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浅谈珠江新城规划设计,浅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浅谈珠江新城规划设计,浅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e1a3a333360cba1aa911dabc.png)
学院:广州工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1、珠江新城的简介 (2)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 (2)3、CBD的特点 (2)4、珠江新城CBD 的现状与规划的主要问题 (3)4.1建筑密度太大 (3)4.2 配套设施 (3)5、珠江新城补救措施 (3)5.1建筑密度 (4)5.2交通 (4)5.3配套设施 (4)6、结语 (5)1、珠江新城的简介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1496万平方米。
珠江新城规划范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将容纳20万居住人口。
珠江新城中心区域包括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和电视塔在内的七大标志性建筑和37栋商业大厦。
形成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规划定位为21世纪广州中央商务区(CBD)核心。
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早在1993年广州市政府就作出决策,将广州新城市中心定在珠江新城,并打算用5-10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商务中心。
按照1993年出台的《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规划》,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约6.4平方公里。
2000年,广州市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使得珠江新城的重新定位迫在眉睫。
于是,《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应运而生。
这个对“93版”规划进行修正的新规划在2003年由广州市政府颁布。
至此,广州CBD正式写入政府文件。
3、CBD的特点C BD 作为城市中心的核心区域逐渐显现出其应有的特征和功能。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代城市C B D 具有如下特征:( 1 )拥有高赢利水平的产业。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并逐渐替代位于中心区的工业制造业。
( 2 )拥有商务空间的最高聚集度。
C B D 内商务办公建筑空间集约化,是城市内建筑空间、交通和就业岗位密度的峰值地区。
(3 )具有最高的交通可达性。
C BD 占据了块速道路网、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等交通报务最佳区域。
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
![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c5bd701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8.png)
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
1. 对称布局:中轴线在对称布局中起着核心作用。
它以一种有序的方式组织空间,将建筑或城市划分为左右两个相等的部分。
这种布局方式传达出一种庄重、稳重和严谨的美学感受,同时也强调了平衡和对称的美学原则。
2. 线性空间:中轴线可以作为一种线性空间,将城市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
它不仅是一条连接点与点之间的路径,还是一个能够将城市空间组织得更加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元素。
通过中轴线,城市的不同区域可以以一种有机的、线性的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种连续的城市景观。
3. 模数化构图体系:轴线空间布局是在严格的设计控制下形成的模数化构图体系,被赋予皇权、政权的统属关系,实现文化与空间布局的统一。
4. “中和”的观念:中轴线贯通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中华文化精神。
“中和位育”出自《中庸》,“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5. 以人为核心的人居建设:中轴线的营建秉承以人为核心的人居建设,构建合理的空间秩序,使人民安居乐业。
总的来说,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体现了对称、平衡、连续、模数化、中和以及以人为本等原则,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https://img.taocdn.com/s3/m/dc7f6ee2941ea76e58fa04a5.png)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调研背景 (1)1.2调研范围 (1)1.3调研方法 (1)1. 4 CBD专题研究 (2)1.4.1 CBD概念理解 (2)1.4.2 CBD类型 (2)1.4.3 CBD结构布局 (2)第二章调研内容 (3)2.1用地性质 (3)2.1.1规划历史与对比 (3)2.1.2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4)2.1.3现状用地构成 (5)2.1.4分析 (5)2.2空间形态结构 (6)2.2.1空间形态布局 (6)2.2.2天际轮廓 (8)2.3建筑现状 (10)2.3.1建筑质量分析 (10)2.3.2建筑高度分析 (10)2.3.3建筑风貌分析 (11)2.3.4综合评价 (11)2.4交通分析 (12)2.4.1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12)2.4.2车行系统分析 (13)2.4.3人行系统分析 (13)2.5.公共空间体系 (14)2.5.1公共空间结构 (14)2.5.2公共空间类型 (15)2.5.3公共空间尺度 (16)2.5.4行为活动 (16)2.5.5地下公共空间 (18)2.5.6小结 (18)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2.6.1景观分析 (19)2.6.2视线分析 (20)2.6.3绿化植被 (21)2.7公共服务设施 (22)第三章综合评价 (23)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第一章调研背景1.1调研背景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明确了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全长12公里的广州城市新中轴范围。
新中轴线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5.88平方公里。
广州珠江新城F1-1地块单体设计
![广州珠江新城F1-1地块单体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4bb26b5acfa1c7aa00cc1f.png)
广州珠江新城F1-1地块单体设计引言:二零零九年初,公司作为中方设计顾问与美国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 LLP (SOM)公司启动了广州珠江新城F1-1地块项目单体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本人作为建筑设计团队中的一员参与了本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与技术设计阶段的工作。
下文中就该项目单体方案与技术设计进行相关介绍。
1 总体规划设计1.1 区位分析珠江新城F1-1项目用地位于广州市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中轴线西侧,为新的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核心组成部分,珠江新城将发展成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集国际金融、商贸、文化活动、行政和居住等城市功能设施为一体的基地。
1.2 用地现状分析F1-1地块位于珠江新城中央绿化景观轴的西侧,已经建成的西塔北面,总用地面积17580平方米,整个地块东西向相对较宽,南北向相对较短,地块呈近似方形;用地西、北两边临城市主要道路,东、南两边为次级道路,用地北邻金穗路,东侧为珠江大道西,南侧为规划华明路,西邻华夏路;用地交通组织便捷,可达性强;东侧紧邻珠江新城中轴线中央绿化带,享有高质量景观及区位优势。
基地地势平坦,场地平整,无现状建筑物及大型构建物。
1.3 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F1-1地块规划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位于用地西北部分总高度200米的主塔楼及其南侧裙楼;位于用地东半部总高度65米的附楼及其裙楼。
规划空间格局严格执行珠江新城总体规划要求,与所处城市空间环境及东面中央绿化公园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西侧主塔楼建筑功能为某集团总部办公楼,其裙楼主要功能为银行营业厅;依照总体规划要求,建筑在东、南、北三面设有架空公共连廊分别与君悦酒店、全球通大厦、烟草大厦相连,形成统一的城市步行系统。
1.4 交通规划地面车流组织:地面机动车流主要在用地北面及南面结合办公和酒店出入口组织,在场地北侧道路及南侧小区路各设一个对外的机动车出入口。
在用地内北侧出入口两侧各设有一个地下车库出入坡道,并结合主塔楼与商业裙楼相连接大雨蓬内的上落客区,形成内部环形机动车道,合理组织机动车流;第三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坡道位于用地南侧道路中段结合酒店附楼临时上落客停车区布置;同时在西侧结合主塔楼的办公人流设一个环形交通疏散道;后勤服务使用的大型机动车辆通过北入口东侧坡道下至地下一层。
珠江新城,二十年成就“一张蓝图”
![珠江新城,二十年成就“一张蓝图”](https://img.taocdn.com/s3/m/e8598a2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0.png)
[ UED ] 115 | 10 | 2018珠江新城,二十年成就“一张蓝图”The Achievement in Twenty years of Zhujiang New Town文_袁奇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珠江新城规划始于1993年的国际城市规划设计竞赛,成形于2003年的规划检讨。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建设期,它首先熬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写字楼市场六年冰封,又巧妙应对了来自体制内的杂音,终于坚守到2003年的市场重新繁荣,引导了2008年之后爆炸式的增长。
1993年美国托马斯设计公司方案为广州而设计 DEsign for gUangzhoU1840年起于广州的鸦片战争,打碎了国人闭关自守的天朝大梦,把中国拉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竞赛。
落后就要挨打,救亡图强从此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话语。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让国人进一步相信,只有向西方学习,加入世界工业化的潮流,才能富国强兵。
虽然历史的进程跌宕起伏、迂回婉转,但是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方向就此定下——要推动国家的现代化!1918年10月,广州诞生了第一个市政建设官方机构——广州市政公所。
随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拆城墙、筑马路、辟公园、架路灯、建设骑楼商业街⋯⋯标志着广州城正式开始了现代化之路。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
至今,广州城市建设有过两个黄金时代:其一,是1918年到1937年。
广州市政府致力于打造民国“模范城市”,探索通过拆除城墙、改造旧城、开办大学推动城市现代化。
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illam Merphy)帮广州做了旧城中轴线的规划,重构了广州城的城市结构,建设了从越秀山中山纪念塔、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中央公园、维新路到海珠桥的近代城市中轴线,取得了“在旧城市中建设新城市”的巨大成功。
始建于1933年,位于五山的国立中山大学校区见证了“民国黄金十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珠江新城规划
![珠江新城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bbe4f7e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4.png)
珠江新城规划
珠江新城规划是广州市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旨在打造广州的中心商务区和世界级城市。
珠江新城规划从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空间布局方面,珠江新城规划注重将珠江的景观资源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新城的规划区域由南岸珠江片区、海珠湖公园、小河及其两岸的居住区和商务区构成。
同时,规划中还包括了南沙岛建设,以扩大区域的发展空间。
在交通规划方面, 新城规划了一系列交通设施,包括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以提高地区的交通流动性。
此外,规划中还包括了规范的步行、自行车道网络,以鼓励居民和游客采用更环保的交通方式。
在建筑设计方面,珠江新城规划强调了低碳环保和多功能的建筑设计理念。
新城将建设多座高层建筑和现代化的办公楼,以满足商务和办公的需求。
同时,规划中还包括了公园、广场、文化设施等公共区域,以提供更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文化交流的空间。
珠江新城规划的实施对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新城的建设将提升广州市的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此投资和定居。
另一方面,新城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珠江新城规划是广州市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它的实施将提升广州市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新城的规划设计也融入了环境保护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有助于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14c23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e.png)
Urban desig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Zhujiang New Town Core Area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文_吴桂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胡凯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生何力宇 广州零号建筑设计公司 建筑师珠江新城核心区是广州市近年建成的CBD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最重要的城市标志之一,其设计与建设实践对国内众多大规模、高密集程度的城市核心区建设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系统梳理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对各阶段工作的成果特点、联系和变化进行评析,并对其进行了总体评价。
珠江新城核心区(又称广州新中轴珠江新城段)占地1.4km2,经过20余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并获得普遍好评,作为广州经济发展的引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州市全市土地面积7434km2,珠江新城核心区占全市面积的0.013%,据统计2015年全市GDP总值为1.8万亿,珠江新城核心区GDP总值990亿, GDP总值占比为5.5%;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城市标志,被誉为广州市的城市客厅。
珠江新城核心区建设启动以来,进行了多次的城市设计探索研究。
通过对其城市设计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我们可以理清其发展的连续性、各阶段的特点、联系和变化情况,为后续的反馈完善提供依据;同时作为广州同时期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总结其过程中的得失可以对广州未来的城市设计及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对国内众多大规模、高密集程度的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检讨调整、深化实施、逐步完善等四个阶段。
图6 广州规划院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方案总图图7 同济大学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方案总图图8 华南理工大学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总图图9 华南理工大学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模型年)珠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1992年)1992年7-8月,广州市规划局委托美国托马斯规划服务公司、香港梁栢涛规划师建筑师事务所、广州市规划院等三家单位进行“广州珠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竞赛”,经专家评审后,托马斯公司方案胜出,其方案基本确定了珠江新城规划的总体构架。
CBD景观形态:珠江新城VS拉·德方斯
![CBD景观形态:珠江新城VS拉·德方斯](https://img.taocdn.com/s3/m/bc8a07196c175f0e7cd1370a.png)
C 观 形 态 :珠 江 新 城 V 拉 ・ 方 斯 B D景 S 德
口 肖汉 江 , 雷 莹
中央商务 区 ( B ) 指城市 中集 中大 CD是 量金融 、商业 、贸易、信 息及 中介服务机 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 、酒店、公寓等配套 设施,具有完善的交通 、通信等现代化的基 础设施和 良好环境, 便于现代商 务活动的 场所 。C D既是一个城市 的功能核心,也是 B 现代化大都市 的一个重要 象征与标志。 国 外一些著名 的国际大城市都 已经建成 了现
拉 ・ 德方 斯具有 “ 巨构 形态” 的
求的立体空间基面,为城市生活提供
可感知的、高质量的立体环境和集约
化的立体空间体系。现代的立体空间
上进行叠加。比如,将高架咯直接在 突破了传统的多层空间静态叠加的模 平面化的城市路网上进行叠加,高架 式,具有多维、流动、复杂和系统的
空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组织方式,包括 路 网格局 、中心一边缘关系 、等级 、纹理 、
密度 、土地 利 用等方 面, 具体 表现 为要素 之
间的组合特征。 珠江新城采用局部变形的方格网道路系 统划分地块,以多幢各自独立的高层建筑和
城市理想的一次努力和实践。由于两者的建 设背景完全不同,把二者直接进行比较也许 不具备可 比性,但考虑到他们都具备现代城
图1珠 江 新城 总 平面 图
图 2 拉 ・ 方 斯总 平 面 图 德
一
种理想状态的完美构图 ( ) 图3 。
方案在现实中常常难 以实现, 但其 从本质上改变城市结构,城市的各类
拉・ 德方斯采用的是一种整体性 英雄主义 的理想一直贯穿于西方现 矛盾反而将进一步加剧。 立体化的城市是以系统的观念将 的结构,从塞纳河边开始~直延伸到 代城市设计史。国外 2 世纪的一些 0
广州西塔介绍
![广州西塔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bf074eee009581b6bd9ebb9.png)
项目发展商:广州越秀城建金融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WEA-ARUP联合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施工图审查及顾问总承包:广州市设计院 结构专业顾问: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施工总包:中国建筑总公司-广州建筑集团联合体 钢结构制作:沪宁钢机、精工钢构
二.主塔楼结构体系
1.抗侧力结构体系
2.楼盖结构体系
首层以下及核心筒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
板厚130~200mm。内外筒之间采用钢- 混凝土组合楼盖,梁跨度约8~15米,工字 钢梁高一般450mm,跨度较大处加高至 600mm;办公楼层板厚一般110mm,酒店 楼层板厚一般130mm,板跨度较大处局部 加厚。
3.基础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已到达中微风化泥质
预应力索张拉次序表
第*层预应力施加量(%*T) 第13层 第19层 第25层 第31层 第37层 第43层 第49层 第55层 第61层 第67层 第73层 第81层 第89层工程采用体外预应力,于节点层钢管混凝土柱外侧设置闭合环状预应力索。每个节 点层有上下两道预应力索环,每一个预应力索环分三段,由三个锁合器具连接。 2 、本工程体外预应力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应由专业公司对设计图纸进行深化,制订施工 方案,经设计人认可后方可进行施工。 3 、材料 预应力索:高强低松弛镀锌钢丝束,fptk≥1670MPa 锚具:由专业公司提供,采用40Cr钢制造,并应满足多次张拉及锁定的要求。 4 、各节点层预应力索规格、截面及最终锁定值详“预应力索截面及锁定值表”。 5 、预应力索应根据楼层施工完成情况分阶段进行张拉,详“预应力索张拉次序表”。 6 、施工单位应根据拉力锁定值及锚具的实际情况确定预应力索张拉控制方案。可采用变 形和力双控,施工过程应监测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索拉力的变化,当拉力实测值与计算 值相差超过10%时,应暂停张拉,待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 才可继续张拉。 7 、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对重要构件进行变形监测,包括预应力索的轴向变形,钢管混凝 土柱的平面位移。监测的时间为每施工至一个节点层的前后及张拉预 应力的前后;结 构封顶后,每两个月监测一次,直至工程竣工。 8 、所有预应力索张拉完毕后,于围护预应力索的U形钢槽内浇筑与楼板同标号的混凝土。 9 、平面图中仅表示预应力索的布置,其它构件参见各层结构平面。 10、剖面大样1-1、2-2见结施A-161。
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珠江新城规划检讨。](https://img.taocdn.com/s3/m/845c3f136c175f0e7cd137d6.png)
珠江新城——规划检讨:从广州新城市中心到中央商务区(CBD)1992~1999年,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的土地开发已累计投入50亿元人民币,但对多数广州人而言,“珠江新城”还只是一个地图上的概念。
除居住用地正在积极开发外,只有若干政府办公机构迁入,尚无一家真正的商务办公建筑建成。
对于珠江新城建设,曾经存在两种有害的倾向:倾向一:认为形势一片大好,当时开发建设中的困难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小的低谷,忍一忍又会有九十年代初那样的大发展。
因此当时制定的规划虽然会延迟,但是最终仍然可以实现。
评价:过于乐观地估计形势,看不到广州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可能继续鼓励商务办公设施在全市布局过于分散的情况,耗散了促成和维持新城市中心所需的市场需求,不利于迅速形成新城市中心面貌,会延迟甚至耽误珠江新城开发建设的时机。
倾向二:对形势过于悲观且强调近期经济效益,认为最好把规划全改了,干脆把商务办公用地全改为目前市场情况较好的住宅和一般性商业用地,将其建设为一般的城市中心区,尽快回收政府已经投入的大量开发资金。
评价:过于强调近期经济效益,看不到广州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放弃建设新城市中心的构想,是与广州市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一、GCBD21,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1.1 “GCBD21”战略的提出2000年广州市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中心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城市不仅为自己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组织区域经济。
假设:市政府仍然坚持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推论:面临城市间剧烈的竞争,必须突破瓶颈争夺优势,作为战略措施,广州市政府必须下决心在本世纪建设一个完整的城市中央商务区,我们且称之为GCBD21——广州廿一世纪城市中央商务区(Guangzhou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f 21st Century 简称GCBD21)。
珠江新城从新城市中心到中央商务区的最新定位,就是希望能够确立广州21世纪商务中央区的建设目标,它的视野是区域性甚至国际性的。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总说明2002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总说明2002](https://img.taocdn.com/s3/m/33047543240c844769eaeef7.png)
项目名称:珠江新城规划检讨项目编号:99规设指036项目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项目编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证书:城市规划甲级0200033号主管院长:李萍萍高级规划师总工程师:李颖高级规划师项目审定:李萍萍院长项目审核:李颖总规划师项目初审:王鹰翅室副主任项目负责:袁奇峰副总规划师项目助理:王媛高级规划师设计人员:袁奇峰高级规划师王媛高级规划师谢向辉建筑师刘浩助理建筑师黎明助理建筑师肖蕾研究生蔡菲实习生莫宁实习生王斌斌实习生郑莉实习生吴诗蛮实习生黄利剑实习生刘小敏实习生夏文婷秘书技术指导:王蒙徽局长潘安博士段险峰高级规划师余英博士胡显文规划师郭昊羽建筑师谢恒亮规划师王巍规划师黄珍规划师赵红红教授吴桂宁副教授编制时间:2002年8月15日目录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章建设目标的重新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广州CBD建设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珠江新城选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新城规划构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二、珠江新城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现实情况发生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办公设施需求减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城市土地供应失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全市土地供应失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农村土地扰乱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三、GCBD21:一种城市发展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GCBD21”战略缘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开发管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GCBD21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GCBD21”规模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GCBD21”构成初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二章开发建设回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一、开发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土地开发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土地收益被拖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区内项目建设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二、土地供给与CBD定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三、农民与农村土地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城中村”的农民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城中村”的土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四、用地规划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土地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商务办公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住宅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公共服务设施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五、道路交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外围交通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道路系统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六、城市设计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缺乏城市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空间景观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第三章整体空间架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一、城市设计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总体空间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总体空间脉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总体天际轮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二、城市设计元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公共空间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公共空间街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公共空间界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区域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区域边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三、道路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外部交通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外部道路网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主要立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内部道路分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道路交叉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步行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轨道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公共汽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四、绿化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五、街区开发与用地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A街区(商务/行政办公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B街区(金融办公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C街区(冼村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D街区(综合高层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E街区(高层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F街区(商业贸易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G、H1区(商业/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H2、H3街区(珠江公园及东南侧综合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I街区(居住/商务办公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J街区(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 J街区(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K区街及L街区西部(猎德村及西北侧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 L N1-N6街区(沿江高级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M3 M4 M5 N3街区(谭村及北部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附录一:城市设计的实施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一、管理模式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二、全过程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专家委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开发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三、建立平衡利益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建立利益平衡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运用税收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组合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四、建立形态实现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开发权转移(TD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建立绿化专项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附录二:公众调查总结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一、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二、就广州市开展城市规划公众展示的群众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三、对本次珠江新城规划展示工作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四、对珠江新城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附录三:公众展示社会意见调查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附录四:关于珠江新城天河区、沙河镇及各村留地调整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1、天河区、沙河镇及各村村留地基本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2、规划调整对区、镇及各村留地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3、对区、镇及各村留地调整的原则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概述为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广州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决定建设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结构设计详细介绍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结构设计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d634235d0d233d4b04e69b0.png)
桩 长 (m)
8.8
8.8 10.2 12.5 13.4 10.6 10.6
8
8
8
8
桩 超 前 钻 编 号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桩 长 (m)
8
6.5
8
8
8
6.5
8
11.5 10.5
8
6.5
桩 超 前 钻 编 号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桩 长 (m)
8
9
8
6.5
6.5
17
1、结构体系/基础
(2200)(用 于 ZH1、 ZH5、 ZH6)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调
给 排水
气
构
筑
空
电
结
建
底板 H
纵筋 箍筋
(焊 接 )
(纵 筋 净 保 护 层 )
ZH1~ ZH4桩 身 截 面 示 意
纵 筋 (沿 长 度 均 匀 分 布 )
箍筋
(焊 接 )
桩身
持力层
桩身大样
ZH3
181000
-21.45 4200
详 下 表 5400 600 1800 200
ZH4
247000
Hale Waihona Puke -21.45 4800详 下 表 6400 800 2400 200
ZH5
232000(16000) -21.45 3400 2316
详 下 表 4600 600 1800 200
ZH6
220000(16000) -21.45 3200 3296
珠江新城规划和发展回顾
![珠江新城规划和发展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87b836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4.png)
3、城市建设方面
珠江新城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注重细节和创新。通过合理布局交 通网络、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为市民创造了一个宜居、宜业、宜 游的城市环境。同时,珠江新城还积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绿色建筑 技术和材料等措施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2、绿色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珠江三角洲 主题公园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例如,通过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公园的 能耗;通过优化布局和景观设计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
3、智慧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珠江三角洲主题公园 将更加注重智慧化发展。例如,通过建立智能导览系统提高游客的游玩效率;通 过大数据分析为公园的运营和管理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
4、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旅游市场的开放,珠江三角洲主题公 园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例如,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和项目提高公园的国际 影响力;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公园的国际化进程。
谢谢观看
三、发展成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过多年的发展,珠江新城已经成为广州市的核心区域之一,取得了显著的 发展成果。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1、经济方面
珠江新城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进驻。这些企 业和机构为广州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税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社会方面
珠江新城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包括广州塔、广东博物馆、广 州大剧院等文化场所和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体育设施。这些设施为市民提供了多 元化的文化体验和生活方式选择。同时,珠江新城还拥有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 包括多所知名的中小学和医院,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珠江新城规划和发展回顾
筒体结构代表建筑
![筒体结构代表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cba81b1ba76e58fafab00350.png)
筒体结构实例分析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高432m,矗立在城市的新中轴线上,其所在的广场距珠江最近的距离只有200多m,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属于较高的建筑钢结构之一,该结构设计新颖,造型扰美、线条流畅、结构独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她的建成,不仅成为广州市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也是当前世界经典建筑中具有时代性的标志性建筑,不仅为广州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是我国在国际地位与实力的显示。
珠江新城西塔钢结构外筒是—个不规则网筒结构,其横截面沿整个建筑高度是连续变化的。
主塔楼地面以上103层,高432m,其中1~3层为大厅,4~67层为办公室,67层以上是高级酒店及客房,最高处设有直升机平台。
在办公楼层,采用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柱外筒和钢筋混凝土内筒的筒中筒结构体系,上升至酒店层时,混凝土内筒不再向上延伸,由钢柱锚入核心筒墙内,形成钢结构内框架-斜撑核心筒,结构体系为斜交网格柱外筒加内框架加斜撑的结构体系。
钢结构外筒是结构的主要抗侧力体系,钢管混凝土立柱共30根.由地下四层柱定位点起呈倾斜状沿直线至塔顶相应的柱定位点,各柱的倾角不相同,柱钢管截面的直径与壁厚均沿高度变化,由底部外径1800mm、壁厚50mm缩至顶部外径700mm、壁厚20mm,钢材材质为Q345GJC钢、Q345B钢,管内充填高强混凝土。
北京银泰中心(Beijing Yintai Centre)位于建国门外大街2号,地处北京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地带,北临长安街,东接三环路,踞国贸桥“金十字”西南角。
根据首都规划委员会规划,长安街两边建筑限高250米,北京银泰中心中央主楼高249.9米、63层,是长安街上的最高建筑。
其建设与规划,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审批,曾连续多年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项目。
其结构类型中央主楼纯钢结构,东西两侧写字楼钢、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高度 249.90米,占地面积:31,305平方米北京银泰中心拥有的凯悦酒店及度假村集团在大中华地区首家精品酒店——北京柏悦酒店,是凯悦集团在中国投资并全盘管理的第一个项目,与一般建筑不同,北京银泰中心把酒店服务式公寓和酒店统一设置在整个建筑群的中央主楼,完美诠释“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居住理念。
建筑幕墙实例分析 PPT课件
![建筑幕墙实例分析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d58ec571fe910ef02df800.png)
幕墙构造
玻璃的选型及更换设计 主塔楼外单元玻璃幕墙自2008年5月开始挂板,2010年9月完工,经
过一个冷暖周期的考验,幕墙单元板块共有72块玻璃破损,部分为温 差引起自爆,大部分为室内人为损坏。在进行幕墙深化设计时,设计 人员充分考虑了幕墙玻璃的损坏而造成的高空坠物和维修问题,将幕 墙玻璃由钢化玻璃改为半钢化夹胶玻璃,并在单元式幕墙主框外边增 加一个副框,玻璃板块更换时只需将副框拆下就可以完成更换工作。 事实证明损坏的半钢化幕墙玻璃,即使是在破裂的情况下也未出现碎 片脱落的现象。
立面处理
广州西塔整个建筑造型别致,首先在平面上由隐框折线玻璃拼成圆弧 半径分别为 71m 和 10m 的大小圆弧,大小圆弧圆滑连接组成圆润的 三角。再在高度方向有规律的按 5100m 为半径的圆弧层叠起来,使 建筑的整个体量由底部不断向上放大,在第 31 层处达到峰值后顺滑 的内缩,直至最顶部 103 层。隐含不露框的折线玻璃板块组成了璀璨 夺目的各个发散的反射面,充分还原了建筑师晶莹剔透的“三角水晶 体”的双曲面设计造型,形成修长、闪烁、流动的水晶效果。结构体 系新颖,建筑外观优美,但是幕墙系统设计与施工的难度很大,极具 挑战性。
幕墙构造
3、单元板块间设置挡水胶皮,切断雨水汇集线路
由于整个单元板块的横梁呈现出一个抛物线型,在单元板块间设置 挡水胶皮,完全切断了雨水汇集线路,使雨水能够按单元板块分块各 自排出,大大减小了雨水由于长期汇集不断积聚而带来的渗漏可能。
幕墙构造
四、单元板块的调整 ① 单元板块的微调借助水平仪通过调整高度的调节螺栓,实现板块高 度方向的微调。并且对单元板块的左右接缝进行校验微调。调整完毕 后将连接挂件与支座锁紧。 ② 板块与结构连接节点的调整单元式幕墙板块与结构连接节点可实现 三维方向的调整: * 通过连接件长条孔和挂件上调整螺栓,实现单元板块 Z 轴方向(上、 下方向)调节; * 通过支座的左右方向长条孔,实现单元板块 X 轴方向(左右方向) 的调节; * 通过支座的前后方向长条孔,实现单元板块 y 轴方向(前后方向)的 调节; * 通过铝挂件上圆弧凸起实现单元板块绕 X 轴旋转调节;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https://img.taocdn.com/s3/m/2a7d907158fafab069dc0287.png)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
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
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
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
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
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
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
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林荫道中段加设一条大型玻璃顶,玻璃顶两旁规划种植的行道树,起着隔声防尘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
筒体结构代表建筑
![筒体结构代表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0dda5b8f27284b73f34250e0.png)
筒体结构实例分析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高432m,矗立在城市的新中轴线上,其所在的广场距珠江最近的距离只有200多m,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属于较高的建筑钢结构之一,该结构设计新颖,造型扰美、线条流畅、结构独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她的建成,不仅成为广州市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也是当前世界经典建筑中具有时代性的标志性建筑,不仅为广州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是我国在国际地位与实力的显示。
珠江新城西塔钢结构外筒是-个不规则网筒结构,其横截面沿整个建筑高度是连续变化的。
主塔楼地面以上103层,高432m,其中1~3层为大厅,4~67层为办公室,67层以上是高级酒店及客房,最高处设有直升机平台。
在办公楼层,采用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柱外筒和钢筋混凝土内筒的筒中筒结构体系,上升至酒店层时,混凝土内筒不再向上延伸,由钢柱锚入核心筒墙内,形成钢结构内框架-斜撑核心筒,结构体系为斜交网格柱外筒加内框架加斜撑的结构体系。
钢结构外筒是结构的主要抗侧力体系,钢管混凝土立柱共30根.由地下四层柱定位点起呈倾斜状沿直线至塔顶相应的柱定位点,各柱的倾角不相同,柱钢管截面的直径与壁厚均沿高度变化,由底部外径1800mm、壁厚50mm缩至顶部外径700mm、壁厚20mm,钢材材质为Q345GJC钢、Q345B钢,管内充填高强混凝土。
北京银泰中心(Beijing Yintai Centre)位于建国门外大街2号,地处北京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地带,北临长安街,东接三环路,踞国贸桥“金十字”西南角.根据首都规划委员会规划,长安街两边建筑限高250米,北京银泰中心中央主楼高249。
9米、63层,是长安街上的最高建筑.其建设与规划,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审批,曾连续多年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项目。
其结构类型中央主楼纯钢结构,东西两侧写字楼钢、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高度 249。
90米,占地面积:31,305平方米北京银泰中心拥有的凯悦酒店及度假村集团在大中华地区首家精品酒店——北京柏悦酒店,是凯悦集团在中国投资并全盘管理的第一个项目,与一般建筑不同,北京银泰中心把酒店服务式公寓和酒店统一设置在整个建筑群的中央主楼,完美诠释“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居住理念。
筒体结构代表建筑
![筒体结构代表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2009243b767f5acfa1c7cd91.png)
筒体结构实例分析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高432m,矗立在城市的新中轴线上,其所在的广场距珠江最近的距离只有200多m,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属于较高的建筑钢结构之一,该结构设计新颖,造型扰美、线条流畅、结构独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她的建成,不仅成为广州市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也是当前世界经典建筑中具有时代性的标志性建筑,不仅为广州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是我国在国际地位与实力的显示。
珠江新城西塔钢结构外筒是—个不规则网筒结构,其横截面沿整个建筑高度是连续变化的。
主塔楼地面以上103层,高432m,其中1~3层为大厅,4~67层为办公室,67层以上是高级酒店及客房,最高处设有直升机平台。
在办公楼层,采用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柱外筒和钢筋混凝土内筒的筒中筒结构体系,上升至酒店层时,混凝土内筒不再向上延伸,由钢柱锚入核心筒墙内,形成钢结构内框架-斜撑核心筒,结构体系为斜交网格柱外筒加内框架加斜撑的结构体系。
钢结构外筒是结构的主要抗侧力体系,钢管混凝土立柱共30根.由地下四层柱定位点起呈倾斜状沿直线至塔顶相应的柱定位点,各柱的倾角不相同,柱钢管截面的直径与壁厚均沿高度变化,由底部外径1800mm、壁厚50mm缩至顶部外径700mm、壁厚20mm,钢材材质为Q345GJC钢、Q345B钢,管内充填高强混凝土。
北京银泰中心(Beijing Yintai Centre)位于建国门外大街2号,地处北京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地带,北临长安街,东接三环路,踞国贸桥“金十字”西南角。
根据首都规划委员会规划,长安街两边建筑限高250米,北京银泰中心中央主楼高249.9米、63层,是长安街上的最高建筑。
其建设与规划,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审批,曾连续多年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项目。
其结构类型中央主楼纯钢结构,东西两侧写字楼钢、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高度 249.90米,占地面积:31,305平方米北京银泰中心拥有的凯悦酒店及度假村集团在大中华地区首家精品酒店——北京柏悦酒店,是凯悦集团在中国投资并全盘管理的第一个项目,与一般建筑不同,北京银泰中心把酒店服务式公寓和酒店统一设置在整个建筑群的中央主楼,完美诠释“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居住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西区承接城市发展轴线脉络,布置一条128米宽的南北向林荫大道。
沿林荫大道依次布置金融办公区、商业贸易区、办公文化娱乐区;沿广州大道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会议展览中心区、高层公寓区和外贸外事区;西区东部南北分别为猎德村、冼村及两村之间的商住区。
东区以高尔夫球场公园为中心,南北两边各为高级住宅区和综合高层商住区;东北部为赛马场,保留无线电工厂、住宅区和谭村;东南角为污水处理厂。
“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
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
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
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
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
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
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
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
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林荫道中段加设一条大型玻璃顶,玻璃顶两旁规划种植的行道树,起着隔声防尘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
地下商业街作阶梯状,中央设置各式喷泉、雕塑、花园等,露台上加设花架、咖啡座、休息座椅等休憩设施,形成以绿化为主,方便步行和游憩的商业空间。
这样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现代化关室内商业步行与林荫大道交织一起,也将成为城市景观的主干。
2、东区、西区的空间衔接:
东区与西区的联系是通过丰富的绿化和公众活动空间来连接的;开放性的滨江公园环抱着东、西两区。
西区除了上述提到的林荫大道为开敞空间外,基本上是建筑密集区;而东区则有三块大面积开敞空间一一高尔夫公园、赛马场和公园式的污水处理厂。
西区中心商业贸易区中央和东区中心高尔夫公园,由一条绿化人行径连接。
在此人行径与林荫大道交叉处(商业贸易区的中央地带),根据周围的用地指标数据作综合协调,由建筑群体组合,围成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绿化广场,作为商业贸易区和地下商业街的人流集散点。
绿化人行径东端(高尔夫公园前)一环形城市活动广场,成为东区中心的人流集散点。
与其呼应的是西端的商业广场,广场西侧的一弧形建筑起着屏风作用,让人行径上的公众西望时,视线能停留在商业广场内,向东望去又是开阔的高尔夫公园。
人行径两旁建筑由西向东渐降,使东、西区的城市空间得到自然过渡。
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为此人行径创造良好的街道景观,形成一条与地下商业街交接,能吸引公众步行和游憩的绿化人行径,紧密地联系着两区中心。
另外,整个规划区的南岸为一条120米宽的滨江绿化带,把东区和西区连成一线。
作为广州旧区长堤公园的延仲,规划为一个开放性的滨江公园。
由两排整齐的行道树,起着隔声防尘作用,并自然形成一条宽阔的沿江人行径,树下设置休息座椅、电话亭、路灯等设施,以吸引人们在此游憩玩耍。
将来绿化带上种植各类色彩缤纷的热带花卉,人们在晴朗的日子里,躺在这片向珠江倾斜的草坪上,一边沐浴夕阳,一边欣赏珠江上的游艇;黄昏时分,落日的影照,又是一幅瑰丽多彩的景观。
3、会议展览中心区和金融办公区:
珠江新城的主要交通流量将来自西面和北面。
在平面规划中,又把最重要的会议展览中心和金融办公区定于珠江新城的西北角。
故此处将成为进出本区交通量最集中的地段。
为使该地段的车流量减到最低程度,将设置多个地铁站和大量地下泊车设施。
由地铁和地下步行系统连
接各栋建筑的中庭、交通厅等人流集散点,确保该区有高效率的交通。
在立体空间上,由于受到平面规划定下的指标限制,又为了地面有充足的绿化面积和公众活动空间环境,并使各大厦之间有良好的空间,保证它们的朝向、采光等互不遮挡,尽量不用板式建筑,而选择了点式建筑进行三维空间构成。
会议展览中心区内,由单体的均衡布置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广场,并利用建筑的局部变化,丰富其街道景观。
林荫大道北端两旁限高是440-450米的两栋摩天大厦,也是金融办公区最重要的两栋建筑,亦是广州新城市景观轴线上的最高点。
两栋摩天大楼用退层方式设计,从而产生上升感。
这样做,一方面符合建筑结构的需要,另一方面象征着广州未来大都市金融发展趋势,也可以减少道路上的阴影区。
另外,金融办公区南端,运用六栋平面错位布置的单体构成两个公众活动空间,作为与南面的商业贸易区交接的空间缓冲与优美的环境景观。
4、商业贸易区和文化娱乐区:
金融办公区以南的商业贸易区属于珠江新城西区的辅助中心。
由建筑单体的组合围成5个均衡的商业广场。
该5个街区的建筑群又围合成一个大型的城市绿化广场,作为商业步行街的人流集散点。
另外利用连廊把每个街区的建筑单体连接起来,再由自动扶梯等垂直交通设施与地下商业街和地铁站联系上,构成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商业系统。
这种立体的购物天堂把人流和车流分开,使大量人流集中的商业贸易中心区的交通保持畅顺。
商业镐易区以南便是文化娱乐区。
该区规划有影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旅馆及其它文化设施和旅游设施。
根据这些设施的空间需要,利用造型丰富的单体建筑有良好的视觉空间,表露着艺术气息。
局部建筑底层作架空处理,让人们可自如地穿梭于各类文化、娱乐中心之间。
本区北部由两组错层的建筑群构成两个艺术广场,给人们提供一个艺术交流的开阔场所,与商业贸易区的商业广场相呼应。
5、海心岛旅游公园:
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设计现代化的游艇停泊港。
作为珠江新城轴线的底景。
从文化娱乐区向南穿越沿江绿化带,便是新城市景观轴线段南端的海心岛。
该岛将规划为一个以游艇为主的旅游公园。
首先于小岛中部设计两栋弧形的海景游艇酒店,作为新城市景观轴线上的停顿点,又形成一个新的视线窗口,让轴线继续延伸到对岸的赤岗塔。
由于海心岛西南面相邻为二沙岛公园,在小岛的西部规划一小型公园,将来与二沙岛公园连接。
6.高尔夫公园:
高尔夫公园位于东区中部,属于珠江新城东区辅助巾心。
连接西区东区中心的绿化人行径,到达高尔夫公园处,扩为一个活动小广场。
广场南面为高尔夫会馆和大型停车场,北面是其辅助娱乐设施,西部为各种商业办公、配套设施。
球场的地块面积为283200m2,地势平坦。
西门外是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一个区级医院,均为配合高尔夫公园的中心作用而设。
7、高层商住区、公寓和多层住宅区:
以高层住宅作东、西区的空间过渡;结合自然环境,营造花园式居住环境。
东区和西区东部基本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
西区东部,除南北两端限定为多层自然村外,中间利用高层住宅和高层公寓楼的灵活布置,使建筑高度一方面向南渐降,一方面向东过渡,与东区的高尔夫公园和多层住宅区相接。
在连接东、西区中心的轴线段上,选择了蝶式的高层住宅单体,沿道路错落有序地布置,形成东、西区之间舒适的活动空间。
高尔夫公园以北又是整片的高层住宅区,结合赛马会的高层综合办公楼,让东西向的立体空间在此形成一个小高潮,然后才是马场的大片绿地。
另外,于马场入口处由两栋弧形的马会综合楼围成一个半圆形的广场。
这样从会议展览中心区至赛马场的东西向城市干道在此有一空间停顿,然后再进入热烈的赛马场。
从整修东区的主体空间来看,是以高尔夫球场的下陷空间为中心,使北部的高层住宅有良好的视野空间。
南部的高级住宅区中,局部作高层住宅,使东区自身的城市空间亦有丰富变化。
住宅区内,结合由珠江流入的两条河涌和周围的自然环境,选择独立式住宅为主,将其设计成花园式的居住区。
这样,与规划区的东南角的花园式污水处理厂,虽然由绿化隔离带分开,但整体空间自然相互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