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_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_肖灿夫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特点和情况-宏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特点和情况-宏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经济增长论文权威推荐范文10篇之第八篇: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特点和情况摘要:中国范围内分布着不同的经济地理分区,各个省域的实体经济增长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基于此,本文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相关内容,探究经济学分析准备工作,包括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探究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讨论残性方差回归模型、空间滞位模型、经济拐点三种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和情况。
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指标选择;空间相关性;空间滞位;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t economic geographical divisions in China, 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real economic growth of each provi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econometrics related conten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xplores economic analysis preparations, including indicator selection and data sources,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variables, discuss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ition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y residual variance regression model, spatial stagnation model, and economic inflection point. I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this topic.Keyword:indicator selection; spatial correlation; space stagnation;0 引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时间,就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言,政府的财政支出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专门针对某些区域实施政策补贴,由财政专项资金完成,在此背景下,社会企业的生产活动变得异常活跃,为实体经济的增长提供良好支持。
我国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的计量分析
我国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的计量分析
郭腾云;徐勇;张同升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6(025)004
【摘要】在对近20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讨论的基础上,以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探讨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显
示:(1)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经济集聚起促进作用;(2)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变化对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这说明在我国各省市区之间第一产业发展是比较均衡的,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是不均衡的.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郭腾云;徐勇;张同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区域效应的计量分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J], 孙志燕;颜瑞
2.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区域效应的计量分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J], 孙志燕;颜瑞;
3.大理州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及其区域政策导向 [J], 罗宏翔;李帅
4.“我国国家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系统研究中国市场转型中的国家区域政策 [J], 无
5.区域发展目标主导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演化趋势研究——基于四川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 [J], 姚娟;刘鸿渊;彭新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空间效应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的开题报告
地理空间效应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经济增长一直是世界各国政策制定的重点之一,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迅速,经济增长率的稳步提升已经成为许多领域关注的焦点。
然而,经济增长并非一刀切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增长状况不同,地理空间对于经济增长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地理空间效应是地理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由空间因素、区域交互作用及地方政策等组成。
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推进,地理空间效应也与日俱增,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区域趋同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相对落后,东部地区则更加发达,并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难以弥合。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地理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机制对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地理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机制,具体目标包括:1.明确地理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2.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趋势及其差异原因;3.探究不同地区在地理空间效应下的经济发展状况;4.提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概述;2.地理空间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机制分析;3.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及其差异原因;4.中国地理空间效应下的经济发展状况;5.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三种方法。
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收集和分析现有文献,了解国内外在地理空间效应和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数据分析将收集中国各地区经济数据,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和空间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究地理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案例分析将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深入挖掘地理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将从地理空间效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区域经济趋同的实现机制等方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趋势以及地理空间效应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政策建议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作者:陆霞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探究的核心所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差异对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改变原有单一指标评价体系,使其向多指标发展。
本文就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进行研究。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统计引言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落脚点和突破口,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形式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设定和分析。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区域差异本质所在,进而实现对省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区域经济的有效调控和管理。
一、区域经济差异系统分析1.1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相径庭,进而引起了地区差距情况的产生。
整体发展水平有很大提升。
从整体角度来看,人民生产总值总的增长率达到了18.87%。
但在不同地区,人民可支配收入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悬殊。
进行汇总之后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总趋势大体相近;第二、在某些年份当中,整体的发展水平甚至超越了全国的发展水平。
1.2内部各地区的比较即使在同一段时间内,地点不同造成了国民生产总值不同,所以在计算偏离指数时的参考标准也不相同。
笔者在考虑多方面原因后,创建了一种可以对比增长率的方法,该方法反映的就是在同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变化与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地区的生产总值联系。
依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可以知道,不同地区的经济差距比较大。
同时,在同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也有高于全国水平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
而一些城市的发展水平低于全省整体平均水平,这些城市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形成了差距比较明显的发展布局。
二、局部空间经济关联模式实证分析2.1计算方法如果仅仅是简单地进行地区之间的对比分析,并不能准确地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变化形式,所以,本文还在以地区经济思想作为根本,对地区水平发展进行详细的研究采用国内外常用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第2期
鲁凤 , 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45
较多地运用传统的数量统计模型 , 在空间关系和数值的相关分析上往往顾此失彼[ 1-6] . 几乎 所有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特征 , 空间统计的核心就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 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 、空间关联和空间自相关 , 逐渐发展和完善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Explo ra to ry Spatial D ata A nalysi s , ESD A)技术 , 即是空间分析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7-22] . 近年来 , 空间分析技术已经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 , 但国内的应用研究还多局限在进行空 间自相关指标的度量以及空间聚类方面 , 尚未深入至考察区域经济联系层面[ 7-12] . 由于 ESDA 系列方法强调了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之中地理区位的重要性 , 利用属性数据的空间特性 , 在分析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值的相关分析 , 突出空间相互作用 , 更为科学地揭示区域经 济联系[ 13 , 20 , 21] . 因此 , 对于中国经济差异这一问题 , 基于 G IS 采用 ESDA 一系列的空间统计 方法进行研究 , 可更形象 、更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各省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 并能进行 各种深层次的分析.
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每个区域单元的 L ISA 是描述其周围显著
的相似值区域单元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 ;(2)所有 LISA 总和与全局空间联系指标成正比.
∑ I i =(xi - x—) ωij (xj - x—).
m0
j
(6)
∑ 其中 , m0 = (xi - x—)2 / n , 对 j 求和仅限于区域单元 I 的所有邻居 . i 检验统计量可以对有意义的局部空间关联进行显著性检验. 当两个区域单元的某些相
我国区域经济β-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
第29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V ol.29 No.22009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09收稿日期:2008-01-20第一作者:肖灿夫,男,1964年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
我国区域经济β-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肖灿夫1,李江涛2,张昌霖3(1.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会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3.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运用Moran ’s I指数检验了我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而传统的趋同检验方法未能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的影响。
选用能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的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省际条件β-趋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间存在条件β-趋同,趋同速度大约为2.05%,高于传统趋同经验研究得到的2%趋同速度。
关键词:区域经济;β-趋同;空间计量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09)02-0027-05Spatial Econometrics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β-ConvergenceXIAO Can-fu 1, LIJiang-tao 2,ZHANG Chang-lin 3 ( 1.College of Economic & Manage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88, China ; 2. School of Account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College of Tangshan , Tangshan 524088, China )Abstract: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all provinces in China was tested by Moran’s I.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GDP per-capita of all provinces shows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o test the β-Convergence can’t avoid Heteroscedasticity and Autocorrelation, so the β-Convergence of all provinces in China was tested by Spatial Econometrics which can avoid Heteroscedasticity and Autocorrelatio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GDP per-capita of all provinces was conditional β-Convergence; the speed of Convergence is about 2.05%, 2% higher than that from traditional method.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β-Convergence; Spatial Econometrics改革开放以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均取得快速增长,但省区之间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我国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的计量分析2006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 25 N o. 4 Aug. 2006
我国区域政策与区域 经济空间分布变化的计量分析
郭腾云 , 徐 勇 , 张同升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北京 100101) 摘要 : 在对近 20 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讨论的基础 上 , 以 1978~ 2000 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 化为切入 点 ,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分析模型 , 探讨了 1978~ 2000 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空 间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 。 模 型显示 : ( 1) 1978~ 2000 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经济集聚起促进作用 ; ( 2) 第三产业的空 间分布变化 对区域经 济 空间分布变化影响最大 , 其次是第二产业 , 再次 是第一产 业 , 这说明 在我国 各省市区 之间第 一产业 发展是 比较均 衡 的 , 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是不均衡的 。 关 键 词 : 区域经济 ; 空间分布 ; 区域发展政策 ; 中国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2363( 2006) 04 0001 05 中图分类号 : F127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00 年, 我国 所推 行的 区域 发
展政策, 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 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 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的 平衡发展 政 策, 即在全国有 计划地合理布 局工业生产 力, 使工业接 近原料、 燃 料生 产地区与产品消费地区, 提倡各大区和省市区内部相互 配套, 相互平衡, 自成 体系。二是 20 世 纪 80 年代初 开
在区域发展中在一定时期内地理环境因素对区域gdp空间分布的影响应该是一贯的可以认为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在1978年还是在2000该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已反映在模型的常数项上了而影响区域gdp空间分布的经济因素及相关的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业政策因素的作用可以认为已涵盖在三次产业空间分布之中了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趋同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趋同研究刘满凤;谢晗进【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表现出经济增长的趋同性,那么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污染增加是否也具有趋同性.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与污染增加存在σ趋同;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趋同而不存在条件β趋同;污染增加既存在绝对β趋同也存在条件β趋同.另外,我国存在俱乐部趋同,东部地区对我国经济增长与污染增加有决定性作用;中部地区集聚效应直接受到东部地区影响并直接影响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且污染较少,对我国经济增长与污染增加趋同影响较小.【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年(卷),期】2014(016)002【总页数】5页(P1-4,15)【关键词】趋同性;σ趋同;β趋同;俱乐部趋同【作者】刘满凤;谢晗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9;F222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设立深圳、厦门、珠海等地为经济特区,让它们依靠沿海地区贸易优势率先发展起来。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又逐步成立了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区域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集聚”现象,一些地区通过资源禀赋优势和政策优势加速经济集聚在这些地区,产生集聚效应。
符淼等[1-2]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和省域范围都存在经济集聚效应并说明技术外溢会导致经济集聚。
在东部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领先区域的同时,由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政策影响和由集聚带来的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产生正外部性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将逐渐缩小,经济发展将趋于均衡化。
这是所谓的“趋同”现象。
覃成林等[3-4]都证实了经济增长趋同的存在,李文秀等[5]研究中说明了集聚和趋同之间的关系,强调区域产业集聚促使区域经济发展趋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文章首先界定了空间溢出效应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回顾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指出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分析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章通过收集大量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各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还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揭示空间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文章还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等措施,进一步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在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空间溢出效应理论基础空间溢出效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对邻近地区产生的非自愿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比如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等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导致的生态问题。
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周边地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在经济学理论中,空间溢出效应往往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密切相关。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聚经济形成的重要机制。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正的外部性时,会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该地区集聚,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文件汇编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文件汇编目录一、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二、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三、中国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四、华北地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基于自然地理要素的拓展五、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六、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机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推进,专利申请和批准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加。
这一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专利与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更深层次理解。
本文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一方面,专利创新可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专利创新的产生,因为稳定的经济环境为科研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区域的科技水平、教育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也会影响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位置关系的学科。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
(1)空间自相关:通过莫兰指数(Moran's Index)等空间计量工具,检验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和专利创新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意味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或专利创新水平不仅受自身条件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区域的影响。
(2)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例如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分析专利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即一个区域的专利创新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3)影响因素分析: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专利创新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主要因素,如政策支持、技术转移、产业结构等。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分析
区 l 经 ; 蔹 斋
戮 图 区经 济增长迨 阎的 实证
羧赵新伟 陕西西京学院
[ 摘 要 】根 据 区域 趋 同理 论 , 文 采 用新 古 典 方 法 , 用Br 本 运 a o和 Sl — J M rn趋 同模 型 分 析 了我 国各 地 区的绝 对趋 r a a — at i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引 言
资水 平 、制 度 水 平 、地 区人 口特 征等 方 面 的差 异 。 同 时将 区 位 条 件设 为 虚拟 变量 东 部地 区赋 值 为 1 ,中西部 地 区赋 值 为 0 以此 来考 察 区位条 件对 地 区经 济增 长 的影 响。 本文 选取 1 9 年 、1 9 91 99
本 文 要 探 讨 的 问题 。
三 、 实 证 分 析
1 条件 趋 同 分析 , 数据 分析 结 果 采 用 S S 1 5软 件 得 出 ,在模 型 计 算 的基础 P S 1
上 ,本 文 得 到 了 以 下 我 国 地 区经 济 发 展 条 件趋 同 的结 果 : 通过 分析可知 在 18 年 ~20 年各个 时期 , o ( i 的系数都 5 9 05 LgYt ) 为负数 且 都能通过显 著性检验 说 明在 18 年 ~2 0 年期间 人 5 9 05 均 G P初始水 平与 经济增 长水 平呈 负相关 满足 经济 增长趋 同 的基 D
同和 条件趋 同情 况 ,研 究结 果 明 ,9 5 至 2 0 18 年 0 5年 ,我 国地 区经 济 出现 了绝对 趋 同和 条件 趋 同现 象 ,趋 同速度 分别 为 0 .
6 3 %和 2 6 4 %,并 对模 型 的结 果 进 行 了 分析 。 74 .04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现象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经济收敛,即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区域经济收敛的情况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经济收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回顾国内外关于经济收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地区间经济收敛的空间效应,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等。
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经济收敛理论的理解,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经济收敛是指不同经济体或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率逐渐趋同的现象。
在经济学的理论中,经济收敛主要分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
绝对收敛意味着无论起始经济水平如何,所有经济体都将趋同于相同的经济增长路径。
而条件收敛则认为,尽管经济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稳态增长率,但它们会向其各自的稳态水平收敛。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考虑地理空间因素,如地理位置、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空间计量经济学能够提供更深入的洞见关于经济现象的空间模式和动态。
为了实证分析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性,本文构建了一个空间计量模型。
模型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同时考虑了传统收敛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如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我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
我 国区域 经济趋 同测度研 究— —基 于面板数 据空 间计量模型 的分析
19 0
用 到 区域 经 济趋 同研 究 中 ,他 们 发现 忽 略地 区间 的技术 差 异造 成 MR 收 敛 速率 的严 重下 偏 。林 毅 夫 W 和刘 明兴 ] 、许 召元 和李 善 同 利 用 面板 数 据 模 型验 证 了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的地 区发 展 差 异 状 况 ,
的离差 随时 间推移 而下 降 ,通常用 变异 系数 、基尼 系数 和 泰尔 指数 等 指标 测 度 收入 水 平差 距 的变 化 ; B趋 同是 指期 初人 均产 出水平 较低 的 区域 通 常有更快 的增 长速度 ,即不 同区域 间的人 均产 出增 长 率水 平 与产 出水平 负相 关 ,通常 用 回归模 型来 测 度这 种 负 相关 关 系 ,当 B显 著 为负 表 明 地 区经 济 趋 同现 象 存在 。根 据模 型 中是 否加 入控制 变量 ,p趋 同还 可 以区分为 绝对 p趋 同和条 件 B趋 同 。
结果表明加入个体异质性特征之后 ,我 国省区经济趋同的速度显著提高。 横截面回归模型以高斯一马尔科夫假定为前提 ,认为个体彼此独立 ;面板数据模型尽管控制 了个
体 的空 间异质 性 ,但仍 以空 间独立 为假 定前 提 。事 实上 ,地 区间资 金 、劳动 力 的流 动 、商 品的流 通 和
技术扩散等因素使得国内地 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相邻地 区间的影响尤为显著 , 个体间彼此独立的
假定 难 以成立 。传 统横 截 面 回归模 型无 法测 度这 种 空 间相 关 性 ,从 而 造 成 回 归结 果 的有偏 估 计 。R y e 和 Motoio首次 用 空 间计 量 经济 学 的方法 研 究 了 12- 19 nur l 【] 9 9 94年 美 国 经济 的收 敛 情 况 ,他速度更快 ,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经济差异会逐渐减小 ,最终 实 现 区域经 济增长 的趋 同 。 在趋同研究中,趋同现象被区别为人均收入水平上 的趋同 ( 仃趋 同)和增长率上 的趋 同 ( B趋 同) ,而区域 间增 长率 的差异 通常会 导 致人均 收入 水平 上 的 区域差 异 。仃趋 同是 指不 同 区域 人 均 收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同性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同性分析根据区域趋同理论,本文采用新古典方法,运用Barro和Sala-I- Martin 趋同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情况。
研究表明,1985年至1991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速度约为2.475%;1991年至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异化现象,速度约为0.1049%,并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经济发展区域趋同异化σ趋同β趋同自威廉姆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后,国际上对区域趋同的研究逐渐增多。
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确认了区域趋同的存在,并发现各国的β趋同速度均为每年2%的水平。
1978 年后我国分阶段逐步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各地区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存在β趋同,经济收敛速度为0.9 %-4.5 %;也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趋同俱乐部,但不存在普遍趋同现象。
本文运用Barro 和Sala - I - Martin 趋同模型,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状况。
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加入适宜的解释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区域经济增长是否趋同的定性结果,目的是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或趋异的原因给出解释,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一)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中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人均资本存量较少的区域由于较高的资本收益而比经济发达区域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经济欠发达区域存在向经济发达区域的趋同。
1995 年Barro和Sala- I -Martin 把趋同分为σ趋同和β趋同,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σ趋同可理解为与横截面数据相关的趋同,是指各国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缩小,一般用国家或地区间的对数人均收入或产出的标准差来衡量。
社会资本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
社会资本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摘要】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社会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探讨了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分析和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比较,发现社会资本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社会资本的差异性也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最后总结了社会资本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探讨了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于深化我们对于社会资本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计量经济学、趋同性分析、影响因素、差异性、关联性、未来研究方向、地区差异、社会关系、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探讨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差异,寻找影响区域经济趋同的因素,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国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究社会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深化对经济增长的认识,提高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资本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进行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探讨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探讨社会资本在不同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模式和路径,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分析不同地区社会资本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社会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确切作用,为提高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一体化程度提供政策建议;将对社会资本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进一步揭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及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外溢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外溢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理论背景。
接着,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该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实证分析空间外溢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空间外溢现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空间外溢,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互动,对邻近地区产生非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尤为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空间外溢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解,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这有助于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现象,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1-20 第一作者:肖灿夫,男,1964 年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
28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第 29 卷
间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将空间效应的影响纳入到我 国省区(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和趋同分析当中。吴 玉鸣采用1978~2002年的省际截面数据,采用空间 误差模型研究了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β-趋同问题, 发现各省区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条件β-趋同迹象, 趋同的速度约为2%,[9]这与目前跨国截面研究的结 果基本一致。但现有文献均未能系统地运用空间计 量分析来检验我国省区间的β-趋同现象。本文拟在 Anselin[11]的空间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省区间 的经济β-趋同进行较为完整的空间计量分析。
相邻标准用的比较多,即:
⎧1
wij
=
⎨ ⎩0
区域i和区域j有公共边界 ,
区域i和区域j没有公共边界
i,j=1,2,…,n。从Moran’s I的计算公式,可
以知道其取值范围为-1≤I≤1。I越趋近于1,表明
各地区间人均GDP的正相关性越强;反之,I越趋近
于-1,说明各地区间人均GDP的负相关性越强;I=0
第 29 卷 第 2 期 2009 年 4 月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Vol.29 No.2 Apr. 2009
我国区域经济 β-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
肖灿夫1,李江涛2,张昌霖3
(1.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会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3.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ln( yi,t+T yi,t ) = α + β ln( yi,t ) + ρW ln( yi,t+T yi,t ) + εi,t ,
εi,t ~ N (0,σ 2I ) ,
(2)
其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ρ是一个标量,为空间自
应用空间计量方法来进行β-趋同分析,依据空 间作用不同形式的假定,可以有不同的模型设定形 式。现有文献中一般有三种设定:空间滞后模型、 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交叉回归模型[11-12],但空间交 叉回归模型运用的比较少,所以我们仅介绍其他两 种设定形式。 2.1 空间计量模型的类型 2.1.1 空间滞后模型 空间滞后模型将观测值的 空间相关性处理成内生的空间滞后变量: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0.500 0.507 0.511 0.506 0.501 0.509 0.518 0.515 0.522 3.494 3.540 3.566 3.533 3.500 3.553 3.612 3.592 3.638
一假设忽视了各省区(区域)之间的空间内在联系, 当我们利用省、市等地方层面的数据对我国省区间 经济的趋同性进行检验时,通常会面临以下二个问 题:一是异方差,二是序列相关。蔡昉和都阳在省 际存在异方差和每一个省份的数据都存在特定的 序列相关的假定下,采用FGLS回归方法对我国省区 间的经济趋同进行了检验。[1]事实上,异方差不仅 仅是表现为截面异方差,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尤其是我国目前的转型阶段,时期异方差的存在也 是很自然的现象;序列相关也不仅仅是表现为每一 个省区自身数据的时序相关,还表现为省区之间的 空间相关。近年来,许多学者[6-10]利用空间统计和空
摘 要:运用Moran’s I指数检验了我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人均GDP存在显
著的正空间相关,而传统的趋同检验方法未能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的影响。选用能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的空间计
量模型对我国省际条件β-趋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间存在条件β-趋同,趋同,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均取得 快速增长,但省区之间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那么,随着我国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省区间的经济差距会不会缩小?亦 即我国省区间经济是否存在趋同?众多的学者从 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到基本一 致的研究结论: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绝对趋 同,但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俱乐 部趋同”特征[1-4],趋同速度大致为2 %[5]。这些文献 大多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每一个省区(区域)均是 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就象不同国家的情形一样。这
意味着各地区人均GDP的分布是相互独立的。
年份 Moran’s I Z统计量
年份 Moran’s I Z统计量
年份 Moran’s I Z统计量
表1 1978~2007年人均GDP的Moran’s I指数及其Z统计量① Tab.1 Moran’s I and Z-test of the per capita GDP 1978~200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0.295 0.305 0.291 0.299 0.309 0.333 0.342 0.355 0.369 2.151 2.216 2.125 2.177 2.242 2.400 2.459 2.544 2.636
于传统趋同经验研究得到的2%趋同速度。
关键词:区域经济;β-趋同;空间计量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09)02-0027-05
Spatial Econometrics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β-Convergence
XIAO Can-fu1, LI Jiang-tao2,ZHANG Chang-lin3 ( 1.College of Economic & Manage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2. School of Account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权重矩阵W的第i行第j列元素,表示i省与j省的空间
关系。 wij 的取值可以采用相邻标准或距离标准,
因为距离标准对于合理距离的定义比较困难,所以
空间相关性指的是空间上越靠近的事物或现 象就越相似,某些经济变量在临近范围内的变化往 往表现出对空间位置的依赖关系。如果一个变量的 取值随着距离的缩小而变得更相似,则这一变量存 在空间正相关;若随着距离的缩小,差异性越大, 则该变量在空间单元中是负相关的。检验空间单元 的某个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有许多的指数,如 Moran’s I指数、Geary’s C指数和Getis’G指数,其中 以Moran’s I指数最为常用。下面我们用Moran’s I指 数来检验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均GDP的空间相 关性(表1)。计算公式为:
肖灿夫等:我国区域经济 β-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
29
原假设H0为:n个区域单元的人均GDP之间不存 在空间相关。表1是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的我国 31个省区1978~2006年Moran’s I及其显著性检验正 态统计量Z在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96,从表1 可以知道,在所有年份,我国大陆各省区人均GDP 的Moran’s I指数的Z统计量均大于1.96,表明大陆各 省区之间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在空间分布上 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即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 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随机状态,而是表现出相似值 之间的空间集聚。
1987 0.385 2.740
1997 0.497 3.474
2007 0.527 3.642
计算出Moran’s I之后,还需对其结果进行统计
显著性检验,检验统计量为: Z = I − E(I ) , Var(I )
式中 E(I ) 和Var(I ) 分别为Moran’s I的期望值
和方差。在Moran’s I服从正态分布时,其期望值为
E(I ) = − 1 ,方差为: n −1
Var(I )
=
n2 (n
− 1)S1 − n(n − 1)S2
(n2
−
1)
S
2 0
−
2
S
2 0
,
其中
∑ ∑ S0 =
wij ,
i≠ j
∑ ∑ S1
=
1 2
(wij + wji )2 ,
i≠ j
∑ ∑ ∑ S2 = ( wkj + wik )2 。
kj
i
第2期
从Moran’s I指数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我们还 可以观察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各省区人均 GDP的空间相关性除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短暂的 下降之外,总体趋势是上升的。
当省区间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时, 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能更为妥当。
2 β-趋同的空间计量模型及模型选择
在新古典增长框架中,检验无条件β-趋同的 向量形式为:
3.College of Tangshan, Tangshan 524088, China)
Abstract: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all provinces in China was tested by Moran’s I.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GDP per-capita of all provinces shows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o test the β-Convergence can’t avoid Heteroscedasticity and Autocorrelation, so the β-Convergence of all provinces in China was tested by Spatial Econometrics which can avoid Heteroscedasticity and Autocorrelatio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GDP per-capita of all provinces was conditional β-Convergence; the speed of Convergence is about 2.05%, 2% higher than that from traditional method.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 β-Convergence; Spatial Econo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