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物理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素材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桃花的表面将红光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桃花是红的,桃花本身是不会发出红光的。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诗,是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游春踏青时所作。诗中,“胜日”是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泗水”是山东省的一条河,是当年孔子教授弟子的地方;“等闲”是寻常、随便的意思。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和煦的东风催来百花盛开;粉红、淡白、明黄、碧绿、雪青、绛紫,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给春天又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游春赏春的兴奋心情尽在诗中,胜于言表。有学者分析说,朱熹写的这首游春诗,实际上是一首说理诗,因为宋室南渡,山东泗水已在金人掌握之中,朱熹未曾北上,如何能在此游春。这里的“泗水”乃暗指孔门,“寻芳”即指求“圣人之道”,他是一位理学家,希望其道能行之久远。
我们读诗时,体会到的是诗中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把春天写活了,不愧为赞美春天的绝妙佳句。
“万紫千红”亦作“千红万紫”“万红千紫”,古诗文中用它来形容百花烂漫的句子有很多。如:宋朝辛弃疾《水龙吟》词:“人间得意,千红万紫,转头春尽。”《英烈传》二回:“春初花放,万红千紫斗芳菲。”
在上一篇《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8)》中,初步介绍了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有关“桃花为什么这样红”的光学知识。花儿颜色的形成,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这里,从物理的角度谈一谈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花和叶的细胞液里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万紫千红,绚丽多彩,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酸性的花青素会吸收除红色外的其它色光,而把红色的光波反射出来,传到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便是鲜艳的红花;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碱性较强,则成为蓝黑色;白花不含色素,但细胞组织会将各种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我们看到的便是白花。
不同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红光波长长,紫光波长短。光的波长越长,增热效应也越大。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红光和黄光的增热效应比较大,花瓣正好能把阳光中的红光和黄光反射出去,不容易被灼伤,起了自我保护作用,所以在花儿中,红花和黄花比较多。蓝花一般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增热效应大的长光波,这对它的生长是有利的。而黑色的花能将各种光波全部吸收,容易受到热量伤害,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黑色花的品种便少之又少了,因此就显得特别珍贵。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于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开成三年(838)67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词。上面这首是其中之一。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梦江南》等,白居易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怀恋之情。
词中的“江花”指江边的花,不是指江中的浪花;“蓝”是指一种叶子青绿,可制染料的蓝草。《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
蓝色,古人叫青。青草的“青”,青天的“青”,就是蓝色的意思。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就是染料,它的意思是说,青色从染料中出来,而它的颜色却胜过染料本色,不是说青色胜过蓝色。词中的“绿如蓝”,也不是说绿色如同蓝色一样。
这首词色调鲜丽,感情真挚,诗人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多彩的景色。看!红日升起,在阳光的映照下,江边明艳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水色绿得好象染料一样。湖光山色如此绚丽,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一句经典名句,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它不仅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丽风光,还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太阳光是电磁波,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又叫可见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清晨日出的时候,日光是斜射到地面上的,穿过的大气层比较厚,大气层中弥漫着许多细小的微粒,不同颜色的光穿过空气的时候,散射的情况不同。在可见光中,波长比较短的光,如蓝光、紫光大多被空气微粒散射掉;波长最长的是红光,不容易被散射。因此,红光比其他色光透射得更远,我们在早晨看到的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辉映着岸边的景物,便呈现出一幅“江花红胜火”的景色。
正因为红光的波长最长,橙色和黄色光的波长次之,射到水面上时,它们不受水的阻碍,容易透过江水。而蓝色和绿色光的波长比较短,在水中只能透入很浅的地方,遇到水的阻碍时,会强烈地散射和反射,在人的眼睛里就呈现出“江水绿如蓝”的景象。
唐朝诗人张籍在他的《春别曲》中,也有一句诗“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把春水的绿比喻成好像染过一样,即是同样的道理。
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唐朝诗人张若虚写的长诗《春江花月夜》中的四句。中宗神龙(718~718)年间,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千百年来流传,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篇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春花、春月、春夜,这几种事物集中体现了自然与人生最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