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知识点及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故事开始时,宋朝的时代是指哪位皇帝的时期?
A. 宋太宗
B. 宋真宗
C. 宋高宗
D. 宋仁宗
答案:B
2.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A. 一个繁华的都市
B. 一个美丽的仙境
C. 一个荒芜的沙漠
D. 一个隐匿的山谷
答案:D
3. 故事中的桃花源居民过着怎样的生活?
A. 贫困苦难
B. 繁荣富裕
C. 快乐安逸
D. 劳动繁重
答案:C
4.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居民是如何发现的?
A. 偶然闯入
B. 梦中出现
C. 从传说中得知
D. 跟着溪水流淌找到
答案:A
5.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
A. 杨万里
B. 陶渊明
C. 陆游
D. 王羲之
答案:B
二、简答题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
答案:《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渔夫从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与外界完
全隔绝、美丽安乐的桃花源,他将这个地方的情况告诉了外界,人们
来到桃花源后,惊叹于这里的美景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2. 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外面世界
有何不同?
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他们无忧无虑,不
受外界的干扰,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他们没有纷争和压力,不需
要工作、纳税或服兵役,没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社会规范和
道德束缚。
3. 桃花源中的居民是如何发现的?他们是如何与外界隔离的?
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是被渔夫从偶然进入的溪流中发现的。这个
地方被高山环绕,溪水绕过山巅形成一片隐秘的山谷,外界无法找到
入口。居民们没有离开过桃花源,他们把山谷入口封堵住,让外界无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文章主题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从而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三.古今异义词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四.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四.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咸具皆=都
经典诗文《桃花源记》知识点 赏析 练习
经典诗文《桃花源记》知识点+赏析+练习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归纳:作者
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归纳: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归纳:理解背诵
(1)*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复习知识点梳理
1《桃花源记》复习知识点梳理一、文言字词:
(一)实词虚词
1.缘()溪行
2.渔人甚异()之
3.豁然()开朗
4.屋舍俨然
()
5.阡陌()交通
()
6.怡然()自乐7.便要()还
家
8、咸来问讯()
9、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及()郡下,诣太守
11、及郡下,诣()太守
12、后遂无问津()者13、芳草鲜美()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5、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遂与外人间隔()
1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此中人语()云
21.处处志()之
22.寻向所志
()
23. 欣然规()往
24、欲穷()其林
25具()答之
(二)通假字
具答之()通(),词义( ) 便要还家()通(),词义( ) (三)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
3、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
4、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
5、欣然规往:名词作动词
6、寻病终:名词作动词
(四)古今异义词
①芳草鲜美古
义:
今义:味道鲜美可口
②阡陌交通古
义: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率妻子邑人古
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④来此绝境古
义:
今义:走投无路的地步⑤遂与外人间隔古
义:
今义:时间、空间上的距离⑥无论魏、晋古
义:
今义:表条件连词。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
今义:延长,延伸
⑧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今义:不够
(五)一词多义
志: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
②遂与外人间隔:舍:①便舍船。sh
ě:
②屋舍俨然。shè: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最新)-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
..qiān mò垂髫.tiáo 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
三、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武陵人 /捕鱼为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7.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落英
..缤纷落英:落花。
3.仿佛
..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5.悉.如外人悉:都。
6.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7.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便扶向
..路扶:沿、顺着。向:先前的,原来的。
9.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0.处处志.之志:动词,做标记。
11.寻向所志
..所志:所做的标记。(所+动词=名词)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
..,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15.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16.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17.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
相通。
18.黄发垂髫
....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
中考题
《桃花源记》是唐代大诗人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作品叙述了一个偏僻幽静的桃花源,以及陶渊明如何发现和探访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故事。该作品寓意深远,既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人类心灵中追逐“桃花源”的内在愿望。因此,它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备考考试,以及历年中考的相关考点。
一、《桃花源记》的内容概述
《桃花源记》共分为三段,分别是开头和结尾,以及叙述桃花源的中间部分。开头部分,陶渊明描述了自己游历山水间的经历,并叙述了自己发现桃花源这个地方的过程。中间部分,他详细地描写了桃花源的山水风光、人民生活、社会秩序等方面情况,以此展现出惬意宁静的生活状态。结尾部分,他终究不忍离去,最终留在桃花源,成为当地人民,并以此寓意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应该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1.作品基本情况:格律、体裁、内容简介等
2.词语内涵:桃花源、安然无恙、方外之人、一方水土养
一方人、白发三千丈、皆虚妄也等
3.意象的详细描写:如水和山、民俗和风情、和谐和安宁、自然和环境
4.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批判现实、追求境界、寻求理想、
展现完美人生
5.作品与时代:《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流传和
影响力
三、历年中考相关试题
1.2012年山东中考试题:( )处的小说名,现已成为“桃花源”的代称。
A.《红楼梦》
B.《鲁滨孙漂流记》
C.《西游记》
D.《桃花源记》
2.2015年浙江中考试题:下面对“桃花源”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安逸宁静
B. 独立自由
C. 满足于现状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及中考真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学射于周同⑤。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⑧;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没有成年)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及中考真题
《桃花源记》知识清单
一、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1)缘溪行缘:沿着
(2)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
(3)欲穷其林穷:穷尽
(4)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5)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7)咸来问讯咸:都
(8)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
(9)来此绝境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才通人才:刚好,仅仅
(11)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悉如外人悉:全,都
(13)并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14)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
(15)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17)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意思:邀请
3.古今异义
(1)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够
(2)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而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3)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6)寻向所志
古义:做标记
今义:志气
4.一词多义
(1)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不久
(2)舍:①便舍船舍弃
②屋舍俨然房屋
(3)中:①中无杂树中间,其中
②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义
(5)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
结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髫tiáo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二
一、疏通文意
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时间:人物: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
生活情景:“ ”
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5、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6、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7、在本文中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8、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题目一:
“桃花盛开”的意思是什么?
A. 桃花在开花的季节里充分开放,花团锦簇。
B. 桃花全面开放,遍地芬芳。
C. 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爱,能遇到如意的良缘。
D. 形容美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
答案:C
题目二:
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旨?
A. 表达对于人类欲望世界的贬低。
B. 探讨一个和谐、完美、幸福的乌托邦社会的产生。
C. 暗喻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D. 追求生存环境与领土的平等、公正、自由。
答案:B
题目三:
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
A.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
B. 反映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C. 探讨社会乌托邦的建立和伦理观念的形成。
D. 题材广泛,主题深奥多元。
答案:C
题目四:
桃花人怎样使用火把导航的?
A. 每个人手持一支火把,以亮光互相导航。
B. 只能随缘漂流,求神拜佛走路。
C. 没有火把导航,只能靠感觉和经验。
D. 装置了一根红丝线的火把,以此为引路。
答案:D
题目五:
以下说法与《桃花源记》不符的是:
A. 桃花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理想国家,这是一篇政治著作。
B. 桃花源不是一个在地理上的具体的地方,而是象征一个人心灵美满的境界。
C. 桃花源既是幸福美好的境地,也是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
D. 桃花源只是作者幻想的一种理想场所,不代表现实。
答案:A
题目六:
桃花源人主张:
A. 精神追求为先,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B. 以自然和谐为本,标本兼治。
C. 世间万物,皆应珍爱保护。
D. 自由自在地、没有一点拘束的生活方式。
答案:B
题目七: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人的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复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复习题附答
案)
部编初二下册《桃花源记》复习题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朝代)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
【一般词语】
[缘][芳][落英][纷][异]
[穷][复][仿佛][才][平旷]
[俨然][属][阡陌][悉、咸] [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
【一词多义】
[志] ①(寻向所志)
②(处处志之)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闻]①(村中闻有此人)
②(具言所闻)
[舍]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 古:今:
[交通] 古:今:
[妻子] 古:今:
[绝境] 古:今:
[如此] 古:今:
[不足] 古:今:
[无论] 古:今:
【通假字】通“”,意思。
三、翻译
1 复前行,欲穷其林。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 不足为外人道也。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
(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和。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桃花源记的知识点
桃花源记的知识点
1、作者
2、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的知识点
桃花源记的知识点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桃花源记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的知识
一、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二、重点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
2、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欲穷其林(尽)
4、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
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8、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0、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竟) 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
14、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
15、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7、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
19、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
20、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
21、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
22、后遂无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桃花源记 知识点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1、缘.溪行:顺着、沿着
2、鲜美
..:落花4、缤纷
..:繁多
..:鲜艳美丽3、落英
的样子5、甚.:很,非常6、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7、欲穷.其林:穷尽8、
仿佛
....:..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便舍.船:离开10、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11、屋舍.:房屋12、俨然
..:整齐的样
子13、桑竹之属.:类14、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15、鸡
犬相闻
....:老人和小孩18、..:可以互相听到16、悉.如外人:全、都17、黄发垂髫
乃.大惊:竟然19、具.答之:详细地20、要.:通“邀“,邀请21、咸.来问讯:都
22、妻子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5、..:妻子和儿女23、邑人
..:同县的人24、绝境
不复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26、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27、
乃.不知有汉:竟然28、无论
..所闻:详细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29、为具言
地说出30、皆叹惋
..为外人道..:感叹惋惜3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32、不足
也:不值得33、既.出:已经34、便扶向
..路: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35、处处志.之:做标志36、及.郡下:到37、诣.太守:到38、寻.向所志.:寻,寻
找。志:标记39、遂.迷:终于40、欣然
..规.往:规:计划。欣然:高兴的样子41、
未果:没有实现41、寻.病终:随即,不久42、后遂无问津
..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二、古今异义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
1.故事背景:唐朝时期,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二、文学特点:
1.优美的语言:《桃花源记》运用了流畅自然的文字,美丽的景色词藻,揭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失望。
2.描写的对象:《桃花源记》描写了庄园、房屋、田亩、村落、村人及他们的生活,以及桃源的自然景色等。
三、主要内容:
1.世外桃源的寻找:主人公在狩猎时迷失了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决定留下来居住。
2.桃源的美景:在桃源中,有繁茂的山林、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各种野果,还有村落和村民的房屋。
3.村人的生活:桃花源中人民和睦相处,习俗纯朴,不受朝廷征税和管辖,自由自在。
4.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主人公在桃源度过了很长时间,不再关心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
四、思想内涵:
1.对现实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唐朝的黑暗腐败和政治动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反映现实问题:《桃花源记》通过对唐朝社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1.对现实的思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思考。
2.对退隐生活的思考:主人公选择留在桃源,放弃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名利,是对退隐生活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以上是《桃花源记》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
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二、主题思想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曲折回环,层次分明。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沿着溪水划船,欣赏风景,不知不觉走了很远,偶遇一大片桃花林;林尽水源,有一座大山,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开始仅容一人通过,走数十步后忽然开阔起来。在进入桃花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桃花源里的风景,再写桃花源中人们的服饰、劳动、精神状态。由远及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二)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shě,舍掉
屋舍俨然名词,shè,房屋
2.作
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动
设酒杀鸡作食动词,制作
3.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表时间的副词,不久
4.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5.乃
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6.之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指示代词,这景象
具答之人称代词,他们
处处志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7.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那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渔人
8.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三)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复前行前:名词用作状语,往前,向前
未果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四)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
不会改变。
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欠缺。
5.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6.寻向所志向:古义:从前的。今义:向着,朝向。
7.得其船,便扶向路扶:古义:沿着,顺着。今义:搀扶,扶着,扶持。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略主语、宾语)
②林尽(于)水源(省略介词“于”)
③(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
3.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五、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他是(时期)诗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
2.文章开端先以“”(原句)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可以从“”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只是作者对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以及对现实社会的。
3.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5.本文以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的世外桃源。从“ ”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二)选择题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
..若有光
B.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其.人视端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