,望月寄托怀人之情,即思念之情。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水平,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水平。

教学重点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水平。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水平,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手抄报,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中秋话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1、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注音与字词3、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放录音,整体感知。

A、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B、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自由朗读,感悟全诗,思考下列问题a“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b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c“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4、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这是一次关于中秋咏月诗词教学的实录。

本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秋节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进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2.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感受中秋的诗意和艺术;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1.引入在中秋节将至之际,播放一段有关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龙去脉,以及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和文化特色。

同时,介绍中秋咏月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状态。

2.诗词欣赏选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秋夜寄邱员外》等中秋咏月经典诗词进行欣赏。

教师先念诵一遍,然后请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意义,并就其中的比喻、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点拨讲解。

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咏月诗词的特点,即“月润物华”、“月圆人圆”、“月代表心灵”等。

3.诗词默写将欣赏过的部分经典中秋咏月诗词,进行单句或全篇默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加深诗词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默写完毕后,学生可以交换试卷,彼此批改,并互相讨论和交流。

4.小组朗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词朗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美学意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完毕后,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组,并颁发奖品。

5.诗词创作要求学生以《中秋月饼》为主题,创作一首8个字的中秋咏月短诗。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月饼有关的知识和故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独具特色的中秋咏月短诗。

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欣赏,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6.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课程学习和活动体验,学生不仅了解了中秋节的源起和传统习俗,还学会了欣赏和创作中秋咏月诗词,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中秋咏月诗词,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掌握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学会欣赏诗词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人对中秋明月的赞美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感悟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秋明月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中秋明月的感受。

然后提问:“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关于中秋明月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首经典的中秋咏月诗词。

”(二)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三首诗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诗词的大意。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重点讲解诗词中的疑难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诗词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例如,《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中秋月色和庭院中的景物,烘托出一种寂寥、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既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又展现了他豁达超脱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思考。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通过想象嫦娥奔月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教案:中 秋 咏 月 诗 词 三 首

教案:中 秋 咏 月 诗 词 三 首

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中秋节的寄托思念、团圆之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学习《静夜思》3. 学习《望月怀远》三、教学过程:A. 介绍中秋节和咏月诗词的背景知识。

B. 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 分发诗词材料,由学生自主朗读并理解诗意。

2. 教师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诗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体会明月在中秋节中的象征意义。

4. 鼓励学生模仿创作自己的咏月诗词。

C. 学习《静夜思》1. 分发诗词材料,由学生自主朗读并理解诗意。

2. 教师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诗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寄托思念之情。

4. 提醒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

D. 学习《望月怀远》1. 分发诗词材料,由学生自主朗读并理解诗意。

2. 教师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诗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远方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4.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E. 合作创作中秋咏月诗词:1. 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词语,模仿课堂学习的咏月诗词进行创作。

2. 让学生互相分享并欣赏彼此的作品。

3. 教师适时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诗词表达水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所学的中秋咏月诗词。

2.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中秋节的理解和思考。

3. 学生能够在创作中秋咏月诗词时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
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水调歌头》
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②字词积累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宫阙( què):宫殿。

不胜(shēng):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

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琼(qióng)楼玉宇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3、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

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

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字词积累: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3.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4.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题目解说:
“我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三、研习课文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

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

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我的思念是圆的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完成《训练三部曲》第十三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