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是指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岩层内部或其他研究对象上,按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
互相联系的观测点。在采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些观测点的空间位置及相对
位置的变化,以确定各位置和点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掌握开采沉陷的规律。
方法:1)了解该观测站的集体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地形地貌,地面水系,气象情况,
地震情况。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
李江飞
专业班级 测绘 11-3 班 指导教师
一、课题的名称、来源
1.课题名称 唐家会煤矿 61101 综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课题来源
√生产
√ √
√科研
√ √ √ √
√ 教学
√
√ 其他
√
余学祥教授
.1.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深刻领会新标精神认真思自身际研究生探法
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认识岩层与地表移动这一复杂过程,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观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观测获得大量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因素对移动过程的影
响规律,再将这种规律应用到开采沉陷问题的实践中去,使之进一步完善与深化,为了
煤矿测绘工作规定及技术管理规定
矿井测绘工作规定及技术管理规定一、工作规定㈠、测绘基础工作1、各矿井井上下测量控制系统要健全且资料保存完好,井上、下平面及高程控制基点要建立齐全并有保护措施。
2、矿井井下基本控制导线应采用7″级导线,一般应每300~500m延测一次,每隔1.5~2km加测一条陀螺定向边。
3、在进行中腰线标定工作前,测量技术人员要对设计和开工通知单上的数据、附图进行校核,并填写资料审定单,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现场标定。
重要工程须计算设计导线及绘制施工放大图。
4、对于一井内测距大于3000m的贯通或两井间的贯通,必须编制贯通测量技术设计书。
贯通测量设计书,须报集团公司审批后方可实施;贯通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
5、凡掘进巷道透其它井、巷、峒室、老塘以及向水、火、瓦斯等危险边界或保安煤柱边界掘进时,测量人员应按岩巷提前20~30 m,煤巷提前30~40m (当掘进巷道从巷道、回采工作面和危险区域上方、下方或附近通过时,其间距按小于巷道高度或宽度四倍)及时发放安全或透窝通知单。
通知单由测量现场组长或技术员填写,并经测量主管、地质主管(或水害专管)和分管科长签字后发送矿分管领导、施工单位及技术、安全、通风等单位;现场测量人员应对能行人的巷道在现场标出透窝位置,并向施工单位交待清楚。
6、矿井主要巷道及采区上、下山或工作面贯通或透窝后测量技术人员要及时组织接测,并对测量资料进行平差以提高井下测量控制网的精度。
㈡开采沉陷治理1、各类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要及时进行设计并报集团公司审批。
2、对矿区的各项开采沉陷治理工程{如建(构)筑物保护、维修、迁村征地、塌陷区治理等},测绘技术人员要负责技术把关并建立管理台帐。
3、各矿井要积极开展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工作,观测站设计须经矿总工程师和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审批后实施,并严格按《规程》、“规范”要求进行定期观测,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技术总结,评定成果资料。
4、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对井田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巡视活动,观察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采取措施,并用专用记录本进行记录。
矿山开采沉陷学答案整理 2
1.“三带”的定义?答:冒落带是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回采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煤层直接顶板岩层产生破坏的范围。
裂缝带:在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缝、离层及断裂,但仍保持层状结构的那部分岩层。
弯曲带:又称整体移动带,位于裂缝带之上直至地表。
2.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确定(此题答案不确定)一、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划分地表移动盆地划分成如下三个边界:(一)移动盆地的最外边界移动盆地最外边界是以地表移动和变形都为零的盆地边界点所固定的边界。
这个边界由仪器观测确定。
考虑到观测误差一般取下沉为10mm的点为边界点。
所以,最外边界实际上是下沉为10mm的点圈定的边界。
(图中ABCD)(二)移动盆地的危险移动边界危险移动边界是以盆地内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筑物有无危害而划分的边界。
(图中A’B’C’D’)不同结构的建筑机能承受最大变形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应有对应的临界变形值。
在确定移动盆地内危险移动边界时,用相应建筑物的临界变形值圈定,会更接近于实际。
(三)移动盆地的裂缝边界裂缝边界是根据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裂缝圈定的边界。
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内容有哪些?答:观测站设计包括便携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两部分工作。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2)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3)观测站设计时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4)观测线的位置及长度的确定,测点及控制点的数目、位置及其编号5)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及其埋设方法6)观测内容及所用仪器,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方法,精度要求,联测的起始数据,定期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要求,有关地表采动影响的测定,编录方法。
7)经费估算:包括观测站所需材料、购地、人工等费用的预算8)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与分析步骤,所需获得的成果4.水平煤层(或沿煤层定向主颁)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下沉曲线特征?答:判别:水平煤层开采时的采动程度可用走向充分采动角φ3来判别。
当用φ3 角作的两直线交于岩层内部而未及地表时,此时地表为非充分采动。
[整理版]岩移观测设计
建立岩移观测站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3观测站工作内容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4)数据处理与分析;(5)各阶段参数求取;(6)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4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局2005年五月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5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5.1观测站的布设形式123上04工作面结构简单,[改为设计]形状规整,是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易。
结合该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发布时间:2022-10-24T05:57:50.48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0期作者:杨小虎1,何迪1[导读] 目前,无论是“三下”开采、留置保护煤柱、对矿区开采沉陷破坏的控制还是矿区环境保护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rface Mobile Observation in Mine Goaf杨小虎1,何迪1Yang Xiaohu1,HE Di1(1.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汉中 723100)(1.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haanxi Aviation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zhong 723100, Shaanxi, China) 摘要:目前,无论是“三下”开采、留置保护煤柱、对矿区开采沉陷破坏的控制还是矿区环境保护,都离不开对因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观测分析的研究。
此项研究是解决矿区压煤开采、环境保护和沉陷区治理等“三下”问题的重要基础。
因此,进行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的专门研究,对于矿区煤层合理开发、安全、地表建(构)筑物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陕北某煤矿采空区为例,开展地表位移观测设计和实施工作。
关键词:矿山采空区;地表位移;观测站;Abstract: At present, whether it is "three-down" mining, retaining and protecting coal pillars, controlling mining subsidence damage in mining areas, 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mining areas,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aw of 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mining. This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olving the "three lower" problems of coal press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bsidence management in mining areas. Therefore, the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rface movement observation in the mine goaf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afety, surfac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coal seam in the mining area. Taking the goaf of a coal mine in the north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are carried out.Key words: mine goaf; surface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station;1概述近年来,全国范围里随着煤矿的大量开采,为国家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是付出了环境的代价,破坏了矿区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该地区的自然景观,留下了坑坑洼洼的采矿场以及四处塌陷的采空区[1]。
测量考试试题库 (1)
矿山测量试题库一、填空题:1. 矿山测量工作应依照高级控制低级、每项测量工作要有检查、测量精度应满足工程要求这三项原则进行。
2.井下测量的主要对象是各种巷道,受条件限制,平面控制只能采用_导线测量_____方法。
3.井下导线测量因边短和定向等因素影响,其误差由井田中央向边界迅速增大,图纸各处精度均不一致。
4.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位于西安,简称西安坐标系。
5.国际公认的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叫首子午线。
6.测量工作中,所谓标准方向通常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和直角坐标纵线三种,统称三北方向。
7.从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算至某一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8.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为防止测量误差的积累,在布局上要从整体至局部,在精度上要由高级控制低级。
9.在测量工作中,通常用方位角来表示直线的方向。
10.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之比,称为图的比例尺。
11.一般来讲,在半径为10公里的范围内,可不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
12.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高程13.我国1985高程基准的水准原点位于青岛,该点高出海平面76.260米。
14.为便于使用,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每带的坐标原点向西平移500公里。
15. 碎部测量、施工放样都是以控制点为基础完成的。
16. 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两部分。
17. 平面控制测量可分为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GPS测量等方法。
18. 当矿区走向长度为5-25公里时,一般应采用四等(或GPS D级网)平面控制网作为矿区首级控制。
19.在井下布设基本控制导线时,一般每隔1.5-2公里应加测陀螺定向边。
20.永久导线点应设在矿井主要巷道内, 一般每隔300-500米设置一组,每组至少有3相临点。
21.采区控制导线应随巷道掘进每30-100米延长一次。
22.采区控制导线分为15秒和30秒两级,15秒导线的测角中误差为15秒。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足, 加 之求 出 的 参 数 误 差 较 大 , 所 以 目前 很 少 设
置这 种观 测站 。
3 .按 布 设 形 式 的 不 同 分 为 :
( 1 )网状 观测 站 : 在 产 状 复 杂 的 煤层 或在 建 筑 物密 集 的 地 区 开 采 时 , 可 考 虑 多 布 设 一 些 测
指 在 开采影 响 范 围 的地 表 、 岩层 内部 或 其 它 研 究
对 象上 , 按 一定 要 求设 置 的一 系列 互 相 联 系 的观 测 点 。在 采动 过程 中 , 根 据 需要 定 期 观 测 这 些 测 点 的空 间位置 及 其 相对 位 置 的变 化 , 以确 定 各 测 点 的位移 和 点 间 的相 对 移 动 , 从 而 掌握 开 采沉 陷
引起 的岩层 与地 表 移 动 变 形 规 律 。 目前 , 研 究 地 表 移动 的 主要方 法 是 实 地 观 测 , 而 为 了进 行 实地 观测, 必须 在 开 采 进 行 之 前 , 在 选 定 的 地 点 设 置 开 采沉 陷 观测 站 , 简 称 观测 站[ 。所谓 观测 站 , 是
资料 收 集 、 观 测 站 设 置 地 点 选择 、 观 测 线 的布 设 位 置 、 长度 、 观 测 点 的 密 度 与 建 立 等 方 面进 行 介 绍 , 详 细论述 了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站 的 设 计 要 点 和 步骤 。
[ 关 键 词 ] 地 表 移 动 地 质 采矿 观 测 站 观 测 线 设 计 [ 中 图分 类 号 ] T D3 2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7 —3 0 0 0 ( 2 0 1 4 ) 0 2 …5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摘要:通过对地表的岩层移动观测,经计算后确定各种参数,为以后河流水体下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布设走向倾向观测站岩移参数山东丰源远航煤业赵坡煤矿采区上方有小黑河穿流经过,针对小黑河下开采的特殊性,在小黑河开采影响区域建立了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通过采用先进的野外观测技术,取得了高精度的地表移动变形资料。
主要过程及计算结果如下:1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地处12312、12313工作面正上方。
该区域地表上有小黑河,地面标高在43.5m左右。
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间沿煤层倾向方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1.1 走向观测线:此次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每条走向观测线全长1400m。
1.2 倾向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部,基本垂直于小黑河南北河堤的位置上布设一条观测线,倾向观测线全长1100m。
1.3 观测线长度的计算。
算走向观测线长度:由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啄-?驻?啄)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e点。
e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啄-?驻?啄)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点。
沿ef走向设定垂直于倾斜观测线的观测线。
稍稍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点g,进而将fg确定为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1)。
计算倾斜观测线长度:在移动盆地倾斜主断面上设定倾斜观测线长度。
先从采区上、下边界分别以(?酌-?驻?酌)和(?茁-?驻?茁)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交于地表a、b点,ab就是倾斜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2)。
本观测站共设置了135个工作测点,8个控制点。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e级gps网。
在测区内布设8个gps点(不包括两个高级控制点),网中联测控制点两个。
2 观测站的处理为保证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能够与地表土层的移动同步,12312、12313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均采用混凝土预浇灌。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
6.2 软荃处理的 建议方案 对干含 软土层 的软基 地带, 宜采用 砂 袋装 井法或塑料排水板法, 并适当超载预压, 使其 达到排水固 提高地墓承载力, 结, 减少工后沉
降。
的置换和排水固结作用. 能迅速提高浅层地基
的承载 力 。 而振冲碎石桩对砂土层密度的提高最显
2 [ I JTJ 3 一 , 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0 5 9 公 【 JTJ 17一 公路软土地基路基设计与施 j 3 0 96, 工技术规范。
点的支距, 首先按下式计算出各相邻点( 的支 J e
距改正数△ 1 :
。 。; 一 二 一 (轰 刹 一一 而 芬 、一 +
上式中r 为相邻点1与1+ 1 间的支距差, i
计 时应 正 号, 中 二 e yl,二 一 算 考虑 负 如图 几 y盏 几 s ,2
y, + ! y, 。 =yZ !
然后再将相邻点间 的水平距离1 加上支距 1 改正数△1 即得沿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 1
1 地表移 动观测站的设t
次观测时, 还应实测回 采工作面的位置、煤 层厚度、采高, 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地质
情况。
3 观测成果的整 理与分析
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 首先应检查外业记 录手簿, 保证外业成果无误, 然后再进行内业 整理工作。 观测成果的整理包括计算和绘图
两部分。
3. ,观测成果的 计算 观测成果的计算是根据外业成果首先算 出各观测点的高程及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在 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然后再按测线计算
测线的交点, 然后再在交点上安置仪器标定另一观测线上控制点和观侧点的位置。 关键词:移动观侧 设置 观侧 中图分类号:TN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一 3791(2007)0 (c卜0051一 6 01
最新地表岩移观测制度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矿山在前期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采空区,对地表构建筑物构成一定危险。
为搞好事前预防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矿山生产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定义第二条岩移是指岩石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失去原始的平衡状态,而产生新的移动。
第三条塌陷是指地表岩石或土层,由于地下矿物质被采空或溶洞的继续发展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地表的下陷或塌落。
第三章岩移观测站设置第四条观测线位置的确定:观测线设置在矿区的主断面上,且不受邻近采区开采的影响。
主断面的位置,用本矿区现有的角度参数和已知的地质采矿条件以做图的方法来确定。
主断面与地表的交线就是观测线的位置。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是在观测站设计图上进行的。
1、倾向观测线的位置的确定倾向观测线的位置,在观测站的平面图和走向主断面图上来确定。
在观测站的平面图上,做采区走向的中分线,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在平面图上,按比例尺量取由中分线到采区的停采线和开切眼的水平距离D1和D2。
当最后确定的中分线的位置满足条件时,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2、确定走向观测线的位置走向观测线的位置,可以根据平面图和倾向主断面图来确定。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中点作一水平线,并按最大下沉角θ作一斜线,交地表于0点,此0点即是走向观测线与倾向主断面的交点。
将此0点投影到平面图的倾向观测线上,并过此投影点作采区走向点平行线,此平行线即为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第五条观测线长度及测点数目的确定:在观测线的位置确定之后,即可确定它们的长度。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观测线的两端稍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距离,以便能较可靠地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
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观测站设计图上图解求得。
1、倾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上,下边界点,分别按(γ-Δγ)和(β-Δβ)角向上作斜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界面相交,再由交点在松散层中按松散层移动角φ向上作斜线,分别交地表于b和a二点,线段ab即为倾向观测线的长度。
鹤煤八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鹤煤八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者:张敬华王合涛陈豪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33期摘要:以鹤煤八矿3103工作面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为例,介绍了地表岩移观测站的建站原则、观测站的设置设计。
关键词: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站设计设计原则观测站的设置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090-01煤矿地下采掘活动,不仅破坏矿区生态环境,而且对地表及其村庄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工农关系和农村的稳定工作,同时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赔偿负担,也影响到矿区乃至社会工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为最大限度的解放“三下”采煤,提高资源回收率,控制地表沉陷,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地表村庄建筑物,保证矿井安全、合理的开采煤炭资源和合理的留设保护煤柱,需要开展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规律和岩移参数的研究是进行“三下”采煤的必备基础,因此,在鹤煤八矿建立大采深厚冲层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矿区岩移参数,对指导该矿区今后的“三下”压煤开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针对即将回采的3103工作面,介绍31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建站设计。
1 测区概况3103工作面位于鹤煤八矿井田南部,设计走向长度为1048 m,倾斜长133 m,3103工作面东部为未开采区,西部为3101工作面,南部为F35断层,北部为13F6断层,工作面可采煤层为石炭~二叠系三西组二1煤层,平均煤厚6 m,煤层倾角为25°工作面标高-440~-520m。
3103工作面地表上方和附近有西扒厂村、矿区铁路以及鹤浚公路。
2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2.1 观测站设计原则观测站是指在开采进行之前,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或其它研究对象上,按照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测点。
在采动过程中,根据要求定期地对这些观测点进行监测,以确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掌握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规律。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为了获得新安发煤矿090104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0901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的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0901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2、获得厚松散层、采煤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分布规律;3、确定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通过对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征地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设置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质概况本观测站位于090104工作面上方,对应地表高程1086.5m~982.5m。
工作面对应地表大部分为黄土山,少部分农田。
该工作面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砂质泥岩。
二、观测站下的采矿技术条件090104工作面走向长度为730m,面长141m,面积102930m2,地质储量为18万吨,工作面标高在725m~710m之间,煤层倾角为3~7°,开采厚度在1.3m,采煤方法为高档普采,顶板管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三、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数由于在走向上两边坡度很大,大约在45°,不安全,我们放弃了在走向上布置观测线,把观测线的布置调整为在倾向上布置,考虑到可行性及减少投资计划在工作面上部的小山路上布置一条观测线,每25米布置一个点,共25个点。
以工业广场近井点1、近井点2作为控制点。
四、工作测点及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用直径18mm的圆钢做成L型,长300mm,宽100mm上面刻成十字槽,埋设时挖成方300mm,深500mm的坑,将钢筋棍用混凝土浇筑在中间,钢筋漏出混凝土面不大于5mm,浇完后将表面抹平养护好,不得使其裂缝。
五、观测时所用的仪器、作业方法及劳动组织工作测点的引出及后期的位移观测等用全站仪本项目共需要人员8人,前期工作需要12天时间,其中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选点埋桩需要2天,观测站的布设需要3天,控制测量机内业需要2天,首次沉降和位移观测需2天,内业资料及成图需3天。
综采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由于 3 未知, 因此 , 用 D3 = 0. 7H 0 代替 H 0 ct g 3 , 用边界角 0 代替充分采动角 , 因此得到 : F G = 825m 考 虑 到 参 数 误 差, 走 向 观 测 线 全 长 实 际 取 900m 。 2. 2 倾向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确定 2. 2. 1 倾斜观测线位置确定 倾向观测线布置在采区中央。 2. 2. 2 倾斜观测线长度确定 观测线的长度采用下式计算[ 1] : A B = 2hct g + ( H 1 - h ) ct g ( ct g( ) + L co s 式中 : h- 表土层厚度, m ; H 1 - 上山开采深度, m ; H 2 - 下山开采深度, m ; - 上山移动角; - 上山移动角的修正值 ; - 下山移动角; - 下山移动角的修正值。 , 因此得到 : 用边界角 0 代替充分采动角 A B= 1 098m 考 虑 到 参 数 误 差, 走 向 观 测 线 全 长 实 际 取 1 150m 。 2. 3 测点数确定[ 2~ 3] 为了以大致相同的精度求得移动变形及其分布 规律 , 一般工作测点采用等间距, 间距的大小与开采 深 度有关。本区开采深度为 469. 7~ 517. 3m 之间 , 根据《 规程》 取点间距为 25m 。 根据以上计算的观测线长度和确定的点间距 , 在附图一上进行了观测站的详细布设, 得到各测线 的点数见表 1 。 为了便于观测, 在测线两端设置控制点, 控制点 点间距离为50m 。 对于走向观测线在一端设置3 个控 制点 , 对于倾斜观测线, 在两端各设置 2 个控制点 ,
观测内容 观测时间 要 求 与控制网连测, 独立进行2 次, 2 次观 设站后 10 d~15d 测点位误差小于 7cm, 高程不低于三 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独立观测 2 次,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小 全面观测 ( 工作测点) 工作面开采前 10d ~15d 于 5d 。坐标不低于 5“ 导线的精度, 高 程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同一 点坐标、 高程差小于 10 mm 巡视测量 ( 工作测点) 全面观测 地表点下沉达到 10m m 后 每 10d 进行一次 ( 工作测点) 日常观测 地表移动活跃期 每 7d 进行一次 每 10 d 进行一次, 往后时间逐渐加大 至 15d 进行一次, 再往后时间逐渐加 大至 30 d 进行一次 工作面推进 50m 左右时 每 2d 进行一次
矿山测量工试题及答案题库
矿山测量工试题及答案题库1、名词解释采掘工程平面图正确答案:将开采煤层或其分层内的采掘工作和地质情况,采用标高投影的原理,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绘制而成的图纸2、填空题经纬仪指标差的计算公式为()答案(江南博哥):a=(L+R-360°)/23、填空题由起始方位角的误差所引起的各点位置误差,离起始点的距离越远,()越大。
正确答案:误差4、多选观测站通常分为三种():A、地表观测站B、岩层内部观测站C、专门观测站D、临时观测站正确答案:A, B, C5、单选水准测量时,一测站读完后视读数发现圆水准器不居中,观测者整平后接着观测前视,这种操作程序(或处理方法)是()A.允许的B.绝对不允许C.有时是可以的正确答案:B6、填空题标定巷道中线,以指示巷道掘进的水平方向,简称()。
正确答案:给中线7、填空题水平变形是指某线段的()或()值与某线段水平距离之比。
正确答案:伸长;压缩8、名词解释岩石移动角正确答案: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地表危险移动边界点(有松散层时,则为松散层与基岩交面上的危险边界点)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9、问答题水准测量时为什么要求前后视距相等?正确答案:水准测量时前后视距相等,可以消除i角对高差的影响。
10、名词解释标高投影正确答案:以大地水准面为投影面,将空间物体上各特征点垂直投影于该投影面上,并将各特征点的高程标注在旁边,这种投影方法称为标高投影。
11、问答题偶然误差的特性是什么?正确答案:偶然误差有以下几个特性:1、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2、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3、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
4、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趋向于零。
12、单选规程要求,当保护煤柱受护边界至煤柱边界范围内地表平均倾角大于15°时,应采用本矿区求得的山区移动角留设煤柱,如无本矿区实测资料而采用平地移动角留设煤柱时,建筑物上坡方向移动角应减小(),下坡方向移动角一般减小2°-3°。
地表观测站设计方法--理工大
R5 R6
HF 2h cot 2(H0 h) cot( ) l3
H
EG
K
φ
h
φ
φ
F R7 R8
R9
φ
(c) δ-Δδ
δ-Δδ
l3
H0
ψ
δ-Δδ
(五)移动角修正值问题 加入移动角修正值的目的是使观测线长度超过盆地边 界一段距离。
观测站设计中所使用煤层上山和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 Δγ、Δδ一般取20°(规程)。
1.1:1000或1:2000的井上下对照图和开采计划图,以 便确定观测地区井下开采和地面位置的关系。
2.设站地区地质和水文资料,包括地形地质图、地质柱 状图、煤层赋存条件、覆岩的力学性质、水文条件。
3.开采工作面的设计资料,包括巷道布置、采煤方法、 顶板管理方法、开采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回采时间、 周围开采情况等。
(三)观测站的分类
R1 R3
巷道 回采工作面
巷道
G F
E D
C
B
R4
A
剖面线状观测站及其布置形式
R2 网状观测站布设示意图
按布站的形式进行观测站布设示意图
二、观测站设置地点的选择
1.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煤层、单一工作面、地 质构造简单的条件下设置观测站;然后再进行多工作面、 重复开采、有地质构造破坏及煤层产状变化大等条件下设 置观测站。进而不断积累资料,深化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的认识。
4.井上下测量资料,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5.矿区已有的岩移资料,如移动角、最大下沉角、充分 采动角、松散层移动角等相关参数。
§3-2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三)设计内容
观测站设计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平面图 和断面图)两部分工作。
基于MapObjects的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主 控 模块 为 软 件 系统 与 用 户 之 间 架 设 起 友 好
桥梁 , 为用 户 提 供 良好 的 操 作 界 面 ; 据 管 理 与 操 数
作模块实现信息的输 人、 输出及查询修改功能 ; 参 数计 算模 块 利用 系统 管理 的信 息 , 据 开 采 沉 陷参 根
域 , 日益 受 到各 国政 府 和 产 业 部 门 的 重视 。 利 用 GI 并 S解 决 开 采沉 陷 中的 一 些具 体 问题 具 有 很 大 的 优 越 性 和 可 行 性 , 其 尤
是 空 间数 据 的 获 取 、 储 、 析 、 理 、 显 示 等 技 术 , 研 究和 解 决 有 关 开 采 沉 陷 的 预 计 分 析 、 形 监 测及 保 护 问 题 是 相 当 存 分 处 和 对 变
数 的定义 及 有关规 程 , 算 出描 述 开采 沉 陷 移动 变 计
面 向 对 象 的编 程 设 计 不 可 避 免 地 将 会 出 现 在 . T 的世 界里 。 NE NE 在. T平 台支持 的众 多开 发
形规律 的参数 ; 移动变形预计模块实现开采之前对
维普资讯
2 系 统 设 计
2 1 系 统 的构成 .
图加到 应 用程 序 中去 。 MO 可 以灵 活地 建立 适合 用
户 的地 图接 口, 可 以与使 用 多种 工业 标准 程 序环 还 境 建 立 的应 用 程序 及其 他 软件 联合 使 用 , 实现地 图 与 用 户 信 息 的联 系 , 且 只需 要 较 小 的 内存 空 间 , 而
根 据 模块 应 尽 量 采 用 功 能 内聚 和 减 少 偶 合 的 原 则 , 表 移 动 观 测 站 设 计 系 统 可 划 分 为 主 控 模 地 块、 数据 管理 与操 作 、 数计 算 、 测线 绘 制及 预 计 参 观 分 析、 图形 编 辑及 C AD加 载 等模 块 , 构 图如 图 1 结
金鸡滩煤矿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研究”项目实施方案
“金鸡滩煤矿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研究”“金鸡滩煤矿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研究”1. 项目研究的必要性(50字以上)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
我国原煤生产95%来自井工开采,每年由井工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区面积达2000km2以上,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地面破坏及生态环境损害。
因此,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企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开采沉陷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刘宝琛院士、刘天泉院士、张玉卓院士、钱鸣高院士等在开采沉陷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开采沉陷预计方面,先后发展和完善了典型曲线法、负指数函数法和概率积分法等,基本解决了简单条件下的地表移动预计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采沉陷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如郝庆旺(1988)发展了开采沉陷的孔隙扩散模型;余学义(1997)在克诺特理论基础上推出岩层与地表移动变形的极坐标普适模型表达式;王金庄(2000)、颜荣贵(1995)、李永树(1997)、戴华阳(2000)、郭增长(2002)、贺跃光(2003)、汤伏全(2005)等都发展了传统的概率积分法,使之适用于不同地质采矿条件的地表移动预计。
在开采沉陷机理研究方面,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弹塑性理论、断裂、损伤力学和岩层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于覆岩变形与破坏机理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应用成果;同时,分形几何、神经网络、协同论、突变论、人工智能等非线性科学也被引入开采沉陷研究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方法因其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已经成为研究开采沉陷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开采沉陷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如谢和平院士等通过应用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方法(FLAC)进行采煤沉陷数值模拟,王卫华等将FLAC模拟技术和误差反传(BP)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沉陷反分析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开采沉陷量测值反演岩体力学参数,并建立拉格朗日快速计算法(FLAC)模型,对地表沉陷进行预测,取得了比较理想的预测结果。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设计
在首次和末次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即日 常观测工作。当开采工作面推进宽度达到采深的0.2-04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隔3-5天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监控 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当地表出现移动时,一般是隔1-3个月 重复进行水准测量,观测间隔时间要视地表下沉速度做适 当调整。在移动活跃阶段,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 观测次数。
在连接测量后,地表移动开始前,应对工作测点进行两 次观测,时间间隔≤5天,观测各测点的平面位置、高程、 各测点间的距离、各测点观测线方向的偏离距离等内容, 实现准确测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
当受采动之前,对各测点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量同一 点高程差≤10mm、支距差≤30mm,同一边的长度差≤4mm 时,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数据。
参考文献: [1] 袁国锁.微山矿村庄下条采地表移动规律[J].东北煤炭
技术,1992(3):6-8. [2] 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生产局.煤矿测量手册(下册)[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3]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
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4] 何国清,杨伦,凌庚娣,贾风彩,洪镀.矿山开采沉陷学[M].
1 观测站设计
1.1 设计原则 测站的控制点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之外,埋设要牢固; 2)底部埋设于冻土线0.5m以下; 3)设站位置在观测周期内不受采动影响; 4)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之上布设观测线; 5)观测线的长度超出地表移动盆地区域;
6)布设测点的密度应适应开采深度和设站观测目的。 1.2 布置形式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一、设站目的: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
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
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m,平均,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
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
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三、地表移动参数: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α平均采深H=(-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ϕ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384cos 2L)cot(h cot h CD 1=+∆--+=αββϕ)(H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陵川崇安苏村煤业有限公司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编制:审核:总工:二〇一三年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为了获得1502采区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进一步确定煤层开采后,其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类参数和地表裂缝的发肓情况,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一、采区地质条件概况1、采区位置及区内地形岩移观测主要针对1502采区的15020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进行观测。
1502采区位于井田西南部,其北部为1501采区西南翼,已开采结束,南部为矿区西南部边界、1503采区,东部为礼义保安煤柱,西部为矿区边界。
2502-03工作面为本采区第一个工作面。
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山区丘陵区域,海拨高度在1146—999米之间,相对高差147米,地表无河流水体。
2、区内地层1502采区内地层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层所覆盖,基岩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出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灰色砂岩和煤层组成;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一套海陆相沉积的灰、灰白色薄层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结构松散,易风化。
一般厚度为46.79~80.57m,平均64.60m。
含三角织羊齿等化石;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出露于区内中部及西北部,该组地层井田内赋存不全,钻孔仅揭露其下部地层,残留最大厚度约42.72m。
其岩性主要为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黄~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m;第四系中更新统: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浅红、红色亚粘土、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有时见砂砾石层,呈层状或透镜状。
厚0~25.00m,平均厚15.00m;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山前地带,主要为灰黄、浅黄色粉质砂土、粘土及砂砾石层,有时零星分布小钙质结核,具垂直节理。
厚0~6.00m,一般厚4.00m。
3、构造1502采区为单一倾斜构造,构造形迹主要为一些较宽缓的褶曲构造,断裂构造不发育,未见岩浆岩侵入。
区内分布有东崔向斜、小山背斜。
东崔向斜位于区内中南部,东崔村~礼义镇一带,轴向北西,两翼倾角约2°~9°,井田内延展长约2.7km。
该向斜轴部基本为黄土层所掩盖,呈隐伏状。
小山背斜位于井田内中东部,东庄向斜和东崔向斜之间,轴向北西,两翼倾角约2°~9°,井田内延展长约2km。
其南部基本为黄土层所掩盖,北部出露上石盒子组和下石盒子组地层。
4、煤层赋存情况1502采区西部为厚煤层、东部为中厚煤层,赋存较稳定,结构简单。
5、含水层及井下涌水情况1502采区煤层含水层为K2灰岩顶板裂隙水,含水层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补给条件差,渗透性差,地下泾流速度很缓慢,含水性弱,涌水量小。
二、采矿条件1、采区内工作面情况1502采区的150201工作面煤层平均厚3.6米,煤层倾角1°~7°,工作面走向长为1710米,倾斜宽150米,工作面高程为906~946米。
2、开采情况1502采区各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一次性采全高,150201工作面于2013年5月下旬开始回采,预计2014年10月回采完;工作面使用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3、可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15号煤层直接顶板为灰黑色灰岩、多溶蚀,岩心破碎,底部见粘土胶结厚1.18米;基本顶为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团块,厚7.71米。
底板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含植物化石,厚4.61米。
三、测量资料及移动参数1、测量资料选择本矿基础控制点二个,并对其检核,在确定各点稳定时,分别向1502采区外边界预计不受采动影响的区域布设7″级闭合导线或附和导线,标定设计观测线的控制点。
7″级导线点和观测线控制点的埋设严格按7″级等级点的要求制造埋设。
2、移动参数:设计采用移动参数为初步设计中的数据。
1502采区走向移动角(δ)72°,下山移动角(β)68°,上山移动角(γ)72°,最大下沉角(θ)84°,松散层移动角(φ)45°,下山移动角调整值(Δβ)17°,上山移动角调整值(Δγ)20°,走向移动角调整值(Δδ)20°。
四、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形式由于本井田内地表为山地丘陵的地貌形态,所以采用主断面观测线,即沿倾向主断面和走向主断面设置两条观测线。
150201工作面为1502采区首采面,1502采区北部1501采区已回采两个工作面,地表均已移动。
因此,150201工作面沿倾向、走向主断面布置整条观测线。
2、观测站位置的确定150201工作面走向长为1630米,倾向长150米,平均采深为120米,倾向观测线距切眼的距离设计为110米,平均采深120米。
走向观测线的位置,由倾向观测线与走向观测线的交点之距离,设置在工作面回风顺槽以东62米,方位179°的位置;因此能够布置倾向观测线的位置较多,根据地形条件择地建立。
(3)、观测线的长度根据本公司目前采用移动参数通过计算和作图确定观测线长度,150201工作面倾向观测线长为282米,走向观测线长为1700米。
(4)、观测点点位根据工作面长度和移动参数确定观测点点位和点间距,其中1502采区共布置控制点6个,观测点80个,测点间距为15m,控制点间距为50m。
五、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标定与埋设1、标定的方法利用井田范围内已有的国家级测量控制点和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平面图,首先确定倾向观测线上控制点的位置,给出倾向观测线方位,确定走向观测线和倾向观测线的交点,再依设计标出走向观测线方位,最后在走向观测线和倾向观测线的方向上根据点间距依次标定出各观测线上的控制点和观测点的点位。
2、测桩的构造及埋设要求测桩使用废旧钻杆,其中一个端头要平整,并刻上十字。
埋设时在点位处挖一直径为0.4米、深为0.8米的坑,将测桩用混凝土灌住,将刻十字一端向上,外露0.1米。
同时在埋设测桩时,为防止挖坑时点位移动,应事先在点位四周适当位置打入四根木桩,用十字交线法保留点位。
测桩预制参数见下图所示:六、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观测站连测导线点、控制点、观测点标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各个点的平面坐标(7″级导线测量要求)与高程(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的联测工作。
通过联测确定观测站与设站地区的地物、地貌以及井下采区和井巷的相对位置关系。
2、采动前和稳定后的观测分别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观测间隔5~7天,对两次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只有在同一个观测点的高差不大于10mm、同一个点间距之差不大于4mm、同一个观测点支距差不大于30mm时,取两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观测点的原始数据。
3、地表开始移动的时间和移动稳定时的时间的确定150201工作面开始回采以后,在工作面开切眼上方的走向观测线上的1~6号观测点之间进行观测,每隔3~7天进行一次高程测量,当其中某一观测点累计下沉量达到10mm时,即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此时间作为地表开始移动的时间。
工作面回采结束的时间只确定150201工作面回采结束的时间,在工作面停采线上方走向观测线上的1~13号观测点之间进行观测,每隔1个月进行一次观测,直到观测点在6个月内累计下沉值小于30mm时,即为地表移动结束,取最后一次观测的时间为地表移动稳定的时间。
4、各观测点高程、点间距离、支距的测量方法从地表开始移动时进行全面观测,全面观测至少要进行四次,时间间隔由下式确定:T=H0/6C式中 T—观测的时间间隔,d(日); H0—平均采深,m;C—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速度,m/d;计算150201工作面观测的时间在工作面推采后另行确定。
(1)、测角方法及限差实地测量采用索佳全站仪应用方向观测法,附和导线必须进行往返测量,对中一次二个测回,测角中误差为15″,方位角闭合差±20√n-(n为测站数)。
其它限差和方法按《煤矿测量规程》要求进行。
(2)、高程测量、距离测量因矿区地处丘岭地区,水准测量很难满足工程的需要。
因此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均采用三角测量高程。
高程测量、距离测量与测角同时进行,取其往返测量的平均值。
往返测量高差之互差允许值Δ h(mm)=8+0.1L(L为两观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单位:米);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测量,往返测量不得少于4次,互差不得超过2mm。
(3)、支距计算支距指的是观测点偏离观测线方向的垂直距离。
可由外业测得的角值及距离计算求得。
七、勘查观测的内容1、主要进行控制点及观测点高程测量、点间距测量、支距测量;2、地表裂缝及台阶状塌陷形成的时间、延展方向、形状、宽度、深度、台阶落差;3、各种建筑物的破坏形态、程度、位置、时间、以及在地表移动过程中它们的变化发展情况;4、记录每次观测时工作面的位置、回采工艺、煤层倾角、厚度、地质构造、工作面采净程度、采区顶板垮落以及井下涌水量变化情况。
八、观测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对野外观测记录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粗差、超限或漏测的情况,应立即进行重测或补测,全部观测数据符合要求后,再进行整理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入地表移动与变形综合计算表。
在观测成果计算工作完成以后,绘制提交以下资料图纸。
(1)、观测成果报告;(2)、塌陷范围平面图;(3)、观测线平面图和观测线剖面图;(4)、观测线的移动变形曲线图;(5)、观测点的下沉速度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