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的诉说评课稿》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米粒的诉说》学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米粒的诉说》学案活动目的:1.学生通过倾听米粒的诉说,了解一些粮食的生产过程,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2.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懂得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
活动准备:1.从不同渠道收集有关粮食的知识、儿歌、诗词、图片、典故等,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整理,准备有关实物。
2.教师准备有关多媒体或网络教学资源,也可联系学农基地或附近农作物基地,便于师生实践、体验。
活动过程:一、亲近粮食1.分组活动,看、摸、闻本组准备的粮食作物,交流所了解到的关于这些粮食作物的知识,背景诗朗诵《锄禾》。
2.结合外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对粮食作物的了解,大家可以适时补充。
二、探究交流1.我的诞生“米粒的诉说”。
(教材)2.小小农博会。
探究: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将前学到的相关知识整理成生动的小品、童话、寓言故事,尝试将相应的农产品配画,实物做成标本,帮助大家更多地熟悉多种农产品的生命旅程。
农产品人们付出的劳动白菜紧张的秋收过后,爷爷又开始了新的忙碌——种白菜,平整土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锄草、除虫……爷爷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
小麦高粱大豆西红柿西瓜……三、走进田野1学生到学农基地或附近农村观察农作物生长现状,即席请教。
2.学干农活,体验农民的辛劳,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分享收获的喜悦。
师生与农民交流同乐,从而懂得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
四、拓展延伸1餐厅里的对白:模拟学生食堂早、中餐的场景,学生戴食物头饰扮演不同的角色,讲述粮食的故事。
2.针对一些浪费行为进行辨析,为学校和家中的餐厅各设计“节约粮食,珍视劳动”方面的温馨提示卡。
3.了解本地的、身边的一些种植、养殖常识,进一步明白劳动者用他们的付出为人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4.收集整理相关农谚、儿歌、故事,提供资源1、2参考。
五、感悟升华1心情日记:收集关于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心情日记,进行交流。
米粒的诉说
活动二:收集有关爱惜粮食的名言警句。
小结:
看来种庄稼不仅辛苦,同时也是一门学问,农民伯伯要想把庄稼种好,离不开农业生产的法宝“二十四节气”。
1、回忆这首诗,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思想。
2、让学生回想一下他们所了解的农作物。
3、珍惜粮食,不浪费一粒米。
学生讲“小米粒的成长故事”,
让学生说一说小小一粒米的成长,农民伯伯要付出哪些劳动。
活动一:学生讲“小米粒的成长故事”。
教师引导复述板书。我们从她的讲述中知道了一粒米的由来(板书:米的由来)现在老师要考考,哪位同学听得最认真,有谁知道小小一粒米的成长,农民伯伯要付出哪些劳动呢?板书:松土、播种、移栽、喷药、施肥、晒干、脱壳。
来之不易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同学们,一粒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具准备: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收集与粮食相关的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研讨意见
个人修改意见
实施目标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悯农》这首诗,谁能起来背诵一下?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是啊,我们从诗中了解到农民的艰辛与不容易,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倾听《米粒的诉说》,感受那份艰辛与快乐。
珍惜粮食,不浪费一粒米。
让学生做成警示牌,也可以做成书签。
一起诵读二十四节气歌谣。
通过导入,使孩子对粮食有初步的了解。
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受农民的艰辛。
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松土、播种、移栽、喷药、
米粒的诉说:>来之不易
施肥、晒干、脱壳。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道托小学备课专用表
小水滴的诉说观评课报告
《小水滴的诉说》观评课报告教学中授于老师通过巧妙运用视频、图片、音乐、语言描绘等多媒体直观手段把生活带入课堂,使学生透过栩栩如生的画面身临其境地在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中认识小水滴、知道小水滴所遭遇的不幸,以及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小水滴,从而激起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活动一我很珍贵”部分。
开始上课,媒体播放小水滴的声音,让学生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声音,猜水滴,一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在交流小水滴的作用时,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播放中有所启发,学生再联系生活调查交流水的作用就有话可说。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欣赏诗文朗读录音,播放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图片,感受水的珍贵。
在学生对水的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家里断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烦恼?假如我们生活的地方没有了水,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到没有水,将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更没有我们人类。
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又如:教学“活动二我遭遇了不幸”环节。
学生对水污染比较陌生,教师通过播放小视频《水污染》,以及人们乱倒垃圾、乱扔死动物、乱排废水等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通过播放视频《水很珍贵》,让学生理解水资源已严重不足,领会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三:快来帮帮我吧!这一环节。
通过媒体播放本校高年级学生给全校师生发出的节约用水的倡议,通过开展分享自己的爱水小故事,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等,引导学生爱水、护水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将水拟人化为小水滴,通过伙伴式的平等对话进行认识,水理解水爱惜水的教育,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在引导孩子们节约用水方面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把节水的好方法记录下来,并描述清楚,在最后节约用水之歌的处理上也很到位,孩子们准确的找出了儿歌中节水的好方法,龙头要关紧,用水才开闸,防水冲厕所,淘米水浇花,但是再对水很珍贵,这一部分感觉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透,应该再从细节和形象画的方面多思考一下,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水的珍贵?不过总体感觉这堂课还是挺流畅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水滴的诉说》管评课
《小水滴的诉说》管评课有幸学习这于老师的教学,我认为课堂于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具体总结如下: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理解看含义,体验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
为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
课堂上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含义,探索各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于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探讨各种的方法时于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评: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
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
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优秀评课稿(优秀5篇)
优秀评课稿(优秀5篇)优秀评课稿篇一今天早上,我们听了王老师的《五彩池》一课,感受到她那自信大方的教态,激情洋溢的话语,恰到好处的点拨。
整堂课,王老师都以饱满的情感调动着学生的情趣。
这节课的优点很多,我们简单地来回顾几点:1、王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整堂课都回荡着学生的朗朗读书声。
学生走进文本,在老师的激励、赞赏中,通过读中感悟,悟中再读,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从他们朗读中,绘出形异色美的“彩池” ,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本课时的重点是教学第二自然段。
王老师把握住了学段特点,通过抓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等特点。
比如“漫山遍野”的理解。
“闪耀”这个词教学。
分号的强调和学习等。
这样巧妙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
3、串读第二自然段,整合整段内容,也是本课一大亮点。
在学完第二自然段四个句子后,师生通过合作朗读,教师简洁、精美的引导语为学生的理解做了铺垫,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晰文本思路,共同整体感受五彩池的美。
总之,整节课,流程清晰,块面清楚,师生活动自然流畅,前后浑然一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情境中充分展现自我。
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想让王老师呈现一堂更为完美的课,下面是我们一年级段老师的一些小小的建议。
比如:1、王老师的课上得非常细致、扎实,尤其是前面部分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
在指名读时,叫到的学生比较多,导致后面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很匆忙。
我们在想,中间的教学节奏是否能紧凑些,舍弃一些不太必要的操作,使得整堂课的教学自然和谐。
2、根据年段目标,可以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王老师确实也努力在这样做,指导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
但对课文语言的挖掘是不是能再深入些?文章的优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
小学音乐教研员评课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评课。
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共同观摩了一节小学音乐课,让我受益匪浅。
在此,我将结合本次教研活动,对这节课进行评析。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次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星星》这首歌曲的旋律,并能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
教师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将重难点进行了充分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要领。
二、教学过程精彩,环节紧凑1.导入环节:教师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小星星》”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环节:教师首先播放歌曲,让学生整体感知。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歌曲,并对节奏、旋律进行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模仿、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歌曲。
3.巩固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歌曲。
在巩固环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音乐素养。
4.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拓展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参与1.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模仿、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2.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音乐素养。
3.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客观,注重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指出了不足之处。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注重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信心。
说课稿
《米粒的诉说》说课稿回龙周家学校蔡辉说教材:《米粒的诉说》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第二单元《从田野到车间》,第一节《让田野告诉你》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第二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要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特别是对尊重劳动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良好品德与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并在《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要求上,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
”基于《课标》的要求,所以确立了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
2、知道粮食得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积累一些勤俭节约的格言。
3、尊重农民,体验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4、搜集整理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
教学难点:体验农民为粮食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懂得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
说教法:基于上面《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情况,在此节内容的教学中,借助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
采用讲授、谈论、启发,分组交流等方法相结合。
说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答交流,换位思考,情感体验等方法来突破重点让学生感受粮食来之不易,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
通过粮食的浪费,与饥民的对比来突破本节教学的难点,让学生体验农民为粮食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懂得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说过程:本节课主要分为一、课前导入、初步感知,二、米粒的成长,三、引导理解,四、情感升华,五、汇报交流,和课后践行六个部分。
课前导入主要通过学生去食堂吃饭,以及饭后的浪费来完成初步感知。
在米粒的成长中,主要让学生读教材,抓住米粒的几个成长过程来完成。
《小米粒》习作指导与评改教案(全国作文课一等奖教案)
小米粒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懂得观察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感知活动,并指导学生做到有序观察。
2、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将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写,完成一篇习作。
3、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平日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
4、引导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会观察,学会表达。
2、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看看父母是怎样蒸米饭的。
2、教师准备:准备十余袋生米与熟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走近生米粒,观察生米粒1、同学们,你在吃饭的时候,都见到过哪些主食?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它就与常吃的主食有关。
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袋生米。
)3、对,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
(板书课题)4、平常,你或许没有留意过它们。
今天,我就请大家仔细地观察这小米粒。
我把它放在了小组长的书箱里,把它拿出来,前后四人一起来观察。
5、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教师板书:大小、形状、颜色、软硬、气味、味道)6、小声地把这些发现连贯地说一说,自己练习。
指名说。
7、瞧,他说得多具体啊,知道他为什么要说得这么具体吗?(只有说具体了,才会把米粒的特点说清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8、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手帮助你获取发现呢?(板画:眼、鼻、口、手)(二)走近熟米粒,观察熟米粒1、观察完生米,你们再来看看这个小袋里装有什么?(熟米)每当在家的时候,你是否留意爸爸、妈妈是怎样把它们蒸熟的呢?2、用你的好帮手再来细致地观察一下熟米,看看有什么发现?3、小组选派一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发现吧。
再请组内或组外成员补充。
4、再把你观察熟米粒后获得的发现连起来说说吧。
5、发言的同学能仔细观察,用脑思考,具体地介绍,说得多具体!只有细看,细想,细写,样样都具体,你写出来,习作就有具体的内容了。
品德社会六年级上册米粒的诉说教案与教学反思
品德社会六年级上册米粒的诉说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教材按肯定顺序采纳图文结合,通过学生自主读、看,了解一些粮食的生产过程;还有小泡泡的一问一答,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因此要珍惜粮食;课外调查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农业知识,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与愉快,了解到农业与人们一般生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从而认识到劳动的荣耀。
学情分析1、学生们虽然都是农村的孩子,但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几乎没有多少个常参加农业劳动的,平常对农业方面的东西也不甚关心,学习有肯定困难。
2、孩子们的生活都比较愉快,吃穿不愁,单靠一节课的学习是很难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的,必须常教育,常督促。
3、学生们虽然认识到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但他们很难体会到农民是怎样的辛苦,了解农业与人们一般生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浅薄的,也没有多少个真正认识到劳动的荣耀。
因此必须鼓舞他们参加实践劳动,虚心向农民伯伯请教,使自己既有肯定的文化知识又有肯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目标1、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倾听米粒的诉说,了解一些粮食的生产过程,了解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道,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与愉快,树立劳动荣耀感。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一些根本的劳动技能,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3、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些根本的农业知识,了解农业与人们一般生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参加实践劳动,虚心向农民伯伯请教,使自己既有肯定的文化知识又有肯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了解一些根本的农业知识,了解农业与人们一般生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与愉快。
教学反思教学以学生熟知的古诗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依据学生所处农村地域和生活阅历引导讲述一些粮食的生产过程,为学习本课内容做打算。
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看图读文,进一步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
最后通过问题、活动到达感想深化和感情升华,使学生既增长文化知识又真正受到品德教育。
2019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评课稿汇总
2019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评课稿汇总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一单元1.小蝌蚪找妈妈2.我是什么3.植物妈妈有办法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第二单元识字1.场景歌2.树之歌3.拍手歌4.田家四季歌语文园地二第三单元课文4.曹冲称象5.玲玲的画6.一封信7.妈妈睡了口语交际:做手工语文园地三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9.黄山奇石10.日月潭11.葡萄沟语文园地四第五单元12.坐井观天13.寒号鸟14.我要的是葫芦口语交际:商量语文园地五第六单元15.大禹治水16.朱德的扁担17.难忘的泼水节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语文园地六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19.雾在哪里20.雪孩子语文园地七第八单元21.狐假虎威22.狐狸分奶酪23.纸船和风筝24.风娃娃语文园地八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评课稿汇总第一单元1.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课堂中周老师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乐学。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周老师巧妙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她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老师板书“找”,然后神秘地问学生,今天是谁丢东西了呢?出示蝌蚪图片,教师又不失时机地问:小蝌蚪要找什么呢?这样很自然地出示了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那么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呢?这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
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
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字词教学扎实字词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周老师在字词教学的设计中,一步步非常扎实。
小学三年级语文《圆圆的沙粒》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圆圆的沙粒》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圆圆的沙粒》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圆圆的沙粒》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道理,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的积极态度。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道理。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文字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不平凡的朋友,他就是圆圆的沙粒!板书课题2、课文中圆圆的沙粒最后变成什么了?二、利用反差,提炼主问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告诉你:他终于变成了珍珠呢?2、齐读课文的10-12自然段读一读。
读了过后,看看你们会想到什么!(齐读10-12)反馈。
三、细读课文,探究原因1、自由认真地读一读1-9自然段,利用手中的小铅笔勾画出这颗沙粒变珍珠的原因。
2、反馈、交流(1)“十分真诚”: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十分真诚”的语气过渡:说了,那么做了吗?哪里看出来?(2)“下定决心,坦然钻进”:★指名读第2自然段。
理解“异想天开”和“坦然”。
是呀,对于圆圆的沙粒的想法,同伴们并不支持,可他还是做了!可见他真的是“十分真诚”的!过渡:说了、做了,够不够?那,还有原因吗?(3)不动摇:(指名读第5自然段)★创设情景理解“议论纷纷”。
★听到了这么多的议论,如果你就是圆圆的沙粒,你会怎么想呢?(4)“遗忘”:★老师语言过渡6-8自然段那,齐读6-8自然段,体会圆圆的沙粒这时候的感受!★同学们,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搁在这里,表示什么呢?3、情景创设:一天,蚌壳被打开了(课件创设情景:一只蚌壳慢慢地打开,出现一颗晶莹璀璨、光彩夺目的珍珠)。
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米粒的诉说》教学设计共5页
课题: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从田野到车间主题一让田野告诉你----------米粒的诉说活动目的:1、了解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
2、知道粮食得来之不易,懂的要爱惜粮食。
3、尊重农民,体验他们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活动准备:1.从不同渠道收集有关粮食的知识、儿歌、诗词、图片、典故等,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整理,准备有关实物。
2.教师准备有关多媒体或网络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一、课前体验初步感知1.从不同渠道收集有关粮食的知识、儿歌、诗词、图片、典故等,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整理,准备有关实物。
2.结合课外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对粮食作物的了解,大家可以适时补充。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同学们:有首古诗相信大家都会背诵,你能猜到是什么吗?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观看。
然后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师:是的,这首诗告诉我们,小小一粒米来的不容易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一“让田野告诉你”的第一课时:米粒的诉说(电子白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1.我的诞生“米粒的诉说”。
(教材)2.学生交流。
3.活动:“我是小农民”:教师播放音乐及教材“米粒的诉说”七幅图片,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学生模仿农民伯伯的劳动(先个别模仿,然后全班同学集体模仿,让学生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
)4.请“小农民”来说说你劳动后的感受。
5.交流:为了我的诞生,农民伯伯还要付出那些劳动呢?(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1. 小组合作探究: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将课前搜集的相关知识整理成生动的小品、童话、寓言故事,尝试将相应的农产品配画,实物做成标本,帮助大家更多地熟悉多种农产品的生命旅程。
2.小组展示3.播放动漫《不要浪费粮食》4 、辨析导行:小丽劝说军军吃饭时不要总是掉饭,要爱惜粮食。
军军却毫不在乎地说:“不就是几粒米饭吗!不值钱,没什么大不了的!”学生评论谈自己的看法。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二班级语文评课稿1《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
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 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 最终一事无成。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 课文语言生动, 极富儿童情趣, 适合儿童诵读。
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 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 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 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 有主见, 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
一是课文结构相似, 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 文字也是差不多。
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
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 学生一看就明白。
佘老师今天上的课是比较成功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复习生字词语有新意。
佘老师在复习生字时她有意识地让学生复习动作的词, 然后让学生把动词送回家, 在此基础上说出它们的规律, 然后再填名称的词语, 让学生在复习生字的同时掌握了正确合理搭配词语。
二、整体感知练习说话复习后老师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思考:小猴种了哪些果树?结果怎样?这样不仅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让学生对课文有个较为整体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 佘老师让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 “拔掉、改种”说话,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猴子种梨树这一段时, 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 让他们在读中自己体会猴子种梨树时的心情, 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 他读的情感也不一样:有的学生说猴子很勤劳, 他就有夸奖的语气在里面;有的学生觉得猴子很想吃到梨子, 他就会读出着急的语气。
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他们大胆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 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四、读中感悟, 读中悟情悟理。
猴子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就改变了主意, 每次的心理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佘老师通过三句句子的比较, 从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没有耐心、很着急的猴子。
小班语言教研评课稿(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语言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小班语言教育的质量,我们开展了本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小班语言活动《小熊请客》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三、活动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儿歌《小熊请客》引入主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述环节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小熊请客》,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 互动环节(1)提问:小熊为什么要请客?小熊请谁吃饭?小熊为什么没有请到小猫?(2)讨论:如果小熊想请小猫吃饭,他应该怎么做?4. 练习环节(1)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小熊请客的过程。
(2)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活动反思1. 教学方法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儿歌、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故事《小熊请客》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3. 教学评价本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幼儿的进步,同时指出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五、改进措施1. 加强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关注,提高教师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水平。
2. 在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3.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幼儿的语言领域,提高幼儿的语言素养。
4. 加强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语言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六、总结本次小班语言教研活动以《小熊请客》为主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米粒的诉说说课稿杨水清
米粒的诉说说课稿杨水清第一篇:米粒的诉说说课稿杨水清《米粒的诉说》说课稿中方县中兴学校杨水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上册中的第一课《让田野告诉你》,其中的第一节“米粒的诉说”。
一、说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我们要完成以下三个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
2、学生通过倾听米粒的诉说,了解粮食得来之不易,懂的要爱惜粮食。
3、尊重农民,体验他们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二、说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倾听米粒的诉说,了解一些粮食的生产过程,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
三、说教学难点:《米粒的诉说》其教学难点是: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懂得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生活中,美味的食物、漂亮的服装、舒适的住房…...这些都与农业息息相关。
本课以“让田野告诉你”为活动主题,旨在让学生从日常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普通劳动者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并懂的珍惜其劳动成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深刻的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五、说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让学生通过背诵古诗《悯农》体会农民艰辛和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讨论“小米粒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回归自然,实践体验生产过程。
学生走进广阔的农田中实践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回归自然,很容易就能进入被教育者的角色中。
因此,在课前,我就安排了要求学生参加一次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体验一下田地里的劳动经过,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
因为正值一季稻收割季节,学生们可以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与农民伯伯共同参加收割稻谷的劳动体验。
(三)、现身说法,感受劳动的艰辛。
课堂中,我把学生们带到了农民劳动的田边。
在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中,让农民伯伯带领学生一边参加劳动,一边给他们讲劳动的过程、劳动的辛苦。
小水滴的诉说评课报告
《小水滴的诉说》评课报告《小水滴的诉说》评课报告《小水滴的诉说》,其中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在了解水资的有限的同时,学会节约用水,珍惜水资。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晏广于老师也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抓重点去看、思、论,应该说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总体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1、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重点要于生活,于自己对生活的一些认知。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感知,进行课程的讲解,最终达到目标的实现。
如:今天讲的《小水滴的诉说》,于老师就联系了同学们生活中停水一天的事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这一点挺好,孩子们也愿意并且很自然的说出停水后的糟糕情况。
但是,引发思考的深度欠缺了一些,可以根据孩子诉说的糟糕情况继续推进,这是一天停水,加入停水一个月,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让孩子去思考:水的暂时离开,我们还可以勉强生活,如果一个月,那样的结果会让孩子进入到深度思考。
孩子会惊讶的得出一种感慨:水,在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从中很自认的引导了孩子对水的认识,以及对水的珍惜之情。
2、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始终,最根本为以德践行教育,首先先教会孩子做人。
教育,自始至终,都以德为首。
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没有德,走到哪里都是社会渣滓。
因此,德是一个人的通行证,德也是一个人的明信片。
《小水滴的诉说》里面渗透的德育教育:学会珍惜水,不要浪费水。
珍惜水,如何做?是简单的说说,行动如何见证于老师或通过家长能否通过有效的措施督促或提醒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节约的习惯。
是否要有一个更好的行动延伸,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落地,真正指引行动。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我们要深刻领悟教材的深意,以良好的思想引领让孩子们在每一个阶段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同时,抓好立德树人,做好践行执行,在教无定法的丰富下,让孩子真正形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小小一粒米来之不容易
小小一粒米来之不容易《米粒的诉说》教学设想大桥中心学校——张凤仙《米粒的诉说》这一主题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珍惜粮食的道理,从而受到尊重农民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以循循善诱引导探究,步步深入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谈一谈我是怎样导入的。
我一走上讲台,展开手掌,露出一把白花花的大米,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就齐声答出:“这是大米。
”我继续问学生:“那你们知道这一粒粒大米是怎么来的吗?”学生们摇头。
这时,我便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的第十九页,齐读课题《米粒的诉说》。
紧接着叫学生边看图画边读旁白,这样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学生看完图画,听过米粒的诉说后,我便让学生谈自己读后、看后的感想。
谈感想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
学生以四——六人为一组先讨论再交流,小组长把每个组员的发言内容进行整理,为汇报作好准备。
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农民伯伯种田太辛苦了,我们以后要爱惜粮食。
”有的学生说:“别看小小的一粒米,它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泡出来的呀!农民伯伯为了这一粒小小的米不知付出多少劳动啊!我们以后吃饭时再也不浪费饭菜啦!”还有的学生说:“真是一粒粮食一滴汗呀,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特别是生长在城市里的学生更是感慨万千。
“我以前从不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原来是这么艰难,现在觉得惭愧,心中油然生出一股对农民伯伯的崇敬之情。
我在大声地说‘农民伯伯,你们辛苦了,我们感谢你!’”。
我听完学生的汇报,心潮涌动,趁热打铁,马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粮食的名言警名,然后让学生动手做警示牌。
学生取出从家里带来的硬纸板或三夹板,用白纸或红纸等将纸板或三夹板糊好,在上面写上珍惜粮食的名言警名,放在教室里,或拿回家,放到自己的餐桌上,以警示同学、朋友及家人珍惜粮食,尊重农民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粒的诉说》评课稿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大家来自不同的乡镇,一路舟车劳顿,汇集在这儿,相信,大家都带来了发现的眼睛。
在一节一节课堂的背后,你可曾发现到了美?课堂本身是门遗憾的艺术,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平台。
发现的美,点亮了我们课堂教学之灯,而发现了缺憾,不也为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避开暗礁,准确驶向目标点点燃了引航之灯吗?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让这些机会为我们点亮更多的灯。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张岩岩老师执教的《米粒的诉说》中我发现的美:
一、细处入手的美
细节决定一切,这在张岩岩老师的课中就有体现:
1、板书以卡通图片配文字,活泼又明确。
2、交流对粮食的了解环节中,张老师先示范方法。
3、了解一粒米的成长过程,张老师筛选了配有劳动场景的视频,不仅从听觉上带动学生,而且还从视觉上感染学生,让学生对米粒来之不易有了深刻的体会、感知。
4、在体验插秧这一劳动工序中,张老师的语言提示,如“还有很多地呢!”“要用力”“要插深点,不要被水冲走了!”“马上要到头了,加油!”等等,这些语言提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逼真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到了活动中。
因此,在与爸爸妈妈的劳动时间对比后,学生生发出了真实的感受:一个女孩说:“爸爸妈妈,我
知道你们为什么腰酸腿疼了!”另一个孩子说:“爸爸妈妈,你们天天让我珍惜粮食,现在我知道了!”这是多么真实的感受啊!这都是张老师的课堂细节创造的。
二、课前辛勤付出的美
有一句话,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张老师这节课也是在辛苦打磨、不断改善中提炼出来的。
1、张老师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情,在课前交流环节选取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与教材主题密切相关的话题----聊早餐。
2、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前体验:
①课前分组了解本土农作物的成长过程,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体会农作物来之不易。
②课前调查了解身边的浪费现象,感受到了提高珍惜粮食的必要性。
3、拓展资料的挖掘、补充:如现今我国粮食浪费资料、山区孩子的生活状况、其他贫穷国家孩子的生活状况,对比后,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重要。
紧接着,又补充了联合国公布的节粮日、中国节粮周,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相信,也提升了我们大家的认识。
这些无一不说明,为了这台上的40分钟,张老师台下做了充分的准备,扎实的功课。
三、张老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认识,而且,张老师还注重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如语文课中的古诗《悯农》,这很好的彰显了品德学科的性质。
当然了,课堂中的美丽点还有很多,那就留给大家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哪怕是遗憾的美,也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点亮更多的灯。
庙山镇中心小学
徐蒙之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