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做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
3、细菌对人类有利的地方
(一)产生腐殖质,如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然后开始腐烂,泥土里的细菌就开始分解苹果,在其它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苹果就逐渐变成了腐殖质。
(二)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比如说生产果酒、泡菜、酸奶等等。
(三)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4、细菌对人类有害的地方,表现为有的细菌会致病。我们平时生病,比如感冒发热、肚子疼,这些都是细菌导致的。
教学、实验记录。
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教材第五页制作酸奶的方法,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酸奶。
教学过程
旁注
一、课前活动
1、出示课本第五页制作酸奶的方法,学生认真阅读,了解酸奶制作的方法及步骤,并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制作酸奶。
2、学生把制作好的酸奶,带一部分到学校。
二、品尝酸奶,交流制作酸奶的方法
3、教师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温度要保持在35℃到40℃;二是卫生,制作酸奶所用的所有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好不要用塑料器皿。
4、过渡:为什么在合适的温度以及条件下,牛奶就变成酸奶了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三、认识细菌,探究酸奶的成因。
1、教师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请大家来猜测一下,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制作酸奶,大家有没有把酸奶制成功呢?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酸奶拿出来,请同学们品尝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
学生品尝酸奶,说一说酸奶的味道如何,制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2、同学们,你们真厉害,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谁来时说一说你是怎样制作酸奶的?
学生交流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的过程、方法以及酸奶制作过程中的注意点。
《自制酸奶》教案
《自制酸奶》教案教案标题:自制酸奶教案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2.掌握制作酸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酸奶的制作兴趣,并增加对酸奶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1.PPT和投影仪。
2.酸奶原料:牛奶、酸奶菌。
3.制作酸奶的容器:玻璃瓶、密封盒等。
4.适量的酸奶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平时喜欢吃的酸奶品牌,并询问他们对酸奶有哪些了解。
2.利用PPT展示一些酸奶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PPT向学生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牛奶中的乳糖经过酸奶菌的作用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变酸。
2.解释酸奶菌的作用:酸奶菌是一种细菌,它能够利用牛奶中的乳糖进行发酵,产生乳酸,并将牛奶中的蛋白质变为乳酸菌的营养源。
3.介绍酸奶的益处:酸奶富含乳酸菌和蛋白质,能够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
Step 3:实践操作(40分钟)1.将适量的牛奶倒入容器中,加热至80°C左右,保持10分钟,使牛奶杀菌。
2.冷却至温度为37°C左右,加入适量的酸奶菌,搅拌均匀。
3.将酸奶容器密封,并放置于温暖的地方,保持温度不低于37°C,发酵12-24小时。
4.品尝酸奶的口感和味道,并与市售酸奶进行对比。
Step 4:交流与总结(10分钟)1.鼓励学生展示自制酸奶的成果,分享制作的过程和感受。
2.总结酸奶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3.提问学生对酸奶的认识有哪些改变,并展开讨论。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酸奶的其他制作方法、酸奶的营养价值、酸奶与其他食物的搭配等。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演示其他制作方法或分享有趣的酸奶知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在家里亲自制作一次酸奶,并记录制作过程和体会。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酸奶制作的小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家酿造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家酿造酸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及相关材料;2. 研究酸奶的酿造过程,并掌握相应的实验步骤;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4. 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酸奶的制作原理;2. 酸奶的材料和酿造过程;3. 酸奶的健康价值和食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研究酸奶的制作原理;2. 掌握酸奶的酿造过程;3. 了解酸奶的健康价值。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牛奶、酸奶菌、保温瓶、温度计等;2. 实验材料:酸奶制作步骤的图文材料;3. 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健康价值的PPT。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市售酸奶的包装和品牌,引起学生对酸奶的认识和兴趣。
2. 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简单介绍酸奶的发酵过程和作用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3. 展示实验步骤: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酸奶的制作步骤,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作用和顺序。
4. 实施实验: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步骤将牛奶酿造成酸奶,并观察发酵的变化。
5. 小结与讲解: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酸奶的酿造过程和发酵的原理。
6. 引导讨论:向学生提问酸奶的健康价值和食用方法,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询问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在家进行酸奶的酿造实验,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体验;2. 组织学生进行酸奶的健康价值宣传活动,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家人和同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学生实验的操作准确性;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4. 学生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健康价值的理解程度。
以上为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家酿造酸奶》教案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教案中的内容。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 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勺子。
- 制作酸奶的步骤展示板。
- 课件或PPT。
教学步骤
1. 导入: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定义和它对人体的好处。
2. 理论讲解:简单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即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而制成。
3. 实践操作:
-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材料。
- 将牛奶加热至40-45摄氏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然后让学生观察牛奶的变化。
- 加入一定量的酸奶菌,用勺子充分搅拌均匀。
- 将混合液倒入中,盖上盖子。
- 将放置在保温环境中,保持恒定的温度。
4.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每天酸奶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味
道和质地等。
5.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酸奶的制作过程,并强调每个步骤的
重要性。
6. 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制作酸奶过程中添加其他食材,比如水果或蜂蜜,观察对酸奶的影响。
7. 运用与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酸奶,并与同学们交
流观察结果和经验。
教学评价
- 制作酸奶的操作是否正确。
- 观察酸奶变化情况的描述是否准确。
- 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情况。
教学延伸
-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和不同种类的酸奶。
- 学生可以与家人一起制作酸奶,开展家庭科学实验。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酸奶的制作原理。
2. 酸奶的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1. 酸奶的制作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1. 酸奶发酵剂。
2. 鲜牛奶。
3. 消毒过的容器和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章:酸奶的制作原理1.1 引入:讲解酸奶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酸奶产生兴趣。
1.2 讲解: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包括乳酸菌的作用和发酵过程。
1.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章:酸奶的制作材料2.1 引入:介绍酸奶制作所需材料。
2.2 讲解:讲解鲜牛奶和酸奶发酵剂的作用。
2.3 互动:学生讨论酸奶材料的选择和重要性。
第三章:酸奶的制作过程3.1 引入: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2 讲解:讲解如何将鲜牛奶加热至适宜温度,加入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灌入容器。
3.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酸奶的发酵和储存4.1 引入:讲解酸奶的发酵和储存条件。
4.2 讲解:讲解酸奶需要在温暖的环境下发酵,放入冰箱冷藏储存。
4.3 互动:学生讨论酸奶的发酵和储存方法。
第五章:酸奶的品尝和分享5.1 引入:讲解酸奶的品尝和分享的意义。
5.2 讲解:讲解如何品尝酸奶,以及与同学分享制作的经验和成果。
5.3 互动:学生品尝酸奶,分享制作心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操作是否正确。
2. 学生是否能准确回答酸奶制作的相关问题。
3. 学生是否能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经验。
第六章:酸奶的变质与保鲜6.1 引入:讲解酸奶的变质原因和保鲜方法。
6.2 讲解:讲解酸奶在制作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质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保鲜酸奶。
6.3 互动:学生讨论如何判断酸奶是否变质,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第七章:酸奶的食用方法7.1 引入:介绍酸奶的不同食用方法。
7.2 讲解:讲解酸奶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搭配水果、谷物等食用,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做酸奶》教学设计初稿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
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学重点和难点:自己动手做酸奶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一、自己动手做酸奶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
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
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
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
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一)、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②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1)教师先播放一段细菌繁殖分裂的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再出示一则新闻资料,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2)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5代以后的数量。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实验材料,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食品和健康的内容,对于酸奶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能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如何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制作出美味的酸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实验材料。
2.酸奶制作视频或图片。
3.实验操作指导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酸奶的制作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酸奶是如何制作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然后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操作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进行。
4.巩固(5分钟)实验完成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奶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如医学、化妆品等。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学习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1. 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实验操作。
2. 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教学准备:1. 酸奶制作材料:牛奶、乳酸菌、糖、容器等。
2. 实验操作工具: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3. 酸奶制作原理和营养价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喝过酸奶吗?酸奶有什么特点?二、酸奶的制作原理(5分钟)1. 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的过程。
2. 讲解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三、酸奶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酸奶材料。
2.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制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a. 加热牛奶至沸腾,冷却至适宜温度。
b. 加入糖溶解。
c. 加入乳酸菌搅拌均匀。
d. 分装到容器中,密封发酵。
四、观察酸奶发酵(10分钟)2.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酸奶发酵的时间和变化。
五、分享酸奶制作心得(5分钟)1. 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酸奶制作过程和心得。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尝试自己制作酸奶,并向家人分享酸奶的营养价值。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乳酸菌的探究活动,深入了解乳酸菌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酸奶的制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营养价值,增强了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酸奶的品尝与评价(5分钟)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味道、口感等方面对酸奶进行评价。
七、酸奶的保存与食用方法(5分钟)1. 学生了解酸奶的保存方法,如冷藏保存、避免光照等。
2. 学生学习酸奶的食用方法,如直接食用、搭配水果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做酸奶》。
2. 教学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能够自己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酸奶;•了解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学重难点•酸奶制作原理;•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4. 教学准备•实验用牛奶;•酸奶发酵剂;•放大镜。
5. 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引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呢?”5.2 理论讲解讲解酸奶制作原理,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
5.3 实验操作1.将实验用牛奶倒入容器中;2.加入酸奶发酵剂;3.静置12小时。
5.4 观察现象观察酸奶的外观、颜色、味道等情况,用放大镜观察其中的大肠杆菌。
5.5 总结感想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酸奶制作的原理和大肠杆菌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6. 课后作业1.回答问题:“酸奶中的大肠杆菌是如何起作用的?”;2.在家中尝试做出酸奶,并简单写出制作过程。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中积极参与,提高了科学素养。
但是,在实验操作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学生的意外伤害。
针对教学效果,课后作业是与本节课紧密结合的,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是,在检查作业时需要特别注意,确保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同时,对于学生疑问,也需要及时解答,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课上教做酸奶教案
科学课上教做酸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动手操作,掌握酸奶的制作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难点:理解发酵过程和掌握酸奶的制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容器、搅拌器等。
2. 实验条件:教室或实验室,需要有加热设备。
3. 教学内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你们知道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2. 讲解: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即利用酸奶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变成酸奶。
3. 操作演示:老师向学生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包括加热牛奶、添加酸奶菌、保持温度等步骤。
4.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按照老师的演示进行酸奶的制作。
5.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酸奶的发酵过程,记录温度变化和酸奶的状态。
6. 总结讨论:学生就酸奶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了解了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掌握了酸奶的制作技巧,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也增强了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尝试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制作酸奶,并记录制作过程和结果,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酸奶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实验中。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意识不足,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安全教育。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发酵和微生物的知识,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
六年级科学上册 做酸奶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做酸奶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及原理。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酸奶的制作过程。
2. 乳酸菌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巧。
2. 乳酸菌的观察。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讲解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喝过酸奶吗?酸奶是什么味道的?它是怎么制成的呢?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做酸奶。
二、酸奶的制作原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2. 学生通过PPT或讲解资料,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演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操作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乳酸菌的变化。
四、观察乳酸菌(10分钟)1.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乳酸菌,了解其形态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总结酸奶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尝试自己制作酸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乳酸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知识掌握方面的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探索酸奶的多样性(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酸奶只能用牛奶制作吗?能不能用其他乳制品来制作酸奶?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乳制品(如酸奶、羊奶等)制作酸奶,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酸奶的营养价值(5分钟)1. 教师讲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了解酸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备》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酸奶的制备原理和步骤;
2. 掌握制备酸奶的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酸奶的定义和功效;
2. 制备酸奶的材料和工具;
3. 制作酸奶的步骤;
4. 酸奶的保存和食用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问答方式引入酸奶的定义和功效,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好处和为什么要制作酸奶。
2. 理论讲解
介绍制备酸奶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讲解酸奶的制备原理和步骤。
3.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酸奶制备实验,指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操作步
骤进行实验,并注意安全和卫生。
4. 实验总结
让学生观察、品尝酸奶,并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制备过程和体验。
5. 归纳概括
归纳酸奶制备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思考酸奶的保
存期限和食用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评价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评价他们是否理解酸奶的制备原理
和步骤;
3.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评价他们是否对酸奶的保存和食用注
意事项有所了解。
五、教学资源
1. 酸奶制备实验材料和工具;
2. 讲解酸奶制备原理和步骤的PPT资料;
3. 学生实验报告表。
六、教学延伸
1. 给学生布置制备其他发酵食品的实验任务,如酸菜、豆腐等;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形式的酸奶制备方法。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备》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对
您有帮助!。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的第二课。
本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直观的实验和有趣的互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难点:乳酸菌的作用,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的作用。
2.实验法:学生动手做酸奶,观察实验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PPT、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温度计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喝过酸奶吗?酸奶是什么味道的?酸奶是如何制作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的作用。
通过PPT展示酸奶的制作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动手做酸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酸奶制作过程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酸奶除了可以发酵牛奶,还可以发酵哪些食物?乳酸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哪些?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过程。
2.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讲解法: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教师需要进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酸奶菌种、牛奶、糖、容器等实验材料。
3.实验仪器和设备:烧杯、搅拌棒、温度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知道酸奶是什么吗?”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如何制作酸奶。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酸奶是如何制作的吗?”、“乳酸菌是如何发酵的?”等,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科学六上《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酸奶的营养价值。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课文还提到了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酸奶的制作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食品安全知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酸奶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做酸奶》课文。
2.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发酵箱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制作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做酸奶》,了解酸奶的制作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酸奶的制作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作酸奶。
–确保实验材料干净卫生。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4.巩固(10分钟)学生观察制作好的酸奶,讨论酸奶的制作过程,总结制作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制作原理,探讨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2.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3.发现酸奶对人体的好处。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掌握酸奶制作的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为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跟踪调控制作过程。
3.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1.确定实验工具和材料,如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塑料杯等;2.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如酸奶制作的步骤图。
4.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酸奶的简介及酸奶的制备原理;2.酸奶的制作方法;3.酸奶的调制及营养价值。
5. 教学过程1.开场语教师简单介绍酸奶及酸奶的营养价值。
2.导入教师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发言探讨酸奶与牛奶的区别,诱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介绍酸奶制作原理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教师详细讲解酸奶原理,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发酵过程。
4.展示制作过程教师进行现场制作酸奶演示,引导学生观看整个制作过程。
5.实践操作学生进行酸奶制作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过程,确保操作规范。
6.探究酸奶的营养价值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制作的酸奶产品探究酸奶营养成分,并引导学生发现酸奶对身体的好处。
7.小结教师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教学评价本节科学课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学生制作的酸奶质量;2.学生是否能够掌握酸奶制作的方法与原理;3.学生是否能够发现酸奶对身体的价值。
二、教学反思优点1.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酸奶的原理与制作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与原理。
3.教师让学生通过探究酸奶的营养成分及价值,让学生了解到酸奶的多种营养成分,并且加深了学生对酸奶的认识。
不足1.酸奶制作过程的时间比较长,容易让学生产生无聊和疲惫。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应问题不够耐心,对学生的问题没有耐心回答。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酸奶的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实验材料,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原理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基础,对于观察和操作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同时,他们对于食物的制作和原理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原理和细菌的生长条件可能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能够独立完成酸奶的制作实验。
3.理解酸奶的制作与细菌的生长条件之间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原理。
2.细菌的生长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酸奶的制作原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酸奶的制作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发酵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同时引出本课的主题——做酸奶。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同时讲解细菌的生长条件。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酸奶的制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酸奶的制作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制作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泡菜、发酵面包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酸奶的制作原理和细菌的生长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酸奶的制作原理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板书酸奶的制作过程、原理以及细菌的生长条件。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上册《做酸奶》教案
一、品尝酸奶。
1、请同学们把自己小组做成的酸奶拿出来进行品尝,选出每小组一名评委。
生:1、品尝酸奶,评选出最好的。
二、认识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体验其惊人的繁殖速度。
​
​2、教师介绍: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合起来只有头发丝那么粗),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繁殖迅速(几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细菌的繁殖数量。
4、酸奶是怎么制成的呢?教师进行小结。
四、认识细菌的功与过。
5、引导学生讨论: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菌的特点,你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细菌有着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危害呢?
6、引发我们生病的细菌我们称之为病菌,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帮助我们预防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