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集萃_10
年年岁岁题相似 岁岁年年诗不同——盘点2006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诗词考查题
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诗不同——盘点2006年高考语文
17套试卷诗词考查题
李清江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高考古诗词的考查,要逐步加强,分数要逐步增加,难度也要相应地加大一点,并且要从过去的提供四个选项题逐步转变为阅读理解简答题。
从今年(2006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语文古诗词考查题来看,应该是基本上贯彻了大纲的精神。
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都有古诗词考查题,且大多数分值都是8分,只有天津卷的古诗词考查题分值为5分。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李清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2006年全国高考各省市作文试题通览 [J], 张凤山
2.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实不同r——试析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变"与"不变" [J], 姜振营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2006年全国高考各省市作文试题通览 [J], 张凤山
4.年年岁岁“卷”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2011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试卷
的特点透视和趋势分析 [J], 马茂年
5.年年岁岁“质”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谈高考对定语从句的考查 [J], 张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 参考答案: •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 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备考答案:
• 1、遥远的天边只有一片云彩,漫漫长夜孤月高悬; 这两句以“片云”、“孤月”创设了辽远而凄凉 的意境,表达出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2、落 日西沉,秋风凛冽,但诗人久病欲醒,雄心仍壮; 这两句意境雄壮开阔,表达出诗人老骥伏枥、乐 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 秋风萧瑟,吹入边关;西山上乌云密布, 冷月高悬。前两句通过秋风、边关、朔云、 冷月等意象,描绘出边境秋夜阴沉冷寂肃 杀的景象,烘托出紧张的氛围。寓意为边 境上局势紧张、战事一触即发。
诗歌的意境
• 蝶恋花 宋· 晏殊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问: 请赏析“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的意境。
2007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 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 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 情感?(2分)
哪些意象,哪几个意象(景物)
1、选取意象,按照题目要求,合理归类; 2、陈列意象,作出阐释; 3、表现的主题(情感)、寓意等。 06年答案---晚:归艭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07年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 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 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练习: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诗歌2006鉴赏题目
恰当运用术语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问点” 一、找“问点”。 二、调动术语储备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托物言志 描写手法:渲染、烘托(正衬反衬)、 )、白 描写手法:渲染、烘托(正衬反衬)、白 动和静、 描、动和静、虚和实等 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 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等
小结: 小结: 问点”作答。 一、依“问点”作答。 恰当运用鉴赏术语。 二、恰当运用鉴赏术语。 三、概括与分析:总说(概括) 概括与分析:总说(概括) 具体说明(举例分析) 表达效果( +具体说明(举例分析)+表达效果(思 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善于回读。 四、善于回读。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变法失败,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 居之时。 居之时。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 安石遗情世外,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 之中。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悲壮之情的? 之中。”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悲壮之情的?
练习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口语化 总说)。 打起”“莫教” )。“ ”“莫教 (总说)。“打起”“莫教”显出了女子的纯真 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 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 的美梦(具体说明)。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 的美梦(具体说明)。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 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效果)。 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四川卷06年高考试题)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四川卷07年高考试题)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蟀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 l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 分)( 2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 分)(四川卷08年高考试题)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四川卷09年高考试题)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四川卷10年高考试题)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减字木兰花向子湮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万紫千红春满园——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回眸
主 要 来 自一 个 影 响 中 国 文 学 史 编 缺 席 ,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可 圈 可 点 不 以 江 西 派 为 主 流 ,而 以 黄 庭 坚 更
定 的 理 论 — — “ 代 有 一 代 之 文 的 诗 人 是 东 晋 的 陶 渊 明 ,唐 代 的 为 宗 匠 ”( 钺 一 缪
黄 , 唐 诗 之 有 李 杜 。元 佑 以 后 , 犹
二 、 家 风光 不再 。 名 巨星 集 体 考 了他 的 《端 居 》。 “ 诗 之 有 苏 宋
前几 年 高考 中 ,古诗 鉴 赏是 诗 人迭 起 , 出苏黄 二家 。”( 不 缪
历 来 就 是 一 个 争 议 很 大 的 话 题 , “ 家 名 篇 为 主 打 ”。而 2 0 名 0 6年 钺 《论 宋 诗 》) 轼 是 宋 代 诗 文 苏 而 这 些 争 议 更 多 的 是 由 于 人 们 对 则 是 名 家 名 篇 风 光 不 再 。 特 别 是 成 就 最 大 的 文 学 家 ,辽 宁 卷 考 了 清 诗 存 在 着 种 种 误 解 。这 些 误 解 唐 代 “ 杜 ”三 大 巨 星 的 集 体 他 的 《东 坡 》。 “ 宋 诗 者 , 得 李 论 不
另 有 一 番 芳 美 , 观 其 气 色 , 佛 名 , 人 并 称 “ 李 杜 ”。 其 中 李 பைடு நூலகம்然 仿 二 小
清 诗 之 所 以 能 在 20 0 6年 的 总 是 濒 于 凋 零 陨 落 ,正 可 认 识 专 商 隐 的 诗 风 与 杜 甫 更 为 接 近 ,
高 考 中 后 来 居 上 , 除 了命 题 者 趋 制 时 代 的 暴 虐 对 人 心 的 摧 残 。 ” “ 人 知 学 老 杜 而 得 其 藩 篱 者 唯 唐
5首 , 代 诗 1首 , 诗 4首 , 六 千 余 家 , 万 七千 余 首 。 当 然 , 期 新 乐 府 运 动 的 积 极 支 持 者 和 推 近 唐 宋 两 诗 4首 , 词 2首 , 曲 2首 , 清 诗 也 不 是 仅 有 量 而 无 质 ,清 朝 动 者 , 韩 愈 的 学 生 , 诗 作 多 反 宋 元 晋 是 其 读 诗 1首 , 词 1首 。所 选 古 诗 从 形 也 涌 现 出 无 数 杰 出 的 诗 人 。 “ 映 当 时 的 社 会 矛 盾 和 民 生 疾 苦 , 元 式 上 看 主 要 以 七 绝 为 主 , 4首 近 清 人 的 诗 , 感 的 负 载 尤 其 沉 重 。 表 现 了 对 劳 动 人 民 的 同 情 。 他 的 1 情
2006年全国高考卷
2006年全国高考卷Ⅰ12诗歌鉴赏题竹石牧牛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问题: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
【评点】本题是典型“开放探究试题”。
从表面上看,作者议论分为两层意思,而两层之间有递进关系,似乎是“厚于竹而薄于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竹、石同样怜爱,因为竹、石在诗人的心目中都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的象征,无论是牛角磨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破坏,都是作者所不愿见到的!竹有节,石坚硬,所以竹、石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往往象征着忠贞、坚韧。
因此如有学生说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认为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诗人对品节的珍视,也是可以的。
【赏析】此诗作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
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
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
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
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
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
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
2006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汇编
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资料2006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汇编(06全国一卷)阳光的香味林清玄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岛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
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
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1.全国卷1(宋诗)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2.全国卷2(宋词)南柯子 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答:(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3.北京卷移居(其二) 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和(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答:4.天津卷(唐诗)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2006-2010)
【2010年】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答:(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答:【2009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①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②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答:【2008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答:【2007年】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答:【2006年】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内部分)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内部分)所选试题篇目明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饮酒》这首诗表达诗人的生活和的思想情趣。
(2分)7.诗歌内容讲求意境,用词讲究凝练。
最能表现《饮酒》这首诗意境的关键词是:。
(3分)【参考答案】6.悠然自得、超然物外7.心远。
(2006广东梅州)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联。
(1分)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7.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联。
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2分)【参考答案】5. 1分第二联(或颔联)6. 3分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7. 2分颈联对仗(2006广东河源)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面的作品都先以情景渲染气氛,不约而同地选取萧杀的季及声,渲染了 _气氛。
(3分)(2)两首作品都描写边塞生活,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秋号角紧张2、《雁门太守行》抒发决心慷慨赴战,报效朝廷,为国捐躯的情怀。
《渔家傲秋思》中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006广东广州天河)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部分)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部分)所选试题篇目明细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4、“风骚”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25、流传万古的李杜诗篇至今无人可及,为什么诗人却说“至今已觉不新鲜”?答:【参考答案】24、(2分)在诗歌(或“文学”)创作上的地位和影响。
说明:回答“文学才华”不给分。
25、(2分)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说明:两种答案都给分。
(2006湖北恩施)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9、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4分)20、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参考答案】19、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2分)。
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于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欢喜之情(2分)。
(意思相同,亦可给分。
)20、这首词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1分)。
上片勾勒环境气氛,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1分)。
三、四句勾勒老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的神态(1分)。
下片勾勒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1分)。
(答案不要求统一,合乎以上意思,即可给分,如答案不完整,只要合乎其中一点,可酌情给分。
)(2006年贵州遵义中考试题)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①从“”到“”,写出了词中女子等等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②“”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参考答案】7.①梳洗斜晖②断肠(2006年湖北荆门中考试题)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6.⑴满、压⑵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06年山东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 【备考意见】鉴赏是语文高考能力的最高级,也是高考 的一个难点。面对一首诗, • 一定要把它读懂,能整体把握其大意,头脑中再现出诗 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出诗人的思想 • 感情。首先从审视诗歌标题入手,推敲诗歌意旨。作为 文章眼睛的题目,富含诸多信息,如 • 时间、地点、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等,有的含有“怨、愤、哀、哭、喜、 • 思、忆、赠、答、别”等字眼,更是点睛之笔,具有鲜 明的暗示作用。然后捕捉意象,领会 • 诗歌意境。意象是倾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事物,具有相 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
• 他一生注重通经致用,怀抱“帝王之学”,自许霸才,睥 睨天下。1857年,王闿运参加长沙乡试,中举人,以后 数次赴京会试不取。但他才气横溢,文名远播,朝廷重 臣、协办大学士肃顺非常赏识他,聘为家庭教读,并约 为异姓兄弟,“采取言论,密以上陈”,优礼有加。祺 祥政变,肃顺被杀,他避居各地,退而博览诸子,笺注 群经,并撰《祺祥故事》为肃顺辩。此后一直从事讲学 著述,时而作人幕客。他昧于时代潮流,终生不剪长辫, 但反对外来侵略。1916年以84岁高龄无疾而终。 • 王闿运是一代诗文大家,民初汪国垣作《光宣诗坛 总录》列他为诗坛头领,冠于一代诗人之首。王闿运幼 年初学诗时就严守格律,矩步绳趋,不失尺寸,他作诗 强调从拟古着手,五言长诗宗魏晋,七言长诗及近体诗 兼宗盛唐,但并不单纯模拟古人,而是尽法古人之美, 熔铸而出之”,能自成一家风格。
2006、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 分) • • • • 晓上空泠[líng]峡 王闿(kǎi)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里。②王闿运 (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 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撰著 授徒。
2006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集萃_10
(2)参考答案: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金的马笼头。
①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4分)
②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4分)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2分。妙处:"夜不能寐"1分,"抑扬顿挫"1分,"渲染气氛"1分。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答:(1)①"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2006年山东省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
2006年山东省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目录绝句两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分)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1分)【参考答案】7、①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②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2006年山东潍坊中考试题)明月夜留别李冶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5.“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5.答案:勾勒出宁静甚至冷寂的气氛(以此渲染离别的环境)。
评分:本题3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表达了作者离别相思之情。
评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2006年山东济宁中考试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分)【参考答案】8.答案示例: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评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答案示例: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
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
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
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1.全国卷Ⅰ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
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
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2.全国卷Ⅱ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3.安徽卷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4.北京卷答案:①D;E;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集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集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河南、陕西等地区) (2)200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内蒙、贵州、云南等地区) (10)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18)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25)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3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40)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48)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55)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62)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67)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74)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81)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88)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95)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10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08)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 (1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高三”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试”,都付笑谈中。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1)(广西、河南、陕西等地区)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006-2011高考语文全国二卷--诗歌鉴赏
2006—2011年高考全国二卷诗歌鉴赏(2006全国二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答:(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2007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8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2009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2010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集萃1.阅读下面的宋词,简答(1)—(2)题。
(4分)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对这首词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词的上片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矫健身影,而是写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妙在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B.“起来慵整纤纤手”’“纤纤”二字用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借以点出人物的年华和身份。
C.“露浓花瘦”一语,表明时间是在秋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D.下片用人物的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而又好奇、冒失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E.整个下片都是写“动”,与上片正好形成对比,可见上片的“静”,不仅是静中见动,而且也是为了衬托下片的“动”。
(2)“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庸人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答:(1)C D(2)李清照的好。
相比之下“和笑走”略显轻薄,“和羞走”则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依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可掬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塞上柳开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
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①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
(4分)②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4分)答:(1)①“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
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
“鸣骹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②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像。
“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
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长期驻守边境,年老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元曲包括_______和,这是一首。
[中吕]是指。
(2分)(2)张可久这两首曲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从写法、主旨上作简要分析。
(6分)答:(1)杂剧散曲散曲(或小令)宫调(2)两首小令,皆借历史事实来抒发感情。
只是第一首意在说明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终致灭亡的教训;整首曲子以景语作结,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对比,显得含蓄。
第二首旨在借历史事实抒第一小题考查了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为A级。
第二小题要求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
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3分)(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5分)4.【古诗鉴赏】(8分)(1)参考答案: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情怀。
评分标准:答出“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1分,“侧面”(或情境描写)1分,“百无聊赖”1分。
(2)参考答案: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
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
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评分标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2分。
妙处:“夜不能寐”1分,“抑扬顿挫”1分,“渲染气氛”1分。
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分)(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答:(1)拟人(1分)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分)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
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2分。
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
)换成“却”字便②同意。
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
“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2分。
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
)而“似”6.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双调]清江引咏梅贯云石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其一)“南枝……,泄露……”和(其二)“溪桥……,茅舍……”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简明赏析文字。
(2分)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1)“南枝……,泄露……。
”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
(1分)“溪桥……,茅舍……。
”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以景衬梅,从侧面)(1分)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2)(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
(2分) (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姻笼月罩中矫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2分)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
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4分)答:(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答:(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
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
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
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6分)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⑵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诗歌鉴赏:.(1)贺诗表达了喜悦、赞美之情;曾诗表达了对柳的贬斥、嘲讽之意。
(2)前者由柳条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条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指导:(1)充分关注,知人论世看清诗歌题目、注解、作者,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写作重点和相关背景。
要注意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但对作品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贴标签。
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隐居出(2)立足全篇,整体定位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
(3)抓住关键词、切入突破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4)揣摩体会,规范表达揣摩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把握其内在意蕴;鉴赏术语的要灵活运用;注意评述结合(任何一个题目,如果这样问:“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就必须评述结合);先拟草稿后誊写一定要在规定的字数内答题。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 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首联“寒山转苍翠”句中用的“转”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2)尾联两处用典,一是以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_____________,借指朋友裴迪;一是用《五柳先生传》的作者_____________自比,这样用典有什么作用?(3分)答:、①“转”化静为动。
(1分);表现出山色随秋意渐浓而色彩愈来愈深(2分);②接舆、陶潜。
(1分)借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进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