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文 学 原 理(六下渗)shui
水文与水资源学
名词解释1.水体: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界的水的聚集体。
2.水文学:研究地球表面水体的形成、演化、分布和运动规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
3.水文现象:自然界的水在其循环过程中存在和与运动的各种形态。
4.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5.水分交换更替周期:是指水体在参与水分循环的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换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在数值上等于水体的静储量与年动态水量之比。
6.水量平衡:指任意区域在任意时间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的差额,必然等于蓄水量的变化量。
7.径流系数:降水量中转化为径流量的比例。
8.水面蒸发: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现象。
9.有效蒸发量:在蒸发和凝结的水分子运动过程中,从水面跃出的水分子数量和返回水面的水分子数量之差为实际蒸发量E,即有效蒸发量。
10.土壤蒸发:指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离开土壤11.降水:指大气中水汽以液态水或固态水的形式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问答:1.水文学研究的意义和方向?答:意义(1)水是维持生命存活,保证生物体正常发育必需的物质之一,水分状况是区域动植物特征的重要形成因子,在土壤发育和区域景观特征形成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2)水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方向:(1)地理研究方向,探究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地关系。
(2)物理学研究方向,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建立和运用水文模型,探讨试问现象。
(3)工程研究方向,着重在全面了解水温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关系的问题。
2.水文观察的主要特点?答:(1)成因上的自然性与人为性(2)时程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3)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4)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
3.现代水文学诞生的标志?答:17世纪,佩罗用获得的数据说明径流的降雨成因,首次将水循环的认识提高到定量描述的高度;马略特建立了基于流速和河流横断面面积的流量计算方法;哈雷提出了蒸发是河流径流的主要支持途径的观点。
07-下渗和径流解析
•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 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 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 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 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 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 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 续运动一定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土层内的水将发 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 实验证明:细颗粒土壤比粗颗 粒土壤要慢些。
第六节 下渗(Infiltration)
一、概念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 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 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 流的组成。 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 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 节。 下渗是水循环中最难定量的要素之一。
(二)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和考尔曼1943年通过实验发现,在积 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 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
1.饱和带 : 位于土壤表层; 在持续不断地供水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 但无论下渗强度有多大, 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大, 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 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 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 •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 作用下运动。 • 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 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三)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 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 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增大了下渗量。 • P81图2—33 • 地面起伏,切割程度不同,要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 和汇流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 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水文学原理CH6 下渗
k 2t ⎤ )⎥ − kθ n 4D ⎥ ⎦
HHU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
∂θ ∂ ⎡ ∂θ ⎤ ∂θ = ⎢ D(θ ) ⎥ + k (θ ) ∂t ∂z ⎣ ∂z ⎦ ∂z θ ( z ,0) = θ 0
此时,D(θ)和k(θ)均不为常数。
HHU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2 下渗机理
下渗曲线是一条递减曲线,根据递减速度的快慢,水分所受作用力及运动特 征,干燥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分三个阶段:渗润、渗漏、渗透阶段。
HHU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2 下渗机理 Ⅰ 渗润阶段:主要受分子力作用,入渗水成为薄膜水,当
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时结束。此阶段土壤含水量 较小, fp较大,fp随时间递减的速度迅速。
在获得(t,fp)数据后,给fp(t)配以合适的线型和参数。
HHU
§4 经验下渗曲线
1 考斯加柯夫公式:
Fp = at n,f p = nat n −1,a和n为待定参数。 ln( Fp ) = ln(a ) + n ln(t ) 参数确定: (1). 计算不同t时刻的 ln( Fp )与 ln(t ) (2)点绘 ln( Fp ) ~ ln(t ),过点据中心定线,在线上取两点: . n= ln( Fp ) 2 − ln( Fp )1 ln(t ) 2 − ln(t )1 ,确定出n;
θ (0, t ) = θ n θ (∞, t ) = θ 0
下渗曲线:
玻氏变换
z (θ , t ) = η (θ ) t
1 2
1 −1 f p = st 2 2
水 文 学 原 理(六下渗)
定解问题的构成: 定解问题的构成:
∂θ ∂ ∂θ = [ D (θ ) ] ∂t ∂z ∂z θ ( z ,0) = θ 0
泛定方程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θ (0, t ) = θ n θ ( ∞, t ) = θ 0
HHU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2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
第一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
Ks Hc (θn −θ0 ) f p = Ks + Fp
HHU
§4 经验下渗曲线
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 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
式,并率定其中的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曲线。 并率定其中的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曲线。 1 科斯加柯夫公式: 科斯加柯夫公式:
−1 2 −1 2
,确定出B;
截距 = A,确定出A
HHU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1 均匀雨强时的下渗
三种情况: 三种情况:
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雨强下渗; (1) i >f0,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雨强下渗; 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雨强下渗; (2) i <fc,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雨强下渗;
fp
R F t
fp
3 下渗的影响因素
• • • • • • • • 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 土壤的化学作用 生物作用 地面覆盖物及农业耕作 温度作用 土壤中气体的含量 水质的影响 降水的性质
HHU
HHU
∂θ ∂ 2θ =D 2 ∂t ∂z θ ( z,0) = θ 0
拉氏变换
θ (0, t ) = θ n θ (∞, t ) = θ 0
θ − θ0 z = erfc( ) θn − θ0 2 Dt
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径流形成理论第2部分2(吉林水文培训班)
第一节 土壤水 ➢ 土壤质地、分类及结构 ➢ 土壤三相体系、含水率表示方法和测定 ➢ 土壤水存在形式及其作用力 ➢ 土壤水分常数 ➢ 土壤水的能量状态、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Darcy & Richards)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和下渗 第一节 土壤水
一、土壤的质地、分类及结构
二、土壤三相体系、含水率及测定方法
(二)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
3、中子法——是用镭—玻等放射源在田间测定各土层含水率 的一种方法。它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较为准确和效率较高的快速测 定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放射源释放的具有高能 量的快中子发射到土壤中,他们与土壤水中的氢原子发生一系列的 碰撞后,能量变小,快中子变成慢中子,这种慢中子会沿特定的传 感器返回并为计数器所接受。土壤含水率越大,氢原子越多,单位 时间内计数器所接受的慢中子也越多,这样就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 间内返回的慢中子数来计算土壤的含水率。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和下渗 第一节 土壤水
二、土壤三相体系、含水率及测定方法
(二)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
土壤含水量的确定对于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土 壤含水量的确定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烘干法——是测定土壤含水率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同时也 是检验其他方法的标准。
2、 射线法——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采用放射 性同位素测定土壤含水率的方法。它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和下渗 第一节 土壤水
一、土壤的质地、分类及结构 (一)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及分类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所含的团体颗粒的大小,即粒径大小;
定性:粗糙的感觉,细腻的感觉。 定量:指土壤中各种不同粒径的固体颗粒的组成比例。
水 文 学 原 理(六下渗)shui
( n 0 )k fp 2
exp(k 2t / 4 D) k 2t erfc ( ) k n 4D k 2t / 4 D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非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
D( ) k ( ) t z z z ( z ,0) 0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2 下渗机理
下渗过程就是土壤吸收水分, 调节水分,并向土层中传递 水分的过程。受到土壤水作 用力的支配。
a 下渗的三个阶段
渗润阶段: 分子力 渗漏阶段: 毛管力 渗透阶段: 重 力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渗润阶段:土壤含水量较小,下渗容量较 大,下渗容量随时间递减迅速。 渗漏阶段: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下渗容 量明显减小,下渗容量随时间递减变得缓 慢。
土壤水分剖面
下 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 到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率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 土壤中的水量 影 响 下 渗 率 的 主 要 因 素 是 初 始 土 壤 含 水 量、供水强度和土壤质地、结构等。 如果供水强度充分大,则下渗率将达到同 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同土壤质地、结构条件 下的最大值,称此为下渗容量或下渗能 力。
式,并率定其中的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曲线。
1 科斯加柯夫公式: n
Fp at ,f p nat ,a和na 2 f p 为待定参数。 t 2 ln( Fp ) ln(a ) n ln(t ) (1). 计算不同t时刻的ln( Fp )与 ln(t )
n 1
1
参数确定: 定参过程: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水 文 学 原 理(六下渗)shui综述
f p f c ( f 0 f c )e
水量与该时间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称为土 壤水分剖面,它描述了土壤含水率在深度 方向上的分布情况,故又称土壤含水率垂 向分布。 根据土壤水分剖面,可以计算出土壤中任 一土层,以水深计的含水量。 土壤水分剖面在时间上是变化的,并且这 种变化与下渗和蒸(散)发的关系密切。
条件: a 忽略重力;b 供水充分,表面无积水;
c 均质半无限土柱,初始土壤含水量分布均匀
定解问题的构成:
[ D( ) ] t z z ( z,0) 0
泛定方程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0, t ) n ( , t ) 0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d m d dK ( ) / d k ( ) D( ) K ( )
[D( ) ] k ( ) t z z z
D ( ) 为扩散率, 当滞后作用不明显时,在一定的土壤含水
量范围内,可用经验公式来表示: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2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
2 D 2 k t z z ( z ,0) 0
(0, t ) n ( , t ) 0
0 1 z kt kz z kt erfc( ) exp( )erfc( ) n 0 2 d 2 Dt 2 Dt
1 2
下渗曲线:
1 f p st 2
1 2
土壤吸收度: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虽然求得的下渗方程具体形式不同,但可 以看出 f p 均为 t 的函数。
1 2
表明在忽略重力作用的条件下,无论扩散 率是常数还是变数,下渗容量均随时间 t 递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6章水与人类6
水质污染的危害、缘由和防治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水质污染的缘由;相识水质污染的危害;了解水质污染的防治方法。
实力目标: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处理以及合作沟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爱护水质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意识,从而增加爱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难点: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实力。
三、教学方法:试验法、探讨法、资料收集法。
四、教学设备:1、投影仪、录像机。
2、生活在不同水质中的金鱼。
课前打算:1、课外收集水质污染的缘由、危害及防治措施。
2、生活在不同水质中的动植物比照试验。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老师的教学指导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引言视察饲养在不同水质中的金鱼生存状况是什么缘由导致了这种状况?学生视察学生分析:水质被污染了一、水质污染的危害水质污染还可能造成哪些危害?学生探讨、归纳水质污染造成的危害:1、危害生态环境。
2、造成严峻的经济损失。
3、影响风景区的环境,干脆破坏了旅游资源。
二、水质污染的缘由揣测:造成水质污染的缘由有那些?如何验证大家的揣测呢?学生探讨、分析造成水质污染的可能的缘由是:1、城市生活污染2、农业污染3、工业污染试验小组汇报试验结果:模拟水质被污染的环境下,动植物生存状况的比照试验三、水质污染的防治针对水质污染的缘由,我们该实行哪些措施来防治水质污染呢?1、生活污水2、工业污水3、农业污水4、河道今年的3月22日是第十三届世界水日,主题是生命之水。
3月22——28日是中国水周,主题是:保障饮用水平安,维护生命健康学生探讨、归纳:生活污水:提高污水的管理和处理实力工业污水: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管理农业污水:多用农家肥料,少用化肥,科学运用农药河道:清洁和疏浚,让河道畅通起来总结作为当代中学生,如何为爱护水资源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呢?学生探讨结束语用我们的双手爱护水环境,让碧波清流常在教学说明一、教材的分析:从学问的结构来看,本节课是对水质污染的危害、缘由和防治等有关内容的理性探讨;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和前面的学习内容(地球上水资源的状况)遥相呼应,具有升华的作用;从情感的培育来看,是让学生树立“爱护水源,人人有责”的意识,从而主动行动起来,为建设美妙的环境尽一份责任的关键。
小学科学湘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水
小学科学湘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水》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
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
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
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
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致命。
干渴给人的威胁,往往甚于饥饿。
没有食物,人可以活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人类很早就发现水具有浮力,于是船应运而生,从羊皮充气的筏子,用手划桨的独木舟,借风使舵的漂亮的多桅帆船,到载客千人的豪华邮轮,以核能为动力的航空母舰。
水把陆地无情地分隔开来,船却把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
我国明代郑和率领巨大船队7次远航,最远曾到达非洲索马里一带。
水路运输比公路和铁路运输便宜,运输量大,平稳,还是不会被炸断的运输线。
何况有的地方根本修不了路,只能靠水运。
所以,在运输业中,水运的客运量和货运量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水运的发展,繁荣了经济,还使上海、天津、香港、纽约、鹿特丹等港口成了世界级的大城市。
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是极为重要而活跃的因素。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类追求向往的美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心爱护的硕果。
水在不停地运动,在人体里,在农田,在工厂,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污物被水流带走,稀释了、化解了,又被大自然净化了。
但是,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也会造成极大的不和谐。
江河横溢,陆地行船;赤地千里,禾苗枯槁;水体腐臭,疮痍满目,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是又总围绕着我们,需要我们认真地对付。
1。
水文学原理第六章下渗
单位:㎜
(1) 0
1
2
3
4
5
6
7
8
(2) 0
70 140 210 240 270 300 310 320
(3) 0 32.7 79.5 133.0 151.6 173.2 196.7 201.3 206.6
(4) 0 37.3 60.5 77.0 88.4 96.8 103.3 108.7 113.4
1、下渗与雨强的关系
不能保证土壤表面充分供水
实际入渗过程可概化成如下不同特点:
a)i > fp 即降雨强度 i 在研究时段内大于土壤入渗
能力fp
f fp(t)
在土壤物理学中称
降雨强度
i
这样的入渗过程为:
余水形成积水或流走
“受土壤剖面控制”
t
b)i < fp 即降雨强度 i 在研究时段内总是小于土壤 入渗能力fp ,则实际的入渗率取决于降雨强度, 即f(t)=i(t)。在该情况下全部降雨渗入土壤。
表 1-2-5 流域某一测点人工降雨下渗实验的 P(t) 、 R(t) 记录 单位:㎜
时间 t(h) (1) 0
1
2
3
4
5
6
7
8
(2) 0
P (t)
70 140 210 240 270 300 310 320
(3) 0 32.7 79.5 133.0 151.6 173.2 196.7 201.3 206.6
几个基本概念
下渗(入渗) 下渗率(下渗强度) 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下渗曲线(下渗能力曲线) 下渗累计曲线 初始下渗速率
稳定下渗速率 fc 剩余下渗率
下渗、 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水 文 学 原 理(六下渗)
fp
(θ n − θ 0 ) k ⎡ exp( − k 2 t / 4 D ) ⎢ = − erfc ( 2 2 ⎢ πt / 4 D k ⎣
k 2t ⎤ )⎥ − kθ n 4D ⎥ ⎦
HHU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
∂θ ∂ ⎡ ∂θ ⎤ ∂θ = ⎢ D(θ ) ⎥ + k (θ ) ∂t ∂z ⎣ ∂z ⎦ ∂z θ ( z ,0) = θ 0
−1 2 −1 2
,确定出B;
截距 = A,确定出A
HHU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1 均匀雨强时的下渗
三种情况:
(1) i >fp,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下渗能力下渗; (2) i <fc,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雨强下渗;
fp
R F t
fp
F
t HHU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1 均匀雨强时的下渗
(3) fc<i < fp0 ,则先按雨强下渗,后按下渗能力下渗。
水分传递带 湿润带
湿润锋
HHU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3 下渗容量与土壤水分剖面的关系
θ0
0
θn
θ
Fp = ∫ z (θ , t )dθ + K s t
θ0
θn
t0
t1 t2
Ζ
HHU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1 下渗方程的导出
∂θ ∂ ∂Φ ] = [ K (θ ) ∂t ∂z ∂z
假设 ψ m 与 θ 为单值关系
HHU
第六章
下 渗
主要内容
1 2 3 下渗的物理过程 非饱和下渗理论 饱和下渗理论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天的生活用水》水
《一天的生活用水》资料水水(化学式:H₂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
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
水,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含杂质},蒸馏水是纯净水,人工制水(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的水)。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是一种狭义不可再生,广义可再生资源。
纯水可以导电,但十分微弱(导电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属于极弱的电解质。
日常生活中的水由于溶解了其他电解质而有较多的正负离子,导电性增强。
根据其化学式,人们又给水以下别称:氧化氢、一氧化二氢;类比VIA族与VIIA族其它化合物命名规律:氢氧酸、酸式氧;类比金属氢氧化物(碱)命名规律:氢氧化氢、苛性氢、羟基氢、碱式氢。
上述名称虽各不相同,但描述的都是同一种物质——水。
国外曾经有过一篇将水称为"一氧化二氢"的恶搞文章,引起哗然,就是人们对水的这些“另类命名”不了解造成的。
虽然可以根据水的化学式得到以上读法,但是只有IUPAC规定的“水”与“氧烷”是正式名称,其它名称都不能在正式科学场合使用。
在“水”的前面加上定语,可以用来区分特殊种类的水,比如蒸馏水、去离子水或重水。
盘点正式命名:水、氧烷民间命名:聚氢氧酸酐,苛性氢,脱氰零醛肟,一氧化二氢,氢化脱磺硫酸,羟基氢,脱碳甲醛,脱碳葡萄糖,脱羰甲酸,氧代硫化氢,氢氧化氢,碱式氢,二氢醚,零醇,氢酚,氢羟酸,二零醚,正氧烷,氧乙烯,氢化超氧酰,二聚氢氧酸酐,氧化脱酯甲酸,氢化脱苄苯甲醇,羟基脱羧甲酸,氢化脱硝硝酸,氢化脱氰氰酸2来源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态水所覆盖的星球。
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学术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几十种不同的水形成学说。
有些观点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的氢、氧化合成水,水蒸气逐步凝结下来并形成海洋;也有观点认为,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课件模板:渗
如·封禪書】滋液滲漉。
又滲漓,流貌。【揚雄·河東賦】澤滲漓
而下降。
又澤名。【穆天子傳】甲辰獵於滲澤。
又【集韻】【韻會】疎簪切,音森。淋
滲,毛羽始生貌。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滲
康熙字典:
【木華·海賦】鶴子淋滲。
又【集韻】【類篇】千尋切,音侵。與
浸同。浸淫漸漬也。或作滲。
现代解释:
滲
基本字义
● 滲
shèn
ㄕㄣˋ
◎ 见“渗”。
谢谢!
说文解字:
今俗云滲屚。从水。參聲。所禁切。七部。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滲
國語辭典:
滲
渗ㄕㄣˋshèn
词性:动
液体慢慢的浸透或漏出。
举例:如:「渗透」、「水渗到土里去
了」。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滲
康熙字典:
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上】【水】
滲·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1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所
国文·小学·训
诂·文字学
释:滲
课件模板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滲
异体字:
㵕
涁
渗。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滲
说文解字:
滲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下漉也。从水參聲。所禁切
『說文解字注』
(滲)下漉也。司馬相如封禪
文。滋液滲漉。楊雄河東賦。
澤滲灕而下降。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滲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滲
音韵方言:
滲
国际音标
ʂən˥˧
日语读音
SHIMIRU
3.6 下渗水文学
下渗( 下渗(Infiltration) )
下渗: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及地下的运动过程。 水分下渗是将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联系起来 的纽带。 下渗水量在径流形成过程中降雨损失的主要组成 部分,但下渗直接影响土壤水分的增加及地下水的 补给,所以也是农业、灌溉、排水及水土保持中的 一个重要因素。
一、土壤水分的作用力与存在形式
地表停止供水,入渗过程结束,土壤水分仍继续 向下运动。 原先饱和层中的水分逐渐排出,含水量逐渐降低, 而原先干燥层中的水分逐渐增加,这就是土壤水 分的再分配。 再分配过程,土壤水流动速度决定于上层土壤的 湿润程度和下层土壤的干燥程度(水势梯度),以 及土壤的导水性质 。 再分配速度总是随时间而减小。
各土壤水分常数相应的水分存在形式与作用力
最 大 吸 湿 量
31
风 干
作 用 10000 力 水 分 存 在 形 式
凋 萎 含 水 量
最 大 分 子 持 水 量
毛 管 断 裂 含 水 量
田 间 持 水 量
0.3 重力
饱 和 含 水 量
0.001
15 分子力
6.25个大气压 个大气压 毛管力
吸湿水
薄膜水 结合水
f − f c = ( f 0 − f c )e
得出下渗公式:
− βt
f = f c + ( f 0 − f c )e
− βt
四、下渗影响因素 1.土壤特性---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 2.降水特性---降水强度、降水历时 3.流域植被、土地利用状况 4.地形条件、地表坡度与糙率 5.人类活动
F~t
累积下渗量 F(mm)
初渗 f0
f~t
稳定下渗率
fc
t
非常干燥的土壤,在雨水供给充分的条件下,下渗过程如上图 下渗曲线所示。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下渗率逐渐减少直至趋 于稳定;累积下渗率则不断增大。
水文学原理(第六章)下渗
土壤水分剖面
下 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 到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率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 土壤中的水量 影响下渗率的主要因素是初始土壤含水 量、供水强度和土壤质地、结构等。 如果供水强度充分大,则下渗率将达到同 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同土壤质地、结构条件 下的最大值,称此为下渗容量或下渗能 力。
第六章
下 渗
主要内容
1 2 3
下渗的物理过程
非饱和下渗理论
饱和下渗理论
4
经验下渗曲线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1 几个基本概念
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 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 下 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土壤中的
运动过程
非饱和土壤的水量平衡方程:
有限差分方程形式: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推求下渗曲线的步骤
(1)将计算土层均匀地划分成N层。 (2)对每一子土层列出方程式。 (3)根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解算上式。 (4)计算不同时刻的累积下渗量:
(5)用数值微分法求下渗曲线。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集总式下渗模型方法虽然只能求得近似数 值解,但却能考虑有限长土柱、初始土壤 含水量分布不均及不同供水条件的下渗问 题。
−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2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随土壤含水量呈单值变化
∂θ ∂ 2θ ∂D(θ ) ∂θ = D(θ ) 2 + ∂t ∂z ∂z ∂z θ ( z,0) = θ 0
θ (0, t ) = θ n θ (∞, t ) = θ 0
下渗
受力状态分析
若水源在地面上保持有一定的深度,渗入土壤的下渗水所受的力有以下几种:
重力。当下渗锋面的深度为h时,锋面上水所受的重力为,其中,d为水密度(g/cm3);g为重力加速度 (980cm/s2);Sc为等面积水平截面上的孔隙面积(cm2),对同种土壤其为常数;h为土壤厚度(cm)。
毛管力。存在于下渗锋面上的土颗粒、水与空气交界处,方向向下,力的大小为,式中,Fm为毛管力 (10μN);V为水张力系数,常温下为7.28×102μN/cm,θ为水—土颗粒接触角,常温下接近0°;Lm为等面 积内的下渗锋面上毛细孔隙壁的土颗粒与水接触线总长度(cm),对同一种土壤如考虑的面积相等且足够大,不 同截面上其值为常数。
式中,fp为下渗容量,Ks为饱和水力传导度,hp(t)为随时间变化的地面积水深度,Hc为湿润锋面处毛管上 升高度,l为下渗的土柱长度。
经验下渗公式
前面讨论的下渗理论,虽然提供了揭示下渗规律和分析影响因素的工具,但它们所处理的下渗问题一般只限 于简单情况。
谢谢观看
率的测定
下渗率在初始下渗时为最大(f0),随时间而递减,最终趋于稳定。稳定值称稳定下渗率fc。这种情况下的 下渗曲线又称下渗容量曲线。直接测定下渗容量曲线的方法有同心环法和单管法。测验过程中为保持环内或管内 固定水深而在单位时间内注入的水量就是下渗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是一定条件下的单点下渗水量。在径流实验 场或径流试验小区,根据实测降雨量(人工降雨或天然降雨)和径流量,用水文分析法可求得一定面积上的平均 下渗率。
粘滞阻力。根据土壤水动力学,粘滞阻力,v为水流流速(水锋面下移速度),Vw为流动水体积,fk为阻力 系数,可由达西定律导出。当水在饱和带中垂直下渗时,毛管力为0,下渗力为重力,这时下渗强度等于渗透系数 K,渗流流速为v=K/e,e为土壤孔隙率,因为均速流动,所以重力等于粘滞阻力,即,可得。故粘滞阻力为。
第6章 下渗
❖ 降雨面积:降雨笼罩范围的水平投影面积称为降雨面积,km2 计。
❖ 暴雨中心:暴雨集中的较小的局部地区,称为暴雨中心。
➢ 降水过程线
➢ 降雨资料的代表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 降水累计过程线 ➢ 利用双累积曲线检验降水资料的一致性。
➢ 等雨量线
➢ 双累计曲线是指被检验雨量站的累积降
➢ 降水特征综合曲线
❖ 优点:可作为判断各种土壤水分能态的统一标准和尺度
❖ 重力势ψg取决于水分在重力场中的位置 ❖ 压力势ψp包括气压势和静水压势 ❖ 基质势ψm是指由分子力和毛管力引起的势能的总称。基
质势总是为负值
❖ 溶质势ψs又称渗透势,负值。土壤溶质浓度越高,溶质 势越低。
❖ 温度势ψr
如图:已知某饱和土柱,各数据见图,又知传导 2 度K=310-8,求A 、B间的运动方向及速度大小。
渗透阶段:受重力作用,入渗水成为自由重力 水向下渗出。
下渗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及分布规律
讨论条件:积水下渗、无地下水、初始含水量均匀、供水时间长
含水量(%)
饱和带
饱和带
过渡带
风
田饱
干
间和
土
持含
水分传递带 水 水
量量
过渡带 水分传递带
深度(m)
湿润带 湿润锋
湿润带
湿润锋
三、下渗容量与土壤水分剖面的关系
流域水量平衡
E
P
q
Rs
Rg
非闭合流域:
In: P+qi Out: q+E+Rs +Rg +qo (P+qi )-(q+E+Rs +Rg +qo )=△W
qo 流域与周围区域 qi 的地下水交换
07-下渗和径流解析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 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 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 •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 作用下运动。 • 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 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
根据形成过程及径流途径不同,河川径流又可由 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壤中流(表层流)三种径 流组成。
① 地(面)表径流(surface runoff):指沿着地表 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聚的水流; ② 地下径流(groundwater runoff):指沿潜水层或 隔水层的含水层,向河、湖,沼、海等汇聚的地 下水流; ③ 壤中流(subsurface runoff):指包气带土壤中的 一种饱和水流,汇流速度介于以上两者。
(一)径流的涵义与径流组成: • 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 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 液态降水形成降雨径流,固态降水则形成冰雪 融水径流。 • 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 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
• 降水的形式不同,径流的形成过程也各异。我 国的河流以降雨径流为主,冰雪融水径流只是 在西部高山及高纬地区河流的局部地段发生。
第六节 下渗(Infiltration)
一、概念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 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 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 流的组成。 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 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 节。 下渗是水循环中最难定量的要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l 水量平衡方程式: f p ( n 0 ) dt
f p Ks 0.5Ks Hc (n 0 )t 1/ 2 Ks At 1/ 2
K s H c ( n 0 ) f p Ks Fp
格林-安普特公式
§4 经验下渗曲线
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
d m d dK ( ) / d k ( ) D( ) K ( )
[D( ) ] k ( ) t z z z
D ( ) 为扩散率, 当滞后作用不明显时,在一定的土壤含水
量范围内,可用经验公式来表示: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2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
渗透阶段:土壤含水量达到了田间持水量 以上,下渗容量变得稳定,达到下渗容量 的最小值,称为稳定下渗率。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在渗润阶段,由于土壤含水量较小,分子力和毛管力均很大,再加上
重力的作用,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特别大,以致初始下渗容量很大,
而且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快速减小,使得下渗容量 迅速递减。 进入渗漏阶段后,土壤颗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因此分子力几乎趋于 零,这时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向土壤中入渗,下渗容量比渗 润阶段明显减小,而且由于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缓慢减小阶 段,所以这阶段下渗容量的递减速度趋缓。 到了渗透阶段,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这时不仅分子力 早已不起作用,毛管力也不再起作用了。控制这阶段下渗的作用力仅 为重力。与分子力和毛管力相比,重力只是一个小而稳定的作用力,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定解问题的构成:
D( ) k ( ) t z z z ( z ,0) 0
(0, t ) n ( , t ) 0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一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呈直线关系
2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
第一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
2 D 2 t z ( z , 0) 0
拉氏变换
(0, t ) n (, t ) 0
0 z erfc( ) n 0 2 Dt
1 2
下渗曲线:
f p ( n 0 ) D t
截距 ln(a),故a e 截距
§4 经验下渗曲线
2 霍顿公式:
f p f c ( f 0 f c )e kt,f 0 — 初始下渗率;f c — 稳定下渗率。 ln( f p f c ) ln( f 0 f c ) kt 参数确定: 定参过程: (1). 根据资料确定 f c,计算不同t时刻的ln( f p f c ) (2). 点绘 ln( f p f c ) ~ t,过点据中心定线,在 线上取两点 k ln( f p f c ) 2 ln( f p f c )1 t 2 t1 ,求出k ;
式,并率定其中的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曲线。
1 科斯加柯夫公式: n
1 a Fp at ,f p nat ,a和n为待定参数。 fp t 2 2 ln(Fp ) ln(a) n ln(t )
n 1
参数确定: 定参过程:
(1). 计算不同t时刻的ln(Fp )与 ln(t ) (2) . 点绘 ln(Fp ) ~ ln(t ),过点据中心定线,在 线上取两点: n ln(Fp ) 2 ln(Fp )1 ln(t ) 2 ln(t )1 ,确定出n;
2 D 2 k t z z ( z ,0) 0
(0, t ) n ( , t ) 0
0 1 z kt kz z kt erfc( ) exp( )erfc( ) n 0 2 d 2 Dt 2 Dt
下渗曲线
下渗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
为下渗曲线。
对于相同的土壤质地和结构, 初始土壤含水量不同,下渗曲 线也不同。下渗曲线是以初始 土壤含水量为参变量的一簇曲
线。
初始土壤含水量为 0 即干燥土 壤的下渗曲线是最基本的一条 下渗曲线。
累积下渗曲线
从下渗开始至某时刻按下渗能力下渗到土 壤中的总水量与该时间的关系曲线
§3 饱和下渗理论
受力分析:
(1)土壤表面水层的净水压力; (2)土壤饱和水柱的重力; (3)下渗锋面处的毛管吸力; (4)下渗锋面以下的空气剩余压力。
合力:
H hp l H c ( p p0 )
§3 饱和下渗理论
2 下渗曲线的导出
l Hc Hc K s (1 ) 动 力 方 程 式: f p K s l l
( n 0 )k fp 2
exp( k 2t / 4 D) k 2t erfc( ) k n 2 4D k t / 4 D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非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
D( ) k ( ) t z z z ( z ,0) 0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由质量守恒定律得出非饱和土壤的水量平 衡方程:
根据非饱和达西定律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非饱和土壤的水量平衡方程:
有限差分方程形式: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推求下渗曲线的步骤
(1)将计算土层均匀地划分成N层。 (2)对每一子土层列出方程式。 (3)根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解算上式。
土壤水分剖面
下 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 到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率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 土壤中的水量 影 响 下 渗 率 的 主 要 因 素 是 初 始 土 壤 含 水 量、供水强度和土壤质地、结构等。 如果供水强度充分大,则下渗率将达到同 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同土壤质地、结构条件 下的最大值,称此为下渗容量或下渗能 力。
所以在渗透阶段,下渗容量必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小值,这就是稳定下
渗率。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2 下渗机理 b 下渗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剖面
含水量(%) 饱和带
风 干 土 田 间 持 水 量 饱 和 含 水 量 深度(m)
饱和带
水分传递带
水分传递带 湿润带 湿润锋
湿润带
湿润锋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饱和带:厚度不大,一般不到 1.5cm,而且随着供水时间 的增长,这一厚度变化缓慢。 水分传递带:是一个土壤含水量沿深度分布比较均匀、厚 度较大的非饱和土层,其厚度随供水时间的增长不断增 加,土壤含水量介于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之间,约为 饱和含水量的60%-80%。 湿润带:是连接水分传递带和湿润锋的水分带。在这一带 中,土壤含水量沿深度迅速减小,并且在下渗过程中不断 下移。这一带的平均厚度也大体保持不变。 湿润锋:湿润带与下渗水尚未涉及到的土壤的交界面称为 湿润锋。在湿润锋处,土壤含水量梯度很大,因此在该处 将有很大的土壤水分作用力来驱使湿润锋继续下移。又称 为湿润锋面或下渗锋面。
(0, t ) n ( , t ) 0
z ( , t ) f1t
1/ 2
f 2t
s 1/ 2 fp t ( A k (0 )) 2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两种完全下渗方程虽然具体形式不同,但
就fp与t的关系而言,均为一递减曲线,且当
基于下渗试验的经验下渗曲线途径。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根据非饱和水流运动方程式导出的下渗方 程的基本形式 对于非饱和土壤,总势必应由基模势和重 力势组成
下渗方程的又一表达形式为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1 非饱和下渗方程的形式
假设 m 与 为单值关系 假设 K ( ) 与 为单值关系 令
条件: a 忽略重力;b 供水充分,表面无积水;
c 均质半无限土柱,初始土壤含水量分布均匀
定解问题的构成:
[ D( ) ] t z z ( z,0) 0
泛定方程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0, t ) n ( , t ) 0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t->∞时,fp趋于一常数值 k n 或 A k (0 )
表明考虑重力作用的下渗过程总是存在一
个稳定下渗阶段的,即稳定下渗率。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4 集总式下渗模型
将整个土层按△z划分 成若干个子土层,对 其中第i个子土层而 言 , 在 dt 时 段 内 它 的 顶部要接受第(i-1) 个 子土层下渗的水量; 而它的底部又要向第(i + l) 个 子 土 层 排 出 水 量。
f p f c ( f 0 f c )e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2 下渗机理
下渗过程就是土壤吸收水分, 调节水分,并向土层中传递 水分的过程。受到土壤水作 用力的支配。
a 下渗的三个阶段
渗润阶段: 分子力 渗漏阶段: 毛管力 渗透阶段: 重 力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渗润阶段:土壤含水量较小,下渗容量较 大,下渗容量随时间递减迅速。 渗漏阶段: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下渗容 量明显减小,下渗容量随时间递减变得缓 慢。
第六章
下 渗
主要内容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非饱和下渗理论 饱和下渗理论
2
3
4
经验下渗曲线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1 几个基本概念
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 下 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土壤中的
运动过程
下渗率: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 下渗容量: 供水充分条件下的下渗率~ 下渗曲线: 下渗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累积下渗曲线: 从下渗开始至某时刻按下渗能力下渗到土壤中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