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超级水稻高产新纪录是如何诞生的

合集下载

袁隆平创造奇迹的科学家

袁隆平创造奇迹的科学家

袁隆平创造奇迹的科学家在中国农业科技史上,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文将重点介绍袁隆平的科研成就和其背后的努力,以及他如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一、袁隆平的科研成就袁隆平出生于中国湖南省,自幼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通过深入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水稻的杂交育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在1980年代初,袁隆平团队成功地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广优63号”,其产量比传统水稻提高了30%。

这一突破性成果为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

袁隆平并未满足于此,他继续努力进行改良育种工作。

通过多年的研究,他成功地培育出系列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包括“广优68号”和“光华”,这些品种的产量进一步提高,为粮食生产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也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纳,有效地解决了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二、背后的努力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并非一蹴而就,他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在科研过程中,他坚持亲自下田,与农民们一起耕种、体验农业生产的辛苦,以便更好地理解农业的需求和问题。

他不畏艰辛,面对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推进科研进程。

袁隆平也致力于培养年轻的科研人才。

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团队,吸引了很多年轻学者和技术人员加入水稻杂交育种研究。

他亲自培养和指导这些年轻人,传授他们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方法。

这种扎实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对于保持科研的创新性和长期性非常重要,袁隆平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三、创造奇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被誉为中国农业的“奇迹”,这是因为他改变了中国农业的面貌。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提高水稻的产量对于解决粮食问题至关重要。

袁隆平创造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虫、抗病性强,更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

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大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也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解读超级杂交水稻

解读超级杂交水稻

解读超级杂交水稻从2010年开始,袁隆平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联合长江大学、湖南省水稻所等单位,在湖南浏阳、醴陵、隆回等地广泛开展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攻关试验田。

2011年9月18日杂交稻攻关试验田收割并测重,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我们试图通过几个关于超级杂交水稻的基本问题,进一步了解超级杂交稻。

Q:杂交稻是转基因水稻吗,两者有何异同?A:现阶段的超级杂交稻不是转基因水稻,但是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

杂交水稻是在同一物种之间(即同种或近亲)进行的杂交,可以是与野生稻杂交,其所携带的基因依旧是水稻原有的基因,只是通过几代作出一个优化组合的选取;转基因水稻并不仅限于同一物种,是将其它生物体上取下需要的基因片段,嫁接到水稻的基因中去,使水稻具有新的性状,如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害,这些植入的基因片段可以来自同一物种,甚至也可以是跨越物种的,可以是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杂交水稻无论是田间试验还是在实验室通过转基因技术试验,都是要通过强迫一些基因组合使得新的品种表现出他们父代所不具有的性状,比如可以抗虫害、耐碱性等。

袁隆平院士研究的超级杂交稻,就是利用水稻父本和母本(经科学选配)进行杂交而产生的第一代种子,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所以在生产上增产效果十分突出。

[详细]Q:袁隆平院士试验的超级杂交稻有何优势?A: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潜力,比目前杂交水稻高出约20%。

超级杂交稻通过形态改良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来提高产量,稻不会改变水稻的原有结构;不会引起水稻的病变。

在1997年袁隆平提出杂种优势利用与形态改良相结合的培育超级杂交稻技术路线:"所谓形态改良,就是要一个像姚明一样好的体型;所谓杂种优势,就是不能虚胖,要体力充沛。

"这意味着用3亩地产出4亩地的粮食,从而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超级杂交水稻

超级杂交水稻

3
其次,超级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全球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4
此外,超级杂交水稻还促进了全球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农业现代化
8
农业现代化
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首先,超级杂交水稻的种植需要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设施,这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发展
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国科学家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做出的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也将继续深入和发展,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全球影响
7
全球影响
1
超级杂交水稻不仅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全球粮食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首先,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发成功,打破了传统水稻品种的限制,为全球水稻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超级杂交水稻
20xx
-
超级杂交水稻
超级杂交水稻是一种通过基因技术实现的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等特性的水稻品种
它是由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发成功的,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研发背景
1
研发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粮食供应短缺的严重问题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袁隆平院士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探索和研究新的基因技术和育种方法,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他们还将致力于研究如何将超级杂交水稻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结合,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结论
6
结论
通过先进的基因技术和育种方法,超级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超级稻认定的测产方法

农业农村部超级稻认定的测产方法

超级稻是一种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能够有效提高稻米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然而,为了充分发挥超级稻的潜力,有效地进行测产是至关重要的。

农业农村部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定了一种高效的超级稻测产方法,以保障生产者的利益,提高稻米产量。

一、确定测产区域在进行超级稻测产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测产区域。

测产区域的选择应考虑到土壤类型、水稻种植历史、气候条件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选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日照充足、适合水稻生长的地区进行测产会更加准确可靠。

二、确定测产样地确定测产区域后,接下来需要确定具体的测产样地。

在测产样地的选择中,应该考虑到样地大小、位置分布、水稻生长情况等因素。

可以根据超级稻的生长特点,选择代表性的样地进行测产,以反映整个区域的产量水平。

三、测产操作1. 确定测产时间在进行超级稻测产时,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稻米成熟后,在颗粒充实期,这个时候进行测产效果会更好。

还需要考虑到天气条件,避免在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下进行测产。

2. 制定测产方案在测产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测产方案。

包括测产人员的分工、测产工具的准备、测产样地的标记等内容。

确保在测产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

3. 采用科学的测产方法农业农村部推荐采用科学的测产方法,比如割样法、网格抽样法等,以确保测产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该注意测产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保证测产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四、测产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进行超级稻测产后,需要对测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测产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得出有效的结论。

这些结论将有助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超级稻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总结通过以上测产方法,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超级稻测产方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采用这种测产方法,可以帮助生产者更加准确地评估稻米产量,为超级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这种测产方法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

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

一、引言杂交水稻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

1964年,袁隆平受一株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发,率先在籼稻中开展雄性不育的研究,并于1966年首次报道“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之后,相继研究成功了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提供了有力佐证。

中国杂交水稻经过50多年的创新发展,成为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客观、系统、全面地回顾并解读了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作为一部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呈现给读者。

二、杂交水稻概述杂交水稻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应用方法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优势水平由品种间到亚种间,甚至远缘杂种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三系法是通过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配套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

雄性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系用于繁殖不育系,恢复系用于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种子[图1(a)]。

中国三系法杂交水稻于1973年成功实现“三系”配套,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经典方法。

“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于1981年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图1 三系法(a)和两系法(b)杂交水稻示意图两系法是指只需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最为成功的方法首推光温敏核雄性不育(photo-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sterile, PTGMS)系。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长日照高温下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温下表现可育,在不育期内制种,在可育期内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时不需要保持系[图1(b)]。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中国独创的农业科技成果,于1995年研究成功,当前年种植面积占杂交水稻品种的50%以上。

第五代超级杂交水稻试验 早季亩产最高738.5公斤

第五代超级杂交水稻试验 早季亩产最高738.5公斤
公斤 ,最高产量达 7 3 8 . 5公斤 。
作 物—— 茭 白。该菌 一寄主共 生关系 ,为研究宿 主在
病 原体 长期侵 染下基 因组 的适应性 分化提 供 了一 个难 得 的遗传材料 。
袁 隆平在 现场 接受新 华社 记者 采访 时说 ,已在全 国选取 了 3 8 个点进行 第五代超级杂交水稻 的培育研究 。 兴 宁市 “ 华 南双季 超级 稻年 亩产 三千 斤技 术攻 关”项
目是第五代超级杂交水稻 的试验 点之一 。
近 日,由 中国水 稻研究 所郭 龙彪研究 员和浙 江大
学 樊龙江 教授 等 团队开 展合 作研究 ,通过 野生菰 和茭 白基 因组 测序 以及 转录组 分析 ,共 预测到 4 3 0 0 0多个 菰 基 因,其 中包 含大 量核 苷酸结 合 位点 ( NB S )类 抗
市对 “ 杂 交 水稻 之父 ”袁 隆平 团 队主 持 的 “ 华南 双季
超 级稻 年亩 产 三千斤 技术 ”的攻 关项 目进 行验 收 。经
到 黑粉 真菌侵 染 ,形成 长期共 生 关系 ;受侵 染 的菰可
以形成 可食 用 的鲜嫩膨 大茎 ,被我们祖 先 驯化成 蔬菜
现场测产后 ,专家组 宣布该项 目早季平 均亩产 为 7 0 3 . 9
突破 。 ( 解放日报)
性基 因;发现其 与水稻 有高度 基 因组共 线性 ,共 鉴定 出共 线性 模块 1 4 9 8 个 ,涵盖 5 0 . 9 %菰基 因组基 因。
通 过 比较基 因组分析 ,揭示 了宿主 茭 白基 因组抗 性免 疫 受体 因子相 关基 因大量 缺失和抑 制是有 益菌 一寄主 长期共生 的关键 。 相 关研 究成果 在线 发表在 国 际知名 刊物 ( ( 植 物杂

2014届北京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考点提升训练2

2014届北京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考点提升训练2

考点提升练(二) 新闻作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稻世界纪录是如何诞生的?2011年9月19日下午,农业部验收专家组组长程式华研究员宣布: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108亩超级稻高产攻关片加权平均亩产926.6公斤,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积(100亩以上)亩产的最高纪录诞生。

历经7年奋斗,平均亩产926.6公斤——这个新的世界纪录是如何诞生的?按照袁隆平院士的攻关方案,保证水稻高产,良种是核心。

创下纪录的这片百亩稻田,种植的就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Y两优2号”。

“良种就是要将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结合起来,就像好的运动员,既要高大壮实,还要体力充沛。

”袁隆平向记者描述他心中的良种。

记者在验收现场看到的“Y两优2号”,1.2米高的稻秆迎风而舞,30公分长的稻穗齐刷刷、沉甸甸。

这个品种优点多多:前期生长快、便于机插、耐肥抗倒、穗大粒多、抗病性较强、增产潜力大。

除了良种,保证水稻高产的第二驾马车是什么?袁隆平院士提出:科学的栽培方法。

干了38年农技服务的肖利民,是隆回县羊古坳乡农技站站长,也是此次高产攻关片的良法指导员。

他告诉记者:“搞栽培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攻关组5个成员基本上天天吃住在攻关田,观察、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

根据这7年攻关积累的经验,除了常规的栽培方法外,今年我们还搞了一些新法子。

”深耕后,每亩掺几百担黄土,再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

四周开沟,有利于水的灌溉和循环,让作物好“喝水”。

播种时,东西对行,南北通风。

插秧时,要求非常严,每兜禾要插两粒谷子,比以往多1倍,这样稻田里的有效苗才会多。

移栽时要带着土插秧,这样上午插完,下午就能长新根,比以往快了1天。

袁隆平表示,除了种子和栽培方法两个因素,水稻超高产还需要得天独厚的栽培环境。

此次创下世界纪录的百亩攻关片,位于雪峰山余脉望云山脚下的隆回县羊古坳乡。

这里土地肥沃,排灌方便,小环境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超级杂交水稻。

2000年和2004年,超级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攻关先后在该乡取得成功。

从亩产小麦7320斤到亩产水稻13万斤

从亩产小麦7320斤到亩产水稻13万斤

从亩产小麦7320斤到亩产水稻13万斤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

其中,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湖北麻城县建国农业一社早稻亩产36956斤,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中稻亩产130434斤10两4钱,在当年诸多的“卫星”中特别耀眼,以官方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种媒体曾对之作了大量的报道。

从这几颗“卫星”的发射中,可以大致了解到这些伪典型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卫星”田的照片“卫星”一: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人民日报》1958年7月12日的报道说:据新华社郑州11日电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第四队二亩小麦丰产试验田,总产14640斤,平均亩产7320斤。

这是河南省今年麦收中放出的小麦亩产3000斤以上的第2 9颗“卫星”。

……这二亩小麦长的特别好,穗大且长,籽粒饱满,稠密均匀,每亩平均1486200株,密得老鼠也钻不进地。

最大的麦穗有130粒,一般的麦穗有七、八十粒,最小的麦穗也有50粒左右。

这二亩小麦是6月18日收割,7月1日过秤入仓。

参加这次收割、打场、扬场、过秤的还有中共城关镇委、西平县党政负责同志。

为了进一步核实产量,中共河南省委又指示西平县委和城关镇委复查。

最后证明高额丰产完全属实。

这颗大“卫星”实际上是这样制造出来的:1958年6月18日,与西平邻近的遂平县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放出了小麦亩产3520斤的“卫星”,这时,信阳地委书记(西平时属信阳地区,今属驻马店市)对西平县委书记说,西平的条件比遂平好,亩产一定要超过遂平。

根据地委领导的指示,1958年7月初,西平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中心议题是解决小麦高产数字的问题。

会上,县委领导要各农业社自报产量。

该县的和平农业社属于高产区,开始报了亩产200斤,县委领导对此很不满意。

于是,又相继报出了400斤、600斤、800斤,但仍离遂平的3520斤相差太大,一直没有得到县委领导的认可。

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是指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具有高产、抗逆能力强、优质等特点的稻米品种。

这一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我国稻米产量、改善粮食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核心是杂交育种技术。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将不同亲本间的优良特性进行组合,培育出具有优异性状的后代。

在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中,常用的亲本有两个,即矮秆杂交稻和高产杂交稻。

矮秆杂交稻具有抗倒伏能力强的特点,而高产杂交稻则具有高产稳定性好的特点。

通过将这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培育出的后代既具有矮秆的特点,又具有高产的特点,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还包括了选育、种植和管理等环节。

选育环节是指通过对杂交后代进行大量的筛选和评价,选出具有优异性状的个体作为新的亲本,用于下一轮的杂交育种。

种植环节是指将选出的优良杂交稻品种进行大面积的试种和生产种植,以验证其稳定性和适应性。

管理环节是指在种植过程中,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包括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以保证稻米的高产和优质。

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引入优良杂交稻品种,我国稻米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超级杂交稻品种还具有抗逆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优良等特点,使得稻米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此外,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还能够减少施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荷,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然而,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杂交育种的推广和应用,亲本的多样性逐渐减少,导致杂交后代的品质和抗逆性可能会下降。

其次,超级杂交稻品种的种子价格相对较高,给农民增加了经济负担。

此外,超级杂交稻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弱,对土壤、水质和气候等条件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在不同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创新。

一方面,应加大对亲本的筛选和培育力度,增加杂交后代的多样性,提高其品质和抗逆性。

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历程

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历程

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历程引言杂交水稻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杂交,将两个不同的稻种进行交配,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级标题1:杂交水稻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三级标题1:早期杂交水稻探索与尝试•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等开始尝试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改良水稻品种。

•当时的杂交水稻技术较为简单,主要通过人工花粉传递和人工授粉实施。

三级标题2:引进国外材料与技术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国外优良杂交水稻材料和先进技术。

•日本的中木材料和美国的秧苗育苗技术对发展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袁隆平将引进的杂交材料与国内优良品种进行了杂交,并逐步发展出了适应中国各地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

三级标题3:研究机构的成立与合作探索•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水稻研究中心,加强对杂交水稻的科研与推广工作。

•国家水稻研究中心与各地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杂交组合的筛选与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二级标题2:杂交水稻技术的关键突破与推广应用三级标题1:超级稻的诞生•20世纪80年代,袁隆平研究团队培育出第一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中国杂交稻一号”(简称超级稻)。

•超级稻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等特点,成为杂交水稻技术的重要突破。

•超级稻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有效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三级标题2:杂交水稻技术在其他国家的应用•中国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的同时,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

•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在亚洲、非洲等地开展杂交水稻试验与推广,帮助他国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三级标题3:杂交水稻技术的进一步改良与创新•近年来,杂交水稻技术不断改良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抗逆性能。

水稻演变的历史

水稻演变的历史

水稻演变的历史2014年10月10日,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示范片”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0公斤的新纪录。

毫无悬念的是,这个记录仍然是由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所带团队创造出来的。

从1964年起,袁隆平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到了1975年,他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就已经在全国推广,并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果:此后十年内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超亿吨,每年增产的大米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

就在上个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过一个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他的意思是说,凭着当时的粮食产量,完全无法养活基数庞大并且还在继续增多的中国人口。

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记得在我小时候,大约30年前,我们家种着15亩地,其中4亩是水田,每年两熟,种一季稻子,再种一季小麦。

我爸我妈辛勤劳作,是全村公认的种田能手,稻子亩产最高才200公斤,小麦亩产最高才300公斤。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家的小麦亩产增加了将近一倍,普通年景也能收获500多公斤,而稻子产量则增加到原来的三倍多,亩产能达到700公斤。

再往前追溯,在我出生之前,上个世纪60年代“大锅饭”时期,粮食产量因人为因素的影响,极不稳定。

我听村里的老年人讲过,有一阵子,政府经推广旱稻,一些外行要求“密植”,让老百姓把50公斤稻谷全撒进一亩地里,不育苗不插秧,就像种谷子(即小米)一样撒播,结果长出来的禾苗瘦小枯干,比狗尾巴草都矮。

亩产是多少呢?只有50公斤!播种50公斤,收获50公斤,力气白白浪费,肥料白白浪费,到头来什么都没有。

根据最新考古成果,亩产50公斤应该是原始社会的水准。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

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历程:
1. 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袁隆平教授开始在广东省南方稻作研究实验站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2. 1970年,袁隆平教授选育出了水稻的第一个高产杂交种——"四系杂交稻"。

3. 1973年,袁隆平教授团队选育出了第一个商业化生产的杂交水稻品种——"广东早稻21号"。

4. 1974年,"广东早稻21号"在广东省、福建省等地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5. 1976年,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良,袁隆平教授成功地将杂交水稻的生产优势扩展到晚稻和中稻。

6. 1980年,袁隆平教授选育出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广东优三系",创造了水稻单季超过10吨的世界纪录。

7. 198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良,连续选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

9. 从19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提高,不断推出更加优良的品种,取得了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目前,杂交水稻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上主要水稻种植区的主要品种,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渠县超级稻亩产突破800公斤再创川东水稻单产新纪录

渠县超级稻亩产突破800公斤再创川东水稻单产新纪录
为今年 四川盆地 水稻挖 方测 产最 高单
产 。”

技人员王明川及唐真维的整合、 县级种
术组合 ; 推行水稻生长 5 天1 次 田间记
强化技 4 9 2 k g 高出 2 2 4 k g 、 增幅达 4 5 . 5 3 %。 如果 业公司与农技推广工作的联合,
大面积推广 ,全县 5 4 万亩水稻可增产
五、 栽培技术要点 培技 术要点 为 : 在四 川生态 区 , 育苗 移 栽 以 9月中 、 下 旬播 种为宜 , 苗 龄控 制 在2 5 ~3 ( ) 天 。移栽密度 以 6 0 0 0株 / 亩为宜 . 若肥 水条件较好的 田块可适 当
等偏大 , 半直立 、 平 展, 叶 柄较 长。花黄 寒性较强 , 抗倒伏 。
病毒病和菌核病病指分别为 ( ) . 2 3和
施 肥 ,施 农家 肥 1 8 0 0 k g /亩 与复 合肥 5 0 k g /亩作底肥 ,追肥 尿素 2 0~3 0 k g / 亩, 重施底肥 、 苗肥 , 根据 苗情补追蕾薹 肥, 氮、 磷、 钾和硼 肥配 合施用 , 需施硼 肥1 . 0—1 . 5 k g / 亩 。土壤 肥力较 高的 田
工程挖方测产。通过随机选样、 认真称 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科所与县良种场及渠南乡农技站的融 在职高级农艺师夏寿江等与退休农 重、 科学计算后, 郑家国当场宣布 : “ 渠 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对 比 : 示范区 合、 县超级稻“ 种三产四” 示范工程平均亩 平 均 亩 产 比 2 0 1 3年 全 县 平 均 亩 产 产7 1 6 . O k g ,其中上等田亩产 8 2 1 . 1 k g ,
1 、 \ ./ \ ●/ 1 \●/ 一 — /
二、 “ 三精” 至上, 主导水稻高产攻 范片建设情况后说 , “ 渠县超级稻示范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一、杂交水稻发展历程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袁隆平根据其研究结果在《科学通报》第四期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提出了“三系”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

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社会主义大协作,1973年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

1974年,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1975年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一个大面积商业化推广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

基于杂交水稻“三系法”理论和野败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A)的交流与利用,1972年颜龙安育成了珍汕97A,1980年谢华安育成了恢复系明恢63,并成功培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63。

汕优63从1986年起连续15年成为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单年最大种植面积曾超过1亿亩(1亩≈666.7平方米,全书下同)。

随后,朱英国和周开达选育成了红莲型杂交稻和冈型、D型杂交水稻,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理论。

1976年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三系法杂交水稻,取得巨大的增产作用。

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208万亩,仅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0.4%,1977年上升到3100万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5.8%,1983年突破1亿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20.3%,1990年突破2亿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49.8%,1991年以来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4亿亩左右,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

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配套,杂交水稻单产也逐年提高。

1976年杂交水稻单产为280千克/亩,1977年达到358.9千克/亩,1983年突破400千克/亩,1988年达到440千克/亩,以后稳定在450千克/亩左右,比常规水稻增产75千克/亩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1976年至2020年,45年来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达6.1亿公顷,增产粮食9.1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聚焦超级稻:如何成就“吨粮田”

聚焦超级稻:如何成就“吨粮田”

聚焦超级稻:如何成就“吨粮田”田间品种主要选育人介绍情况2013年4月,启动超级稻第四期攻关计划,拨款1000万,预计历时五年完成。

仅过了不到半年,两系法杂交稻组合就创造了亩产988.1公斤的超高产记录;今年10月,该品种更是将百亩片亩产冲到了1026.7公斤,标志着第四期目标提前完成,“吨粮田”诞生。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回顾历时十余年的中国超级稻攻关计划,又是如何一步步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如一些公众所担心的,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或大量化肥投入得来?记者多次深入测产现场,对权威专家进行实地采访,试图呈现这一系列数字背后的故事。

见证“奇迹”2014年的秋天是个特殊的季节。

各地发来的前期数据让专家既开心又紧张:万一消息放出去了,测产结果又差那么一点点,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记者曾几次去他的办公室,发现他在会客时总是谈笑风生,但每当独处或是和助手商量工作时却总是眉头紧锁。

究竟哪里的稻子表现最好?老天会不会作美?还有哪些准备工作没做到位?很多问题让他放心不下。

曾创造亩产破900公斤等“奇迹”的县首先被纳入考虑。

9月底,这里迎来了专家组。

前不久,前期测产结果曾“侥幸”突破千公斤,但这仍然令专家感到不太放心。

旋即,一批科研骨干在国庆前后开展抽样测产。

最终见证亩产千公斤测产的幸运之地。

育种科学家是这次测产品种“Y两优900”的主要选育人。

就在10月10日专家组到来前,选育人提前两天赶到测产地。

9日一整天,记者跟着他在田里转悠,查看田块、水稻长势、灌溉条件,数穗数,为第二天的测产作准备。

10月10日这一天的日头渐渐升到了头顶,时针渐渐指向了中午12点。

“袁老师来了!”人群里不知谁嘀咕了一句,记者、官员和农民立刻从各个角落一起涌了上去,将从村口进到测产田间的一块不大的坪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测产专家组组长正在一家农户前的坪里翻晒着稻谷,为测产最后一环——测定含水率作准备。

他笑着对记者说:“我也想去迎袁老,但我不能去,我得坚守岗位。

袁隆平培育的水稻品种

袁隆平培育的水稻品种

袁隆平培育的水稻品种一、引言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也是中国水稻杂交育种的奠基人之一。

他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的水稻品种,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袁隆平培育的水稻品种进行介绍。

二、超级稻1. 超级稻的概述超级稻是袁隆平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培育出来的一种高产水稻品种。

它通过杂交两个不同类型的水稻,结合了两个不同类型水稻的优点,使得产量大幅度提高。

2. 超级稻的特点超级稻具有以下特点:(1)高产:比传统品种产量提高50%左右;(2)抗病性强:能够抵御多种病虫害;(3)适应性广: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4)生长快:生长周期短,可节省时间和成本。

三、早籼1号1. 早籼1号的概述早籼1号是袁隆平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培育出来的一种早熟水稻品种。

它是中国第一种早熟水稻品种,也是中国第一种籼稻超级杂交品种。

2. 早籼1号的特点早籼1号具有以下特点:(1)早熟:生长周期短,比传统品种提前10-15天收获;(2)高产:比传统品种产量提高20-30%左右;(3)适应性广: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4)口感好:米质软香,口感好。

四、杂交优质稻1. 杂交优质稻的概述杂交优质稻是袁隆平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培育出来的一种高产、高质、高效水稻品种。

它通过杂交两个不同类型的水稻,结合了两个不同类型水稻的优点,使得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提高。

2. 杂交优质稻的特点杂交优质稻具有以下特点:(1)高产:比传统品种产量提高50%左右;(2)优良口感:米粒晶莹剔透、米香浓郁、口感绵软;(3)适应性广: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4)抗病性强:能够抵御多种病虫害。

五、杂交早稻1. 杂交早稻的概述杂交早稻是袁隆平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培育出来的一种高产、高效、高品质水稻品种。

它通过杂交两个不同类型的水稻,结合了两个不同类型水稻的优点,使得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提高。

2. 杂交早稻的特点杂交早稻具有以下特点:(1)高产:比传统品种产量提高50%左右;(2)优良口感:米粒晶莹剔透、米香浓郁、口感绵软;(3)早熟:生长周期短,比传统品种提前10-15天收获;(4)适应性广: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超级水稻高产新纪录是如何诞生的
文/新华社记者郑黎
农业部专家近日对浙江省宁波市百亩示范方试种的甬优12号超级稻进行产量验收,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963.65公斤,最高亩产1014.3公斤,创下了中国超级稻平均亩产的新纪录。

30年培育一粒金种子
甬优12号超级稻是以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马荣荣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30余年努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品种。

今年11月底,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14位水稻专家,对宁波市鄞州区百梁桥村水稻专业户许跃进种植的单季晚稻105亩高产示范方进行产量验收,品种为甬优12号籼粳杂交超级水稻。

专家组抽查4块田,采用收割机全田实割测产。

经取样烘干、去杂后,测定4块田的净谷亩产分别为1014.3公斤、984.8公斤、934.2公斤和921.3公斤,平均亩产达963.65公斤。

“我国现有水稻面积4.3亿亩,其中55%以种植籼稻为主,45%以种植粳稻为主。

”宁波市农科院唐志明博士介绍,通过水稻籼粳两个亚种间的杂交,实现基因改善优势利用,是国际上公认的更具增产潜力、前景更为广阔的方向,也是世界级难题。

马荣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杂交水稻研究,其间经历无数风风雨雨。

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马荣荣及其团队心无旁骛,终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

“籼粳杂交的最大难点是其不育性,正像马驴配产生的骡子无法繁殖后代那样,籼粳杂交后子一代本身存在难孕性。

”马荣荣说,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有幸发现了可以克服生育障碍的基因,并通过双亲导入法,分别在籼、粳品种中导入对方的基因,终于成功突破籼粳杂交不育性的禁区。

2005年第一代籼粳杂交甬优6号问世,当年试种便取得了平均亩产750公斤的良好业绩。

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首个籼粳杂交超级稻推广品种。

此后,马荣荣团队培育的“甬优家族”每年都有一个以上新成员诞生,并形成了杂交粳稻、杂交糯稻、籼粳杂交稻三大系列17个新组合。

高产的背后是高效专业的科研团队
“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是项系统工程。

”宁波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说,近些年来,我们在重视良种培育开发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快土地规模化流转、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让金种子发挥更大的效益。

据介绍,从2009年起,宁波市提出了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完善灾害农田基础设施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六方面标准,经2009年至2011年第一轮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1.6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1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65%。

从2012年起至2015年,宁波市将筹4.5亿元,推进第二轮445万亩标准化粮食功能区建设。

鲍尧品说,在粮食功能区建设中,宁波市积极实施稻梗、畜禽粪还田、扩种绿肥等地力提升工程,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宁波市农业局副局长凌永建说,结合粮食功能区建设,该市推出了首席专家加科研团队加种植大户的“三结合”体制,给种粮大户针对性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难题。

“这些年我们对高产超级稻的研究,如同生产制作精品那样精确精细,如根据当年的气
候变化,哪一天播种插秧、哪一天施肥、哪一天灌水放水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

”鄞州区农技服务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杨筠文说:“以前高产稻谷头重脚轻,最怕倒伏,这几年我们在推广甬优系列过程中多次遇到12级台风和10级西北风的袭击,当地许多电线杆和大树都被吹倒,而甬优超级稻依然挺立不倒,其原由是我们采取了多项技术手段,保证超级稻拥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


未来的目标是
亩产1000公斤
“甬优系列能够迅速推广,实现大面积高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注重机制创新,努力探索集科研育种与市场推广为一体的种业发展新模式。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王晓燕说,1999年,宁波市农科院与市种子公司签约,在国内育种团队中成立了第一个知识产权共有、市场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享的战略同盟。

王晓燕说:“这些年来,我们与育种团队配合,先后解决了20多项推广中的技术难题,如今我们每年给育种团队回报的经营收入有200余万元,相当于同期国家科研拨款的50%,大大增强了育种团队自我发展的能力。


宁波甬优系列籼粳杂交超级稻高产新纪录的诞生,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此,著名水稻专家、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金庆生表示,籼粳杂交水稻首次实现了亚种间的优势利用,这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为未来水稻的远缘杂交提供了方向与路径。

据了解,近年来,包括甬优12的甬优系列杂交稻在浙江、福建、江苏、广西、湖北等省区得到较快推广,2012年种植面积达280万亩,以每亩增产100公斤估算,每年即可增产稻谷2亿余公斤。

马荣荣告诉记者,如果气候正常,再给3年时间,他们有信心将籼粳杂交水稻单季百亩方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

(责任编辑:康庄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