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厘米和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大小关系。
2.能够熟练地使用标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将单位划分为厘米和米。
3.能够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
2.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3.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长度,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
2.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四、教学难点1.将单位换算。
2.能够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长度。
五、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老师语言直接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2.演示法:通过老师或同学演示使用标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3.练习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测量物品长度,并用厘米或米表示,来掌握划分单位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告诉学生它们的大小关系。
2.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讲解1.在黑板上或PPT上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位的概念。
2.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厘米和米的划分方法,包括将厘米和米分成等分等。
第三步:演示1.老师或学生在班级里找到几个常见物品,使用标尺进行长度测量,并将单位划分为厘米和米。
2.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
第四步:让学生练习1.让学生自己拿出标尺,根据老师给出的物品进行测量。
2.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表示为厘米或米,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五步:小结和巩固1.老师让学生从头到尾复习一遍本节课的内容。
2.老师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长度的概念,掌握了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并能够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五厘米和米_认识厘米教案
教案: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五厘米和米——认识厘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关系2. 常用长度单位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关系,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运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厘米尺、卷尺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厘米和米——认识厘米2. 内容:厘米和米的概念、关系、换算等。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长度单位换算的公式。
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换算的正确性。
3. 计算题:计算给定长度的换算结果。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关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课内容在新课内容的教学中,要明确厘米和米的定义。
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让学生看到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从而形成直观的认识。
接着,可以通过图示或者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即1米等于100厘米。
在讲解长度单位换算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给出一个长度为150厘米的物体,让学生尝试将其换算成米和厘米的组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往往对长度单位的概念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测量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卡片等。
2.学具:每人一套测量工具(尺子、绳子)、练习本等。
3.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舒适,便于学生操作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的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中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接着,教师出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两个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详细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同时,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米和厘米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黑板等。
二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 第五单元《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案
第2课时认识米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64-65页例5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发展观察、操作、比较和估测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培养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数学小讲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1)提问: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演示一下。
怎样用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根手指宽是几厘米?一拃呢?(2)讲述: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时,尺子太短,厘米这个单位也太小了,要数出多少厘米很不方便。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那就是“米”。
(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三、联系生活,认识长度单位“米”。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告诉学生米尺的长度正好是1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可以写成1m。
2.小组合作:(1)想一想, 1米有多长呢?(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看一看,在米尺上1米有多少个1厘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谈话:小朋友拿出自己的米尺,看看1米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用两手夹住米尺的两端,说说两手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用铅笔与米尺比一比,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
谈话:请小朋友们全部起立,用米尺比比自己的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请两名学生上来指一指1米到自己的什么地方,教师测量验证。
请小朋友们比划一下,1米有多高?请同桌学生用米尺量量课桌的长,看看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厘米和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他们能够用眼睛估测物体的长度,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但他们对这些单位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才能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已知的身高例子,如1米、1厘米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换算以及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概念和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后的进一步学习,对于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换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存在概念不清、换算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长度单位换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长度单位卡片、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卡片进行换算练习,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米尺、学生准备一根毛线、学生尺,每个学生发一张长7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学
一、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量好后填在书上。告诉学生要记住这个长度。
2、做“想想做做”第6题:画线段
(1)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7厘米长的线段,请一名学生在投影仪上示范,说说是怎样画的,
(2)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4、画出一条线段。
5、学生用手摸一摸直尺、课本的每条边,感受线段。
6、提问:你还能说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吗?
应用评价
三、组织练习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数一数,填一填。
(2)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3)体会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分别是由3条、4条、5条线段围成的。
2、估测物体的长度
(1)用一、一步、一庹估测一件物体,再选用合适的尺量一量进行验证。
(2)小组活动,然后指名汇报。
3、到篮球场上去量
(1)测量篮球场的长。
每个小组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用3米的绳子量,第二次用你们认为合适的尺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讨论一下你更相信哪个测量结果,为什么?
(2)测量篮球架的高。不爬到篮球架的上面,你有办法量出篮球架的高吗?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后记
3、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2)
课本50-51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4-5题。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
3、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苏教版二年级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厘米和米教案第一篇:苏教版二年级厘米和米教案厘米和米、多边形、观察物体复习[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6~97页期末复习题第10~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线段,进一步明晰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米和厘米表示实际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边形的特点,体验多边形的分类标准,能清楚地判断一个图形是几边形;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能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感受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进一步体会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谈话:小朋友,这学期的数学课除了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还学习了厘米和米、平行四边形、观察物体。
今天就复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线段、厘米和米,加强长度观念;进一步认识多边形,加深平行四边形特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二、复习米和厘米 1.回忆整理。
提问:还记得在“厘米和米”这个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吗?同桌讨论,不记得的同学可以再看一看课本。
交流:这个单元认识了哪些知识?能说说你对线段、厘米和米有哪些认识吗?(交流时可以适当提示学生:线段的图形和特点;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米和厘米的关系等)结合交流,画出线段并板书:直的两个端点结合交流,板书:1米=100厘米2.做期末复习第11题。
让学生按要求画线段。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指出:线段可以沿直尺的边来画,从尺上“0”刻度画起,画到刻度“几”,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画线段注意表示出两个端点。
3.“身体尺”举例。
引导:还记得身体上的“尺”吗?你有哪些“身体尺”?举例说一说。
提问:举例说说你可以用哪把“身体尺”去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
4.做期末复习题第12题。
(1)提问:米和厘米哪个长度单位大一些?怎样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用米作单位呢?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2018-2019年秋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word教案2
学生学习活动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
1.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
2.学生测量。
3.汇报测量结果。
4.讨论:
⑴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⑵如果你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5.因此,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单位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学生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度,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作单位。
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3.认识线段的图形。
怎样把线段画下来?
演示: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看看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5.找身边的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动手拉拉看。
举起你拉直的毛线。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指名说、小组互相说。
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
(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折)
第二板块——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1课《认识线段》
课时安排:1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教材解读: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例题先通过让学生直观感受“一根线本来是弯曲的,捏住两端拉直了就是线段”来形象地说明线段的特征;然后介绍线段出现在哪些地方,寻找物体的边缘,感受线段的存在;接着通过把正方形纸对折,说明折痕也是线段,通过操作对折出比图中更长的线段和更短的线段,引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最后教学用直尺画线段。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背景此次教学内容为南京市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一课,是数学上的一个基础知识点。
学生在掌握此知识后,可以更好地理解长度的计量方式,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区分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
2.能够灵活地运用厘米和米来计算物体的长度。
3.能够观察、比较、判断长度大小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分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
2.运用厘米和米来计算物体的长度。
难点1.比较和判断长度的大小关系。
2.单位转换。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了解不同物体的长度,引出“长度”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定义厘米和米的概念,并对两者的大小关系进行区分和比较。
3.强化这些概念的相互联系。
步骤三:例题讲解1.老师给出一个长度为某个整数米某个整数厘米的物体,让学生算出这个物体的总长度。
2.老师给出一个长度为若干个厘米的物体,让学生算出它等于多少毫米。
例子:某物体长度为3米5厘米,计算其总长度。
解:总长度=3米50厘米,将50厘米用米表示,可知50厘米=0.5米,所以总长度为3.5米。
某物体长度为10厘米,计算它等于多少毫米。
解:1厘米=10毫米,所以10厘米=100毫米。
步骤四:练习1.老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厘米和米来计算物体的长度。
2.老师逐一指导和解答。
例子:1.求这个物体的总长度:3米20厘米+5米15厘米。
解:总长度=3米20厘米+5米15厘米=8米35厘米。
2.求这个物体的长度:8米35厘米-3米20厘米。
解:长度=8米35厘米-3米20厘米=5米15厘米。
步骤五:拓展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反思此节课是要求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来计算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举例、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厘米和米
厘米和米【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猫捉老鼠。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变曲为“直”。
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问:你们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比较:拉紧后的线与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一手拉住线)问:这样能得到线段吗?怎样才能得到线段?得出: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3)变式判断。
师捏住线的两端进行变式,引导学生观察。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建构线段模型。
(5)小结特征。
2.强化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①引导学生指出直尺上的线段。
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到图形中找线段)。
3.操作实践。
(1)折线段。
组织学生折彩纸,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引导学生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4.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先猜想“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再完成。
三、自主总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主题是“厘米和米”。
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厘米和米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米尺、练习本学具:直尺、米尺、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请大家观察教室的长度,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是的,我们可以用直尺来测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直尺的知识,特别是厘米和米。
2. 新课导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厘米和米的概念。
厘米是长度的单位,1厘米等于1/100米。
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所以,1米等于100厘米。
3. 例题讲解: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例题。
例题一是“一根绳子长2米,另一根绳子长150厘米,请问哪根绳子更长?”我们可以通过换算关系来解答这个问题。
2米等于200厘米,所以2米长的绳子比150厘米长的绳子更长。
4. 随堂练习: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自己的座位到讲台的长度,然后用厘米作单位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用自己的直尺和米尺进行实际测量,感受一下1米和100厘米的长度差异。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米 = 100厘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辆自行车长150厘米,请问它的长度是几分之几米?2. 妈妈的身高是160厘米,请问她的身高是几米?答案:1. 150厘米 = 1.5米2. 160厘米 = 1.6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厘米和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2.掌握厘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3.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2.厘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3.厘米、分米、米的关系;4.日常生活中的厘米和米。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2.厘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厘米、分米、米的关系的理解;2.运用换算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引导,了解厘米和米的符号、名称和换算方法;2.比较法:通过比较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3.练习法:通过练习解决实际的问题,加深对厘米和米的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教师给出一张长方形形状的纸板,分别询问学生其长度、宽度、高度,并用尺寸工具测量并确认,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
2. 讲授环节1.学生自己用尺寸工具测量和记录几个物品的长度,并交流、比较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讲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分别列出数学式子。
3.通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算练习,深入理解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 操练环节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给出一个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用厘米和米来表示它的长度。
4. 巩固环节通过篮球场馆的实际场景,让学生练习使用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解决问题,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运用。
六、教学评价1.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以及相应的换算方法。
2.通过测试题目,考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
七、教学反思教师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实际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对于较难的概念和理解内容,需要通过实例展示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
同时,教师要重视实践环节,并给予学生纠错和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精品教案
《厘米和米》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线段的定义及其性质,利用线段构成图形,能够应用线段的性质。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建立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并测量常见物体的长度。
重点:知道1厘米、1米的长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会量、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清楚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流程:探究一:认识线段。
一、情境引入问题:你知道怎样能把它拉直吗?我们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二、探究新课1.认识线段问题1:把线拉直了,你发现了什么?回答: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问题2:观察上图,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回答2:线段有两个端点回答3:线段可以测量。
教师总结:有两个端点的直线叫线段。
追问: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回答:直尺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动手操作:折一折:你能折出比这条折痕长或者短的线段吗?2.学画线段。
思考:你会画线段吗?提示:我们可以借助直尺的边来画线段。
步骤一:画直直的线;步骤二:画两个端点;三、归纳总结。
2.画线段的方法。
四、练习应用活动1:动手画一画想想做做:1.火眼金睛请在线段下面的()里画“√”答案:2.数一数上图中有几条线段?答案:练习1:星期天,小明要到小红家去玩,走哪条路好呢?提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答案:红色线段最短。
探究二:认识厘米。
一、情境引入情境图: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他们在量课桌的长度。
说一说,他们分别是用什么物体量的?二、探究新课问题一:课桌大约有几拃长?几个铅笔盒长?几本数学书长?回答:课桌有7拃长,有5个铅笔盒长,有4本数学书长。
小组讨论: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小组汇报:知识点一:认识厘米引导:我们可以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讲解:厘米是长度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知识点二:认识1厘米。
问题: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出哪段是1厘米?汇报回答:每两个数字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感受长度单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
3.交流分享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情境图、长度单位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然后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长度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厘米和米。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尺子、绳子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复习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测量、尊重测量数据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测量方法,处理测量中的基本误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旧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长度测量的相关知识,引出厘米和米的学习。
2. 新授:(1)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实物展示和图形的绘制,引导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测量工具的使用:介绍刻度尺及其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姿势和读数方法。
(3)单位换算: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单位间的转换。
3. 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让学生熟练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能够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4. 拓展: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铅笔长度、课桌长度等,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讲授厘米和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测量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实验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测量步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5. 个别指导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即时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案)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1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说出厘米和米的概念,并较为准确地测量小对象的长度。
2、能够掌握利用直尺和卷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能够与同学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并讲述自己对结果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并正确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2、难点:准确理解长度的定义和测量,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厘米和米的概念2、直尺和卷尺的使用方法3、小对象长度的测量活动【教学过程】1、引入新概念(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问: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哪些长度单位?(2)呈现教材内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图片中表明的长度单位。
(3)集体朗读“厘米”和“米”的概念。
2、测量小对象的长度(1)教师出示几个不同长度的对象,示范用直尺和卷尺进行测量。
(2)让学生排成小组,分别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学生之间交流测量结果,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3、归纳总结(1)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学习到的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长度测量的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笔记,强化记忆和理解。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理解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并熟练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在小组测量活动中,学生相互合作,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够自主思考和表述。
在教学下一步中,将重点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实际参与长度测量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苏教版2018年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厘米与米》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第59--60页。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
(板书)。
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3、揭示课题: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
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
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我今天要教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厘米和米”一节,这是苏教版教材的一部分。
我会带领学生们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我还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我预计这将是我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们可能还不太熟悉这些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尺子、 ruler、卷尺等,以及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设计一些图表和公式,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至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使用厘米和米进行记录。
我还会布置一些有关厘米和米换算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方面,我会思考本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多使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们理解。
例如,我会拿出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们观察并感受1米的长度。
然后,我会将这根绳子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1厘米。
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具,如PPT或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让学生们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我会展示一辆汽车的长度,让学生们用厘米或米来表示。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关于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
例如,我会让学生们测量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品的长度,并使用厘米和米进行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操作:
(1)教师示范折纸,打开后让学生看一看,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它短的呢?
(3)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折一折、比一比,再交流不同的方法。
二、画线段
1、学生动手利用一些工具试着画一条线段。
2、交流画线段的工具和画线段的方法、步骤。
3、看书上第48页,了解画线段的各种工具,说说还能用什么工具。
教学资源
米尺、学生准备一根毛线、学生尺,每个学生发一张长7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一、引入新课
谈话:生活中的物体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如果我们要想知道课桌面有多长怎么办?
你们量量看。
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
讨论:怎么样量更好些呢?(用尺量)
认识尺上的一个新朋友——厘米
(板书课题:厘米)
导学
二、教学新课
1、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的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难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资源
尺、线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谈话导入
导学
一、认识线段
1、要求学生取出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
(2)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
2、让学生量教室的长,量后分小组讨论。
3、讲述:量比较长的长度,要用比厘米大的单位。
(1)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吗?
(2)学生得出这条线是弯的后,教师拿起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确认是直的)
(3)讲述:我们把这两手间的这一段叫做“线段”。
(板书:线段)
(4)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发现两头有两个点)。
说明:我们两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4)还要指出:两条线段在一点相接,端点不要再画出来。
3、填书:“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点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
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其他学生自己在纸上依照着画线段,再在班内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猜猜画成是什么图形?
4、画出一条线段。
5、学生用手摸一摸直尺、课本的每条边,感受线段。
6、提问:你还能说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吗?
应用评价
三、组织练习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数一数,填一填。
(2)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3)体会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分别是由3条、4条、5条线段围成的。
五、作业反馈及补缺
教后记
2、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1)
课本50-51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3题。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
3、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认识厘米
(1)学生看直尺,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刻度线和1厘米,请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一看。
(3)用两个手指比画1厘米有多长,
说明: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学习量长度
(1)拿出课前发放的纸条,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先在小组内商量怎样量,再动手。
(2)学生先猜一猜,然后画一画进行验证。
5、拓展题
教师在黑板上点上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提问:如果有这样三个点,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学生画一画、数一数,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小组合作,画一画、数一数,交流时演示数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二、量长度
做“想想做做”第5题。
量一量手指和学习用品的长度,再填书。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这节课的什么内容最感兴趣?你打算用所学的知识去做些什么?
四、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后记
4、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米
课本52-53页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3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红色的线段有多长,蓝色的线段有多长,再提问:这两条线段都接近几厘米?你认为可以怎样说?(大约8厘米)
小结:我们遇到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是正好几厘米时,可以看它接近几厘米,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作业,同桌互相检查。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后记
3、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2)
课本50-51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4-5题。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
3、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资源
米尺、学生准备一根毛线、学生尺,每个学生发一张长7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学
一、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量好后填在书上。告诉学生要记住这个长度。
2、做“想想做做”第6题:画线段
(1)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7厘米长的线段,请一名学生在投影仪上示范,说说是怎样画的,
(2)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2)交流是怎样量的。
(3)讨论:哪种方法正确?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4)小结:我们把刻度线0对齐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几厘米刻度线,纸条就是几厘米,这方法既正确又简便。
(5)完成书上第51页,书上的小刀是几厘米,线段是几厘米,把它填写在书上。
三、课题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说一说哪一种量法对,其他量法错在哪里?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再通过测量进行验证;会恰当地选用长度单位,联系实际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资源
米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