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187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特点分析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布鲁氏病,又称布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布鲁氏病的传播,必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规律的科学方法。
在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首先需要确定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可以明确诊断布鲁氏病。
随后,研究人员需要收集关于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和生活习惯等,以便分析病例的分布特点和相关因素。
疫情分析是对布鲁氏病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和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已知病例的追踪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疫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规律。
同时,疫情分析还可以揭示布鲁氏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查方法和技术。
其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和动物病理学分析等。
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包括病例的发病情况、接触史和疫苗接种情况等。
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和微生物学方法确诊疾病,同时还可以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病原体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情况。
影像学检查和动物病理学分析可以揭示布鲁氏病在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和传播途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布鲁氏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该病主要通过动物传播,因此农村地区和从事动物饲养的人群相对较高的感染率。
其次,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未经处理的生奶和奶制品、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
此外,缺乏卫生意识和预防措施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
针对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结果,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布鲁氏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称布鲁菌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摄入带有感染性物质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近年来,布鲁氏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进行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感染种群以及感染率等重要参数非常关键。
调查可以包括对疫情发生地区进行采集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感染病例和潜在感染源的情况。
通过分析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接触史等信息,可以评估感染的风险因素和传播途径。
此外,对于布鲁氏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长期监测也是必要的,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爆发。
在了解了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动物的监管,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布鲁氏菌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
这包括加强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养殖条件和卫生水平,加强防鼠、防蚊、防蝇等病媒生物的控制,以减少动物感染。
同时,对于与感染动物接触的高风险职业人群,比如养殖员、兽医和屠宰工等,必须加强相关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防护意识,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暴露于感染源。
此外,对于人群特定的高风险行为,比如食用未经处理的生肉或生乳制品,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家正确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布鲁氏病的疫苗研发和药物治疗技术的进展也非常重要。
目前,虽然存在布鲁氏病疫苗,但其效果尚不理想,仍需进一步完善。
同时,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题。
因此,应加强对疫苗和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疫苗的效果和药物的疗效。
此外,布鲁氏病的预防和控制还需要加强社会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布鲁氏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以便公众了解疫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布病情况汇报
布病情况汇报近期,我对布病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下是我对布病情况的详细汇报。
首先,我对布病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布病,又称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而传播。
该病在人类和动物中均有发生,对人类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我对布病的病原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弯曲的形态,能在体内形成囊泡,对高温和干燥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其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如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血液而传播,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
随后,我对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布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如牛、羊、狗等)的血液、胎盘、分泌物等而感染,也可通过食用受感染动物的未经充分煮熟的肉制品而感染。
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人畜密切接触、不洁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接着,我对布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布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引起内脏器官损害。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等,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
最后,我对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建议。
预防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对受感染动物的管理和监测,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等。
控制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和消毒等措施,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综上所述,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类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布病的定义、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布病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我的汇报,能够增加大家对布病的了解,提高对布病的防范意识,共同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和传播。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
bo s gadbedn es . L mbr w r tema rou fnet n Iw svr cm o a toajcn lm as rw i reigb at n n s u as e j c s c o . t a e o m nt tw daetu br eh of oi i f y h
维普资讯
13 62
实用 医学杂志 20 0 8年第 2 4卷第 9期
・
调 查 研 究 ・
布 氏杆 究
杨新明 石 蔚 阴彦林 邹宇炜 孟宪勇 刘俊 贤
S i Yl a -n O uw i HI We , N Y nl Z U Y - e i ME GXi -og I u-i . e a m n r o adc .h it f ltd N a y n LUJ nxa D p r e tfOt p e i teFr f i e n n t o h s sAi a H silfH b i o hU ie i , hn a o 70 0 C i opt e e N r n rt Z a ̄i u0 5 0 , hn ao t v sy k a
杆 菌性脊椎炎 临床流行病 学具有特征性 ; 以强力霉素 +庆 大霉素 +磺胺 甲基异嗯唑 为首选的抗 菌素 。 用两个 疗 应
程 是 治 疗 和 防 止 本 病 复 发 最 合 理 的 方 法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椎 关节 炎
流行病 学 疗程 药物 配伍
Ep d mi l g c l n e tg t n o r c H rs o d l i a d r l t ec i ia t d n i e a y Y i e o o i a v si a o fb u e a n y i s n ea i l c l u y o st r p ANG Xi - n i i p t v n s t h n mig,
布氏杆菌病
七、防制
我国目前控制牛布病有三 种方法: (1)、不作检疫与隔离,仅 使用菌苗作预防接种,适用于 缺乏隔离条件下的牧场,此方 法简单易行,可减少或防止流 产发生,但未清除病畜(传染 源),有少数免疫力不强的牛 仍会感染发病。
(2)定期检疫、隔离、淘汰病畜,建 立健康牛群。当畜群发病率不高和经济 条件下许可,采用检疫淘汰的方法,在 有隔离条件和病牛较多的地方,单独隔 离饲养,所产犊牛吃消毒乳,并经多次 检疫为阴性,即可培育成健康畜群(不 接种菌苗)。 (3)结合检疫和隔离或淘汰措施 ,使 用布氏菌苗作免疫接种,与上述方法基 本相同,不同的是,留在原群的主要表现也是流产,发生在妊娠
后的第3-4个月(妊娠期150天),其 它症状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 炎、滑液囊炎,公羊发生睾丸炎。 猪:最明显症状也是流产(图1和2), 发生在怀孕的第1-3个月,极度少数流 产后胎衣不下,引起子宫炎和不育。 公猪常发生睾丸炎(睾丸肿大,图3, 后期睾丸萎缩,图4)、附睾炎。也可 见关节炎,关节肿胀等(图6);
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牛奶 中可存活2 天至18 个月,乳酪中存活3~12周, 冻肉中可存活2~7 周,在病畜的分泌物、排 泄物及脏器中可存活4 个月,动物皮毛上可存 活1~4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 分钟可杀死本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
3.培养: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 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长,但 以在肝汤、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最 好,有些菌株生长需要吐温40,牛 型布菌和绵羊初分离时需要在 10%CO2环境中生长.
四、症状
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于
怀孕的第6-8个月(妊娠期282天),产 出死胎或弱胎儿,流产前有分娩预兆象 征,还有生殖道的炎症,流产常见胎衣 不下,阴道内继续排出褐色恶臭液体, 便可发生子宫炎而长期不孕,流产后的 母牛可再度流产,一般流产时间比第一 次推迟。公牛常见睾丸炎,附睾炎,还 常见的症状有关节炎、腱鞘炎,乳房炎 等。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根据储存宿主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布氏杆菌可分为6个种,即羊种菌、猪种菌、牛种菌、犬种菌、绵羊附睾种菌及沙林鼠种菌,其中前3种又可分为若干生物群,以羊种菌致病力最强,猪种菌次之。
其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凡是有牲畜的地区都有流行。
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布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一般牧区和半牧区高于农区,农区又高于城镇;城镇病人多集中在一些职业性较密切的工厂,如肉类加工厂、乳品加工厂、毛纺厂、皮革厂、畜产品仓库等。
任何年龄的人都能感染布病,一般中青年感染机会较多,我国男女之间布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1.疫区类型1.1羊种布病疫区绵羊和山羊是羊种布氏菌的主要带菌者,又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群居生活致使羊间接触密切,易形成布病爆发流行,羊在流产和产羔期大量排菌、污染了环境,造成人或其它动物感染。
绵羊、山羊布病疫区的发生,常常首先是流产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疫情信号,随后可见到个别新发病人。
羊种布病疫区有明显得季节性,一般是从3~4月份人的发病开始上升至7~8仍保持较高水平,冬季发病率较低,春季又开始回升。
1.2牛种布病疫区被牛种布氏菌感染的牛也是人类的传染源之一。
牛种布病疫区的流行时期可在产期和产后的泌乳期(牛泌乳期多在6~7月),因此人的发病在春夏季为高,其疫区多为散在性流行,感染率与发病率差距较大,病人症状轻,病程短,后遗症少。
1.3猪种布病疫区人间发病带有局部散发特点,在疫区内感染的人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少数发病者症状也较轻。
2.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疼痛、神经痛、乏力。
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热型不一,变化多样。
高烧时患者一般神志清醒,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
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多汗是布病主要症状,急性期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导致虚脱。
布病诊断金标准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史,还需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1、流行病学史: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史极为重要,患者多有病牛、病羊的接触史,或者从事畜牧业工作,有与病牛、病羊的密切接触,比如挤牛奶、生吃牛肉、羊肉等途径。
2、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长期的低热,或者患者出现多汗、乏力、全身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或者患者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
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感染性的心内膜炎、脑炎,都需要高度怀疑布氏杆菌病。
3、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病的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进行布氏杆菌血清学试验发现布氏杆菌抗体阳性,或者患者进行血培养、组织培养,培养出布氏杆菌。
总之,需要上述三条共同存在时,可以确诊为布氏杆菌病。
患者确诊为布氏杆菌病后,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可以选择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者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进行治疗。
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进展
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进展布氏杆菌病是全世界范围重要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属于布氏菌属的小型革兰氏阴性球菌引起的。
患者感染布氏杆菌一般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家畜,或饮用没有通过巴氏消毒的牛奶及奶制品,牛、山羊、绵羊、骆驼或别的家畜都可以成为传染源。
这是一种表现为多样性(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临床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布氏杆菌感染的患者表现为非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盗汗、乏力或关节痛,少数患者发现有肝脾大,感染灶一般局限在局部器官,少数会出现慢性反复的周期性复发,由于此病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临床上很容易出现漏诊,通过实验室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能明确诊断此病[1]。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布氏杆菌病严重流行,70年代疫情逐渐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布氏杆菌病成为报告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
2008年,布氏杆菌病报告发病率创历史新高,针对日趋严重的疫情,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本文就布氏杆菌病目前流行病学、诊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流行病学1.1 疫区的发展趋势80年代前,我国布氏杆菌病疫区主要集中于5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
80年代后,牧区的人畜布氏杆菌病疫情虽然亦有一定波动,但半农半牧和农区的省份布氏杆菌病疫情呈明显上升,如山西、陕西、吉林、辽宁、山东等省区的布氏杆菌病感染率及患病率皆与牧区相近,甚至还微微超过牧区。
1.2 受侵人群的变化我国对人间布氏杆菌病疫情监测亦表明,80年代前,牧民、兽医、屠宰场和毛皮场的工人、饲养员等职业人群的布氏杆菌病感染率在10.00%~20.00%之间,其他非职业人群的感染率为0.50%~4.50%。
80年代以后,上述的职业人群感染率几乎都低于 5.00%(个别职业人群除外),而其他非职业人群如农民、干部、学生等的布氏杆菌病感染率也处于2.30%~4.70%之间,也就是说非职业人群的布氏杆菌病感染率相对呈上升趋势。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
布病疫情概况——中国
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曾经是危害极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 染病。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 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肺结核、淋巴 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做鉴别诊断。
急性、亚急性期布病治疗
(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 疗
一般应用四环素抗生素类药物有四 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最常用的 是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 ,21日为一疗程,可再重复1-2个 疗程,一般疗程间隔5-7天。
✓总的来看,畜间疫情20世纪50~60 年代较重,70年代开始下降,到90 年代疫情已初步得到控制,之后疫 情又有散在发生,并见回升趋势。
布病疫情概况——湖北省
• 1、疫情:从2010年开始,累计报告 人感染布病确诊病例532例,无死亡 病例。
• 2、报告地区:全省11个市州有病例 报告
• 3、疫情性质:三起局部暴发疫情, 其余均为散发。
第一疗程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 ,分两次肌注。应用此治法,一般 治疗后48-7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 ,平均退热期为5-7天。
(2)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 ,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 强力霉素200毫克,连续给药最短6 周。
(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
是新一代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氧氟 沙星及氟派酸),不仅抗菌谱广, 且抗菌作用强,对革兰氏阴性菌有 较强杀菌作用,对布氏菌有效。临 床治疗有一定疗效。
(2)温度:布氏菌对热非常敏 感,尤其是湿热。
布病流行病学
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且可能受到伦理等因素的限 制。
03
布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调查目的与内容
调查目的
了解布病在特定地区或人群中的流行 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调查内容
包括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 室检测等,以全面评估布病的流行特 征和影响因素。
监测目的与内容
监测目的
呼吸道传播
布病患者或带菌动物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给健康 人。
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布病传播有一定影响 。例如,气候潮湿、土壤贫瘠、水源污染等有利于布病病 原体的生存和传播。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如放牧、养殖、屠宰等,以及卫生习惯、防疫措 施等都会影响布病的传播。例如,放牧时与病畜接触、屠 宰时与病畜接触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推动 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关注新发和再发疫情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有可能会 出现新的流行趋势和特点,应密切关注并加强研究。
拓展应用领域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研究不仅在防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 为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实时监测布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防止疾病传播。
监测内容
包括疫情报告、哨点监测、实验室检测等,以动态了解布病的流行状况和防控效果。
调查与监测方法与技术
调查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空间分析等方法 ,对布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监测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等,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布病调查报告
布病调查报告布病,又被称为棕色煤炭病,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传染病。
布鲁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球菌,可以在某些哺乳动物的血液、尿液、乳汁和体液中发现。
在人类中,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等。
本文将探讨近期的布病调查报告。
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布病疫情逐渐增加。
布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对布病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在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的情况:一、布病疫情的现状在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不同地区的布病数据,其中,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这些地区,大量人群与动物生产有关,因此这些地区的疫情较为突出。
此外,布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摄入感染或者皮肤创口导致布鲁菌感染,而这些地区人们食用生肉、生乳、生蛋和些许者较为普遍,因此人们更容易感染布鲁菌,从而导致布病疫情的增加。
二、疾病的发病率报告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人群的发病率。
结果显示,布病的发病率主要是年轻人和中年人,而且男性比女性更易感染。
另外,低教育程度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布病威胁,这说明人们缺少健康教育的新闻和预防意识。
三、预防和控制的挑战报告分析了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的挑战。
预防布病最关键的措施是保证食物、食品安全,包括出产期货安全、加工安全和风险管控等等,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布病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和知识,以便及时追踪和预防病情的发生。
四、结论总体上,布病在我国的疫情依然较为严重,这需要我们关注和资助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布病的研究,以便有效地防范和管理该疾病,确保公共卫生的安全。
此外,提高群众布病意识,促进布病防控知识的普及,也是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必要手段。
纪检监察机构应该深度参与布病防控工作,积极宣传和推广布病预防知识,为公共卫生安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方法
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方法布鲁氏菌感染,也被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由布鲁氏菌引起。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的流行率。
了解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监测方法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传播规律的方法。
对于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常用的方法。
首先,通过病例报告系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当有人感染布鲁氏菌后,应及时接受医学检查和治疗,并向相关机构报告。
卫生部门可以通过研究病例报告系统中的数据,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如感染人群的地理分布、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信息,并对高风险地区和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
其次,进行人群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可以在感染高风险的职业人群中进行调查,比如兽医、农民和畜牧业工作者等。
调查内容可以包括职业接触史、动物接触史、食物来源等,以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此外,还可以进行病原学研究,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布鲁氏菌株,分析其基因型和流行型,研究传播途径和菌株间的关联性。
再者,进行动物调查。
布鲁氏菌是一种动物源性感染病原体,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食用未经处理的感染动物产品引起感染。
因此,调查动物感染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在农场、养殖场等地进行动物调查,包括感染率、感染动物种类、动物与人之间的接触情况等。
这些调查数据可以帮助确定感染动物的发病率和潜在风险,并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继续,建立实验室监测体系。
布鲁氏菌感染的诊断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因此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监测体系非常重要。
实验室监测可以包括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如血凝试验、乳凝试验等)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等)。
同时,应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测效率。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数据收集、分析和传播的效率。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布病等动物疫病的挑战。
04
布病疫情监测与评估
布病疫情监测系统与监测内容
监测系统
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系统,包括疫情报告、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测、流行 病学调查和效果评估等。
监测内容
包括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宣传 教育和风险沟通等。
布病疫情的评估与预测
评估内容
包括疫情趋势评估、影响因素分析、疫情传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等 。
预测方法
采用数学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和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等)进行预测和预警。
布病疫情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问题
监测系统不够完善,监测内容不够全面,监测质量参差不齐 ,数据处理和信息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等。
建议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监测内容,提高监测质量,加强数 据处理和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开展必要的国际 合作和经验交流。
05
布病研究新进展
布病疫苗研究
疫苗种类与效果评估
针对不同种类的布病疫苗,进行效果评估,包括疫苗接种后的保护效果、免疫持续时间、疫苗安全性等方面。
疫苗适用人群与接种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区的人群,研究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策略,包括接种时间、接种间隔、接种剂次等。
急性期治疗
首选抗生素类药物,如四环素、链霉素等,早期治疗可获得 较好疗效。
慢性期治疗
对于转为慢性感染的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 疗,同时加强营养和锻炼,提高免疫力。
布病的控制策略
监测与调查
开展布病的监测与调查工作,掌握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 施提供依据。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目的通过对某市发生的56例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的分析,总结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为布鲁氏菌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某市2010年8月—2013年12 月收治的56例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治意见。
结果在56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5.22:1,20~50岁的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养殖户是主要易感染者;牛羊是布鲁氏菌的主要携带者和传染源;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是多伴有发热多汗,其它常见症状有乏力、头晕头痛、腰痛、关节痛、行走障碍等。
结论布鲁氏菌仍然是危害人类和多种动物健康的重要致病菌,由其引起的布鲁氏菌病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安全问题,充分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并且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治意见,可以有效的防止疫情的发生,降低其危害。
标签: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布鲁氏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的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类共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据报道每年全世界有将近500000新增人类布鲁氏菌感染病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2]。
布鲁氏菌可以经消化道(最为常见)、呼吸道、粘膜、皮肤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病畜或受其污染的产品,食用消毒不完全的奶制品等途径而感染布鲁氏菌病[3]。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主要侵害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临床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为发热乏力、关节炎和睾丸炎等[4-5],由于其病症与常见的某些疾病类似,所以早期误诊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治疗患者的最佳时机。
该文对某市2010年8月—2013年12 月收治的56例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治意见,为布鲁氏菌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布病患者病例来自2010年8月— 2013年12 月收治的56例布病住院患者。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疾病病原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
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传染源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
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传播途径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但重要性不大。
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研究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研究布鲁氏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或山羊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我国。
布鲁氏病传播途径多样,人与人之间通常不会直接传播,但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体液、摄入污染饮食、呼吸空气中的微量气溶胶等方式传播。
本文将围绕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展开深入研究。
首先,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规律的重要手段。
对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测。
病例报告是指医疗机构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每一例布鲁氏病病例,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患病时间、病情等。
通过收集病例报告数据可以初步了解该地区的病情分布和发病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是进一步了解布鲁氏病传播途径和潜在风险因素的重要途径。
该调查包括确定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通过问卷调查、场地勘察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
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也是布鲁氏病调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两种。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与否,可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
分子生物学检测则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布鲁氏菌DNA或RNA,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感染布鲁氏菌。
在了解了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
首先,加强对布鲁氏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布鲁氏病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和方法。
其次,加强兽医卫生监管,做好动物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检查,加强兽医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力度,提高养殖场的卫生管理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布鲁氏菌的传播。
此外,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是对牛羊乳及其制品的检测和监管。
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抽检力度,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是有效控制布鲁氏病传播的关键。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
基层经验推广Grass roots experience promotion 畜牧业环境412019.12基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牲畜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产品流通日渐频繁,很多农户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大量养殖畜禽,但基于养殖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升,不仅影响养殖业经济,对牲畜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极大,目前人畜共患疾病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本研究将重点针对牛羊猪等动物展开研究,了解养殖户对布鲁氏菌病的掌握程度,并指导其掌握此病的防治措施。
1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布鲁氏菌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类型,临床可称为“布氏杆菌病”,是指人体感染布鲁氏菌后引起的此病,其中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牛型、羊型和猪型,其中对人体造成致病性最强的是羊型,其发病率高,外加现在牛羊群养殖规模的扩大,导致此病的危害性增强。
布鲁氏菌病发病后的特征主要以生殖器官受损、胎膜发炎等,如关节痛、脾脏肿大、神经痛等,会导致动物或人出现流产和不孕现象,是一种传染病,也是国家法定检疫-扑杀被感染家畜的3大疫病之一,此病症与流感相似,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较高。
关于此病全球统计资料指出,布鲁氏菌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是由英国的一名军医最先发现该病菌,并将此病菌感染后的疾病成为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流行最严重的时期是20世纪中期,至七八十年代其病情逐渐下降,而在后期又有所上升,有关资料得知,每年发生布鲁氏菌病的病例数高达500 000例,我国将布鲁氏菌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早在1905年,中国重庆报道指出有2例人间布病,随后中国大陆陆续在人畜中发现了布鲁氏菌病以及有关此病的感染者,其中牛、羊、猪属于易感群体,对此类患病群体的布鲁氏菌病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病原是由B.Melitensis、B.abortus和B.Suis引起。
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对象很特殊,其感染对象是人和畜,虽然人群患有此病,但是大部分患病人群均是由动物感染引起,人体感染此病菌后存在的危害非常严重。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这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易复发,容易转为慢性。
【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包括:羊、猪,其中羊为主要传染源。
其他动物如狗、鹿、马、骆驼等亦可为传染源。
病原存在于病畜的皮毛、胎盘、羊水、尿液中,其中乳汁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
人传人虽有可能,但极少发生。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如(接产、挤奶、屠宰等);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染菌标本;加工畜产品等通过粘膜的接触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水和肉类而感染。
其他还可经呼吸道粘膜、眼结膜、性器官粘膜进入人体。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各型间有交叉免疫。
【发病机制】侵入人体的布氏菌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在此大量繁殖成为原发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
细菌释放内毒素和其他物质,导致毒血症的出现。
细菌随血流播散全身各部位(主要是肝、脾、骨髓和肾等处)进一步繁殖,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布氏杆菌寄生于单核-巨噬胞内,不易被清除导致病毒反复发作和难以根治。
【临床表现】潜伏期1~3周或数月(3日至数月)。
临床上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一)、急性期大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
1、发热热型不一,以不规则多见,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
2、多汗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无论患者发热与否,常有明显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
3、关节疼痛为关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1个月才出现者。
4、神经系统症状以神经痛多见,常有坐骨神经痛和腰骶神经痛。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卵巢炎等。
6、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
急性期布氏杆菌病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有10%以上复发。
(二)、慢性期病程长于一年者为慢性期。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的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调查研究 ・
布氏杆菌病1 8 7 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特点分析
王复昆 李建伟
1 .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 河南驻马店 4 6 3 0 0 0 ; 2 . 河南省确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确 山 4 6 3 2 0 0
【 摘要 】 目的 及 时掌握 布 氏杆 菌病 的流行动 态 , 为制定 防制措 施提供 依据 。 方法 对确诊 1 8 7 例 布 氏杆 菌病 患者
进行 流行病学调查 , 并对 临床资料进行 分析 , 采 用布 氏杆菌凝 聚试管法进行抗 体滴度检测 。 结果 确 山县布 氏杆菌 病呈 现暴发 流行态 势 , 病 例主要集 中在该 县竹沟镇 ( 占5 1 . 4 %) , 向周边 乡镇辐射 ; 患者 以 3 0~6 O岁青壮年 居多 , 占8 1 . 3 %, 平 均年 龄( 4 5 . 4±4 . 7) 岁, 男 女 比为 3 . 1 6 :1 。每年 4 ~ 5月份 为发病 高峰期 , 职业 分布 以梳绒感染 为 主; 2 3 . 2 % 有 接触史 的患者在 接触时采 取防护措 施 ; 临床 特点 以发 热 、 乏力 、 多汗 、 肌 肉酸痛 、 骨关节痛 、 食 欲减退为 主 要表 现 , 关 节受 累以腰 、 膝 负重关节为 主 , 7 . 5 % 的患者伴有肝 功能异常 。 结论 确山县及其周边地 区布 氏杆菌病疫 情呈现局 部暴发流行 , 应加大 布氏杆菌病 的防控 力度 。
P r e v e n t i o n , Q u e s h a n 4 6 3 2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g r a s p t i me l y t h e e p i d e mi c d y n a mi c s o f b r u c e l l o s i s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b a s i s f o r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1 8 7 c a s e s w i t h b r u c e l l o s i s w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 T h e a n t i b o d y t i t e r wa s t e s t e d b y b r u c e l l a c o n d e n s a t i o n t u b e
me t h o d . Re s u l t s B r u c e l l o s i s p r e s e n t e d o u t b r e a k e p i d e mi c s i t u a t i o n i n Q u e s h a n c o u n t y . T h e c a s e s w e r e ma i n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 Z h u g o u t o w n o f t h e c o u n t y ( 5 1 . 4 %) , a n d r a d i a t e d t o t h e s u r r o u n d i n g v i l l a g e s a n d t o w n s . T h e p a t i e n t s
WAN G n l l n Lf J j a n w
1 . Z h u m a d i n a H 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Z h u ma d i a n 4 6 3 0 0 0 , C h i n a ; 2 . Q u e s h a n C e n t e r f o r D i s e a s e C o n  ̄ o l a n d
I 关键 词 】 布 氏杆茵病 ; 流行 病学分析 ; 临床特点 【 中图分类号 】 R 5 1 6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3) 1 5 — 6 7 一 O 2
Ana l y s i s o f e pi de mi o l o g y i n v e 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 i g a t i o n a nd c l i ni c a l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1 8 7 c a s e s wi t h b r u c e l l o s i s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me a s u r e s .M e t hod s Th e e p i d e mi 0 l 0 g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w e r e mo s t l y 3 0 t o 6 0 y e a r s y o u n g t h a t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8 1 . 3 %. T h e a v e r a g e a g e w a s ( 4 5 . 4±4 . 7 、 y e a r s o l d . T h e s e x r a t i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