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崇因寺明神宗圣旨碑

合集下载

正定崇因寺明神宗圣旨碑

正定崇因寺明神宗圣旨碑

图一碑首拓片崇因寺坐落于河北正定城内北门里街路西,历史上曾是这座古城的八大寺院之一。

然而历经岁月风雨,偌大的寺院如今仅存南端的照壁和北端的藏经楼,其它的建筑及文物,除1959年将寺内重要建筑毗卢佛殿与毗卢铜佛迁至隆兴寺中轴线末端,一口明代铜钟和一尊韦陀铜像藏于隆兴寺进行保护外,大多均已坍毁和流散。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后经调查,发现了一些自崇因寺流散的石刻文物,明神宗圣旨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

此碑原立于崇因寺内,20世纪50年代移至寺外,被砌于今常山公园门前的桥上,1980年重修该桥时拆下,运至隆兴寺保存。

碑为青石质,座失,首身一体,高221厘米,宽76厘米,厚19.5厘米。

碑首部分高60.5厘米,阳面碑额刻正书“圣旨”二字,两旁线刻二龙戏珠,且辅以祥云纹(图一)。

碑身边饰亦为图二碑文拓片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

故谕。

」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吉旦」从圣旨内容可知,崇因寺全称为“敕赐护国崇因寺”,系明神宗赐额。

性定为其开山第一代住持。

碑文中记“况国初建置僧录司,职掌厥事”。

僧录司是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唐文宗开成年间置左、右僧录司;宋承唐制,设左、右街僧录司;后几经改制,元朝于各路设僧录司,后期废。

明政权建立之初,僧侣出身的明太祖对佛教进行整顿,洪武十五年(1382)仿照宋制,设各级僧司、僧官;在京设僧录司,为管理僧人之最高机构,隶于礼部,负责颁给僧人度牒、总理天下僧人以及统领地方各僧官衙门,即府之僧纲司、州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之著述。

明代的大藏经有“南藏”和“北藏”。

初刻南藏系洪武五年(1372)敕令点校,三十一年(1398)刻成,因版刻成后不久即被焚毁,故流传极少。

明成祖永乐年间又敕令雕印,称永乐南藏,亦即世所称南藏,刊成于永乐十七年(1419)。

北藏是明成祖朱棣敕命编撰的一部大藏经,永乐十九年(1421)为报皇考皇妣生育之恩而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完成。

正定隆兴寺游记2

正定隆兴寺游记2

正定隆兴寺游记2大悲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隆兴寺中轴线的最北端的大悲阁,是1959年从正定北门里搬迁来的崇因寺毗卢殿。

崇因寺是正定“八大寺”中的一寺。

【注】正定著名的八大寺是:隆兴寺、天宁寺、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崇因寺、洪济寺、舍利寺。

这八大寺,现存五座半,即:隆兴寺、天宁寺、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半座即崇因寺。

眼前这个毗卢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毗卢”是梵文“毗卢遮那”的简称。

意思是“光明遍照”。

有种说法是“毗卢”是释迦牟尼的另一尊号。

我们所说的“千佛绕毗卢”就是不管佛有多少宗、多少派,都围绕毗卢转。

毗卢是掌权、掌印佛。

大家请看殿内的铜制毗卢佛像,高6.27米。

设计精巧,造型独特,是隆兴寺内的第六个全国之最。

其特点是自下而上渐收,像一座宝塔。

整体分三层而铸。

三层共计一千个莲瓣,象征大千世界。

每个莲瓣上都有一尊小佛,一千个小佛面貌各异,也象征了大千世界都由佛来统治,所以又称“千佛绕毗卢”。

大悲阁中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铜像是宋代开宝四年(公元971年)铸造的原物。

菩萨像高21.3米。

铸造时间这么早、体量又这么大的铜佛像,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看到。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拥有42只手。

其中,两手在胸前合十,左、右两侧各有20只手侧举。

在侧举的40只手中,分别拿着日、月、净瓶、金刚杵、乾坤带等法器,象征着观凌晨菩萨拥有极大的法力,可以为广大众生解除各种各样的苦难。

所以,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们,都到这座菩萨像前叩头礼拜,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避免灾难,幸福平安。

但是,这座观凌晨菩萨像左、右两侧的40只铜铸手臂,已经在清代康熙末年被锯掉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40只手臂,是人们用木头制作后安装上去的。

手中仍然拿着各种法器。

千手千眼观音铜铸像下面的石须弥座,高度为2.2米,须弥座的上枋、壶门内和隔间槏柱上还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宋代雕刻。

在这些雕刻中有盘龙,有飞天,也有伎乐,图案精细,形态生动,是我国古代留下的不可多得的雕刻珍品。

正定府文庙

正定府文庙

正定府文庙燕军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朝以后,相对于“武庙”(指关帝庙、岳王庙),称孔庙为“文庙”。

正定是府署所在地,又是县治,所以正定城内有两座文庙。

一座是县文庙,在今天的正定六中西边育才街的路西,现存的县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遍布全国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属于时代最早者。

1933年,古建筑专先生专程从北京到正定考察古建筑,认定县文庙大成殿是唐末五代的遗物。

国家文物局专先生考察后认为,正定的县文庙的大成殿比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要早五个世纪。

一座是府文庙,地址在今天的解放街小学和中医院处。

现在还只有府文庙的戟门存在,这是一座是元代的建筑,最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修葺一新。

只是被夹在居民楼的中间,人们很难看到它的雄姿。

正定历代是郡、国、路、府的所在地,所以正定府文庙的规格很高,曾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群。

雍正十一年,正定知府郑为龙在《重修府学文庙记》中记道:“正定郡北镇恒山,南临滹水;地号名区,化推首善,而文庙之肇尤为特重。

其局势恢阔,规模宏远,瑞气所钟,人文辈出。

凡擅文章之山斗,优相业之经纶者代不乏人,无一不发轫于此。

”清同治九年王荫昌(正定人,任武定府同知)所撰《重修正定府府学文庙碑》碑文说:“正定府为历代省会之区,故府学、文庙规模广阔,气象崇宏,甲于通省。

而修葺之费,工程浩大,亦无有过于此者。

”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府文庙已经大部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相传孔子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

孔子五十岁时,由鲁国的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曾周游列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

_唐张仁宪神道碑考_补_宋燕鹏

_唐张仁宪神道碑考_补_宋燕鹏

考》),对现存文安县相公庄的《唐张仁宪神道 书清河张公神道碑并序”,可见在此时,张仁
碑》 作了录文整理及初步研究,读后颇受启 宪家族标榜自己为“清河张氏”,碑文里也称
发,但尚觉意犹未尽。该神道碑为唐宣宗大中 张仁宪“其先清河人”。如果仅看碑文的话,似
二年(848)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为其祖父张仁 乎张仁宪就是清河张氏的后裔了,但 《旧唐
2013.1
《唐张仁宪神道碑考》补
文物春秋
《唐张仁宪神道碑考》补 *
宋燕鹏 1 董劭伟 2
(1.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2.东北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关键词】河北文安县;唐代;张仁宪神道碑;张仲武;幽州

【摘 要】《唐张仁宪神道碑》现存河北文安县相公庄,立于唐大中二年(848),本文对该神道碑所反映的张仁
依靠武功来振兴家族,而张仁宪家族就是其
张仁宪本人“尝仕本州,历居右职。贞元
中著名的一支。但并不能因为张仁宪的神道 初,敕授银青光禄大夫、太子中允”。“本州”即
碑称其原本为清河人,我们就认为他是士族。 幽州“,右职”为刺史之下地位较高之属官,有
两《唐书》皆云张仲武为范阳人,因此碑文说 别驾、长史、司马等,张仁宪所任即为其中之
长史、试大理评事讳昱嫡孙,祢讳晋,皇不仕。 治疗才痊愈。“复明年冬,谏户部,吐以血诚,
妣扶风马氏,汉宫大练,蜀郡白那眉之洪胤 请觐龙阙”,在第二年即大中四年(850)冬,再
也。会昌中燕帅赠太尉兰陵张庄王念切重甥, 次进谏张直方,这才有了托打猎为名逃奔京
特署衙职,功因破虏,官奏宪阶。心务廉平,志 师的秘密行动。逃跑的时候,张直方应该是将
其为清河人,反而更显示出张仲武为其祖父 某一个。“银青光禄大夫”为文散官,从三品。

明代《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碑考

明代《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碑考

正定古称常山、恒州、真定,是古代河北中南部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是路、府、州、县的治所,建有府、县两级文庙。

正定府文庙位于今正定县城内常山东路路南,是古代河北境内规模较大的府学之一。

2019年6月,为配合府文庙外围环境整治工程,受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府文庙原址区域进行了文物勘察,在戟门南侧约50米处发现明代《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石碑一通。

此碑为青石质,断裂为三块,碑座已失。

碑首高115厘米,宽134厘米,厚53厘米,雕三条龙互相缠绕,碑额正中阴刻“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9字(图一)。

碑身高315厘米,宽130厘米,厚50厘米,碑文为楷书,共21行,满行51字,共807字(图二)。

除碑体断裂处个别文字残缺外,保存基本完好。

碑文详细记述了明弘治八年(1495)至十年(1497)正定府文庙的修缮情况。

下面结合相关文献,对碑文所涉及的此次修缮情况进行考订,乞请方家教正。

一、碑刻录文该碑文在光绪《正定县志》中有收录,只是题名为《重修正定府庙学记》,且无撰文、明代《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碑考岳改荣(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0)【关键词】河北正定;府文庙;真定府;明代【摘要】正定府文庙是古代河北境内规模较大的府学之一,宋以前建置不可考,宋熙宁三年(1070)龙图阁学士知府事吴中复创修,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金、元、明、清历代皆有修葺。

2019年6月,为配合正定府文庙外围环境整治,对府文庙原址区域进行了文物勘察,在戟门南侧约50米处发现明代《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石碑一通。

该碑主要记述了明弘治八年(1495)至十年(1497)正定府文庙的修缮情况,为研究正定府文庙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翔实而精确的资料。

书丹、篆额人及立碑时间[1]192。

与出土碑文相对照,县志录文略有差异,但不影响对碑文的解读。

为便于研究,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其中,加□文字为碑上残缺据县志补齐者,【】内文字为县志与碑不同者,()内为县志所缺录字。

清代正定府惜字社碑记考

清代正定府惜字社碑记考

清代正定府惜字社碑记考作者:岳改荣来源:《文物春秋》2019年第04期【关键词】河北正定;惜字社碑;敬惜字纸信仰;清代【摘要】惜字即敬惜字纸,指对文化的崇敬和珍惜,惜字社是由敬惜字纸信仰延伸出的一个清代民间组织。

现存于河北正定隆兴寺碑廊里的惜字社碑记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定府学训导左犹龙组织成立惜字社,倡导敬惜字纸的过程,为研究清代敬惜字纸信仰及其组织——惜字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惜字即敬惜字纸,是一种对文化崇敬和珍惜的信仰。

现存于正定隆兴寺碑廊里的惜字社碑记录了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时任正定府学训导的左犹龙组织惜字社,倡导敬惜字纸的过程,为清代正定府敬惜字纸信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惜字社碑为青石质,高156厘米,宽68厘米,厚23厘米。

方碑首,浮雕卷云纹,阳面残,正中额题楷体竖书“永垂不朽”,阴面额题楷体竖书“乐善不倦”。

碑文楷书,正面共18行,满行33字,共455字,内容为成立惜字社的原因、经过及主要捐资人(图一);阴面碑文全部为捐款人的职务、姓名及捐款数额,共909字。

碑阳录文:惜字社碑记人或相距数千百年,或相隔数千百里,其语不可得而闻也,传之者其惟字乎。

□□□道伦理显,而政教文章所以达其心而垂之永久者,非字曷记此?庖牺氏一画开天□,仓史造字,天故雨粟,以彰其瑞也。

后世愚昧,不知敬惜,弃之泥涂藩溷间,过孰大焉!犹龙蹙然,思所以易此弊也,商之司马陶花洲先生,新旧邑侯唐莼芗、张旦初两先生,各称善。

因属恒阳书院山长张鹤樵先生,以启告合属明府及司铎各友,共捐廉俸。

前后得制钱三百千,发商生息,取子钱,觅人收拾焚化,其灰投之清流,庶古人心血不致秽弃。

俾崇因寺僧人空相董其事。

又恐历久而渝也,立案存县,领状存学,以防其后。

或曰:子之为此,其有近名之心乎?予应之曰:作善降祥,理有固然,诸君子慨助廉泉,共成盛举,其食报当自有在,予则何心?亦行其心之所安而已。

事既成,刻石记之,立于寺,待后之乐善者踵其事而扩充焉。

正定府六忠祠

正定府六忠祠

正定府六忠祠正定府“六忠祠”燕军正定府“六忠祠”坐落在原正定府文庙内。

正定府文庙的旧址包含此刻的正定解放街小学、正定县中医院和正定县财政局、正定县计生局、正定县文物旅行局的一部分。

正定府文庙分为三个大院落,正院是供奉孔子的文庙大殿、供奉孔子先人的崇圣祠,供奉先师、先贤、先儒的东庑和西庑。

西院是府学。

东院是祭祠院。

东院内有文昌祠、乡贤祠、名宦祠,东院的正北面大殿就是“六忠祠”。

祠堂内供奉的是与正定府的历史有直接关系的六位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

六忠祠的匾额题曰“敬恕”,意思是大家仰慕忠义之士,建立戒慎仁义之心,以他们为楷模,拘束自己,忠君爱国。

六忠祠内供奉的六位人物是:唐朝的颜杲卿、颜真卿,宋代的欧阳珣、李邈,元朝的鈒纳锡彰和明朝的徐标。

六忠祠原名二忠祠,是在明正德八年( 1513 年)朝廷敕建的。

当时供奉的是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优秀功绩的颜杲卿和颜真卿表兄弟二人。

颜杲卿( 692--756 ),字昕,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初任范阳(今北京)户曹从军,后升为营田判官,并任常山郡(治今正定)太守。

天宝十四年( 755 年)阴历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反叛,颜杲卿应平原郡(今山东平原)太守其堂弟颜真卿之约,结合起兵断叛军后路。

十二月,安、史叛军进犯常山,颜杲卿和长史袁履谦、真定县县令贾琛假传安禄山的命令,召驻守在土门的叛军将领李钦凑( 安禄山的义子)和潘惟慎到常山城中议事。

李钦凑赶到常山,颜杲卿托词夜间不开城门,让李钦凑宿在城外,随后又派人以慰问之名,将李钦凑灌醉,连同其手下、跟从一齐杀死。

安禄山派他的部将高邈去范阳招兵走到蒲城,颜杲卿派从军冯虔与藁城县县令在藁城驿设计将高邈生擒。

叛将何千年自赵郡来真定,也被颜杲卿派冯虔等擒获。

颜杲卿派人将李钦凑和潘惟慎的首级以及高邈、何千年押往京城,却在半途被安禄山挟持。

时唐玄宗闻讯,下诏封颜杲卿为“卫尉卿”兼“御史中丞”。

颜杲卿被封官后,假传文告到河北的各郡县,宣称皇帝差遣30 万大军马上抵达河北,并差遣郭仲邕带领百骑为前锋,在马后拽着树枝向南飞驰,灰尘飞扬,看见的人都说唐朝大军到了。

正定新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普化寺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

正定新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普化寺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

正定新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普化寺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作者:刘友恒来源:《文物春秋》2017年第01期【关键词】河北正定;东天宁寺;容公长老;塔铭;普化寺;晦岩禅师【摘要】2016年8月,正定古城墙修缮工程施工中,于西城墙内城门南侧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

“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刻于元至治二年,记载了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的生平,它的发现,为正定天宁寺、邢台开元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普化寺,正定史志不见记载,“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的发现,可补志书之缺。

绵延12公里、府级规制的正定城为我国现存十大城墙之一。

由于明代拓建时将大量的早期石质文物用于砌筑墙基,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墙动土时便陆续出土了一些碑刻、塔铭、经幢、墓志等。

2013年,南城墙月城基址的发掘拉开了正定古城保护标志性工程——古城墙修缮的序幕。

施工过程中,继2015年7月在正定南城门瓮城发现元至元四年(1267)临济禅寺预建寓庵坚公禅师寿塔塔铭[1]和原置于真定府文庙,与金代著名墨工、正定人刘法相关的诗文刻石[2]后,2016年8月,又在正定西城墙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

二者的发现,为研究正定乃至河北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一、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为容公长老石塔之塔身部分。

青石雕制,方形柱式,高 180 厘米,自下而上渐次收分。

正面下宽46厘米,上宽43厘米,四周以线刻卷云纹为饰。

上部线刻坐式佛像,高15.5厘米。

佛像饰双线身光和头光,面形方圆,下身着裙,外穿右肩半披式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双手叠置于腹前。

中部阴刻正书大字“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2行12字,其上端横向阴刻梵文1行7字。

下部线刻仰覆莲须弥座(封三,1)。

第二面下宽43厘米,上宽38.5厘米,第三面下宽46厘米,上宽42.5厘米,上端均横向刻梵文1行8字,梵文下面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每面刻字均为11行,满行30字(图一)。

河北有座京南第一古刹正定隆兴寺,康熙皇帝因他而来,还下令敕建

河北有座京南第一古刹正定隆兴寺,康熙皇帝因他而来,还下令敕建

河北有座京南第一古刹正定隆兴寺,康熙皇帝因他而来,还下令敕建外地朋友到石家庄来玩,经常会问,你们石家庄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们石家庄也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好去处——正定隆兴寺。

正定古城门楼正定古城距离首都北京仅2小时车程,如果是乘高铁那就更快了。

正定古城南城门城门上的匾额“三关雄镇”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里是鲜虞国都,自北魏起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

根据我国古代的城市建制,“府与府,二百五”。

意思是府与府之间相隔250华里。

正定县古称真定府,在古代与顺天府(北京)、保定府(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可见正定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是何等的重要。

南下第一人——赵佗塑像正定赵云庙赵云塑像地灵必人杰。

“百岁帝王”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常胜将军”赵云、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明代吏部尚书梁梦龙、清代大学士梁清标、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务院代总理和陆军总长王士珍、我国神经学科奠基人“百岁院士”张香桐等均系正定籍人。

北宋名臣范仲淹也出生在正定。

人文荟萃之地,曾吸引乾隆皇帝七次驾临。

而康熙皇帝的造访却跟前述一人有关。

谁啊?这里暂且不表。

先卖个关子,一会儿一口气说完。

隆兴寺大悲阁及中国邮政发行的《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大名鼎鼎的正定隆兴寺原名龙藏寺,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了。

北宋时曾大规模扩建。

现在的布局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

后世金、元、明、清都有重修。

是国内现存的少有的宋代建筑群。

故此,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说。

这座宁静的北方小城浓缩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

保留下来八个朝代的古建筑群。

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

隆兴寺天王殿隆兴寺没有山门。

天王殿是其入口,是进入隆兴寺的第一座殿阁,也是隆兴寺现存最早的一座宋代建筑。

天王殿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匾额在天王殿大门上端有块用龙镶框的匾额“敕建隆兴寺”,这是康熙皇帝亲笔手书的,那为什么康熙皇帝会“敕建隆兴寺”呢?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清朝初年的时候,正定出了位赫赫有名的梁清标,在顺治、康熙两朝先后任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后授保和殿大学士,职位非常显赫。

正定隆兴寺《重修六师殿记》碑阳碑阴并考

正定隆兴寺《重修六师殿记》碑阳碑阴并考

正定隆兴寺《重修六师殿记》碑阳碑阴并考
刘友恒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2022()2
【摘要】现仅存遗址的大觉六师殿曾是正定隆兴寺内最大的一座宋代建筑,立于殿址前东侧、刻立于元大德五年(1301)的《重修六师殿记》碑是该寺现存唯一一通专门记述大觉六师殿修建情况的碑刻。

该碑碑阳主要记至元年间高僧胆巴发心重修六师殿事宜,其中胆巴舍白金千两资助营建的内容可补史籍所记其行状之缺。

而碑阴除记录外护功德主和妆銮佛像施主名号外,还系统列出了阖寺廊下17个院及各院总计135位僧人的僧职名号,为古代佛教碑刻所少见。

【总页数】11页(P68-75)
【作者】刘友恒
【作者单位】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修缮"修旧如旧"的范例——由平顺县龙门寺《重修天王殿记》碑载述谈起
2.《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观音像写生》中国画
3.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佛传壁画内容辨识
4.明弘治《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碑——法门寺历史若干问题再探讨
5.燕赵之宝隋碑之冠——正定隆兴寺《龙藏寺碑》考察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隆兴寺三绝

隆兴寺三绝

隆兴寺三绝久闻正定隆兴寺“三绝”:随碑、宋塑、明壁画。

上周末,在石家庄著名画师尚文杰先生陪同下,游览了古刹隆兴寺。

隆兴寺距石家庄十五公里,是第一批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代。

初名龙藏寺。

唐改名龙兴寺。

宋太祖赵匡胤修建大悲阁,铸造七丈三尺高千手千眼铜观音像,因此又称大佛寺。

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两次奉敕重建,康熙并赐改庙额“隆兴寺”。

尚中杰先生多年潜心佛学,专攻工笔佛造像。

对隆兴寺沿革极为纫熟。

途中,即介绍:正定隆兴寺没有山门。

传说唐初,李世民命尉迟恭督建龙兴寺。

寺庙已近完工,独有山门未建。

忽闻薛仁贵犯事问斩,尉迟恭连忙赶回长安营救薛仁贵。

待工匠追赶尉迟恭请示山门如何建造时,尉迟恭已过黄河。

尉迟恭马不停蹄,边跑边比划,工匠没听清,以为尉迟恭命就建于此。

遂龙兴寺寺院在河北,山门却建在了河南。

作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随碑、宋塑、明壁画称其三绝。

隆兴寺碑刻众多。

最著名的有:随《龙藏寺碑》、宋《重修龙兴寺碑》和元赵孟頫《祝延碑》。

特别《龙藏寺碑》,于中国书法沿革发展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书体方正有致,结构严谨。

既继承了魏碑朴拙、庄重,又开启了唐欧阳询《醴泉铭》、褚遂良《孟法师碑》、虞世南《庙堂碑》的清丽、隽秀先河。

可惜,瓜棚豆架手边虽有《龙藏寺碑》影印拓片,可无有扫描仪,无法将其奉上与大家共享。

中国古代雕塑史整个就是一部佛教文化史。

几乎所有的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都是佛教故事。

就雕塑的表现手法又有雕和塑的区别。

所谓的“雕”,就是将作品不需要的部分去掉,就是“刻化”;所谓的“塑”,就是将有用的材料堆砌成为作品,就是“塑造”。

前者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最著名的当属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后者以麦积山石窟和宋塑为代表。

而整个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造型最高峰的却是宋塑。

现存四大宋塑分别是山东临清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苏州甪直保圣寺和无锡紫金庵。

四大宋塑都是以群塑而闻名。

而隆兴寺的宋代雕塑虽然只是独立的个体,其艺术造型与四大宋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河北正定古城旅游景点介绍

河北正定古城旅游景点介绍

河北正定古城旅游景点介绍位于石家庄市区以北15公里处,始建于北周。

厚重的历史积淀,可以让人轻易地在此抓住时间的尾巴。

正定古城素来享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

城内的隆兴寺更号称“京外名刹之首”,寺中的千手观音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美的观音”。

景点信息地址:石家庄市区以北15公里处门票:隆兴寺30元、荣国府15元、赵云庙20元、开元寺10元、广惠寺华塔10元、临济寺澄灵塔5元、天宁寺凌霄塔5元。

交通:石家庄火车站对面的柏林大厦有中巴直达正定,车费3元,车程约40分钟;北京南站有4459次列车直达正定,车程约需4个半小时。

自驾车从六里桥走京石高速公路到大瓦窑桥出高速,沿107国道前行,经保定、定州直达正定古城。

景点地图景点相关资料正定古城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名城,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刹”之称的隆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寺内21.3米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是全国最高的立式铜佛,与唐代建筑华塔、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以及五代遗物文庙大成殿,堪称中华文物之精粹。

正定是一座具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据史料记载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春秋时期为鲜虞国,战国时期为中山国,赵灭中山后,遂归赵,秦时属恒山郡,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公元197年)代相陈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帝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一千四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

福门里生活区北侧一户居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通石碑。

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闻讯赶到,将碑石及时征集并运至隆兴寺保存。

碑为青石质,残为四块,一块碑首,三块碑身。

碑首近方形,高109厘米,宽104厘米,厚40厘米;正反两面均为二龙相交雕饰,两龙相对昂首于额题上端,前肢三爪托举火焰宝珠;碑额周边及碑首两侧均饰如意云纹,两侧顶部分别雕饰日月;笏形额内阴刻大字篆书“建文昌神祠记”两行六字(图一)。

碑身上半部缺失,下部残存三块,约占碑身的三分之二。

通残高161厘米,宽100厘米,厚39厘米。

残存碑文29行,凡585字,均为楷书,无边饰(图二、三)。

碑阴素面无字。

现将残存碑文录文于下:1.……(延)前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奉2.……抚山东河南佥副都御史吏科都给3.……4.……许守谦篆图一碑首5.……6.……7.……野应星文在昴毕间其风俗重农务本其人习文武□□□表著□□顾城池□□辽阔厥内中隆为□□□□□□□□□四8.……易潜聚堪舆家谓民罔阜安而文风亦未畅盖坐此□□□斯议□□久然□□□也嘉靖己酉绵州□□□□□□部□9.……内见四隅荒芜湫洼状怃然太息深以昔议为确亟用荒度议□□□□□□□□□□□依附成□以□□□□□□央遂□10.……报可乃分委贤能卜吉经营工始于艮隅次及乾及坤及巽艮建□□□积草若□□□以备军需□为□院□三□□□□□髦现清风美政既奏最绩于是议毅然引为己任捐金□□□□守备葛九章畦地十余□□□守□□□□□□□□15.……郡理富顺王君讳纳言邑侯江都徐君讳天宠指画规模计□□□□□□□羡力藉之配徒……16.……安邑李君讳圭郡理阳城贾君讳之凤继下车□□厥成守□□□□□指挥体统行事李君讳一……17.……(文)昌神像肖自梓潼台址高耸殿宇巍峨(不)雕刻粉饰□□□□□□□□□□有堂有□东西有□□□□□□□□□□□□……18.……公主之其号舍听诸生肄业每月三校文字(郡)□暨邑侯□□□□□□□□□□视之公□调……图二碑石残块拓片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19.……厥左东城屹然如藩其左辅也厥右新街沙水联接□□□□□□□□□□□廒及诸庙宇……20.……如列星斯三隅中央所无矣如康节所称乍圆明月夜者□之□□□□□□□□□□在云霄而……21.……有瑞雪祠内外遍地瑶华而神祠民居两城楼□有如玉妆更……22.……公有23.……余曰是举也因执事者获悉往议今告工……24.……定□无而今有(之)……25.……士庶之幸前贤之光也然自嘉靖壬子……26.……口碑不可殚述兹盖其大者乎余初归拟以俸余易此地……27.……拜记之系之词曰维神之尊兮星之精于赫昭回兮……28.……29.……后学罗文瑞摹勒上石从录文可以看出,因残缺不全,碑文内容不甚明了。

明万历、清乾隆二帝与正定崇因寺

明万历、清乾隆二帝与正定崇因寺

明万历、清乾隆二帝与正定崇因寺作者:杜平来源:《档案天地》2017年第05期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37座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河北正定名列榜首。

在名城构成的诸多元素中,佛教文化遗存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大亮点。

而被人们熟知的正定八大寺——隆兴寺、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天宁寺、崇因寺、舍利寺、洪济寺,又是古城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

作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的崇因寺,规模、名气虽不及八大寺院之首隆兴寺,但其历史上曾深得明万历、清乾隆二帝的青睐和垂顾,古刹中殿宇、佛像、碑石依然彰显着皇家气派。

崇因寺,坐落在正定城内北门里街。

关于其始建年代,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现存的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颁经敕谕“圣旨”碑碑阴“本府崇因寺盖方殿募缘疏”记:“ 粤崇因禅林,古之天王兰若,罹兵燹,兴废弗稽于何代也。

”而清光緒元年(1875)《正定县志》则记:“崇因寺,明万历丁未僧无疑募建。

”后者则为人们更多采用。

不管上述两种说法哪种正确,崇因寺系经明万历皇帝及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的扶持而兴盛则是不争的事实。

万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登基时年方十岁,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在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慈圣皇太后,则是明朝帝后中最崇佛好佛者。

《明史·孝定李太后传》记,其“顾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资巨万,帝已助施无算。

居正在日,尝以为言,未能用也。

”而神宗天性纯孝,从顺圣母。

同样崇释教,尊佛法。

亲政后,不仅敕命兴建或修缮众多寺院,而且大量刊印旧刻藏经637函和慈圣皇太后续刊41函共678函,通行颁布京师及各地名山寺院。

崇因寺即为荣受恩赐的寺院之一。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二月初一敕谕,敕赐护国崇因寺开山第一代住持性定僧众人等,颁予寺院全藏678函,差汉经厂太监王忠前往供安。

由此可知,崇因寺全称为“护国崇因寺”。

而该寺最能代表皇室风格特征的则是明神宗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的铜铸四面毗卢佛像(图一)。

铸造精良,世所罕见。

正定山西会馆遗存碑刻

正定山西会馆遗存碑刻

余年,而有盐商蒲坂」张子辈同心发愿,载亩
顺治二年岁次乙酉三月谷雨日」
赡僧之举,意綦善矣!先是庵始即设田若干,
钦差分守河东道山西按察使司副使、郡
每香火岁月,计未尝不周。后祲灾频仍,
」二
三阇黎,鹄癯鸟散。诸商人忧之曰:将见白衣
人吴嵩胤沐手撰」
款下钤“吴嵩胤印”朱文印和“丁丑进士”
堂绝海潮音耶!土地究能养人,沧桑终有实
《晋宁庵白衣堂置买香火田地
流动,会馆这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逐渐成为
碑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重修晋宁庵
同乡、同行业的商人在异地寄居、议事、联乡
碑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重修会馆过
情、笃情谊的场所。
庭碑》,内容均涉及坐落在正定南关村的山西
明清时期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足迹
会馆及其前身明代晋宁庵。现三碑分置隆兴
纳税契银壹两三钱二分。崇祯拾陆年拾壹月
像以祈庇佑,以壮观瞻。更增抱厦、川廊、旁
二十七日。”从中可知,当时地价为每亩用银
2.4 两,纳税比例为 5%,这为研究明末地价、
税制提供了一条可靠资料 。
殿、□房,且将失迷香火地亩尽为倍价归赎
有」数。遂延僧住持于中,以为朔望香灯之
奉。于三十年□□鸠工,于三十一年十月告
《正定县志·灾祥》知,自明崇祯元
纹,身部刻施银者姓名、商号名号及数额等 7
年(1628)至清顺治二年(1645),正定一带的
列(录文略)。此碑现存隆兴寺龙腾苑碑廊。
自然灾害有“崇正(祯)元年夏旱,五行志所谓
碑阳文字移录如下:
畿南赤地千里是也;十三年正月数风霾,风至
重修晋宁庵碑记 」
[2]
四月方止,又大旱;十四年大旱” ,寺院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定崇因寺明神宗圣旨碑
作者:杜平
来源:《文物春秋》2013年第01期
【摘要】崇因寺曾是正定的八大寺院之一,明神宗圣旨碑是寺中流散多年后又失而复得的重要石刻文物之一,碑阳所刻的明神宗颁经敕谕及碑阴所刻的募缘疏,为考订崇因寺的历史沿革及铜铸毗卢佛像的铸制缘起等,提供了确切的文字资料。

【关键词】河北正定;崇因寺;明代圣旨碑;毗卢佛
崇因寺坐落于河北正定城内北门里街路西,历史上曾是这座古城的八大寺院之一。

然而历经岁月风雨,偌大的寺院如今仅存南端的照壁和北端的藏经楼,其它的建筑及文物,除1959年将寺内重要建筑毗卢佛殿与毗卢铜佛迁至隆兴寺中轴线末端,一口明代铜钟和一尊韦陀铜像藏于隆兴寺进行保护外,大多均已坍毁和流散。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后经调查,发现了一些自崇因寺流散的石刻文物,明神宗圣旨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

此碑原立于崇因寺内,20世纪50年代移至寺外,被砌于今常山公园门前的桥上,1980年重修该桥时拆下,运至隆兴寺保存。

碑为青石质,座失,首身一体,高221厘米,宽76厘米,厚19.5厘米。

碑首部分高60.5厘米,阳面碑额刻正书“圣旨”二字,两旁线刻二龙戏珠,且辅以祥云纹(图一)。

碑身边饰亦为龙戏珠纹,内刻圣旨全文,计15行,满行31字,共312字(图二)。

内容如下:
敕谕一道」皇帝敕谕,敕赐护国崇因寺开山第一代住持性定僧众人等。

」朕惟自古帝王以儒道治天下,而儒术之外复有释教,相翼并行。

朕以冲昧嗣」承大统,迄今卅有七祀,天下和平,臣民乐业。

仰思」天眷祖德洪庇,良由大公同善之因,况国初建置僧录司,职掌厥事,盖仁慈清静,」其功德不殊。

神道设教,于化诱为易;」祖宗睿谟,意深远矣。

佛氏藏经旧刻六百三十七函,我」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续刊四十一函。

朕既恭序其端,而又因通行印施,序」其前后,敕谕护持,所以锡孝类、流」慈恩也。

兹者,朕嘉善道之可依,念传布之未广,爰命所司,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永垂不朽,庶表朕敬□汤护□以□□□。

此经」颁布之处,本寺僧众人等其务斋心礼诵,敬奉珍藏,不许亵玩。

今特差汉□□太」监王忠,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

故谕。

」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吉旦」
从圣旨内容可知,崇因寺全称为“敕赐护国崇因寺”,系明神宗赐额。

性定为其开山第一代住持。

碑文中记“况国初建置僧录司,职掌厥事”。

僧录司是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唐文宗开成年间置左、右僧录司;宋承唐制,设左、右街僧录司;后几经改制,元朝于各路设僧录司,后期废。

明政权建立之初,僧侣出身的明太祖对佛教进行整顿,洪武十五年(1382)仿照宋制,设
各级僧司、僧官;在京设僧录司,为管理僧人之最高机构,隶于礼部,负责颁给僧人度牒、总理天下僧人以及统领地方各僧官衙门,即府之僧纲司、州之僧正司、县之僧会司。

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均各一人,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充任。

此颁经敕谕所涉佛教经典计有佛氏藏经旧刻637函、慈圣皇太后续刊41函,以及神宗命所司印造全藏678函。

藏经,即大藏经之略称,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称“一切经”。

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作“三藏经”,分别为经藏、律藏和论藏。

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之著述。

明代的大藏经有“南藏”和“北藏”。

初刻南藏系洪武五年(1372)敕令点校,三十一年(1398)刻成,因版刻成后不久即被焚毁,故流传极少。

明成祖永乐年间又敕令雕印,称永乐南藏,亦即世所称南藏,刊成于永乐十七年(1419)。

北藏是明成祖朱棣敕命编撰的一部大藏经,永乐十九年(1421)为报皇考皇妣生育之恩而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完成。

大藏诸经凡636函,万历年间,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又续刻入藏诸集,自钜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

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钦赐《御制续入藏经序》,总计本序凡677函及目录一函。

此即《明史·艺文志》所称“释藏目录四卷,佛经678函”[1]是也。

这些经藏“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可见明万历时期,正定崇因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

该碑阴首部正中碑额刻正书“碑阴”二字,两旁装饰纹饰同碑阳(图三)。

碑身周边刻缠枝花纹,内刻“本府崇因寺盖方殿募缘疏”,楷书16行,满行32字,共378字(图四)。

全文如下:
本府崇因寺盖方殿募缘疏」粤崇因禅林,古之天王兰若,罹兵燹兴废,弗稽于何代也。

」今安圆回三级千佛金像,我」当今皇上同」圣母慈圣皇太后老娘娘御制所造。

今展拓重修建四方大殿,厥工非□,力寡难□。

」普告十方四众贤善,第望欣施,微者不拒。

聚众尘而为岳,会涓滴以成溟。

百□□」储,四方辐辏,欲了此何难哉,在发心而已矣。

倘然郎彻三轮,不住一法,功德等于」河沙,福果同于劫石。

《地藏经》云,生前作福,十分全收;没后追修,七中获一。

黄金盈」室,空留祸患之资;白璧千箱,斗乱子孙业重。

人生若梦,奚不广结善缘;幻世空花,」早觉身前作福。

人无百载欢娱,财属五家有分。

达士宜思,遇好事莫轻放过。

或栋」梁椽柱,或砖瓦灰石,共种出世良因;或工价颜料,或米面柴薪,同成无上妙果。

不」徒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且当于今世后世而资遐福。

作善降祥,积善余庆,善岂」无征。

舍笠遮佛,樵夫位尊离面;顿饭施僧,贫婆果乐三禅。

稽古明言,况乃佛非妄」语。

只教来世胜今生,莫遣今生胜来世。

第办肯心,福不唐捐者矣。

」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作证。

」沙门性定薰沐谨书”」
该碑文系崇因寺住持僧性定为安奉圆回三级千佛金像修建四方大殿而书的募缘疏。

虽未刻时间,但其作为圣旨碑之碑阴,应与碑阳的刻立时间基本同时。

此碑文中关于寺院的沿革记为“粤崇因禅林,古之天王兰若,罹兵燹兴废,弗稽于何代也”,与《正定县志》所记“崇因寺,明万历丁未僧无疑募建”有异。

唐天宝元年,西域大食国侵扰安西,路远来不及发援兵,玄宗乃令不空法师入宫做法,求“禅兵之助”,大食果然退兵。

为此,玄宗下令在各府城楼绘立天王
像,并设立别院供奉天王。

若依此说推测,募缘疏所记崇因寺有可能为唐代创建,后罹兵燹废。

“今安圆回三级千佛金像,我当今皇上同圣母慈圣皇太后老娘娘御制所造。

今展拓重修建四方大殿,……”文中的圆回三级千佛金像系原供于正定崇因寺内的铜铸毗卢佛像(图五),四方大殿即供奉该像的毗卢佛殿,1959年一并迁入隆兴寺。

由于历史的原因,崇因寺碑刻现无一存立原址,该碑上世纪50年代也已挪作他用,所以关于崇因寺铜铸毗卢佛像的铸制缘起,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

此募缘疏中这短短的40个字,无疑是研究该佛像历史沿革的确切文字资料。

它明确告知,正定崇因寺的铜铸毗卢佛像系明神宗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铸制时间应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或稍早。

无论从碑阳明神宗颁经敕谕,还是从碑阴的募缘疏,都可看出明神宗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对佛教的崇信。

明神宗即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时不足10岁,以高拱、张居正为辅臣。

万历初,张居正秉政,综核名实,整顿吏治,清丈田地,行一条鞭法,整饬边备,国势渐见中兴。

张居正死后,神宗尽反其所为,改革遂废,政局复趋守旧。

万历皇帝晏处深宫,长年不理朝政,以聚敛金钱珠宝为务,公然传索帑藏。

神宗生母李太后,县(今北京通州)人,嘉靖年间入宫为宫女,后侍穆宗于裕邸,隆庆元年(1567)三月封贵妃。

神宗即位,上尊号“慈圣皇太后”,万历六年(1578)三月加尊号“慈圣宣文皇太后”,十年(1582)加尊号“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

《明史》记其“顾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资巨万,帝已助施无算。

居正在日,尝以为言,未能用也”[2]。

有专家分析其好佛的原因,认为“孝定李太后好佛,自有心理性格原因。

她宫人出身,地位卑微,又早年丧夫,儿子幼小。

隆庆帝36岁死,时李贵妃26岁。

寡居内心悲寂,礼佛念经以摆脱精神苦痛;宫人卑微身世,兴建佛刹以提高政治地位。

”[3]依此所记李太后的年龄并佛像铸制年代推知,御制此佛像时,慈圣皇太后的年龄刚逾60岁,故近年正定隆兴寺的导游词云此毗卢佛系明神宗为其生母72岁寿辰御制之说尚需考订。

李太后内性严明,教帝颇严,神宗继位时不足10岁,李太后在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神宗乃“古今帝王之孝所稀有也”,故他崇信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应与李太后有关。

此碑之碑阳、碑阴内容都是研究明代佛教弥足珍贵的史料。

碑石在流散多年后失而复得,实为一幸事,否则,明神宗曾颁经敕谕正定崇因寺将不会为后人知晓,其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精美的毗卢佛之事也将会为历史所湮没,成为难解之谜。

参考文献
[1]《明史》卷98《艺文志》。

[2]同[1],卷114《孝定李太后传》。

[3]阎崇年:《慈圣太后与永安寿塔》,《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1期。

〔责任编辑:许潞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