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因工程学的驾驶疲劳模型的研究
驾驶负荷文献综述讲解
(一)背景我国道路交通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近 10 年来,我国道路里程增长了 2 倍;同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却异常严峻,2002~2011 年期间,我国因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年死亡的人数为 8.7 万人。
道路交通安全已成为人民普遍关注的焦点。
研究表明,大约四分之一的交通事故是因交通要素中人与道路/环境不协调引发的。
交通安全成为交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题,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为了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需要通过安全评价方法分析其安全现状,分析交通事故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智能驾驶本质上涉及注意力吸引和注意力分散的认知工程学,主要包括网络导航、自主驾驶和人工干预三个环节。
智能驾驶的前提条件是,我们选用的车辆满足行车的动力学要求,车上的传感器能获得相关视听觉信号和信息,并通解决我们在哪里、到哪里、走哪条道路中的哪条车道等问题;自主驾驶是在智能系统控制下,完成车道保持、超车并道、红灯停绿灯行、灯语笛语交互等驾驶行为;人工干预,就是说驾驶员在智能系统的一系列提示下,对实际的道路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国内研究现状1、驾驶负荷影响因素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高速公路匝道区的道路交通特性和交通安全特性,并结合驾驶人的认知特性,归纳提取了影响驾驶人生理指标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其次,通过设计实车实验,获取了真实道路运行环境下被试驾驶人的生理特征数据、道路环境信息和驾驶行为信息。
然后,在对驾驶负荷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数据广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到能够表征驾驶人驾驶负荷的最佳生理指标量化驾驶负荷。
最后,在不同实验场景道路环境信息和驾驶负荷指标进行量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匝道区不同路段交通组织形式和道路附属设施设计情况对驾驶人驾驶负荷的影响,并得到分/合流区交通组织形式和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人驾驶负荷均会产生影响的结论。
驾驶人信息处理过程图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认知、判断和操作时,环境认知、决策处理和驾驶操作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将其称为驾驶负荷驾驶负荷与驾驶人自身信息特征、驾驶经验、驾驶安全态度以及行车环境具有不同的信息量,同一驾驶人行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驾驶负荷也将不同。
航空器设计中的人因工程研究
航空器设计中的人因工程研究在现代航空领域,航空器的设计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工程的难题,更是与人的因素紧密相连的综合性挑战。
人因工程,作为一门关注人类与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在航空器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因工程旨在确保系统、设备和环境的设计能够适应人的能力、限制和需求,从而实现高效、安全和舒适的操作。
在航空器设计中,这一理念贯穿始终。
从驾驶舱的布局到座椅的舒适度,从仪表盘的信息显示到操纵杆的手感,每一个细节都与人的因素息息相关。
首先,驾驶舱的设计是航空器人因工程的核心领域之一。
飞行员需要在紧张和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准确地获取和处理大量信息,并做出关键决策。
因此,驾驶舱的布局必须合理,各种仪器和控制装置的位置、形状和操作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设计。
例如,重要的飞行仪表应该放置在飞行员的直接视线范围内,并且易于读取和理解。
操纵杆和踏板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使飞行员能够轻松、精确地控制航空器的姿态和动作。
同时,驾驶舱的照明和色彩搭配也会影响飞行员的视觉感受和注意力,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
座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也是人因工程关注的重点。
长时间的飞行对飞行员和乘客的身体都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座椅的设计需要考虑人体的脊椎曲线、重量分布和血液循环等因素。
座椅的材质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缓冲性能,能够减轻震动和压力。
此外,座椅的安全带和头枕的设计要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有效的保护。
在信息显示方面,清晰、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传递对于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仪表盘上的数字、符号和指示灯应该简洁明了,避免造成信息过载和混淆。
现代航空器普遍采用了电子显示屏,这为信息的整合和定制化显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显示界面的可读性和操作的便捷性,避免飞行员在操作过程中分散注意力。
除了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的设计也不容忽视。
飞行控制系统的逻辑和操作流程要符合人的思维习惯,避免出现复杂和难以理解的操作步骤。
告警系统的声音和灯光信号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引起飞行员的注意,并清晰地传达危险的性质和程度。
基于人因工程驾驶模拟仿真软件使用心得
基于人因工程驾驶模拟仿真软件使用心得1. 引言•驾驶模拟仿真软件的背景和重要性•文章简要概述2. 基于人因工程的驾驶模拟仿真软件介绍• 2.1 什么是人因工程• 2.2 驾驶模拟仿真软件的定义• 2.3 人因工程在驾驶模拟仿真软件中的应用3. 驾驶模拟仿真软件的优势• 3.1 安全性• 3.2 可控性与可预测性• 3.3 经济性• 3.4 效率与实用性4. 驾驶模拟仿真软件的使用心得• 4.1 心理因素的考虑1.预先规划行车过程2.熟悉软件界面与控制操作3.动态环境的适应性• 4.2 物理因素的考虑1.手、眼、脚的协调操作2.模拟真实驾驶环境的注意力与反应速度• 4.3 社会因素的考虑1.遵守交通规则与安全驾驶意识2.与其他模拟驾驶者的协同沟通5. 驾驶模拟仿真软件的应用领域• 5.1 驾驶技能培训与考核• 5.2 道路规划与设计• 5.3 交通安全研究与评估• 5.4 汽车驾驶人机交互设计6. 驾驶模拟仿真软件的未来发展• 6.1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6.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整合• 6.3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指导系统的完善7. 结论•驾驶模拟仿真软件在人因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个人使用心得的总结和建议根据任务名称,《基于人因工程驾驶模拟仿真软件使用心得》,本文对驾驶模拟仿真软件进行了全面、详细和深入的探讨。
首先介绍了基于人因工程的驾驶模拟仿真软件的定义和应用,随后重点讨论了驾驶模拟仿真软件的优势和使用心得。
在使用心得部分,从心理、物理和社会因素的角度提出了相关考虑,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进一步探讨了驾驶模拟仿真软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最后,通过总结和建议,强调了驾驶模拟仿真软件在人因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广和提升驾驶模拟仿真软件的应用价值。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快,许多人都面临着疲劳驾驶的问题。
据统计,疲劳驾驶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障驾驶员和其他行车者的安全,开发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卷积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模型,它可以有效地处理图像、语音和文本等数据类型。
在图像识别领域,卷积神经网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
因此,卷积神经网络的应用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从理论上讲非常有前途。
因为驾驶员的疲劳状态通常反应在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
卷积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学习这些特征并加以识别,从而实现对驾驶员疲劳状态的检测。
但是,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数据收集难度大,数据量不足。
为了训练一个准确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需要大量的驾驶员数据。
但是,收集这些数据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安全,因此必须有明确的法规和规定,以保护个人隐私和消除数据不准确性。
另外,卷积神经网络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很高。
虽然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先进的算法,但是也需要高水平的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设计和优化网络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卷积神经网络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和测试,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尽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值得探索和发展的领域。
我们可以期待,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将成为一种更加普遍和有效的方案,来保障我们的交通安全。
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其他的应用也日益重要。
例如,在医学诊断方面,卷积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对医学图像进行分析,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
此外,在智能家居和智能办公领域,卷积神经网络也可以用于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以实现更加人性化和高效的操作。
总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是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保障驾驶员和其他行车者的安全提供了新的手段。
驾驶疲劳检测调研报告
驾驶疲劳检测调研报告驾驶疲劳是指长时间驾驶或过度劳累导致驾驶员产生疲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危及行车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车企和科技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和开发驾驶疲劳检测技术。
本调研报告主要围绕驾驶疲劳检测技术进行调研,以下是调研结果的总结。
一、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驾驶疲劳检测技术可以分为生理信号检测和行为特征检测两大类。
生理信号检测主要通过检测驾驶员的生物特征、生理信号来判断疲劳程度,例如眼睛的眨眼频率、头部的位置和姿态等。
而行为特征检测则通过分析驾驶员的操作行为,例如方向盘的转向角度、刹车踏板的使用情况等。
二、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应用驾驶疲劳检测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驾驶员监测系统和智能驾驶系统中。
在汽车驾驶员监测系统中,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来预警驾驶员,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智能驾驶系统则通过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来决定是否需要切换为自动驾驶模式,以确保驾驶安全。
三、现有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优缺点1. 生理信号检测技术的优点是准确性较高,可以直接反映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缺点是需要使用专用的传感器和设备,成本较高且不够便携。
2. 行为特征检测技术的优点是无需额外设备,可以通过车辆本身的传感器进行检测。
缺点是准确性相对较低,误判率较高。
四、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驾驶疲劳检测技术将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
未来的驾驶疲劳检测技术可能会结合生理信号检测和行为特征检测,通过多模态的数据分析来提高准确性。
同时,随着5G技术的普及,驾驶疲劳检测技术也将更加实时和可靠。
总的来说,驾驶疲劳检测技术在提高驾驶安全性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的驾驶疲劳检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准确性和误报率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在提高准确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实时性等方面,以满足人们对安全驾驶的需求。
HRV分析在驾驶疲劳中的应用研究
10.16638/ki.1671-7988.2021.06.061HRV分析在驾驶疲劳中的应用研究李园园,刘汉,李东升,王刚(长安大学汽车学院,陕西西安710064)摘要: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易因疲劳、烦躁和压力等不良生理反应引发事故,而心率变异性(HRV)作为评价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反映人体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能够准确评估驾驶员的精神状态。
为了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文章介绍了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HRV指标的变化及其应用。
结果表明HRV指标结合相应算法模型对驾驶员生理状态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0%以上,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关键字:驾驶员;HRV分析;疲劳中图分类号:U491.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06-193-02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HRV Analysis in driving fatigueLi Yuanyuan, Liu Han, Li Dongheng, Wang Gang( College of Automobile, Chang'an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64 )Abstract: Drivers are prone to accidents due to adverse physiological reactions such as fatigue, irritability and stress during drivi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the activity of the human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reflecting the physiological state of the human body, which can accurately assess the driver mental stat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ccident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hanges and applications of HRV indicators during driv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RV index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algorithm model can identify the driver's physiological state with an accuracy of over 90%,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ccident rate.Keywords: Driver; HRV analysis; FatigueCLC NO.: U491.2+54 Document Code: B Article ID: 1671-7988(2021)06-193-02前言心率变异性(HRV)描述的是连续的心跳间隔(RR间期)之间的变化,大量研究表明HRV分析是检测不同生理状况的有效方法。
人因工程实验室 清华大学
什么是人因与工效学?人因工程有三个专业研究领域:生理人因学、认知人因学和组织人因学。
生理人因学:关注人在进行生理活动时人体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特征。
认知人因学:关注认知过程,如感知、记忆、推理和响应等过程。
他们影响着人与系统其他元素的交互。
相关课题包括脑力负荷、决策过程、熟练操作、人机交互、人的可靠性、工作压力和训练等。
这些方面都影响着人机系统的设计。
组织人因学:关注社会技术系统的优化,包括组织的结构、政策和过程。
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在此三大专业领域下,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十五个专题研究室,见图1。
图1 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15个专题研究室这十五个专题研究室分布于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的八大主题实验室中(见图2)。
图2 实验室与专题研究室关系图根据国际工效学联合会(IEA)的定义,人因工程(工效学)是一个研究人与系统其他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科学领域,是一个将理论、原则、数据、方法进行设计以提升人类福利并优化整体系统表现的专业。
人因与工效学研究专家秉持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致力于通过比较分析用户的需求、能力和限制来评估和设计任务、工作、产品、环境和系统等。
驾驶安全与驾驶仿真测试研究室Driving Safety and Driving Simulation Testing中国2009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然而近年来快速的汽车化却也带来了更多的道路事故,中国社会(包括驾驶员及其他道路使用者、政府管理部门、道路人性化设计等)还远远滞后于汽车化的步伐,而国内外均普遍认为驾驶员是道路事故的主要责任人,为此需要开展针对我国特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驾驶员研究。
驾驶安全与驾驶仿真测试研究室设计了多款适用于不同研究目的的实验系统和实验场景,包括大屏幕全尺度模拟器(图1左,中)、桌面型模拟器(图1右)、险情反应及干预训练情景(图2)、导向标识评价场景(图3)、注意力分散测评场景(图4)等。
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多篇国际期刊论文中,有关系统已被国内外多家单位采用。
机动车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5 3
维普资讯
Ab ta t T h e e tn yse sofm ot ive ai u fdo e tca d ov re r e c ie n t spa r T h un tonofk y src : e d t ci g s t m ordr rftg e o m si n e s aae d s rb d i hi pe . e f c i e
时,向驾驶员发出警告。( ) 4 反应NN试仪。根据驾驶员对仪器屏幕上随机出现的光点的反映 ( - , J 光点出 现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击键盘 ) 速度测试驾驶员 的反应时,用 以判断其疲劳程度。( )日本成功研制 了电子清醒带。使 5 用时固定在驾驶员头部 , 将其一端的插头插入车内点
烟器的插座 , 装在带子里的半导体温差电偶使平展在
断司机是否打瞌睡。另外 ,该系统还安装有汽车内置感应器 ,可以检测汽车速度的变化和转向盘操作频
率 的变化,汽车导航设备还可 以检测汽车是否蛇行。这一系统把上述情况综合起来分析 ,就可大体上判
断司机是否有睡意。一旦确认司机很快有睡意袭来,它就通过改变音乐等方式提醒司机。先锋公司还研
究 了通过测量眨眼频率和车体摇晃频率监测司机是否瞌睡的系统。( 0) 1 测量头部位置的传感器 。设计
维普资讯
第 6卷第 1 期
20 0 6年 3月
浙 江 T 贸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基于TMS320DM642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的开题报告
基于TMS320DM642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然而,每年由于驾驶员疲劳驾驶而导致的车祸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开发一套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已有很多检测系统可以检测驾驶员疲劳问题,但由于算法和硬件的不同,精度和鲁棒性有所差异。
本项目基于TMS320DM642平台,通过采集驾驶员面部特征,使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判断,实现驾驶员的疲劳检测。
本项目旨在提高驾驶员的行车安全,为未来的智能汽车安全起到良好的先验。
2.研究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个基于TMS320DM642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驾驶员面部特征采集:使用摄像头采集驾驶员的面部图像,提取相关特征。
(2)特征处理:经过预处理步骤,提取出有效的特征向量,并用于后续的分类训练。
(3)机器学习算法:使用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如SVM、BP神经网络等)对所提取的特征进行学习和分类,进行疲劳检测。
(4)系统实现:将所开发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实现在TMS320DM642平台上,实现系统应用。
3.研究内容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联网技术:通过无线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2)嵌入式系统:使用TMS320DM642作为系统开发平台,使用C 语言对嵌入式系统进行开发。
(3)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驾驶员面部图像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
(4)机器学习算法:采用SVM、BP神经网络等经典算法对所提取的特征进行训练和分类。
(5)系统实现:完成系统应用的开发和测试,实现驾驶员疲劳检测的功能。
4.技术路线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如下:(1)采集驾驶员面部图像:使用摄像头对驾驶员进行面部图像采集,并通过串口将图像传输到TMS320DM642平台。
(2)图像处理:对采集到的驾驶员面部图像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得到有效的特征向量。
基于机器视觉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研究
具体而言,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图像采集:在驾驶员驾驶的过程中,利用摄像头实时采集驾驶员的面部 图像。
2、人脸检测与跟踪: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采集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和跟 踪,以便后续的特征提取和比对。
3、特征提取: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特征提取,包括眼部特征、嘴部特征、 头部姿态等。
二、方法与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人的面部特征进行分析和识别的 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输入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然后与已知的人脸特征进 行比对,从而实现身份的识别。在驾驶员疲劳检测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检 测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如眼睛、嘴巴、头部等部位的形态和动作,从而判断驾驶 员是否疲劳。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为道路交通安全 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我们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传统的疲劳驾驶检测方 法往往依赖于生理信号(如脑电信号、眼部信号等),这些方法不仅成本高,而 且实时性较差。相比之下,机器视觉疲劳驾驶检测系统可以通过分析驾驶员的视 觉行为,有效地检测出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二、文献综述
基于机器视觉的鸡蛋品质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图像处理方法和生物特征提取方 法。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分析鸡蛋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纹理等,结合数学 模型和算法实现对鸡蛋品质的检测。生物特征提取方法则通过提取鸡蛋的内在生 物特征,如营养成分、生化指标等,实现对鸡蛋品质的评估。
目前,图像处理方法在鸡蛋品质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灰度图像处理法、彩色图像处理法、深度学习算法等。灰度图像处理法将鸡蛋图 像转化为灰度图像,通过分析灰度值的变化来评估鸡蛋品质。彩色图像处理法利 用颜色分割技术,将鸡蛋图像分割成不同的颜色区域,再通过分析各区域的颜色 分布来评估鸡蛋品质。
基于多模态特征融合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优化算法以提高准确性、降低算法复杂度,研究自适应光 照和拍摄角度的方法,以及利用无监督学习等方法减少对大量标注数据的依赖。 此外,还可以将该方法与其他传感器融合,以提高驾驶员疲劳检测的准确性和鲁 棒性。
驾驶员疲劳检测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机器视觉的驾 驶员疲劳检测方法具有非侵入性、实时性和客观性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未来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会更加准确、可靠和 实用。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1)深入研究更多与疲劳状态相关的面部特征;(2) 提高分类器的性能和鲁棒性;(3)结合其他传感器数据,提高疲劳状态检测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4)实现多类别疲劳状态检测,包括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 疲劳。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疲劳驾驶已经成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 因素。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此,研究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对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机 器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驾驶员疲劳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次演示将探讨 基于机器视觉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技术原理、实验方法及研究结 论,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实验方法
本实验旨在验证基于机器视觉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设计了 一系列实验,包括使用公开数据集进行算法训练和评估,以及在实际驾驶环境中 进行实车测试。
实验一:算法训练和评估。我们使用公开数据集进行算法训练,包括对图像 采集、特征提取和分类决策等步骤进行优化。在训练完成后,我们对算法进行评 估,比较其与现有方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五、结论
本次演示研究了基于多模态特征融合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取得了较为显 著的成果。然而,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克 服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为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更为准确、 鲁棒性强的解决方案。
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李志春1,2,何仁1,林谋有2,李佩林2(1.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2.南昌工程学院机电系,江西南昌 330099)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于驾驶员疲劳状态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了评述;PERCLOS是一种目前最有效的、车载、实时的驾驶疲劳测评方法;提出了驾驶疲劳状态检测研究应着重于驾驶疲劳形成机理和模型建立、疲劳状况检测及其评价方法、驾驶员疲劳报警装置的研究及应用,并实现驾驶员疲劳状态检测及预警装置商品化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驾驶员疲劳;综述;检测技术;预警;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U49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88X(2006)05─0197─030 引言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当前各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约为60万,因车祸受伤的人更多,每年平均约有l000万人[1]。
在美国的重型汽车事故中,57%的灾难性事故是与驾驶员疲劳有关,它已成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Transport Research Laboratory)认为:驾驶疲劳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2]。
法国国家事故报告表明,因疲劳驾驶而发生车祸的占人身伤亡事故14.9%,占死亡事故的20.6%[3]。
澳大利亚每年由于交通事故的花费约为75亿美元。
其中,将近15亿是直接由于驾驶员疲劳而导致的。
我国交通事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999年我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12860起,致伤286080人,死亡8352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24亿元[4]。
因此,各国研究人员都在努力开发出一个能实时监视驾驶员警觉水平,并在任何不安全状态下能对驾驶员进行预警的系统。
1 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状况早期的驾驶疲劳测评主要是从医学角度出发,借助医疗器件进行。
基于面部特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的开题报告
基于面部特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人们出行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
但是,驾驶员的疲劳驾驶往往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因为疲劳驾驶而发生交通事故,其中超过10万人丧生。
因此,如何减少由疲劳驾驶引起的交通事故,保障公共安全,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借助面部特征检测技术,通过分析面部表情、瞳孔大小、眨眼频率等指标,可以对驾驶员进行快速、准确地疲劳检测。
因此,基于面部特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课题旨在研究基于面部特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探究基于面部特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的关键技术,包括面部表情识别、瞳孔检测、眨眼检测等。
通过对这些技术的深入研究,建立驾驶员疲劳检测的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达到准确检测出驾驶员疲劳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1. 面部特征检测技术的研究和选型基于当前常见的面部特征检测技术,研究其原理和应用范围,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选定最适合的面部特征检测技术。
2. 数据采集和模型训练通过采集驾驶员面部特征数据,建立驾驶员疲劳检测的模型。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训练集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
3. 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将建立好的模型应用于实际场景中进行测试和验证,通过测试结果对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从而优化模型的检测精度和速度。
四、预期成果和贡献本课题通过建立基于面部特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本课题还可以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推动面部识别技术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发展。
人因工程学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
人因工程学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1. 引言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HFE)是一门关注人与技术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旨在改善人类在工作环境中的表现和安全。
在飞机设计中,人因工程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设计师考虑飞机与乘员之间的交互,并优化飞机的设计来提高飞行安全性、乘客舒适度以及飞行员的工作效率。
本文将探讨人因工程学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
2. 人因工程学原则在飞机驾驶舱设计中的应用飞机驾驶舱是飞机与飞行员之间的关键接口,人因工程学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于驾驶舱的设计中。
以下是一些人因工程学原则在飞机驾驶舱设计中的应用。
2.1 整体布局与人机界面驾驶舱的整体布局应考虑飞行员的工作流程,并使其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
飞机的操作控制器和飞行仪表的布局应尽可能符合人类生理结构和认知特点,以便飞行员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控制器和信息。
此外,应用人因工程学原则在人机界面设计中,例如使用直观的图表、符号和标签,以简化驾驶员对飞行仪表的解读和操作。
2.2 人体工程学飞行员在飞行任务中需要保持长时间的警觉和集中注意力,因此在驾驶舱设计中考虑人体工程学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座椅和操作控制器的设计应尽量减少飞行员的疲劳和不适,并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可调性,以适应不同尺寸和体型的飞行员。
此外,仪器仪表的布局应使飞行员轻松地获得信息,而无需过多移动头部或调整视线焦点,以及避免视觉疲劳。
2.3 人机交互飞机驾驶舱中的人机交互设计旨在使飞行员能够轻松地与飞机系统进行交互,并准确地获取和解释信息。
在人因工程学中,人机交互设计包括多种界面,例如操纵杆、脚踏板、触摸屏和语音控制。
这些界面应设计成易于使用、直观和无需过多认知负担的方式。
同时,应考虑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操作以及使用者的反馈机制,以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3. 人因工程学在飞机客舱设计中的应用除了驾驶舱,人因工程学在飞机客舱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人因工程学在飞机客舱设计中的应用。
人因工程在车辆设计中的应用
人因工程在车辆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也逐渐向智能化、科技化方向转型,同时也要求汽车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
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人因工程被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师所接受,并在汽车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人因工程又称人机工程,是一门研究人机系统之间的适应、匹配和协作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人机界面设计、人体工学、认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发现和改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人机系统更加便捷、安全和高效。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与人机系统之间的协作密不可分。
如果车辆设计不符合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会对驾驶员的工作效率、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会致命。
因此,将人因工程理论应用到汽车设计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人因工程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1.驾驶舱设计驾驶舱是产生人机交互的重要区域。
人因工程在驾驶舱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人体工学:通过对人体各部位的尺寸和运动范围研究分析,设计出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的座椅、方向盘、踏板等,从而提高驾乘舒适度和避免筋骨损伤。
(2)操作界面设计:将各种汽车功能通过直观、简洁的界面展现给驾驶员,从而提高驾驶员对车辆情况的掌握能力。
例如,在中控台设计中,通过分区域、使用频率等因素的考虑,将各个控制元素安排在最便捷的位置,从而降低驾驶难度。
(3)驾驶员信息反馈:通过合理设置各种仪表和警示灯,提供车辆状态和驾驶者操作状况的反馈信息,帮助驾驶员及时发现并纠正驾驶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2.座椅设计座椅作为驾乘人员长时间坐着的地方,如果设计不合理,将会导致身体疲劳,进而影响驾驶安全。
人因工程在座椅设计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体工学分析:根据不同人群的身体尺寸、体型、年龄、性别等特征,设计出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可以提供支撑和保护的座椅。
(2)舒适度设计:通过对座椅的软硬、弹性等属性的控制,使座椅既不能过于硬挺,也不能过于松软,保证驾乘体验的舒适度。
人因工程在飞机驾驶舱飞行姿态显示设计中的应用
人因工程在飞机驾驶舱飞行姿态显示设计中的应用飞机驾驶舱飞行姿态显示设计是人因工程在航空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在飞机驾驶过程中,飞行员需要快速准确地了解飞机的状态,包括姿态、速度、高度等信息,以便及时作出调整,确保飞行安全。
而飞行姿态显示系统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飞行员在复杂的飞行环境中迅速准确地获取和理解这些信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因工程在飞机驾驶舱飞行姿态显示设计中的应用,包括人机界面设计原则、飞行员认知特性、人体工程学等方面。
人因工程是一门研究人和机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优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感知和操作特性。
在飞机驾驶舱飞行姿态显示设计中,人因工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因工程在飞机驾驶舱飞行姿态显示设计中考虑了飞行员的认知特性。
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飞行姿态、速度、高度、航向等多个参数。
在这种多任务情境下,飞行员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飞行姿态显示设计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呈现,以降低飞行员的认知负荷,避免信息过载。
通过人因工程的方法,设计出符合飞行员认知特性的飞行姿态显示系统,能够有效地帮助飞行员快速准确地获取飞行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人因工程在飞机驾驶舱飞行姿态显示设计中还考虑了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
人机界面设计是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设计出符合人类操作习惯和认知规律的界面,使得用户在使用产品或系统时能够更加轻松自然地进行操作与交互。
在飞机驾驶舱飞行姿态显示设计中,人机界面设计要考虑飞行员的操作便捷性、信息呈现清晰度、交互反馈及时性等方面。
通过人因工程的研究和方法,设计出符合人机界面设计原则的飞行姿态显示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飞行员的操作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操作失误和人为因素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人因工程在飞机驾驶舱飞行姿态显示设计中还考虑了人体工程学的原则。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设计出符合人体生理特性和工作需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工具。
疲劳驾驶研究进展综述
价值工程0引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1],2002年,中国年汽车产销量为300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2000辆,而2013年,产销量双超2000万辆,保有量达到13741万辆。
迅速增长的汽车销量在带来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中国公安部交管局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发生3906164起交通事故,死亡65225人,受伤254075人,直接财产损失9.3亿元,这其中因疲劳驾驶而造成的事故约占18.9%[2]。
Maclean 发现20%的交通事故都与疲劳驾驶相关,德国保险公司协会估计德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25%由疲劳驾驶引起,法国国家警察总署经调查发现20.6%的死亡事故是由疲劳瞌睡引起的,日本交通事故中1.0%-1.5%由疲劳驾驶所引起[3]。
由此可见,驾驶员的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大原因,目前,疲劳驾驶研究已逐步成为国内外科研的热点领域,各汽车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个人等积极研究疲劳驾驶的识别技术和控制技术,申请了大量专利,发表了大量论文,很多高校研究生都以驾驶员疲劳驾驶为毕业研究课题,现有疲劳驾驶研究进展综述一般以疲劳识别方法或疲劳预警机制为对象[4-6],本文将以国内外疲劳驾驶研究现状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疲劳驾驶研究文献与专利进行检索与分析,分析出目前国内外疲劳驾驶安全发展水平与方向;然后对疲劳驾驶识别、预警与控制三大关键技术进行评述,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明确疲劳驾驶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为控制与降低疲劳驾驶风险奠定基础。
1疲劳驾驶研究现状文献检索及分析文献[7]提出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学术界存在着“驾驶员疲劳”、“疲劳驾驶”和“驾驶疲劳”三种提法,该文认为“驾驶员疲劳”包括“疲劳驾驶”和“驾驶疲劳”,疲劳驾驶可能是由于睡眠不足或者长时间从事其他劳动而引起的,而驾驶疲劳则是长时间驾驶或者是由于道路的单调所引起的。
因此分别以“疲劳驾驶”、“驾驶疲劳”、“driving fatigue ”与“driver fatigue ”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本文所提及疲劳驾驶包含驾驶疲劳。
人因工程
1.1.3 人因工程在制造业的应用
(1)作业姿势与腰酸病的分析 (2)办公桌高度与疲劳 (3)传送带的作业面高度 (4)生产机械的操作器配臵 (5)仪表的认读性能 (6)自动化系统的作业负担
28
(7)单调劳动与作业疲劳 (8)作业中人的差错与系统的安全 (9)压力机械的安全设计 (10)各种作业的劳动负荷测定 (11)工厂照明、噪声环境及改善
(20)社会技术系统与人机工程
组织行为;组织变化;组织心理学;人机工程战略; 社会技术系统;暴力评估与动机。
(2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整合;系统需求;电信系统 与产品;人机系统;人员配备研究;三维人体模型;实 验设计;系统设计标准与类别;通信分析。
25
(2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与工作设计;任务分析与综合。
(5) 计算机终端:设计与布局
计算机产品和外设的设计与布局;计算机终端工 作站;显示屏设备与规则;显示屏健康与安全;手动 操作;顺从测量;办公环境人机工程研究。
20
(6)显示与控制布局设计 显示与控制信息的选择与设计。
(7) 控制室设计
控制台和控制室的布局设计;控制室人机工程。 (8) 环境人机工程
26
(26)与工作有关的骨骼、肌肉问题
骨骼、肌肉紊乱;重复劳动的疲劳损伤;与工作 有关的骨骼、肌肉管理问题;上肢损伤。
(27)车辆与交通人机工程
航空;直升机人机工程;头盔显示;乘客环境; 铁路车辆与系统;交通设计;车辆设计;车辆人机工 程;车辆安全性 。
(28)其它特殊的人机工程应用
原子能;军队人机工程;军队系统;过程控制; 文化调查;调查与研究方法;自动语音识别等。
(14)管理与人机工程
变化管理;成本-利益分析;突发事故应变研究;人机 战略实施;操作效能;操作负荷分析;标准化研究;人力 资源管理;工作程序;人机规则和实践。
自动驾驶技术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辆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
自动驾驶技术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辆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正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
自动驾驶车辆的核心是其能够准确地感知和理解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控制。
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车辆动力学建模和控制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车辆动力学建模是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对车辆的力学特性和运动规律进行建模,可以准确地描述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行为。
传统的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主要基于物理模型,通过对车辆的质量、惯性、阻力等因素进行建模,来预测车辆的运动状态。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满足自动驾驶技术对实时性和精确性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自动学习到车辆的动力学特性和运动规律。
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机器学习的建模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工况下的车辆行为,还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和优化,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在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上,控制策略的设计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
控制策略的目标是使车辆能够安全、高效地行驶,并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传统的控制策略主要基于规则和经验,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和逻辑来控制车辆的行为。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并且对人工的依赖性较高。
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策略则可以通过学习和优化来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控制。
通过对大量的驾驶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自动学习到车辆在不同情况下的最优控制策略。
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策略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并且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
然而,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辆动力学建模和控制策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工智能算法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而获取大量的真实驾驶数据往往是困难和昂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 长期维 持一定 的驾驶 姿势 ,脚和 手还 要控制 加速 踏板 和
劳 ,在一定 程度 上还 会影 响驾驶 员 的身心 健康 :另一 方 面 ,
部 座椅 、操纵 器设 置和 驾驶员 坐姿 是造成 体力 疲 劳的 主要 因 素 。因驾 驶员 驾驶 过程 中处理 信息 量 、 精 神压 力等 方 面的共 同作 用 ,外界 信息 的输入 是形 成精 神疲 劳 的重 要影 响 因素 。
驶 员通 过耳 、眼等感 觉器 官接 收路标 、道 路情况 及 汽车仪 表
车一 环境 系统信 息交 流 的通道 ,发挥 着接 收原 始信息 的重 要
作用 ,具 有多输 入单 输 出的特 点 ,感 觉器 官在 长期输 入 、输
出信 息 的过 程 中也 会 出现 体力 疲 劳和 精神 疲 劳 的后果 ;5 ) 驾驶 员驾 驶疲 劳 的形 成过 程较 为复 杂 ,南于驾 驶疲 劳 同时体 现 在体 力疲劳 及精 神疲 劳两个 方 面 ,二பைடு நூலகம் 不可 分割 ,会共 同 存 在 于 同一 信 息 处 理环 节 ,而 信 息 处理 又 是 连续 不断 进 行
的处理 ,然 而在 实际 驾驶 过程 中 ,一 方面 因汽 车 内 、外部 的 噪音 、驾驶 室空 气质 量 、车辆振 动及 车 内温度等 影 响 ,人 在
三 、 小 结
在人一 汽 车一 环境 系统 下建立 驾驶 疲劳形 成 的人 因工程
学模 型 ,能够 深入地 分析 引发 驾驶 疲劳 的具体 成 因 ,为基 于
人 因工程 学 的汽车 人 因界 面设 计奠定 基础 。应 正确 地认识 到 驾驶 疲劳 是一 个长 期积 累 的复 杂过 程 ,驾 驶室 温度 、汽 车 内
接收 到这 些信号 后会 出现 内分 泌紊乱 、头 晕头 痛 、耳 鸣 目眩 等心理 及 生理反 应 ,造成 躯体不 适 ,使人 的身体 更加 感 到疲
作 为一项 操作 复杂 的机械类 工作 ,汽 车驾驶 中的典型 人 因系统 就是 人一 汽车一 环境 系统 ,驾驶 人 员在 系统运 行时 , 不仅需 要 动态监 视道 路情 况及车辆 运行 情 况 ,及 时接 受来 自
驶 员在驾驶过程 中各种信 息的传递 方向及 出现 的疲劳类 型 ,处 理信息的次数越 多 ,相应 的疲 劳感 就越强 ,从而长期积 累疲 劳 感 ,导 致驾 驶员发生 心理及生理变化 ,工作效率降低 ] 。 由驾 驶 疲 劳 形 成 的人 因工 程学 模 型 ,可 以对 驾 驶 疲 劳
会 引发精 神 疲 劳 ;3)人一 汽车 一环 境 系统 最 明显 的表现 就 是驾驶 员 的行 动器 官 ,行 动器 官在不 断输 出和输 入过 程 中会 产 生体力 疲 劳 和精 神疲 劳 ;4)驾驶 员 感觉 器 官作 为 人一 汽
、
人一汽车~环境 系统的信息交流
人一 汽 车一 环境 系统是研 究驾 驶疲 劳模 型的关键 ,因为
驶模 型 的研究 ,发 现信息 输入 及输 出 、信 息处 理是 造成疲 劳 驾驶 的主要 因素 。
实现 了处理 信号 向操 作动 作 的转 化 ,借助 制动器 、方 向盘 、 刹 车 、油 门等操 作构 件对 汽车 的运行 状况 进行控 制 。这就 要 求 驾驶 员提 高警 惕 ,注意力 集 中 ,及 时对 各种信 息做 出正 确
的 ,这两 种疲 劳种 类会不 断积 累 。基于人 因工 程学 的疲 劳驾
盘显 示等部 分环 境信 息 ,将这些 信 息反馈 给 中枢 神 经 ,进 而 判断 并 分 析 这 些信 号 ,同时 协 调机 体 的手 、脚 等执 行 器 官
进 行 反应 和 处 理 。在 驾 驶 员 意 识控 制 的基 础 上 ,执 行 器 官
外部 的信 息 ,还 要结 合 自身要求 对汽 车进 行操控 ,确 保汽 车 的安 全行 驶 l 。本 文研究 主要 分 析 了导致 驾驶 疲 劳 的各种 因
素 ,在人~ 汽 车~环 境系 统 的前 提下 ,对 基于人 因工 程学 的 疲劳驾 驶模型 进行 了探 究 。
一
进行 归纳 :1 ) 驾驶 员驾驶 疲 劳包括 体力 疲 劳 、精 神疲 劳两 大 类 ;2) 驾驶 过程 中发挥 判 断 、处理 及 分析 各 种信 息 的部 位 为 中枢神 经系统 ,信 息在 中枢神 经 系统输 入和输 出的环节 都
AC AD E MI C R E S E AR C H 学术研 究
基于 人因工程 学的驾 驶瘢劳模型的研究
◆ 常 铖
摘 要 :在A - N工程 学原 理基 础上 ,研 制 而成的驾 驶 疲劳模 型 ,基 于人 因_ I 2 程 学 角度 对 驾驶 疲劳 的形成 因素 进行 了分析 ,以期避 免 驾驶 疲 劳,提 高行 车安全 ,减 轻 驾驶 员劳动 强 度 ,为汽车人 因界 面设 计方 面的研 究提 供参考 意见 。 关键 词 :人 因工程 学;驾驶疲 劳 ;疲 劳模 型
了解 引发 驾 驶 疲 劳 的 因素 ,才 能 有 效地 消 除 或 减 少 驾驶 疲 劳 ,减 轻驾驶 员的劳 动强度 ,保证 行车安 全 。 参考 文献
[ 1 ] - g酷, 初 秀民 汽车驾驶 员驾驶疲 劳监测技术研 究进展 【 『 l l 中 国安 全科学学报 , 2 0 0 5 ( 0 3 ) . [ 2 ] 李增 勇, 王成 焘 驾驶疲 劳与 汽车人机 工程 学初探 【 l l l 机械设 计与
驾驶 员在 驾驶 时会接 收到 汽车 内部及 外部 的综合 信 息 ,在 人 体 中枢神 经的调 控下 ,使 多个器 官做 出反 应 ,完成汽 车安 全 驾驶操 作 ,这一 系列 环节共 同构 成 了人~ 汽车一 环境 系统 的 信息 交流 。 驾驶 员 同汽 车 、环境 的信 息 交流 实 现 具 体 步骤 为 :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