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1 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二是社会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质疑。前些 年,社会上对小学语文课文质疑较多,如,课 文的内容不符合少年儿童,有童趣的课文不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编写者想凭借一些名家 名篇,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小学生学习和领 会,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有时会曲解原文的观点。
那么,如何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呢? 第一,搞清体例,体现课程。教师要树立课程 意识和教材意识。要了解教科书的基本结构、教材 特点,以及各年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 要弄清楚教科书的编写体例、特色,因此,教师拿 到整册书之后,要整体解读。
再如《观潮》一课,“那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 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 ,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颤抖起来。”其中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等词语学生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 理解词语。学生在反复地品读课文中,不但 理解了字词,而且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
第三,合作适度,具有实效。小组合作学 习,每节课原则上一两次,不易过多,且时间 不宜过长。凡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或者是互 相评价的内容,如读书“我读你评”,以及需 要几人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才可以采取小组 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且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 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促进个性化阅读, 珍视学习的独特体验,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 提和保障。
聚焦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 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11年版的课标增加了和“教科书编者”对话 的内容,为什么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呢?我以 为: 一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课程改革以后,课堂上 出现了 “对话教学”,但很多教师误解了对话的实 质,教学时出现越位的现象,如,备课时解读文本 过深,教学中拓展过多,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力和知 识的运用,原因就是没有和教科书编者真正的对话。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三)故作深沉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还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初中语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叁 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
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 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 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壹贰 叁 肆伍
目
识阅 写 口综
录
字读 作 语合
与
交性
写
际学
字
习
壹贰 叁 肆伍
目
识阅 写 口综
录
字读 作 语合
与
交性
写
际学
字
习
一、识字与写字
目标与内容
识字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
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二、阅读
教学建议
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
有感情的朗读,提倡自然;
默读不动唇;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 读、浏览,要求学生诵读。
1
随文学习语文知识 2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 学等,从具体语言实例出发指导点拨;目的 是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语感;不脱离语 文运用的实际讲解,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
01
02
03
04
一、识字与写字
评价建议
识字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 要求“会写”基础上,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逐步要求书写流利。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 书法作品的临摹。
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 壹
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书写姿势 习惯 肆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书写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米诮的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 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候谁有这么好的设计本领呢? 我太佩服了!
…… 师:同学们飞扬着智慧的话语,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 这么多的内容呢? (生陷入深思)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赞叹了,更不用说其 他的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 伟大的奇迹。 ……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 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4、课堂生成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
得像无瑕的翡翠,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
,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 。现在请女同学
策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关于阅读教学
(呈现一节语文课的构成要素)
1.课前交流 2.新课导入 3.课堂提问 4.课堂生成 5.课堂拓展 6.课堂评价 7.课堂结课
1.课前交流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次异地公开课的课前交流片段: 师: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 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 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 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 流往1息0体写,的。.8.验作初 能学能和,步力会具想 发学,使体法 展会 积用明。 书运 极常确能 面用 尝用、根语口 试的文据言头运语从需运语用文字要用言新工顺,能文技具地运力明术书表用。地和。达常进多初自见行种步己的人媒具的表际 体备见达沟 学搜闻方通 习集、式和 语和社 文处会 。理交信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采芹人小语在线薄采其芹,做诗意的学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讲座提纲)主讲:采芹人地点:花溪饭店2012年8月20日受邀于屯溪区教育局引言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一、我的语文教学经历和教学探索。
二、如何估计和看待语文课程改革。
进步方面: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建设、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儿童阅读、课程评价。
问题方面: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教学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科书和其他资源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
三、如何学习课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校层面: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国家标准,其基本标准和要求都应当共同遵循。
教师层面:学习不能只关注修订部分,更不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增删上。
要把课标作为完整的文件来学。
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解读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最重要的一句话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在教学中,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语文课程核心要义?一、在意义理解中把握言语形式。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言意互、言意共融的本来面目二、在语言体验中丰富言语经验。
通过对语言本身的体验,将语词的意蕴复原到我们的感觉层面上,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融入语言,不仅体会其言中之意、言外之情,更发现语言运用的神奇和美妙,从中获得他人的言语经验,丰富自身的言语经验。
三、在语言功能教学中获得语用方法。
促使陈述性知识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变“语言知识教学”为“语言功能教学”。
四、在“真实”的言语活动中提高言语智能。
从认知心理上说,一个人是否具备言语智能,一要看其言语能力是否达到自动化程度,二要看其言语生成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阅读教学就必须创设动态、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治 学之法
究竟要教 给 学 生什 么
— —
《 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 ( 2 0 1 1 年版 ) 》 解读
文/ 乔 茹
摘
要: 自实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 以来 , 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 了一个 全新的发展 阶段 , 逐步 由应试教育 向更加 注重素质提
0篇 。 考题才知道 , 某个知识点是多年必考的点 。 其实在新课标 中已经早 很重要 。初 中阶段优秀诗文要求熟练背诵 8 有要求 , 这就 是考 点。
语法 、 修辞 及其表达效 果 、 作 家作 品知识和文化 常识 , 在 初一
前两点较少涉及 , 后两点几 乎没有涉及 。 但应 明 白, 这些 教学 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 上半学期 , 可能出考题 的要点 。 与价值 观” 教 学 目标 的三个维度相 互渗透 、 融为一 体 , 只有关注 到 都是应该掌握的 , 注重 阅读量 , 各种类型读物 , 总量不 少于 2 6 0万字 , 每学 年阅 这三个 维度 , 并且能够很好 地运 用和落实 , 才 能有 助于学生语文素
到都会 嘲笑他们 的愚蠢 。 殊不知 , 我们 自己也常 常做这样 的事 情而 的要求 , 落实在读书笔记 上。
不 自知 。
文言文和古诗词 阅读方面 , 尤其要 注重诵读 , 能够品味 。这一
总是在努力地上课 、 努力地备课 , 却 收效甚微 。因为忽 略了最 点可 以在乐 中学 。在课堂教学和早 自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 0 1 1 年版 ) 》 提 出 了一些理解 。 关键词 : 新课标 ; 初 中语文 ; 教 学 目标 南 辕北辙 、 舍 近求 远 、 舍本逐末 的故事我们耳 熟能详 , 每 每看 须严格要求 。 其中包括对阅读书 目的的要求 , 每天或每周读 哪几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案例式解读
课程标准坚持了“对话”的阅读本质观。同时发 展了这一认识,加入了“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 这就增强了语文课程意识;坚持了个性化阅读的 倾向,同时强调“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坚持 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不要以群体思维代 替个体思维;各年段都强调有感情朗读,同时倡 导“自然”的价值取向,“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 调”阅读的目标。 阅读教学继续强调“实践性”“养成性”特质, 但并不否认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根据阅读实践 的需要,“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 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 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质量。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 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一、强调阅读教学的梯度
片段2.
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裂开了嘴,有的甚至 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 师:同样是“笑”,为什么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先写“咧开嘴”,再 去写“笑破肚皮”呢?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生:因为想让石榴笑破肚皮的话要在它非常成熟的时候,所以,它 必须先要经过刚成熟时候的“咧开嘴”,成熟时间长才会“笑破肚 皮”。 生:有一个石榴咧得非常大,就把它比作“笑破肚皮”,是夸张的 说法。有一个石榴咧得很小,就说“裂开嘴”。 师:他是用那一小一大的石榴来告诉我们石榴“笑”的程度越来越 深。作者想的和你们想的一样,所以他用上这个词加上点,以后当 你要表示程度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学习默读
阅读能力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 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 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 表达情意的作用;②能初步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能 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的 变 化
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修订版课标与原先的课标主要区别 在哪里?修订版课标有哪些特点?
• 修订中的“7个坚持”
• 修订中的“5点不变”
• 修订中的“6个强调”
修订中的“7个坚持”
•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 • 2.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
突出了时代特征 体现了国际视野
专家视野
•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先生的观点 • 华东师范大学胡根林教授的观点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先生的观点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先生: 较之于实 验版,我觉得修订版有可赞赏者四,可商 榷者一,待说明者一。
可赞赏者四——
• 1、修订版比较重视每个学生个体这一理念,贯穿课 标始终,值得赞赏。
• 有的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 性要求,使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 ……
修订中的“6个强调”
• 6.强调汉字教育
此次出台的课标中对于“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 前所未有,出现了很多的“第一次” :
• 第一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共同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 习惯。” (原来只是一、二年级的要求,现在却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中要始 终贯彻。 )
修订中改变最多的是语言表述
•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此次修改达200多处,改动 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努力使意思更加准确明晰, 尽量避免误解。修订力图使课程目标更切合学生的 实际发展状况,进一步突出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 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 分,增加了关于“语文素养”的描述,强调“初步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 养和审美情趣”等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 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识字与写字教学
目标的调整:降低难度,追求质量 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 中800个左右会写(取低) 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 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减400) 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其中2500个会写。(没动) 附表4、5 “多认少写” “先认先写” 与 基本要求
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 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 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 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坚持了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 努力建设开发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 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 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 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 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 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 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 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 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 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 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 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阅读教学的变化学习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通过对2011版初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对新课程教学内容有了更新的认识,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更浓,“语文味”促进思想的教育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第三、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
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第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
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
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第五、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及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 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 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 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 的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 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 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 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 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温儒敏教授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 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 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 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首次明确界 定了“有感情地朗读”,其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 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
•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 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和 “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 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 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 “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二)
【课程简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二)重点展示 2011 年版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写作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
以帮助教师了解 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学习要求】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
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 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 左右”。
2. 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1年版课标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搞得一套新课标,而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稿在十年课改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而修订的。
这次解读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2001年版实验稿课标修订的依据是什么?二是修订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相比,主要变化有哪些?一、对2011年版实验稿课标修订的依据是什么?1、十年中,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调查。
2003年教育部对实验区教师、教研员,就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建议,开展了第一次调查。
2007年为配合《实验稿》的修订,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在29个省市42个国家级实验区的城市、县镇、乡村,对不同办学水平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规模大,内容丰富。
问卷分客观题与开放题两种。
对客观题的选项作频度分析,对开放题的问题作出归类——这些问题不作任何二次加工,真实保存原样——再对问题的类别作频度分析。
修订组根据整体性的统计分析开展修订工作。
2、修订组收集了十年来报刊书籍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对《实验稿》的教育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作出判断,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进行了多次听课考察,实地了解了实验状况,听取了各种意见,研究了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经验。
修改过程中,教育部还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作家、院士、社会人士“会诊”语文课程标准,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
3、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作为标准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
4、研究十年来世界教育的新变化、新进步,了解别的国家母语课程、母语教学的新发展,据此调整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建议。
从以上四点修订依据可以看出,修订稿的产生不是修订组专家闭门造车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了解、讨论的基础上,可行度应该是很高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用标准(2011年版)》解读汇报(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重点展示2011 年版课标在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
以帮助教师了解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重点讲析的内容包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
(三)阅读教学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四)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五)阅读教学评价要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六)诵读的评价,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学习要求】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专题讲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一、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
导读:本文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新课标为什么要增加这一说明和要求呢?
一、“有感情地朗读”存在的问题
(一)拿腔作调
有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是拿腔拿调地读。
特别是后鼻音,把音拖得很长,以此表现有感情朗读。
有位教师范读《和时间赛跑》一课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句时,对“阴”和“金”字,刻意拖长音强调,让学生模仿着读。
听了学生的朗读,令人不寒而栗。
还有位教师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指导学生读课题,把“让别人看的”几个字音拖得很长,听了让人感到很不自然,
十分别扭。
(二)假嗓子
有些教师认为,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和平时的说话不一样,要用尖细的假嗓子读,学生的读书很滑稽,也很做作。
(三)故作深沉
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
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
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次,学生自然读不出什么感情,更不要说读准作者蕴含的真实感情。
二、为什么要“有感情地朗读”
(一)把握课文基调,还原意境
课文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且每篇课文的基调不尽相同,教师备课
时,要注意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体会并还原课文意境,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
如《山中访友》一课,主要描写作者在山中拜访的动植物、山泉、雨水等“朋友”,表现了和这些“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
整篇文章的基调是喜悦、昂扬向上的。
教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这种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把语句读得柔和一些,美一点。
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例:“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早晨,好清爽!”第一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得抒情、优美,要读得舒缓一些,读出美感,使人感到早上的空气是那么清新。
第二句中的“早晨”,要读得朴实自然一些:“好清爽”要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读出感叹号的语气,语调适当上扬。
(二)体现编辑意图
现行的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单元主题形式编排的,每组中的课文,其情感态度一般相差不大。
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
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怎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一)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
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有的舒缓,有的喜悦,有的憧憬,有的悲伤,有的轻松。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把握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原作者和编者的意图。
如《开国大典》一课第七自然段。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段话饱含着无比喜悦、激动的情感,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情感。
又如《秋思》一诗,表现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看,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者的思念之情,就能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读得自然朴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不是要求一篇课文从头到尾每个句子都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的只是部分重点词、重点句,如果每句话都读出感情,那就等于没有感情。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
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另外,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求读出情感,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即可,如果强行地读出所谓的感情,就会画蛇添足。
(三)体现朗读的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各年段有所不同。
第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改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提高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逐步加深,旨在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另外要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先是正确、流利地读书,对重点词句要多读,在此基础上,才是读出感情来。
读出感情,也应该是学生很自然的情感流露,不能生硬地读出所谓的感情。
(四)诵读出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不是一开始就能读出情感,也需要反复诵读,回环往复,层次递进,才能逐步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如一位教师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师:重阳节到来了,诗人比平时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他吟出了一个千古的名句,读——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当中秋节来临之时,诗人望着天空,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诗人只能对家人无尽地思念——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生多次诵读,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和宣泄,同时也自然地理解了诗意。
(五)个性化感情朗读
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感情来代替学生的感情,语言文字的内涵也很丰富,所以,有感情地朗读也不能齐步走,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自己的个性,表现对作者和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如《丰碑》一课有一个重点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有位教师执教时,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读,有的学生说,要强调“单薄破旧”,有的说要重读“紧紧地”,还有的学生说“贴”字要上扬等。
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解读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有感情地朗读需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才能准确表现作者、文本和教科书编者的情感,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情意浓浓。
(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33000)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