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文档资料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自尔为佳节句不宜理解为因而兰桂使得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因为在诗人笔下其兰桂的葳蕤茂盛皎洁美丽自身就具有了美好的品格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谁知”两句,句意忽然一转,由花到人,由兰桂引出了“林栖者”,即那些以兰桂风韵为同趣的隐逸之士们。由于他们风闻了兰桂的芬芳,因而产生了“相悦”之意。然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以兰桂的秀丽容貌和香气袭人的效果表明诗人的志洁身芳并非为了博取虚名。兰桂自为“佳节”,自有“本心”,自具生机且自行其素,并不希求美人采折。至于“林栖者”是否“闻风”,并因此而“相悦”,谁去管他呢? 如果说春兰秋桂博得“林栖者”的“相悦”,也并非兰桂之所求,只是因为兰桂的客观效果而已。在主观上,在兰桂本身来说,它们之所以展现出婀娜的身姿,散发出幽馨的香气,也并非有意吸引人们来欣赏、采折,完全是本性使之。“何求”二字就表明了诗人不肯廉价获得美名的高洁志趣。而这两句在委婉之中透露出一种严正之气,充分表现了诗人品德情操的高洁坚贞和追求理想之外别无他求的高雅心境。此两句既总结了上文,也点明了全诗的题旨所在。
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感遇·其一》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阅读题(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的特征。
(3分)(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3分)生机勃发、清雅高洁(2)、(4分)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
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春兰和秋桂的生长环境和外貌为喻,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春兰和秋桂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出各自的美丽,它们不需要人们的欣赏和赞美,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和绽放。
诗人以此来比喻自己,他认为自己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才华,不需要依靠他人的赏识和认可,而是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山林隐逸者的向往和敬意。
山林隐逸者生活在自然之中,与草木为友,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山林隐逸者一样,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真正的自我。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人认为,生命是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应该过分地追求物质和功名利禄。
同时,人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感遇·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它通过对春兰和秋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我的追求。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兰草在春天枝叶纷披,桂花在秋天清雅皎洁。
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春秋自然成为好季节。
谁想到那些林中隐士.,闻到了芳香满怀喜悦。
草木的芬芳出于本性,哪是希望美人赏识攀折!作品赏析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
张九龄《感遇》诗歌赏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这两句是说,奸佞小人在君王周围,致使朝政日衰;自己老年去朝,忧思难消。
设喻巧妙,委婉含蓄,曲折寓情。
出自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十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注①白云:喻奸佞小人。
②南山:喻朝廷。
③日暮:喻自己年老体衰。
“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
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
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冥冥”二句:冥冥,天空。
耿耿,不安。
徒空。
缄,默。
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紫兰”四句:秀,开花。
蹊,小路。
空蹊:犹空谷。
皓露,白露。
幽色,指幽谷中兰花的`颜色。
何极,没有穷尽。
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南山,比喻君王。
《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
”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
”太息:叹气。
简析这篇诗的结构比较别致。
它以三个互不关联的比喻组成。
前六句以男性对一个游女的追求比喻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思念。
中四句以兰花之被秋露摧残,即将凋谢,比喻君子被小人排斥。
後两句以白云遮住了南山,比喻奸臣蒙蔽了君王;日暮比喻自己年老,难以为力。
这些比喻,在古代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所以还是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表达出此诗统一的主题来。
《感遇 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
此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作品原文: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词语解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作品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作品鉴赏: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感遇十二首其一翻译、解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林栖者:山中隐士坐:因而本心:天性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张九龄:感遇 其一全文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文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张九龄:感遇·其一全文赏析张九龄:感遇·其一全文赏析导语: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鉴赏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本篇为《感遇》之一,诗中,诗人以春兰秋桂自比,表达了其坚持理想政治,决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鉴赏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本篇为《感遇》之一,诗中,诗人以春兰秋桂自比,表达了其坚持理想政治,决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感遇·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感遇·其一的原文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的原文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ei):枝叶茂盛而纷披。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句解: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
“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
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
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两句是说,诗人自己以美德自励,不求闻达,不求显赫的节操——草木有根有心,但它开放出的有芳香的花,不求美人去折取。
以此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本份作人,并非借此求得他人的称誉,得以飞黄腾达。
诗句表明了诗人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
字行间流露出不满之情,耐人寻味。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感遇》赏析
张九龄《感遇》赏析张九龄《感遇》赏析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九龄《感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解读:沈德潜认为所谓感遇即“感于心,因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与感知遇意自别”。
和前面提到的陈子昂《感遇》一样,张九龄这十二首《感遇》借传统《诗经》《离骚》的手法表达到朝廷与现实的不满,意在表明自己的高尚品质。
首联——“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以物起兴,互文见义,葳蕤,指草木繁盛、枝叶纷披的样子,在春风摇曳、秋月笼罩下,兰花与桂花形态并举,构成整体的意境。
“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紧承上句,以“欣欣”二字对上联兰桂葳蕤和月光皎洁的概括,意在说明春兰秋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还能顺应生命规律在各自生长的季节清芬自守,不媚人,不媚物,正因如此,春秋两季才成为美好的季节。
“自尔”可解释为各自如此,也解释为自然之意。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隐居在山林之中的高士,坐有“于是”之意,也可理解为非常的意思。
大意是说谁能料想到连山林高士也闻到了兰桂的芳香而萌生出爱意。
这是为什么呢?“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给出了答案。
兰花与桂花不过是凭借着自己的本性来独自开放,她根本不用取悦外物来获得认可,也不奢求自己那天能得一位美人来攀折。
这里的“兰桂”可以是作者自比,美人可以理解为皇帝。
自屈原的《离骚》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上就有了“香草美人”这一概念,这两者都是文学意象。
香草可理解为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也理解和恶草相对。
而美人则一般为比喻,或比喻君王,或自喻,借男女情爱来表达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持或流放。
屈原用香草与美人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忠贞品质、对君王的哀怨、对奸佞的痛斥。
这一用法被后世文人所广泛引用,张九龄这首诗就是其中典范之作。
张九龄作此诗的目的,无非是说明自己之所以能够入朝为相,是因为君王对自己的赏识。
而自己也像兰桂一样有着淡泊、不求人知的品性,绝不像一些小人,成天只知勾心斗角,献媚邀宠。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原文阅读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原文阅读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日融融,片片溢香的兰叶葱茏垂接;秋夜朗朗、掠人心魄的桂花月华般皎洁!这样繁茂,这般风韵飘逸,自然,春秋就成了美妙无比的季节。
今天,谁知我独自前来品赏兰桂的芳姿,只是为拳拳服膺于她们的高洁品格。
是呵,兰草和桂花本来就有芬芳的美质,何须你这隐逸之士前来攀折?【鉴赏】张九龄《感遇》诗共十二首,多感事寄兴,寄托人生慨望,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贬为荆州长史时。
本诗为其中第一首,借歌咏兰草桂花,表达了诗人不慕权贵、坚守节操的高尚人格。
一、二句以春兰秋桂对举,赞美兰花桂树的生机盎然与清雅高洁。
以“兰桂”喻志趣高洁之君子,源自屈原《离骚》,其诗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等句,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香草美人” 之譬喻。
此二句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此处赞美兰桂,实则是诗人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格自喻。
三、四句承接上句,生动诠释出兰桂与季节之间的和谐关系。
兰桂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因为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美好的季节则因兰桂的异香而多姿多彩,春色满园。
此处写兰桂与季节,实则是君子与君主的形象对比。
君子之所以能怀才抱德,是因为得到明君的慧眼识才;明君的励精图治与尊贤重才,为君子的养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六句则陡然一转,由对兰桂的赞美转入对山林隐士的.慕名向往。
林栖者,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此二句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之高士,闻听兰桂的芬芳,满怀喜悦,慕名而来呢?“谁知”,指意想不到,此处暗示兰桂以洁身自好、茕茕孑立而自许,不会妄求他人的称誉歌颂。
然而有些事却不是它们能左右的,那些隐士还是闻讯赶来,这实在并非兰桂之本意。
末两句借兰桂之口,表达出兰桂孤芳自赏、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鉴赏作者:佚名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
赏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
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
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
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
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