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建筑史宫殿

合集下载

中国的古代宫殿

中国的古代宫殿

中国的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宫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精华。

这些宫殿宏伟壮丽,设计精巧,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威和精湛的工艺技艺。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宫殿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古代宫殿的起源中国古代宫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朝时期。

商朝的都城,由王宫、祭祀殿堂、墓葬等建筑组成,其中王宫是最重要的部分。

商朝王宫多为高台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反映了古代王权的特点。

随着历史的发展,周朝取代了商朝成为中国的新王朝。

周朝的宫殿建筑逐渐演变为更加宏大和复杂的形式。

宫殿规模扩大,建筑形式也更加繁复,具备了封建时代宫殿建筑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影响了后世的建筑风格。

二、古代宫殿的特点1. 宏伟壮丽:中国古代宫殿通常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富有气势。

宫殿常常建在山水之间,取势高傲的位置,使人们在远处望见这些宫殿时,感到无限荣耀和庄严。

2. 因地制宜:古代宫殿建筑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址,利用山水、湖泊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北京故宫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紫禁城所在地区的地形特点,充分利用了南向的地势,拥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3. 巧妙的建筑构造:中国古代宫殿采用了许多精巧的建筑构造,例如斗拱、蟠龙柱等,增加了宫殿建筑的美感和稳定性。

这些构造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工艺的精湛。

4. 珍宝材料的应用:古代宫殿通常采用名贵的建筑材料,如黄金、玉石、翡翠等,以彰显帝王的尊贵地位。

这些材料的使用既体现了帝王的财富和威严,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手艺。

三、宫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宫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政治意义:宫殿是帝王统治的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等级制度。

宫殿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宫殿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宫殿建筑

西 周 的 宫 殿 建 筑 发 展 成 布 局 严 整 、 分 区 明 确的院落,并开始在屋顶上使用瓦。其 “三朝五门”制度成为以后历代宫殿的布 局原则。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各 国 诸 侯 穷 奢 极 欲 , 纷 纷 在高台上兴建大量壮观华丽的宫室,即所 谓“高台榭,美宫室”,使高台建筑成为 当时宫殿建筑的主要特征。
诸侯们建造高台宫室主要出于以下三个 目的:
使宫殿显得高大雄伟,表现统治者的权威;
加强安全防卫;
以夯土台作为整个建筑结构的核心,以建造 多层建筑,这种做法可以弥补当时木构技术 的不足。取得更大的建筑空间。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宫殿
1、徐福宫
位于阿须贺神社内的徐福宫
上图为秦咸阳宫建筑遗址中 “一号宫殿”的复原想像;
大清门建在平 地上,单檐庑 殿顶,三道券 门,两边接有 围墙。这是 《光绪大婚图》 中的大清门。
蒯 祥(1397-1481)
江苏吴县人,生于建筑世家,官至工部左侍 郎。明成祖迁都北京时负责设计建造承天门 (即今天安门)和紫禁城三大殿(即今太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后又设计建造了包括明裕 陵在内的大量国家级建筑。蒯祥在北京从事 建筑四十余年,技艺超绝,名重一时,被明 成祖誉为“蒯鲁班”,其在北京的居住地被 命名为“蒯侍郎胡同”。蒯祥将南方的建筑 技艺带到北方,为中国南北方建筑艺术和技 术的交流以及明北京城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 献。
1、大明宫
大明宫玄武门与重玄门复原想像图
影片观摩
《中国宫殿四节 五代宋元宫殿
五代宋元宫殿在总体布局上,依然遵循 “三朝五门”的布局原则,主要殿宇沿 中轴线布局,辅助建筑分别沿平行于中 轴的次轴线布置。
“工字殿”
严山寺南殿内的宫殿建筑壁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3、坛庙组群中的建筑小品:亭、台、楼、阁、牌坊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圣母殿为现存最著名的宋代建筑之一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角柱显著生起,檐 口正脊弯曲明显;外貌轻盈富丽。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鱼 沼 飞 梁
晋祠圣母殿正前方有一方形水池,上架有一座木梁石柱十字
形桥梁,其中梁柱和桥梁交接处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斗拱, 此十字形桥即是著名的“鱼沼飞梁”(上图)。
北京太庙东角门
北京太庙前殿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中间三间梁坊、斗栱、 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格 高于故宫 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始建年代相
当久远,历代又多有建设,目前的整体 格局仍保存较完整,祠中有宋、金古建 筑和宋代雕塑等珍贵文物,是山西乃至 全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群。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 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 太社和太稷。左祖右社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 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 于此。
地坛
明北京城坛庙分布
月坛 社稷坛 太庙
中心——太室,又名通天屋,是帝王“通天人”之所 。 其下四方又有玄堂、总章、明堂、青阳各室,分别代 表冬、秋、夏、春和水、金、火、木,太室则代表土 。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高80米
北京大享殿效果图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 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 ,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形 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一室奉一神 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 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 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 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规划布局
整个前殿建于一座大台之上, 主体由三座宫殿组成,前 可能为外朝,中可能为内 朝(宣室),后可能是后 寝。(刘庆柱)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二)周
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朝位于宫室前部 宫内有九室以居 九嫔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内朝(日朝)
燕朝
燕朝(常朝)
路门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治朝
应门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百
外朝
雉门
科)
五门: 皋门
库门
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 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 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 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2)外朝
太和门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处。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而中国的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古代宫殿和封建时期宫殿。

古代宫殿以商、周、秦汉时期为主,而封建时期宫殿的发展则包括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古代宫殿建筑多以城墙、殿堂、台基、台阁等建筑形式为主。

其中商、周时期的宫殿多为方形布局,以及院落和门厅等构筑物。

古代宫殿的建筑材料大多以木、土和石为主,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风格。

而封建时期宫殿则更加注重宏伟壮观的建筑造型和繁复的装饰艺术。

其次,中国宫殿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中国历代宫殿建筑常采用"三进院"或"五进院"的布局,以及"朝殿"和"后宫"的分布。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个宫殿看起来庞大而壮观,体现了尊贵和权威。

另外,中国宫殿建筑的装饰艺术非常丰富多样。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常采用彩画、彩塑、彩灯等艺术形式进行室内外装饰。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经常使用琉璃、彩釉瓷砖、漆器等高级装饰材料,以及雕塑、彩绘和珐琅技法等工艺手法进行装饰。

最后,中国宫殿建筑在建筑样式方面也有显著特点。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多采用传统的硬山砖木结构,以及回廊、亭台等饰物。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根据不同的朝代和地域特点,采用了多种建筑样式,如唐代的大型方形宫殿、宋代的悬山式建筑、明代的重檐歇山式建筑等。

总而言之,中国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融汇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中国宫殿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这些建筑。

因此,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宫殿、坛庙、陵墓又是帝王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的统治思想和典章制度对它们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宫殿一、古代宫殿建筑四个发展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夏商时期无瓦,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结构已初步完整,轴线开始应用于群体组合。

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夯土高台,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式建筑。

西周时瓦开始应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用于宫殿,此时建筑色彩已很富丽,配以灰色的简瓦屋面,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实例: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鄣、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复原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汉时期前殿规模宏大,形式隆重。

宫城中各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林苑格局较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实例:秦咸阳宫、阿房宫、上林苑;汉未央宫、建章宫等。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以后根据周礼制度,沿轴线纵向布列“三朝”。

但有受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者,如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

实例:隋大兴宫、唐大明宫、明南京宫殿、明清北京宫殿等。

三朝五门:三朝:外朝,治朝,燕朝。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明清紫禁城大体沿袭了上述“三朝五门”制度,清代三朝对应的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五门”则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二、汉、唐、明三朝宫殿建筑发展的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中国建筑史_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_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高居的享堂如金字塔一般,很有纪念性
三、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社会背景
(二)、宫室——阿房宫
《史记》:“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 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 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颠为阙,为复道; 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下午4时13分 21秒下 午4时13分16:13:2121.1.18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1.1.1821.1.1816:1316:13:2116:13:21Jan- 21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1年1月18日星期 一4时13分21秒Monday, January 18, 2021
建造高台和重屋
战国
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
西汉
高台建筑仍然流行
东汉
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
秦汉
抬梁式、穿斗式已经发展成熟
屋顶形式 :庑殿顶(四阿顶)、悬山、 囤 顶、歇山 斗拱发展成熟
战国铜器上的建筑图象中相同的屋顶形式
1—镇江铜鉴 2—故宫博物院藏铜器残片3—上海博物院藏燕乐纹椭杯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1.1821.1.1816:1316:13:2116:13:21Jan-21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1年1月 18日星 期一4时13分21秒Monday, January 18, 2021
相信相信得力量。21.1.182021年1月18日星期 一4时13分21秒21.1.18
2.铁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使木材 加工更为容易,为制作复杂的隼卯和花纹 雕刻创造了好条件。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1)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1)

第二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问题1:宫殿应该具备哪些功能?•问题2:对宫殿建筑有什么直接的感觉?佛堂、斋宫、藏书阁、骑射场等供皇帝及家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与念书习武的场所3膳房、作坊、库房,大量服务人员的生活用房等辅助部分4包括皇帝、皇后、众多皇妃和太祖、太后生活、休息用的寝宫、园林、戏台生活起居2需要有举行各种礼仪和处理日常政务的殿堂、衙署、官府办理政务1对应的空间功能任何一幢或一组建筑,决定其规模和内容的自然首先是它们的功能需要。

宫殿建筑也是如此。

•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

它们是历代奴隶主和封建帝王把大量的财富、最好的建筑材料、最高级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代表了当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王朝的权威需要“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

萧何劝说汉高祖刘邦建设壮丽宏大的宫殿以显示皇天之重威。

历代帝王均是如此。

重重的院落,构成了恢弘的气势中轴对称,彰显稳固雄伟宫殿建筑发展的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年代:夏商时代•特点: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结构已初步完整,轴线出现应用于群体组合。

•举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

二里头宫殿复原总平面是目前所知中国最原始的宫殿建筑实例,堪称“华夏文明第一殿”。

回廊环绕,我国早期廊院建筑。

殿堂8开间,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开间统一,说明木构架技术有一定提高。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年代: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夯土高台,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 体,而不是庭院式建筑。

•举例: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 淄(山东临淄)、赵故都邯郸(河北邯郸)、燕下 都(河北易县)、秦咸阳(陕西咸阳)等,都留有 高四五米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复原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年代:秦汉•特点:前殿规模宏大,形式隆重。

中国古代建筑之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之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之宫殿建筑简述宫殿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是专供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建筑。

宫殿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整饬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帝王的权威,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同西方相比,在古代中国这个以儒教为国教的君主制国家,宫殿是古代最重要的建筑。

宫殿的历史沿革1.作用:宫,在秦以前是居住建筑通用名;殿,原指大房屋。

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

“宫”主要指帝王生活起居的场所;“殿”是帝王朝政的场所。

宫殿,是古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是帝王专有的居所。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这些建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最高建筑成就,是中国建筑文化类型的主角。

2.历史发展:宫殿的形制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1)殷商:帝王宫殿呈院落式三布局。

(2)周、春秋、战国: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和“三朝五门”制。

(3)秦汉:各宫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布局稀疏。

秦有咸阳旧宫、甘泉宫和阿房宫,汉有汉三宫(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

(4)隋唐:在中轴线上建“五门”、“三朝”,有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5)明清: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布达拉宫为代表。

宫殿虽豪华壮丽,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王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变成了废墟,留给后人的只是史书记载和遗址,供人研究与凭吊。

宫殿的建筑规制1.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世界各国,惟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

2.左祖右社又称左庙右社,体现了中国礼制思想中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重要思想。

所谓“左祖”,是指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分析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分析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分析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皇宫宫殿为代表,分为故宫、颐和园、夏宫、养心殿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帝王的居所,也是政治、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

宫殿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点,以其严谨的布局、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首先,宫殿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注重均衡和对称。

整个宫殿建筑通常由一系列围墙和多个大门组成。

在这个布局中,主要建筑物一般会放置在整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周围被环绕着围墙和其他次要建筑。

这种布局对称平衡,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其次,宫殿建筑在结构和装饰颇为讲究。

宫殿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工艺,檩柱、椽子等结构构件都经过精心的雕刻和装饰。

同时,宫殿的建筑材料也是非常讲究的,使用了高质量的木材、石材、砖瓦等。

在建筑装饰上,宫殿采用了丰富多样的雕刻、彩绘、砖雕、木雕等技艺,以及各种宫殿用具、家具、摆设等。

这些装饰细节都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精湛工艺和艺术审美。

另外,宫殿建筑注重与环境的融合。

宫殿建筑一般选择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其建筑和自然景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

例如,颐和园的建筑与千古佳谣、昆明湖等美景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

最后,宫殿建筑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宫殿建筑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与理念。

例如,它们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追求与天地宇宙的和谐共生。

同时,建筑中的形状、图案、色彩、材料等都带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龙纹、凤纹、云纹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装饰元素在宫殿建筑中非常常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

总之,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通过其独特的布局、精湛的结构、美丽的装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宫殿建筑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建筑史ch4宫殿

中国建筑史ch4宫殿

• 保和殿
明初称为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其形制规模略次于太和殿; 清代皇帝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的地方。清晚期用为慈禧进餐之处。
– 内廷:有宫城墙环绕及长巷相隔
– 内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 各寝宫:东六宫、西六宫、乾东五 所、乾西五所
– 布局模拟星象
西





• 外东路:乾隆执政60年后,宣布 退位,退位后所在地。
• 外西路: 慈宁宫——皇太后居住 寿安宫、寿康宫——太妃居住 慈宁花园——为太后太妃设置,宗
教气氛很浓。
乾隆所居——宁寿宫
• 乾清宫
明代清初为皇帝的寝宫,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平面布置与太和殿相 似,东西设暖阁,暖阁后檐设仙阁,室内面积达580平方米;
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 方米,太和殿面阔11间, 进 深5间,72根大柱;
8m多高的白石台基将殿身高 高托起;
重檐庑殿顶,檐角安放10个 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 筑中所仅见。
• 中和殿
明初称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为中和殿; 五开间方形单檐攒尖顶宫殿;
皇帝亲临大典、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
肃的庭院组合。
二、宫殿的实例:
唐长安大明宫
地处高位,居高临下,俯瞰全城。
“前朝后寝”布局,分为外朝、内
廷两部分:
– 外朝:含元殿、宣政殿、紫宸
殿,宫前列有五门
– 内廷:以太液池为中心,是帝
王的起居游宴区。麟德殿
含元殿外观复原图
含元殿
– 为大明宫正殿,台基长约76米、 宽约42米,大殿面阔11间约53米, 高出长安城15米。
突出封建等级制度:屋顶样式、色彩、图案、装饰、建筑体量 太和殿外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 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 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 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 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 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 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
清代则沿用明代旧宫,其间已有重建、 改建,而总体布局仍大体保持明代旧貌。
总体布局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 “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 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 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
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
明清北京宫殿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
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
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
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
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
林宫)。
北京宫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 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 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 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 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 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 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 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 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 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 形成的。
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
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 处。
前殿
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 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 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 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 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 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地铺"金砖 ";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 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 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 的牌位。
坛庙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 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
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 下称家庙或祠堂。庙有两种形制:一种是 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 室奉一神主。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 规模也大。
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
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 造出庄严肃穆 的气氛,培养谒 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 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 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 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 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 遍植成 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 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 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 深的通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 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 的深奥。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茅茨土阶就是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其中二
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 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 杂的组合体,其台基很高,或用人工堆砌,或 因天然土阜裁切修筑。有两千年遗风。宏伟的 前殿和第三,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孔庙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
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
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 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
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
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
建筑意义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 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 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 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 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 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 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坛庙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它的出现大 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伴随着祭祀活动, 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 坛庙。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北京太庙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 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 传统礼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 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
总体布局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 戟门。
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
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 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 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存在 了220余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 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
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为皇帝临 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基东西长 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别有中 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 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 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 形成较大的院庭。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 “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 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 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 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 (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 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 墙四周各有一大门。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 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 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 圆丘。圆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 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圆丘坛在南,祈谷 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 有墙相隔。
圆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圆丘坛、皇穹宇 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 祈年门等。
建筑特色
圜丘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 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 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 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 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 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 音特别浑厚、洪亮
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声、 力、美学原理的巧妙运用和精心设计上是” 亿兆景从“的天心石。
“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
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
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
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 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 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 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 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 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 等建筑。
北京天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坛
中国现存的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 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 天坛较为著名。天坛是皇帝用来祭天、祈 谷的地方。
北京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 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 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 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 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 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 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 阁”。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 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 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 的体现。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 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 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 面积约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 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 作蓬莱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 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形成宫与苑相 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