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事例素材

乡村振兴事例素材

乡村振兴事例素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也涌现了众多成功的乡村振兴事例。这些成功案例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下面就介绍几个典型的乡村振兴事例。

一、三江旧城保护与绿色发展

三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一个小镇,被称为“绿色

乡村示范区”。其成功的经验在于既保护了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又利用当地资源实现了绿色发展。三江以扶贫为出发点,大力发展茶叶、绿色蔬菜等现代农业,同时在古城内部兴建了德胜荷花园等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保护了古城历史文化的遗产,实现了可持续的乡村振兴。

二、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地,此前几乎所有的陶瓷产品都由手工制作,产业形态陈旧。在新时代的推动下,景德镇陶瓷产业进行了转型升级,从传统工艺向机器化、自动化生产迈进。通过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开发出更多元、更有特色的产品,景德镇陶瓷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景德镇也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科技知识,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三、震威村旅游发展

震威村位于浙江宁波,是一个靠近水库、环境优美的村庄,早期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后来经过全面规划和公认推进,运用到文化、旅游等方面来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了以“古村落、生态美、林果飘香、旅游观光名村”为核心

的发展战略。这条路线在当地广泛收到了认可,落实林果种植等产业并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吸引大量游客。震威村的旅游业如今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柱,当地村民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乡村振兴日志100篇

乡村振兴日志100篇

乡村振兴日志100篇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乡村振兴日志100篇

第一篇:2019年3月1日

今天是乡村振兴的开始,村里的人们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纷纷

加入到建设乡村的行列中。大家一起种植果树,修补房屋,清理环境,为村庄的美化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篇:2019年3月10日

村里的果树已经种植完成,大家开始着手整修修房屋。村庄一片

繁忙的景象,人们积极参与展现了乡村团结的力量。

第三篇:2019年3月20日

村里的房屋修缮工作已经完成,环境整治也进展顺利。大家一起

动手,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第四篇:2019年4月1日

乡村振兴的计划制定得如火如荼,村委会成立了振兴工作组,制

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村里的人们信心满满,为实现振兴的目

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2019年4月10日

村里的畜牧业发展迅速,农户们进一步加强了畜牧养殖领域的投入,牲畜的品种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乡村的经济正在逐渐活跃起来。

第六篇:2019年4月20日

为了加快乡村振兴的速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家投资兴建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一大亮点。

第七篇:2019年5月1日

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已到,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村里的务工收入大大提高。乡村劳动力的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

第八篇:2019年5月10日

村里的小微企业正在蓬勃发展,政府对其实行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小企业家们也在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为乡村经济增长添砖加瓦。

第九篇:2019年5月20日

村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了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村委会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大家参与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营造了和谐的村庄氛围。

红土地上的坚守

红土地上的坚守

红土地上的坚守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支部生活》 2020年第10期

2017年底,周林虎由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选派到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背洋村担任党支

部第一书记。作为一名驻村工作的“老兵”,此前,他在新罗区白沙镇营边村驻村帮扶了3年。

温连光

见到周林虎时,他刚从直播间下来,对自己的表现不是很满意:“这么好的直播平台,卖

出的货没有达到心理的预期。”当天,他参加了“第一书记带好货”全媒体公益直播活动,为

龙岩斜背茶代言。

抓党建凝聚人心

2014年4月,怀着对闽西红土地的热爱,周林虎带着组织的厚望和家人的牵挂,来到了新

罗区白沙镇营边村。当时的营边村党支部被区里列为软弱涣散党支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村第二天,他就走进了村民家中,了解村里的情况。他把

加强基层党建作为驻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从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促规范入手,激发了村

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2015 年,营边村摘掉了“落后帽”,连续两年被镇里评为“优秀党支部”。

背洋村位于新罗区西北部,高海拔,地处边远,距江山镇政府所在地50多公里,是革命基点村,也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面对困境,军人出身且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周林虎并没有退缩。他了解到,群众不信任村干

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务公开不彻底,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弱。

周林虎紧紧抓住换届选举的契机,在镇党委的支持下,选出了年轻有能力、有担当、有群

众基础的村两委班子。接着,他在村两委班子中立了一个最重要的规矩——“阳光做事”,即

村里每一笔开支报销,都要经过村两委会讨论;决定可以在村账开支的必须由村党支部书记和

颜金林主要事迹

颜金林主要事迹

构建美丽乡村,共建幸福之家

——才艺家庭颜金林之家

61岁的颜金林老先生和60岁的郭万花是杭垓镇杭垓村村民。老两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点滴变化都看在眼里,也非常乐意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颜老先生的原话说就是:“村里面搞好了,老百姓生活才能好。”

颜老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好学的精神却一直都在,特别是对于音乐有很浓的兴趣,老伴很支持颜老唱唱跳跳,也会跟在后面唱唱跳跳,这一点也影响了他的两个孙子,跟着爷爷学习唱歌、学表演,一家人总是其乐融融。颜老精通各种乐器,笛子、唢呐、二胡、快板都难不倒他,就连现在最流行的电子琴也略懂一二,在2008的时候就带着自编自导的竹竿舞参加“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周”表演,取得了一致好评,从此以后更坚定了颜老的艺术创作的信心。

2010年颜老受到县里美丽家庭秀节目的要请,带着两个孙子、一个外孙女花了3个月的时间,自编自导自演了《中国娃》节目,在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同年10月份颜老又带领24名队员,3名伴奏参加了“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活动,11月份代表杭垓镇参加了竹文化节“说安吉·唱安吉”活动,取得了三等奖。经过了多次比赛、表演,颜老的编排技术越来越完美,在“文化圈”内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但是颜老的才艺不仅仅只有这些呢,还有更绝的。

颜老还会园林古建设计、制作,从事景点设计建筑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先后在安吉及周边地区承担过各种景点的设计和建筑。并为本县新农村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每年都有安吉及周边地区有关影响和村庄整治设计和建筑都慕名而来,在园林艺术,尤其是景点的设计和建筑,颜老有了一定的造诣,为了继承和开拓历史文化,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乡村服务,颜老无数次的走访了当地群众,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设计与之相符的建筑,杭垓镇每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都少不了颜老的作品:杭垓村的腾飞大鹰、松坑村的村标、吴村村的亭子、、、、、、安吉也很多景点都有颜老的作品:龙王山、神秘部落、天荒坪、梅溪紫梅山庄、、、、、、。最让颜老自己感到骄傲的是虽然不会写字,但自己做的牌坊上面的对联却都是自己创作的,让人佩服不已。

多维度编织野生动物保护网

多维度编织野生动物保护网

多维度编织野生动物保护网作者:***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24年第01期

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摸索保护野生动物和保障群众权益之间的平衡,建立了配套的野生动物损害救助机制,松阳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更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023年8月6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黄南村村民周桂美在溪边洗衣服时发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怪鸟”。据她描述,这个绿爪子、大眼睛、尖嘴巴,翅膀上有白色斑点的小鸟被发现时已经站不起来。周桂美断定它受伤了,第一时间联系上村里的护林员,并先将它带回家。在等待护林员的过程中,周桂美投喂给这只鸟一条鱼,但很快被吐了出来。

叶伟荣是黄南村村支部副书记,也是村里的一名护林员,他迅速将消息上报到松阳县林业部门,并拍照发到护林微信群。林业部门专业人员当天晚上赶到黄南村,把这只鸟带到野生动物保护医院医治。经专家鉴定,这是中国一级保护鸟类、有着“世界神秘鸟”之称的海南鳽。经检查,这只海南鳽并未受伤,只因肚子里有很多寄生虫,吃不下东西也站不起来。经过悉心救治,恢复健康的海南鳽,几天后被重新放飞到野外。

野保接力

海南鳽是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目前仅存1000只左右,主要栖息于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中,对水质和环境要求特别高。让叶伟荣高兴的是,它的出现印证了松阳的生态环境在持续向好。

爱鸟护鸟、爱护野生动物在这里有着良好的传统。袁林伟一家几代人接力保护猫头鹰的故事一直被津津乐道。

“那是1989年,我当时只有9岁,玩耍时在屋外空地上发现一只猫头鹰雏鹰。”袁林伟说,当时他和爷爷一同把雏鹰捧回了窝。从那时起,袁家每年2月底,都有一对猫头鹰如期而至,4个月后带着新生的三四只雏鹰飞走。如今,袁林伟已经年过四十,30年来,他们一家始终住在这幢黄泥老房,不搬迁、不翻新,就是为了阁楼里一代代猫头鹰“租客”顺利产卵、孵化、育雏。至今,共有100多只雏鹰在袁家繁衍,而后飞回大自然。后来他得知,这种猫头鹰学名叫领角鸮,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乡村振兴感人故事

中国乡村振兴感人故事

中国乡村振兴感人故事

中国乡村振兴计划自启动以来,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下面是其中一则。

故事发生在湖北省荆州市窑湾镇,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窑湾镇一直面临着贫困和人口流失问题。

然而,自从乡村振兴计划启动以后,窑湾镇的命运开始逐渐改变。当地灵感产业公司负责人小李看准了窑湾镇的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并带领团队为乡村寻找文化旅游项目。

小李的团队先后对镇上的手工艺人、老乡亲和当地资源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最终选定了一种古老的手工传统——篾编。

篾编是一种利用当地特产柳木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其中窑湾镇的篾编技艺在整个地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小李的团队决定将篾编制品打造成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进行销售。同时,他们还组织当地的手工艺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并帮助他们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篾编合作社。

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窑湾镇的篾编制品逐渐受到游客和市民的喜爱,销售额也逐年增长。篾编合作社的成员们通过合作共赢,获得了更好的收入,并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窑湾镇篾编项目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窑湾镇的篾编文

化。

如今,窑湾镇的篾编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农民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同时,篾编也成为了窑湾镇的一张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味乡村美食、观赏篾编展示以及体验乡村生活。

这个故事展示了中国乡村振兴计划为农村带来的巨大改变。通过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乡村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这60个中国最美乡村改造案例,告诉你乡村振兴怎么搞

这60个中国最美乡村改造案例,告诉你乡村振兴怎么搞

这60个中国最美乡村改造案例,告诉你乡村振兴怎么

安仁华侨城南岸美村老酒坊改造,四川

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位于大邑县清源村,建筑原为废弃的酒坊。设计团队提出“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思路,通过老酒坊改造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探索安仁特色乡村振兴路径。设计将项目定位为乡村客厅,如何通过设计在原有建筑中引入展陈、会议、接待、办公等功能,成为改造关注的重点。对酒厂的衰败外壳进行集中整治并优化了室内空间,将原有的生产区域改造为会展大厅、文化展区、休闲吧馆、创客学院,并新增了丛林餐厅,打造了一处建筑、田园、游客可以同步进行“多维呼吸”的公共空间。

宋家沟乡村改造项目,山西

以植入和空间换置等手法进行移民搬迁的工作,通过公共空间的秩序恢复和散点的分布规划来化解新旧隔阂,恢复乡土文化的自信。沿河岸吸纳周边空余场地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同时植入庙宇、浴室等公共建筑,将原来起单一带状的分割线,变成了有机多元的链接带。对宋家沟村历史文脉及本地宋长城文化进行糅合提炼。利用向村民旧砖瓦材料的收集过程,使村标的设计自然而然的从村庄内部渗出,与整个地域互相回应。

挚舍南禅观水酒店,无锡

清名桥古运河之滨,故取名为“南禅观水”。原址是典型的传统三进式院落,前低后高,较为保守。旧建筑四周封闭,室内光感不强,楼道狭窄,藏匿了许多安全隐患。改造后的建筑,依旧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保留了这座江南小院古朴典雅的气息,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

间。房间“溯、泛、泊、泽、瀚、澔、润、漾、湛、泓、渡、湉、漪、澹、澈、澄”,皆以水字旁的字命名。干净利落的线条,裸露的原色

“导演”抑或“作者”:卢凤岗“乡土纪录片”口述历史研究访谈

 “导演”抑或“作者”:卢凤岗“乡土纪录片”口述历史研究访谈

“导演”抑或“作者”:卢凤岗“乡土纪录片”口述历史研究访谈

作者:陈艺卢凤岗

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08期

2019年6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在浙江象山闭幕,贵州省推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王景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综述片》(以下简称《王景才》)被组委会列为“评委会推荐影片”。

本届非遗影像展的主题为“非遗影像中国实践”,共征集到260部作品,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组委会共选出主题鲜明、内容翔实、表现力出众的入围影片30部(套),并组织影像和非遗领域专家对入围影片进行了评选,从中选出包括《王景才》等在内的10部(套)“非遗影像展专家评委会推荐影片”。

专家评委一致认为,《王景才》不光综合体现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景才为核心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舞蹈技艺,还通过影片深入传承人的生活,走进传承人的心灵,感受传承人的喜忧,充分记录并融入了相关民俗活动,是一部展现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及非遗传承人王景才独特魅力的影片。同时,更是非遗工作者和实践者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献礼的一部优秀作品。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得名于小花苗芦笙舞的一个动作“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这个舞蹈与贵州西部苗族小花苗支系的先民迁徙经历有关,舞蹈动作表达了祖先在迁徙途中披荆斩棘的过程。

为了解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倾听片子拍摄背后的故事,本文作者采访了导演卢凤岗。

一、对民族文化有一份天然的热爱

侗寨主人民宿以原生建筑复兴山地部落

侗寨主人民宿以原生建筑复兴山地部落

侗寨主人民宿以原生建筑复兴山地部落

作者:青曼雷虎

来源:《中国周刊》2018年第10期

组图: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黔东南地区高速公路、高铁的建设与外面的世界建立了连接,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新兴产业。走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凝望设计别致的古寨木楼,聆听清澈嘹亮的古调长曲,仿佛进入了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触摸到黔东南苗侗风情的真实肌理。

当榕江的年轻人纷纷离开这片土地外出务工,当村寨里越来越多木头房被拆除时,却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正把这儿变成归隐地,各式各样带归隐性质的民宿纷纷开张。

在雷公山保护区内有家永不开张的民宿:来自深圳的企业家在这里建了一栋名为“大傍宿雾”的网红木头房,但企业家却不打算让民宿营业,因为他只想自己好好地在雷公山内修养生息。

在榕江风景最美的大利侗村,有一对来自贵阳的夫妻,租下一栋民宅后,花了20万把民宅改成民宿。虽然每个月只接待几位旅客,但对他来说,开民宿不为挣钱,只是希望在大利的原生态被破坏之前,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个见证者。

……

如今的榕江大地,民宿潮汹涌。而最引人关注的则是榕江县宰麻镇上寿村的“主人民宿”。因为这民宿是全体上寿村民们众筹而来的,一栋众筹而来的民宿,让整个上寿村村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东经108°62’,北纬26°13’标记着一座被稻田和溪涧隔绝了几乎一切现代化建设的村落——榕江县宰麻镇上寿村(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区。而整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2016年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最后的原生山地部落。

恍如穿越的山地部落,既食人间烟火气,又得日月星辰光。而与美好同在的是交通的幽蔽。过去5年间,国家基建倾力贵州:贵广高铁在榕江设站,厦蓉高速、荔榕高速、剑榕高速、雷榕高速全面建设……这方只传诵于少数冒险者间的神秘疆域,与外面世界建立了连接的可能。

锦屏县情概况

锦屏县情概况

锦屏县情概况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东部,东邻湖南靖州县,西接剑河县,南靠黎平县,北抵天柱县。境内一般海拔高度400-800米,最高海拔1344.7米,最低海拔282米。全县国土总面积1596.9平方公里,辖7镇8乡,总人口22.6万人,苗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8.4%。是中国南方典型集体林区县、贵州省重点林业县、全国三大优质杉木区重点县之一,是誉满海内外的“杉木之乡”,森林覆盖率72%,活立木蓄积量769万立方米。是清水江“木商文化”发祥地,是黔东水电第一县,也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锦屏境内有保存最完整的军屯生态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隆里古城;有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10万件“锦屏文书”;有名列世界第三、全国第二的堆石型大坝电站——三板溪水电站;有全国第二、全省第一长的侗族标志性建筑——赤溪坪风雨桥;有省内罕见的五万亩高原草地——青山界;有集风情旅游、避暑、探险、水上运动、生态观光为一体的三板溪湖;有全省最大的乡村集体林场——春蕾森林公园;有全省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柑桔生产基地——龙池万亩果场;有百年环保第一村、中国景观村落——文斗苗寨;有九寨北侗风情等原生态民族文化。同时,县境内青石、黄金、石灰石、硅石等储藏量丰富,特别是锦屏青石质地优良,自古以来名扬天下,储藏

量达5000多万立方米。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39099万元,比上年增长4.80%。财政总收入达到16021万元,比上年增长46.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133万元,比上年增长55.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0466万元,以交通和城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880万元,比上年增长6.34%。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98200万元,剔除清水江公司因素,工业总产值完成48183万元,增长55.60%。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56万元,比上年增长18.59%。农民人均纯收入2972元,比上年增长18.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66元,比上年增长7.4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5.4‰,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乡村振兴 先进案例

乡村振兴 先进案例

乡村振兴先进案例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重大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已经涌现出许多成功的先进案例。以下是符合要求的10个乡村振兴先进案例。

1. 广东省梅县蕉溪乡村振兴示范区:该示范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和农村电商等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2. 湖南省临湘市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该示范区以农村旅游为主导产业,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和特色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浙江省岱山县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通过发展海洋渔业和海岛旅游,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4. 河南省西华县乡村振兴示范村:该示范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同时,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5.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电商,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6. 江苏省如皋市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该示范区以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提升农产品品质,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7. 福建省漳浦县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通过发展海洋渔业和农村旅游,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8. 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村:该示范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和特色农业,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同时,注重保护瑶族传统文化,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

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简报

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简报

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简报

在三渔冲一组堰湾片区,六十多岁的大妈李志一边挥动铁锹边感慨道:“这样的集

体劳动我们好多年没干过了,以前大家都是自己负责各人的院子,现在大家一起劳动,共同把公共区域搞干净,不仅整个环境好了,大家也更爱惜了,这样的活动我举双手赞成!”

县委书记李泽刚放下手中的铁锹,笑着搭话道:“以前我们美丽乡村的标语天天挂、传单天天发,但效果总不好。现在干部和群众一起出谋划策、一起出工出力,大家的积极性高了,干部的服务意识也增强了,一举多得!这样的美好环境就应该成为我们幸福生活的标配”。

县委副书记、县长唐祖红到花坪社区开展小区点状治理联席会议。会上与该小区干部群众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求社区和各相关单位,将所反映的问题整理成整改清单逐项解决落实。

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五一参加贺家坪镇青岗坪片区活动,与当地群众共同商议硬化杉树坪自修公路方案。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覃宏明到榔坪镇文家坪村参加活动,与村民一起开展村庄清洁活动后,他召集村两委班子、部分县乡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讨论该村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实施方案。

县政协主席覃高轩到板桥铺社区参加活动,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就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和家风民风建设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县水利湖泊局、民宗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等单位的20多名志愿者走访农户100余户,收集各类意见诉求60多条。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潇到大堰乡千丈坑村参加活动,参与村民屋场会,共谋道路设施修复,共议美丽庭院建设。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饶会群到鸭子口乡马连坪村参加活动,与群众一起清扫路面、清理杂草,并组织村民讨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方案,表彰了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个人。

乡村振兴案例

乡村振兴案例

乡村振兴案例

乡村振兴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城乡发展

的协调与共赢。在中国这个拥有广袤乡村地区的大国中,许多精彩的

乡村振兴案例已经涌现出来。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示了乡村振兴策略的成功实践。

1. 丰乐种植合作社

丰乐种植合作社位于福建省宁德市某个偏远的乡村地区。过去,该

地区的农民主要依靠种植为生,但是由于技术落后、市场信息不畅通,他们很难获得稳定的收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

民组成合作社,通过提供技术指导、购买农产品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加

收入。丰乐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充分利用当地的天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种植了大量的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等。通过与企业合作,他们

成功地将农产品销售到市场上,提高了不少农民的收入水平。

2.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旨在通过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吸引人才和资金回流农村地区。江苏省东台

市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

传承,修葺古村落、修建美丽农舍,恢复了传统的建筑风貌,吸引了

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与此同时,东台市还重视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提高了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水平,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

支撑。

3. 休闲农业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浙江省桐庐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起

了休闲农业。桐庐县的休闲农业以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

主要形式,通过开展农家乐、果园采摘、农产品销售等活动,吸引了

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度假。休闲农业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

谭洪沛

谭洪沛

谭洪沛

谭洪沛,男,侗族,大专,中共党员。1964年2月出生,1980年12月参加工作,199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9月任副主任科员,锦屏县档案工作者,黔东南侗族苗族民族文化和清水江流域木商文化、契约文化爱好者、研究者。

1980年12月,高中毕业即考入中共锦屏县委党校区社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学习并参加工作,1981年12月至1992年4月先后在锦屏县九寨区区、乡(公社)工作,其间于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脱产学习大专课程,1989年3月被评为1988年度全县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受锦屏县人民政府表彰,之后于1992年4月被选调入锦屏县档案局工作,1993年9月任副主任科员同时先后兼任局股级办公室主任、业务股长等小职。1994年9月至1995年12月到平秋镇桥问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开展驻村任职扶贫工作,并被评为199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受县直机关党委表彰;2003年被评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受省人事厅、省档案局表彰;2004年还被评为优秀中层干部,等等。2011年4月被免去股级办公室主任、业务股长等小职后,“享受”副主任科员虚职待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谭洪沛最大的缺点是务实求真肯钻,为此,在至今为止的30余年革命征途中,也得罪了不少人,常常免费得到不少小鞋,诸如,作为档案工作者却痴迷于清水江文书(又称“锦屏文书”)的征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被某些人公开指责是“不务正业”。但也正是这种“不务正业”地痴迷于清水江文书,1997年谭洪沛为本单位编纂的锦屏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档案专业志《锦屏县档案志》,首次向社会公布锦屏县所特有的清水江文书,之后他开始

广西乡村振兴特色案例

广西乡村振兴特色案例

广西乡村振兴特色案例

广西乡村振兴特色案例参考内容:

一、壮族特色村寨-田阳田梯村

广西田阳田梯村位于田阳县北亚乡大洞村,是一个典型的壮族村寨。该村寨通过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布局,将传统的壮族建筑与现代化设施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乡村风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田梯村以当地壮族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项目。例如,村民展示了壮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吸引游客参与互动体验;村民开设农家乐,供游客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提供农耕体验等;村民组织了传统壮族歌舞表演,展示了壮族优美的音乐和舞蹈。

这些特色项目不仅为田梯村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促进了当地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田梯村逐渐摆脱了贫困状态,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茶叶产业发展-平果县茶园村

平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的生长。茶园村是平果县的一个茶叶种植基地,也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茶园村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村

民联合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将茶叶种植与加工销售相结合,整合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链条。其次,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设备,提高了茶叶的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茶园村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打造“茶园村”品牌,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村民们积极参加各类展会和交流活动,推广茶叶产品,开拓了市场销售渠道。

茶园村的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和销售额不断提升。茶园村不仅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乡村振兴 典型村案例

乡村振兴 典型村案例

乡村振兴典型村案例

乡村振兴的典型村案例有很多,以下提供两个:

1. 贵州省凯里市:凯里市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市场对接等方式,积极挖掘苗绣这一传统文化资源,以合作社为落脚点,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特别是梅香村刺绣合作社,通过“一带多”的方式,将多余订单分发给周边村寨,带动了周围村寨妇女共同增收致富。

2. 浙江省安吉县:安吉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探索了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该县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的理念,涌现出鲁家村“家庭农场+村+企业”、目莲坞“农户+村+企业”、刘家塘村“慢生活体验区”等创新模式。

以上两个案例都很好地体现了乡村振兴的理念和实施方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日古屯堡今夕桃花源

——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千年古屯万年楼谁绣井乡,一面青山三面环水天工福地”,此情此景正是对如今雷屯的真实写照。那么,昔日锦黎边缘的小山村是如何蜕变成众人向往的桃花源?又是什么让她赢得众多荣耀头戴璀璨桂冠?毫无疑问,是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是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更是干群携手演绎的一段当代“愚公传奇”。

雷屯村位于锦屏县敦寨镇南部,距敦寨镇政府驻地10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195户857人,全村居民以苗、汉民族为主,共有党员22名。雷屯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然风光秀丽,流经黎平、锦屏两县的亮江将其三面环抱,全村总面积1942亩,其中耕地648亩,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80元,曾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家园示范村、全省新农村建设“十佳乡村”和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强基固本班子美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主要看班长”,这一句简单的“套话”已被全村党员群众演绎为耳熟能详的励志语。严格执行“两委”班子竞争机制,广谏民言、顺应民意、尊重民权,选好“一好双强”型班子,成为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心骨。现任村“两委”班子全部为致富带头人、平均年龄45岁,村支书龙相远被省委表彰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被州委表彰为“十佳村党组织书记”。提升党员干部“双带”能力。在抓好现代远程教育、科技培训等党员素质提升工程的基础上,由支部牵头,采取个人出资、“两委”补贴的方式,组织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等16批次220余人次,赴长沙、怀化、桂林、黎平、榕江、黄平等地考察学习,引进先进种养殖技术3项,新增带富项目5个,带动农户脱贫41户。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创新党员培养机制,5年来,共发展党员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2名。狠抓制度建设。立足自身建设实际,立权责、建规范、重落实、办实事,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党务政务公开、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等系列规章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和决策权,提高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

创业致富生活美

班子配强配齐了,村级班子积极思考要着重解决生产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等现实问题。在多方考察学习、科学分析村情和征求群众上级意见的基础上,雷屯村探索提出了“抓蔬、稳粮、兴果”发展思路,党员干部带头建大棚,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和实施水稻、棉花制种,给群众做示范。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效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群众自愿加入其中。产业壮大了,村“两委”又带领群众积极谋求销路和市场,通过网络信息、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方式,组织产业大户跑遍

周边县市。功夫不负有心人,共引来订单客商50余人,为全村打开了一条“超市+基地+农户、公司+支部+基地+农户”订单式的产销渠道,稳定了群众产业发展信心。目前,全村种植蔬菜540亩,其中大棚蔬菜350亩,建成标准钢架大棚48个,竹架大棚640个,蔬菜种植覆盖全部农户,产品包含马铃薯、黄瓜、生姜、大蒜、笋瓜、辣椒等9个大类41个品种;种植油菜400亩,实施杂交水稻制种200亩,杂交棉花制种140亩;种植椪柑、金秋梨、枣子等果树265亩,年产量40万公斤;种植早熟西瓜120亩,年产量30万公斤。2013年全村种植业收入超过40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农家乐、家庭养殖等产业,2013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38人,创造劳务收入207万元;发展农家乐2家,出栏牲畜400头,出产家禽6000余只。全村创办蔬菜、农机、沼气、棉花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300余人。年收入10万元以上农户86户。

村容整洁环境美

产业发展了,群众致富了,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成为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愿望。镇村集中力量实施硬化、亮化、美化等民心工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的条件,让村寨年年有变化,年年有新貌,逐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农村。一是道路硬化。新建通村公路5公里,完成1000米进村公路硬化,实施3000余米通组通户道路硬化,实施2.5公里机耕道硬化,实施1500米沿河步道硬化,正在实施3公里沿河步道建设,铺设青石板1800平方米。如今的雷屯已不再是以往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的尴尬了。二是村庄美化。新建大明楼和进村牌坊,整合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资金,按照“徽派为主、兼具苗侗风格”的要求实施全村风貌恢复整治工程,现已完工房屋整治45栋,实施破旧土、石墙、砖墙拆除、改造6000余平方米。依托林业等项目资金,在进村主干路、沿河步道两侧植树1500棵。修建村内公共厕所,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村寨内760米排污沟建设,完成沼气池建设及配套“三改”158户,完成“三格式”卫生厕所改造30口,配置青石垃圾箱40个。三是街路亮化。实施农村房屋电线改造106户,依托一事一议惠民项目,在进村主干路两侧、村寨内及沿河步道旁安装太阳能路灯104盏,极大的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当傍晚夜幕时分灯光笼罩,温暖着村庄的一山一水一方人。

乡风文明和谐美

良好的村风和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按照“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目标,雷屯村积极争取“一事一议”惠民项目,筹措资金70余万元,新建1个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座议事长廊和1个农民健身场,为群众提供了娱乐、议事、健身平台。组建了1支群众文艺队和男女各1支舞龙队,定期举办扭秧歌、舞龙、健身操、花灯节等文化活动,并进行宣民策、讲民事、树新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二是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结合创先争优等活动,深入开展“十好村、十好家庭”“双十”联创活动(以家庭“配合工作”好、促村班子建设好,以家庭“勤劳致富”好、促村经济发展好,以家庭“集体观念”好、促村民主管理好,以家庭“尊师重教”好、促村文化教育好,以家庭“遵纪守法”好、促村社会治安好,以家庭“婚

育新风”好、促村计划生育好,以家庭“环境卫生”好、促村生活环境好,以家庭“邻里和睦”好、促村乡风文明好,以家庭“科技运用”好、促村科技普及好,以家庭“互帮互助”好、促村社会保障好)。开展卫生家庭、致富家庭评比等一些切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朱”姓家族开展“正家风、淳民风、构和谐、促发展”活动,以良好的家风带动民风转变,促进村级各项事业发展。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全村村民精神面貌饱满、生活态度积极乐观、邻里和睦相处,乡风敦厚质朴,连续5年没有发生上访事件和刑事案件。

发展无止境,百年古堡的脚步从没有停歇,已着手规划自己的未来:以生态资源为主体,以农业观光、生态休闲旅游为目标,通过农业、生态、人文、自然及民俗文化等资源的有机结合,突出乡村游乐、农家小院、民俗风情、产业基地、形成融自然风光和乡村农业为一体的生态通道,建成一个集休闲、观光、游览、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展望未来,一个人居与自然统一和谐,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生活舒适的雷屯似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扣动着美丽亮江的脉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