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地方财政研究

合集下载

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分析

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分析

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分析财政刺激计划的背景摘要1. 引言2. 财政刺激计划的背景3. 财政刺激计划的内容4. 财政刺激计划的影响5. 结论及建议2009. 3. 23.(第09-5号)作者 马兹晖(Ma Zihui) 首席研究员审阅 刘晋硕(Liu Jinshuo) 首席研究员《 摘要 》《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通胀压力消除,通缩威胁显现,出口增长大幅放缓,国内需求开始萎缩,东南沿海外向型出口企业大量倒闭,股市楼市泡沫破灭,中国经济面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危机。

2008年第3季度和第4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9.0%和6.8%,2001年第4季度(6.6%)以来第一次下降到7%以下。

为了避免经济继续下滑,2008年11月15日,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即“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全面转向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是“四万亿”刺激计划主要内容,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是投资计划的最大部分,占投资额的1/3。

财政刺激计划将拉动水泥、钢铁、交通、机械、化工等领域的需求,并带来投资增加。

但因对医疗文教的投资相对较少,其促进消费效果将有限。

综合考虑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之后,估计投资计划可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上调1.6%左右。

银行增加发放贷款,但金融业坏账率可能上升,风险加大。

投资大幅增长,将成为阻止2009-10年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决定性因素,财政刺激计划带来的投资增加,农村民生工程投资以及政府提供的农业补贴等政策将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增加。

投资计划主要是拉动内需,对促进出口直接效果不大,但放松信贷控制、扶持中小企业等政策可望部分缓解出口企业困境。

2009年中国经济将持续放缓,但增长率将维持8%。

受内外压力,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将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政府应加大对产业转移和产业整合的支持力度,加快财政制度改革。

为真正启动内需,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建成社会安全网络。

解读中国新一轮“微刺激”政策

解读中国新一轮“微刺激”政策

解读中国新一轮“微刺激”政策沈建光4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等政策措施。

结合近一个阶段中国经济数据普遍下滑的态势,笔者认为,决策层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前宣布这些“微刺激”政策,凸显了其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担忧情绪,如不出所料的话,一季度GDP将跌破7.5%的政府目标,届时预计更多措施,特别是财政下放与降准等积极信号将有望密集出台。

实际上,本轮微刺激政策与去年7月决策层采取的稳增长措施大有相似之处,反映了新一届政府在应对硬着陆风险方面,更多倾向于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如采用简政放权、加快审批等方式进行微刺激,致力于培育和形成更具长远竞争力的新增长点,不会重启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的大规模刺激方案。

而结合近期决策层不同场合下的表态来看,笔者认为4月中国经济或将呈现政策更加积极与改革加速的双驱动格局。

具体来看,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支持小微企业,保证就业市场平稳。

本轮微刺激方案首要的一点是支持小微企业,保证就业市场稳定。

例如,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将提高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的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进一步提高,并将政策截止期限延长至2016年底,实则是从财税方面给予支持。

而金融方面,正如早前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的,央行已单独设立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强化“支农支小”的信贷,同时保证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即上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是加大保障房建设特别是棚户区改造。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未来要专门研究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支持棚户区改造。

实际上,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决策层已将今年全国棚户区改造目标提到470万套以上,比去年增加166万套,是近年来任务最重的。

经济新常态下的“微刺激”

经济新常态下的“微刺激”

经济新常态下的“微刺激”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23期伴随着2014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经济形势。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为7.4%,增速比去年有所回落,在专家看来,这一数据正是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一个标志。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新常态”,政府自今年以来推出的多项“微刺激”政策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微刺激”:深化改革视角下的政策选择文/谢华育要讨论“微刺激”,首先要先聊另一个热门词汇——“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首次提到了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说法,随后《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有几个。

一是我国经济增长由原来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中高速增长,尽管每年的GDP增长率不可能再重复以往的两位数增长,但是依然保持在7%至8%的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开始调整。

说到经济结构,其内涵非常丰富,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平衡包括了产业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方面。

当然最为突出的课题是经济要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

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继续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无法使我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是宏观经济政策转入稳定期。

2009年以后,我国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推出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

尽管这些政策避免了我国经济陷入衰退,但是大规模宏观刺激政策必然会伤害微观市场主体。

为了充分消化前期大规模刺激政策,国家已经不可能再推出类似的大规模的宏观刺激政策。

也就是从这最后一点中,我们引出了今天的话题——“微刺激”。

尽管国家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宏观刺激政策,但是国家对于经济工作的引导作用依然很重要。

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后,如何引导经济走向市场化,成为中央高层领导需要面对的问题。

“微刺激”莫走土地财政老路

“微刺激”莫走土地财政老路

作者: 顾鑫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金融家
页码: 140-14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9期
主题词: 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 资金约束 中央财政 配套资金 政策 调结构 经济
摘要:“微刺激”政策不断出手。

当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徽刺激”政策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同时发力.将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会更加激进,但搞大规模的投资刺激依然面临资金约束,中央财政和银行并不会为“徽刺激”全部埋单,地方政府寻求项目配套资金正遭遇更大挑战。

经济刺激方案影响

经济刺激方案影响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经济刺激方案影响# 经济刺激方案影响## 引言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推出了经济刺激方案,旨在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支持企业。

本文将探讨经济刺激方案对经济的影响。

## 1. 经济刺激方案的主要措施经济刺激方案通常包括多个方面的措施,以应对不同层面的经济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刺激方案措施:- 财政刺激措施: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和发放补贴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

- 货币刺激措施: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等手段,刺激经济活动,提高信贷可用性和企业投资意愿。

- 就业保障措施:政府通过提供就业保障金、降低失业率和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活跃度等方式,保障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

- 企业支持措施:政府通过提供低利贷款、减免企业税费、推出支持创新的措施等方式,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企业发展和创新能力。

## 2. 经济刺激方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刺激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刺激经济增长,从而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

然而,经济刺激方案的效果与措施的选择和执行情况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经济增长加速: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意味着增加了财政支出和货币流动性,这有助于刺激需求和投资。

因此,经济刺激方案可能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

- 就业率改善:经济刺激方案通常包括就业保障措施,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障。

这有助于减轻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率。

- 消费和投资增加:经济刺激方案通过提高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的融资能力,可以鼓励消费和投资。

这有助于拉动经济需求,并提升企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经济刺激方案的效果可能因国家特定情况而异。

例如,一些国家可能面临财政紧缩的问题,导致实施刺激措施的难度增加。

“财政刺激”和“信贷刺激”的同与不同

“财政刺激”和“信贷刺激”的同与不同
摘要
第 39 期 2009 年 05 月 25 日
沈明高 8565 7076 minggaoshen@
【主题报告】“财政刺激”和“信贷刺激”的同与不同
我们的观点
□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是,两者刺激规模 之和将超过 5 万亿元,且信贷刺激力度远大于财政刺激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 仍然 “惜贷”,而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直线攀升,去年下半年一度出现的“信用 紧缩”随之消散。今年年初,中国政府设定的 M2 增长目标为 17%,到 4 月,M2 实际增 长已经达到了 26%;贷款增速也从去年 10 月之前的不到 15%,快速上升到今年 4 月的 29.7%。
影响
为对冲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2009 年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字面上理解,“积极”应该与“宽松”对应,而“适 度宽松”应该与“‘适度’积极”相当。因此,财政刺激应当是目前确保中国经济稳 定较快发展的主要手段。
从时间上来看,这次财政刺激的速度快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1997 年亚洲金融危 机发生后,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上升缓慢,到 2002 年才达到峰值 2.6%;这次危机 开始于 2007 年,但对中国经济形成重大冲击在 2008 年下半年,2009 年计划中的财政 赤字约为 9500 亿元,占 GDP 的比重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了 3%的历史新高(图一)。
财政政策应该是中性的,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哪些部门是增长的 短板,财政资金就应该投向这些部门,这既包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也包括对企业和 个人的减税和转移支付。信贷资金则不同,其首要目标是确保贷款的安全,哪些部门 或企业能够保障贷款安全,决定了信贷资金的流向,越是危机时期,银行这方面的偏 好就越明显,因此,有政府信用隐性担保的国有部门自然就成了银行青睐的对象。

财政补贴的微观经济效应

财政补贴的微观经济效应

科研补贴
01
科研补贴
科研补贴是指政府为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而提
供的财政支持。
02 03
科研补贴的形式
科研补贴的形式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费等。此外, 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和贷款贴息等形式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 的技术创新活动。
科研补贴的微观经济效应
科研补贴有助于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 也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此外,科研补贴还 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随机对照实验
通过随机分配财政补贴,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 异,以评估财政补贴的效 果。
实证分析理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03
模型估计和检验
采用适当的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 估计和检验,确保模型的可靠性
和稳定性。
02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 合适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设定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完善补贴监管机制
01
规范补贴申请和发放 流程
建立透明、规范的财政补贴申请和发 放流程,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防 止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02
加强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财政补贴监督和评估机制, 对财政补贴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管 ,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03
强化惩罚机制
对于违规申请、虚报冒领财政补贴的 企业或个人,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并 追缴已发放的财政补贴,以维护财政 补贴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指财政补贴对个体经济单位(如 企业、家庭、个人等)的经济行 为和决策的影响。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财政补贴如何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决策和行为,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影响机制。

微刺激的穴位

微刺激的穴位

微刺激的穴位作者:木西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年第19期按照过去的经济审美标准,眼下最新的经济数据已经露怯到快要羞于见人了。

2014年8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6.9%,是六年来的新低。

虽然中央一再要求要保持定力,但此时淡定谈何容易?央行是否应该降息的争吵已经从餐桌话题转向媒体论战。

国际投行研究报告甚至在论证中国是否已经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政府是否该出手刺激经济已无需再讨论研究,如何刺激才是眼前的难题。

“刺激”这词儿本身就挺刺激人的。

那一年,搞了一个强刺激后,舒服了一小下子,痛苦了好一阵子。

一直到现在,一些经济问题动辄归咎于“前期刺激政策的影响”。

于是出现了“微刺激”这词。

字面上看是要汲取教训,不使蛮力。

然而,微刺激也不好下手。

除了工业外,出口、内需、投资等,约好了似的往下掉。

8月份,我国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4.9和3.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2013年前8个月的20.3%逐月下降,今年前8个月落到16.5%。

似乎各个方面都需要刺激,就好比颈、肩、背、臀,哪都不得劲,从哪个部位开始治疗,难以抉择。

当“微刺激”的思路刚刚提出,各部门、各地方立马开始了行动。

铁路、保障房方面的投资正在增加,央行的定向降准正在扩大范围,绝大多数城市已经解除房地产限购……甚至还有一个地方的领导公开表示,要通过允许“微污染”的方式,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和投产的速度。

当各部门一起行动的时候,微刺激已然变味。

比相关部门集体行动更可怕的,是各级部门的连锁行动。

中央某单位找到一个穴位扎上一针,省、市、县各级对口部门就会各扎一针,而且越扎越深。

这种贯彻中央精神的习惯性做法,想要控制刺激的力度,几乎不可能。

所以,真要做到微刺激,就不能有地方肆意放大政策的空间,不能有滥用政策的余地,这就需要找准刺激的穴位。

只需一针,打通所有筋脉,而不是把银针分发到地方,不受控制地随意扎。

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是最容易被滥用的手段。

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一尧引言和文献综述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是政府履行财政职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袁亦是政府财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遥我国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袁与之相伴而生的是野财权上收尧事权下放冶的分权财政体制袁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在事权与支出责任错位的压力下财政收支出现巨大的缺口袁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纵向财政失衡问题遥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袁再加上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推进尧新冠疫情反复和国际局势动荡等事件的冲击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遥与此同时袁我国教育尧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却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袁导致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袁地方财政自给率呈现趋势性下降袁对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遥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袁它的诞生与蓬勃发展袁不仅深刻影响着每个微观主体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袁也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整体格局及长期发展趋势遥在全球整体发展环境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袁数字经济的逆势增长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袁为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遥一方面袁数字经济发展会影响地区间的税收收入分配曰另一方面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会给地区间的税源建设尧税收征管甚至税制改革带来冲击袁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较大影响袁进而影响着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遥那么袁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钥这种影响通过何种机制产生作用钥对不同区域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钥数字经济能否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邻近省份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钥这将是本文后续探究的核心问题遥野数字经济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重要研究焦点袁现有文献主要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展开院在微观层面上袁验证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渊Tortora et al.袁2021冤尧企业避税渊张乾等袁2022冤以及企业价格加成渊柏培文和喻理袁2021冤等方面的影响遥在宏观层面上袁验证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尧产业结构尧经济发展以及财政分权等领域的影响遥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整体提升渊白俊红和陈新袁2022曰张慧等袁2022冤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渊马晓君等袁2022冤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渊Pradhan et al.袁2019冤尧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城市研发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荫魏吉华肖青揖摘要铱选取2011要202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袁在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水平的基础上袁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遥研究发现袁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机制检验表明袁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进而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空间计量分析显示袁数字经济发展对本省份的财政可持续能力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袁但是对于邻近省份的财政可持续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遥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袁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能力的提升效应更明显遥该研究结论可为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撑袁也可为探寻地方财政可持续能力的提升路径提供决策参考遥揖关键词铱数字经济财政可持续性地方财政渊韩健和李江宇袁2022冤等途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袁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渊赵涛等袁2020曰徐曼等袁2022冤遥张红伟等渊2021冤指出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扩大增值税规模尧增加个人所得税规模和提升经济开放水平三条途径强化财政分权遥关于财政可持续性的研究袁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院第一袁在财政可持续性内涵的研究方面袁凯恩斯在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曳中首次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进行阐释袁他从国债发行角度出发袁指出国家财政丧失可持续性的情况袁即一个国家无法承担利息和新债的发行遥在此基础上袁财政可持续性理论不断完善袁众多学者分别从政府债务渊Bohn袁1995冤尧偿债能力渊Greiner et al.袁2006冤尧财政收支平衡渊崔惠玉等袁2022冤和筹资能力渊Bajo-Rubio et al.袁2019冤等角度对财政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遥第二袁在财政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方面袁学者们多从疫情冲击渊吕冰洋和李钊袁2020曰丛树海和黄维盛袁2022冤尧减税降费渊邓晓兰等袁2021冤尧人口老龄化渊张翕袁2021曰邱国庆和杨志安袁2022冤和金融环境渊刘建国和苏文杰袁2022冤等方面展开讨论遥在数字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关系方面袁邓达等渊2021冤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探究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能力袁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遥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忽略了空间交互效应袁刘建民等渊2021冤将空间因素纳入考量袁在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时分别使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袁从空间溢出视角进行深入分析袁认为本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邻地的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遥综上可知袁目前大部分文献侧重于对数字经济或者财政可持续性单方面的研究袁直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文献较少遥此外袁现有文献并未明确清晰地阐述数字经济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因此袁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要2021年的面板数据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水平袁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袁可能有的边际贡献包括院第一袁拓展了数字经济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遥不仅能够拓展数字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袁也能够细化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研究内容遥第二袁细化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影响路径的研究遥从财政收入尧财政支出以及政府债务三个角度进一步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遥第三袁多角度证实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遥从作用机制尧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异质性的角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时空演化特征袁较为全面地量化研究了二者间的关系遥此外还采用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遥二尧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渊一冤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直接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端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袁主要体现在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方面遥首先袁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能够显著推动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渊艾华等袁2021冤遥一方面袁数字经济的普惠性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袁生产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消费者偏好进行生产袁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遥与此同时袁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微观经济主体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易袁提高交易频率以及交易规模渊杨志安和胡博袁2022冤袁增加企业营业收入袁进而起到涵养税源尧扩大税基的作用遥另一方面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赋能于传统产业袁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袁还可以通过数字产业化催生出新型产业以及商业模式袁从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渊马晓君等袁2022冤和经济效率提升袁有利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和涵养高质量财源遥其次袁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增值税尧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渊段丁强等袁2022冤袁提高主体税种占比袁优化税收结构遥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数字平台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袁能够拓宽劳务以及货物的交易范围袁直接带动其交易规模的提升袁进而推动增值税税基的增长袁增加增值税税收收入遥数字经济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拉动企业进行实体投资的同时袁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袁促进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税基增长袁扩展所得税税收收入增长空间渊谷成等袁2022冤遥最后袁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税收的征管水平遥就纳税方而言袁税收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充分运用强化了税源管控袁可以显著地提高税务部门税务稽查的准确性袁加大避税行为被发现与被处罚的概率渊徐捍军袁2021冤袁进而有效抑制偷税漏税行为遥就征税方而言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政府征管的数字化转型渊宋宝琳等袁2022冤袁例如金税工程的不断升级以及掌上软件的普遍应用袁可以有效地简化办事流程袁提高征税效率袁节约征税成本袁同时能够推动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广与落实袁有利于提高社会纳税遵从度遥渊二冤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间接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出尧政府债务等方面遥就财政支出方面而言袁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等方式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渊张伟亮和宋丽颖袁2023冤遥首先袁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经济的增长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本身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袁再加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就业方式袁例如居家办公和在线接单的实现袁使更多的就业者可以突破工作地点与时间的限制袁这为居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袁有利于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袁进而促进居民自我保障能力的提升袁缓解政府社保尧医疗以及扶贫等刚性支出压力渊邓达等袁2021冤遥此外袁整体宏观经济环境的优化也有利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公共产品与服务袁提高单位财政支出的效率遥其次袁数字经济快速崛起的背后正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袁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来处理公共财政的信息及数据袁实现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快速共享袁方便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袁有助于缓解政府决策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袁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偏好袁为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依据曰同时随着数字财政和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袁政府财政信息的获得更加容易袁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也变得更加透明渊宋宝琳等袁2022冤袁特别是将数字技术融入到我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之中袁有利于我国构建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袁强化财政监督袁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袁进而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渊张伟亮和宋丽颖袁2023冤遥就政府债务而言袁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缩小政府债务规模和提高债务融资效率两个方面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遥首先袁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袁尤其是抑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扩张渊朱冠平等袁2022冤遥过去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融资约束问题袁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大量发行城投债的方式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袁导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日益增加遥一方面袁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许多新型金融业务与新型融资模式的诞生袁例如网银支付尧线上购物和银行信贷等袁突破传统融资局限袁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效率袁使得企业较为容易获得相应的融资资金和金融服务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渊袁鲲和曾德涛袁2020曰郭峰等袁2020冤袁降低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城投债以及增加隐性担保等方式来干预经济的成本袁此时区域经济也可以得到高质量发展袁不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地扩大债务规模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遥另一方面袁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了财政资金透明度袁便于对地方政府发行隐性债务的监督管理袁可以有效抑制隐性债务的发行遥另外袁现有数字技术在金融体系的运用可以使得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加大对国内外投融资交易的监控袁加上线上网络交易活动的过程全程留痕袁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活动的可追踪性袁可有效抑制金融洗钱以及偷漏税行为袁有助于增加地方税收收入袁而税收收入增长将减少地方隐性债务的发生渊梁晓琴袁2020冤遥其次袁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效率渊侯世英和宋良荣袁2020冤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容易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袁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了数字金融的发展袁可以进一步丰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袁实现更多可配置资金的吸收与整合遥与此同时由于数字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地方政府财务信息和负债信息的透明度袁进而提高融资市场上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渊潘俊等袁2016冤袁再加上数字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袁可以增强地方债务承受及偿还能力袁有助于增加政府信用并进行债务融资袁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概率以及借贷成本袁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效率袁从而缩小地方政府的借债规模遥综上所述袁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三种机制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相应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遥在此基础上袁提出研究假设H1和假设H2院H1院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H2院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缓解地方政府债图1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机制渊三冤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袁各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边界性正在不断被弱化袁社会经济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更加迅速袁与此同时袁数字技术以及数字要素的诞生更是使数字经济的发展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遥然而由于数字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袁该领域仍存在野赢者通吃冶现象渊邓达等袁2021冤袁数字经济发展规模越大越容易吸引其他省份的技术尧资本以及人才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生产要素流入本省袁很有可能形成明星经济体而导致垄断市场袁抢占中小城市的市场份额袁在损害竞争的同时不利于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以及税收增长袁扩大地区间的税收收入差距袁进而造成税收领域的野马太效应冶渊谷成等袁2022冤遥从区域发展和优惠政策来看袁由于广东尧江苏以及浙江这些地方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袁无论是科技创新水平尧人才储备还是基础设施等都具有先发优势遥为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袁这些省份制定了大量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数字经济要素的流入袁而凭借自身的优势袁再加上各省份之间存在的野数字鸿沟冶问题袁其优惠政策与其他省份相比自然更具有吸引力渊曹静韬和张思聪袁2022冤袁从长期来看会对其他省份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不利影响遥因此袁数字经济在促进本地区财政可持续能力提升的同时袁在数字经济野虹吸效应冶的作用下袁其对周边地区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会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渊刘建民等袁2021冤遥在此基础上袁提出假设H3院H3院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遥三尧研究设计渊一冤数据来源样本数据为2011要2021年全国30个省份渊不包括西藏冤的面板数据遥除特别说明袁数据来源于叶中国财政年鉴曳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曳叶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曳叶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曳叶中国统计年鉴曳叶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曳袁以及国家统计局尧EPS数据库尧Wind数据库等遥为了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袁对样本数据做如下处理院部分年份的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和各省份的年均增长率予以补齐曰为避免极端值的影响袁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遥经过上述处理袁最终得到330条面板数据观测值遥渊二冤变量定义1.被解释变量遥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渊sustain冤院根据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袁同时借鉴刘建民等渊2021冤的部分衡量指标袁从财政运行稳健性尧财政风险可控性及财政体制科学性三方面综合衡量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具体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遥渊1冤财政运行稳健性遥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尧财政收入可持续性和财政支出稳定性三个指标衡量地区财政运行稳健性遥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实际GDP 度量遥将财政收入可持续性细化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尧一般公共预算增速尧财政收入结构和土地财政依存度四个三级指标袁其中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反映出当地人均贡献财政收入的程度袁可以体现当地财政收入状况以及可利用财力的多少曰一般公共预算增速反映了地区财政收入增长潜力曰财政收入结构可以较好地衡量地方财政收入的质量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越高袁地方自有财源越稳定袁财政收入质量也就越高曰土地财政依存度反映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袁其依赖度过高会威胁到地方财政的稳定性遥财政支出稳定性用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度量袁主要因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地方财政支出压力遥渊2冤财政风险可控性遥选取财政自给率和地方债务风险两个指标衡量风险可控性遥财政自给率用财政收支缺口度量遥财政收支缺口是衡量地方政府支出职能和收入能力之间结构性失衡的重要指标袁当财政收入可以满足所承担的事权所需要的支出时袁财政收支缺口较小遥地方债务风险用政府负债率度量遥政府负债率反映出当前的经济规模对地方债务的承担能力袁是衡量政府债务规模的相对值指标遥渊3冤财政体制科学性遥选取财政分权度和预算偏离度两个指标衡量财政体制科学性遥财政分权度用收入分权度量遥收入分权能够反映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的税收权袁代表地方政府分享国家财政收入的能力遥预算偏离度用收入预决算偏离度度量遥收入预决算偏离度能够反映地方政府预算收入的执行情况袁代表地方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遥2.解释变量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渊digital冤院结合数据的可得性袁借鉴曹静韬和张思聪渊2022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袁该体系内容涵盖数字经济应具备的野数字产业化冶与野产业数字化冶两大典型特征遥这也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所提出的数字经济核心内涵相一致遥为消除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袁在权重处理上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变量的数据进行处理袁将多个具有很强相关关系的变量转化为较少的综合变量渊即主成分变量冤遥与此同时袁为方便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袁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遥各细分指标的具体定义如表2所示遥标准化公式如下所示院digital i袁t=ordigital i袁t-ordigital minordigital max-ordigital min渊1冤其中袁i表示省份袁t表示测度指标的年份袁ordigi鄄tal i,t为主成分分析法处理之后直接得到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袁ordigital max和ordigital min分别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袁digital i,t为标准化后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由此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袁所有指标值均介于0要1之间袁指标数据越大表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遥表1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测度指标体系3.机制变量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渊rev冤院采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度量遥为统一比较标准袁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进行标准化处理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渊efe冤院借鉴庞伟和孙玉栋渊2018冤的做法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渊DEA模型冤测算出的技术效率值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袁其中输入指标包括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袁输出指标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袁这两个指标分别代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渊debt冤遥采用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度量遥4.控制变量遥参考已有相关研究文献袁选取一系列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可能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袁具体包括院经济发展水平渊pgdp冤袁用各省份人均生产总值度量袁同时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曰金融发展水平渊fina冤袁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度量曰工业化程度渊indus冤袁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度量曰技术创新能力渊inov冤袁用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来度量曰对外开放程度渊fdi冤袁用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度量遥所使用的变量及其定义详见表3遥表3变量定义表渊三冤模型构建基于研究假设H1袁为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袁同时经过Hausman检验后袁设定如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院sustain i,t=琢0+琢1digital i,t+琢i撞Controls i,t+滋i+姿t+着i,t渊2冤其中袁i表示省份袁t表示年份曰sustain i,t表示省份i在第t年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曰digital i,t为核心解释变量袁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曰撞Controls 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曰滋i控制个体固定效应曰姿t控制时间固定效应曰着i,t表示随机扰动项遥琢1衡量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袁当琢1显著为正时袁说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袁假设H1将得到验证遥为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袁参照Dell渊2010冤和江艇渊2022冤等学者的做法袁对野数字经济发展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寅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冶野数字经济发展寅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寅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冶和野数字经济发展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寅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冶这三种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作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袁其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已得到普遍验证遥因此袁分别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渊rev冤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渊efe冤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渊debt冤作为被解释变量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渊digital冤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袁构建模型如下院rev i,t=琢0+琢1digital i,t+琢i撞Controls i,t+滋i+姿t+着i,t渊3冤efe i,t=茁0+茁1digital i,t+茁i撞Controls i,t+滋i+姿t+着i,t渊4冤debt i,t=啄0+啄1digital i,t+啄i撞Controls i,t+滋i+姿t+着i,t渊5冤其中袁rev i,t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袁efe i,t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袁debt i,t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遥如果式渊3冤尧渊4冤和渊5冤中的系数琢1尧茁1和啄1在统计上显著且方向符合预期袁则表明作用机制存在袁即野数字经济发展会通过改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袁进而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冶袁假设H2将成立遥最后袁为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空间溢出效应袁设定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检验遥为确定具体的估计形式袁首先进行了LM检验袁初步确定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曰其次袁Hausman检验和。

科技创新对抗经济下行周期中财政政策的角色定位

科技创新对抗经济下行周期中财政政策的角色定位

科技创新对抗经济下行周期中财政政策的角色定位刘安长【摘要】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考察以及对世界经济形势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情况判断,我国正处于经济下行周期.为对抗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这些措施当中,科技创新由于其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且不会产生“副作用”而备受重视.但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政策应该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该如何发挥这种角色的作用,在我国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模糊且错误的定位只会把科技创新引入“歧途”.本文正是基于财政政策角色定位这一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3)003【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下行;财政政策;角色定位【作者】刘安长【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长沙4100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02014年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69 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 812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23 871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25 361亿元,增长8.0%。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从第二季度的数据来看,略好于一季度,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客观审视现阶段所处的经济状态,必须把其放入整个经济周期中来研究:自上一轮4万亿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消褪后,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自2009年以来首次“破八”(7.6%),并且一直持续到2014年第二季度(见图1),周期之长比较罕见。

而专家预测下行压力依然很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促进了全球经济在2010—2011年出现小幅反弹,但之后又跌落至3%左右,特别是美国2014年一季度还出现了负增长(-1%)。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及其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及其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支 出上 , 主要 以反 映地 方 特色 或支 柱产 业 发展 、 也 外
制度约束 ,可以限制地方财政资源用于策略行为的 规模和流向,同时还可 以用 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等 工具来提供用于均衡发展 、 减贫 、 公平的国家公共物 品作为地方供给的补充 ① 。另一个表现是 , 受到既有 要素禀赋结构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地方的策略范 围较有限, 相较于中央财政而言, 地方间的策略行为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政策通常与国家 的战略贸易
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 ,通过策略行为来生成和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地方财政 2 研究 2 6 l l /o . / 期 oo第
维普资讯
i 政 管 理 } |
高地方经济或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将战略性政策与公共选择相结合 , 地方间的财 政支出竞争会出现若干新特征。一个表现是 ,国内 的要素 自由流动可以确定公共选择 中的制度基础 , 地方之间通过不同的既有要素禀赋竞争 ,会推动地
区间产业 的差异 化竞争 逐 渐形成 ;通 过 国家层 面 的
通过减弱风险或将风险外部化来增加激励 ,改变研 发 ( &D 执行者的成本一收益 函数 , R ) 此外 , 通过政
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和组织 ,还会给社会提供强 烈的信号 , 可用以减少交易成本 , 产生引导作用。
对地方财政而言 ,地方财政难 以在税收优惠和 政策激励工具上操作 ,直接投资中的政府采购也往 往由于非规模经济和限制公平竞争而很难在地方一 级得以采用 ,使用 的工具更多以直接投资中的拨款 和间接投资中的科技溢 出和政 策扶持为主。同时 , 由于地方财政主要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因而在科技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理论评述
技术研发包括专有技术 、共性技术 和基础研究 三个主要层次,公共财政科技支出应该 主要是对基 础研究的投入和组织协调社会共性技术研发。但地 方财政在投入结构和模式上与中央财政差异很大。

地方区域财政研究报告

地方区域财政研究报告

地方区域财政研究报告一、引言地方区域财政是指地方政府的财政活动,包括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和债务等方面。

它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地方区域财政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优化地方财政管理提供参考。

二、地方区域财政现状1.收入2.支出地方区域财政的支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支出的重点领域,它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以及补贴和救助等。

公共服务涉及教育、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

三、地方区域财政存在的问题1.收入结构单一地方区域财政的收入结构单一,主要依赖税收和转移支付。

税收收入的增长随经济增长而波动,而转移支付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存在一定风险。

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使地方财政在面临经济衰退或政府财政调整时更容易受到冲击。

2.支出压力大地方区域财政的支出压力逐年增加。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地方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支出以满足各项需求。

同时,由于收入增长的不稳定性,地方财政在承担这些支出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困难。

3.债务风险高地方政府发债筹集资金会增加负债额度,而对债务的偿还则需要依赖未来的财政收入。

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过度发债以满足支出需求,导致债务违约的风险相对较高。

这种债务风险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不稳定的因素。

四、优化地方区域财政管理的对策1.多元化财政收入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地方政府应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对财政支出进行合理分配。

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于实际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并注重重点项目的实施效果。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3.控制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应加强债务管理,规范债务发行和使用程序。

在债务筹资时,要注重债务可持续性和偿还能力,合理确定债务规模和期限。

财政刺激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财政刺激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财政刺激措施的有效性分析财政刺激措施是国家政府在经济下行或危机期间采取的经济政策手段,旨在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不同形式的财政刺激措施。

然而,评估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却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财政刺激措施的理论基础、实施效果、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财政刺激措施的理论基础财政刺激措施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是导致产出和就业下降的根本原因。

因此,政府应通过增加支出、降低税收等方式来提升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直接支出:政府直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支出,这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还能提高生产能力。

消费刺激:通过减税或发放补贴,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从而带动企业投资和生产。

心理预期:财政刺激措施可以改善市场信心,使企业和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积极预期,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

国际案例分析美国的财政刺激措施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实施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奥巴马政府推出的“经济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

该法案投入约8000亿美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及绿色能源等领域。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该计划在实施后的短期内显著改善了美国的就业形势和GDP增长。

同时,财政部发布的报告显示,通过ARAA所创造的职位数量远超初始预期,经济逐步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中国的财政刺激措施同样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也迅速出台了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

该计划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扶持特定产业及减税等手段,有效地拉动了国内需求。

根据IMF的数据,中国在2009年的GDP增速高达9.1%,远超经历危机影响的其他国家。

这为中国摆脱全球经济低迷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推动了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财政刺激政策的有效性评估尽管财政刺激措施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一定成效,但其长期效果及可持续性却存在争议。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构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一个准确、可靠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模型,对于地方政府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防范财政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概念、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取合适的预测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测模型。

模型将充分考虑地方经济、政策、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提高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为了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将选取具体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并探讨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本文还将对预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财政收入预测工具,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概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所取得并可用于一般公共服务的非特定性收入总和。

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反映,也是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财力保障。

一般预算收入主要由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几部分组成。

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等。

这些税收收入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普遍性,是地方政府稳定且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

非税收入则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这些收入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但稳定性相对较差。

中国二季度微刺激政策频繁出台

中国二季度微刺激政策频繁出台

出版物刊名: 经济导刊
页码: 5-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刺激政策 阵痛期 新闻发言人 国家统计局 外部环境 在三 令人 和中
摘要:<正>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可谓有惊无险,一季度经济增速下行至7.4%,这一增速为2012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引起决策层和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经济增速回落的原因.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二是中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 。

应用文-财政科技投入、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及SVAR实证分析

应用文-财政科技投入、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及SVAR实证分析

财政科技投入、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及SVAR实证分析'科技投入、地方财政收入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及SVAR实证分析一、文献综述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关系研究也有许多。

国外主要有:Koester(1989)利用来自60个国家的数据来研究边际税率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水平的影响,认为增加边际税率会对经济有负面影响,这证明了税率升高即收入增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Padovano(2002)利用25个工业国家1970年~1998年的数据分析边际税率、平均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有效边际税率与累进税率对于经济增长有负影响。

Karagianni(2012)运用1948年~2008年经济增长和所得税分析了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是长期通过税收来调节经济增长时,应当通过降低生产、进口征税或者企业所得税的税负水平来进行。

国内研究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关系的主要有:吴永贺(2009)利用结构理论,以1994年~2006年数据对我国税收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面我国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存在相互促进效应关系。

刘宏杰(2008)通过分析1978年~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运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面财政收入增加对经济增长先有正面影响然后逐渐为显著的负向影响。

GDP↑→总产出↑→税收↑→财政收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入↑→人们可支配收入↓→消费↓→GDP↓由此可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之间长期存在“倒U型”的关系,也符合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即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也证明了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巨大,也有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乘数作用,即科技进步在与经济的互动过程得以扩张,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带来数倍的影响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10期(总第242期)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财政学会 2014年7月15日本期主题:微刺激[按]2014年4月初以来,“微刺激”一词频现报端。

5月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今年以来的多种“微刺激”手段保证了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健,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果。

这个观点被多家媒体解读为官方首次承认“微刺激”存在并且合理。

“微刺激”一词是用来概括自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中国新一届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具有“预调、微调、适时适度调节特点”的宏观政策。

它与2008年4万亿元的“强刺激”明显不同,强调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多重目标上寻得平衡,通过释放市场活力,达到即利当前又利长远的良效。

但是微刺激政策应需谨慎实施,特别警惕“强刺激”回归。

微刺激的内涵和特点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让经济增长保持在接近7.5%的目标水平。

这一轮“微刺激”与2008年4万亿元的“强刺激”不同,它是适度的、精准的刺激,而非过度的和一刀切的刺激。

具体而言,“微刺激”与以往刺激政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微刺激措施的规模很温和。

微刺激主要是为了让经济增长保持在7.5%左右的目标水平,不是另一轮全面拉动投资的大规模刺激政策。

一方面,政府要考虑此前4万亿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银行盈利空间被压缩,因此货币政策宽松可能性不大;第三,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影子银行和土地财政的监管,地方政府融资难度加大。

所以,本轮调整强调“微调”。

2.微刺激措施是有针对性的。

微刺激目标是在促进短期经济增长和就业、提振长期增长前景和缓解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目前似乎充当的是次要角色,任何直接、激进的政策放松(比如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都不太可能发生。

事实上,投资占比过大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这种投资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尤其是这种投资的钱的来源和钱的去向上,有没有好的监督机制。

本轮微刺激中,无论是铁路投资还是棚户区投资,钱的来源并不是政府。

这些投资大量依靠的是民间资本,并不是政府财政主导,也无需由货币发行来买单。

而且投资的方向必须引入民生工程,不做无谓的政绩式工程。

3.改革是微刺激政策的一部分。

宏观经济政策由总需求管理政策和总供给管理政策组成,前者即稳定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用于反周期或熨平周期,防止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后者即增长政策,包括中小企业政策(创业创新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主要用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一直以来,各国政府均在探索是由以“三驾马车”理论为代表的“需求侧”来指导经济运行,还是从以结构性减税、放松政府管制等这些改革手段的“供给侧”来寻求良策?中国此次调整更强调在供给端多做点管理,这在以前中国的宏观政策中是不曾出现的。

基于这种理论的宏观政策,我们一般就理解为改革。

本轮微刺激涉及的改革可以大致地分为四块:金融体系改革、国企改革、地方财税和治理改革、土地制度改革。

各个改革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如果没有发生相互促进,那么其中一方肯定推进不力,甚至某些时候出现倒退。

微刺激的政策措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我国GDP为128213亿元,同比增长7.4%,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这一增速为2012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也低于年初政府设定的7.5%年度增长目标。

每次经济的波动和下行总会引发市场对于“调控”的各种期待与猜测。

面对着承压前行的中国经济,是否会再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

2014年4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基本上宣布了政府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但是微刺激却在不断加码。

据不完全统计,4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两个月,国务院就累计出台了至少18项重大政策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见表1)。

表1 2014年二季度以来出台的18项重大政策①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但是释放的资金仍然有限。

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根据年初既定目标,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这一轮调控的最鲜明特征是区间调控。

区间的概念打破了过去唯GDP论,这个“区间”在GDP降速、微刺激政策之间设置了一个弹性空间,减缓了下滑中的经济数据对经济运行的冲击。

2014年7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中,设置了合理区间的上限、下限和底线。

上限是防通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控制在3.5%左右;下限是GDP增长7.5%,按照“保就业”的要求测算;经济增长的底线是7%,不允许越过这个底线。

这个底线是保证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区间调控强调的是一种“稳中有为”的政策取向。

如果突破底线,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理;没有突破底线,就要抓紧调结构、促改革。

在这种判断的背后,是一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

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

定向调控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是区间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区间调控的深化。

定向调控重点突出三个方面,即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做强。

例如2014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②,主要采用两次“定向降准”放松货币条件,并在外汇占款波动幅度明显的情况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力度,稳定货币市场利率,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主要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

此外,本轮调控还加强了预期管理。

一方面,明确宏观调控“合理区间”,强调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民生。

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国当前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坚定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动摇,从而引导微观主体对经济运行趋势有更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二、突出抓项目建设,防止投资增速过快下滑2014年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7.2%,其中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仅14.7%。

为了应对投资增速调整对整体经济造成的冲击,各级政府加强了项目储备,增加对交通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农田水利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据测算,今年棚户区改造470万套以上,至少可以拉动4700亿元以上的投资;今年铁路建设原计划投资达6300亿元,这两项合计可拉动万亿元以上投资。

4月23日,国务院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首批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的示范项目(见表2),保守估计将带动投资上千亿元。

②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组合工具包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和常备借贷便利。

本次微刺激中,央行主要采用三次“定向将准”、再贷款和常规的公共市场操作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

表2 首批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投资项目表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1.继续清理、压缩或者下放各项审批事项,促进生产、贸易、投资和创业的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

比如,2014年2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8个子项。

此外,国务院建议取消和下放6项依据有关法律设立的行政审批项目,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有关法律。

这是本届中央政府第五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继续迈出坚实步伐。

2014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决定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围绕推进简政放权,会议通过政府采购法、注册会计师法等5部法律修正案草案和国务院关于对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等21部行政法规进行修改的决定草案,确定将法律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两个草案共修改了涉及审批项目取消、下放的67个条款,并完善了政府部门事中事后监管职责。

另外,两个草案还提出取消政府采购招标代理机构乙级资格认定等3项审批项目。

2.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

2014年4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从2014年6月1日起,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实行差异化税率;2014年6月1日,国务院决定简化合并增值税特定一般纳税人征收率,减轻企业负担,将6%和4%两档现行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每年将为相关领域企业减轻税负约240亿元。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14年4月8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3.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4年4月10日,李克强表示,将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随后,中国证监会及香港证监会10日下午发表联合公告,原则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港交所、中国结算、香港结算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以下简称“沪港通”);上半年自贸区金融改革也取得突破。

2014年2月,央行上海总部通知宣布,自3月1日起,在自贸试验区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2014年6月26日央行上海总部又宣布,自6月27日起,将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试点由上海自贸区扩大到上海市,成为自贸区首条向区外推广的金融改革政策。

四、默认地方救市被认为是中央微刺激的隐藏手段2014年3月以来,先后有无锡、南宁、萧山、铜陵、芜湖等多个城市出台与楼市有关的政策(见表3),包括放松购房资格限制、支持公积金贷款、增加财政补贴等。

这被业内普遍称为地方救市之举。

中央政府层面一直在严密关注楼市运行态势,包括各地政策的小幅调整。

住建部总经济师冯俊6月4日下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整体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鼓励、保护消费需求,遏制投资需求。

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目前得到的信息是还没有一个地方公开取消限购。

但“是否取消限购由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被认为是政府“默认的救市”。

表3 个别地方“曲线救市”政策一览五、加大了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与以往调控不同的是,中央在加码微刺激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

2014年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重点针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

2014年6月6日,国务院发出通知,部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