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二课时)
新建《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二、教材分析:作为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
此课文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
本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所描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
《记念刘和珍君》以1912年北洋军阀血腥虐杀青年学生为背景,熔哲理、激情与批判锋芒于一炉,充分展示一个伟大思想者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整个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三、学情分析:本篇课文让学生与鲁迅相遇,与一位非常杰出的伟人的心灵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感应。
鲁迅的文章一般比较深奥,其作品是中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高一学生虽然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但对高中的语文学习所该具备的各种习惯和方法还是比较欠缺的,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教学的规律做好取舍,选择重点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批文以入情”。
在课堂上应努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设计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中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进而展现出的正义和良知。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五、教学设想:1、从作者鲁迅对刘和珍的尊敬入手,让同学对本文的主人公的身平事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激起其学习的乐趣。
·2、播放录音示范,学生跟读,在录音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掌握学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全文,更好的“批文以入情”。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学方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2 .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3 .体会文章在表达方面的特色4 .学习爱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有些语言精辟却难懂,文中的思想厚重却不容易把握。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文章思路二、把握作者情感1 .思考讨论一:作者在第一、二节里两次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怎样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作者在文中还反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来”,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精读文段: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亦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 .思考谈论二:让鲁迅悲愤的“非人间”是怎样的?精读文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惨象,己使我目不忍视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己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的着作主要以、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1、简问简答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根据大家的归纳总结,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着重写到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市优质课比赛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沉复杂的感情。
2.鉴赏艺术形象,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情境设计】
鲁迅先生称1926年3月18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我们班分为摄像师、现场记者、新闻主播三大团队,通力合作,借助《记念刘和珍君》,“重返新闻现场”,深度报道一系列相关事件,还原事件真相,循志士印迹,探时代价值。
【课堂探究】
任务一:摄像聚焦——直面罪恶现场,录制社会反应
活动1:作为摄像师,你将抓录现场哪些镜头来暴露罪行。
活动2:请跟踪录制惨案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反应。
任务二:现场记者——重温学生时代,探寻志士形象
作为记者,要有通过语言材料识别真伪的能力,捍卫不能掩盖的真相。
请结合课文内容、时代背景和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探求志士形象,并思考时代风暴中个人的命运抉择。
任务三:新闻主播——高擎时代火炬,铸就民族脊梁
作为新闻主播,请对本次系列事件进行深度总结,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反思总结】总结参与本次新闻报道活动的收获
【课后作业】
1.整理现场记者、随行摄像师、新闻主播的优秀文字稿,张贴于我们的班级交流展示台。
2.阅读鲁迅的其它文章如《无花的蔷薇之二》《空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进一步理解他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和体味独特的创作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及其写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2)学习刘和珍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文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剖析;3. 从文本中感受作者情感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写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生僻词汇,注释并理解课文;(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词汇和难点问题;(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作者情感态度及其表现。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默写;(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刘和珍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3.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5.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简介《记念刘和珍君》是由毛泽东于1929年所作,作为悼念刘和珍的悼词。
刘和珍是一位共产党员,他在活动中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到酷刑折磨,坚持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本教案适用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旨在通过深入了解该文本,传达出作者对于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以及推崇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生应该能:1.熟悉《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与内容。
2.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对于革命志士的崇敬。
3.通过对于文章中的语言和文学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文学分析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4.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引领学生对于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认知和思考。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师生互动提问引入教案主题,如:你们知道共产党员是谁吗?你们知道在革命斗争中有哪些英雄人物?等等。
2.在学生的回答中,相对应的进行一个简单介绍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革命精神与革命志士。
学习1.开始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先让学生每人轮流朗读一段,然后整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一起自主思考。
2.学生思考完毕后,针对文学语言手法的探究,提问学生有哪些文学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
3.老师引导学生对于这些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夸张、对偶以及平行对照等。
4.通过学生学习的文学语言手法,老师再一次引导学生更具体的探究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如对于革命志士的赞颂,对于革命历程的概述等。
确认所学老师通过让学生每人发出一个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讨论所学内容。
通过学术理性的讨论,让学生对本文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总结通过本节课程,学生型战硬实现了在阅读中提高文学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时,也引领学生对于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认知和思考,使学生知晓革命之路上有多少先人为之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及子孙后代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 写作技巧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念刘和珍君》;2. 相关资料:刘和珍的生平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刘和珍的事迹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鉴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和写作练习。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一、温故知新:1、填空:屈原,名___,字___,战国时____国人。
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_____和______。
主要作品有《》、《》、《》、《》等,汉代刘向以这些作品为主合编成《》。
2、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其文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1、作者:阅读《创新设计》41页“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创新设计》41页“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创新设计》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1。
(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2。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刘和珍君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2、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解决练习2、3练习2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追求进步思想,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
是一位热血青年。
练习3明确:①爱国青年:包括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猛士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
(以刘和珍君为代表的)对他们的态度:尊敬、颂扬、激励。
感情:悲②反动派:段祺瑞执政府、流言家、当局者、有恶意的闲人对他们的态度:控诉抨击,揭露他们丑恶的嘴脸。
感情:愤、恨结合句子理解A、如:作者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为什么?明确:第一小节:“我实在无话可说”——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第四小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唤。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刘和珍等人在鲁迅先生笔下的形象,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分析关键词:“苟活”,体会鲁迅刚正的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文本,找出刘和珍等人的事迹,感受刘和珍等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刚正的性格,学习刘和珍等人的爱国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难点重点:分析刘和珍等人的形象。
难点:体会作者刚正的性格,感受刘和珍等人的爱国精神。
教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鲁迅先生、“三一•八”惨案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也清楚了本文的大概写作思路;同时我们通过对文章第一部分的深入探究,知道了惨案之后至作者写作时的两周内发生的事情以及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那么这个刘和珍具有怎样的形象,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作业检测1、抽2-3人背诵文章第二节。
2、集体背诵文章第二节。
三、合作探究1、默读文章第三四五节,概括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思考:文章中多次出现了刘和珍君的微笑,作者这样写能突出刘和珍君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乐观温和3、小组合作探究鲁迅先生是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巨星,全国上下都有乐观温和的人存在着,为什么鲁迅先生会选择刘和珍等人来写?请在文章里找一找,找出来后小组间进行讨论,看看刘和珍等人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值得我们去怀念。
事迹:特点:反抗反动校长不畏强暴,敢于反抗虑及母校,黯然泣下正义果敢,有责任心欣然请愿,难中救助忠贞爱国,从容善良思考:课文中除了三四五节描写了刘和珍外,还有哪里也写到了刘和珍君?体现了刘和珍君怎样的特点?明确:毅然预定全年《莽原》。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4、集体朗读文章第四节,探讨:刘和珍等人到底是不是暴徒?是不是受人指使去请愿?归纳:不是。
如此温和善良的忠贞爱国的女子,怎么可能是暴徒?通过对刘和珍等人的分析,我们知道她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如此不畏强暴,勇敢坚强的爱国的青年必定在国家危难之际自发地向执政府请愿,而非流言家所说的“受人利用”。
2.4 记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2.4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学习目标】1、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
2、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2.揣摩加点词语的表达意义。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遇见程君,前来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徘徊——前来——正告——很爱看——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为什么?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2)珍惜友谊,懂得关爱他人;(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理解;(3)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课文;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的培养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圈点、标注生僻词语和句子,准备提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子;(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要段落;(3)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2)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小文章,表达自己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2. 情感互动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3. 目标驱动法: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章。通过深入阅读和感知,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控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青年的期望和信任。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刘和珍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A. 五四运动B. 三一八惨案
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
3.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A. 记叙B. 议论C. 抒情D. 描写
二、填空题
1.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文集__________。
2.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__________之一,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__________岁。
鲁迅在文章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刘和珍的勇敢、坚定和爱国精神。他描述了刘和珍在请愿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她面对反动势力时所展现出的无畏和坚定。这些描写使得刘和珍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非凡魅力和崇高品质。
鲁迅在文章中也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暴行,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这些批判使得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切怀念与高度赞扬,感受其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 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
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
【教学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弄清楚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的那些事,刘和珍为什么而死,作者对待她的死情感、态度如何,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揣摩体会。
2、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讨论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3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四、五、六、七节【教学程序设计】一、【情境引入】(教师个性化导入)二、【讲解课文】集体分析二三部分的思路(一)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节)的思路指名3位同学分别朗读三、四、五节,教师讲解: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作者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她遇难的经过。
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第三节侧重写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即她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出色表现。
鲁迅先生写与刘和珍的关系,谦虚地自称为“苟活到现在的我”;在写向刘和珍致哀时,又用了“奉献”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烈士的高度赞颂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掌握文中常用的词汇、成语及句子结构;(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2)学习刘和珍敢于担当、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文中关键词语、成语的理解与应用;(3)刘和珍生平和事迹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3)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文中关键词语、成语及句子;(3)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刘和珍的印象,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2)强调文本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的短文;3. 选择文中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生平照片和事绩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导学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导学案【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使用说明】1.建议找到“三·一八”惨案的有关历史记录片,以录像导入并代替枯燥的背景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到图书室找相关的历史读物看,理解当时下的时代背景;2.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细致地反复品读课文,抓住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认识;4. 熟读课文(要让学生有读课文的时间,有时间的话应多让学生多读几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一、复习写作背景沽口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二、复习进入新课(2分钟)回忆上一节课中同学们通过沟通学习鲁迅的相关知识。
二、理清全文整体思路(4分钟) 划分文章层次, 概述段意: 第一段(1、2)第二段(3—5),记述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三、小组总结全文(4分钟)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对鲁迅语言的思考(15分钟)1.思路的起点是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
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个方面,思路从一个方面到另一方面,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另一面,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2)探究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3)理清六、七两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导入由学生对自己的学生时代是否感到幸福提问导入,教师引导,幸福在哪,不幸福在哪。
刘和珍君如果处在你们这个时代,肯定会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刘和珍君在1926年3月16日写的日记:“据说最快乐的日子是学生时代,我可不同意。
我相信世界上不会有快乐的日子,学生时代也是够苦恼的。
譬如自从我入校以来,我们北京女师大便常常处在纷扰中,我很怕回忆大学过去的生活。
现在我校比过去安定一些了,我正准备安下心来学习,但据说新任教育部长马君武将策划在教育界制造麻烦,那么象现在这样的平静环境便就不能保持了。
所以,我在大学的社会生活是不宁静的,我的功课也很受影响。
我记得有次上英语课,老师问我一些问题,但我一个字也答不出来。
我迫切希望我们学校的社会生活能有所改善。
”从这篇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君是一位追求进步,担忧社会,关切时局有责任心的人。
能有如此忧患意识的刘和珍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鲁迅笔下刘和珍君的世界。
二、合作探究(一)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文章写了与刘和珍君相关的哪些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这些事件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1、相关语句:►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才知道……请愿的事。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2、概括事件、形象其事(素材)概括其人(形象)预定《莽原》毅然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坚定反抗校长不屈不畏强权、嫉恶如仇虑及母校黯然敢于担当、责任意识徒手请愿、牺牲欣然单纯、不怕牺牲、爱国精神3、文中作者多次直接刻画出刘和珍君的一个性格特点是什么?“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善良、谦和的品性,在文中出现了五次:三、四、五、六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二课时)
姓名:班级:组别:
编写人:孙炳祥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编号:20150107-2
学习目标:
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
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
3.“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为什么?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理解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6.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7.“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
8.“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样写有何作用?
9.“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材料:“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0.理解划横线的词语并回答问题;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
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
1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资料1: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
资料2: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
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
问题:联系所供材料,谈谈怎样理解这段话?
当堂检测: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