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分析

合集下载

试论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之差异

试论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之差异
在诗的内容上,陶渊明与谢灵运截然不同,陶渊明写的是农村的农夫的躬耕生活,把自己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在对农耕生活的亲身体会中享受着大自然之美。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反映出陶渊明崇尚自然,亲自经历了一个普通农民所经历的一切时的一种愉悦心情。他的诗主要是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往往和自己的游踪联系在一起。其诗歌内容无怪乎湖光山色,登游揽胜,自己却置身于大自然之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也不像陶渊明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之美。
四、诗风的差异
陶渊明的诗风可以概括为:
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从思想上来看,陶渊明熟悉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同。他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有个人的生活实践,这使他具有独特的视点。
二、不同的归隐心态
陶渊明自幼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正如他所写“少年罕人世,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他年轻时屡隐屡仕,不断在出仕和隐居中进行痛苦的抉择。直到将近五十岁当了八个月的彭泽县令后,终于看破了政治的黑暗,彻底从痛苦的抉择中解脱了出来,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开始了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彻头彻尾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不止一次的重复表现归返家园的快乐,有鱼归大海,鸟入山林的味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终于摆脱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的精神枷锁。在他的作品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农村纯朴的乡土气息,平淡、自然、纯朴,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分析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分析

目录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生活背景及艺术成就 (2)(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 (2)(二)谢灵运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 (2)二、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之成因浅析 (3)(一)不同的出身与生活经历促成了各自艺术风格的形成 (3)(二)不同的心境和出发点对各自艺术风格的影响 (4)(三)玄理的阐发对各自诗歌风格的影响 (4)三、陶谢诗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5)(一)相同之处 (5)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6)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6)(二)不同之处 (6)1.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 (6)2.在变化创新方面 (7)3.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的不同 (8)4.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征的不同 (9)【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生活背景及艺术成就(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曾在做过县令,因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

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也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

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二)谢灵运的生活背景艺术成就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古诗分类讲解(三)山水田园诗

古诗分类讲解(三)山水田园诗

古诗分类讲解(三)——山水田园诗 1古诗分类讲解(三)山水田园诗一、概念阐释: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都属于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作品,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山水诗主要是写自然风景。

田园诗指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诗人情感、人生理想的诗歌。

它既有写农村自然风光的,也包括乡村的民情风俗、农民的劳动生活、农村的阶级剥削和压迫等内容。

二、山水田园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或厌恶官场的争名夺利、互相倾轧,渴望远离世俗社会,追求自由闲适的心境,从而把这种理想寄托于美丽的大自然或淳朴的田园风光。

二是诗人出于对山河的热爱,赞美大自然雄奇秀丽,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激情或抒发豪迈的情怀。

三、山水田园诗主要代表诗人1、陶渊明:他的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2、王维:王维的山水诗主要体现为画家的取景方式,并经艺术的提炼与纯化,构成一幅幅既清新明净又悠淡静谧的水墨画卷,在人与自然的依恋、沟通乃至融合之中展现出气韵生动的绘画美与诗境美。

王维的山水诗特色为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孟浩然:他的山水田园诗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

其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4、柳宗元善于将压抑愤懑的感情寄托在山水景色之中,使情与景契合无间,风格比较凄清幽冷。

5、陆游四、分类讲解:(一)山水诗1、表现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例如: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这首诗写的是春景。

一开篇用两个叠音词写景抒情。

“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

第二句的“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

而“湿”字为下句写“雨过”时的情景,做了铺垫。

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


(一)主题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此必 为时事而发。然自古及今,圣贤所以立身涉 世之全,量不过如此。”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浅人日读陶 集,至此种作,则全不知其所谓,况望其吟而 赏之。” 清代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 三曰:“此章意杂出,审思不得其故,但觉忠 厚之思,望人不浅。设非警彼元勋,何当许 道?”
3、以白描的手法、平凡的 素材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 情趣,深入浅出,淳厚有 味。
乞 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4、讲究篇章的有机结构, 有整体美:艺术风格多样化。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平淡自然;金刚怒目。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具体创作时间为晋元兴二年秋冬之际桓玄篡 晋之前。《饮酒· 十七》陈说刘牢之征辟陶渊明 为参军事,是时,陶渊明虽然已经离职闲居,但是心 念时局,为刘牢之命运感慨不已,并深感生于无道 之世代,应该去危图安,遂强化了躬耕田园的志向。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其十七)诗,是以刘裕 讨伐其政敌之一司马休之事件为题材的作品。赞 扬颜延之不被刘裕的甜言蜜语所诱惑,坚贞不屈 的精神,以及自己归隐的志向。 寓规劝(颜延之)于晤谈。 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 芳洁的品性。
想象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 得尽养生年。
(三)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 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 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 切交流。 2、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 且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 的程式,往往在诗的最后拖上一个玄言的尾巴, 这说明他的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仍留着玄言诗的尾 巴。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 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

于是纵情山水。

隐逸垅亩。

诸多客观、主观条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因素。

产生一种“合力”,凝聚于陶潜的田园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

即从田园耕作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钟惺《古诗归》卷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

——晋惟渊明,唐惟少陵。

”(王圻尊陴史》)“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许颛《彦周诗话》)……前人评陶诗,谓之朴素,自然,冲淡,飘逸。

在这里,我给陶诗概括为“景之自然,性之自然,语之自然”。

一.自然之景取景摄像,随手拈来,毫不费力。

如“白日沦两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人房户,夜中枕席冷”,“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杂诗》之二、之七)白日素月,物自然也;日月四时,时自然也。

顺其自然而不强夺,应其物理而不造作。

用司空图话说就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

强得易贫。

”(《诗品》)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里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宅院、草屋,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盛放。

远处村庄隐约町见,近处墟落炊烟袅袅。

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狗叫鸡鸣,又处处蕴藏勃勃生机。

日常平凡的生活,诗化了;普通常见的景物变美了。

真可谓生活本身即为诗,田园景物就是美。

r囊掌欣赏—一羹瓣_圈一I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二.自然之情陶诗中的自然之景传达的是自然之情:时光流逝。

志业未就,玄鬓已白,哀情可感,真率,坦诚,没有矫情,没有伪饰,活脱脱托出本来面目。

这是其绦诗》之二、之七所传达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比较陶渊明和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尽管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所表达的田园情结不尽相同。

由于政治背景、时代氛围、生活际遇、个性秉赋、艺术造诣的不同,因此,在诗歌的创作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特色,两人的诗歌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都有所不同。

本文主要从诗人的心境、诗歌内容和意境三个角度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

一诗如其人——诗人际遇、心境的比较陶渊明和王维所处的历史时代、政治背景、文化修养、人生态度、生活际遇的现实差异,导致两人在心境、情怀、审美方面存在差异。

1 隐居的诱因不同由于陶渊明和王维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存在差异,因此,两人在际遇、心境方面也有所不同,诗歌的创造风格看似相似,实质却不尽相同。

(1)陶渊明――厌恶官场生活在东晋时代的陶渊明,他的祖先是开国功臣之一,祖先父辈们大部分都在朝廷上担任过官职。

虽然陶渊明不属于世族名门,但也不是普通的庶民平民,他自小就生活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典型的儒学氛围的陶冶。

陶渊明曾多次出仕在朝。

但是,东晋属于乱世,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矛盾错综交织着,在理想与现实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奔波劳顿,深感官场险恶,实属“宏罗制而鸟惊”。

几番徘徊后的陶渊明深深地厌恶世俗官场,清楚地觉得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于是决定逃禄而归耕。

从此,他踏上归隐路,并坚定地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2)王维――厌倦官场王维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的开元盛世,国富民强。

王维有才华,意气风发又踌躇满志。

但是,由于“伶人舞黄狮”的牵累,屋漏兼逢连夜雨,宰相张九龄遭遇贬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当道,使王维深受磨难,倍感沮丧和压抑,恐遭不测之忧虑。

在官场的喧嚣和应酬的烦扰下,对官场的虚幻生活深感厌倦,从而生发隐居的念头,“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而归向桃花源,透露出王维欲步陶渊明的后尘,辞官归隐。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分别开启了我国古代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先河,两人并称“陶谢”。

他们二人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对我国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二人的诗歌都对山水田园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内容上都是描写田园的风光,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情感。

前人也对他们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两位作家作品的语言特点,思想倾向,以及由诗歌所反映的人生意境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比较一、陶谢诗歌语言比较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语言平淡,浑厚醇美,用极其简单明快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诗境,从而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

朴素精炼的语言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乡村生活,都渲染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

萧统是最早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进行总结概括的诗人。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

”1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自然、平淡、情真、古朴、意远”。

对于“自然”这一点,古往今来有很多评价,例如苏轼有评论:“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

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2。

这里所讲的意思是陶渊明的诗歌的语言都是最自然的、最朴实的,不经过刻意的修改雕刻的。

黄庭坚也对陶渊明的诗做过评价,“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

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阔者则病其放。

”3再比如朱熹的评论,“渊明诗所以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其二,诗歌语言平淡,主要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对田园风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最原始的气息。

杨万里有评价:“五言诗淡雅深长者,陶、柳。

”朱熹讲:“渊明所说者老、庄,然辞却简古。

”这里所说是指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都是日常用语,通俗易懂,没有艰深晦涩不易理解的词语。

其三,情真。

我们品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能够真切的感觉到他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寄情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寄情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寄情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寄情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是由于两者的生活道路、个性秉赋、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选择彻底归隐,完全融入了世俗生活,而后者则把归隐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只是想从中寻找心灵的暂时安慰。

这种生存方式的抉择最终决定了两者诗歌从作品内容到作品物象、作品意境都有所不同。

其一,作品的内容直接受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对社会的态度所决定。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开国元勋,父亲也曾作过太守,到他时,家境衰落。

外祖父家里的藏书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广泛阅读了《老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所以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青年时代的他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渴望干一番事业,曾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职,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几经出仕的经历使他对黑暗腐败的现实感到厌恶,归隐后乡居生活的自由,使他的身心彻底放松。

这使得山水田园之境在陶渊明的心中转化为了悠然之情,表现的真率自然。

宋代朱熹说:“渊明之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王维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一生起起落落,曾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也曾官至尚书右丞。

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居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这些方面的擅长对提高他的诗歌艺术性有很大的帮助。

也正因如此,他在创作诗歌时就比一般人更能精确细致的感受到和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音响和景物,并将之表现出来,构成独到的意境。

20首经典山水田园诗

20首经典山水田园诗

20首经典山水田园诗《饮酒·结庐在人境》【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赏析:《饮酒二十首》作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其《饮酒·其五》可谓是历来受世人所推崇,所赞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何等的情怀?诗人借饮酒来抒情写志,把热爱田园的生活和自身高洁的人格抒写的脱俗于人与大自然之外,又融入其中,耐人寻味,不可言传。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品赏析:作为山水诗的名篇,《山居秋暝》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美;两个字——绝美;三个字——绘画美,音乐美,诗歌美,自然美、人格美、理想美、社会美;四个字——完美无瑕!诗人不仅把绘画美,音乐美,诗歌美三者结合的完美无瑕,而且还把自然美、人格美、理想美、社会美融为一体,细细品读,耐人寻味。

难怪世人点评道:总无可点,自是好。

王维的山水诗与田园诗界限难分,因为在王维的诗中,不仅能读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无限境界,更能读出“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中有田,田中有山”的自然形态,事实上,山水诗与田园诗有着明显的区别,这首诗是王维田园诗中的绝世经典之作。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平淡如水却又浓如酒的田园诗,诗人将田园之景、农家之事、朋友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老朋友邀请来做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的田园生活抒写的淳朴自然、简朴亲切、清新恬静、感情真挚,被誉为自唐以来田园诗中的千古佳作。

诗人不只是在应一次邀,喝一杯酒,也是在画一幅有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更是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一种无限的向往。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022高考复习古诗词阅读:山水田园诗(一)

2022高考复习古诗词阅读:山水田园诗(一)

2022高考复习古诗词阅读:山水田园诗(一)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的心情,用激情之语排斥官场,表明诗人无奈归隐的悲愤与乐观放达的心境。

B.诗的九至十六句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C.诗人以常见普通农村生活入诗,和他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交融,构成一个完美诗境,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

D.诗中用白描的手法,简练地勾画事物,从而使诗人的感情得到充分抒发,是本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答案】1.“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厌弃。

“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解析】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诗人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来,那是误入歧途,故诗人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入了束缚人性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所以“尘网”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尘”可知官场之黑暗污浊,“网”“樊笼”可以看出尘世官场对人身心的束缚,“误落”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己曾经身处官场的悔恨。

解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解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解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一、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晋朝末期至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他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这些诗作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进行解读。

二、背景介绍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他心灵豁达,追求自然的宁静和平和。

他以田园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热爱。

三、山水田园诗风格特点1.自然写实:陶渊明倾向于真实地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乡村生活的本真面貌。

2.清新雅致:他运用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情感,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3.深入人心:通过平实而感人的描写方式,在读者心中勾起对自然之美与纯真生活的向往。

四、重要作品分析1.《桃花源记》这是陶渊明最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之一。

诗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风景如画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

2.《归园田居》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的生活。

通过对四季变化和农耕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简朴而安宁生活的追求。

五、影响与价值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以其深入人心的真挚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赞颂而闻名于世。

他关注人性本真、回归自然的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这些山水田园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们提醒着我们珍爱大自然、追求内心平静,并激励我们关注乡村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六、结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代表了一个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的心灵。

通过解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这位文学家对于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

同时,这些作品也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激励着我们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和社会。

(字数:274)。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之比较【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的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开始走向完善,经历了从孕育、萌芽到发展、成熟的漫长过程,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审美模式。

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的鼻祖,谢灵运为山水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谢灵运的山水诗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并在它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新。

后人将他们的诗歌并称为山水田园诗,他们的诗风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但并没有中断,儒家学者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山水田园诗吸取了玄言诗的优点,并在其基础上具有所突破。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并且广为流传。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他喜欢描写恬静的田园风光,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写入诗中;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一代诗风,他喜欢刻画奇山秀水,善于抓住细节,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描摹,注重展现大自然的形貌、声色和生动的气韵。

他们的诗歌均继承了玄言诗,均借田园山水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诗歌的创作又各具特色。

一首首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带领下逐渐出现,就像一曲曲家园里的歌声,让人陶醉,让人向往,带人抵达自然的最深处,抵达生命的最深处。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被世人称为“山水田园诗”呢?它们又具有哪些异同呢?一、田园诗和山水诗概述田园诗是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的诗歌,内容包括农民、渔夫等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景物以及作者在田园生活的亲身经历等。

陶渊明是在东晋末年开始写田园诗的,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当时的文人学士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因此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隐居于乡村纵情于山水,导致文学领域的玄言诗、山水诗均盛行于一时。

东晋隐士千古诗豪--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

东晋隐士千古诗豪--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

东晋隐士千古诗豪--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学2男015年第6期东晋隐士要摘:渊陶明ii'f,i了山水田园诗。

本文从陶明人格渊方入面手.探其讨山水田园诗在描写对象主题内容和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水山田园对象诗内容东晋时期陶渊的崇明尚自由独立的人。

朱熹格说:“晋宋人物,虽尚日清高。

个个然◇探索争・千鸣诗古豪—浅—谈陶明渊山水园诗田娜姜(山东省莱西市二中学第266600晓)所.以菊成为陶中诗名的描有对象至写于风和鸟是则陶渊诗明中要主的描写对象鸟人生归有道.食固衣其。

孰是端都营不,而以求自安?开春理业常,岁功聊可观。

晨肆出勤微,在诗陶中是自由的征象在他笔下.的有两种鸟自:之鸟由受与之鸟。

困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庐吾” “山日夕气佳飞.鸟相还”与等。

陶明诗渊描中写的象主对要有以几上种它们.各自有同不的含义.代表作者不的同心情和求追在人诗笔下的.有无缘无没的故自然景物自然景物除了自己作一种为客观存在以,外更重要是的代表诗着的人态心诗人。

笔下的描写对象具有重双或多的重含义.承着载其格的意人义、二题主内容先是饮首主酒题在诗集中写饮酒中.以致形一成文学的主种题的应当是说陶从渊开明的始在陶渊诗明.中饮酒已单纯不是一简种的单活动.已经酒为成陶渊明学文生活和的标志“ 陶明最渊前和不同的.人是把和诗酒连了来起.以酒量大入诗写.使中中几乎诗篇篇酒有.以渊确明为一第人” 自陶渊圜明以.后人饮酒显文示高雅出脱俗文化的位品以及真率自的个然。

性以可.陶渊说明开一代了文饮酒人以显超个俗性风气的陶诗中的饮处酒处在存.园归耕后田.暇之余都闲会有酒伴.酒相与诗人的“真” 是紧密联系的诗追人求自由.不追求物质上仅自由.的尤其注重精神面方的自由当身,役物于,时酒饮:当闲云野时鹤饮,酒,酒是人诗活的标生.志也是诗人文学创作的标志因为。

有.所酒陶诗以更显得任真自然此陶因诗中饮的酒题是不主可忽视的。

陶诗另一个的要重主是农耕主题题陶渊明中年归自田后.以长期活生在村农.他不仅与“ 心人” “素披草共来往” “ 于数乐晨夕” “ 但道麻桑长” :与民农是也秉“耒欢务时解.颜劝人农” 关较为系融洽陶渊隐居明后.长期躬要官职。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作者:刘鑫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3期内容摘要:田园山水真正进入文学的视野,是在晋宋时期。

及至盛唐,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因素的促进,山水田园诗又一次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本文主要比较了陶渊明与王维两人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创作动机以及对待隐逸的态度等方面内容,以求给大家带来新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两位大家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陶渊明和王维,一个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把他们拿在一起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二位诗人的理解,同时也让大家对山水田园诗在这两个时期的特殊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山水田园诗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劳动,它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它或兴盛发达,或又涓涓细流,脉脉不绝。

今天,我们追寻它的源流,比较陶渊明、王维两位大家田园诗歌的不同,对于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这对我们树立起淡泊名利的处世观也有一定裨益。

一.不同的人生经历所孕育的不同的文学性格1.陶渊明的洒脱与真性情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六月的一天,孟氏临盆,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

元亮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更是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性格也比较沉稳。

少年时代的他,生活在柴桑的农村。

因为家里穷,他不得不选择出仕谋生,二十九岁的他,曾任江州祭酒,但是不久之后便辞职了。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到江陵,入桓玄幕。

当时的桓玄手握重兵,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篡夺晋朝。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后来,政局发生了变化,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讨桓玄,掌握了实权,给晋王朝带来了一线生机。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刘裕的参军。

然而此时的陶渊明,心里可以说是十分矛盾的。

一方面他觉得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终于能有所作为了;一方面他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解读一、山水田园诗概况⒈概念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2.山水田园诗特点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表达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山水田园诗中最常见的情感。

为了表现这些情感,诗人总会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融入了自己爱憎情感的景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这类诗歌中,诗人往往用饱蘸热情的笔表达自己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同时,这类诗也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歌颂农人勤劳、热情、淳朴及乡村生活的幽静平和等《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问题:这类诗歌中,诗人常会选取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意象)?你认为这些景物与诗人的热爱田园之情能做到和谐统一、情景交融吗?请结合诗歌举例予以分析。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的⼭⽔⽥园诗陶渊明的⼭⽔⽥园诗 ⼭⽔⽥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清丽洗练,多⽤⽩描⼿法。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归园⽥居(其⼀) 陶渊明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陶渊明、谢灵运⼭⽔⽥园诗之⽐较 ⼀、家世背景 陶渊明虽出⾝于贵族后裔,但到陶渊明时,其家已沦为“瓶⽆储粟”的庶族寒门,在东晋这个重视门阀的社会中,他始终有志不得伸,⼜不⽢⼼降志辱⾝作军阀⽖⽛,不肯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故与仕途决裂,安贫乐道,体现了儒家“独善其⾝”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道家“遗世独⽴”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他以⾃⼰的⽥园⽣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苦,表现其淡泊名利的思想,⽽作为⼠⼤夫亲⾃参加农耕,并⽤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位。

谢灵运出⾝于⼠族,东晋名将谢⽞之孙。

⾃幼⽣活在⼭⽔秀丽的家乡会稽东⼭,吸引他去寻⼭涉⽔,为⼈奢豪放纵,信仰道教、佛教,⽽佛教精舍⼜⼤多在深⼭绝⾕,与⼤⾃然融为⼀体。

谢灵运门第感强烈,本想作政治家,不愿作⽂⼈。

但是在仕途上,谢灵运是⼀个失意者。

于是他寄意⼭⽔,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同时⼜⽆奈地⽤⽼庄思想⾃我安慰,谢灵运除了⼭⽔诗,也写⽥园诗和表现别墅⽣活的诗歌,流露出懷恋祖宗的世族遗少的思想,且多是通过⽞⾔来渲染。

⼆、思想倾向 在思想倾向上,陶渊明的思想尚存争议,儒道均有体现,但总体上不脱离魏晋思想特征,秉持的是⼀种经魏晋⽞学改造过的新⾃然观。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报告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报告

精雕细琢话山水平淡淳美书田园——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内容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身处的时代大致相同.都生活或在社会动荡的晋宋之交。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卒于427年,享年63岁;谢灵运生于公元385年,卒于433年,活了49岁。

陶渊明、谢灵运作为山水田园诗派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他们的研究历代不绝。

本文试着从二人的门第出生、仕途经历、以及诗歌的不同境界进行对比研究。

第一章、陶谢的门第差异一、柴桑寒门六朝时一个及其重视门第出生的时代。

“士大夫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成为了反常的历史现象。

西晋太康时期的诗人左思以及南朝X宋诗人鲍照,都是因为出身庶族而得不到重用。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于贫贱之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最终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XX郡公。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政权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幸赖王导、陶侃等实力派支持司马睿,稳住了半壁江山。

然而,即便这样,在士族大家的的眼里,陶侃这样的人物还是不入流的,陶侃成就不朽功业后,士族之人依然瞧不起他,公然称其为“溪狗”这一带有蔑视性的称谓。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宦已历三世。

如果按照三代做官便可成为士族的话,陶家应该算是够格了,但是与王、谢这样的大家世族相比,陶氏依然显得资历尚浅。

“王修龄尝在东山,甚贫乏。

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

直答语:‘王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

’”(《世说新语·方正》)王修龄,琅琊王氏子弟:陶胡奴,陶侃第十子;谢仁祖,陈郡谢氏子弟。

按说人家主动送米给你,你不要也就罢了,怎么还出语伤人呢?正如上文所说六朝时候门第观念极重,士庶之间不通婚,不较好,甚至不同坐。

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滑稽尴尬的场面。

而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里的方正篇,说明作者X义庆对王修龄这样的做法是持认同的态度。

陶渊明是庶出,在时人眼里,地位就更加低了一等。

这样,门第就不足以成为他傲世的资本,反倒郁结于胸,变成难以言说的隐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 维 《
长 江 积 雪
》 图 ( 仿 作 )
2、仕途经历
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 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 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 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 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 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 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 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喉疾, 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 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 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 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蒙。
巃嵸高昔貌,纷乱袭前名。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
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鲍照
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
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
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
(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 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 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 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 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 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 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 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山水田园诗
一、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陶渊明(365-421)
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 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一生走过三个时期: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 中晚年的隐居时期。
1、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出身、家境。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一)主题
❖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此必 为时事而发。然自古及今,圣贤所以立身涉 世之全,量不过如此。”
❖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浅人日读陶 集,至此种作,则全不知其所谓,况望其吟而 赏之。”
❖ 清代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 三曰:“此章意杂出,审思不得其故,但觉忠 厚之思,望人不浅。设非警彼元勋,何当许 道?”
———《诗品》
• 唐 •白居易:“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
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 柴桑,过栗里,思其人,不能默默,又题诗云: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 目想心拳拳。……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访陶公旧宅并序》)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 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 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宋书•隐逸传》:“取头上葛巾漉酒,毕, 还复著之。”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1、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 发诗人闲适自得心情的。《归园 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 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還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
精神支柱。

道家思想使他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
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
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
现出真率的态度。
《晋书•陶潜传》:陶潜“性不解音,而蓄 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 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隐居终老时期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 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 生。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是受儒、道两
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
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
薪者向我言,
死没无复馀。
3、反映农村经济的凋蔽 和农民生活贫困的。《归 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 游)
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 理想,反对剥削压迫的。 《桃花源诗并序》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平淡质直,自然流露,不假雕饰,浑 然天成。陶诗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古 人多所评论。钟嵘《诗品》说:“文体 省净,殆无长语”,“世叹其质直”。
❖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 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 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 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 的建立而产生的。
三、盛唐的山水田园诗
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1、隐居山林,学道求仙的风气; 2、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寄傲林泉的物质条件 和经济基础; 3、南北统一,交通方便,文人游学观览成为风气。
❖ (三)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 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 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 切交流。
❖ 2、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 且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 的程式,往往在诗的最后拖上一个玄言的尾巴, 这说明他的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仍留着玄言诗的尾 巴。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 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
❖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谢灵运
❖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峯。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俛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归园田居(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歌咏农业劳动, 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 建立了深厚情谊的。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歸園田居
(其四)
徘徊丘壟間, 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 桑竹殘朽株。 借问采薪者, 此人皆焉如?
(四)早期的其他山水诗诗人
➢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 人还有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 融、沈约、何逊、阴铿等人。
➢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 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 的诗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但颜延之 的山水诗成就不及谢灵运。
谢朓诗意
登庐山二首之一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苏 轼
苏东坡:“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 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 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遂能 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 至死不悟。”(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冷 斋夜话》)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人祖述者, 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 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 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 其峻洁。”
2、辗转出仕时期
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 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 主薄,不就。 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隆安五年(401) 冬,归家居母丧。 404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405年,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 军。 405年8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 辞归。
❖ 寓规劝(颜延之)于晤谈。
❖ 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 芳洁的品性。
❖ (二)艺术特色 ❖ 1,比兴手法; ❖ 2,用典; ❖ 3,白描; ❖ 4,结构上似断还联。
二、早期的山水诗
(一)最早的山水诗——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二)谢灵运和山水诗
谢 灵 运
❖ 谢灵运是真正 大力创作山水诗并 起了巨大贡献的诗 人。谢灵运山水诗 的特点是鲜丽,清 新,自然,他的诗 开启了南朝一代的 新诗风,实现了诗 歌艺术由魏晋的古 朴向南朝追求声色 的转变。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 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 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 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 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 得尽养生年。
2、塑造生动优美的形象,达到情景融合 的境地。《饮酒》(其五):“采菊东 篙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被王国维誉为“无我之境”, 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见 《人间词话》)。
3、以白描的手法、平凡的 素材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 情趣,深入浅出,淳厚有 味。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五)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 1、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 2、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 ❖ 3、酒与菊的象征; ❖ 4、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六)作品分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 ❖ 含薰待清风。 ❖ 清风脱然至, ❖ 见别萧艾中。 ❖ 行行失故路, ❖ 任道或能通。 ❖ 觉悟当念迁, ❖ 鸟尽废良弓。
(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1、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