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
论述褶皱构造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组合类型
褶皱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质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褶皱在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构造,从平面上和剖面上来看,褶皱构造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组合类型。
本文将从平面上和剖面上的角度分别对褶皱构造的组合类型进行论述,以期为地质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一、平面上的褶皱构造组合类型1.对称褶皱:指褶皱轴两侧的褶皱构造形态大致相似,对称分布于褶皱轴两侧的地层。
对称褶皱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是一种常见的平面褶皱构造组合类型。
2.不对称褶皱:指褶皱轴两侧的褶皱构造形态不对称地分布在褶皱轴两侧的地层。
不对称褶皱构造常见于大规模构造带和复杂地质构造中,其形成机制复杂多样,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剖面上的褶皱构造组合类型1.褶皱的几何特征:褶皱在地壳内部形成不同的几何特征,如对称褶皱、不对称褶皱、褶皱的周期性变化等,这些几何特征共同构成了剖面上丰富多样的褶皱构造组合类型。
2.褶皱的压力变形特征:地壳构造变形的过程中,褶皱通常会呈现出不同的压力变形特征,包括挤压褶皱、剪切褶皱、拉伸褶皱等,这些特征在剖面上形成了多样复杂的褶皱构造组合类型。
褶皱构造在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这些组合类型既反映了地球构造演化的复杂过程,也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对褶皱构造组合类型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地球内部构造的奥秘,还为地质资源勘探、地震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褶皱构造的组合类型将会揭示出更多新颖的特征,为我们对地球构造的认识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褶皱构造是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普遍存在的重要地质构造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地质应力作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其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组合类型更是地质学研究的关键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平面和剖面上的褶皱构造组合类型,希望能够为地质学研究提供更为详尽的参考。
三、平面上的褶皱构造组合类型3.扭曲褶皱:扭曲褶皱是指地层在褶皱构造作用下发生了扭曲和变形,使得原本水平的地层变成了斜向或弯曲的状态。
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
穹隆的椭圆状形态和美国怀俄明州Rawlins穹隆
三、褶皱的分类
1. 褶皱的位态分类
取决于轴面和枢 纽的产状。
N N
0 N
90 80
Ⅰ
轴面倾角
Ⅳ
20
Ⅵ Ⅴ
0
10 枢纽倾伏角
N
分为直立水平
褶皱、直立倾 伏褶皱、倾竖 褶皱、斜歪倾 伏褶皱、平卧
N
Ⅱ
N N 70
Ⅲ Ⅶ
背斜轴 地层圈闭线
0
1
2km
柴达木盆地红三旱地区多级雁行褶皱
3. 阿尔卑斯式褶皱
这种褶皱组合型式中最突出的是复式 褶皱(复向斜与复背斜)。
次级褶皱轴面 次级褶皱轴面
扇形复背斜
扇形复向斜
思考题
• 褶皱几何学与运动学要素主要有哪些?
• 褶皱的形态主要有哪些类型? • 褶皱在平面上与剖面上主要有哪些组合 形态?
第八章 褶皱的 几何分析
----岩石圈中大量
发育而又十分重
要的地质构造之
一
本章主要内容
• 褶皱要素
• 褶皱的类型
• 褶皱的组合 型式
龙门山正河地区西康群中的褶皱
引言
褶皱是岩石中各种面状构造的弯曲变形,它 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上广泛发育的地 质构造之一。
褶皱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形态只有两种:向斜 和背斜。 背形与向形
90
褶皱、斜卧褶
皱七种。
Ⅰ 直立水平褶皱 Ⅱ 直立倾伏褶皱 Ⅲ 倾竖褶皱 Ⅳ 斜歪水平褶皱 Ⅴ 斜歪倾伏褶皱 Ⅵ 平卧褶皱 Ⅶ 斜卧褶皱
2. 根据各褶皱地层弯曲形态的相互关系分类 分为协调褶皱和不协调褶皱 3. 根据褶皱层的厚度变化及各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分类 分为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
构造地质学-chap8_褶皱的几何分析
基本要素
特征点
• 高点(脊线) • 拐点
• 轴陷(槽线)
特征线
• 脊线 • 槽线
• 枢纽-指同一褶皱
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 线 • 轴迹(褶轴)
Structural Geology
主讲教师:谢焱石
轴迹
Structural Geology
轴面与地 面的交线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正交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平行枢纽方向褶皱的形态 褶皱的平面形态 褶皱的大小
主讲教师:谢焱石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观测褶皱的几种剖面 Structural Geology
直立剖面 正交剖面(垂 直枢纽方向) 水平剖面
主讲教师:谢焱石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主讲教师:谢焱石
向斜
Structural Ge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主讲教师:谢焱石
基本要素
组成部分: 核 翼
Structural Geuth China
主讲教师:谢焱石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根据褶皱面(层)的弯曲形态和地层变 新之关系可分:
• 背斜-核部老地层、翼部新地层 • 向斜-核部新地层、翼部老地层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D3
S
主讲教师:谢焱石
褶皱面向
Structural Geology
指在褶皱轴面上垂直于褶皱枢纽方 向观察得到的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
主讲教师:谢焱石
Structural Geology
组合褶皱(复背斜复向斜)
构造地质学-褶皱要素和形态描述
第一节 褶皱(folds)和褶皱要素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
褶皱面状构造(层面、面理)的弯曲变形 1.背形、向形
背形:褶皱面向上凸式弯曲(不考虑地层的新老关系) 向形:褶皱面向下凹式弯曲(不考虑地层的新老关系)
2. 背斜、向斜
背斜:核部为老地层,翼部依次为新地层(对称) 组成的褶皱。
3. 按轴面产状分类
(1) 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2) 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相等 (3)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地层倒转 (4) 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其中一翼地层倒转 (5) 反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褶 皱 分 类
A. 对称褶皱(直立) B. 等斜褶皱(直立) C. 不对称褶皱(斜歪) D. 倾褶皱(斜歪或倒转) E. 平卧褶皱
向斜:核部为新地层,翼部依次为老地层(对称) 组成的褶皱。
背斜
向斜
褶 皱 ( 美 国 加 利 福 尼 亚 )
二、褶皱要素
1. 核:褶皱最中心的那一套地层 2.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现的地层 3. 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可直线,可曲线) 4. 轴面:褶皱枢纽连成的面(假想的面,可平面,可曲面) 5. 转折端: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 6. 翼间角: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 7.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最高点的连线
槽线:同一褶皱面上最低点的连线 8. 拐点:褶皱面上相反凸向的转折点(公共翼上)
第二节 褶皱的描述
一、正交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正交剖面(横截面):垂直褶皱枢纽的剖面
1. 按转折端的形态分类
(1)圆弧褶皱:转折端呈圆弧状弯曲的褶皱 (2)尖棱褶皱:转折端呈尖状弯折的褶皱 (3)箱状褶皱:转折端宽平,两翼产状直立,轴面共轭 (4)挠曲(膝折):膝状弯曲
08-褶皱
8 褶皱的成因分析
8 Mechanism of fold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Mechanism)
1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 2 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 3 剪切褶皱作用(Shear folding) 4 柔流褶皱作用(Gliding) 5 膝折作用(Kinking) 6 压扁作用(Flattening)
岩层难以发生流动,仍形
成平行褶皱;而软岩层容
易发生流动并去充填由于
层间滑动形成的虚脱空间, 从而形成与硬岩层褶皱形 态不同的顶厚褶皱
褶皱的成因分析
1 纵弯褶皱作用 弯流作用的特点: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 弯流作用
☆ 当硬岩层中夹有一大层层理发育并相对容易流动的
韧性岩层时,物质的流动并不顺其微层理发生层间差异 流动,而是在主褶皱的翼部和转折端形成从属褶皱,这 些从属褶皱显示了层内物质向转折端流动的特征。
5 膝折作用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主要发生在岩性较均一的脆性薄岩层或面理化岩 石中,脆性薄岩层在一定围岩的限制下,受到与层理 或面理平行或稍微斜交的压应力作用,使岩层发生层 间滑动,但又受到某种限制,常常使滑动面发生急剧 转折,即相当于轴面的膝折面折转而成尖棱褶皱
褶皱的成因分析
5 膝折作用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二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褶皱的成因分析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变形过程,它 的形成与多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有关: ★ 受力状态 ★ 变形环境 ★ 岩层的岩石力学性质 根据褶皱的形成条件、褶皱类型及形态,可将褶皱 的形成机制分为: ★ 纵弯褶皱作用 ★ 横弯褶皱作用 ★ 剪切褶皱作用 ★ 柔流褶皱作用
褶皱
从属褶皱在更大一级褶皱的翼部和转折 端的不同部位表现出“Z”型、“W”型、 “S”型,这是顺褶皱的枢纽的倾伏方向观 察而定的。
根据不对称从属褶皱轴面与其上、下相邻的褶 皱面所夹的锐角,可以指示相邻层的相对滑动 方向。进而确定岩层层序是正常或倒转,以及 背斜和向斜的相对位置。
§3.褶皱的分类
一.褶皱的位态分类(或产状分类) 主要根据褶皱的轴面和枢纽产状两个要素 进行分类 1.直立水 平褶皱 (Ⅰ区) 轴面80° -90° 枢纽 0° —10°
3.有同样的曲 率中心,无同一 曲率半径 , 从理论上讲,要 向下延伸,就必 须改变形 态, 在深处消失。— —滑脱面上。
3.具同一曲率半径, 无同一曲率中心。 向下延伸深,一般不 存在滑脱 面,
4.平行层面明显 缩短。 5.分带性。
6.褶皱作用-中 和面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
4.理论上讲相似褶 皱无明显缩短。 (剪切褶皱作用形 成),弯流褶皱作用 除外 5.相似褶皱不存在 分带现象。 6.剪切褶皱作用、 弯流褶皱作用 。
二. 褶皱的形态分类 (一) 兰姆赛的褶皱形态分类 (J.G.Romsay) 等倾斜线的褶皱分类 (横截面的几何分类) ( ⊥褶皱枢纽的剖面) 等倾斜线的概念: 等倾斜线—— 是指褶皱层的 上下褶皱面倾 角相等的切点 联线。
1、等倾斜线的绘制 (1) 野外照相(⊥枢纽); (2) 放大(12寸左右); (3)拿透明纸蒙在照片上,勾绘出层来
面向下的褶皱是地层面向下时形成的向形背 斜和背形向斜
Z
A
Y
B X
A、背形背斜,B背斜斜向,X向形背斜, Y、背形斜向,Z、向形向斜 箭头示地层面向(变新方向)
二. 褶皱要素 是指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 1. 核——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 2 .翼——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 3. 转折端——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 分
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
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褶皱:是岩石中各种面状构造(沉积岩的层理面、变质岩的劈理、片理或片麻理以及岩浆岩的原生流动面等的弯曲变形, 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 是地壳上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之一。
褶皱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类型只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新,外层岩层较老。
两翼倾向相对如果发生褶皱的岩层新老顺序不明, 或者发生褶皱的不是岩层而是其它构造面(如片理面等,则将向上拱弯的褶皱称背形,向下坳弯的褶皱称向形。
一、褶皱要素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形态的几何要素。
褶皱要素主要包括:核、翼、顶和槽、转折端、轴面、轴迹(轴线、枢纽等。
的紧闭程度。
枢纽:褶皱中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水平线,也可以是倾斜线。
褶皱中各相邻褶皱面上枢纽连成的面。
轴面是一个设想的标志面, 它可以是平直面, 也可以是曲面。
轴面与地面或其它任何面的交线称轴迹。
轴面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
的最低点称槽,同一层面上槽的连线称槽线。
二、褶皱枢纽与轴面产状的测定利用极射赤平投影在褶皱的正交切面(即与枢纽垂直的切面上, 分别测定褶皱岩层在不同部位处的产状, 把这些产状用法线投影到极射赤平投影网上, 得到众多极点, 这些极点所在的大圆弧就是该褶皱轴面的大圆弧,称之为n圆,圆的极点就是该褶皱的枢纽。
三、褶皱的形态1. 横剖面(正交剖面上褶皱形态的分类(1转折端的形态尖棱褶皱:两翼平直相交, 转折呈尖棱状, 且两翼等长。
如两翼长度不等则可称之为膝折褶皱”。
(2翼间角的大小180?,大于120?。
120? <9 <180开阔褶皱:小于120?,大于70?。
70? <9 <120 ,把书上的开启.褶皱”改为“开阔. 褶皱” 7?0 ,大于30? 。
30? <9<7?0 , 把书上的“中常.. 褶皱”改为“闭合.. 褶皱” 3?0 ,大于5? 。
5? <9<3?00? ,两翼近平行。
学习任务褶皱的几何形态描述
学习任务褶皱的几何形态描述
学习任务褶皱的几何形态描述
褶皱是地质学上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它们的几何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壳薄
层的几何变形历史。
褶皱形式的地貌和结构表现为弧形的丰满的凸起,通常夹杂在爬升或涌流曲线中。
它们大多形成半环形或弦形结构。
这些结构由网状的正弦曲线组成,其主峰值和二次波幅度在不同黑体里随年龄和海拔变化而变化。
有时褶皱可以形成连续或完整的弧形环,也可以破碎成块。
褶皱有多种不同的形状,每种形状都有不同的几何形态。
一种典型的褶皱形状
是双曲线形,其幅度为拱形,而其双曲线性取决于壳膜的厚度,贴合度和各向异性性质。
可以用正弦曲线来描述这种双曲线褶皱的几何形态,因为它们大多是周期性的。
另一种褶皱形状是S形,它表现为贴合度低,各向异性较弱的条件下形成的曲线,有时也可以以正弦曲线描述。
褶皱也可以有条形结构,它们与S形结构和双曲线类似,但其宽度有明显的差异,形成的是一个长条状的凸起。
大多数条形结构是由双峰弧形组成的,因此其几何形态可以用一对对应的双峰曲线来描述。
褶皱的几何形态还取决于它的内部构造,如褶皱的宽度、高度、幅度和深度。
这与地球内部物质构造有关,外部压力也在这种情况下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褶皱的几何形态是复杂多变的,由正弦曲线、双峰曲线、拱形曲线和条
形曲线组成,因为壳膜厚度、贴合度和各向异性性质和地球内部物质构造和外部压力等因素影响其几何形态,它们可以通过椭圆和双曲线等几何形状来描述。
第八章 褶皱的几何分析
IA型
II类:等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 是典型的相似褶皱。
III类: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呈倒扇状,外弧曲率大于 内弧曲率,是典型的顶厚褶皱。
II类
III类
自然界中的褶皱多数可归入三类五型中,但也存在复杂的褶皱, 不属于上述基本类型。如图: 不同的岩性层组成的褶皱,各层往往有不同的形态,使得在 正交剖面上的褶皱出现等斜线的折射现象。
褶皱层的厚度变化用褶皱翼部岩层的厚度(t)与枢纽部位的 岩层厚度(t0)之比(t’)表示: t’=t /t0 t 表示褶皱轴面直立时倾角为的翼部岩层的厚度,是褶皱层上 下界面等斜处切线间的垂直距离。 以某一褶皱 层不同倾角 ( )处的 厚度比(t’) 作图,将各 点用圆滑的 曲线相连, 该曲线反映 了褶皱层的 厚度变化特 征。
第五章
褶皱的几何分析
褶皱是在应力作用下岩石中的各种面,如层面、各种面 理面等的弯曲而显示出来的变形现象。它反映了岩石的 塑性变形和连续变形,是地壳构造中最常见的地质现象。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一、 褶皱的基本类型 1、形态上:背形 、向形 2、形态和层序关系上:背斜、向斜
二、褶皱要素 核 翼 转折端 拐点 翼间角
波幅:指中间线与枢纽点之间的 距离。
第三节
一、位态分类:
褶皱 的分类
根据褶皱枢纽和轴面的产状这两项标志,进行褶皱的空间位态 分类。
1.直立水平褶皱:枢纽00-100,轴面800-900 2.直立倾伏褶皱:枢纽100-700,轴面800-900 3.倾竖褶皱: 枢纽700-900,轴面800-900
第二节 褶皱的描述
一、正交剖面上(与褶皱枢纽垂直的剖面)褶皱形态
1.转折端形态:
圆弧褶皱
褶皱的几何分析
褶轴:
圆柱状褶皱:一轴线平行自身 移动形成的弯曲面。
非圆柱状褶皱:凡不属于上述 特征的褶皱,其中有一特殊类 型即圆锥状褶皱。它是由一轴 线一端固定,以某一皱的大小(正交剖面上)
一. 等轴褶皱:长:宽 = 1:1(穹隆、构造盆地)
01
二. 短轴褶皱:长:宽 = 3:1
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成复背斜和复 向斜构造,是造山带强烈地带主要 构造样式。
复背斜和复向斜概念。
22
(二)侏罗山式褶皱(Juratype folds)
又称过度型褶皱,其代表性构造是 隔档式与隔槽式褶皱,隔档式褶皱 又称梳状褶皱。 其成因是沉积盖层在刚性基底的软 弱层上滑脱变形或薄皮滑脱的结果, 属于造山带前陆的构造现象。 我国湘、鄂西、黔北和川东发育外, 在湘赣一带也广泛发育。(示图)
F1的轴面变形影响不大,而β1再褶皱, 呈有规律的起伏,表现为穹盆相间的构造, 类似两个波叠加,波峰+波峰=峰更高, 波谷+波谷=谷更低,波峰+波谷=中和, 相当一个鞍部。
26
型、a2⊥s1(或大角相 交) B1∧b2成中等或大 角度相交
F1常为紧闭或等斜的斜 歪褶皱,平卧褶皱,S1 与翼一起褶皱,B1也同 时褶皱,形成平面上的 新月型或蘑菇型褶皱。
7.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最高点的连线
8. 拐点:由向形向背形转折 过渡(公共翼上)的几何点
槽线:同一褶皱面上最低点的连线
2
第二节 描述
褶皱的
一.正交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正交剖面(横截面)-垂直褶 皱枢纽的剖面
一.按转折端的形态分类
1. 圆弧褶皱 2. 尖棱褶皱 3. 箱状褶皱 4. 挠曲(膝折)
3
新第三系红 层中的大型 箱状褶皱
褶皱的几何要素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褶皱的几何要素
一、褶皱的几何要素有啥呢?
咱先来说说褶皱的轴面吧。
这轴面就像一个平分褶皱的面,把褶皱分成了两部分呢。
你可以想象它是一把超级大的刀,从中间把褶皱切开啦。
这个轴面它可以是直立的,就像一个站得笔直的士兵,也可以是倾斜的,就像一个斜着靠在墙上的杆子,甚至还可以是平卧的,就像躺着睡觉的人一样。
二、褶皱的枢纽也很重要哦。
枢纽呢,就是褶皱在轴面上的一条线,它表示褶皱弯曲最大的那个方向。
这就好比是山脉弯曲的那个方向线,要是把山脉当成一个大褶皱的话。
枢纽可以是水平的,就像平静的海平面一样平,也可以是倾斜的,就像滑梯那样斜着。
三、褶皱的翼部也是几何要素之一呢。
翼部就是褶皱两边的部分啦,就像鸟儿的两个翅膀一样。
这两个翼部可以是对称的,就像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的左右两边一样对称,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就像你把一块饼干掰成了一大一小两块那样。
四、转折端也不能被忽视呀。
转折端就是褶皱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那个部分,它的形状可以有很多种呢。
可以是圆弧状的,就像弯弯的月亮一样;也可以是尖棱状的,就像三角形的尖尖角一样。
第 1 页共 1 页。
地质大构造地质学课件第8章 褶皱的几何分析
• 褶皱组合形式的类型: 1)阿尔卑斯式褶皱(Alpinotype folds); 2)侏罗山式褶皱(Jura-type folds); 3)日尔曼式褶皱(Germanotype folds)。
褶皱面、轴面、背面 槽面
• 特征值
波长、波幅、翼间角
轴面
轴迹
翼 核部 翼
核部: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简称核。 翼部: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 简称翼。
轴面
轴面
枢纽
翼
核
翼
岩层面
枢纽:褶皱的横剖面上,同一褶皱岩层的各最大弯曲点 的连线叫枢纽。枢纽是一条线,它可以是直线, 也可是曲线,它可以是水平的,也可是倾斜的。
– 地质查研究 –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 – 地质灾害
第一节
1.1 褶皱的基本概念
褶皱(zhězhòu)- fold
定义:地质体中呈弯曲 形态的构造现象,是 岩石中的各种面(层 理、面理等)发生弯 曲而显示的变形。
褶皱是地壳中最基本的 构造型式,是最引人 注目的地质构造,它 形象地反映了岩石曾 经发生过连续变形。
平行褶皱
相似(顶厚)褶皱
几何特征: 1)相似弯曲; 2)没有共同曲率中心; 3)同一褶皱层的厚度两翼 变薄,转折端加厚。
产出背景: 在地壳深部软弱岩层中
(二)兰姆赛(Ramsay)褶皱形态分类原理
• 兰姆赛根据褶皱层相对曲率 (等斜线法),提出一套形态 分类,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 基本方法: 1)画出轴迹或实地水平线; 2)画出按一定角度间隔(10º 或5º)的两褶皱面的切线; 3)连接上下层面等倾角的切 点,即为等斜线。
构造地质学:08第八章褶皱作用
3、强硬层距离对褶皱 形态的影响:
硬岩层间隔小,相互干 扰,但厚度、粘度相等
厚度-间隔不等,未 达邻蜮互不影响
厚度-间隔不等,双重控制, 局部不协调,总体协调
说出形成下列不协调褶皱和协调褶皱的理由
三、纵弯褶皱的经典模式
纵弯褶皱的应变分布型式可以归纳为两种简化模式:即 中和面褶皱作用、顺层剪切褶皱作用,后者再分为弯流 褶皱作用和弯滑褶皱作用。
厚度:
变形层在垂直层面上的原始厚度,在任一点上保持不变,形成 平行褶皱(等厚褶皱、同心褶皱或ⅠB型褶皱)。
变形特点
岩石的韧性不同,在褶皱不同部位可能产生一系列有规律分布 的内部小构造: (1)岩石韧性很小:背斜外弧产生与层面正交,呈扇状排列的 楔形张节理或小型正断层,内弧形成高角度逆断层或共轭剪节 理;向斜中,形成的构造正好相反
实际上是岩层强、弱问题。 强硬层间弯滑作用为主导, 软弱层间以弯流作用为主 导。这种模式共同点是褶 皱层面上没有发生畸变。
弯流(弯滑)褶皱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应变与岩层倾角成正比,而不是与弯曲度成正比,两翼应变 大,转折端无应变,应变椭圆以两翼向转折端收敛(图A ), 两翼外层相对内层向转折端滑动。 2.围绕褶皱轴(枢纽)弯曲,为平面应变(K=1) 。 3.原始厚度不变,形成形成平行褶皱(图B)
纵弯简化模式
中和面褶皱作用
顺层剪切褶皱作用
1、中和面褶皱模式
是一个单层的褶皱作用,形成平行褶皱或等厚(同心) 褶皱。所以在层的中部有一个非应变面,该面称为中 和面。这是一种向平板梁未端加压,由于弯曲作用所 形成的褶皱。
其特点是:
应变特征:褶皱轴平行Y轴,沿Y轴无拉伸作用。整个褶皱的 应变为平面应变(K=1)
基本等于强 硬层一个初始 主波长宽度。
地球科学概论第八章2 构造运动2
褶皱各要素的示意图
翼(limb)
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
相邻的两个褶曲之间的翼是共 有的。
褶皱各要素的示意图
转折端(hinge zone of fold)
从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 曲部分。 它是连接两翼的部分,形态多 为圆滑弧形,有时也呈尖棱状、箱 状或扇状。
褶皱各要素的示意图
枢纽(hinge of fold)
平卧褶皱
轴面及两翼岩层产状均近于水平,其中一翼岩层 正常,另一翼为倒转。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根据轴面产状划分的褶皱类型
4、褶皱的形成时代
通常根据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时代 确定。 基本原则 褶皱的形成年代为组成褶皱的最新 岩层年代之后与覆于褶皱之上的最老岩 层年代之前。
三、断裂构造
断层的组合类型
A-阶梯状断层;B-地堑和地垒;C-叠瓦状构造
(3) 叠瓦状构造
(imbricat structure) 由一系列产状大致平行的逆断 层所组成,其老岩层依次叠覆于新 岩层之上,状如叠瓦而得名。常同 强烈的褶皱作用伴生,由剧烈的水 平挤压作用形成,多出现于褶皱山 系。
断层的组合类型
由于断层面上很难找到相互错开的 对应点,因此常用断层两盘的对应层 (标志性岩层或地层)错动来估算断层 位移距离。
被错断岩层在断层两盘上的对应层 之间的相对距离称断距。其中断层两盘 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称地层断距; 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称铅直地层断距; 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称水平地层断距。
2.断层的基本类型
A-阶梯状断层;B-地堑和地垒;C-叠瓦状构造
断层效应
大规模的正断层及其组合常造 成地壳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伸展和 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减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褶皱的几何分析
褶皱:是岩石中各种面状构造(沉积岩的层理面、变质岩的劈理、片理或片麻理以及岩浆岩的原生流动面等)的弯曲变形,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上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之一。
褶皱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类型只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外侧岩层较新。
两翼倾向相背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新,外层岩层较老。
两翼倾向相对
向形和背形:如果发生褶皱的岩层新老顺序不明,或者发生褶皱的不是岩层而是其它构造面(如片理面等),则将向上拱弯的褶皱称背形,向下坳弯的褶皱称向形。
一、褶皱要素
褶皱要素: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形态的几何要素。
褶皱要素主要包括:核、翼、顶和槽、转折端、轴面、轴迹(轴线)、枢纽等。
核(部):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背斜核部是最老地层,向斜核部是最新地层。
翼(部):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为翼部,两翼地层之间的夹角称翼间角,反映褶皱的紧闭程度。
转折端: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枢纽:褶皱中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水平线,也可以是倾斜线。
轴面:褶皱中各相邻褶皱面上枢纽连成的面。
轴面是一个设想的标志面,它可以是平直面,也可以是曲面。
轴面与地面或其它任何面的交线称轴迹。
轴面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
脊、脊线、槽和槽面:褶皱层上的最高点称脊,同一层面上脊的连线称脊线。
褶皱层上的最低点称槽,同一层面上槽的连线称槽线。
二、褶皱枢纽与轴面产状的测定
利用极射赤平投影。
在褶皱的正交切面(即与枢纽垂直的切面)上,分别测定褶皱岩层在不同部位处的产状,把这些产状用法线投影到极射赤平投影网上,得到众多极点,这些极点所在的大圆弧就是该褶皱轴面的大圆弧,称之为π圆,π圆的极点就是该褶皱的枢纽。
三、褶皱的形态
1.横剖面(正交剖面)上褶皱形态的分类
(1)转折端的形态
圆弧褶皱:褶皱面呈圆弧形弯曲。
尖棱褶皱:两翼平直相交,转折呈尖棱状,且两翼等长。
如两翼长度不等则可称之为“膝折褶皱”。
箱状褶皱:转折端宽阔平直,两翼产状较陡,形如箱状。
(2)翼间角的大小
平缓褶皱:小于180,大于120。
120<<180
开阔褶皱:小于120,大于70。
70<<120 ,把书上的“开启褶皱”改为“开阔褶皱”闭合褶皱:小于70,大于30。
30<<70,把书上的“中常褶皱”改为“闭合褶皱”紧闭褶皱:小于30,大于5。
5<<30
等斜褶皱:小于0,两翼近平行。
<5
(3)轴面产状
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的地层倒转。
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政党,另一翼地层倒转。
翻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4)根据褶皱的对称性
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褶皱包络面垂直,而且两翼的长度和厚度也基本相等。
不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褶皱的包络面斜交,而且两翼的长度不相等。
2.平行褶皱枢纽方向褶皱的形态描述
(1)枢纽的产状
水平褶皱:枢纽倾伏角近于水平,这种状态下水平面上褶皱两翼的迹线相互平行。
倾伏褶皱:枢纽倾斜的褶皱。
倾竖褶皱:枢纽近直立。
(2)圆柱状褶皱与非圆柱状褶皱
圆柱状褶皱:褶皱的形态可以用一条直线平行移动而刻划出来的褶皱称之为圆柱状褶皱,该直线称之为该褶皱的褶轴。
特点:枢纽与褶轴平行并呈直线,在赤平投影图上存在π圆。
非圆柱状褶皱:褶皱的形态不可以用一条直线平行移动而刻划出来的褶皱称之为非圆柱状褶皱。
一种特殊的情况是圆锥状褶皱。
3.褶皱的平面轮廓
线状褶皱: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10∶1。
短轴褶皱:长度与宽度之比介于3∶1到10∶1之间,枢纽向两端倾伏的褶皱。
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3∶1的背斜构造(近于1∶1),褶皱面自脊点向四周呈放射状倾斜。
构造盆地:长宽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近于1∶1),褶皱面从四周向中心倾斜。
四、褶皱的分类
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案。
1.褶皱的位态分类:取决于轴面和枢纽的产状,以横坐标表示轴面的倾角,纵坐标表示枢纽倾伏角,可将褶皱分成七种类型。
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近水平,倾伏角为0~10.
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伏角为10~70.倾竖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钛角为70~90.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角为80~20,枢纽倾伏角为10~70.
平卧褶皱:枢纽倾伏角和轴面倾角均为0~20.
斜卧褶皱: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为
20~80,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20~70.
2.根据褶皱层中各层弯曲形态的相互关系分类。
协调褶皱:褶皱层中各层弯曲形态保持一致或作有规律的渐变过渡关系,如平行褶皱或相似褶皱。
不协调褶皱:褶皱各层变形形态明显不同,呈现褶皱大小、形态各异,致使各层的褶皱型式出现突变或不具几何规律。
3.根据褶皱层的厚度变化及各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分为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
平行褶皱:又称同心褶皱,褶皱的各个岩层呈平行弯曲,同一岩层垂直其层面的厚度在褶皱的各个部位是基本一致的,而平行轴面的“厚度”在褶皱的不同部位则变化很大有一个共同的曲率中心。
相似褶皱:各岩层的弯曲形态相似,各岩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这种褶皱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故褶皱形态在一定浓度内保持不变。
同一岩层的真厚度在翼部变薄,在转折变厚,而平行轴面的厚度在褶皱各个部位大致相等。
五、几种特殊的褶皱――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
1.同沉积褶皱
在岩层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称为同沉积褶皱,又称生长褶皱。
特点:①褶皱两翼倾角一般是上部平缓,往下变陡,褶皱总的形态多为开阔褶皱;
②在背斜顶部岩层厚度变薄(有的层位缺失),而两翼岩层厚度
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如为向斜则中心部位岩层厚度往往最大;
③岩层的结构构造也明显受到构造控制,即背斜顶部常沉积浅水的粗粒物质,而向斜中心部位则沉积细粒物质;
④在地震剖面上常表现为上覆地层中特殊的生长三角,这是识别隐伏生长褶皱的主要标志。
同沉积褶皱在中国西部山前冲断带以及阿尔卑斯、科迪勒拉山前冲断带中十分发育,可以用于确定褶皱发育时代及褶皱的生长速率。
同沉积背斜往往是形成油气藏的有利构造。
2.底辟构造和盐丘
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盐岩、石膏、粘土和煤层等)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当岩浆上升,侵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时,则可形成岩浆底辟。
盐丘:是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它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底辟构造。
六、褶皱的组合型式
1.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
隔档式褶皱:又称梳状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是窄而紧闭的,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延伸;而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
四川盆地东部的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就是这类褶皱的典型实例。
隔槽式褶皱:也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向斜相部排列的褶皱组成,但是其中背斜和向斜形态与隔档式褶皱相反,其向斜紧闭而且形态完整,呈线状排列,而两向斜之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呈箱状。
黔北-湘西一带的褶皱就表现为这种组合型式。
瑞士侏罗山中生界和第三系岩层在固结的上古生界基底上顺着三叠系盐岩、石膏和页岩层滑动而形成隔档式褶皱,故这两类褶皱又笼统地称为侏罗山式褶皱。
2.雁行褶皱
雁行褶皱:又称斜列式褶皱,为一系列呈平行斜列的短轴背斜或向斜,它可以由不同规模和级次的背斜或向斜所组成,是褶皱构造常见的一种组合型式。
我国华北上古生界或中生界向斜盆地大都呈雁行式分布。
吕梁山区第四纪火山岩盆地。
3.阿尔卑斯式褶皱
是由一系列同等发育的线状褶皱平行排列而成,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斜。
复背斜和复向斜是一个两翼被一系列次级褶皱复杂化的大型褶皱构造。
各级次褶皱与总体褶皱常有一定的几何关系,一般认为典型的复背斜和复向斜的次级褶皱轴面常向该复背斜或复向斜的核部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