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起步方式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5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致经历了6个不同发展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制定实施了不尽相同的课程发展政策,对课程的理论建设与实践产生了不同作用。

(一)1949年-1956年: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时期

这段时期的课程政策经历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到建设新课程的过程,确定了统一性的课程政策。

1.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经验,发展新课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为制定新中国的课程政策提供了"法规"依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来不及编写统一的教材,而教育发展又刻不容缓。根据这种情况,国家不是全盘否定旧中国的教育,而是采取了改革旧课程、继承吸收有用成分的课程教材发展政策。各地选用老解放区的课本或比较通用的旧课本。1950-1952年,国家改造制定了第一套教学大纲。1951年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当时比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改编而成的。

在改造旧课程教材的同时,国家也采取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我所用的课程政策。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借助苏联的经验来建设中国的教育。此后,各地先后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普通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1951年1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参考苏联的教科书,改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1954-1956年,正处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第一个

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走势判断

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走势判断

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走势判断

一、解放前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走势

发展的主要特征为:办学多元化,学校特色鲜明,成为全国的教育中心,显现世界教育改革潮流。

(一)近代最早的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地方特点的教育个案

第一所开放性的语言学校——广方言馆。

“多途以取之,随地以求之”,学生为14岁的聪颖儿童;教师队伍里共有外教51人,教学中旧学与新学结合,外语与理工类课程结合,介绍大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42年办校历程中,毕业生约565名,其中9人担任驻外公使,2人任外交总长,成就远超越北京京师同文馆。

上海基础教育之所以能开改革先河,关键在于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二)特点与优势

1、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基础教育中心

至1948年,据统计全国接受中学教育共有140万人,上海达9万人,占6.4%,大约为1/14(30年代上海高等教育占有全国40%左右份额,是全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中小学生中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外籍学生。

2、办学多元化

学校有三大类举办者。

一是一批既有中国传统,又在引入西学后加以改造的新式学校,如敬业、格致、南洋、务本学校等;二是爱国人士所办的新式学校,如苏本洮办民立中学、杨斯盛办浦东中学、叶澄衷办澄衷中学等;三是外籍人士所办的教会学校,如中西女塾(后为中西女中、宋氏三姐妹就读过的学校)。

在1843-1911年期间,上海的教会学校与中国人自己办的学校比例为21:37,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三类学校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1948年统计,上海共有公私立中学218所,其中市立中学18所,私立中学200所,市立职业学校6所,市立师范学校2所,私立职业学校39所,整个中等教育体系共有256所学校,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比例是11:1。

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上海基础教育 改革发展 的探 索与思考
文 I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苏 明
发展 教 育 的关 键 靠教 师。 因 此 , 上 海 把建 立 一支 高 素质 、 专 业化 教 师 队伍
作为核 心任务 。
今 尺, 一 I l 英 州 敦 『 行 齐 聚 上 海 , 分 享 基 础 敦 技 做 、 验l 卡 l l 思 考 。 尽 管 两 基 础 教 育 选 择 的 技 路 1 . f H部 足 . 啦足 _ 奉 国 同 情 和
1 9 I , l 』 人、 专仟敦帅 1 1 . 5 人, 义 务 敦 育 入 学 率 9 . 9 %以上 , 高【 { 】 阶 段 入学 率 超 过 9 7 % , 项 学 牛 f 木顺 健 康 监 测 数 据 郜 达 到 j ’ 很高水、 l , 。近 年 来 , I 海平 5 J 极 参 与 国 际 础 敦 质 量 测 与 评 估 , 得 到 J 应 的数 据 反馈 , 进 一 步 明 确 了 住 国 际 基 础

过去 3 0年 里 , 我 们 把 持 续 深 化 课 程 改 革 作 为 基 础 教 育 发 展 的 手 曼 [作 , 改 革 霞 点 聚 焦 在 课 程 目标 的与 时 俱 进 、 课 程结 构的 整体优 化、 课 程 内 容 的同步 更新 、 教 学方式 的持续 完善 、 教 研 方 式 的 改 革 创 新 和 摹 层 学 校 的 创 造 力激 发 , 取 得 了相 心 成

上海基础教育

上海基础教育

上海基础教育

上海的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作为中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代表,上海在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的基础教育不仅在国内无与伦比,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本文将从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和教育质量三个方面来探讨上海基础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要了解上海的基础教育,我们需要了解上海的教育政策。上海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上海教育局每年都会发布一系列教育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上海还注重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倡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上海的基础教育体制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分段管理,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上海还重视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外,上海的教师培养也十分重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和指导。

最后,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也是无可置疑的。上海的学生在全国和国际一系列的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得金牌和奖项。他们的数学、科学和阅读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上海的学生在创新和科研方面也表现出色,他们经常参与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培养了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上海的基础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政策、完善的教育体制和优质的教育质量赢得了广泛赞誉。上海的成功经验也给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的教育水平将继续提高,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前瞻

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前瞻
些 改 革 项 目与 国 际 接 轨 ,相 当活 跃 。 4 改 革 重 心 下 移 到 学 校 , 校 本 课 .
城市市 民素质提 升和可持续发展 的软实 力。多年来 ,上海成 为全 国基础教 育改
革 的 “ 地 ” ,对 全 国 教 育 改 革 起 着一 高
解 决。但就基础 教育发展程度看 ,在经 济基础 、教育改 革能动性等方 面 ,各地 发展依然存在着 巨大差异 ,而且 在教育 经 费投入 、办学条 件改善等方 面的差距 有 继续扩大 的趋 势。 上 海 政府 对 基 础 教 育公 共 产 品 的 责任很大程度反 映在加大财政投 入上 , 但 不仅仅是按规 定做到 “ 三个增 长” , 或者是拨财政专 款进 行学校改造 。政府 的公共服务首先 应该 表现在对所有 适龄 少年儿童接受教 育生均公用经 费的平等 财政补贴 。据统计 ,上海基础 教育 目前 的生均预算 内 、外公用经费标 准和实际 拨 款数都领先 于北 京等地 ,远 高于全 国 和东部地 区的平 均数 ,而且城 乡 、区域
力 。 为 了 贯 彻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8 文 号
件 ,上海率先 推行 “ 两纲教育 ” ( 生命 教育和 民族精 神教育 ),进行 了系统的 设 计和课程开 发 ,并且渗透 到各 科教育
卜 基础教 育改革 发展 前 瞻 ▲ 海
■上海市教 育科学研 究院普通教 育研究所所 长 傅 禄 建

站在新起点:上海基础教育的历史方位与内涵要义——基于六个典型案例的思考

站在新起点:上海基础教育的历史方位与内涵要义——基于六个典型案例的思考

柳 营 路小 学 追求均衡发展新境界
因 为所 处 社 区外 来 人 口密 集 , 2 0 从 0 4年 起 , 口区 柳 营 路 我 们 推 出 了一 批 “ 名校 ” 向优 质 的案 例 , 们 虽 然 名 不 见 经 虹 非 走 它 小 学 开 始全 面招 收 外 来 务 工 人 员 子 女 。 学 校 首 先 展 开 了 “ 校 传 , 始 终坚 守着 对 教 育 本 原 的理 解 , 开最 质 朴而 充 满 人 文 关 全 但 展 大 家 访 ” 动 。 通 过 家 访 , N ' 发现 学 生 交 来 的 作 业 本 , 的 怀 的 教 育 实 践 。 正 是 这 样 一批 最 普 通 的学 校 托 举 起 上 海 教 育 的 活 教 iJ f f 有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育 管 理体 制 机 制 ; 聚 焦 课程 改革 , 成 了 形
们 率 先获 得 “ 革 红 利 ”的 同 时也 让 上 海 发 展 、 改 内涵 提 升 , 同样 必 须 继 续 解 放 思 想 ,
扎 实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 良好 局 面 ; 加 强 教 基础 教 育 率 先 触 及 内涵 发 展 中更 深 层 次 坚 持 改 革 导 向 , 过 观 念 创 新 、 制 创 新 、 通 体 师 队伍 建 设 , 体提 升 了教 师 队 伍 教 育 教 的矛盾, 时, 整 此 基础教育 的转型发展 犹如 模 式 创 新 , 解 发 展 难 题 , 现 上 海 基 础 破 实

上海开放大学

上海开放大学

上海开放大学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构建

简介

上海开放大学原名上海电视大学,成立于1960年。201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上海电视大学更名为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是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是一所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又能提供职业培训和休闲文化教育的现代开放大学。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围绕“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通过遍及全市的办学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灵活、丰富的教育服务。学校的校训是“有教无类,乐学致远”。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0多年来,上海开放大学已培养35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目前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为11万,每年非学历教育规模达50万人次。上海开放大学设有直属开放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学院、残疾人教育学院、老年人教育学院、新农村建设学院和女子学院等8所学院,设有管理系、法律与行政系、金融与会计系、外语系、文学艺术系、信息与工程系、声乐舞蹈教学部、综合教学部等8个系部,以及遍布全市17个区县和相关行业的41所分校。学校曾先后开设61个本、专科专业。2012年,学校共开设本科(专升本)专业16个(其中依托中央电大的专业13个),专科专业29个。全校(系统)共有专职教师1480名、兼职教师2730名。

摘要

1997年以来,在上海构建学习型城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上海电大深化教育教学积极探索并初步构建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并积极实践“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宗旨,在远程开放教育理论与终身教育理论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针对上海广在职成人终身学习的需要,构建了以不断提高“当班人”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通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学习力、应用力、发展力为内涵的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

目标管理-关于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思路与措施上海市教委尹 精品

目标管理-关于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思路与措施上海市教委尹 精品

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推动研究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努力使学 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寻求获取知 识的方法,体验探求知识的过程,发 现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持续学 习的愿望。
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重要的学习领
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丰富和充实 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 的作用,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要有计划地组织 学生走出课堂,在社区、在市和区(县)的各类 青少年活动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获得直接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身心发展。
均衡化是教育政策的必然取向
1、教育均衡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 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有效调控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 同时,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权利,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2、教育均衡化是在社会财富普遍增长、贫
富差距拉大,阶层之间教育差距日趋显现的背景
6、办学格局: 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
补充,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积 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调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拓宽教育投入渠道,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全面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 与,办学形式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格局。
7、提高国际化和开放程度: 高中毕业生英语能力达到世界非英语国家较
适应上海国际化开放城市的要求,具有开 放的胸怀、全球的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2.08.31

•【字号】沪教委基〔2022〕28号

•【施行日期】2022.08.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教育

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沪教委基〔2022〕28号各区教育局、发展改革委、科(经)委、财政局、建设管理委、规划资源局: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关要求,研究制定本市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教育装备配置、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队伍配置、生均经费标准,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切实围绕国家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全面实现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配套措施,促进本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内涵

全面对接国家新课程新教材要求,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导向,优化学生学习空间和资源环境配置。适应“五育”融合新要求,注重软环境建设与优质师资均衡配置,保障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各类活动有效开展。

上海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分析——兼论“政府、学校、社会

上海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分析——兼论“政府、学校、社会

上海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分析——兼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

作者:蒋洁蕾,李爱铭

来源:《基础教育》 2015年第4期

蒋洁蕾,李爱铭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上海已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认定,并形成多种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本文选择其中的7 种模式——即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办学、名优师资流动、新优质学

校推荐项目、委托管理、名校办分校、大学办附属学校,作为蓝本,着重分析政府、学校、社

会在这7 种模式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具体职责,以此透视“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5.04.003

收稿日期: 2015-0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3 年度重大项目“公平视域下中

小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3JJD88001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蒋洁蕾,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李爱铭,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所研究人员。

通讯作者:蒋洁蕾,E-mail:jjl0205@

“优质均衡”是当前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建立在上海两度

蝉联PISA 测试冠军的基础上——这个冠军意味着上海的基础教育质量在国际坐标上得到认可;同时,也建立在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上——这个认定意味着上

海基础教育的均衡水平在宏观层面得到认可。多年探索,上海逐渐形成了多种基础教育均衡化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问题的探

[摘要]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呈现

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产权转让模式、“产权不变,按民办机制运行”模式和新建合作型学校模式。从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履行政府职能,如何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的权益,如何促进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均衡发展,如何管理国有教育资产,如何防范腐败滋生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应明确办学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切实保障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权益,规范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教育资产管理,以推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近年来,各地实行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学校数量不断

上升,改革类型与模式趋于多样,很多地方和学校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一定

程度上缓解了教育需求旺盛与教育供给不

足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改革中的矛盾与问题仍然相当突出。部分地区、部分学校的改革明显与国家有关政策相背离,改革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

改革的无序和混乱。因此,抓紧制定规范改革的系统政策措施,进一步约束和规范办学体制改革行为,对于确保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模式分析尽管

对于各种改革模式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实践层面的改革模式仍然不断翻新,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此,究竟如何评判并加以正确引导,是当前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必须直面

(附件三)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附件三)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附件三)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

育课程计划

(附件三) 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介绍

该文档是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该

计划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研究体验,确保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目标

该计划的目标是:

1. 提供全面的学科教育,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体育和艺术等;

2. 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

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4. 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课程选择。

内容

该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细化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教材选择:选择符合教学要求和国家标准的教材,并鼓励教师进行教材个性化的运用;

3. 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研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4. 评价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既注重对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也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5. 课外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

6. 师资培养: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实施与监督

为确保该计划的有效实施,上海市将采取以下措施:

1.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计划的实施和监督;

2. 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计划的落实;

3. 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实际效果对计划进行调整;

4. 建立投诉和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建议。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跟素质教育有关的诸 多因素中,课程问题是核心 的问题。
一、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这是因为:课程教材是实现 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 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是集 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教育理 念、教育方针的载体,在学校教 育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一、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五、关于课程结构
2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 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 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 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 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 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五、关于课程结构
3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 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 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 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 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 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 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 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 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 践的功能。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 的适应性。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一、本文概述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的文章。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梳理和分析,为相关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当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包括管理体制的架构、运行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深入剖析了当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公平性问题等。

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和发展策略。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优化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要加强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还要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要注重培养专业化的教育管理人才,为基础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公平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本研究基于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其中,教育政策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本研究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的权力分配和运行机制;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的互动关系。

上海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和发展方面041112

上海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和发展方面041112

二、上海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上海率先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依据:
★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人均GDP5000美 元—8000美元;
★ 市民需求呈现高移化趋势。包括教育、健康等需求 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主要矛盾,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将由土地 、投资驱动转向技术和创新驱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 外需求将与国内需求连成一片,三者融合势必要求科技教 育的发展领先社会发展。
原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同志指出:上海的振兴和发展,特 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飞跃,从根本上得益于各行各业都有 一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得益于不断提高的基础教育.
一、上海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2004年 ——提出“一流教育、一流城市”和率先基本
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目标。
二、上海基础教育发展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素。 一是劳动力数量表明城市对劳动力吸引程度和集聚规模; 二是从业人员受中等及高等教育比例,代表劳动力素质; 三是25岁以上人口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口比例,表明高素质劳动
力可获得性。
二、上海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上海建设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对上海教育的挑战
世界级城市的特征:
➢ 服务之城。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服务业从业人员是工业产
国际学校、幼儿园共22所,学约2300名左右,另有 近2000名左右学生本市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就读。
二、上海基础教育发展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三十而立的上海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的上海基础教育

十 一是建立教育科学研究院。通 睹这一盛事 ,实乃人生之大幸 , 希望 引进竞争机制。 这是从全局来讲的 , 对 过教科院广泛开展教研活动 , 让科学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与领导能倍加珍 陪。 于教育 , 还有一个特征是从仅仅 属于 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我曾在一次会 俗话说, 三十而立, 上海的普教 上层建筑的认识 中解放出来 。 议上说 :“ 我有一个梦 , 就是我国的教 已经到了而立 之年 , 我虽年愈九十 , 但 年前 中央号 召进一步解放思 想 , 育改革 与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科学的基 仍承担着 两个任务 。 对 教 育 来 讲 解 放 思 想 的重 点 是 什 r 础上 , 而不是建立在一些领导的意志 个1 ;是领衔国家级重点教 育 么?是 什 么仍 在 阻碍我 们从 不 利于 壬 _} 和瞎指挥上 。 ” 课题 “ 2 世纪 中小学教育模式 ” 探索 1 。 前 进 的 思 想 中解 放 出来 ? 是 洋 教

弹性学制 ,并尝试了 自编教材。 份震惊全美乃至全球的调查报告 上海教 育3 年里 , O 不仅 实现 了 基 《 国家在 危机 之 中 : 育改革势在必 教 础教育的普及 , 而且建立了城 乡 —体 、 结构与布局合理的基础教育体系。不 仅如此 , 0 3 年来 的上海教育还出现了 几个前所未有一
育社会化 , 社会教育化。由于这方面 育能不能市场化 ,结论是要 引进市场 的成果显著 , 现已成 为上海 对外交流 机制 , 但不能 “ ” 这一结论应 当得 化 。 的一个项 目。 到重视 。 好校长任 何时代都会有的 , 关 发现这 十是建立与发展校外教育机构。 键在于行政部 门要深入基层 , 除少年宫外 , 还建 立了少年科技 指导 站, 指导中小学开展 “ 五小 ”小发明 、 ( 小创造 、 小制作 、 小种植 、 小论文 ) 活 动, 极大地提高 了学生 的创新思维 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起步方式

近三年来,我们在探索办学体制改革方面,运用“民办公助”的方式,已办了3 所学校(园),涉及的教育阶段从学前一直到高中。这些学校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公助”不多的情况下,通过“民办”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设施,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关心办学的积极性高涨,学校内部管理、人事、教育教学的改革试验也全面展开。回顾总结三年来的办学过程,无论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办学效益都较好,我们运用了办学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办到了过去长时间想办而没能办成的事。

现在,我们对办学过程、经验和做法,立刻要下定义,定性质或形成完整的规范,可能还为时过早。因为,我认为“民办公助”的方式可能是教育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阶段,一种起步的方式。

在上海基础教育还没有重大突破的大背景下,办学体制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必然带有新旧体制共存的改良色彩,既有过去办学方式的痕迹,又有突破过去的新做法,所以粗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办学体制改革以“民办公助”的方式起步,是由于社会经济方式、生活方式受到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催动、教育面对社会需要严重挑战的结果。

这里,从办学过程的实践来分析这类学校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良好教育有选择的需求。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知识的含主量越来越高。家庭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众多的家庭把子女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作为家庭优先发展的事业”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提供的一般的教育条件,他们希望有好学校,有高质量。由此产生强烈的择校要求,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全部对口入校的做法,解决不了这部分需求。

这是产生民办公助于学校的社会基础。

其次,上海的私有经济成分非常弱小,还不足以支撑社会事业,所以上海至今没有出现纯粹的私立中小学校。由于基础教育投入量大,是没有回报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上海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企业或个人,还没有这样的实力和观念,拿出一块资金完全用于社会的教育事业,这也是产生民办公助”学校的社会经济原因。

再次,上海目前正处于经济全面发展的阶段,各项事业都希望得到资金的投入,虽然近年来,上海的教育在义务教育法”的保障下级育的投入在不断地增长,但比起实际需要来说差距还很大。我们政府目前的经费投入,只能保证教育现状的维持,仅能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质量标准的数量要求。要满足部分家长对良好教育的需求,要在近期产生一些有现代化设施,有较高教

育质量的学校,只靠政府是无法办到的,只有依靠各方合作,共同分担。这是出现民办公助”学校在教育投资方面的因素。

上海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只有清一色的公办学校,所以办学都为统一的规格,教育改革难以在铁板”一块的状态中得到突破。我们的教育改革在大一统的机制下,既受连动的牵制,又没有自主的积极性,而且还可能受到来自上面的各种干预。而民办公助”的体制不同于公办校,把这些学校作为实验基地,比较合适,这是推进教育改革在策略方面的需要。

另外也出现于一种担心,民办公助”的学校有助于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利用。体制改革还没有动作就有人担心国家资产的流失”。我们采取了公助的办法,就不同于私立学校,因为政府对学校

公助”的成分很大,从产权的角度讲,教育局是学校的大股东”,因此对学校校长的选择、招生计划、收费标准及资源配置都能从宏观上进行必要的控制。另外,民办公助”的学校也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利用。突出地表现于对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利用。如有些好校长因年龄的关系按现行政策只能兔职,我们运用民办校承包人的方式保留了这笔宝贵的财富。

基于上面的各方面需要,我们本着遇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办法,逐步形成了我区民办公助”学校的办学模式具体的模式可以归成下面几条:

一、这些学校的定位是国有、公助、民办”

就是说,这些学校的所有制是不变的,变的是教育投入的渠道、教育局和学校的行政关系、学校的管理机制。学校在注册登记时,我们就明确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了保证国有的性质,我们明确董事会中执行董事必须有半数以上的教育局代表。公助的内容是办学承包人可免费使用教育局提供的校舍,学校开办费由教育局承担。

二、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办学享受的政策

为了保证办学者享有民办校的优惠政策,保证拥有办学可能发展的条件,我们用教育局向区政府打报告并由区政府正式发文认可报告的方式,确定学校享有的各方面政策。对于民办公助”学校,我们的想法是, 给扶持的政策,也有相应的风险。我们给的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经费政策

我们明确学校有三年的积累期,三年后学校的办学经费自筹。为了保

证学校在短期内形成自我运行的经济实力。我们同意学校可以收相应的学

费,可以收社会的赞助费,校办产业的收入可以不上交。

2.人员政策。

允许校长自主择优招聘教师。所有教职工在民校服务期间,编制也可列为在编人员(档案在册,人员经费不下达),社会保障方面也可享受公立在编教师的待遇(费用渠道另计)。此条大大解除了聘用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民校师资的合理结构创造了条件。

3.招生政策。

我们对民校也有招生的计划数要求,以保证全区在校学生数总量的平衡。但允许招收部分的择校生。

4.办学自主政策实行比较彻底的校长负责制。从班子的组建,教职工的聘任使用,教育教学的管理,办学特色的形成,教师工资的分配等都放手让校长自己来确定。

三、通过帮助学校制定办学章程,明确学校综合改革的试点要求民办公助”学校是我们综合改革的试验基地。我们明确要求这些学校对办学目标、办学机制、办学特色、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要有改革的项目,我们与办学单位共同商量办学章程,也用文件的方式把改革试验

的项目作为办学的任务规定下来。这些学校在近年实

践的过程中由于改革目标比较清晰,要求比较具体,效果就比较显著。

四、定期召开董事会,定期进行督导和审计为了使民校健康发展,对民校既要放又要管。从学校内部,我们通过定期召开董事会,听取校长办学情况报告,经常及时地对办学进行指导检查。从学校外部,我们要求每个学年对民校进行一次例行的督导检查和财务审计,以保证对学校必要的制度监督。

总之,我区目前实施的办学体制改革,试行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是一种转制”的改革,可能是改革过程中一种过渡方式。但这类学校目前可以包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两类的优势,它可以有公办学校比不了的政策优势,又可以有纯粹的民办学校比不了的基础优势。办这类学校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有可行性,风险也不太大,所以受到社会的欢迎,家长的欢迎,学生的欢迎。办好这类学校的关键是两条,一是政策到位,二是能找到一个好校长。我们愿意努力,和民校的校长共同探索, 保证试点的成功,为我市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