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建筑形式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和建筑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筑设计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对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提高建筑的适应能力。
2.气候变化对建筑耐久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强风、暴雨和高温等,对建筑的耐久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强风可能导致建筑物的结构损坏,暴雨可能引发洪水,高温可能导致建筑物的材料老化。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如选用抗风、抗水、抗热的材料,增加建筑的结构强度等。
3.气候变化对建筑节能性的影响随着全球能源紧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节能成为了当今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而气候变化对建筑节能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建筑需要更多的空调和制冷设备,增加了能源消耗;而气候变冷则需要更多的采暖设备来保持室内温暖。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合理的被动设计措施,如优化建筑的朝向和采光、增加建筑物的隔热性能等,以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节能性。
4.气候变化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气候变化也对建筑的室内舒适度产生了影响。
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对室内的舒适需求也越来越高。
建筑师们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合适的通风和空调系统,以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
气候变化还可能引起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和干旱,这对室内空气质量和湿度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根据气候条件合理选择通风和空调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5.创新的解决方案面对气候变化给建筑设计带来的挑战,建筑师们正在积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利用智能控制系统来实现建筑的动态调节;使用可持续材料和工艺来降低建筑的环境影响。
6.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造成了诸多影响,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提高建筑的适应能力,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气候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气候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有大千世界的关系,环境变化和气候往往会影响建筑师选择建筑
风格的方向。
本文就从建筑风格角度来看气候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根据不同类型的气候条件,建筑风格也表现出各种多样性。
一般来说,温暖潮湿的气
候会促使建筑师使用的项目要贴近大气,尽量把房屋的墙体和斜坡的面积最大化以降低受
热量,还要保持大量的阴凉和通风,注重入口门面、把地段空间利用最大化,使得屋宽敞
明亮,达到降低受热量和放出热量的效果。
因此,温暖潮湿的气候会促进采用一种“略感
明凉”、简洁清新、追求舒缓自然的建筑风格。
相反,寒冷湿润的气候会促使建筑师追求体积大、造型夸张、融合建筑与环境的动态
和稳定的建筑风格。
建筑地段的选择会以大量的建筑材料作为外应力的阻抗,而内部装饰
要有更多的通风空间,既能够阻抗寒冷的风,又能使人得到充足的新鲜气息,从而使得采
用这种建筑风格达到热量守恒、防热失控的目的。
此外,炎热湿润的气候也会指引建筑师采用的建筑风格,大部分的建筑物都会采用室
内空调来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并且会优先考虑以外立面落地窗的形式来保护不受酷热
的气温侵袭,以及给室内带来新鲜的空气。
而地段上的室外空间,以雕塑、小体量建筑、
超低开口栏杆等形式,既能提供给室内更多的空气循环,又能保护室内不受太阳热量影响,让人们享受到凉爽舒适的生活环境。
总之,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气候环境的不同会促使建筑师
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来满足需求,从而让建筑具有辨识度,大大提升社会文化气氛。
气候因素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气候因素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一、简述气候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一)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陕西等广阔的内陆地区,以新疆最为明显。
由于远离海洋,水蒸气难以到达,因而这些地区枯燥少雨,植被和水源稀有,所以温差较大,进而引起多大风天气。
新疆的传统民居有喀什的夯土民居、布尔津禾木图瓦人木板房、塔什库尔干哈萨克人毡房等。
由于当地降水量,居住点一般分布在有地下水的绿洲。
由于木材稀有,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土坯修造平顶民居。
以土坯外墙和木架、密肋相结合的构造,依地形组合为院落式住宅。
由于大陆性气候特别明显,气温变化大,为了防冻抗热,一般不开侧窗,只开前窗,或者开天窗采光。
另外,当地时常的大风也要求建筑更加牢固,所以民居的土墙夯的很厚,建筑间也保持肯定的密度用以抗风。
(二)特别气候如上所述,气候的因素有降水量、气温、光照等等,大体的气候类型分类只是说明白该区域内普遍的气候特点,在局部地区,影响比拟大的因素可能造成当地和同气候类型地域的建筑产生比拟大的差异。
进展建筑设计时,应当考虑到这种特别状况。
我国东北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最典型的特点是旱季雨季清楚,四季清楚。
一般来说,温带季风气候区没有什么特殊易发的灾难,各项气候数据都比拟稳定规律。
建筑也没有非常特殊的气候特点,但是,我国东北的民居也表达出了肯定的特点。
由于东北的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凉快,影响其建筑的最大因素就是温度。
所以东北的传统民居多以保暖防寒为主要特点。
由于冷风是从北方西伯利亚吹来,所以根本上民居的窗都会向南开,北窗要么不开,要么很小,同时,墙体厚度很大,具有抗风保暖的功能。
东北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不影响采光,民居的间隔通常较大。
东北的炕是用泥砖制成的,炕中间有火道,一端连接厨房的灶台,一端连接烟道,在做饭的时候就可以加热床,到达回收利用的目的。
日常烹饪时,炕就暖了。
除了东北的火炕以外,我国北方各地的农村还建有地炉、火墙等多种取暖方式。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2024年建筑与气候——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范文
《建筑与气候——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篇一摘要:本文着重探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的设计与研究。
通过分析气候特点、建筑形式与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风环境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影响,本文旨在为该地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显著,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则寒冷干燥。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建筑的通风与隔热成为设计的关键。
风环境作为影响建筑室内外环境的重要因素,其研究对于提高建筑舒适度、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二、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分析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则寒冷且时常伴有大风。
这种气候条件对建筑的通风、隔热、保温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建筑形式与风环境的相互关系1. 建筑布局: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主导风向和风速。
合理的布局可以有效地引导夏季的自然风,促进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同时也能在冬季阻挡冷风,保持室内温暖。
2. 建筑立面设计:建筑的立面设计对风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
立面的开窗位置、大小以及立面材料的选型都会影响建筑的通风效果。
例如,利用开窗位置的设计可以引导风的流向,使空气在室内形成良好的循环。
3. 屋顶设计:屋顶的设计同样需要考虑风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屋顶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风压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能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
四、风环境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影响1. 室内环境:风环境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风和温度调节方面。
合理的风环境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室内外空气的交换,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同时也能调节室内温度,提高居住舒适度。
2. 室外环境:风环境对室外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的流向和风速上。
合理的风环境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微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以某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小区为例,该小区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风环境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立面设计和屋顶设计,有效地引导了夏季的自然风,降低了夏季室内温度;同时在冬季阻挡了冷风,提高了室内舒适度。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 高温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气候变暖导致高温天气日益频繁,对建筑材料和结构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建筑材料可能无法承受极端高温条件下的负荷,因此需要选用适应高温环境的新型材料。
例如,使用抗热膨胀性能较好的材料,以防止由于高温引起的结构破坏。
3. 极端天气事件对建筑安全性的挑战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等)更加频繁和严重,这给建筑安全性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强风、大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建筑物稳定性和耐久性。
例如,在结构设计上加强抗风能力,采用排水设计减少水灾风险等。
4. 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气候变化加剧了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
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的理念。
通过优化建筑外墙、屋顶以及窗户等部分的保温材料和隔热系统,降低能耗;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发电和地源热泵系统等;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
5. 气候适应性设计气候变化使得地区特定的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更加注重气候适应性。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建筑形态、朝向和材料,以最大程度地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例如,在炎热地区可采用通风良好的建筑形式和开放式空间设计,利用自然气流降低室内温度。
6. 绿色生态环境与建筑景观气候变化也给人们创造绿色生态环境和美丽建筑景观提供了机遇。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恢复,通过植被覆盖、雨水收集以及废物管理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将景观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创造美丽宜人的城市景观。
7. 结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加剧,其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影响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前提下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亚洲南部地区的气候主要为热带和亚 热带,全年高温多雨,湿度较大。
关系
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主要体现 在通风和遮阳方面。轻盈的墙体和开 放的屋顶结构有利于通风,降低室内 温度。同时,大窗户的设计也有助于 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空调的使 用。此外,遮阳设施也是该地区建筑 的重要特点,以防止太阳直射导致室 内过热。
东部地区气候条件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多雨,年平均降雨量较高,因此湿度较大。同时,由 于靠近海洋,夏季通常较为凉爽,而冬季则相对温暖。
大洋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南部地区建筑特征
由于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寒冷和干 燥,因此建筑通常会采用厚实的墙体 和较小的窗户设计,以保持室内温度。 同时,为了防止风吹雨打,屋顶通常 会设计成陡峭的。
02 欧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欧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01
02
03
建筑特征
木结构为主,墙体较厚, 窗户较小,屋顶陡峭。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 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关系
建筑特征适应了冬季寒冷 的气候,厚墙和窗户小有 助于保温,陡峭的屋顶可 以减少积雪。
欧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建筑特征
石材和混凝土结构为主,墙体较薄,窗户较大, 屋顶平坦。
04 非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非洲北部建筑与气候
北非地区气候干燥,大部分属于沙漠 和半沙漠地带,因此建筑多采用厚重 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以减少热量的 传递和蒸发。
北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 影响,常见尖顶、拱形结构和马赛克 装饰等,这些设计既可以反射太阳光 ,又能降低室内温度。
非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美洲西部建筑与气候
•· 适应多样气候,强调稳固和耐用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建筑和气候啊,就像两个性格迥异却又必须相处的伙伴,它们之间的故事那可太有趣了。
气候就像一个喜怒无常的大导演,一会儿让阳光这个“超级大灯”炙烤大地,一会儿又指挥着风这个“调皮捣蛋鬼”到处乱窜,还时不时让雨这个“水幕制造机”来一场盛大的演出。
而建筑呢,就像一个努力适应的演员,得根据导演的脾气来改变自己的表演方式。
在炎热的气候地区,建筑就像是一个渴望清凉的沙漠行者。
那些白色的墙啊,就像一片片巨大的反光镜,把阳光这个热情过度的家伙尽可能地反射回去。
屋顶呢,高高的、斜斜的,好像在对太阳说:“你可别想轻易把热量传给我。
”窗户小小的,就像眯着的眼睛,不让太多热气钻进来。
要是到了寒冷的气候带,建筑立马变身成一个保暖小能手。
墙壁厚厚的,像穿了一层又一层的棉衣,把寒冷这个小怪兽挡在外面。
屋顶呢,低低的,像个紧紧抱着身体的人,尽可能减少热量的散失。
窗户就像是一个个忠诚的卫士,虽然得让光线进来,但也不让冷风这个小偷有机可乘。
狂风肆虐的地方,建筑就像是一个顽强的拳击手。
它的结构牢固得像一座小山,风这个无形的对手怎么吹打,它都稳稳地站在那里。
那些圆润的墙角啊,就像是拳击手的护肘,让风难以抓住着力点。
多雨的气候下,建筑又成了一把巨大的雨伞。
倾斜的屋顶像是滑滑梯,雨水顺着就溜走了,绝不会让一滴雨水在屋顶上逗留太久而造成积水这个“大麻烦”。
屋檐伸得长长的,像个大舌头,把雨水远远地吐出去,不让它靠近房子的根基。
而在潮湿的气候里,建筑像是一个除湿小达人。
它的通风设计巧妙得像一个迷宫,让空气这个带着水汽的小迷糊在里面转来转去,水汽就慢慢被甩掉了,就像调皮的水珠被甩下旋转木马一样。
有时候气候这个大导演也会来点混合天气,像一场魔法乱炖。
这时候建筑就得像个全能选手,既要能防晒,又要能保暖,还要能抗风防雨。
就像一个人要同时应付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不容易呢。
建筑和气候的关系就是这样充满挑战又趣味横生,它们在不断的磨合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独特又实用的建筑风格,就像不同性格的人在相处中碰撞出了多彩的生活火花。
《2024年建筑与气候——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范文
《建筑与气候——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篇一摘要:本文着重探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的设计与研究。
通过分析气候特点、建筑形式、以及风环境对建筑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与优化措施,旨在为该地区建筑风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夏热冬冷地区因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风环境作为建筑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舒适度、能耗以及微气候的改善。
因此,研究该地区建筑风环境,对于提升居住环境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则寒冷干燥。
夏季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对建筑的通风与遮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冬季的寒冷干燥,则要求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这种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夏季的通风与冬季的保温,以达到舒适与节能的目的。
三、建筑形式与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是影响风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形式的建筑对风的引导、阻挡、分散等作用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风环境。
例如,开放式的建筑布局有利于夏季风的流通,提高建筑的通风效果;而封闭式的建筑布局则能在冬季阻挡冷风的侵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此外,建筑的体量、高度、进深等因素也会对风环境产生影响。
四、建筑风环境的研究方法建筑风环境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实测、风洞实验、数值模拟等。
现场实测可以直观地了解建筑周围的风速、风向等参数;风洞实验则可以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风场变化,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而数值模拟则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建筑周围的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为设计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持。
五、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的设计策略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建筑风环境的设计应遵循以下策略:1. 夏季通风: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开窗设计,引导夏季风的流通,提高建筑的通风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开放式布局、增加开窗面积等方式。
2. 冬季保温: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建筑的保温材料、改善建筑的密闭性等方式,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气候与建筑形式
气候与建筑形式现代建筑形式大多数是按照当时所处的气候条件来决定的。
但是,在一些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种情况会产生一些变化。
十七世纪以前,不管是古埃及、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对于其所处地区的气候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因此,他们建造的房屋也都是基于当地气候的特点来建造的。
而欧洲大陆的气候要比北美寒冷得多,故其建筑大部分都是采用圆柱形式;而亚洲地区相对来说气候比较温和,因此,很多建筑大都是采用长方形式的,或者采用檐廊式、干栏式等形式。
气候是影响人类建筑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由此可见,气候对建筑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的体形主要有三种:单层体、双层体和混合式体。
双层体的外墙厚度比较大,并且屋顶坡度比较大。
单层体则指的是那些上下两层空间相隔较远的建筑,它们大都采用一种外墙厚度较小的设计形式,内部空间的比较大,而且几乎没有外窗,外墙的主要功能是起到承重的作用。
混合式体指的是介于以上两种之间的体形,它们既有双层体的特点,又有单层体的特点。
就比如说,我们在澳大利亚和印尼一些居住建筑物上可以看到,不仅仅是有屋顶,而且还出现了山墙。
由于气候的原因,在澳大利亚,冬季的平均气温只有4摄氏度左右,甚至会更低,所以,一年四季都需要用采暖的形式来进行保暖,这样就使得他们不得不修建一些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而这样做带来的好处就是冬天采暖和夏天降温都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进行。
这样,既避免了日晒,又节省了电力。
这就是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采暖形式——地下室。
如果在中国南方冬天用采暖建筑,则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而如果在寒冷的北方地区采用这种方式就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了。
所以,一些采暖形式就应运而生。
不过,为了防止大量热空气的侵入,还是要求其大门应该朝东或朝西开启,以保证不受风的影响。
在炎热的夏天,室内通常都需要安装空调,并且要将出风口向南;在寒冷的冬天,则需要将出风口向北。
现代建筑发展史表明,采用集中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例如,日本东京中央车站的采暖形式就是这种情况。
气候与建筑形式
气候与建筑形式
气候与建筑形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建筑形式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布局、尺寸和结构,它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
而气候则是影响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建筑形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们会建造厚壁、保温性好的建筑,以保护室内的温暖。
在炎热的气候中,人们会建造较大的窗户、空气流通的建筑,以保持室内凉爽。
另外,不同的气候条件还会对建筑的基础设施产生影响。
例如,在潮湿的气候中,建筑的地基需要深入地下以避免潮气的侵蚀;在风力较大的气候中,建筑的结构需要特别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总之,气候是建筑形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对建筑的外观、布局、尺寸和结构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都需要考虑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使建筑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建筑形态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研究
建筑形态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气候环境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建筑形态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气候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建筑形态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建筑形态对城市微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城市中大量建筑的形态特征,如高度、密度、分布等,决定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高层建筑的聚集会阻碍空气流动,导致温度升高,热能积聚,进而形成明显的热岛效应。
而建筑的密度也会影响城市的风速和湿度分布,进一步影响城市气候。
因此,合理规划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将有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微气候环境。
其次,建筑形态对城市能源消耗产生重要影响。
建筑的形态特征,如朝向、开窗面积、立面材料等,决定了建筑的日照接收和通风条件。
建筑朝向的选择不仅影响建筑的采光和热量受益,还影响了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建筑立面的材料可决定能源的消耗程度,如反射、吸收和传导等特性可以影响建筑的能量使用效率。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应充分考虑建筑形态特征,以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
另外,建筑形态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影响。
城市建筑的形态特征会影响空气质量、噪音水平和光照条件。
建筑的高度和密度会影响空气循环和通风情况,进而影响空气质量。
此外,高楼大厦的集中建设会增加城市噪音水平,而合理布局建筑,采用隔音设计可以减少噪音污染。
同样,建筑形态的选择也会影响建筑内部的光照条件,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优化建筑形态,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为应对建筑形态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探索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建筑的高度和密度。
通过分散建筑,降低建筑密度,以及绿色屋顶、屋顶花园等建筑形态设计,可以减轻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其次,推广节能建筑设计,优化建筑朝向和立面材料选择,减少能源消耗。
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设备,也是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有效途径。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 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建筑形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
建筑形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在建筑设计中,形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建筑形态与气候适应性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建筑形态与气候的关系,可以为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节能和可持续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就建筑形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展开讨论,并探索如何通过合理的建筑形态来优化建筑的气候适应性。
建筑形态可以定义为建筑体量在空间中的展开和延伸方式。
建筑形态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的气候适应性。
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来说,形态的适应性也需要有所差异。
在寒冷地区,建筑形态应该追求紧凑性。
紧凑的形态可以减少建筑表面积,从而减少热量散失。
同时,紧凑的形态也可以减少冷风的穿透,增强室内保温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减少阳光的阻挡,提高阳光的利用率。
引入被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比如利用阳光直射进入建筑内部进行加热,并引入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系统,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热性能。
在炎热地区,建筑形态应该以通风和散热为重点。
应该尽量选择开放式的建筑形态,让空气能够循环流通。
同时,可以利用传统建筑形态的设计理念,比如利用庭院和水池来进行降温。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外墙加装遮阳设施,如百叶窗、窗棂等,有效阻挡太阳辐射和热量。
在湿润地区,建筑形态应该注重防雨和抗潮。
建筑的外墙和屋顶要采用合理的材料和技术,确保其防水性能。
另外,建筑的开口要合理设计,以避免雨水和潮湿空气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在设计上,可以采取通风通气的措施,减少湿度的积累。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地区的适应性形态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区域需要特别考虑。
如高海拔地区的建筑形态要以抗寒保暖为主,而台风频发地区的建筑形态要以抗风为主。
在这些地区,建筑的形态设计需要更为巧妙和精确。
最后,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分析方法来研究建筑形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
通过分析建筑形态不同参数对热环境的影响,可以找出最佳的建筑形态设计方案。
同时,结合实际的气象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以定量化的方法评估建筑形态的气候适应性。
建筑形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对于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住房是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为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署、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而营造的人工环境。
有了住房,人们便能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独立而安静的环境中,避免了风吹日晒,洪水猛兽的袭击,我国民居的分布,建筑设计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联系。
一、气候与“座北朝南”的传统建筑布局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门窗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这种布局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是南面阳光充足,便于晒衣采光。
二是朝南温暖舒适,这种布局是由我国特定的纬度位置与气候特点所决定。
首先,我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陆地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地区。
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北界,由于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而,在北温带地区一年到头太阳总是偏南,南面是向阳面,凡是座北朝南的房屋阳光充足;同时气温较高,冬季较温暖舒服。
其次,我国属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
夏季、天气酷热之时,有来自南面海洋上的习习凉风,即夏季风;冬季、严寒之时,有来自北方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即冬季风。
在我国北方,强劲的北方常带来降温、霜冻等天气。
采用座北朝南的建筑布局,不仅夏季能够通风纳凉,冬季还能躲避寒流袭击。
二、降水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适应多雨气候而建筑的房屋形式,最典型的要算是骑楼了。
在厦门(闽)、广州(粤)、南宁(桂),还有台湾一些城市,为了方便行人避雨,街道两旁的商店,将二楼的晒台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行人廊”,俗称骑楼。
下雨时,行人在“行人廊”上耽一阵子,或观光一下商店,阵雨就过去了。
浙江、苏南一带的农村房屋也很有特色。
为了利于雨水下流,减少雨水在屋顶的停留时间,屋顶坡度都很大。
有的还把屋檐伸得较长,防止屋檐经常滴水侵蚀墙基。
西北部少雨地区的房屋建筑则别具风格,屋顶很平,象个平台,屋顶上可以晒玉米、辣椒等等。
“火洲”吐鲁番盆地的平顶房,到了炎热的夏季,房顶就成了家家户户室外露宿的“大床”了。
城市建筑与城市气候
城市建筑与城市气候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它们还与城市的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城市建筑的形态、布局和材料等方面的设计,都会对城市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气候要素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城市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对城市气候的作用。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区域,建筑物的密集排列会阻碍空气的流通。
这就像是在风道中设置了一道道的屏障,使得风难以自由地穿梭。
当风速减慢时,热量就不容易被带走,从而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相对较高,形成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
特别是在夏季,这种高温现象会给居民带来不适,增加空调的使用,进一步加重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而城市建筑的高度也会对风产生影响。
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风的流向和速度。
当风吹向高层建筑时,会在建筑物的周围形成复杂的气流,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出现强风或无风的情况。
这种不均匀的风分布会影响城市的通风效果,使得一些区域的空气质量下降。
城市建筑的外观和材料也与城市气候息息相关。
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玻璃幕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玻璃幕墙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但同时也会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将热量传递到室内和周围环境中。
在炎热的日子里,这无疑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
相比之下,一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石和木材,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室内外的热量交换。
此外,城市建筑的屋顶和墙面绿化也能对城市气候起到调节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同时,植物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在城市中推广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够为城市气候的改善做出贡献。
城市建筑的布局对于城市气候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促进空气的流通,提高城市的通风效果。
例如,采用行列式或错列式的建筑布局,能够让风更顺畅地在建筑物之间流动。
而一些封闭式的小区或建筑群,由于内部空间相对封闭,通风条件较差,容易形成闷热的环境。
趣味地理:《气候与建筑》
趣味地理:《气候与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建筑风格的千差万别是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结果,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人们为了适应各种气候特点,建造了多种形式的房屋。
房屋形式的差异,也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
房屋的形式除了与气候密切相关外,还会受到当地所能得到的建筑材料和人们生产方式的制约。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房屋的形式各有差异。
无窗房——热带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晴朗少云,白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气温迅速升高,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大。
干燥的气候对房屋防雨的要求很低,而炎热的夏季对房屋防暑的要求则较高。
例如,撒哈拉沙漠的房屋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
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
生活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人们,还在屋前搭葡萄架,盛夏葡萄枝叶繁盛,掩覆房舍,降温效果好。
高脚楼——热带季风气候区,如中南半岛、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气候炎热,雨量丰沛,尤其在雨季就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住房要求防潮除湿。
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层做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免蛇兽等的侵害。
窑洞——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就地取材,在黄土崖下边凿一洞而居,名为“窑洞”。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特别在冬季,能抵御寒风的侵袭。
仓房——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区,极少降雨,房屋不用考虑排水问题,所以屋顶是平的,可以用来晒粮。
在秘鲁利马地区的房屋也是平顶的,没有屋檐,屋顶周围砌上一道矮墙,成为露天仓库。
货物堆在露天,只受日晒而不用担心雨淋。
1 / 1。
气候不同影响的建筑方式不同
气候不同影响的建筑方式不同1、气候通过哪些因素作用于建筑物1.气候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及式样2.气候影响建筑的保存大气污染及酸雨等现象腐蚀建筑物1.气候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及式样由于气候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不同地区在气温和降水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气候,人们建造了不同形式的房屋。
房屋形式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特点,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重要反映。
比如,世界各地的民居形式和结构都是根据不同的气候而变化的。
以中国为例,南方多雨,房屋多为尖顶或人字形的屋顶,以避免屋顶积水而漏水;东南沿海渔村的屋顶,还多用渔网罩顶,或取大石压顶,也有用粗大的方木钉在马口铁皮的屋顶上,以防止夏季台风掀掉屋顶;北方地区因降雨稀少,则多见平顶房。
比如,各地房墙也各具特色。
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以土墙泥顶居多;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多为砖墙瓦顶;在陕北地区,气候冬冷夏热,人们则利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开挖窑洞居住,因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恰好克服气候的不利影响;在新疆还可见到半卧式住房,房子一半在地下,那是为了抵抗热风沙的袭击。
再如,各地的气候不同,门窗制作也大有讲究。
在潮湿炎热的地区,为了通风降温,门楼较为高大,房间多窗;北方冬天寒冷,房屋建得较密闭以保暖;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则因地制宜,居住在用冰块砌成的冰屋中,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
以下介绍几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类型。
(一)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房屋就要尽量考虑通风和降温。
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二)热带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晴朗少云,白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气温迅速升高,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很大。
为适应这样的气候,撒哈拉沙漠的房屋就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
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传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
气候与建筑形式
气候与建筑形式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热带地区农村民居的另一大类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一般先夯木柱,上架横木,然后再在上面造屋。
上层住人,因为高处通风凉爽,同时也避免地面潮湿和蛇虫蚊蝇叮咬;下层圈养家畜或放一些杂物。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孔明帽式竹楼,就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典型代表。
过去竹楼都用长竹片条编墙和地板。
通过墙壁空隙,晚上可见星星;人踩在地板上弹性很强。
但近年来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楼正慢慢被木楼代替,但房屋的结构和形状都没有变化。
干栏式建筑也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但住法略有差异。
例如澳大利亚的有些地方,干季中人是睡在楼下的,因为进出方便。
而新几内亚人的高脚木屋下层更是作为日常的家庭劳作、接待客人和取暖做饭的地方,上层只是晚上用来睡觉而已。
这就要看当地气候的干湿和风俗习惯了。
热带雨林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他的船型屋顶,坡度陡且屋顶大,在热带雨林地区,易于排水。
由于热带地区总体日照时间较长,气温相对较高。
为了隔热,采取了一些内庭布置措施,使院内大部分处于变化的日影区,院内气温较低,建筑外部气温较高。
这种庭院的合理布局使院内外形成一定温差,产生冷热气压差,导致气流形成,有利于建筑内外的自然通风。
庭院内的时间滞后现象保持了庭院的地面层周围空地的温度相对较冷,地窖的庭院一直很冷,因为它没有受到任何太阳直射。
庭院的顶部和墙面的温度上升,影响到庭院第二层周围空间的内部空气温度上升。
而底层,则因墙壁较厚,受到日照时间相对滞后,并且得到了建筑上部所提供的遮荫保护,保持相对凉爽的状态。
另外,庭院内的绿色植被对于保护庭院的地面免遭太阳直射、减少炫目现象、增加湿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建筑一贯具有内向型特点,特别是住宅建筑,它们彼此相连、聚在一起,迎风面极少开设外窗,外窗常在建筑背风面设置,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降温。
总体而言,外部门窗少和窗面积小是阿拉伯建筑造型的一个特点。
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气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与建筑形式、功能气候因素(日照、降雨、风、温度、湿度等)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形式、维护结构等。
因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特征的不同,世界被划分成七大类型气候区。
地球上各个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环境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
各气候区的建筑受气候条件制约功能各异,因此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建筑形式之间也各有差异。
一、热带地区在热带和赤道地区,终年皆夏,温度较高,空气潮湿,因此,通风降温成为房屋居住的主要要求,房屋窗户要大而多,通透性好,多面向海风或山谷风方向。
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C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
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热带地区农村民居的另一大类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一般先夯木柱,上架横木,然后再在上面造屋。
上层住人,因为高处通风凉爽,同时也避免地面潮湿和蛇虫蚊蝇叮咬;下层圈养家畜或放一些杂物。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孔明帽式竹楼,就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典型代表。
过去竹楼都用长竹片条编墙和地板。
通过墙壁空隙,晚上可见星星;人踩在地板上弹性很强。
但近年来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楼正慢慢被木楼代替,但房屋的结构和形状都没有变化。
干栏式建筑也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但住法略有差异。
例如澳大利亚的有些地方,干季中人是睡在楼下的,因为进出方便。
而新几内亚人的高脚木屋下层更是作为日常的家庭劳作、接待客人和取暖做饭的地方,上层只是晚上用来睡觉而已。
这就要看当地气候的干湿和风俗习惯了。
热带雨林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他的船型屋顶,坡度陡且屋顶大,在热带雨林地区,易于排水。
由于热带地区总体日照时间较长,气温相对较高。
为了隔热,采取了一些内庭布置措施,使院内大部分处于变化的日影区,院内气温较低,建筑外部气温较高。
这种庭院的合理布局使院内外形成一定温差,产生冷热气压差,导致气流形成,有利于建筑内外的自然通风。
庭院内的时间滞后现象保持了庭院的地面层周围空地的温度相对较冷,地窖的庭院一直很冷,因为它没有受到任何太阳直射。
庭院的顶部和墙面的温度上升,影响到庭院第二层周围空间的内部空气温度上升。
而底层,则因墙壁较厚,受到日照时间相对滞后,并且得到了建筑上部所提供的遮荫保护,保持相对凉爽的状态。
另外,庭院内的绿色植被对于保护庭院的地面免遭太阳直射、减少炫目现象、增加湿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建筑一贯具有内向型特点,特别是住宅建筑,它们彼此相连、聚在一起,迎风面极少开设外窗,外窗常在建筑背风面设置,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降温。
总体而言,外部门窗少和窗面积小是阿拉伯建筑造型的一个特点。
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气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类建筑门窗之设置有利于夜间或冬季室内热量和废气外排,同理,有利于在白天或夏季的热压而强化由外向内的通风,有助于散热。
热带沙漠气候是大陆性气候的极端情况。
副热带沙漠分布最广,基本原因就是少雨,植物难以生存,植物种类和数量极其稀少。
地表裸露,空气十分干燥,极少水分。
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可高达60~70℃。
上升气流强,但因空气干燥,极少成云致雨,只有狂风沙尘。
夜间地面,冷却极强,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
由此,气温日变化非常大。
可以高达50℃以上。
因此,这一地区建筑多采用厚墙、小窗。
厚厚的墙壁具有很高的隔热性能,因此,外墙门窗面积小,有利于减少室外炎热空气的热量向内渗透,当地建筑的纳风口相应和出风口的位置和窗面积的大小都极为讲究,一切都是为了建筑的隔热和通风。
厚墙可以减少白天室外太阳热量的传人,尽量保持夜间获得凉爽气温。
小窗可以减少白天的通风量以减少室内外的热量交换。
有些热带沙漠地区每十年的降雨量,只能用毫米来度量,而在沙漠的某些部分,已经数百年都没有出现过丝毫的降水迹象。
居民不知雨伞是啥收集雾气充当饮水,有些城市全年仅有20个有云彩的日子,其余全是晴空,平均年降水量3毫米,而周围大部分地方更是40年至100年没有下过雨,全城没有排水设施,由于几乎没有雨水,房屋都没有挡雨的房檐,屋顶大都建成平的,不必考虑排水的斜度。
有的人家还在屋顶上砌一圈矮墙,用来堆放家庭杂物。
城市里尽管街道纵横交错,但马路上却没有排水道。
大部分人不知雨伞、雨衣是何物,大大小小的商店里也没有防雨商品可卖。
由于缺乏防雨设施,即使一点降雨也会引起全城骚动,把人们弄得手忙脚乱。
二、亚热带地区亚热带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
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
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
主要特点: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冬季气温5~10℃,夏季21~27℃。
年降水量约350~900毫米,集中于冬季,夏半年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合掌屋的特征是不用任何钉子,只用绳子绑扎或采用较有黏性的木头来接合房屋架构。
歧阜县是日本有名的豪雪地带,屋顶特别建成倾斜的60度,既防止雨水浸透,又可让雪滑落避免积雪。
屋顶所铺的茅草,厚度达七八十厘米,阳光的热力及寒风的冷气都不容易透进来,整栋屋子冬暖夏凉,住起来相当舒适。
在季节性泛滥的地区,例如柬埔寨金边湖周围,及湄公河三角洲同塔梅平原和前、后江平原地区,都是旱季可种田、雨季好捕鱼的鱼米之乡。
这些地区农民都住在高脚房屋中,旱季中可上楼下楼,雨季中跨出门槛便是水,坐着小船出入,有着独特的居住方式。
冈维埃的水上房屋,建筑在插入水底的木桩上,屋顶多覆有很厚的茅草,隔热很好。
墙和地板都用柳树枝编成,易于透风散热。
每座房屋都有楼梯通到水面,独木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村中还有水上集市。
贝宁的水上村庄大约形成在17世纪初,据记载是因为北方邻国入侵,居民被迫迁到湖内居住,从此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目前贝宁共有30个水上村庄,冈维埃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约有居民2万人。
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国首都文莱市附近的文莱河上,也有6个水上村庄,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居民总数约28000人。
他们也是居住在立在水中的高脚木屋里。
屋子地板高出水面约2米,涨潮时伸手可及水面。
为了便于同村人来往,屋与屋之间都有木板桥连接,或用木舟、般板、汽艇作交通工具三、温带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是温带气候区的显著特点从全球分布来看,温带气候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
根据地区和降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几种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兰、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区。
这些地方由于受海洋西风的影响,冬季温暖,夏无酷暑,全年湿润多雨,降水分配比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
这些地方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和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空气干燥,降水量较少。
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早期爱尔兰建筑都是木结构的,因此没有保存下来。
10~12世纪才普遍出现石头建筑。
教堂数量虽多,但都很小。
最好的例子是加勒鲁斯带翅托结构的石头小礼拜堂,形状像倒置的船,不用灰浆。
值得注意的是修建在大西洋中的斯凯林·米凯尔岩石山上的修道院。
早期石头教堂最好的例子是圣凯文教堂。
修道院建筑的特点是圆塔──是钟楼,也是修道士避难所,时限是9世纪晚期到12世纪晚期。
都铎建筑形体复杂起伏,保留了歌特式建筑的塔楼,但构图中间突出,两旁对称,是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
此外,都铎时期出现了许多露木结构的民间住宅,这种建筑深色的外露木构架和白色的墙壁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民族特色。
一般来说,都铎式特点为有突出的交叉骨架山墙,也有两个或者三个砖石砌的大烟囱,并有装饰线脚;墙体采用砖石及抹灰等材料组合而成,这类建筑喜用凸窗,用狭长的窗扇组成,双悬式或棱形窗也较普遍,入口用石料砌成拱形边框,非常特别。
四、地中海式气候区气候特点:临近大洋的地中海气候区域,因为沿岸有寒流经过,受到海陆风的影响,夏季凉爽,少日照而多雾,最热月在22摄氏度以下。
离大洋稍远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不到寒流的调节,在副高的控制,夏温很高,最热月在22摄氏度以上。
日照较多,年较差比凉夏型的要大。
地中海天气晴朗,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多是不对称,不规整的,高高低低,饶有趣味,是很民间的做法。
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的住宅,红瓦白墙,干打垒的厚墙以及遮蔽夏天的炎热和直接光照,众多的回廊,穿堂,过道,一方面可以欣赏海景的长度,另一方面利用风道增加空气的对流,形成穿堂风这样被动式的降温效果:铁铸的把手和窗栏,厚木的窗门,简朴的方形吸潮地砖,四水归堂的天井院子里面大多有个阿拉伯式的小水池。
四、冷温带气候区冷温带气候带一般指中高纬度的地方,大体在纬度45与极圈之间,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
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和且短促。
冷温带因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降水量较多,是地球上的第二个多雨带。
大陆西部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全年分配均匀,但冬季雨量稍多于夏季,冬季以降雪为主。
大陆东部年降水量也在500~1000毫米之间,主要分配在夏季,多为对流雨,并未减少日照,所以大陆东部夏季高温,多雨,多日照,成为农业的理想气候。
不过在冷温带内陆,气候干燥寒冷,日光充足,降水稀少,与大陆西部和东部都不相同。
冷温带地区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保温防冻,为防寒保暖,采取围院形式建筑,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房屋保温性能非常好,墙壁使用多层保温,玻璃一般都是双层的。
新的房子里每家住房都有自己的桑拿室,能容纳2-3个人。
老的公寓里,通常是整个楼有公用的桑拿室,经常还有共用的储藏间和冷库开放式厨房,厨房必备烤箱,水是有冷水和热水,冷水可以直接饮用。
另外厨房里碗柜是直接建在水池上的,洗完碗之后,不用把水搽干就可以直接放入碗柜里晾干。
在我国东北,农村房屋普遍采用做饭余热烧炕的办法来取暖。
一般两间为一套,内间是卧室,以炕代床。
炕是用砖和泥砌成的,上铺炕席,横贯内屋南侧,炕中部有火道,一头通外间的灶,一头通烟囱。
每天三餐饭,再加上烧水、熬猪食,就把炕烧暖了。
白天,南窗又充分接受了丰富的太阳热量,所以即使天天都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也不再需要专门的取暖设备了。
除了火炕以外,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冬季还有地炉、火墙等其他多种取暖方式。
地炉的炉子是落地的,既用来取暖,也可烧水、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