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 提高文化素养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在当今社会,小学生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而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拓展平台。
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既具有深刻的意义,又应该采用科学的策略。
1.弘扬中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小学生通过接触这些文化,能够更好地认知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2.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强调尊重、诚信等道德品质,通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地行事。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
4.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符号、风俗、文艺等元素都来自于自然和生命,因此小学生通过接触这些元素,可以促进身心发展,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
其次,针对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采取以下策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1.多用寓言、童话等传统文化形式。
这些形式通俗易懂,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2.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身边的现代事物相联系,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使之产生实际意义;3.生动形象地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通过生动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出来,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4.制定规范的评估模式。
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模式,以评估小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成果和进步。
总之,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成长和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式和策略来教育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德育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更是通过文化渗透,让学生在品德修养和情感修炼上得到提升。
本文将就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进行探讨。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1. 课堂教学渗透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诗词、寓言故事、历史传统等,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语文课上教授古诗词,在历史课上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制课上讲解孝道忠义等传统美德。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
2. 文化活动渗透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古代名著,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3.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在校园风景中设置传统文化雕塑或景点,装饰校园环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传统文化艺术展览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促进学生在校园中自然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1. 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价值理念,如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忠诚诚信等。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崇德向善,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心。
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自信坚定的人生态度。
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需要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1. 诗词歌赋的传承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它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精选古诗词,如《将进酒》、《静夜思》等,让学生领略古人的风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诗词,可以启发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对于文学的欣赏,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这些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忠孝孝顺、仁爱和和谐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1. 选编精品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精品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品味和朗诵古诗词,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人文情怀,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2. 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古典诗词朗诵比赛、古代文学作品朗读会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饱满情感,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活动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文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解和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孩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的形成,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修养,从而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并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人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中华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仁者爱人,义者守信,尊重礼节,勤奋好学,注重聚散,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的教育,告诉孩子对他人要有善意,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自律勤奋,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热爱生活的品质。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
中华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包括民间艺术、文学、戏剧、书法、绘画等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看戏、听曲、欣赏画、学习书法等形式,让孩子接触、了解、学习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提高孩子审美水平和文艺情趣。
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心,还可以增强孩子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责任感。
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涵盖广泛,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想、智慧和认识,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开阔孩子的眼界并让孩子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读经、讲故事、解课文等方式,让孩子了解和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理和哲学思想,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精髓,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充分挖掘教材,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如《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讲解《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如“仁爱”、“礼义”、“诚信”等;在讲解《诗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在讲解唐诗宋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古代诗词、开展古文知识竞赛、举行传统文化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课堂教学仅仅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方面,课外延伸同样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如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参观博物馆、访问历史文化古迹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写日记、作文、演讲等,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方法
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方法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也不断提高。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怎样渗透传统文化已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方法。
通过了解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1. 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国或一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使幼儿接受到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2. 塑造文化自信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理,能够为幼儿打造一个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生存环境,同时能够增强幼儿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促进认知和智力开发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广泛的观念、知识和历史背景等。
让幼儿接触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更准确、更深入的认知。
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增加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培养道德品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塑造幼儿的品德和人格,促进幼儿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自觉。
二、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1. 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幼儿教育方法。
通过生活化教学,幼儿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幼儿园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民间舞蹈、春节拜年等。
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增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2. 渐进式教学渐进式教学是一种逐步引导幼儿认知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逐渐引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让幼儿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地掌握传统文化。
比如,在幼儿园中,可以先讲述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接着再教授相应的礼仪和习俗。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索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渗透理论的探讨1. 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渗透实践。
教师可以选取《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通过阅读、解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2. 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解传统文化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取《孔子》、《老子》、《孟子》等传统文化故事,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 古诗词赏析的教学1. 注重情感情态的培养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态。
通过讲解、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认同,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过程和方式,可以为促进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研究背景】的不断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探讨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通过案例分析,找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精髓和文化遗产,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策略呢?一、采用故事讲解法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故事,如孔子的故事、孟子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和人生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故事讲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春节前,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魅力。
通过诵读古诗词,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开展一些体验活动,比如舞龙、耍花灯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
五、提倡传统文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传统文化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六、注重文化内涵的课文选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选用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课文,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突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行为规范,可以对学生的品格和情操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德育教育中,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一、意义1. 弘扬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德育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传承。
2. 塑造学生优秀品格。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德向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对于学生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内化这些美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
3. 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德育教育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策略1. 设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设计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如中国古代的故事、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习俗等,使学生能够在德育教育中接触和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2. 运用身边的教育资源。
周围环境中充满了各种传统文化的元素,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起来,例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地方,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通过在学校举办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节日习俗庆祝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和展示。
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展示区,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成果展示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浅论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浅论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传统美德,提升其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下面就浅论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小学德育教育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引导学生重视传统节日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由此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影响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
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品格。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认识世界、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通过接触、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文明礼仪和良好习惯。
1.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小学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可以开设寓言故事、诗词歌赋、古典戏曲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其中的道德情怀和人生智慧,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古代诗词、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大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渗透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对中华古代诗词、经典名著等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文本了解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渗透也可以让学生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在接受其他文化的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形成独特的文化自我,并以此为骄傲和底气,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渗透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对经典古诗词、名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传承之道从娃娃抓起,从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写教材、选取课文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
选取古代诗词、经典名著等作为教材,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提高语文水平,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朗诵比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形成独特的文化自我。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在小学识字 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还能培养学 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本次演示以统编本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识字教 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传统文化可以 帮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组成,加深对汉字 的认识和记忆。最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教学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和研究。许多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例 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材插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有的则插图的心理教育和情感培养功能,认为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插图的教学价值和功能方面,而对于如何有效地 运用插图进行语文教学、不同插图类型的效果比较等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最后,统编本教材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文化创新 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统编本教材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内容,采 取以下措施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1、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在识字教学中,引入与汉字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书法、对联、灯谜等,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汉 字的兴趣和热爱。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 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
为例
目录
01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 性
03 结论
0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04 参考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引言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选取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进行阅读。
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作品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三、开展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教学,通过赏析、吟诵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丽和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意蕴,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境界和思想情感,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比如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意义;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汉服展示、传统手工制作、传统舞蹈等;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比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五、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
比如在讲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作品时,可以讲解他们的职责和处世之道;在讲解古代礼仪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传统礼仪的体验;在讲解古代名人故事时,可以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举止,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加融入传统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冲击和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1. 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国家的瑰宝。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和友爱等,使学生内化这些美德并且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和美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诗词、书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细胞,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1. 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承载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经典散文、古代典故等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论语》时可以通过讲解孔子的思想,引领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通过田园诗、山水诗等让学生领略中国诗歌的美学情趣和意境。
2. 历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历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历史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英雄人物、经典事件等,从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文化遗产等内容,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
3. 美术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美术是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国画、书法、工艺等形式渗透传统文化。
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现状、实施策略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当前,在教育领域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无关紧要的,甚至会浪费时间。
其次,一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
此外,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佳。
三、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1.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
同时,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故事、游戏、音乐、绘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的发展。
3.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等。
通过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1、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
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
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
3、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
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
意义:1、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现代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教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初中学校需要真正保证内部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了在此教学实践落实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真正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
初中思想品德;渗透;传统文化学校内部的教学和实践内容总的来说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成长进步的积淀,各类课程内部的设置和填充,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出来的,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面向现代发展、呈现现代社会实质的客观评价性课程,与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同,思想品德是通过时代发展过程中对于内部呈现的状态和面貌做有效分析,达到对学生启迪、教育的有效效果,真正通过客观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良好进步和成长,在现代教学内部,教师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存在,真正让学生得到了解和熟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育和教学。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渗透和传承。
下面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些建议:一、开设专题课程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通过课堂讲解、文化体验、亲身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可以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传统民间文化、经典诗词等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二、启发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探索传统文化。
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猜测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和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引入互联网资源,选择一些有益于学生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网站和应用程序,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四、课外活动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比赛、传统文化体验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这些活动可以是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五、故事阅读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阅读,如名人传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事件和传统价值观。
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他们从故事中提取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六、课文创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创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文、小说、故事中。
通过给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背景资料和素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编写一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文或故事。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1. 引言1.1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精髓,具有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通过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提升其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和修养,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更加深入地影响学生,使其在接受道德教育的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引。
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者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例如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组织等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等工具,生动地呈现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案例中,可以通过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1. 价值观培养: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诚信等,这些价值观念对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2. 情感情绪调节: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传统节日,这些故事和节日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
3. 社会交往能力: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人际关系,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小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
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学生作文指导是立体的缺乏感知、缺少关注,没有体会到体积的大小要看整体,应综合其相关因素(如长方体的长宽高,圆柱的底面大小与高,不规则物体的整个轮廓等)。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我努力寻找学生生活经验中对“所占空间大小”有切身感受的学习材料。
改进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的鞋子穿几码?爸爸呢?如果你穿上爸爸的鞋子会怎样?为什么?(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脚比爸爸的脚所占的空间要小,而爸爸的鞋子里面空间比较大,所以穿上很宽松,要掉下来。
)接着请学生看看自己的抽屉,里面有什么?把书包拿出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里面空空的,空间比较大。
)再把书包放进抽屉,手伸进去摸一摸,感觉怎样?(生:很挤,空的地方很小。
)为什么会这样?(生:因为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
)然后请学生例举身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有学生说教室的窗帘所占空间很大,其他学生马上反驳:“不大的,把这个窗帘布叠一下就能放进我们的抽屉。
”“窗帘布虽然看起来大,但很薄的。
”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引领学生明确,比较“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仅要看一个面的大小,还要看厚薄,因此特别要注意物体是立体的,要关注物体的整体。
以上教学因为借助了学生有实实在在感受的生活体验,突破了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实践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抽象涵义。
三、沟通学生感性经验,凸显数学概念本质特征数学概念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特征概括,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一类对象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③小学生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学习数学概念主要以概念形成的方式为主,即从一定的具体例子出发,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方式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获得数学概念。
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为抽象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提供具体的丰富的材料支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思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作者:敖仪林
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3年第41期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进一步摸索、总结出一套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方法。
此法一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三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感悟能力;四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都会相应的增强;五能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六能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西方文化泥沙俱下涌入中国的今天,让学生构筑起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尤为重要。
那么,教师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与传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拓展传统文化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
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来看,各国都很重视传承本民族的经典文化。
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
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宠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影响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古人曰:“和易以思。
”,只有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传统文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收获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要责任,要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
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
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必须经过再加工、再分解传递给学生。
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挑选出来提供给学生。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升华,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古人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古人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思想逐渐摆脱浮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