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案例_管理心理学案例

组织行为学案例_管理心理学案例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4.1 对时代华纳公司群体决策的分析2000年春季,时代华纳最终完成了它与美国在线的合并。

就在批评者纷纷指责这场购并活动会带来难以驾驭的市场垄断时,你一定以为时代华纳的管理层会很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但是,它在4月30日做出的决策使它的形象黯然失色。

当时,时代华纳正在与沃尔特·迪士尼公司重新谈判,确定华纳公司使用迪士尼有线电视的3个频道需要支付多少费用,以及迪士尼公司是否会更新时代华纳转播ABC新闻网的权利(ABC隶属于迪土尼公司)。

谈判在5个月前就开始了,但却一直没有结果,最后期限被延长了7次。

时代华纳公司与迪士尼公司谈判者之间的相互仇恨越来越深。

到4月底时,它们终止了面对面的对话,相互之间的沟通仅仅通过传真方式来进行。

4月26日,离最后一次谈判的截止日期仅差5天,也是时代华纳在ABC拥有转播权的到期日,ABC向时代华纳公司发了—份传真,通报说,截止日期之后,迪士尼公司希望时代华纳在1个月的扫描时段里继续转播ABC;节目直到5月24日,这段时间电台测查观众的意见以决定要选择的广告公司的类型。

丽时代华纳公司过去一直坚持的是8个月的延长期。

这封传真的口气使时代华纳公司的—些高层经营者火冒三丈。

他们感到ABC公司以一种命令的口吻在进行谈判。

在时代华纳内部,高层经营者们开始考虑在他们提供有线电视服务的350万用户中终止A13(3节目。

—些人认为终止节目相当冒险。

由于有线电视公司并不十分普及,而且常被视为实行价格垄断,所以,—些时代华纳的高层人士担心,受到指责的会是他们自己而不是迪士尼公司。

其他人则认为,迪士尼公司是问题的导火索。

如果时代华纳公司能有效地传达这一信息的话,迪士尼应该会受到更多指责,至少也会受到同样程度的指责。

同时,他们怀疑,ABC公司会因此而失去每天300万美元的广告收人。

他们盘算着,对ABC信号的封锁,可能会最终使迪士尼公司同意时代华纳的条款。

4月30日,星期日,依然没有达成协议,两家公司之间越来越多的是简短传真,没有一方改变他们的要求。

国家开放大学《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A. 所有组织中B. 一定组织中C. 社会组织中D. 管理组织中2.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 人际关系B. 协作愿望C. 共同目标D. 共同目标3.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

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A. 多层次性B. 多学科交叉性C. 两重性D. 实用性4.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 管理的两重性B. 人的两重性C. 组织的两重性D. 多学科性E. 多层次性5.测量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对人的行为先后数次测量的一致性是指()A. 测量的信度B. 测量的效度C. 测量的难度D. 测量的规律性6.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测验法7.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A. 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 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 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 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E. 所得结论的再现性8.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全面表示。

(×)9.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是:()A. 管理学B. 组织行为学C. 社会学D. 心理学10.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 心理学B. 社会学C. 人类学D. 政治学E. 生物学第二章个体行为1.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A. 个人主观内在因素B. 心理因素C.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D. 生理因素2.人的行为特征有()A. 自发的B. 有原因的C. 有目的的D. 持久性的E. 可改变的3.人的行为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引发的。

(×)4.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A. 知觉防御B. 晕轮效应C. 首因效应D. 定型效应5.社会知觉主要包括()A. 对人知觉B. 人际知觉C. 角色知觉D. 因果关系知觉E. 自我知觉6.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的含义:具有一致性目标的人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所构建起来的相互协作并具有一定边界的社会群体。

2、组织的构成要素和特点:(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承担特定功能的群体。

(2)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的(3)组织的本质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关系体系(4)组织是有边界的。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运行秩序、制度规范4、公共组织的特点(基本属性):(1)法制权威性(2)层次性(3)公益性5、公共组织行为的基本属性;个体性、整体性、公益性、公共性。

第二章知觉、归因与公共组织管理1、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2、社会知觉的特点(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2)社会知觉遵循图形—背景原则(3)社会知觉需运用图式。

3、社会知觉偏差及其管理启示:(1)首因效应管理启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长期、反复地考察一个人,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认识。

(2)近因效应管理启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宣传教育时,要让自己的观点在最后得到重复和强调,使员工加深印象,形成符合管理者需要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以使员工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正确的社会知觉。

(3)刻板效应管理启示:管理者应抛弃陈旧的、古板的观念,以公正合理的视角去管理人。

应该与不同的群体成员进行长期、深入、一对一的交往。

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对某类人的消极刻板印象,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管理绩效。

(4)晕轮效应管理启示:作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时必须防止晕轮效应的出现。

不能由一点便论及全部。

认识员工,切记狂热;要注重内涵品质,不要注重外表;要持发展的观点,不要僵化、静止;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去捕捉现象背后的本质。

(5)期望效应管理启示:管理者如果对员工给予积极的期望,确认员工有较大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给予员工以鼓励和帮助,那么员工就有可能因管理者的所作所为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工作更加努力,工作绩效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第四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四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 (1)建议者,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 人;(2)信息加工者,搜集有用信息的人; (3)总结者,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 体目标服务的人;(4)评价者,帮助检验 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维护角色
• (1)鼓励者,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 (2)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3)折衷 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 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4)监督者, 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 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 一个研发小组 • 参加合唱的学生 • 某个商场前围观的群众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 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满足 自己的社会需要。
• 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其具备特殊的 功能: 1、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 (4)归属需要(5)权力需要(6)完成任务的需要
4.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 强化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削弱不符合组织目 标的规范。阿尔文赞德提出指导原则。 • 强化群体规范的原则:1.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 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 少东西;2.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3.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 献的;4.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 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 遵守;5.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 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2.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 • • • 个体特征。智力越高,越不愿意建立遵循规范 群体构成。同质群体比异质更容易确认规范。 群体任务。常规、清楚任务,规范易形成。 地理环境。工作地点近、相互作用机会多,易 形成规范。 • 组织规范。多数群体规范与组织规范一致,如 果群体成员不赞成组织的规范,发展与组织相 对抗的规范,如怠工、罢工等。 • 群体绩效。成功群体维持现有规范并发展与其 一致的新规范。失败群体改变重建有关规范。

第四章群体心里与群体行为案例(1)

第四章群体心里与群体行为案例(1)

客户们进行解释;可包坚持要提价。在冷场后, 客户们进行解释;可包坚持要提价。在冷场后,梅厂长请伍教 授发言,伍教授既分析了销售中期提价带来的一些问题, 授发言,伍教授既分析了销售中期提价带来的一些问题,又提 出几种备选方案,考虑怎样才能让提价起作用, 出几种备选方案,考虑怎样才能让提价起作用,使工厂马上赚 到钱。于是气氛活跃起来, 到钱。于是气氛活跃起来,大家商定马上把提价一事以打电话 和发传真方式通知主要客户,同时做好销售员的思想工作, 和发传真方式通知主要客户,同时做好销售员的思想工作,并 打电话通知销售代理们;对订货低于8000元客户就发信给他们, 元客户就发信给他们, 打电话通知销售代理们;对订货低于 元客户就发信给他们 并要求在五天内答复。最后由梅厂长宣布会议到此结束, 并要求在五天内答复。最后由梅厂长宣布会议到此结束,会后 大家分头行动。 大家分头行动。 问题: 问题: 为了明确合适的营销方案, 1、为了明确合适的营销方案,该厂讨论产品是否提价时采 用了什么决策方法? 用了什么决策方法? 在群体中应如何决策? 2、在群体中应如何决策?
组织行为学
案例分析
不平衡的小组
罗布( 罗布(Rob)召集他的特别工作组成员开第一次会议。他 )召集他的特别工作组成员开第一次会议。 兴高采烈地对小组成员说, 兴高采烈地对小组成员说,“关于被选中去研究净水机构的一 个最迫切问题,我希望各位都会和我一样感到兴奋。 个最迫切问题,我希望各位都会和我一样感到兴奋。该机构的 局长对我说了,这个净水机构有一个形象问题。 局长对我说了,这个净水机构有一个形象问题。人们对于给净 水机构付费不满,他们抗交水费的部分原因是, 水机构付费不满,他们抗交水费的部分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我 们是干什么的。他们不理解,在他们的健康方面, 们是干什么的。他们不理解,在他们的健康方面,我们是多么 重要的。我们现在工作是研究制定一些奉告公众的方针。 重要的。我们现在工作是研究制定一些奉告公众的方针。但第 一件事,我们先要知道一下这问题实际有多大。 一件事,我们先要知道一下这问题实际有多大。你们的看法怎 琼格、德里克、吉尔和威莉? 样,琼格、德里克、吉尔和威莉?” 琼格先说: 既然你先提到我的名字, 琼格先说:“既然你先提到我的名字,我想我会尽力做好让 我承担的市场研究任务。 我承担的市场研究任务。我们要走到现场中去调查公众对我们

第4章 动物的社群行为

第4章  动物的社群行为

社群大小对于动物觅食的影响
对捕食性鱼类的研究表明,由3只以上鱼组成 的鱼群,其中每头鱼的平均食物可得量就不再 随着鱼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很多其他社会性动物中.每头乎均食物所 得量却能 随着社群增大而持续增加,直到社群 发展到很大时为止. 然而,除非食物是极为丰富的.否则 每头平 均食物可得量最终必然会随着群体的增大而减 少.如果不考虑其他限制因素的话,那 么生理 需求和竞争关系最终就会成为限制觅食群体大 小的因素。
一、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好处
避免使自己成为牺牲品: 也许,一个动物保护自己的较好方法是使自己更加 靠近同群中的其他个体.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借助于 使自己更加靠近另一个个体而减少自己的危险域, 从而使自己避免成为最靠近捕食者的那个个体。当 捕食动物逼近的时候,通过上述行动就可导致群体 的密集收缩;而捕食动物要想从一个密切靠拢的动 物群中俘获一头猎物,则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 情.可见,虽然位于群体中心的那些个体可以得到 最大的安全?但其他个体也能得到安全上的好处。
1978年Kenward的实验
利用受过训练的苍鹰 攻击正在取食的林鸽 结果发现,随着林鸽 群的增大苍鹰攻击成 功的机会也就越小。 原因:林鸽群越大就 越能在比较远的距离 发现猛禽的接近,因 而能够及早逃飞。
一、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好处
稀释效应 鸵鸟社群的增大虽然只能使警觉性稍有增 加.但却可以大大减少每一个个体被狮子吃 悼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狮子在每一次攻击叶 只能杀死一只鸵鸟.对于任何一种捕食动物 的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个个体 被猎杀的机会也就越小.这样,一个动物就 会由于同其他同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得到保 护,这就是所谓的稀释和保护效应。
第四节 灵长类动物的社群生活
社群的大小,组成 和空间利用 灵长类动物的生殖 行为 灵长类动物社会行 为的适应性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
①积极作用:行为导向——有利于群体意识的形成和组织目 标实现.
② 消极作用
扼杀个体的创造力; 限制个体观察事物的视野,堵塞了一些言路; 迫于压力的行为不会有高的积极性.
14
复习: 第二节 群体的动态特性
一、群体中的角色 需要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引导?
二、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指成员对自己与群体的关系的体验与认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群体的细胞,群体是组织的基 本组成单位.
二、构成群体的条件
群体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① 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② 成员在心理上相互认同;——成员有角色意识.
③ 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群体存在和能够延 续的基本条件.
④成员间有工作、信息、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依 存
27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行为主体之间,由于目的、手段分歧而
导致的行为对立状态.
微妙的意见分歧
公开、暴力的活动
冲突的水平
冲突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
① 冲突是分歧的表面化;
② 冲突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③冲突包括一个人的内部心理矛盾、人与人 之间的争论,以至阶级、政党、国家、民族或集
28
团之间的斗争,甚至战争等等.
协调,步调一致——防止力量的耗散 .
〔3〕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个体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有物质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满 足的途径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的许多需 要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满足.
4
① 认同感——实现群体认同,包括角色的认同和群体规范、群 体目标以及群体行为方式的认同.
两种群体认同
自觉性的——人际关系密切,凝聚力强。 被动性的——避免被冷遇和抛弃。

组织行为复习题

组织行为复习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填空题1.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具体的三个层次包括、、。

(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2.组织文化理论的崛起带来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理论研究中两个基本假设的突破,即关于观念人及两个假定的确立。

(生活组织)3.所谓“观念人”的假设认为,人在本能上确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哦满足,然而,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

(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4.所谓“生活组织”的假定认为,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角度去考察和认识一个企业,还应该从来看企业的职能。

(社会角度)5. 被成为是人际关系之父。

(罗伯特·欧文)二、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B.一切人的行为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2. 下面哪一项技能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最重要()A.人际技能B.技术技能C.概念技能D.组织技能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填空题1.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经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做。

动机3.需求转变为动机的两个条件是、。

需要达到一定强度需要对象的确定4. 动机是行为产生的,行为是动机的,只有动机可以引发行为。

直接动力外在表现优势5.由优势动机引发的行为由、两部分构成。

6.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提出的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是。

7. 激励指的是的心理过程。

8.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

理性价值观、唯美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9.罗可齐将价值观分为与。

工具价值观终极价值观10. “五大”人格包括哪些人格因素、随和性、责任性、情绪稳定性、。

11.有些人总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并长期有种时间上的紧迫感,这些人就拥有人格。

12.从控制点的角度来看,者决策时积极搜寻信息,对获得成功有强烈的动机,并倾向于控制自己的环境;而者更为顺从,更乐于遵循别人的指导。

组织行为学群体

组织行为学群体

群体规范: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广义:制度、法律、道德、文化、语言、风俗 狭义:厂规、校规、公约、守则、纪律等 有明文规定的准则条文,也有自发形成、无
明文规定的行为模式
群体规范作为联结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媒介 因素之一,象棱镜一样折射着社会对个人 的一切影响,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 度和行为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时心境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对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对教师职业态度和工作有效性的影响 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 民主 平等 和谐 真诚 接受 理解
& 群体的特征: ♣ 人数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 ♣ 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 具有共同的目标; ♣ 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彼此意识到自己属
于某个群体,并意识到群体的界限; ♣ 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
& 判断: 自由买票进入同一家电影院看同一场电影的一群人; 下班时,乘挤一辆公共汽车的一群人 & 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
群体支柱的功能
评价准则的功能
P120
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行为矫正功能
★ 群体规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其对一个组 织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增加还是降低生产率
★ 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P121
群体规范会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压力,迫使 他按照群体目标和准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 压力与权威命令不一样,后者是由上级发出的, 具有强制性,而前者作为多数人的一致意见, 虽不具有强制性,但个体在心理上感到难以违 抗。如果个体一旦偏离群体规范,就会受

第四章 团队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四章  团队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节 团队过程管理
三、团队领导和决策 (一)团队领导的方式 共享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团队层面的概念,可以由团队成员共同执 行。近期研究明确提出,领导权可以在团队领导和团队成员之间共享,当 团队成员在某一方面拥有关键知识、技术和能力时,就可以在该方面进行 领导,这种工作模式可以促进领导者与下属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共同承担 责任,并激发下属成员的主动性。
二、团队效能的评价方法和应用
(二)团队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一方面,团队绩效比组织绩效更容易将产出与员工的努力联系起来,员工 对团队绩效(而非组织绩效)能直接影响和控制;另一方面,团队绩效评 价及基于团队绩效的薪酬对员工有更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团队主动提升 绩效。团队的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提升绩效,也有利于促进组织协调与团 队合作。 团队绩效评价方法相较于个体绩效评价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差别: 首先是绩效指标的依据,团队绩效主要根据团队的产出指标进行绩效评价 ,而科层组织主要根据个体的工作投入进行评价; 其次是绩效导向,团队要对明确的市场绩效负责,而科层组织的团队主要 以任务为导向评价绩效; 最后是绩效衡量,团队主要通过市场确认绩效,更容易观察与衡量,而科 层组织主要通过管理者评价团队的绩效,不能准确反映团队的贡献。
团队的网络化是指以自主经营的团队作为网络组织的节点,实 现团队间的联系。团队网络化运营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方面:一 是团队间的网络连接,包括组织内团队间的联系和组织内团队 与组织外团队间的联系;二是以团队为基本经营单元形成的网 络组织形成一个资源整合平台,为各团队提供资源、信息、机 制和文化等支持,促进战略协同与整合。
人们缺少足够的信任,各自为政 缺少合作和团队的训练 一般群体 个人化领导 个人权威 技术的随机性
团队 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 团队有共同责任,成员为共同责任负责 团队任务是组织目标的一部分 明显的文化特征和成员身份,较明显的边界特征 每个人都能公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人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一)章节名称: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讲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如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

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阐述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

4.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应用。

5.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概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

2. 讲解:进行PPT演示,讲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4.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历史和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二)章节名称:个体行为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个体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的概念:介绍个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讲解个体行为分析的常用方法,如心理分析、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3. 个体行为分析的技巧:介绍个体行为分析的实用技巧,如观察、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教学课件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课件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二节 群体行为
五、 感染
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 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 屈服。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相似性是其 基本条件。
第二节 群体行为
五、 感染
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作用
感染
第二节 群体行为
1.感染的类型
(1) 个体间的感染。 (2) 间接感染。 (3) 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第三节 权力与组织政治行为
(一) 马克思·韦伯的分类
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的马克思·韦伯根据 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将权力分为传统型权力、魅力型 权力、法理型权力。
第三节 权力与组织政治行为
(一) 马克思·韦伯的分类
1
传统型权力
2
魅力型权力
3
法理型权力
第三节 权力与组织政治行为
1.传统型权力
传统型权力是由习俗和已接受的行为授予的, 即所谓“君权神授”。
2.小群体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小群体的成员相对较少,更为重要的是,小群体 成员之间能频繁地直接相互交往和活动,每个人都可 以与其他成员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和沟通。组织行为学 中群体行为研究的重点是存在直接互 按照个体的实际归属情况划分
1
实属群体
2
参照群体
第一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群体行为
2.感染的作用
(1) 感染可以改变人的情绪。例如,面对危险, 一个人如果与勇敢者为伍,会凭空生出许多的勇气和 力量;如果身边是个胆小的人,则自己可能会跟着感 到害怕。
第二节 群体行为
2.感染的作用
(2) 感染可以使人自然地生发出与环境一致的情 绪,采取与环境一致的反应。例如,受喜庆气氛的感 染,一个人会暂时忘掉心中的烦恼;而如果处于一个 悲伤的环境,则难免让人心生伤悲。

第四章 习题答案

第四章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心理上相互作用,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2.群体结构: 指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保证群体有序运行的特征。

3. 社会惰化: 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4. 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定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5. 地位: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也可以说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社会职位或等级。

6. 群体动力:群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

这些力涉及群体成员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群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间的看法。

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7.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8. 群体压力: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作用。

9.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

10. 冒险转移现象:又称极端性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容易出现冒险倾向。

11. 小集团思想:小集团思想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的一种思想作风,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因此也称作小群体意识。

12.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3.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成员间可能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互相满足需要而形成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13. 群体决策: 是群体成员共同参与作出决定。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5)成员对群体的依赖。个人参加一个群体是因 为他觉得群体是一个有助于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心理 需求的集体。一个群体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大。 (6)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功经验。一个群体如 果具有一贯成功的表现,如果在组织中的级别地位 声誉和知名度很高,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合 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体成员,其凝聚力就会很强。 (7)成员间的沟通。群体成员相互间的沟通机会 越多,信息越畅通,越容易相互理解支持,群体凝 聚力越高。 (8)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会影响领导 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影响群体的凝聚力。成员 信服、钦佩、拥护的领导会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从众行为有表面的和内心的两个层面。对 同一个人来说,内外两个层面的反应,并一定都是 协调一致的,有以下4种情况: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表面服从,内心却拒绝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4.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规模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 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 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 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3)群体凝聚力
领导压力 (即外界压力)
成员一致性
群体规模 (反比)
沟通交流
凝聚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体与外界 沟通程度
群体任务完成程度 (成员自由实现 自我价值)
群体的地位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需求的满足是否 要群体提供条件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3.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 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 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第四章 团队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四章  团队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四节 团队效能与评价
二、团队效能的评价方法和应用
(三)团队绩效与团队执行力的关系 团队绩效与团队执行力密切相关。团队执行力是指团队成员能够按照团队 目标要求有效率地完成任务。团队执行力的关键是团队中所有成员都能感 觉到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联系,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团队的目标奋斗。
团队的最重要特征是团队成员在共同目标下协调一致,在组织目标、团队 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形成联系。团队的管理具有一般性,包括团队成员组 成、团队目标建立、团队建设过程、团队效能评价和团队成员激励等。但 是,团队的管理也有特殊性和个性化,需要根据团队业务和人员的情况来 激发团队成员的动力。
面向团队整体的领导 分享领导
技术的互补性
第一节 团队的特征
二、团队的作用
(一)激励员工动机 社会性促进现象(social facilitation)的研究,个体在他人面 前较独处时会表现得更好。 (二)增加生产率 团队的组织形式促进了工作协同。 (三)提高员工满意感 员工们在团队气氛中能够相互帮助,更加热爱在所属的团队 中从事的工作。 (四)促进对共同目标的承诺 团队鼓励员工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集体的目标团队的社 会压力也促使团队成员承诺他们的共同目标。
团队领导的职能理论说明了团队领导要做哪些领导工作,是真正具有团队 意义的领导理论。团队领导需要监控团队的环境,在必要情况下,为团队 建立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清楚的团队行动方向;有效的团队结构;支持 性的环境;获得专家辅导;足够的物质资源。团队的职能可以分为内部事 务和外部事务,这些事务是任务性的或社会性的。围绕团队的事务,团队 领导的职能是计划、组织、监控和行动。
衡量团队决策的绩效包括决策质量、决策共识和情感接受三个方面。
第四节 团队效能与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群体对个体的作用 (1) 群体是满足成员个体需 要的基本手段 (2) 群体是人们产生 、加强 和巩固认同感以维护自尊 的基本手段 (3) 群体是确立和检验社会 现实的基本手段 (4) 群体是减弱人们不安 、 焦虑和软弱感的基本手段 (5) 群体是其成员用来解决 问题 , 完成任务的一种途 径
4.2.2.群体凝聚力
2.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还表现为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 抑制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 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而社会抑制作用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 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 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有: (1)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的 自我实现。因此,在群体环境下,个体会拿出更多的能量 和资源来取得更好的绩效,以赢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 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都是利用社会助长作用来挖掘个 体潜力的好形式。 (2)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心理情绪上 的帮助。
第4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本章重点: 1、群体的内涵(群体的作用和凝聚力); 2、沟通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原则; 3、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群体规范与冲突; 4、团队管理; 5、平衡理论。 本章难点: 1、沟通实际运用; 2、群体规范与冲突。
讨论之一: • 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关系? 讨论之二: • 怎样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仇 恨? 讨论之三: • 你的寝室、班里的规范是什么?
• 可能产生小团体意识并使其得到发展的原 因: (1)群体的凝聚力过高。 (2)群体与外界隔离。 (3)群体的领导推行他所倾向的方案。 • 要完全消除小团体意识还没有很好的方法, 但它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一些防范措施降 到最小。下面这些防范措施主要是针对小 组领导者的角色及其对小团体意识的影响 而言的。
• 从众行为的研究来自心理学家阿奇20世纪50年代 所作的实验。他将几组大学生作为被试者,让他 们对图3-1所示几条线的长短进行比较,判断图右 边的A,B,C三条线中哪一条与左边的X线是同样 长度。试验组每组成员7~9人,其中只有一名是真 正的被试者,其他几个都是实验人员事先串通的 合作者。
• 在现实中,社会从众行为往往会发生表里不一的情况。 根据表面与内心从众与不从众的情况,会有以下四种组 合: (1)表面从众,内心接纳。这就是所谓"表里如一"、"口服心 服"。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这就是所谓"表里不一"、"口服心 不服"。 (3)表面不从,内心接纳。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个体由于其 身份和地位而存在顾忌,尽管从内心里同意某一群体的 想法和行为,但不公开表现其内心的真实状态。譬如,某 垂层管理人员内心同情其下属员工的要求,而上级领导 却不同意,在上级主管会议上他就不公开表示从众和支 持,可是内心却认为员工的要求是合理的。 (4)表面不从,内心拒绝。这也是"表里如一"、但"口不服心 不服气个体选择了不向群体妥协的心理状态。坚持原则、 个性鲜明而直爽的人往往会采取这种态度。
•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 , 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 力。它是群体使成员在群体内部参与活动并拒绝离开群 体的吸引力。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法 • 一般说来,“专制型”或“放任型”的领导方法都不利于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 (2)成员的共同性 • 共同目标、利益、兴趣爱好 (3)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4)群体对外的地位(知名度) (5)外部的影响因素(与息 ,特别是 更利于满足个体需要的况下,群体凝聚力可能降低。
4.2 群体的作用和凝聚力
4.2.1 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组织的作用 (1) 群体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 现的中坚力量 (2) 群体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源动 力 (3) 群体是组织职能部门相互联 系的纽带 (4) 群体是解决组织问题的一种 有效办法 (5) 群体能够推动复杂决策的完 成 (6) 群体是促使成员社会化或对 其进行培训的媒介 (7) 群体是组织社会形象的传播 工具
3.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较为复杂 , 不能 片面地认为凝聚力越强,生产率就越高。 1)如果群体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较高 ,且群体凝聚 力也高,则易产生较高的生产率; 2)如果群体与组织的目标高度一致,即使这时的群 体凝聚力低,也可能出现高的生产率; 3)当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群体的态度就不 会支持组织的目标 , 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高 , 产 生的破坏性就大,生产效率就低; 4)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低,则不会对生产率产 生太大的影响。
4.3.3 沟通网络 1.沟通网络的概念 •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 由不同的沟通渠道所组成的结构形态,被称 之为沟通网络。 2.沟通网络形态 • (1)正向沟通形式 • 如图4.4所示的5种沟通网络类型。
(2)非正向沟通形式
• 经实验研究,发现小道消息的传播方式有以下4种: 1)单线式沟通。它是信息发送者通过一连串的人把消息传递给最终的接受者。如 图4.5(a)所示。 2)集束式沟通。这是一种选择性很高的沟通形式。它是把小道消息有选择地传递 给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如图4.5(b)所示。 3)流言式沟通。也称闲谈传播式。它是由一个人主动地把小道消息传播给众人。 如图4.5(c)所示。 4)偶然式沟通。也称“机遇式”沟通。它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把小道消息传播给 他人,这些人又随时传播给其他人。偶然式沟通没有一定的线路,也并不强3调
4.3
群体的沟通
4.3.1 沟通的概念 1.沟通的概念及其功能 • 沟通也称意见沟通 , 是联络、通讯的意思。所谓沟通就 是信息的交流。在群体或组织中,沟通主要有4项功能:控 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传递。 1)沟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成员的行为。 2)沟通通过不同的途径激励群体成员。 3) 对很多群体成员来说 , 群体是主要的社交场所 ,个体通过 群体间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满足感或挫折感。 4)沟通的最后一个功能与决策角色有关,它为个体和群体 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使决策者能够确定并评估各种备 选方案。
(3)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中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状况,而不 断作改进,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 当然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抑制作用 方面的例子。 • 一般地说,决定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大小的因 素主要有: 〈1)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对于简单的工作,工作任务可以 分配到具体的人,一群人共同做事时一般会提高个体的 绩效。反之,如果工作复杂度和难度都大,工作难以分配 到具体的人,协调的工作量很大,一群人共做时会使得一 部分人的绩效下降。 (2)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如果个体对工作很熟悉,那么 一群人共做时个体绩效会大大提高。相反,对不熟悉的 工作,一起工作的情况下个体的绩效反而下降。 (3)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一个性格开朗、乐于 表现、心理成熟的人在群体环境下工作绩效会提高。
(1)小组领导必须让成员轮流承担批判性评价者的 角色。 (2〉具有影响力的成员不应该在达成最后方案之前 就预先指定某些方案或方法。 (3)领导者可以在整个工作小组作出决策之前让各 个分小组先制订自己的决策。 (4)休息期间可以由外界专家为尚未决策的小组提 供指导意见。 (5)当一些竞争组织成为工作小组决策的中心时,决 策会议必须全面考察预警信号和这些组织可能的 反竞争策略。 (6)在工作小组作出了某项决策后,应该召开能提供 修改机会的第二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给成员们 提供质疑的机会。
讨论之一: • 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关系? 讨论之二: • 怎样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仇 恨
4.4 群体行为与团队发展 4.4.1 群体行为模式及外在影晌因素 1.群体压力的影晌:社会从众行为
• 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向。当一个人发 觉自己与群体中多数人不一致时, 心理会上产生一种压 力,这就是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主流的行 为和意见趋于一致。人在群体中的这种要求与多数人一 致的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 从众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实 际需要。譬如,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 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离开了他人,个人几乎难以 活动,这样就使人逐渐形成不自觉地依赖他人的心理 ,从 而导致从众。还有,人要在工作和生活上有所成功,必须 依赖于他人的努力和群体的力量。
2.凝聚力过高造成的问题:小团体意识 • 当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过强时,从众倾向会很明显。在决 策过程中,这种倾向表现为片面和过分地追求一致而忽 视决策的质量,或者在表面一致的现象下强行通过不正 确的决策。这种不合理地、过分地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 向被称为小团体意识(groupthinking)。当小团体意识发 生时,成员们更关心的是小组内部的团结和成员之间的 友谊,而不是小组决策的质量。 • 西方学者还将历史上很多例政府的错误决策归因于在制 定高层决策的组织中小团体意识的存在。其中包括美国 人对侵略古巴猪湾的决策以及约翰逊政府时期对越南战 争的持续。 • 1986年发射挑战者号的灾难性决策也可作为小团体意识 的一个例证。前几年,英国政府对疯牛病不会传染给人 类的宣称很可能也来源于小团体意识。
人们的有意传播。如图4.5(d)所示。
4.3.4 影响沟通的主要因 3.信息接受人方面的因素 素 (1) 信息接受人对所传递信
1.信息源方面的因素 息的需求程度 1)信息发送者的发送目的与 (2)对信息解码和理解能力 组织目的的一致性。 (3)信息接受人的信息反馈 2)发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 4.沟通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因 性。 素 3)信息发送者对传递信息的 (1) 沟通双方对传递信息的 表达方式和能力。 需求程度是否一致是沟通 4 )发送者对信息反馈和跟 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踪、监督的要求程度。 (2)沟通双方的情感状态 2.通道方面的因素 (1)通道的选择 (3)沟通环境的物理条件 (2) 通道与信息传接双方的 连接特性
4.3.5有效沟通的原则 (1)总体考虑,确定沟通目标,明确主题和概念。 (2)了解听众,选用合适的语言。 (3)调动情绪。 (4)随时调整沟通的内容和方式。 (5)尽可能传递有用的信息。 (6)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 (7)沟通时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应该着眼于未来。 (8)应该言行一致。 (9)多昕,不要轻易下结论。 (10)使用例外原则。 (11)使用需知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