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致女儿的信》。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女儿的真挚关爱和教育意图,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致女儿的信》。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对作者关爱和教育意图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探究学习:(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女儿的真挚关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致女儿的信》。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对家人的关爱。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
2. 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或视频。
2.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3)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重点词语和句式:(1)教师出示PPT,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计划。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鼓励学生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写一篇关于如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情感教育是否到位。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注重全面性,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理解父爱的伟大。
学会尊重父母,珍惜家庭的幸福。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反馈。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家庭观念的认知和感悟。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父女关系的短片,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摸索认识〝爱情是什么〞那个咨询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管、层层推进的表达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纳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摸索。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预备讲讲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明白得的咨询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讲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能够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差不多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疑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专门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友爱的女儿:你提出的咨询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差不多14岁了,差不多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的的年龄时期。
你咨询我讲:〝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确实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小孩交谈了。
进入如此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如何样评判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第一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如此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爱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小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给女儿的信》精品教案 语文版
《给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对学生进行爱情的自我教育,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4、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给”就是写给的意思。
“给女儿的信”这个文题,即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有交代了书信的阅读对象是女儿。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信件内容成为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如众所周知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3、本文选自《爱情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最活跃阶段的许多情况。
“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
年轻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
[k12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给女儿的信优秀获奖教案语文版0
15.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准备《爱情是什么》音乐,并纳入多媒体课件。
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调集各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致女儿的信”内容共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四十五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责任。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歌曲《爱情是什么》,教师导入,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翻腾过好多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
(教师板书课题)(说明: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氛围与课文的内容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界,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第二环节:出示目标,整体感知:1.出示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先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东西?前两次他的反映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的表现是又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2)作者认为的爱情又是什么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致女儿的信》;(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2)学会如何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如何进行文学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向学生介绍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和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进行深入解读。
4. 课堂讲解:(1)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课后练习评价:(1)对学生的课后练习进行批改,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doc
给女儿的信教学内容本文在第43—48页。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主题。
如何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讲述爱情呢?作为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人们一张优秀的答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忐忑、繁衍、怒不可遏等词语。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难点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慎重的关系。
◇教学突破设置情境,合理想象,以父母和孩子为角色,写作一段关于爱情的对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关于爱情的名言警句和有意义的故事。
2.事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另外两封信,对他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3.可以向身边的长辈询问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教学步骤:(1课时)一、由爱情名言进入新课的学习(约分钟)1.让学生列举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集体讨论,归纳出爱情的一些内涵,如:信任、理解、忠诚、热情等。
2.询问学生,父母长辈有没有和他们交流过爱情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去体会作家是如何向十四岁的女儿解释爱情的。
生:1.列举自己查找到的名言警句,如: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爱。
”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
”——弗罗2.和家长交流爱情的话题,但大多围绕早恋的问题。
大方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也可以质疑。
二、阅读神话,体会爱情的真谛(约分钟)1.苏霍姆林斯基采用什么方式跟女儿解释爱情?为什么他要采用这种方式而不直接跟女儿讲道理呢?提示:引导学生体会苏霍姆林斯基的良苦用心。
九年级语文版《给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版《给女儿的信》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本文的作者是朱自清,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这篇文章是朱自清给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写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希望女儿在异国他乡好好学习生活的心情和期望。
2.教材主题本文的主题是父爱和亲情,通过给女儿写信的形式表达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关爱和关心,并且在信中告诉女儿如何在异国他乡好好学习,积极进取,克服困难。
3.教材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父亲对女儿进行的思想启发和鼓励。
3.父亲对女儿的生活建议和人生指导。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父爱和亲情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
2.理解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并学习如何积极面对困难。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思想品德素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父爱和亲情的重要性,理解异国他乡学习和生活的困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了解异国他乡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3.教学方法1.导读法: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归纳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涉及到的父爱、亲情和人生指导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女儿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4.写作法:通过扩写、续写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进一步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知识的美妙。
4.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引导学生自己感受出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解读,对文章中涉及到的关键词概念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诠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3.讨论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女儿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
4.写作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扩写、续写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进一步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知识的美妙,提高学生写作和表达水平。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父爱的伟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以亲情话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拓展阅读和小测等,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4.教学拓展:
-课后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拓展阅读:推荐与父爱相关的文章、书籍,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父爱的伟大,拓宽视野。
-实践活动:组织“给父母写一封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关爱。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如“挚爱”、“倾诉”、“庇护”等,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女儿的挚爱、关爱以及期待,把握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父爱主题,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字数600字左右。
2.课后阅读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中表达的父母之爱,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5.பைடு நூலகம்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致女儿的信》。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课文注释和译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感。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和信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在信中传达了哪些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课文。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感受父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学生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课文背诵、读后感写作等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教学拓展:1. 开展“父爱如山”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
2. 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作文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九、教学修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教学需求。
秋九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讲义5篇
秋九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讲义5篇第一篇:秋九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讲义*给女儿的信【知识目标】体会用童话阐述抽象道理、表达思想感情这一写法的好处。
(难点)【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重点)【情感目标】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建议】本课是略读课文,建议用一课时完成。
情景导入(2分钟);自学互研(10分钟);交流展示(15分钟);当堂演练(5分钟)。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画面,然后讲述男主人公杰克为爱人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块浮木的那种超越生死的伟大爱情。
爱情就是灾难日子里的共同承受和分担。
“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你懂得爱情的真谛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一读他给自己14岁女儿的一封信,它会给你智慧的启迪!(板书课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基础积累,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1)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国别)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直至逝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
(2)字词积累:①字音字形:(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萌发(ménɡ)刹那间(chà)惩罚(chénɡ)...一幢(zhuànɡ)zhù(伫)立忐忑(tǎn)(tè)...繁yǎn(衍)怒不可遏(è).②词语解释:忐忑:形容心神不定。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
2.分析父亲通过信件传达的人生哲理,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尊重和珍惜。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真挚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父亲对女儿的关爱。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人生哲理。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esson,谈论关于亲情的话题。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父亲在信中传达了哪些人生哲理?3.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父亲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女儿的关爱的?4.分析文章(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讨论:文章中父亲传达的人生哲理有哪些?5.写作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致xx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信。
(2)要求:表达真挚的情感,传达自己的人生哲理。
6.成果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爱他人,尊重和珍惜亲情。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出父亲在信中传达的人生哲理。
2.完成课后作文《致xx的一封信》,要求感情真挚,传达自己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课堂讨论,分析文章,写作实践等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主旨,感悟了人生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esson,谈论关于亲情的话题。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家庭和亲情的话题,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在家庭中的温馨时刻吗?生1: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他们给我买了我最喜欢的冰淇淋。
【精品】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给女儿的一封信》教案word版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明确:①作为一个过来人,也曾问过“什么是爱情”,父亲巧妙地借祖母讲的童话来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②用童话揭示抽象的爱情概念,容易被女儿接受、理解、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2、复述这个童话故事,思考
①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是:上帝三次来到人间
②试将童话部分分为三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层(7-13):上帝创造人一年后的爱情(年青对爱情的珍惜)。
明确:意味着爱情的力量战胜了上帝,更衬托出人类纯真的爱情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五、重点句子
1、理解“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明确:只有在爱情问题上处理得明智、恰当,你才能取得幸福,如果采取轻率、任性的态度,缺乏道德,就可能产生悲剧、不幸和痛苦。
六、课文小结
1、父亲写这封信的目的?
作者内心的愿望:告诉女儿要学会明智的生活。
2、写作特色
《给儿子的一封信》用具体的事例阐明道理;《给女儿的信》引用童话阐明道理。
3、背诵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给女儿的信【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忐忑:形容心神很不安定。
不可思议: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像,也不能理解。
擅自: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蕴藏:包含,蓄积。
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事物。
明智: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
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他热爱教师职业,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
他考取了马卡连柯的母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接受高等师范教育。
在函授学习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立下了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
经过四年的学习,1939年苏霍姆林斯基从函授班毕业,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
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离家不远的区中心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
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线。
负重伤复员后他重返教育岗位。
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生活,因此提出回学校工作的申请。
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
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
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赞许。
他的主要著作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关于人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儿子的信》,等等。
其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连续重印二十多次,被译成几十种文字。
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
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3.背景链接对孩子们谈爱情本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可对于刚刚萌发爱情种子的女儿谈及爱情,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本课作者明智的采用了童话的方式,回答了女儿提出的问题。
这对教师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孩子是一个启发。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文章从表面上看是女儿提出了“什么叫爱情”这一问题后,父亲没有正面回答,而用祖母讲过的一则优美童话,从人生的青年恋爱到中年的生儿育女、勤勉生活,到老年的忠贞生活、忠贞爱情回答了爱情问题。
但文章的真正含义是在爱情问题上对十四岁女儿及广大青少年提出的做人标准:要明智的生活,要善于生活,要热爱珍惜爱情,并要忠贞不渝的呵护它。
要做一个不仅懂得爱情,而且具有“明智”、具有“真诚品质”的人。
二、文章脉络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对女儿提出爱情问题的思考。
第二部分(6-24),通过奶奶讲述童话,回答了什么叫爱情。
这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6),回忆我的童年,引出童话的来历,说明奶奶是我的启蒙老师。
第二层(7-13),上帝创造人,一年后的爱情(即年青对爱情的珍惜)。
第三层(14-19),上帝创造人五十年后的爱情(老年对爱情的忠诚)。
第四层(20-24),上帝创造人五十三年后的爱情回忆(即临终前对爱情的美好回忆)。
第三部分,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
人类不仅延续自己的后代,还要懂得爱,只有把爱提到人性美的高度者一个真正的人。
三、写作方法1、本文采用了借代的手法,即借助上帝造人的童话代替大道理的讲述。
如:作者要把“什么叫爱情”回答给女儿,而“爱情”是复杂抽象的事物,作者用上帝创造人的童话把这一理念简单化。
童话是用丰富的想像和幻想及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
它能使语言更丰富,表达的事物更清晰、具体、鲜明形象。
2、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安排结构,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如:“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十四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少女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文段①是事情的结果,文段②是事情的原因。
按正常的逻辑思维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
而这里把两者倒置起来。
开篇除了写信格式的规范外,重要的是设置了悬念,“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问题到底是什么?吸引读者不得不看下去。
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结构安排也紧凑。
因此,采用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这是我们在写文章前需要认真考虑的。
四、问题探究1、本文作者在课文中用童话的形式形象地阐述了爱情的含义。
为什么在结尾处还把人类爱情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在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有生命的后代,只有人才懂得爱。
因为只有人有思想、有觉悟、有感情。
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有人把爱情作为感情的纽带,珍惜爱情、呵护爱情。
有些人却对爱情不忠,表现为没有人性,甚至人性恶。
作者把人的爱情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是有道理的,人类要不断进展,人类文明起关键作用。
结论:人类的爱情应该提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
2、句段理解:⑴中心句:“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这句话的含义是爱情赋予了生命;也可以说,人要相爱,人相爱的结晶产生了下一代,没有爱情就没有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
爱情是永不衰退的:人从相爱开始,彼此就有了特有的神圣感情,一生忠贞不渝,晚年对爱情美好回忆,这就是爱情在人生中的永不衰退;爱情产生下一代,下一代同样有爱情,又同样会有下一代……这又是爱情在世代相传中的永不衰退,因此说,这是一种纽带。
上帝只创造了人,没有赋予人爱情。
上帝想阻碍人的爱情,观察了人的一生,丝毫没能阻止得了。
并且人类又代代相传。
这是中心语的语境。
在这样的语境中,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比上帝的权威大。
本句在结构上是对中心部分“什么叫爱情”的总结。
这对童话本身的意义和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处。
⑵重点句:(1)以上中心句也做重点句。
(2)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代地相传。
文段的含义是爱情连上帝都阻止不了,拿它都没办法。
只要有人类美好爱情就存在,爱情的力量就存在。
本句用上帝在对人类的爱情没办法的情况下离开了地球的语境来表现爱情的永恒与伟大。
本句结构上是对童话的总结,同样也是对主题的归纳。
⑶过渡句:“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
”本句是用在7自然的开头。
是从上段我问“奶奶,什么叫爱情”的话题,过渡到奶奶要讲童话的一个过渡句。
爱情的定义是抽象的,用童话来说明就变得比较形象:看得见,摸得着。
这种表现手法会使我们受到启发。
⑷深意句:“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文段含义是说爱情是神圣的,应该得到呵护。
如果有人对它不忠贞、不珍惜、亵渎它,他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这是作者对不忠贞爱情的人的厌恶。
本文段用在文章结尾,既是对中心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深化。
能使所要表达的问题更明确,中心更突出。
【练习解答】一、老祖母回答这个问题的要点是爱情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是“无法向他解释的,”是“忠诚”的,是“心头的记忆“爱情比上帝权威大”。
二、传宗接代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只有人才懂得爱。
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观念,愿意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类文品析】青春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注视着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文章,名为《青春》。
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
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青春》便开始在日本流传。
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观察家说,在日本实业界,只要有成就者,没有哪一个不熟知,不应用这篇美文的,就连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几十年来也把《青春》当作他的座右铭。
还有这么一件趣事,足以证明《青春》在日本的魅力。
一天,美国影片销售协会主席罗森菲尔德参加日本实业界的聚会,晚宴之前的谈话,他随便说了一句:“《青春》的作者便是我的祖父。
”在座的各位实业界领袖大为惊讶,其中有一位一边激动地说“我一直随身带着它呢”,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青春》。
《青春》是怎样一篇文章,它怎么就这么神奇?我一直寻求着《青春》,最后在Reding(《阅读》)上找到了它——Youth。
我试着作了如下翻译——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
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
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都不是青春的全部。
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
青春意味着勇敢战胜怯懦,青春意味着进取战胜安逸,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呵,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
无情岁月的流逝,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而热忱的丧失,会在深处打下烙印。
焦虑、恐惧、自卑,终会使心情沮丧,意志消亡。
60也罢,16也罢,每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着不泯的意志,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乐趣。
我们的心中都应有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受来自人类和上帝的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我们就会永葆青春。
倘若你收起天线,使自己的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凌,即使你年方20,你已垂垂老矣;倘若你已经80高龄,临于辞世,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
末了,我们不能忘记作者塞缪尔-厄尔曼,他1840年生于德国,童年移居美国,参加过“南北战争”,他是五金制造商,他所热衷的公益事业,在他死后半个多世纪还在继续。
最近,他的一部书在日本的版税达三万多美元,后人以他喜欢的方式全部捐给亚拉巴马州大学作为奖学金基金。
有谁能说,这不是青春光彩,永恒青春呢?1、在日本实业界许多有成就者将《青春》一文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青春》的“神奇”之处何在?2、在塞尔谬·厄尔曼看来,什么是真正的青春?3、请分析文中“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