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做酸奶》教案

合集下载

《自制酸奶》教案

《自制酸奶》教案

《自制酸奶》教案

教案标题:自制酸奶

教案目标:

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2.掌握制作酸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酸奶的制作兴趣,并增加对酸奶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1.PPT和投影仪。

2.酸奶原料:牛奶、酸奶菌。

3.制作酸奶的容器:玻璃瓶、密封盒等。

4.适量的酸奶菌。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平时喜欢吃的酸奶品牌,并询问他们对酸奶有哪些了解。

2.利用PPT展示一些酸奶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

1.通过PPT向学生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牛奶中的乳糖经过酸奶菌的作用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变酸。

2.解释酸奶菌的作用:酸奶菌是一种细菌,它能够利用牛奶中的乳糖进行发酵,产生乳酸,并将牛奶中的蛋白质变为乳酸菌的营养源。

3.介绍酸奶的益处:酸奶富含乳酸菌和蛋白质,能够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

Step 3:实践操作(40分钟)

1.将适量的牛奶倒入容器中,加热至80°C左右,保持10分钟,使牛奶杀菌。

2.冷却至温度为37°C左右,加入适量的酸奶菌,搅拌均匀。

3.将酸奶容器密封,并放置于温暖的地方,保持温度不低于37°C,发酵12-24小时。

4.品尝酸奶的口感和味道,并与市售酸奶进行对比。

Step 4:交流与总结(10分钟)

1.鼓励学生展示自制酸奶的成果,分享制作的过程和感受。

2.总结酸奶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3.提问学生对酸奶的认识有哪些改变,并展开讨论。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酸奶的其他制作方法、酸奶的营养价值、酸奶与其他食物的搭配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2. 做酸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前一节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细菌的传播,从而养成卫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酸奶的知识,已经具备动手独立制作酸奶的能力,对酸奶的制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以此导入细菌知识的学习。

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由乳酸菌将牛奶发酵变成的。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繁殖特点。

3、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4、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团结合作、交流研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怎样做酸奶,知道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变成了酸奶。

解决措施:采用学生制作经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解决措施:通过模拟实验,归纳计算规律,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制作的酸奶、白纸、多种颜色的粘土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酸奶制作交流会

1、师:上节课,我们学学习了如何做酸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酸奶的做法,(大屏幕出示酸奶的做法)。

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煮沸、冷却、加入、搅拌、装入和保温。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 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勺子。

- 制作酸奶的步骤展示板。

- 课件或PPT。

教学步骤

1. 导入: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定义和它对人体的好处。

2. 理论讲解:简单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即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而制成。

3. 实践操作:

-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材料。

- 将牛奶加热至40-45摄氏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然后让学生观察牛奶的变化。

- 加入一定量的酸奶菌,用勺子充分搅拌均匀。

- 将混合液倒入中,盖上盖子。

- 将放置在保温环境中,保持恒定的温度。

4.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每天酸奶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味

道和质地等。

5.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酸奶的制作过程,并强调每个步骤的

重要性。

6. 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制作酸奶过程中添加其他食材,比如水果或蜂蜜,观察对酸奶的影响。

7. 运用与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酸奶,并与同学们交

流观察结果和经验。

教学评价

- 制作酸奶的操作是否正确。

- 观察酸奶变化情况的描述是否准确。

- 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情况。

教学延伸

-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和不同种类的酸奶。

- 学生可以与家人一起制作酸奶,开展家庭科学实验。

劳动技术制作酸奶教案

劳动技术制作酸奶教案

劳动技术制作酸奶教案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教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等学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酸奶怎么做科学实验教案

酸奶怎么做科学实验教案

酸奶怎么做科学实验教案

教案标题:探究酸奶制作的科学实验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奶制作的基本原理;

2. 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酸奶种子)、温度计、试管、试管架、加热装置、计时器、温度计、pH试纸等;

2. 实验工具:实验报告模板、实验记录表、实验安全须知。

教学过程:

引入:

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喝酸奶吗?酸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我们今天将通过一个科学实验来探究酸奶的制作过程。

实验步骤: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每组3-4人,讨论酸奶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可能的实验步骤。

2. 实验材料准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并说明每种材料的作用。

3. 实验操作:

a. 温度控制:将牛奶倒入试管中,使用温度计测量牛奶的温度,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b. 添加酸奶菌:将适量的酸奶菌(酸奶种子)加入试管中,轻轻摇晃均匀。

c. 加热处理:将试管放入加热装置中,加热至一定温度(例如40-45摄氏度),并计时。

d. 静置发酵:将试管放置在试管架上,静置一段时间(例如4-6小时)进行

发酵。

e. 检测pH值:使用pH试纸测试酸奶的pH值,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实验观察与记录:

1. 观察酸奶的变化:学生观察酸奶的颜色、质地和气味等变化,并记录在实验

记录表中。

2. 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将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pH值等数据记录在实验

记录表中。

实验讨论与分析:

1. 分组讨论:学生回到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解释酸奶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

(一)、布置任务:

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

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

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

(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

事物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2、让学生

通过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用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点及对人

的作用,以及认识到细胞是生命体的根本单位;4、能够进行

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

并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能够利用显微镜

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

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我们将进行水滴里的生物的观察活动,通过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并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并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中,我们将通过做酸奶来认识细菌的存在,并了解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以及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同时,我们还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惯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研究,共同进步。

2、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细胞的存在。

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并进行标注。

《自制酸奶》教案

《自制酸奶》教案

《自制酸奶》教案

自制酸奶教案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教授学生如何制作自制酸奶。

教学材料

- 牛奶

- 酸奶菌种

- 糖(可选)

- 水果(可选)

教学步骤

1. 准备材料:将牛奶加热至85°C左右,然后冷却至42°C。

2. 添加酸奶菌种:将酸奶菌种加入冷却后的牛奶中,搅拌均匀。

3. 发酵:将混合物倒入密封中,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发酵6-8小时。

4. 加工:将发酵好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2-3小时。

5. 个性化调味:在冷藏后的酸奶中加入适量的糖和水果,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

6. 品尝:享用自制酸奶,享受健康美味。

教学要点

- 牛奶应当加热至85°C杀菌,然后冷却至42°C以便酸奶菌种发酵。

- 发酵时应将混合物放置在温暖的地方,一般需要6-8小时。

- 冷藏后的酸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糖和水果等调味品。

- 自制酸奶是一种健康美味的食品,适合作为早餐或小食品。

拓展活动

- 让学生尝试在自制酸奶中加入不同种类的水果,比较口味的差异和个人偏好。

-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牛奶,比如豆奶或椰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制酸奶。

六年级自制酸奶劳动教案

六年级自制酸奶劳动教案

六年级自制酸奶劳动教案

教案标题:六年级自制酸奶劳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掌握制作酸奶的基本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意识,增强他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教学重点:

1. 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 制作酸奶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1. 酸奶制作所需的食材和器具:牛奶、酸奶菌、保温杯、勺子等。

2. 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的PPT或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酸奶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酸奶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2. 提问:你们平时喜欢吃酸奶吗?为什么?

Step 2: 探究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1. 分组讨论:你们认为酸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有什么原理?

2. 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3.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并进行讲解。

Step 3: 制作酸奶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展示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的PPT或教学板书。

2. 逐步解释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制作酸奶时要注意卫生和清洁。

Step 4: 分组实践制作酸奶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按照步骤进行酸奶的制作,并互相协作。

3.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Step 5: 品尝和总结

1. 等待酸奶发酵完成后,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

2. 学生根据口感和味道,进行品尝评价和总结。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做酸奶(第二课时)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做酸奶(第二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做酸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2.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3.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

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做好的酸奶、豆子、纸杯。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展示会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酸奶的方法(板书课题)。回家后同学们亲自做了酸奶。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吗?这么多,你们可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展示交流会。要求:在酸奶展示交流会上,你要观察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制作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并且要向同学介绍你自己做的酸奶(颜色、味道、制作方法等)。下面我们就分组进行交流。

2.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学生一:我做的酸奶颜色乳白,味道甜甜的、酸酸的。

学生二:(教师播放课件)我是这样做成的:

①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③再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里,盖上盖子。

④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学生三:(教师播放课件)制作酸奶时必须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都要进行消毒处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乳酸菌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乳酸菌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乳酸菌酸奶》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乳酸菌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研究制作乳酸菌酸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1. 乳酸菌酸奶菌种。

2. 新鲜牛奶。

3. 温度计。

4. 酸奶机/保温袋。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杯乳酸菌酸奶,引导学生思考乳酸菌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可能的原理。引入:通过展示一杯乳酸菌酸奶,引导学生思考乳酸菌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可能的原理。

2. 讲解:讲解:

- 介绍乳酸菌酸奶的好处和营养价值,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制作乳酸菌酸奶。

- 讲解乳酸菌的作用,解释它如何通过发酵将牛奶变成酸奶。

- 说明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操:实操:

- 将部分牛奶倒入锅中,加热至大约 80°C,然后冷却到约 40°C。

- 把乳酸菌酸奶菌种倒入温度适宜的牛奶中,并轻轻搅拌均匀。

- 把混合物倒入酸奶机/保温袋中,保持恒温约 40°C,并等待约

6-8 小时,使其发酵。

- 发酵完成后,将酸奶放入冰箱冷藏。

4. 总结:让学生回顾制作过程,强调制作酸奶的原理和重要步骤。总结:让学生回顾制作过程,强调制作酸奶的原理和重要步骤。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探究不同温度下的发酵时间对酸奶质量的影响。

2. 鼓励学生自己制作酸奶,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和步骤是否正确。

2. 通过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乳酸菌酸奶制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乳酸菌酸奶》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水滴里的生物》《做酸奶》《馒头发霉了》《搭建生命的积木》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第二课做酸奶

1、认识细菌和病毒,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2、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3、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1、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2、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

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第一课,主题为“做酸奶”。本节课通过设计让学生了解构成酸奶的微生物以及酸奶的制作过程,并对比酸奶与牛奶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受益匪浅。

一、情境营造:学生的生活中有没有喜欢喝酸奶的人?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有喜欢酸奶的人,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情境营造:

1. 征求学生的意见,问学生是否喜欢喝酸奶,喝酸奶的好处是什么?

2. 老师自己带一瓶酸奶,询问学生是否有同样的经历。

3. 引导学生谈论喝过的酸奶品牌以及口感。

这样的情境营造可以使学生产生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酸奶的知识。

二、知识探究:了解酸奶的微生物以及制作过程

1. 微生物的作用

运用PPT,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酸奶的微生物,生动真实的展现让学生体会微生物工作的强大能力,并明确微生物的作用。

2. 酸奶与牛奶的不同

在运用PPT展示酸奶与牛奶的差异图片,学生可以上手比较酸奶中乳糖的分解和微生物生长的差异,之后通过对比牛奶和酸奶的不同展现酸奶的生产制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酸奶与牛奶的不同之处。

三、相关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习效果

1. 动手实验:制作酸奶

教师准备的标准制作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将生产制作过程应用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过程的掌握了解制作酸奶的方法。

2. 精准提问:快速检验学生学习结果

- 什么是酸奶的微生物?

- 酸奶和牛奶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 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加热可以杀死一切微生物吗?

通过这样的精准提问,可以判断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进而在后续授课的过程中调整教学策略。

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制发酵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制发酵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制发酵酸奶》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发酵过程

- 学会自制酸奶的方法和步骤

-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 酸奶制作的基本材料:牛奶、酸奶菌

- 实验器材:锅、温度计、玻璃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酸奶的健康功效和受欢迎程度,激发学生对酸奶制作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发酵过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3. 材料准备:向学生展示酸奶制作所需的材料,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4. 实验操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酸奶的制作:

- 步骤一:将适量牛奶倒入锅中,加热至80摄氏度左右。

- 步骤二:将加热后的牛奶冷却至40摄氏度左右。

- 步骤三:将酸奶菌倒入玻璃中,加入适量的冷却后的牛奶,

搅拌均匀。

- 步骤四:将混合物静置于室温下发酵6-8小时。

- 步骤五:将发酵后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待冷却后即可食用。

5. 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制作过程,并与他们分享自己制作

的酸奶的喜悦和成就感。

6. 展示与分享: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酸奶,并与全班

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7. 提问与讨论: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他们对酸奶制作的理解

和记忆。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酸奶制作的研究心得或小结。

教学扩展

- 邀请学生带来不同口味的酸奶,进行品尝和讨论。

- 鼓励学生尝试自制其他发酵食品,如酸奶冰淇淋、酸奶蛋糕等。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 评估学生的研究笔记或作业,检查他们对酸奶制作的理解程度。

-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促进研究氛围的形成。

科学制作酸奶教案中班语言

科学制作酸奶教案中班语言

科学制作酸奶教案中班语言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酸奶制作的原理和步骤。

2. 难点,掌握酸奶发酵的温度和时间控制。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容器。

2. 实验器材,玻璃杯、勺子、温度计、保鲜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酸奶是如何制作的。

2. 实验操作:

(1) 将牛奶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酸奶菌。

(2) 用勺子搅拌均匀后,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确保在适宜的发酵温度范围内。

(3) 用保鲜膜盖住玻璃杯,放置在温暖的地方,让其静置发酵。

3.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酸奶的变化,记录发酵的时间和温度。

4. 总结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酸奶的制作步骤和发酵条件,讨论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步骤,还培养了动手实践和观察实验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小学劳动技术酸奶工艺教案

小学劳动技术酸奶工艺教案

小学劳动技术酸奶工艺教案

酸奶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醇香的乳制品,深受人们喜爱。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教授给学生制作酸奶的工艺,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他们了解食品的制作过程和卫生知识。本文将为小学劳动技术酸奶工艺教案提供一个详细的步骤,并探讨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工具和材料准备

1. 工具:塑料容器,搅拌勺,温度计。

2. 材料:新鲜牛奶,酸奶菌。

二、步骤详解

1. 牛奶的处理

a. 将新鲜牛奶倒入塑料容器中,容器要事先用热水冲洗干净,确保卫生。

b. 将牛奶加热至70摄氏度左右,然后保持温度不变,待用。

2. 酸奶菌的添加

a. 取一小勺酸奶菌,轻轻搅拌至均匀。

b. 将搅拌均匀的酸奶菌倒入加热后的牛奶中,并用搅拌勺轻轻搅拌均匀,确保酸奶菌均匀分布在牛奶中。

3. 发酵过程

a. 将加有酸奶菌的牛奶倒入塑料容器中,盖好盖子,确保容器密封。

b. 将容器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静置,保持温度在38-43摄氏度之间。可以放在暖气旁或者包裹上一层毛巾进行保温。

c. 发酵时间一般为6-8小时,视温度而定。当酸奶呈现结块状,并有一定的

酸味时,即可停止发酵。

4. 冷却和储存

a. 发酵结束后,将酸奶放入冰箱冷却,以停止发酵。

b. 冷却后,可以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酸奶了!如需储存,可以将酸奶倒入干

净卫生的容器中,盖好盖子,放入冰箱保存。

三、背后的科学原理

酸奶制作的背后是乳酸发酵的过程。酸奶菌是一种乳酸杆菌,在适宜温度下,

它们能够利用牛奶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乳酸的产生会使牛奶的酸碱度下降,从而改变牛奶的性质。

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加热牛奶有助于消灭其他细菌和微生物,以保证发酵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上册《做酸奶》教案

一、品尝酸奶。

1、请同学们把自己小组做成的酸奶拿出来进行品尝,选出每小组一名评委。

生:1、品尝酸奶,评选出最好的。

二、认识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体验其惊人的繁殖速度。​

​2、教师介绍: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合起来只有头发丝那么粗),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繁殖迅速(几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细菌的繁殖数量。

4、酸奶是怎么制成的呢?教师进行小结。

四、认识细菌的功与过。

5、引导学生讨论: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菌的特点,你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细菌有着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危害呢?

6、引发我们生病的细菌我们称之为病菌,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帮助我们预防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