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合集下载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机制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产学研”即产业、学术、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加速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创新发展。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的合作,可以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产业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2)加速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

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3)培养高端科技人才。

产学研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资源,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不同领域的合作,可以形成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1)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企业可以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制定科学的创新合作机制。

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创新合作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便于实施创新项目。

(4)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合作项目的技术成果,防止知识产权泄露和侵权。

(5)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企业可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员工参与产学研合作,激发创新活力。

3. 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1)明确创新需求和方向。

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创新需求和发展方向,找准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重点领域。

(2)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交流,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创新项目。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紧密合作创新的形式。

最初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目的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推进创新,提高经济竞争力。

在中国,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介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概念、实施方式及优势等方面,探究其对于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在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通过共享资源、共同研究和开发等方式推进良性的创新生态圈。

其中,产业界负责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学术界负责研究技术和核心问题;研究机构负责技术开发和转化。

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创新动力和推进技术革新,而且还能够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方式1. 紧密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建立一个紧密合作的平台,主要是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机制来实现。

联合实验室可以是由政府或企业投资建设,也可以由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

联合实验室的目的是为产业界提供高水平、高效率、高获益的科研服务和技术支撑。

这种联合实验室由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科学家、学者、工程师和工作人员组成。

2. 共享资源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中,共享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这些共享资源主要包括各类数据和信息,也包括设备和技术。

其中,数据和信息是最基础的共享资源,这里包括市场调查、技术研究、经验分享等方面,以便各方共同参与。

而设备和技术则包括测试设施、生产设备和成果应用技术等,这将在研究过程中提供实时的、更全面的技术服务,提高合作的效率。

3. 共同研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共同研究,需注意分工合作与合理发挥各自的优势。

产业界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明确技术研究方向,使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学术界要发扬自身的科学技术和研究能力,寻找适合产业界需求的技术创新方向;研究机构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整合。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实现路径和可行性。

一、产学研协同的切入点:(1)产学研衔接创新模式该模式针对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衔接起来,通过中介机构或团队将各自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并通过研究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2)产学研联合研究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联合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并由企业与高校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最后归企业所有。

(3)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产品或项目。

高校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则主要承担产品推广和商业运营等任务。

本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在商业实践中落地,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4)产学研知识转移模式该模式强调将高校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推向市场,加速技术应用和推广。

高校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将自身的技术进行转化,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的量产和应用。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1)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政策的指导、鼓励、支持和激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支持力度。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助政策,从资金和机构上支持政策落地。

(2)创新交流机制的落实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解决协作中的沟通问题,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性培养,重视经验共享、资源共建。

(3)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该加强对产学研联盟运作的监管和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性联盟的资源与组织优势,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该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企业和高校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切换、互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产业化。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产学研协 同创新的研究源于国家创新系统、 区
导致产学研协 同创新概念模糊 ; 第二 , 产、 学、 研各 域创新系统 以及创新 网络和集群创新等理论 , 这些 方互动不足 、 合作深度不够 , 缺乏有效 的组织沟通 理论关注制度、 环境和网络等层面的研究。未来企
和协 调机 制 , 知识 ( 尤 其是 隐性 知 识 ) 流 动性 和 知识 业 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
吸收能力不高, 导致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效应不能完 将其转化 为商业价值的能力 , 也 即获取知识 、 利用 全发挥 ; 第三 , 产学研协 同创新 的制度环 境不够健 知识 、 实现知识增值 的能力 , l - 2 ) 大学除了教学和研
广 泛 应 用 于 各 个 国家 。其 中最 为典 型 的是 美 国的 改进 。
“ 产业 , 大学合作研究中心” ( I / U C R C ) 。近年来 , 尽
针对 上述 问题 , 本 文 旨在 通过 对产 学研 协 同创
管我 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不 断提高 , 但是我 新 的 内涵 进行 界定 , 分 析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的概念 框 国科技水平的落后 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仍然是阻碍 架 , 提出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操作便利的 我 国经济地位提高的瓶颈 。为此 , 我 国学术界和企 产学研协 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对 当前的产学研协
织界限的三方合作创新 方式 , 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和 念等 冲突( 例如企 业以盈利为战略导 向, 而大学和
学研方 的组织创新优势 , 为技术创新提供一条有效 科研院所则倾 向于科研和技术开发 ) 。为 了确保产
作者 简介 : 郑彤 彤 ( 1 9 8 4 一) , 女, 武 汉 东湖 学院讲 师。 基金 项 目:湖 北省技 术创 新 专项 ( 软科 学研 究 )项 目 “ 互联 网+ 背景 下的 湖北省 农 业竞 争模 式研 究” ( 2 0 1 6 A D C 0 7 6 ) ; 武 汉 东湖 学 院农 业 电子 商务 湖 北省 协 同创 新 中心 ( 培育 ) 项 目“ 基 于顾 客 体验 的农产 品 电

“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

“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

142商业经济研究 (曾更名 《商业时代》) 2017年7期创新工场Innovation Workshop“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引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证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通过不同的创新主体提供不同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深度交叉融合与相互合作最终完成的。

协同度越高,整体性就越强,竞争优势也就越突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条件。

科技创新重心已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转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迫切需要提高创新驱动整体效率。

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才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协同创新的涵义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3年创立的。

“协同学理论”认为:自然界■ 王新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主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战略和政策趋势研究”(项目编号2013GXS5K181)◆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

协同将使复杂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一个新变量,新变量会促使系统产生相变并且不断演化,形成新结构,其结果是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着更为高级有序的趋势发展,使事物双方或多方获益,共同发展。

协同不同于一般的合作与组合,协同本身是一个过程,协同的生成要经历各要素从非协同关系走向协同关系的复杂过程。

博弈论将这一过程描述为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博弈双方或多方,经多次博弈形成趋于合作的一个纳什均衡。

参与博弈的企业创新各要素(各部门)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最终走向协同发展道路。

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一、引言产学协同创新是指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与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实现的过程。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学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在特定行业领域内开展产学协同创新活动,以满足该行业对于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路径展开研究,探讨其特点、问题和发展路径。

1.产学结合紧密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的特点之一是产学结合紧密。

高校与企业之间在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共同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通过产学协同创新,高校和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的另一个特点是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

高校在开展产学协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将产业界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高端人才。

产学协同创新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好地满足行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

3.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强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的第三个特点是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强。

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得到更好地应用并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这也使得高校在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1.资源配置不合理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高校在产学协同创新方面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和研发人员,导致资源配置不足,影响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

2.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虽然产学协同创新能够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但在实际操作中,科研成果转化的难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些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也难以吸引企业的投资和合作。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作者:祝传林孙万霞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1期“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在完善的风险承担及利益分享机制下,共同进行技术等相关协同创新活动。

”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意义十分重大。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内涵第一,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政府是整个协同创新大环境的主要构成者,政府在政策制度以及舆论等方面的作为,对整个协同创新的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政府只有在政策制度甚至资金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才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

第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企业占据主体作用。

企业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一方,在市场资源配置和技术需求的作用下,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原始动力,也只有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并承担风险。

尤其是中小企业,体制较简单,接受创新的速度较快,对市场的敏感度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更是重中之重。

第三,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大学发挥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大学是创新活力最强的一方。

独具优势的科研设施以及在不断的学术交流和专家学者自身的研究的基础上,加上部分学生别具一格的创新成果,使大学成为一个不断涌出创新成果的地方,如何成功的转化这些创新成果,使其成为市场上的盈利产品,为产学研平台上的各方创造收益,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科研机构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

科研机构一般承担的是国家重要的研发项目,是受到国家支持的研究活动,其研发成功后一般能够在转化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力优 势 , 整 合互 补性 资 源 , 实 现 各方 的优 势 互 补 , 加 速技 术推 广应用 和产业化 发展 。
( 二) 产学研 协 同创 新 的运行机 理
都还处于不成熟 的探索阶段 , 有关协同创新的理论 研 究 也 有 待深 入 。 1 9 9 2年 国家 经 贸委 、 教育 部 和 中
织模式与治理机制 、 组织问关系及演变、 交易成本和
制度安排以及合作效果评价的研究( 何郁冰, 2 0 1 2 ) 。
近年 来 , 我 国 的理论 工作 者 越来 越 深 刻地 认 识 到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的重要 性 , 一 致认 为 国家 自主创 新 能 力 的提升 、 产 业经 济对科 技创 新成果 的依 赖 , 并 非企 业、 高 等院 校和 科研 机构 各 个创 新 主 体能 力要 素 的 简单 叠 加能 够满 足 的 , 而 是 需要 各 类 互补 性要 素 之 间 的协 同及 整合 。 ( 一) 产学研 协 同创新 的科学 内涵
的效 果 。 通过 产学研 协 同创新 , 积极 引导科 学研 究符
生产力的 目标。 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高 达6 0 %以上 , 如 日本 、 美 国科技成果转化率 已达到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8
合产业发展与应用 的创新需求 , 从而提高科技成果 转化率 ,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 , 真正让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 最终实现科技发展与产 业发展的共 同进步 。 作为一个迈 向创新型国家的发 展中大国, 要深入理解协同创新的理念 、 科学内涵与
5 0 %以 上 。
2 1 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 , 这种 活跃不仅体现在相互独立 的学科上 , 更体现在多学 科 的融合上; 不仅体现在科技界内部 , 更体现在科技 界、 教育界 、 经济产业界的互动上。 在过去相 当长的 段时期 内 , 我 国高等院校和科研 院所的科技成果 转化率低 , 科研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只能停 留在

产学研协同 实施方案

产学研协同 实施方案

产学研协同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产学研协同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旨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学研协同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产学研协同合作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实施方案,以推动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实施目标1.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协同,提升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促进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

三、实施策略1.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政府部门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产学研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方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合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技术转让、研发合作等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加强人才培养: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可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

5.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合作,推动合作效果的提升。

四、实施保障1.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2.资金支持: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方在合作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3.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各方在合作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人才支持:加强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三方共赢的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研发模式更加注重产业需求,通过高校科研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将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出现,旨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和科技人才,发挥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来满足产业界的需求,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解决产业界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相关高校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包括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载体。

这些平台旨在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场所和资源,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并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众多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某高校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新药研发项目,通过共享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研发经费,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抗癌药物,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又如,某高校与当地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通过联合攻关,成功研发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动力电池,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研发成本。

通过实践,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了验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趋势,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校也从实践中获得了更多产业需求和技术挑战,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调整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与实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产学研合作也成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路径、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一)政策激励政策激励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一环。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机构之间开展合作,比如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政策激励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二)技术需求产学研合作的另一条重要路径是技术需求。

产学研合作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毕竟企业和高校的资源在技术层面上是有差异的。

企业在商业上的运营需要一些快速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而高校或科研机构则在理论领域拥有更为深厚的资源。

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得到高校或科研机构提供的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加快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三)人才互通人才互通是产学研合作路径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端人才,而企业则需要这些高端人才来加速企业创新发展。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享受到高校的人才优势,同时高校的人才也可以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实践。

二、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产学研合作的实践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施。

以下是几个实践案例。

(一)上海宝钢钢铁技术昌峰有限公司宝钢昌峰是中国钢铁企业,也是上海宝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为了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在2015年,宝钢昌峰与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合作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一个服务于钢铁产业的创新平台。

该平台吸纳了多家产、学、研机构加入,形成集协同、开放、共享、互惠、考量于一体的产学研联盟和技术中心,从而实现了钢铁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提升的目标。

(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作为我国的大型科技企业,深度参与了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了跨领域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跨文化合作、跨国合作等多项成果。

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全面地推进产学研产品的转化和落地。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发展路径探讨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发展路径探讨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发展路径探讨一、引言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其目的在于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这种模式的重视对于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实践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产学研合作,分析各种可行的实践路径,以及探索未来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

二、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路径1. 科技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合作中,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这个平台上,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可以进行交流并分享科研成果,共同开展研究和开发新产品。

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来说,科技创新平台是非常可行的实践途径,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完成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应用,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2. 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和发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例如,欧盟的“研究和创新框架计划”(FP7)旨在加强欧洲的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竞争力,通过构建一个跨国的合作平台来推动和加强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中国也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在国际上推动和发展产学研合作。

3. 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交流沟通交流沟通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分享,推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因此,加强交流沟通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关键。

三、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路径1. 建立双向沟通的机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能否建立起双向沟通的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双方可以交流和分享科学研究成果,并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

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双方的需求和利益,以及实践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实现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成功非常重要。

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整合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信息资源,提升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利益相关主体及运行机制,总结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三个相关主体出发,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

标签: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约因素;实现路径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

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

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产学研创新实施方案

产学研创新实施方案

产学研创新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实施目标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3.加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实施步骤1.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载体,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支持科研成果向产业界转移。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3.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为企业提供创新政策支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4.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施保障1.政策支持制定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高校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

2.资金支持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

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法律保障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产学研合作的合法权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总结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108Vol.2 No.20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郭涵潇(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8)摘要:产学协同创新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持,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对提升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有积极意义。

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阐述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校企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途径,希望对相关人士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科技转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0-0108-02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和竞争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何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企业重点关心的话题。

产学研合作,基于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的联动,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咨询服务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校企产学研合作依托信息网络和社会关系,政府主管部门起到纽带连接作用,这种合作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性部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必经之路。

1 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创新创业工作的持续推进,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社会有利资源,形成上下联动平台、注重产学结合的创新创业融合,成为人们重点关心的话题。

在经济新常态化发展阶段下,校企协同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显得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为协同创新提供原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仍亟待提升。

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应注重和多方主体的互助,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校企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社会资源的优势,解决协同创新中的突出问题。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背景、优势及应用进行探讨,并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定义与背景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资源共享、知识转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崛起的背景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资源共享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日益竞争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产业界的资源与市场需求、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机构的技术专长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的转化。

二、优势与应用1. 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将学术界的理论知识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有效缩短科技创新的路径。

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还能够拓展组织的创新能力,通过不同领域的合作,汇聚各方的智慧和资源,实现互补优势,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在制造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研发出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并提高生产效率。

在农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在医疗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要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联盟与合作关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联盟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可以分享资源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2. 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平台,促进产学研三方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强合作与协调。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以其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本文将就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学研合作机制长春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资源优势,建立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首先是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吸引了长春市内外众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其次是利用各类专项资金设立了产学研基金,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产业园区也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研发场地和政策支持,助力创新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平台长春市建设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各方合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

首先是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

其次是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举办了多场产学研交流会议和展览活动,促进了各方资源共享和项目对接。

长春市还鼓励企业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设立了专门的项目合作平台,为合作双方搭建桥梁。

三、产学研合作项目长春市大力推动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涉及了多个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先是在新材料领域,长春市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共同开展了多项新材料研发项目,推动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在生物医药领域,长春市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医药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加速了生物医药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长春市也积极推动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产学研合作展望长春市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未来,长春市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各方资源整合,推动更多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

长春市将继续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协作性公共服务: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协作性公共服务: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协作性公共服务: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社会科学论文协作性公共服务: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戴年红廖和平摘要:当前我国“碎片化”的公共科技服务导致科技资源的分散和闲置,制约着创新要素的对接和创新链条的运行,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就必须依赖公共科技服务的协同供给。

协作性公共服务将碎片化的公共服务整合到连续的统一体当中,形成公共服务提供的联动性结构和竞争性网络。

协作性公共科技服务将有效供给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以完整的“公共科技服务链”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链”。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协作性公共服务;协同治理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2011年4月)上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①,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 年11月)强调“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部署“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这些无疑将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和探索推向了高潮。

基于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是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整合产学研各方及政府、市场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资源,在引导外部创新需求和刺激内生创新动力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不断营造有利于实施和推进协同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

因此,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改革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全面、充足、优良、有效的公共服务,成为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体制创新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与意义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对“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进行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②。

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的交流与协作,而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内部分享机制,强调破除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并实现深度合作,即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③。

基于云计算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创新途径

基于云计算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创新途径

基于云计算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创新途径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云计算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该模式的创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云平台建设云计算具有高效、安全、稳定等优点,可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支持,因此云平台建设是产学研协同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云平台可提供包括学术文献、研究数据、实验工具等在内的各种资源,促进协同合作和共享。

二、协同创新模式传统的产学研合作通常是单向的技术输出和经验输出,而云计算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合作方式。

协同创新模式是基于云平台实现多领域人才之间的合作创新,包括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交互合作等,云计算为其提供了技术实现保障和生态建设的支持。

三、数据挖掘与分析基于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是基于大数据实现的。

多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于很多产学研项目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立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加速技术研发和应用。

四、可信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是保证其应用广泛性和可靠性的基础,特别是在产学研协同合作中更加重要,因为需要确保数据、信息和网络的安全。

因此,研究可信云计算技术,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方面,是产学研协同合作中的重要创新途径。

五、政策支持政府对云计算技术和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支持,将有助于该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政策制定应当更加注重云计算技术在创新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加快创新资源和产业对接,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云计算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是未来技术创新的重要模式。

充分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优势,构建云平台,发展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可信云计算技术,加强政策支持,将为促进产学研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作者:甄红线贾俊艳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将企业、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聚集到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完成有利于各方的重大科技创新工作。

它的实现路径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基地、共建实体等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积极引导,资金及时、充足的供应,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管理体制的积极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2-0035-07一、引言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这种活跃不仅体现在相互独立的学科上,更体现在多学科的融合上;不仅体现在科技界内部,更体现在科技界、教育界、经济产业界的互动上。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只能停留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足够成熟、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未能成为经济快速强劲发展的有力支撑。

据相关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的科研成果数量规模庞大,达到省部级以上的就有3万多项,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只有25%左右,而真正能实现产业化的还不足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完全没有达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目标。

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高达60%以上,如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英、法、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50%以上。

针对上述情况,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一重要论述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协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学校和社会的优势资源,转变高校科技生产方式,打破高校和社会传统封闭、孤立的创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引导科学研究符合产业发展与应用的创新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真正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最终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作为一个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中大国,要深入理解协同创新的理念、科学内涵与运行机理,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技舞台、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运行机理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起步较晚,无论从协同创新实现路径,还是从协同创新规模或稳定性来说,都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有关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也有待深入。

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组织并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由此引发了大量有关产学研协同的动因、影响因素、组织模式与治理机制、组织间关系及演变、交易成本和制度安排以及合作效果评价的研究(何郁冰,2012)。

近年来,我国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一致认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经济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依赖,并非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各个创新主体能力要素的简单叠加能够满足的,而是需要各类互补性要素之间的协同及整合。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具体来说,协同是指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

协同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内,如果各子系统不能很好地协同,甚至互相拆台、互相牵制,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因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最终瓦解。

相反,如果系统中各子系统能很好地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薛传会,2012)。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其后创新理论得到不断发展。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结合,通过突破参与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自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为协同创新团队共同使用而实现的深度合作形式。

具体来说,协同创新是将企业、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聚集到一起,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齐心协力完成有利于各方的重大科技创新工作。

协同创新需要把不同的参与主体汇聚到一起,通过不同创新要素的摩擦与碰撞实现知识增值,对我国产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整合跨度比较大,协调、管理和沟通上难免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要想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发挥作用,就需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引导和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1. 协同创新的科学性我国拥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数量庞大的科研创新队伍和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各自成体系,研究工作分散重复,效率不高。

具体来说,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人力资源,但资金缺乏且科研项目往往与产业发展相脱节;行业企业有明确的科研需求和充沛的资金供应,但缺乏质量高、规模大的研究团队。

这种分散、封闭、低效的科技创新模式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障碍。

目前,我国拥有专利成果80余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大部分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科技创新成果要么不符合社会需求,无法投向市场,形成生产力,要么不被社会知晓,没有发挥作用的渠道,不能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然而协同创新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高等院校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然而要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行研究非常关键,不能盲目地、脱离实际地毫无目的地研究,科研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而这个结合点的最佳选择就是行业企业。

企业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帮助研究机构选定研究项目,又可以为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发挥科技成果的生产能力。

由此可见,产学研协同不仅重视知识的生产,更强调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更关注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价值转换。

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可以使高等院校主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将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兴趣和科研关注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直接联系起来,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为创新目标,从创新的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与产业经济发展与应用脱节的问题。

2. 协同创新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初衷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支持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果科研成果不能应用,这样的研究意义也就不大。

行业企业需要源源不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来增加其核心竞争力,研究机构有知识扩散的供给,行业企业有知识吸收的需求,由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市场应运而生。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有基础研究能力强、专业人才集中、科研仪器设备充足、知识及技术信息完备、研究方法和经验丰富等优势,但缺乏资金和实践信息等资源;企业的优势是技术的快速商业化、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和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丰富,但缺乏基础性原理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源。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不足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得以弥补,企业的欠缺也可以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解决,这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合作的驱动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有市场需求,即存在的必要性,而且会给协同各方带来利益,实现其都想达到的目的,有利于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期激励机制。

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属于教育机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研究或技术人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建设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有经验、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人员带领相对来说经验较缺乏、科研能力较弱的研究人员参加项目的研究来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也能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企业情况和市场需求,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研究方面都能有所积累和成长。

另外,可以让能力相对较强的研究生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多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为其以后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常常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使得某些很有前景的研究项目不得不因资金短缺而被搁置,而通过产学研协同,很多研究项目就可以进入到产业中应用,知识就可以转化为资金来补充科研经费,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新项目的研究和完成提供资金保障,如此就实现了知识创造—知识收入—知识投入的良性循环。

对企业来讲,需要大量的最新科研成果来改善其生产流程或技术装备,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自身的资源有限,很难满足自身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不仅具有了获取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途径,而且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所需的技术成果和创新资源,从而实现由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转变。

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如表1所示。

牛津大学是通过成立一个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中介机构——ISIS创新公司,将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活动与风险投资者的商业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不再独立于产业运作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具研究能力和转化成果最多的大学。

牛津大学2004~2005年的科研基金来源与支出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使得资金和人力资源比较集中,提高其利用率,不但可以达到协同的效果,还可以增强研发的力度,避免科研技术“夹生”的现象,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Tim.cook,杨世忠,2006)。

另外,经常被作为创新典范的美国硅谷,其之所以能成功,原因之一是它拥有像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等这样的一流高校和一流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机制。

“硅谷模式”的成功要点可以概括为: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速度,最大限度提升科研创新价值。

硅谷的成功,关键在于形成了以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协同区域创新模式。

芬兰由于很好地利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在电子通信产业领域建立了包括诺基亚等200多家信息通讯企业、29所高等院校以及一批科技中介和金融服务机构在内的“信息通讯技术联盟”,长期称雄全球最具创新精神国家的排行榜。

协同创新是一个各种创新要素发生碰撞、激活和创造知识的过程,通过协同合作,越来越多的知识从知识库中被挖掘出来,对其进行有效地排列整合,使其转化为资本,形成很强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