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再论 技术作 用于教师发展 的内在机制

合集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师的关系

浅谈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师的关系

浅谈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师的关系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中心初级中学刘晗【内容摘要】人类在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和相应的文化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的发展。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在新的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改革成了一个国家是否得以持续进步的关键。

教师作为年轻一代的培育者,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面对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深化改革,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对教育的发展起到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教师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深化改革教育教学专业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

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

1教师专业化的形成依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世界各国都对教师教育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就是“教师专业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教育个体专业发展。

这种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也受影响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参与。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也发声了很大变化。

目前班级教学仍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幻灯、录音、影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以学生为主题,应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模式。

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入,无形中暴漏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弱点,目前,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学历仍然偏低,中师、师专学历,甚至代课教师仍然村在,以及我国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师信息化的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采取相应措施,补充年轻高学历的教师队伍,同时,采取以校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来扩大充实教师队伍。

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再论: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

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再论: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

作者: 李美凤
作者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出版物刊名: 中国电化教育
页码: 7-1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教师 技术 关系 机制 异化
摘要:技术不仅是辅助性教学手段、工具,它对教师本身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正在成为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分析了技术工具论关于教师与技术关系认识的局限性及其超越之路之后,重点关注技术如何对教师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

按照马克思所确定的人的本质及发展研究新方法论,我们从教师本身(主体尺度)与教育的技术系统(客体尺度)两个层面确定教师发展的衡量尺度,并在教师与技术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中考察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

当然,技术的作用并非必然是积极的,异化始终伴随其中。

只有客观地、理性地认识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驾驭技术,为我所用。

论教育和技术的关系

论教育和技术的关系

论教育和技术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表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随着教育技术科学的兴起,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探讨着,教育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一度成为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技术学科老师学生所关注的话题。

教育技术不是简单的教育加上技术,那么又是什么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教育和技术为众多的人所争执呢?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要了解教育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教育。

那么教育是什么呢?“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由此所见,教育是在人类文明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就是因为教育的存在,人类文明才能够兴起。

而从教育的定义上来说,一般人们口中所提到的教育都是指的学校教育,这是并不全面的,这只是狭义的教育的一部分。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所有人类提高自我能力,推进人类进步的东西,都是教育。

显而易见,文化教育在增强个体的选择特性方面具有工具的意义。

教育者把前人与对象界进行斗争的经验概念化、知识化,并把它们传授给个体。

个体在还没有介入所指对象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关于对象的意识。

教育把一切人类见过的、学习过的东西记录并进行传授,让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得到了传播,让社会不断进步,让人类不断提高,也让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这就是教育的功能。

教育是干什么的呢?教育是促进提高的,促进个人的提高,也促进社会的发展。

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谈谈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足以说明国家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也就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应理所当然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作为我们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呢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1、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微课、翻转课堂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而且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5、支持协作式学习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虚拟技术对于那些危险程度大如易爆化学物品的研制、宏观宇宙如银河星系的构成、微观世界如DNA分子的复制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7、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我们熟知的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的显着提高,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失误,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及多年的观察,在此提出,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误区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件只是原样的照抄书本,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等投影到大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这样做,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但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例如:有的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上“做一做”、“练一练”等学生要完成的各种练习题通过投影的方式演示给学生,学生答复后再把答案展现出来;这样的课件内容并没有超出书本内涵,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粉笔的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反而丢了教学之源的课本;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是用“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教育信息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我们不要认为上课用了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做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要只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课程的整合中,既要充分利用课件的交互性、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点,更要突出教材重点、难点,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更要有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时髦;误区二: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课件制作时采用了艺术图像、艺术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和及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大批量的素材被“搬”进了课件;例如:在一位老师讲授节拍的音乐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用到了大批量的音乐素材、动画素材等,使整节课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像是在搞联欢会,而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则在课堂教学中则被边缘化;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误区三:整合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一位老师的作文课——感悟人生的教学中,他用PowerPoint制作了极其精美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过程变成为一场“多媒体秀”;学生则只能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课堂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在课程整合中,要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是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学、多思,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四: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在整合的初期;为了探索整合的操作方法;以公开课、示范课、交流课的方式有效地积累优秀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我们并没有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式整合的日常化和常规化,并没有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一些教师只是在遇到公开课和研究课等教学比武活动时,才会想到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把课本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以达到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而这种为“表演”而进行的“整合”,常常会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多媒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应该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误区五:整合时在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教育的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互联网的信息容量虽大,但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容易使学生变成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三、如何在教学中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紧扣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助性之间、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学习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与教育理论结合的具体问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2、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但要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以便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限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其次,要正确认识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优点,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网络不是惟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3、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防止“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4、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实验、创作等“动手”活动方式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5、克服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装饰”和点缀的形式主义;6、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7、处理好媒体应用过程与教师指导语结合的协调性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忽视这一技术性环节;例如,在让学生接受以视、听感知媒体所提供的音像信息时,不断插入音频较高,内容较多的指导语,违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影响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准确接受;再如,有时应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中的难点问题,以具体形象材料来展示某个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揭示和实证某些较为抽象的理论问题,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所以操作前,就应将要学生思考的、注意的问题向学生明确提出,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媒体提供的信息;这时,教师的指导语必须置于媒体操作之前,否则,学生看了之后,教师再提问和讨论,往往效果不佳;所以,目的不同,媒体操作与教师指导语结合的方式和要求就不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削弱媒体运用的效果;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要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因技术使用不当而带来的信息过载,导致教学目标迷失方向;。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教育技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教师专业发展也必须与之相应,以适应现代教学环境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

一、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获得更广阔的教学资源和信息。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学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教育应用软件等渠道获取到全球的教学资源和最新的教育理论。

其次,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方法。

例如,电子教具、虚拟实境等技术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要求和机遇。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技术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二、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1. 提升教学效果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学更加有效。

通过使用教育技术,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2. 拓宽教学资源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范围。

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教师可以获取到世界各地的优质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

这些资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3. 个性化教学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通过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例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 说说技术与教课的关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纲(试行)》指出:“鼎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课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课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足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供给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这足以说明国家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教育教课中的应用,这也就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局势,应理所自然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作为我们专业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教课中怎样办理好技术与教课的关系呢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1、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技术使得悉识内容能够经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样单调形式或许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进而使得悉识内容丰富多彩。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益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能够实现优异教课资源的全世界共享和实时更新,微课、翻转讲堂等能够实现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交流。

信息技术进入教课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能够接见各样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取直接有关的素材和资料;经过网络检索图书室中的专业网站,获取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3、优异的知识组织形式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色对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供给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构造,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类知识的组织方式更切合人类的思想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空幻的间接过分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4、自主式学习的优异实现多媒体技术不单拥有模拟性,并且能够生动直观地显现本来没法直接显现的东西,交互性挣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课方式。

这类教课模式能为学习者供给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

因此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研究和发现知识创建有益条件,进而有可能在这类教课模式下,真切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建新的知识。

教育发展与技术发展的互动

教育发展与技术发展的互动

教育发展与技术发展的互动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指导者和塑造者,与技术的互动是无法忽视的。

本文将从教育发展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揭示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教育发展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发展和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和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的进步需要技术的支持。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信息获取和传递存在诸多限制,学生的学习范围和深度受限。

而有了技术的介入,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海量的知识资源,以及借助各种辅助工具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教育的引领。

技术是为了实现人类的需求而存在的,而这些需求正是通过教育培养和塑造的。

技术的推动需要有教育的引导,教育可以培养人才,提高人们对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给传统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首先,技术改变了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化,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提供远程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软件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技术改变了学习的环境。

传统的学习仅限于教室和课本,信息获取受限。

而有了技术的帮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拓宽视野,调查研究,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此外,技术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教学软件、在线课程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和方式。

三、面临的挑战尽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技术的变化速度过快,教育体制无法及时跟进。

教育机构需要配备最新的技术设备,并培养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以应对技术带来的改变。

其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有效的监管和管理。

互联网的普及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捷,然而也给学生带来了线上安全问题和虚拟世界中的信息碎片化。

学习《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我对技术支持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
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技术支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
与时俱进。

技术支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技术工具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丰富
教学内容,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2. 技术支持需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结合。

技术支持不仅仅是提供技术工具和教程,更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技术支持应该
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学习目标,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培训。

3. 技术支持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教师与技术支持人员之间需要建立起互信和合
作的关系。

技术支持人员应该积极倾听教师的想法和需求,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共
同寻找解决办法。

同时,教师也应该主动与技术支持人员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反馈
问题,形成良性互动。

4. 技术支持需要持续更新和自我发展。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支持人员需要不断学
习新技术和工具,以保持专业水平。

同时,技术支持人员也要关注教师的学习需求和
发展方向,及时提供更新的支持和培训。

综上所述,《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支持在教师专业
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主动寻求技术支持,了解和运用最新的技术工
具和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教师与学科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师与学科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师与学科发展的密切关系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科发展的推动者。

教师与学科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是学科发展的基石。

教师在学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科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发展。

优秀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学科发展也影响着教师的成长。

学科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教师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

学科的发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新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还为教师提供了继续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机会。

教师通过学习最新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因此,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此外,教师与学科发展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反馈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也会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他们的教学实践不仅是学科研究的重要资源,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学科的研究者可以通过教师的实践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同时,学科的发展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学科研究成果和教材教辅,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还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

教师是学科发展的推动者,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

学科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学科研究、教学改革等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促进了学科的进步,优秀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与学科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试论技术与师生关系的内在机制

试论技术与师生关系的内在机制
意义 。
悟 、 志产 教 给 年 意 并 将 轻 一 代 , 他 们 自 由 地 生 成 , 启 迪 其 自 由天 性 。本 真 的 教 育 使 并 ]
应建 立在 主 体间 性 的基础 之上 ,教 师是 教育 教学 活 动的 主体 ,
试 论 技 术 与 师 生 关 系 的 内在 机 制
王 涛 , 李 霞
( 京 师 范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院 , 苏 南京 20 9 ) 南 江 107

要 : 真 的 师 生 关 系应 该 建 构 在 主 体 意 义 上 的 人 的 交 往 基 础 之 上 . 术 是 一 种 作 为 个 体 生 存 和 社 会 运 行 内 本 技
束 缚 着 教 育 者 和 受 教 育 者 ,完 全 背 离 了 以人 的 发 展 为 本 的 初
师生 交 往超 越 了“ 教师 中心论 ” “ 生 中心论 ” 和 学 的实 体思 维 方 式 , 动 态 生 成 的层 面上 来 认识 和实 践 师生 关 系 , 师和 在 教 学 生不 再是 所谓 的“ 刻家 ” 雕 和现 成 的只待雕 刻 的 “ ” 更不 存 人 , 在 “ 比谁 强 ” 优势 所在 。 “ 自” 谁 的 独 也不 再是 教 育存 在 的形式 ,
教 育 需要 能 够提 高教 学 效果和 教 学效 率的技 术 手段 来 为其服 务 ; 另一 方 面 , 术又 有迥 异 于师 生 交往 的 自在 的发展 技
逻 辑 . 试 图 超 越 教 育 本 意 的 企 图 。只 有 保 持 技 术 与 交 往 的 平 衡 , 能 在 教 育 实 践 中“ 具 价 值 ” “ 文 意 蕴 ” 得 。 有 才 工 与 人 兼 关键 词 : 术 ; 生关 系 : 技 师 内在 机 制 中 图分 类 号 : 4 6 G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7 0 ( O O O 一 0 3 0 17 — 80 2 l ) i 0 1 — 3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逐渐融入数字化时代。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本文将探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一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信息技术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到各种教学资料、教学视频和教学软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数字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学教师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技巧。

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软件、应用和教学工具,才能适应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师需要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虽然为教学提供了便利,但过度依赖技术也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二、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1. 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巧。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学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成立教学研究团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2. 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校可以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学习平台等。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灵活选择和应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分享到资源库中,与其他教师共享。

技术与教师的关系浅析

技术与教师的关系浅析

学 生的全 面发 展 , 作为 教 育教学 研 究者 的教师 要用 技术 来武 装 自己, 技术 为了更好 地服 务教 育也 要与 时俱进 。 而 关键词 教 师 ;技 术 ;双 向建构
中图分类号:G5 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8 X 2 1)4 05 —2 6 14 9 (0 12— 0 80
5 8
赵雯 技 教师的 浅 雯: 术与 关系 析
教 学 园地
技术与教师的关系浅析
赵雯雯 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 2 0 1 5 04
摘 要 通 过 探 讨人 与技 术 的关 系, 一 步确 定教 师与 技术 的双 向建 构关 系 , 进 从而得 出为 了 进 教师 的专业化 发 展和 促
育 的改 造 , 也就 是说 , 引入 教 育的 新 技 术 还 需要 经 过 一
1技 术 与 人 的关 系
人作为技术 的创造者、开发者和使用者,与技术的
关 系可 谓 亲密 无 间 ,但 人 们 对 技 术 的认 识 却 不 尽 相 同, 根 据 技 术 对 人 的影 响 可 将 其 分 为 技 术 乐观 论 、技 术 悲观
着迷与推崇 ,坚信技术 能够解决一切 问题,无论是政 治 的、经济 的还是生态 的。在人与技术的 比较上,技术乐
意义上的技术特 化为教 育的技术 ,将技术打上教育的烙
观 论者认 为人不如机器 ,人 的 自然机体容易受到各种伤
害 ,人 的 生命 是 有 限且 脆 弱 的 ,而 机 器 能 够 不 知 疲 倦 夜
有 其 技 术 性 的特 点 , 师 也 不 例 外 。 与 技 术 也是 一 种双 教 它
的 “ 液 ” 其广 泛 地 渗 透和 改 变 着人们 的生活 、 习和工 血 , 学 作 。 术 与人 的 关 系 值得 人们 去 思 考 , 技 而作 为 人 类 灵魂 工

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教育事业与科学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更新。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

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技术它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如今教育与技术两个领域紧密结合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为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也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那么在现代教学中到底教育和技术哪一个占据了主体地位?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什么是主体。

主体是一哲学范畴,在哲学上,它有多重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实体”,它被理解为事物的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与现象等概念相对应。

二是指“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次要组成部分”相对应。

三是逻辑意义上的主体,指逻辑判断中的主语、主词。

四是指人,又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人就是主体,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并总是相对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而言的。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中教育占据主体地位,该观点认为教育技术以教育目标出发以科学技术作为手段工具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

有的学者则认为教育技术中技术占主体地位,该观点认为科学技术融入教学之中应该发挥其全部作用用最快捷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强调科学技术再教育学中的重要性,用科学技术来推动教育的发展。

其实我认为在教育技术学中教育和技术应该是共同处于主体地位换而言之就是相辅相成的。

在现代教育当中缺一不可二者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方面: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存在三点:(1)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与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

教师技术论文当前教师与技术关系

教师技术论文当前教师与技术关系

教师技术论文当前教师与技术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与技术关系的的确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当前,教师技术论文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各种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极大地便利了教学工作,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工具和平台。

通过教育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教育技术还为教师提供了在线备课、在线交流、在线互动等功能,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为教师的课程主题设计、学生作业批改、评价反馈等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参考。

其次,教育技术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教育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每年都有种类繁多的新技术出现,教师们需要随时关注和学习这些技术,才能让自己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此外,教育技术的使用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技能,对于不熟悉技术手段的教师来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技术学习和实践,哪怕是一些基本的操作,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

再次,教师技术论文对于教师自身和教育行业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推进教育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在线教育不断升温,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因此,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教育技术,教师们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教学环境,同时也为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应该关注的是教育技术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教室、在线监控等监管手段都在不断发展中,这些手段对于学生和教师的隐私保护不能被忽视;另一方面是技术工具的适应性问题,技术使用需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能单纯依靠技术工具。

总之,教师技术论文当前教师与技术关系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可以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教师们在教育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才能掌握更多的技术手段,为学生和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贡献。

教师技术论文:当前教师与技术关系

教师技术论文:当前教师与技术关系

教师技术论文:当前教师与技术关系本文“共生”:教师与技术关系的重新定位“控制”是教师与技术关系的误解,并导致技术的误用,进而遮蔽了技术“应有”的教育价值与阻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因此,超越教师与技术的“控制”关系势必成为推进教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1共生共生(symbiosis)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生态现象。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deBary)首次提出了“共生”的概念,范明特(Famintsim)、科勒瑞(Caullery)和斯哥特(Scott)等生物学家丰富和发展了德贝里的共生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8]。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共生”的思想和概念逐步引起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家的关注,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如胡守钧教授将共生引入社会学研究,“共生关系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社会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组成,和谐共生就是在合理的度内分享资源,社会的进步体现在人类共生关系的改善。

[9]于是共生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living-together”,而上升为社会运行的基础了生活的人类文明与进步。

同时,共生也成为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准则,日本学者尾关周二将人类历史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区分三个阶段,即“人淹没于自然之中、人从自然中分离与异化出来和人与自然的共生。

”[10]近年来,共生理念为教育领域所借鉴,其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类型与课程模式、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等理论与实践领域3。

总之,共生成为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人实际上是一个‘共生’的人”[11],“人类的未来走向是共生时代”[12]。

2教师与技术的“共生”关系的内涵作为当代社会重要哲学思维,“共生”注重共生元素间的共在与共荣,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准则。

因此,借鉴“共生”理念,重新定位教师与技术关系。

“控制”关系是主客二元论思维的结果,即将教师与技术区分为主体与客体,并将两者进行对立分析,进而产生“非此即彼”的认识:不是教师“控制”技术就是技术“控制”教师。

浅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浅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浅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当今教育的发展要求加快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教师不断学习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网络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

这些都必然促使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同时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也即是走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的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关键词] 专业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整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

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当今教育的发展要求加快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教师不断学习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网络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

这些都必然促使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同时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也即是走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的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探究教师职业发展与智能技术如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教师职业发展与智能技术如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教师职业发展与智能技术如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摘要:人工智能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当今社会随着AI智能技术的不断优化,智能信息普及在人类生活的周边,贯穿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范围在不断的扩大,扫地机器人、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正逐步的占据大家的视线,在社会发展势头一派良好的情况下,教师职业相应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围绕教师发职业展与智能技术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的阐述,谨以此促进当前教育行业的专业教学水准和教书育人的伟大愿景。

关键词:教师职业发展、智能技术、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前言:现阶段,人工智能在社会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无形中推着中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行业作为国家一直来重点关注的发展项目,在时代发生巨大变革的情况下,如何能更好的确保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那么就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挑战的同时寻求更多优质机遇,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潮流,把教育行业带上更高的智能化层面,实现教育界的突破性发展。

1、人工智能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按照现行的发展步伐来看,已经快速渗透到教育行业,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科技必将在各行各业利就劳动力、知识量、服务能力上实现转变,因为人工智能在工作能力,服从能力,工作效率上能得到可靠的保证,具备了时代发展下的充分的工作支撑和保障,那么在如此形式下,教育职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智能时代是否替代传统教育?当前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问题,引起众多行业人员的思考和谋划。

[1]本文从如下几点进行分析,第一,对传统教师角色带来的挑战。

人工职业进入教育行业势在必行,当下普及的线上线下课程就包含了智能因素,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带给孩子,使老师从传统搜课的角度上转换成了课堂的引导者,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孩子,通过孩子的独立学习和思考,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能力,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第二,受教育者环境的转变。

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普遍0-8岁孩子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在2-4小时,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孩子吸收的知识更加广泛,眼界相对更为宽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欲,开展智能化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概述教育技术是指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相结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工具来改善教育过程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与理论。

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持续学习与提升,提高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虚拟实验等技术手段,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到各种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文献资料、教学视频等。

这不仅方便了教师的备课工作,还使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面授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和软件平台开展教学,实现跨时空的教学交流。

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资源库,获取到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其次,教育技术为教师的教学评估和反思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客观的手段。

传统的教学评估主要依靠观察记录和学生反馈,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

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学习平台的自动评估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测评和分析,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教育技术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教育研究和教学创新的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教育社区等渠道,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

教育科技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科技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科技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教育科技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科技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育科技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方法改进和教育体系创新的积极影响。

一、教育科技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科技为教师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机会。

教师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如在线教育平台、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

这些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通过学习和运用教育科技,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需求,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教育科技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教育科技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虚拟实验室、电子教材和个性化学习软件等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技手段来设计更生动、趣味和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育科技还可以提供实时互动和反馈机制,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育科技推动教育体系创新随着教育科技的应用,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发生变革。

教育科技的介入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更加灵活、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转变。

例如,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教育变得更加普惠和高效。

同时,教育科技把教育资源从有限的地区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公平。

这些创新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促进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进步和变革。

总结:教育科技与教师专业发展密不可分。

教育科技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同时,教育科技改善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最重要的是,教育科技推动了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变革,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机会和发展空间。

教师能力与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

教师能力与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

教师能力与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的形态和内容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关键角色,他们的能力和教育技术的应用之间的关系愈发显得重要。

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也对教师的工作性质、角色定位与能力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能力的概念不仅涵盖了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包括教学理念、课堂管理、评估与反馈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等多维度的素质和技能。

教育技术的应用,更是推动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一方面,教师在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提升,与教育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强调教师的口头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互动和灵活。

现代教师不仅需要精通学科知识,还需掌握各种教学技术和工具,从而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课堂活动,借助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各种教育软件来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运用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可以创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教师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促进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具备良好教育能力的教师,更能理解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的反思与实践能力在技术应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评估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参与。

此时,教师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教育技术革新的推动者。

教育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与支持,使其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适应和成长。

网络课程、在线讨论、远程学习等形式的出现,使得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通过在线研修和学习社区,可以与其它教育工作者交流经验,共同探讨教学策略和技术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如何评估和利用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再论: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Technology: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echnology onTeachers' Development李美凤(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技术不仅是辅助性教学手段、工具,它对教师本身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正在成为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分析了技术工具论关于教师与技术关系认识的局限性及其超越之路之后,重点关注技术如何对教师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

按照马克思所确定的人的本质及发展研究新方法论,我们从教师本身(主体尺度)与教育的技术系统(客体尺度)两个层面确定教师发展的衡量尺度,并在教师与技术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中考察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

当然,技术的作用并非必然是积极的,异化始终伴随其中。

惟有客观地、理性地认识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驾驭技术,为我所用。

关键词:教师;技术;关系;机制;异化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工作环境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056)阶段成果。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技术与教师可谓如影随形,他们相伴而生,共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特定时代的教师造就了特定时代的“教育的技术”①,反之亦然。

在新技术广泛介入教育的今天,技术日益成为影响教师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最活跃、最具变革意义的因素。

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对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技术之于教师不只是工具的意义,教师本身也深受技术的影响。

《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初论:困境与超越》[1]一文(以下简称《初论》)为揭示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即:超越技术工具论关于教师与技术的“工具—操纵者”关系认识格局,以马克思所开创的从对象化世界研究人的本质与发展为方法论基石,在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思维中考察教师的本质与发展。

本文将继续沿着这一思路,揭示技术如何作用于教师发展以及这种作用的意义。

一、技术作用下教师发展的衡量尺度技术对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有目共睹,但是,技术并不是导致教师发展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教师发展的全部意义。

这里我们考察的只是其中的技术因素、技术的作用,也就是教师的技术性及其演化的问题。

因此,我们首先要确定如何衡量技术作用下的教师发展?关于教师的发展,当前大多采用“教师专业素质”之类的概念。

但是,正如我们在《初论》中分析过的,这是一种单从主体方面寻找教师发展的内在尺度的单极思维方式。

而马克思向我们揭示了人的本质不仅存在于人本身,还以客体的形式保存在其对象化世界之中。

因此,人的发展有双重尺度:来自人内部发展的主体尺度和来自对象化世界的客体尺度。

高度技术化的现代人,技术对于人来说犹如蜘蛛网之于蜘蛛,蜗牛壳之于蜗牛,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者共同组成一个“人—技”共生系统。

考察人的本质及其发展,不能割裂人手中的技术工具或他所处的技术系统,因为没有这些技术工具或技术系统,人根本无法从事现代高度技术化的实践活动,更无从展示其本质力量[2]。

身处教育系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本质力量,即“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全部教育实践能力”[3],是一种浑然一体的育人力量。

就育人来说,教师的本质力量与教育的本质力量性质上是一致的。

教师的本质力量也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

对于教师的本质力量的主体尺度,我们仍沿用“职业素质结构”这个概念,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教育学许多分支学科(如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已经对教师的职业素质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我们可以与其尽可能保持一致,并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合理吸收,而不必做大量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素质也是赋予教师特定职业身份的内在特质,突出了教师发展的职业尺度。

客体尺度主要来源于教育系统,包括教育的所有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系统是一个人工化系统,带有技术性特征,尤其是今天技术深度介入下的教育,教育的所有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无不渗透着技术成分,更加彰显出教育系统的技术性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系统也就是教育的技术系统。

教育系统是教育主体对象化活动的产物,是教育的本质力量历史的、现实的公开展示。

因此,教师的职业素质结构与教育系统可以看作教育的本质力量在教育主体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的体现。

教育系统可以看作由为物质、信息、行为规范、制度等几个层面构成,与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的生理、知识、行为习惯、情意等几个层面也大体对应,二者具有同构性。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与教育系统具有历史同源性,二者伴随着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同步发展。

教育系统各要素都要通过教师的设计、组织、协调,并与教师自身相互作用,结成特定的教育关系,如教师对教育系统中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的占有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及其他教务教辅人员之间形成的特定关系,方能进入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关系在教师本身与教育系统之间起到联结、协调的纽带作用。

教育系统作为教师最直接的工作环境,是教师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教育系统,教师的职业素质只能作为教师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实践能力,这种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实践能力必须要在现实的教育系统的支持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转化为教师现实的教育实践能力。

而在考察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时,作为考察对象的“教师”实际上正是这个由教师与教育系统“联动”起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师的主控下统一发挥作用的综合性“主体”,或特定的“人—技”共生系统。

之所以能够“联动”起来,是基于教师对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支配作用以及教育系统各要素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影响。

也就说,教师的职业素质结构与教育系统各要素正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育关系支配下,共同赋予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所能够发挥的教育实践能力,这才是教师本质力量的现实的公开展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教师发展的衡量尺度。

二、教师与技术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双向建构技术工具论把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定位在“工具—操纵者”,技术对教师的意义被局限在“用”的层面,而对技术与教师发展的内在关系缺乏合理的解释。

当然,技术工具论对技术应用环节的关注也促使相关部门加大对教师的技术培训,但是,“去教师化”(Teacher-proof)的技术创新推广模式加上脱离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技术培训(详见《初论》),在沟通技术与教师发展的关系机制上,也未能给出为令人满意的答案。

教育情境的具体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技术并不是作为现成可用的工具供教师选择,也不像工人师傅根据螺母的规格选择合适的扳手那样简单。

一项新技术引入教育,并不是作为“完成状态”,还要经过不断“教育化”的过程,这是教育对技术的建构。

而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教育主体,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教师与技术之间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在参与技术建构的同时,技术也会反过来对教师产生影响,使教师对技术不断“磨合”从不适应发展到与技术密不可分,教师本身也发生了某种变化。

因此,教师与技术通过双向互动进行着双向建构,这正是技术作用于教师发展的内在机制。

技术作用下的教师发展就取决于这个双向互动、双线建构的过程。

(一)技术教育化:教师与技术专家的权力博弈技术教育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建构的过程。

从技术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技术建构总是在多种异质型社会群体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这些异质型社会群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对技术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技术形成的不同阶段,他们关注的问题不同,提出的技术方案自然也不同。

技术建构的过程充满了异质型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与权力博弈,最后达成某种妥协,那些最终被确定下来的规则就转化为“技术代码”[4],行使技术的控制权力与功能。

由于教育中的技术大多是从教育外部引进的,因此,参与技术建构的既包括设计、生产技术的技术专家和向教育部门推销、供应技术的商家、企业等社会群体,也包括众多的教育利益相关者,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学生、家长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技术的重新设计与改造,从各自角度提出对技术的需求和意见。

加上教育领域中技术的作用对象是人,使得技术在教育中的建构过程更复杂也更富有争议。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其中的两类技术主体:教师与技术专家,他们在技术教育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技术教育化的影响。

在多元分化的教育主体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就像一个聚光镜,所有的技术要素、教育要素都要经过教师并在教师的协调下汇聚起来,按照特定的时空结构重新组织,教育实践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

按照我们之前的研究,作为存在者的教育技术正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展现为教育主体的目的性活动方式或序列,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相互交错而成的有机系统[5]。

因此,教育技术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设备、工具,也不是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或方案,而是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形成于教育实践,与教育主体(这里主要指教师)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教师在技术教育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

教师身上特有的教育本质力量在技术教育化过程中,通过对技术的重新设计与改造,转化为教育技术的属性、结构与功能,为技术教育化注入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通俗性,大凡受过教育的人,都认为自己知道教育是怎么回事,正是如此,技术专家在设计、开发面向教育用途的技术时,往往也会对教师进行“角色扮演”[6],即他们也会站在技术应用者(教师)的角度预设该技术将会被用于何种情境,发挥何种作用。

但是,技术专家(或他们所扮演的教师角色)对技术的设计与真正的教师的设计仍有很大的不同。

技术专家往往站在技术的角度,关注的重点是技术的安全性、自主性,其中包含着尽量减少技术运行中的人为控制或干预,而这势必造成技术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权力”之争。

国外有学者[7]通过对教育中的各种形态的技术(从黑板粉笔到网路)的应用状况进行比较,提出教师对技术的考虑始终包含着(甚至是围绕着)教师本身与技术在课堂情境中各自的控制权的问题。

黑板粉笔、投影等低技术之所以很容易被教师接受并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些技术容易控制,并且这些技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权没有构成威胁。

电视、电影、广播等高水平技术却不同,它们本身难于控制(如制作教学材料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不易更改等),一旦进入教学过程,这些技术又具有较为自主的运作流程,甚至要求教师“放权”于技术,这势必对教师早已习惯了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地位造成威胁,这也是这些技术难以普及甚至受到很多教师抵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