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沟通的过程 • 沟通过程如图4.3所示。 •
4.3.2
沟通的分类
1. 按沟通的组织系统 , 可以分为正向沟通和非正向 沟通 2. 按沟通的方向 , 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 行沟通 3. 按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的位置是否变换 , 可分为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4. 按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否需要第三者的加入 , 可分 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5. 按信息沟通时所凭借的媒介 , 可分为口头沟通和 书面沟通 6.按信息沟通时发送人与接受人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 可分为主动沟通和被动沟通
4.3.3 沟通网络 1.沟通网络的概念 •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 由不同的沟通渠道所组成的结构形态,被称 之为沟通网络。 2.沟通网络形态 • (1)正向沟通形式 • 如图4.4所示的5种沟通网络类型。
(2)非正向沟通形式
• 经实验研究,发现小道消息的传播方式有以下4种: 1)单线式沟通。它是信息发送者通过一连串的人把消息传递给最终的接受者。如 图4.5(a)所示。 2)集束式沟通。这是一种选择性很高的沟通形式。它是把小道消息有选择地传递 给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如图4.5(b)所示。 3)流言式沟通。也称闲谈传播式。它是由一个人主动地把小道消息传播给众人。 如图4.5(c)所示。 4)偶然式沟通。也称“机遇式”沟通。它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把小道消息传播给 他人,这些人又随时传播给其他人。偶然式沟通没有一定的线路,也并不强3调
2.凝聚力过高造成的问题:小团体意识 • 当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过强时,从众倾向会很明显。在决 策过程中,这种倾向表现为片面和过分地追求一致而忽 视决策的质量,或者在表面一致的现象下强行通过不正 确的决策。这种不合理地、过分地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 向被称为小团体意识(groupthinking)。当小团体意识发 生时,成员们更关心的是小组内部的团结和成员之间的 友谊,而不是小组决策的质量。 • 西方学者还将历史上很多例政府的错误决策归因于在制 定高层决策的组织中小团体意识的存在。其中包括美国 人对侵略古巴猪湾的决策以及约翰逊政府时期对越南战 争的持续。 • 1986年发射挑战者号的灾难性决策也可作为小团体意识 的一个例证。前几年,英国政府对疯牛病不会传染给人 类的宣称很可能也来源于小团体意识。
人们的有意传播。如图4.5(d)所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4.3.4 影响沟通的主要因 3.信息接受人方面的因素 素 (1) 信息接受人对所传递信
1.信息源方面的因素 息的需求程度 1)信息发送者的发送目的与 (2)对信息解码和理解能力 组织目的的一致性。 (3)信息接受人的信息反馈 2)发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 4.沟通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因 性。 素 3)信息发送者对传递信息的 (1) 沟通双方对传递信息的 表达方式和能力。 需求程度是否一致是沟通 4 )发送者对信息反馈和跟 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踪、监督的要求程度。 (2)沟通双方的情感状态 2.通道方面的因素 (1)通道的选择 (3)沟通环境的物理条件 (2) 通道与信息传接双方的 连接特性
(3)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中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状况,而不 断作改进,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 当然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抑制作用 方面的例子。 • 一般地说,决定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大小的因 素主要有: 〈1)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对于简单的工作,工作任务可以 分配到具体的人,一群人共同做事时一般会提高个体的 绩效。反之,如果工作复杂度和难度都大,工作难以分配 到具体的人,协调的工作量很大,一群人共做时会使得一 部分人的绩效下降。 (2)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如果个体对工作很熟悉,那么 一群人共做时个体绩效会大大提高。相反,对不熟悉的 工作,一起工作的情况下个体的绩效反而下降。 (3)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一个性格开朗、乐于 表现、心理成熟的人在群体环境下工作绩效会提高。
•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 , 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 力。它是群体使成员在群体内部参与活动并拒绝离开群 体的吸引力。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法 • 一般说来,“专制型”或“放任型”的领导方法都不利于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 (2)成员的共同性 • 共同目标、利益、兴趣爱好 (3)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4)群体对外的地位(知名度) (5)外部的影响因素(与外部的关系:相对隔离则高) • 应当注意的是 ,群体成员获得其他群体个别信息 ,特别是 更利于满足个体需要的况下,群体凝聚力可能降低。
• 可能产生小团体意识并使其得到发展的原 因: (1)群体的凝聚力过高。 (2)群体与外界隔离。 (3)群体的领导推行他所倾向的方案。 • 要完全消除小团体意识还没有很好的方法, 但它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一些防范措施降 到最小。下面这些防范措施主要是针对小 组领导者的角色及其对小团体意识的影响 而言的。
第4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4.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4.1.1 定义与特征 1.定义 • 所谓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 由若干人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群组 合体。 2.特征 1)有共同目标; 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有行为规范; 4)相互关系的动态性。
4.1.2
群体分类
1.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及行为分工清 晰、成员地位及角色明确、群体规范相对完善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是指建立在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一种没有 明文规定的群体。 2.按群体的规模大小分: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3.按群体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分:松散群体、联 合群体(协会)和集体 4.按群体的社会影响及作用分:参照群体和非参照群体 • 参照群体又称为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 5.按群体是否存在分: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2.群体对个体的作用 (1) 群体是满足成员个体需 要的基本手段 (2) 群体是人们产生 、加强 和巩固认同感以维护自尊 的基本手段 (3) 群体是确立和检验社会 现实的基本手段 (4) 群体是减弱人们不安 、 焦虑和软弱感的基本手段 (5) 群体是其成员用来解决 问题 , 完成任务的一种途 径
4.2.2.群体凝聚力
4.3.5有效沟通的原则 (1)总体考虑,确定沟通目标,明确主题和概念。 (2)了解听众,选用合适的语言。 (3)调动情绪。 (4)随时调整沟通的内容和方式。 (5)尽可能传递有用的信息。 (6)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 (7)沟通时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应该着眼于未来。 (8)应该言行一致。 (9)多昕,不要轻易下结论。 (10)使用例外原则。 (11)使用需知原则。
• 从众行为的研究来自心理学家阿奇20世纪50年代 所作的实验。他将几组大学生作为被试者,让他 们对图3-1所示几条线的长短进行比较,判断图右 边的A,B,C三条线中哪一条与左边的X线是同样 长度。试验组每组成员7~9人,其中只有一名是真 正的被试者,其他几个都是实验人员事先串通的 合作者。
• 在现实中,社会从众行为往往会发生表里不一的情况。 根据表面与内心从众与不从众的情况,会有以下四种组 合: (1)表面从众,内心接纳。这就是所谓"表里如一"、"口服心 服"。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这就是所谓"表里不一"、"口服心 不服"。 (3)表面不从,内心接纳。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个体由于其 身份和地位而存在顾忌,尽管从内心里同意某一群体的 想法和行为,但不公开表现其内心的真实状态。譬如,某 垂层管理人员内心同情其下属员工的要求,而上级领导 却不同意,在上级主管会议上他就不公开表示从众和支 持,可是内心却认为员工的要求是合理的。 (4)表面不从,内心拒绝。这也是"表里如一"、但"口不服心 不服气个体选择了不向群体妥协的心理状态。坚持原则、 个性鲜明而直爽的人往往会采取这种态度。
第4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本章重点: 1、群体的内涵(群体的作用和凝聚力); 2、沟通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原则; 3、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群体规范与冲突; 4、团队管理; 5、平衡理论。 本章难点: 1、沟通实际运用; 2、群体规范与冲突。
讨论之一: • 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关系? 讨论之二: • 怎样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仇 恨? 讨论之三: • 你的寝室、班里的规范是什么?
4.2 群体的作用和凝聚力
4.2.1 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组织的作用 (1) 群体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 现的中坚力量 (2) 群体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源动 力 (3) 群体是组织职能部门相互联 系的纽带 (4) 群体是解决组织问题的一种 有效办法 (5) 群体能够推动复杂决策的完 成 (6) 群体是促使成员社会化或对 其进行培训的媒介 (7) 群体是组织社会形象的传播 工具
4.3
群体的沟通
4.3.1 沟通的概念 1.沟通的概念及其功能 • 沟通也称意见沟通 , 是联络、通讯的意思。所谓沟通就 是信息的交流。在群体或组织中,沟通主要有4项功能:控 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传递。 1)沟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成员的行为。 2)沟通通过不同的途径激励群体成员。 3) 对很多群体成员来说 , 群体是主要的社交场所 ,个体通过 群体间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满足感或挫折感。 4)沟通的最后一个功能与决策角色有关,它为个体和群体 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使决策者能够确定并评估各种备 选方案。
(1)小组领导必须让成员轮流承担批判性评价者的 角色。 (2〉具有影响力的成员不应该在达成最后方案之前 就预先指定某些方案或方法。 (3)领导者可以在整个工作小组作出决策之前让各 个分小组先制订自己的决策。 (4)休息期间可以由外界专家为尚未决策的小组提 供指导意见。 (5)当一些竞争组织成为工作小组决策的中心时,决 策会议必须全面考察预警信号和这些组织可能的 反竞争策略。 (6)在工作小组作出了某项决策后,应该召开能提供 修改机会的第二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给成员们 提供质疑的机会。
3.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较为复杂 , 不能 片面地认为凝聚力越强,生产率就越高。 1)如果群体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较高 ,且群体凝聚 力也高,则易产生较高的生产率; 2)如果群体与组织的目标高度一致,即使这时的群 体凝聚力低,也可能出现高的生产率; 3)当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群体的态度就不 会支持组织的目标 , 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高 , 产 生的破坏性就大,生产效率就低; 4)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低,则不会对生产率产 生太大的影响。
2.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还表现为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 抑制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 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而社会抑制作用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 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 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有: (1)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的 自我实现。因此,在群体环境下,个体会拿出更多的能量 和资源来取得更好的绩效,以赢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 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都是利用社会助长作用来挖掘个 体潜力的好形式。 (2)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心理情绪上 的帮助。
讨论之一: • 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关系? 讨论之二: • 怎样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仇 恨
4.4 群体行为与团队发展 4.4.1 群体行为模式及外在影晌因素 1.群体压力的影晌:社会从众行为
• 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向。当一个人发 觉自己与群体中多数人不一致时, 心理会上产生一种压 力,这就是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主流的行 为和意见趋于一致。人在群体中的这种要求与多数人一 致的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 从众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实 际需要。譬如,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 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离开了他人,个人几乎难以 活动,这样就使人逐渐形成不自觉地依赖他人的心理 ,从 而导致从众。还有,人要在工作和生活上有所成功,必须 依赖于他人的努力和群体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