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文参考译文

合集下载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全文及翻译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它成文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参。

全文共有22章,讲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道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大学》各章内容,并附上相应的翻译。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章提出了人类修身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这也是孔子强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个人要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

翻译: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第二章:“苟不至德,至学无用”这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德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处事原则和高尚的品德,再多的学问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的行为和德行入手,以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翻译:If one is lacking in virtue, his learning will be of no use.第三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思考”的概念。

学习不仅仅是盲目地吸收知识,还要有质疑、深入思考的过程。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所得也将毫无用处。

翻译:If you learn without thinking deeply, you will be lost. If you think deeply without learning, you will face danger.第四章:“三才者天地人”这一章介绍了“三才”的概念,即“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处世立身要顺应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全方位的人格发展,才能达到协调的境界。

翻译:The Three Fundamental Elements are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Man.第五章:“今天下以一事而论者,可以吾君之政”这一章论述了个人的行为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深柳学堂 | 安放觉心的读书堂《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段为总论,被后世称为经,而后面分段解释的内容,则被称为“传”(zhuàn)。

所以,大学一共一经,十传。

从全篇来看,《大学》是部体系严谨的著作。

这种体系严谨,体现在后面十传的内容,全部围绕着一经所展开。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国学经典之《大学》原文译文治国之道

国学经典之《大学》原文译文治国之道

国学经典之《大学》原文译文治国之道
【原文】
孟献子曰:“畜马乘(Sheng)不察于鸡豚(tún),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财的家臣。

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

”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

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

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学习使人进步知道并没有力量,悟到并做到才有力量!。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白话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白话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白话文大学全文及白话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大学》的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全文及每段翻译必备

《大学》全文及每段翻译必备

《大学》全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所说的理解到了极至。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

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译文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译文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译文《大学》原是《礼记》中第四十二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

【译文】大学教人的道理,首先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旧更新,使人们达完美的道德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完美境界,而后才能有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心静,心静而后才能随遇而安,随遇而安之后才能谋划精详,谋划精详而后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结束和开始,明确了它们的主次和先后,那么就与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首先要使他内心端正;想要内心端正,首先要他自己意念真诚;想要意念真诚,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探究事物的道理。

探究了事物的道理以后就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之后才能内心端正,只有内心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被破坏了,却要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

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我,我所疏远的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译文】《康诰》中说:'能够有光明崇高的美德。

'《太甲》中说:'经常想念上天赋予的美德。

'《尧典》中说:'使大德能够彰显。

'这些都是说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发扬。

【译文】商汤在盘器上镂刻警辞说:'如果能在一天内能够自新,那么就应该天天能够自新,每日不间断。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前言:中华文化四要素:道统、天命、圣人、教化。

行道从修道来,修道从教化来,教化从圣人来,圣人从天来,天从道来,道从诚来。

天地是道所造化,古今是道所运行,人物是道所生成;主宰这一切的是上帝,继承这一切的是圣贤,阐明生天生地生人物的道理而教化后世的,是经典的功劳。

尽性事天的学问,没有比四书五经更完备的,正性立命的修养,没有比《易经》更详细的。

儒教敬天配天的功德,可以说尽善尽美了。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朝闻道,夕死可也。

”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道统的源流,从伏羲开始,传至孔子,春秋战国,世道大乱,人心不古,相交征利,战乱不休。

孔子奔走列国,明传教,暗传道,鲜有人知。

儒家的“止至善、用极”,与道家的“得道”,佛家的“证果”同出一理,可惜世人不明儒教[真义],互相倡导的是[安章锻句]的文学,而搁置[生命实用]的学问于不顾,使得后世没承受[安身立命]的大利,这是先圣所料想不到的事。

儒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讲的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政之道,都是圣人之道。

《论语》以学道为开始,以知命为结果;《孟子》以义利之辨为开始,以知天事天为结果;《大学》以格致为开始,以治平为结果;《中庸》以率性修道为开始,以中和位育为结果。

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仪容不庄,生命无光。

《大学》是儒教教人的薪传,以内圣外王一贯的绝学,而立人道极则。

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展,由内至外,由己及人,就是恕道的极致发展。

而[六步道功:止、定、静、安、虑、得]的心性修养,更由粗而精,最后臻于至善的极境。

与佛、道、耶、回之教不相上下,更是当今的[救世良教],所以当今儒教应运,世界通行。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好好学习。

下面我将自己从圣贤仙佛那里学习来的点点滴滴,书写在此,愿与有识之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为挽世道为清凉,化人心为良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大学》一书,分七大纲领一、全书总纲领(明德止善,是道功,教功,事功。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目录一、三纲 (2)二、八条 (3)三、八条详细解释 (9)3.1格物致知 (9)3.2诚意 (10)3.3正心 (12)3.4修身 (13)3.5齐家 (14)3.6治国平天下 (17)四、其他 (19)一、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类的美德;在于帮助人类反省、修炼和完善自己的品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最终使整个社会达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并能长久保存和传承下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了自己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能确定自己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就能心静,心静了就能心安,心安了就能周全的思考问题,能周全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心想事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万物都有根基,凡事都有因果,只有打牢人生的德行这个地基,才能盖好人生的这座千丈高楼。

只有知道了事物发展的因果,才能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二、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就需要去认识和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性;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让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的文言文译文翻译

大学的文言文译文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之谓也。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天下归正。

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家之谓也。

其家不可教,则邪僻而不正;身正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国之谓也。

其国不可治,则悖乱而不正;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天下之谓也。

国乱则邦忧,邦忧则丧家亡身;国治而后天下安宁。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则末治者鲜矣。

其所厚者,亦其所薄者;其所薄者,亦其所厚者。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文言文译文:《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所谓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灵,这里的“身”指的是心灵。

心灵有了愤怒,就不能保持端正;有了恐惧,就不能保持端正;有了喜好,就不能保持端正;有了忧虑,就不能保持端正。

心灵端正了,然后身体才能端正;身体端正了,然后天下的人才会归向正道。

所谓齐家在于修养自己的身心,这里的“家”指的是家庭。

如果家庭无法教育好子女,那么家庭就会变得邪僻而不正;身心端正了,然后家庭才能和睦;家庭和睦了,然后国家才能得到治理。

所谓治国在于齐家,这里的“国”指的是国家。

如果国家无法治理,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而不正;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这里的“天下”指的是整个国家。

国家混乱了,那么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忧虑,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也会随之丧失;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才能安宁。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所有人都应该以修养身心为本。

如果根本的东西混乱了,那么枝节上的治理很少能够成功。

所重视的,也是所轻视的;所轻视的,也是所重视的。

这就是所说的知道根本,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了最根本的道理。

国文译文

国文译文

1.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2.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3.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称赞鲍叔能够善于识别人才。

4.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

5.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
6.从此他匿迹藏身,不再和亲友通消息。

7.天子刚下诏书,命令外地的长官每年来京城一次,称之为「入
计」。

8.我回家和妻子商量。

9..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
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10.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
耻。

”:
11.“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

12.长得聪颖俊秀,且有文才,杰出不凡,深为同辈人所佩服。

13.李娃经常陪伴公子坐在一旁,直到深夜才睡。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这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大学文言文翻译中文

大学文言文翻译中文

孔丘既长,游学四方,历览诸侯,亲见时弊,遂发愤著述,欲以正天下之乱。

于是,有《论语》一书,载其言行,言简意赅,道理昭然。

其中一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言学之乐,友之贵,及君子之风也。

孔子既老,归鲁讲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其中,颜回、曾参、子贡等,皆一时之杰。

颜回者,孔子所钟爱,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曾参者,以孝闻名,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贡者,才智过人,曰:“君子之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之学,不独言教,亦行教。

其言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仁爱之心,推己及人,道德之至也。

孔子教人,亦以礼为本。

曰:“礼之用,和为贵。

”礼者,秩序也,和者,和谐也。

人能守礼,则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孔子既殁,其学不衰。

秦汉之际,儒家学说盛行,汉武帝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开科取士,以儒术取士,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魏晋南北朝,儒家学说与道教、佛教并行,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儒家思想更加丰富。

唐宋时期,儒家学说进入鼎盛,朱熹集儒学之大成,创立理学,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明理学,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及至明清,儒家学说遭遇挑战。

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对儒家传统进行反思,提出新思想,主张变革。

然而,清初儒家学者仍坚守儒家传统,以维护社会秩序。

孔子之学,历久弥新。

今之大学,虽非孔子所创,然其教育理念,多有承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育才之地,求真之所,崇德之场。

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才,以服务社会,造福国家。

今日之大学,课程丰富,师资雄厚,设施完备。

学子们,孜孜以求,勤学苦练,以期学有所成。

大学之道,既承孔子之遗风,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学子们在此,汲取知识,锻炼能力,磨砺意志,成长为有用之才。

夫大学者,国之栋梁,民之希望。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

原文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目录系辞上传译文 (1)生民译文 (3)蒹葭译文 (4)凯风译文 (4)大同与小康译文 (4)学记译文 (5)郑伯克段于鄢译文 (7)论语.学而译文 (8)论语语录译文 (10)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译文 (12)牛山之木尝美矣译文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13)大学章句经译文 (13)道德经译文 (14)马蹄译文 (15)秋水译文 (17)非攻译文 (18)宋人有酤酒者译文 (199)齐宣王见颜斶译文 (199)离骚译文 (22)系辞上传译文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为天,坤为地。

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的地位就确定了。

天地为宇宙之根本,故六十四卦首先列出乾坤两卦,以象征天高地广,无所不包。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高地卑之势既已陈列出来,贵贱的位次随之确立。

天地间,万物由卑下到高贵,形成序次,于是一卦六爻便设为六位,初三五是阳位为贵;二四上是阴位为贱。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体常动,支配地,为阳刚。

地体常静,顺承天,为阴柔。

刚柔既分,分别以奇偶两爻为符号。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人物都是以类聚,以群分的。

协调与冲突并存,吉凶就由此产生。

在各卦中,阳爻居刚位就出吉辞,反之,因不当位而生不吉。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些都具备后,于是在天呈日月风雷云雨之象,在地有山川草木禽兽之形。

凡此种种,皆因时而显现其变化。

这些变化就是通过卦爻关系来反映的。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因此,刚与柔相互撞击,阴阳两类爻画消长聚散,形成八卦,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形成宇宙万物的变易。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以雷霆鼓动万物,以风雨润泽万物,日月运行照临万物,寒暑推移生成万物。

说明了八卦代表的事物。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道化生为男,坤道化生为女。

八卦中乾坤的地位有如父母,其余六卦分别为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为天,主宰万物的创始,坤为地,顺承天道育成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以其平易而成其智巧,坤以其简易而发挥功能,天地运动皆有规律可循,一点也不神秘。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天道平易,就容易了解;地道简单,就便于遵行。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容易了解,人们便愿意亲近,求知者就众多;便于遵行,则人能利用厚生,以取得功效。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有人亲近,就能保持天道规律的长久;利用而可发挥功能,就显现出地道功能的伟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懂得了天道恒久之理,贤人适应它便能成就自己的德性;懂得了地道功能广大之理,贤人利用它,便能创造出自己的业绩。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阴阳刚柔相摩相荡之理平易而又简单,掌握了它,就能够懂得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领悟天下事物摩荡变化的道理,就能够在天地之间确立人的地位,使人能顺应天地的造化,善处尊卑、贵贱、荣辱的位分。

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以天地为准绳,故能符合天地的准则,包罗万物的规律。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仰头向上观察天文,低头向下观察地理,可以知道日月明暗、草木荣枯这类阴阳变化的自然之理。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追溯万物的原始,故能知其所以生的原因;回头再研究事物的结局,故能知其所以死的缘故。

和洽则生,相忤则死。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精神与形体结合,成为有生之物,灵魂游离于形体,发生突变,生命即告停止,由此得知鬼神的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易》以天地为依准,就不会违背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易》的智慧能遍及万物,能以其所阐明的变化规律救助天下,所以不会出现大失误。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正道直行而不放任自流,乐于接受天的法则,知道命运有穷通交替,而安然承受之,所以不会产生忧愁。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于所处之境,敦厚仁德之性,自然能博爱万物众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包络天地万物的变化而不突破其固有的藩篱,间接地成就万物,而无所遗漏,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通晓昼夜的变化规律而具备大智慧,因此,神明之道变化多端,没有定形,《易》反映神明之理也变化百出,没有固定的体势。

生民译文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那当初,生下先民后稷的就是姜嫄。

如何生下先民?姜嫄祭祀祷告,祈求生子免除无嗣。

姜嫄踩着了上帝拇趾印,怀上了先民,分隔独居。

姜嫄生活肃敬恭谨,生产下来,这就是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拆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刚一生下来的后稷就像小羊一样,胞衣裹着,不破不裂,健康无恙,显示出它的灵异。

上帝不安。

只是祭祀,竟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生时把他丢弃窄巷,牛羊庇护哺乳他;把他丢弃森林中,遇上有人来砍伐林木;把他丢弃寒冰上,鸟儿以翅翼盖他温暖他。

鸟儿飞走了,后稷呱呱哭,这哭声又长又大,充满道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后稷很快就能爬行能走路,他自己寻找食物,种植庄稼。

大豆生机勃勃,禾苗嫩绿美好,麻麦茂密繁盛,瓜儿旺盛多实。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后稷耕田,有助禾苗生长的方法。

他拔除茂密的杂草,种上五谷。

五谷含苞吐芽,渐渐繁盛长大,拔节抽穗,籽粒坚硬饱满,禾穗沉沉。

他来到邰定居。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后稷将良种发给众民,有黑黍,有红米、白米。

田地里种遍了黑黍,收割后把它在堆田里。

田地里种满了红米白米,或抱或背,把它们运回去祭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

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怎样祭祀?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

叟叟地淘米,蒸饭扬出香喷喷的热气。

又商量又考虑筹备祭祀,燃上香蒿牛脂,香气远闻。

用大肥公羊祭祀,又烧又烤供奉神明,以祈求来年能丰收兴旺。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祭品装在豆、登器皿中,它的香气升腾,上帝来享受祭品,祭品实在香。

自从后稷始创周人祭祀以来,直到如今,差不多没有获罪于天之事。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莽苍苍,河边芦苇青又青,河边芦苇郁葱葱,晶莹露珠凝成霜。

晶莹露珠在闪光。

晶莹露珠亮晶晶。

有位丽人真可爱,有位丽人真可爱,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方。

立在河水那一方。

立在河水那一旁。

逆流而上去追寻,逆流而上去追求,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道路艰险难攀登。

道路艰险弯又弯。

顺流而下再追寻,顺流而下去追求,顺流而下再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仿佛就在沙洲上。

仿佛就在河滩藏。

凯风译文飘飘和风自南来,飘飘和风自南来,寒泉寒泉水清凉,小小黄雀宛转鸣,吹拂酸枣小树心。

吹拂酸枣粗枝条。

源头就在那浚土。

声音悠扬真动听。

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明理有美德,儿子纵然有七个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实在很辛勤。

我不成器难回报。

母亲仍是很劳苦。

不能宽慰慈母心。

大同与小康译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蜡,并且担任助祭宾。

祭祀完毕,信步走在宗庙的门阙观上,非常感慨喟地叹息起来。

仲尼之叹,盖叹魯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叹息的大概盖是鲁君的违礼。

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道:“先生为什么叹气呢?”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没能看到,但关于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还是有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流行的时候,人人都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选举的是有道德和有能力的人,大家讲究信用,和睦相处。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而且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都能被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厌恶把货物资源丢弃到地上浪费的做法,但也不是弄到自己家里去私用;既鄙视有能力不肯使出来,而出力也不一定都为自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因此,阴谋诡计就不会发生,抢劫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也不会出现。

于是,家里的院门都可以不关,这样美好的社会就叫做“大同”。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如今大道都已经不能实行了,天下成为家天下。

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 只疼爱自己的子女, 生产财货和付出劳力 ,都只为了自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天子诸侯都把传位给自己子弟作为制度,又各自筑起城郭、挖掘壕沟作为防守,并且按照礼义来定出法度;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用这些法度匡正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亲情, 使兄弟和睦, 令夫妻和谐, 并据此设立各种制度,划定田界与街巷,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以此推褒勇敢和智慧的人,奖励为自己效力的人。

这样一来, 一切阴谋诡计就产生了,而战争也就由此而兴起了。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这六位贤德之人, 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地运用礼制治国的。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他们以礼来表彰(著)人们正确的行为,养成(考)百姓诚实守信的风气,又明白(著)地指出人们的过错所在, 以仁爱为法则(刑), 讲求互相礼让,使百姓能有法规可去遵从。

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如果有不按照这样去做的,有权位的,要被罢免,而民众都会视他们为祸根。

这就叫做“小康”社会。

学记译文发虑宪, 求善良, 足以謏闻, 不足以动众。

[执政者]发布深虑的政令,征求贤良的人才,可以获得小小的名声,但不能够感动群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如果他们]请教贤明之士,体恤边区人民,可以感动群众,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教育啊!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