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时第一时

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文。

二、深入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

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四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1)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

(1)《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本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13 中咏月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13 中咏月教案 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栖.()宫阙.()绮.()户琼.()楼婵.()娟天涯.()不胜.()寒

2.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中庭:

婵娟:

宫阙:

琼楼玉宇:

天涯海角:

何事:

3.试着对选文进行古今对译(理解诗的大体意思)(提供参考)。

第一首: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第二首: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我)跳舞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无眠的人。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

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

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一)解诗题

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

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

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诗歌,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体悟诗歌抒发的情感。

2. 感受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怀人情思。

二、【重点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诗歌赏析

《十五夜望月》

1.诗词大意。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冷露无声湿桂花。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2.诗歌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如水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中秋咏月诗词导学案1

中秋咏月诗词导学案1

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导学卡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习任务

一、阅读“导学方案”第74页“资料整合”部分,了解作者信息及文作背景。

1.王建,代诗人。

2.苏轼,字,号,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之一。与其父、其弟合称为“三苏”。为派代表人物。

二、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栖.()宫阙.()绮.()户琼.()楼

婵.()娟天涯.()不胜.()寒

三、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1.诵读(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

2.赛读(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

3.品读

①集体诵读《十五夜望月》。

②理解诗意(参考“文言文详解”第10页)

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

四、学习第二首《水调歌头》

1.理解文题

“水调歌头”是;“丙辰中秋……兼怀子由。”是,它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2.自由朗诵,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3.展示朗读技巧,注意语速、重音。(男生朗读上阕,女生朗读下阕。)

4.理解诗意(参考“文言文详解”第11页),体会诗情。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③上、下两阕的联系何在?

④小组讨论。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6)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诗人运用象征、暗示、隐喻等修辞手 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富有哲理 意味。
03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
01
02
03
难点一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 的意象和意境,以及作者 的情感表达。
难点二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咏月诗 词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 力。
难点三
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 案,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网络平台或在线教育资源,为学生提 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机会,促进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THANKS
主题思想
通过将思念比喻为圆月,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
三首咏月诗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
诗人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通过写景、抒情、叙事等多种手法,表 达了中秋节的团圆主题。
表现手法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首咏月诗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多媒体教学
互动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 诗词的背景、作者、主题等相关信息,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利用课堂互动平台或线上互动工具,引导 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分享等互动活动, 增强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实践教学
网络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践体验,如观 察月亮、品尝月饼等,加深学生对中秋节 和咏月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关于中秋咏月诗词的教程设计

关于中秋咏月诗词的教程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的教程设计

关于中秋咏月诗词的教程设计

一、目标全解:

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占5分钟(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2.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设计7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设计7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设

计7

学科

时间

年级

设计单位

主备人

参与人

语文

2014.10

七年级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4.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难点

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三、自主导学

1、检测预习

(1)、文题理解。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苏轼在此词前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丙辰应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恰是苏轼的“不惑之年”,当时他在密州任上。

“中秋”即“秋中”,《梦梁录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反映了宋人的习俗。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设

学习目标

1、品词析句,领略诗情意境。

2、比较归纳,总结共同特点。

3、拓展延伸,积累咏月名句。

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

1、总结这三首咏月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2、查找资料,收集一些咏月的名句,课堂上交流。

教学过程

模块一:品词析句,领略《十五夜望月》的诗境。

老师出镜: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反复诵读和品味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同作者的心靠得很近,被他内心丰富的情感所打动,为他乐观旷达的胸襟而敬佩,也为他超凡脱俗的文学才华而折服。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另外两首不同时代又各具风格的中秋咏月诗歌PPT1《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

PPT1课件展示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

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PPT2 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一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大家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PPT2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对于作者王建,大家可能还比较陌生吧?下面老师就来给同学们做个简单的介绍。PPT3

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

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

这是一次关于中秋咏月诗词教学的实录。本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秋节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进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

2.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感受中秋的诗意和艺术;

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在中秋节将至之际,播放一段有关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龙去脉,以及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和文化特色。同时,介绍中秋咏月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状态。

2.诗词欣赏

选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秋夜寄邱员外》等中秋咏月经典诗词进行欣赏。教师先念诵一遍,然后请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意义,并就其中的比喻、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点拨讲解。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咏月诗词的特点,即“月润物华”、“月圆人圆”、“月代表心灵”等。

3.诗词默写

将欣赏过的部分经典中秋咏月诗词,进行单句或全篇默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加深诗词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默写完毕后,学生可以交换试卷,彼此批改,并互相讨论和交流。

4.小组朗诵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词朗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美学意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朗诵完毕后,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组,并颁发奖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

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水调歌头》

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②字词积累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 què):宫殿。

不胜(shēng):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琼(qióng)楼玉宇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3、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字词积累: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3.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4.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题目解说:

“我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三、研习课文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我的思念是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