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都_的右向语义关联_熊仲儒

合集下载

_的_和_的_字结构

_的_和_的_字结构
短语的关键成分是核心 , 只要有了核心就可以形成短语 , 这就意味着短语可以只由一个 核心构成 , 所以单个的一价动词可以构成动词短语 , 单个的名词也可以构成名词短语 。不 过 , 短语通常由两个或者更多的成分构成 。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 , 一种是短语的内 部结构关系 , 即例 (4a)中 X与 YP之间的核心 —补足语关系 , 以及 X与 Spec之间的核心 —指
将“的 ”一分为三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极具争议 , 支持的和反对的都大有人在 (吕叔湘 1962; 陆俭明 1963; 言一兵 1965; 季永兴 1965; 石毓智 2000; 陆丙甫 2003) 。朱德熙则 坚持自己的观点 , 并且不断地完善提高这一分析 (朱德熙 1966) , 进一步将由谓词性成分构 成的那些“的 ”字结构一分为二 (朱德熙 1983) 。一种像例 ( 2)中“吃的 、穿的 ”那样 , 可以独 立使用 , 而且表示一种事物 , 是表示“转指 ”的 ; 还有一种像“开车的 (技术 ) ”那样 , 不能独 立用来表示事物 , 只能表示动作 , 用来修饰名词 , 也就是所谓的表示“自指 ”。
核心是生成语法常用的概念 , 与通常所说的中心语有些相似 , 但两者的句法地位不完全 相同 , 所涵盖的成分也不尽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中心语是个广义的概念 , 可以是任何句法成 分 。在“白蚁 ”之类的定中复合词里 , 中心语是个黏着语素 ; 在“白菜 ”这种复合词里 , 中心 语则是个词 ; 而在“我昨天买的那棵大白菜 ”这样的定中短语里 , 中心语则是个名词性短语 。 在形式句法的框架里 , 例 (4a)中短语的核心是个狭义的概念 , 一定具有相当于词的句法地 位 , 也就是生成句法里的 X0 。当然 , 生成句法中的 X0并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词 , 还可以是 句法结构中一些具有类似地位的成分 , 即所谓的功能性成分 , 如体貌 、时态 、语态等 。核心 是短语中最重要的部分 , 整个短语的句法地位取决于核心的性质 , 以动词 V 为核心的是动 词短语 VP, 以名词 N 为核心的是名词短语 NP。核心也可以是虚词 , 因此以介词 P为核心的 就是介词短语 PP。核心还可以是所谓的功能性成分 , 如以体貌为核心的体貌短语 A spP等 。

“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新解

“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新解

作者: 袁毓林[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2
出版物刊名: 中国语文
页码: 99-109页
主题词: “都”;语义功能;句法;关联方向;范围副词;现代汉语
摘要:本文重新审视“都”的语义功能及其句法表现,希望用一种直观的理论来说
明“都”的约束对象和关联方向。

首先,讨论“都”约束的左向条件及其理论解释,从疑问代词的语义两重性(既是算子、又是变量)的角度,探究“都”不能约束疑问短语的原因(焦点算子不能约束疑问算子);然后,用焦点冲突假设(疑问代词表示的局部性信息焦点必须在全局性焦点算子“都”的统制域之中),来解释为什么引出“都”的约束对象的疑问短语只能出现
在“都”的右侧、而不能出现在“都”的左侧。

最后,假设“都VP”及其关联NP的述谓关系是“话题-说明”关系,来解释关联NP的各种句法分布及其受到的各种限制。

状态补语中的达成“得”

状态补语中的达成“得”

状态补语中的达成“得”
熊仲儒
【期刊名称】《语言科学》
【年(卷),期】2014(13)3
【摘要】“得”是达成范畴的语音实现,具有达成义.状态补语句中的致使义由致使范畴负载,该致使范畴可以有语音实现也可以没有语音实现.设置致使范畴可以解释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也为隔开式动结式中的动词提供了移位的位置,解释了相关结构的致使义来源.状态补语中“得”实现为达成范畴时,经历了由独立到粘着的历时变化,独立时可单独移位到致使范畴位置,粘着后会激发动词移位,并与动词一起移位到致使范畴的位置.
【总页数】10页(P242-251)
【作者】熊仲儒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3
【相关文献】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能补语与状态补语 [J], 火玥人
2.状态补语带宾结构中V1的省略条件 [J], 吉庆波;李玉华
3.现代汉语致使状态补语结构中受使者的特征 [J], 宋文辉
4.“V1+得+N+V2”主谓结构做状态补语的句式中“N”与“V1”的语义指向关
系 [J], 崔亚珍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状态补语与可能补语研究 [J], 孙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都”的语义分析

“都”的语义分析
“ ”

u 一概 ’ , 全 等连 用 的情 况 先 看 与 一律 , 6 例 () ) 例 (7

不 分好 坏 一 概都要
,

( 吕叔 湘 主 编 《 ) 现代 汉 语 八 百 词 》

宜 传部 的 人 一律 都要 学会

(
陈源斌《阳 光 照 进 西 窗 口 》)
8 大家全都非常喜 欢 我 例 ()





,

一 个 好 朋 友 关 系 这 是为 好朋 友 这 种关 系 的特性所 限 定 的
“ ”


对 于 一个 关 系 我们 自然不 能


,
5 却 又 能说 这是 因 为 例 ( 5 ) 中的 我们 并 没 有限 定是两 个 也不 必 用 都 去 总 括 而 例 ( )
,

我们
本 文来 稿 日 期
宁波大学 学报
人文 科学 牌
第五卷
第一 期




语 义
徐 颂 列


内容 提 要 】 总 括 全 部 意 义 的 都 ” 单 用 时 在 句 中对 其 他 词 语 有 语 义 选 择 性 【
,



,
,
与其他 一 些 词 语 连 用 时 它 的 总 括 意 义 可 以 进 一 步 分 化 表 现 出 不 同 的 总 括 类 型 统
( 1 3 ) 路上 的 一切 桥梁都会是稳 固 的 一 切 隧道都会是畅 通 的
,
( 十三大报告 ) ( 王 蒙《 相 见 时难 ) ( 何士 光 《 ) 远行 }
(

“都”字句格式义及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解读

“都”字句格式义及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解读

“都”字句格式义及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解读把“都”字句格式作为核心,以及其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的解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也是激发灵感的源泉。

“都”字句格式义及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解读1. 什么是“都”字句格式“都”字句格式,即所谓的“都+名词”的句式,是一种句法技术,它以“都”字作为句子的话语载体,并将“都”和右向关联的名词构成一个句子。

2. “都”字句格式的作用“都”字句格式有很多不同的用法,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表达两个事实之间的衔接关系,也可以与前文搭配,表达否定、肯定、转折等概念。

此外,该句式还可用来强调重点,表达语气以及提出建议等。

因此,使用“都”字句式对于强调句式结构,增加表达活动的效果是十分有用的。

3. “都”字句格式与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在“都”字句格式中,右向关联的名词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名词可以是主语也可以是宾语(包括谓语宾语),或许是句子整体的主语或补足语。

关联性名词直接决定着“都”字句格式所表示的文学和语言表达,也是决定句子句意的主要依据。

4. 什么是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是指从句子中正常的顺序来看,位于“都”字右边的一些名词,其中包括主语、宾语(包括谓语宾语)或许是句子整体的主语或补足语等等。

这些名词直接决定着“都”字句格式所表示的文学和语言表达,也是决定句子句意的关键成份。

5. 具体的“都”字句格式分析(1)从语意上分析:“都”字句格式用来表示否定、肯定、转折等概念,如“我们都要努力工作”,表示肯定的意思;“你们都不应该”,表达否定的意思。

(2)从构成上分析:“都”字句格式由“都”和右向关联的名词构成,前者是句子的话语载体,后者在句子中部分是表达出句意的关键成份,如“他们都不知道”,表达了他们不知道的概念。

6. 结论总而言之,“都”字句格式使句子简洁地迅速有效地表达,对于强调句式结构,增加表达活动的效果也是十分有用的。

同时,右向关联的名词是“都”字句格式所表达的文学和语言的主要依据。

动补结构的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 (1)

动补结构的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 (1)

动补结构的语义指向分析和句法分析本文要讨论的例句是:a.他洗干净了衣服;b.这盆脏衣服洗累了他。

两个例句都是动补结构作谓语,即V-R式。

由于补语表示谓语动词的结果,因而又称动结式。

动结式中补语的语义指向是复杂的,补语可以指向施事,受事,方式,工具等。

我们将在文中具体分析上面例句中动补结构的语义指向及其句法生成。

一.动补结构V-R中R的语义指向a.他洗干净了衣服b.这盆脏衣服洗累了他我们看看两个句子在相关句式转换中的差异性分布。

(施春宏2003)A B他把衣服洗干净了※他把衣服洗累了脏衣服被他洗干净了※脏衣服被他洗累了?他洗衣服洗干净了他洗衣服洗累了※这盆脏衣服把他洗干净了这盆脏衣服把他洗累了两组句式差异明显,我们需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组句式有如此大的差别。

这两组句式都用动补结构作谓语,我们将问题的焦点放在两个句子的动补结构上:“洗干净了”和“洗累了”。

我们可以运用语义指向分析分别对其进行区别。

a.他洗干净了衣服(施事主语句)他洗衣服+衣服干净了(“干净”指向“衣服”)补语谓词指向动作的受事。

b.这盆脏衣服洗累了他。

(受事主语句)他洗这盆脏衣服+他累了(“累”指向“他”)补语谓词指向动作的施事。

语义指向分析告诉我们两个句子中动补结构的补语语义指向不同,从而造成它们与相关句式转换中的差异分布。

二.从认知语义学和小句分析法的角度进行分析1动结式表述的致使事件是由使因事件和致果事件组成,分别对应于活动与状态,它们之间具有致使关系。

句法槽位可以设置成:( )V-R( ),活动的激发者可能在认知上显著于活动的承受者,前者优先转喻活动作致事。

a.他洗干净了衣服( )干净了衣服“他”是“他洗衣服”这一活动的激发者,由于活动的激发者可能在认知上显著于活动的承受者,“他”作为致事b.这盆脏衣服洗累了他()洗累了他由于一个论元“他”不能实现两次,则活动的承受者“这盆脏衣服”转喻作致事。

2.小句分析法认为补语谓词的论元投射成小句,作主动词的补足语,主动词原有的内部论元被贬抑。

_都_的语义分合及解释规则

_都_的语义分合及解释规则

中国语文2013年第1期(总第352期)“都”的语义分合及解释规则*蒋静忠潘海华提要本文对潘海华(2006)所提出“都”的语义解释规则“话题规则”(P1)和“焦点规则”(P2)进行了修订,并在一个“都”表示全称量化的大前提下,把“都”的用法细分为两个次类:“都1”和“都2”。

尽管它们都表全称量化义,但是“都1”的量化域中的成员无等级差别,而“都2”的量化域中的成员有等级差别。

同时,“都1”和“都2”根据语义解释规则的不同又各分出两个小类:“都1a ”、“都1b ”和“都2a ”、“都2b ”。

“都1a ”和“都2a ”适用于左向量化的P1规则,无排他性,“都1b ”和“都2b ”适用于右向量化的P2规则,有排他性。

修订后的规则能够解释更多的例句,并且更加符合人们的语感。

关键词都全称量化话题—述题规则等级差别背景—焦点规则1.问题的提出目前,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把“都”的用法用一个统一的语义来概括,比如李行德(1986)、Cheng (1995)、蒋严(1998、2009)、潘海华(2006)认为“都”表示全称量化,黄师哲(1996)认为“都”表加合,林若望(1998)认为“都”表分配,徐烈炯(2007)认为“都”表示达到相当程度,Giannakidou &Cheng (2006)、向明(2008)则认为“都”是一个最大化算子。

王红(1999、2001)、蒋静(2003)、张谊生(2005)等则把“都”分成两个,“都1”表示总括,包括《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的“都1”;“都2”表示主观评价或说话人的语气,包括《八百词》“都2”和“都3”。

但是,单说“都2”表示主观评价或说话人的语气似乎不够精确,于是王红(2001)把“都2”概括为强调某件事或某种情况的非寻常性,张谊生(2005)认为“都2”表示与相关情况的不恰当、不适宜、不协调。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三个“都”,“都1”表总括,“都2”表甚至,“都3”表已经,这种观点以《八百词》为代表。

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

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

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熊仲儒【摘要】“王冕死了父亲”等是领属性致使句,其中动词受致使范畴扩展,有相应的把字句,主语是致使范畴为动词选择的论元,可以关系化,也可以被转指.主语由致使范畴指派致事角色,它通过成分统制跟役事的领属者建立领属关系.有领属关系的两个成分不一定构成结构体,它们可以是非连续成分.动词的论元由扩展它的功能范畴选择,论元跟动词的关系可以很松散,甚至可以是另一成分的领属者.【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8页(P359-366)【关键词】领属;致使;功能范畴假设;论元选择【作者】熊仲儒【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3汉语学界有个经典的例句“王冕死了父亲”,最近有很多学者都对它展开了讨论[1-9]。

讨论的焦点是“王冕”能不能充当“死”的论元。

之所以讨论这个的问题,是因为“王冕”在“王冕死了父亲”中跟“死”没有显而易见的语义关系,即“死的”是“王冕的父亲”而不是“王冕”。

生成语法从组合的层次性出发认为不是所有的论元都必须跟动词发生关联[10-13],现在该学派的主流看法是外部论元由扩展动词的轻动词引进的。

在汉语中,主语跟动词没有直接语义关系而跟宾语有直接语义关系的句式很多,除了包含非受格动词的“王冕死了父亲”外,还有包含动结式的“张三晒红了脸”与包含状态补语的“张三晒得脸儿通红”等,其中主语与宾语都有领属关系,主语是领属性成分。

本文将根据生成语法探讨这样的领属性成分是如何做为论元引进句法结构的,并解释相关的句法行为。

1. 以前的分析在汉语中,领属性主语有几种情况,一是大小主语之间有领属关系,一是主宾语之间有领属关系,如:(1) a. 王冕,父亲死了b. 王冕死了父亲(1a)常分析作主谓谓语句,大小主语有领属关系,可称为领属性主谓谓语句;(1b)常分析作领主属宾句,本文称之为领属性致使句。

自然语言的词序

自然语言的词序

The Word Order for Natural Languages 作者: 熊仲儒
作者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413信箱
出版物刊名: 现代外语
页码: 372-386页
主题词: 词序;汉语;语音;句法位置;短语结构;词汇;自然语言;范畴;论证;统一
摘要:根据汉语中的'V-R'与'V-P',我们论证了自然语言的词序可能是[S[h[C[H]]]],即:词汇范畴核心在后,对其进行扩展的功能范畴在前.在我们看来,词序属于语音部分,跟统制没有关系,如果我们选择[S[h[C[H]]]]的词序,词序是自左向右的有语音内容的成分的线性序列.由于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左向嫁接与右向嫁接,设计这样的词序,能解决可学性问题.有助于统一处理汉语的短语结构,也能为'得'找到合适的句法位置.。

汉语动结式补语意义的语义指向研究

汉语动结式补语意义的语义指向研究

汉语动结式补语意义的语义指向研究摘要:汉语动结句式的补语语义指向是复杂的。

它需要以整个交际事件为最大语境确定其语义联项,以百科语义知识为基础确定其搭配的项数,以语义重合度或对应程度确定其搭配能力,才能最终确定补语的语义指向。

通过语义指向来研究动结式的补语问题能够消解一些歧义问题,而且能连贯得解决问题。

关键词:汉语补语语义指向一、引言朱德熙(2001)认为:“动补结构是现代汉语里非常重要的一种句法构造。

印欧语里没有跟它相对应的格式。

简单的动补结构是由两个动词或者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构成的。

”汉语的动补结构主要有两中;一是动趋式,如“瓶子漂出岩洞”;二是动结式,如“妈妈晾干了衣服”(沈家煊,2003)。

在后一种结构中,补语都位于动词的后面,但其修饰的对象却不相同,看下面的例子:①我吃饱了饭。

②我吃完了饭。

③老王愁白了头发。

④老五自己倒满了酒。

句①中的补语“饱”是指“我”饱了;句②中的补语“完”即可指“吃”的动作结束,也可指宾语“饭”没有了;句③中的补语“白”是指宾语“头发”白了;而句④中的“满”指酒杯满,而“酒杯”却没有出现在句子里(也可以指“酒满”,后面将论述到)。

虽然补语的位置一样,而且都由形容词充当,而它的意义,或者说与之搭配的成分却不一样,由此可见动结式补语意义的复杂性。

自八十年代以来,针对复杂的补语语义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概括如下:1)从语法的角度:如马真、陆俭明(1997),詹人凤(2000);2)从语义的角度:如梅立崇(1994);3)从句式配价的角度:郭锐(1995),袁毓林(2001),宋文辉(2004);4)从认知的角度:熊仲儒(2004)。

从上面的概括中可以发现,对补语的语义问题的研究是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如从传统的语法分析到语义解释,再到形式语言学最后到近来比较流行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以往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但都无法对补语语义问题的各个方面做出统一的解释,有的只研究问题的一个方面,如宋文辉(2004),就是只研究了补语的语义指向为动词的情况。

_都_的指向识别及相关_都_字句的表达策略_李文浩

_都_的指向识别及相关_都_字句的表达策略_李文浩

本文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部分章节的基础上完成 , 感谢 导师齐沪扬 教授 的悉心指 导 。 本 文根据 《汉语 学报 》审稿专家 的意见进行 了修改 , 谨 此致 以诚挚 的谢意 。
年第 期
是个难点 ,有 必要专 门探讨 。本 文 把 “都 ”字 句 中待选 的复 数 或离 散 的 、可切 分 的单 数 张 谊 生
关键词 “都 ” 突显 选择 表达

引 言
这 些年 来 , 语 言学 界对 副词 “都 ”的讨 论持 续不 断 , 相 关 的研 究成 果数 以百计 。本 文致 力于
探讨 “都 ”字 句 中含有不 止一 个可 量化对 象时 , “都 ”对 指 向 目标 的识 别 以 及相 关 “都 ”字 句 的表
达 策略 。例 如 奥 运期 间我们 都在 北京 。 可量化 对象 ①奥运 期 间 ②我们
奥 运期 间我们 四个 人都在 北 京 。 可量 化对 象 ①奥运 期 间 ②我们 四个 人
奥 运这 些天 我们每 个人 都在北 京 。 可 量化对 象 ①奥运这 些 天 ②我们每 个人 奥 运这 十 六天 我们 都在 北京 。 可量 化 对象 ①奥运 这 十六天 ②我 们 奥 运这 十 六天我们 四个人 都在 北京 。 可量 化对象 ①奥运 这 十六天 ②我们 四个人 奥 运这 十 六天我们 每个 人都在 北 京 。 可量 化对象 ①奥运 这 十六 天 ②我们每 个人 奥 运期 间每 天我们 都在 北京 。 可量 化对 象 ①每 天 ②我们 奥 运期 间每天 小 张 、小王 、小 李和 我都在 北京 。 可 量化对 象 ①每 天 ②小张 、小王 、小
弱 特征 的可 量化 对象 存在 时 , “都 ”仍 然要选 择其 作 为量化 对象 。例 如 近 些年 , 他 都在 这 家公 司上班 。 例 中具 有 弱量 化性 的 “近 些年 ” , 在例 中却 成 了 “都 ”的指 向 目标 。按 照 , 的解 释 , 例 中的 “近些 年 ”应 该 又是个 强量 化成 分 。这 似乎说 明可选 对象 量化 特征 的强

2012年语言学前沿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

2012年语言学前沿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
语 言生 活 的情 怀 。 ( 北 京市语 言 学会 秘书 处)
2 0 1 3年 第 1期
Ne w Yor k: A c a de mi c Pr e s s .
Un g e r e r ,F .

H.J .S c h mi d . 2 0 0 1 . A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Co gn i t i v e Li n g u i s t i c s .Be i j i n g:F o r e i g n La n g u a g e
Gr i c e . 1 9 7 5 . Lo g i c a n d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I n P .C o l e& J .M o r g a n( e d s ) ,Sy n t a x・ a n d S e ma n t i c s 3:S p e e c h Ac t s .
侯学超 蒋
1 9 9 8 《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 , 北京 : 北京 大 学 出版 社 。
严 1 9 9 8 《 语用推 理与“ 都” 的句法/ 语义特 征》 , 《 现代外语 》 第 1期 。
吕叔 湘 主 编 1 9 8 0 《 现代汉语八百词 》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任海波 王丽香
Te a c hi n g a nd Re s e a r c h Pr e s s .
W u,J i a n x i n . 1 9 9 9 . Sy n t a x a n d S e ma n t i c s 0 f Qu a n t i fi c a t i o n i n Ch i n e s e .P h . D.d i s s e r t a t i o n,UM C P.

判断句中“S是V的O”句型分析——由“她是去年生的孩子”引起的反思

判断句中“S是V的O”句型分析——由“她是去年生的孩子”引起的反思

判断句中“是地”句型分析——由“她是去年生地孩子”引起地反思汉语言文学判断句中“是地”句型分析——由“她是去年生地孩子”引起地反思周媛媛摘要:本文将从“是地”句型成立地条件,分析前成分存在地意义.从“是地”和“是地”句型转换地条件以及“是地”句型地句子成分地分析这几个方面谈论“她是去年生地孩子”这个句子存在歧义地原因.关键词:判断句语义指向有界配价如何学好判断句一直是困扰留学生地问题,如何运用“是地”句型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地瓶颈.关于“是地”句型中“是”和“地”词性说法不一:“是”既可以是判断动词,也可以是语气副词;“地”既可以是结构助词,也可以是语气助词.熊仲儒()认为“是……地”中地“地”为语气词,“是”起强调作用,目地是确认对象.笔者对此持有不同地观点,认为“是地”句型中“地”并不是语气词,而是时态助词.下面将用句子成分分析理论和语义指向理论来探讨“是地”句型,并用配价理论来分析“她是去年生地孩子”这个句子存在歧义地原因.一、“是地”句型成立地条件分析“是地”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地经典句型,在各种语料中这类地句子数目很多.如:()他是去年生地孩子.()他是昨天买地苹果.()他是昨天出地医院.()这是上午写地汉字.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共同点.假设没有“是”后“”前地定语部分,看下面地句子是否成立?例如:()他是生地孩子.()他是买地苹果.()他是出地医院.()这是写地汉字.很明显,上面地句子只有例()是成立地.“是地”句型成立地条件是什么呢?下面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来分析“是地”句型成立地条件.(一)“”为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既可以用来指人,也可以用来指物.只有“”地语义能指向“”,这个句型才能成立.如:()这是生地孩子.()这是买地苹果.()这是出地医院.()这是写地汉字.(二)“”地语义必须指向“”()这是上个星期接地点滴.()这是昨天出地药房.例()和例()中地“”都是指示代词,“”地语义都指向“”,这两个句子为什么不成立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例()地“”是“接”,“”是“点滴”,“”显然不是“”地宾语,“”地语义不能指向“”.例()也是一样,“药房”不是“出”地宾语,“”地语义也不能指向“”.如果把例()地“”变成“打”,例()地“”变成“离开”,那么这两句话就是成立地.所以,“是地”句型成立地第二个条件是:“”必须能作“”地宾语.上面地两个例句可以改写成:();这是上个星期打地点滴.();这是昨天离开地药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是地”句型成立地条件有两个:“”是指示代词;“”地语义必须指向“”.(三)不考虑“”地词性,“”前必有其他成分存在现在我们不妨再看一下上面提到地几个例句:()他是去年生地孩子.()他是昨天买地苹果.()他是昨天出地医院.这个例句都属于“是地”式,它们都成立,但句中地“”并不是指示代词,只是在“”前多了一个状语,这些状语多为表示时间地过去时态.为什么多了一个定语以后,对主语“”地要求就降低了呢?这是下面我们要研究地内容.二、“是地”句型中前成分存在地意义“是地”中,“”前存在其他成分后,“是地”地成立,不用再考虑主语“”地词性.可见,这个成分很重要,对这个句子存在着“质”地改变.下面我们再重新分析一下这几个句子.()他是去年生地孩子.()他是昨天买地苹果.()他是昨天出地医院.从上述例句地语义不难看出,“是”不再是谓语,而“”才是真正地谓语.通过变换分析法,我们不妨对上面地句子作如下变换,即变成“是地”:()他是去年生孩子地.()他是昨天买苹果地.()他是昨天出医院地.通过变换分析,再结合沈家煊()对“有界”和“无界”地阐释:所谓“有界”,就是有一定地边界,有一定地范围;所谓“无界”,就是没有一定地边界,没有一定地范围.上面例句中“生孩子”“买苹果”“出医院”都应该是有一定范围和界限地,即是有界地,这就需要在“”前面加上一个状语,使之有界,句子才能成立.三、“是地”与“是地”句型转换条件分析通过上一章节地分析,判断句“是地”与“是地”这两个句型可以互相转换.什么样地“是地”地句型可以转换成“是地”句型呢?()这是昨天学习地桌子.()这是昨天学习桌子地.()这是上个星期住地朋友.()这是上个星期住朋友地.例()和例()显然是成立地,因为符合“是地”句型成立地条件,“”是指示代词,“”地语义指向,或者“”前还有其他成分修饰.为什么转换成“是地”这个句型后,例()和例()就不成立了呢?是哪些因素制约着判断句“是地”与“是地”这两个句型相互转换呢?制约着判断句“是地”与“是地”这两个句型相互转换地关键条件是:“”是“”地宾语(即:和可以搭配).“是地”与“是地”句型转换前后,“”地位置发生变化,即宾语“”提前,作动词“”地宾语,与动词“”构成动词词组作定语.因此,在满足“”是指示代词,或者不考虑“”地词性、””前必有其他成分修饰地条件后,还要求“”是“”地宾语.例()不能转换,是因为“学习”地宾语不能是“桌子”,我们不妨把宾语“桌子”改为“汉字”.()这是昨天学习地汉字.()这是昨天学习汉字地.上面地两个句子转换后都成立.例()也是同理,我们把宾语“朋友”换成“学校”.如:()这是上个星期住地学校.()这是上个星期住学校地.四、“是地”句型地句子成分及“是”地语义指向分析(一)“是地”句型地句子成分分析因为例()、()“”前都有其它成分存在,所以可以不考虑主语“”.上面地句子可以作如下变化:()他是昨天学习地汉字.()他是昨天学习汉字地.《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地”可以表示已然,某些句子地结尾用“地”表示已经发生.例()中地“地”表示地意义是已经发生,放在动词“学习”地后面,应该作为动态助词出现.所以例()地句子成分分析如下:主语他,谓语学习,宾语汉字,状语昨天.例()中地“地”有两种分析方法.第一种:“地”是结构助词,它地后面省略了宾语“人”,所以,句子地成分分析如下:主语他,谓语是,宾语人(已省略),定语学习汉字,状语昨天.第二种:“地”是语气助词,与“是”一起作为“是……地”强调句,对“昨天学习汉语”进行强调,其中“是”也可以省略.该句子地成分分析如下:主语他,谓语学习,宾语汉字,状语是昨天.(二)“是地”句型中“是”地语义指向分析语义指向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本文要研究地语义指向是狭义地语义指向,即:两个成分之间地“相关性”.该相关性是指句中地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词语或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地关系.①以例()为例,“是昨天”是作为状语存在地,“是”与“昨天”发生最直接地关系,所以语义指向为“昨天”;“是”地语义指向不能指向宾语“汉字”,因为“他是汉字”这句话是不成立地.例()根据上面第一种句子成分地分析方法,谓语“是”地语义必然指向宾语“人”;根据第二种句子成分地分析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是”地语义指向跟句子()地语义指向是一样地,都是指向“昨天”.五、“她是去年生地孩子”歧义原因分析沈家煊()在《中国语文》期刊中讨论了“她是去年生地孩子”这个歧义句地性质及生成方式,认为这种歧义句产生地原因是句子地杂糅,跟汉语地主观性有很大地关系.本文用配价理论两种方法来分析“他是去年生地孩子”歧义原因. 朱德熙()年概括并建立了关于“动词语+地”地“地”字结构指称地“歧义指数公式”即:.“”代表“动词语+地”地“地”字结构地歧义指数,“”代表动词地配价数,“”代表在动词语里出现地动词地配价成分地数目.如果,“”大于“”,那么这句话就是有歧义地.②根据这一公式,我们来分析“她是去年生地孩子”这句话中“地”字结构“生地”歧义指数,动词“生”地前后可以出现两个配价成分,例如:她生孩子.“她”和“孩子”都是动词“生”地配价成分,我们可以说“她生地是孩子”,或者“生孩子地是她”.而“她是去年生地孩子”这句话中,“生”地前后并没有出现配价成分,所以这句话地歧义指数,大于,是有歧义地.我们也可以用语义指向理论来分析“她是去年生地孩子”这个句子存在歧义地原因,这个句子地分析方法同例()是一样地,即“地”表示地语义已经发生,应放在动词“学习”地后面,应该作为动态助词出现.所以这句话地主语是“她”,谓语是“生”,宾语是“孩子”,状语是“去年”.这里地主语“她”地语义指向为“生”,即这句话地意思是“她生孩子”.这个句子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即:主语“她”,谓语“是”,宾语“孩”子,定语“去年生”.这里地主语“她”地语义指向为“是”,即这句话地意思是“她是孩子”.六、结语本文分析了判断句中“是地”句型成立地条件,即:“”为指示代词,“”地语义必须指向“”;如果不考虑“”地词性,那么“”前必有其他成分存在,这个成分一般为表示时间地过去时态.制约着判断句“是地”与“是地”这两个句型相互转换地关键条件是:“”是“”地宾语(即:“”和“”可以搭配).不同地句子成分分析法,“是”地性质不同,“是”为副词时,语义指向为“”前状语;“是”为动词时,语义指向为“”.本文还运用配价理论分析了“她是去年生地孩子”这句话存在歧义原因为:“生”为二价动词,而句子中与它搭配地直接句法成分均没出现,歧义指数大于,因而这句话存在歧义.(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面向对外汉语教学地现代汉语判断句研究”[],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汉语判断性事件地句法语义研究”.)注释:①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页.②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页.参考文献:[]沈家煊.“移位”还是“移情”——析“她是去年生地孩子”[].中国语文,,().[]熊仲儒.“是……地”地构件分析[].中国语文,,().[]沈家煊.“有界”和“无界”[].中国语文,,().[]屠爱萍.现代汉语判断性事件地句法语义分析[].语言文字应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增订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媛媛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19401627_“NP的VO”的构成及其语篇功能分析

219401627_“NP的VO”的构成及其语篇功能分析

2023年第2期No.22023华文教学与研究TCSOL Studies总第90期Sum No.90[收稿日期]2022-10-09[作者简介]方绪军,男,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电子邮箱:***************.cn 。

谭荣华,女,上海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及应用研究。

电子邮箱:****************.cn 。

1.引言现代汉语“NP 的VP ”结构(“这本书的出版”“他的来”之类)因其涉及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所谓向心结构难题、动词和名词分类、指称与陈述等方面问题,是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

关于该结构的构成,特别是该结构中的VP 性质,张伯江(1993)、陈庆汉(1996,2010)、詹卫东(1998)、李大勤(2003)、李翠(2015)、沈家煊(2016)、周国光(2016)等已有许多讨论,大家注意到该结构中的VP 有多种形式:有光杆动词,也有动词性短语(包括并列式、述宾式、状中式、述补式、连动式、兼语式等)。

从构式家族研究的角度看,我们有必要对VP 为不同结构类型的动词性短语的“NP 的VP ”结构作具体考察和分析(方绪军、刘华,2021)。

于慧(2006)对由状中式VP 构成的“NP 的VP ”做了专门考察,但总体上,我们对各种由不同结构类型VP 构成的“NP 的VP ”结构还缺乏清晰、充分的认识。

“NP 的VP ”中VP 具有指称性,这是共识。

沈家煊(2013)认为汉语句子的谓语成分也具有指称性。

照此论断,能做谓语的述宾式、状中式、述补式等动词性成分也都有指称性,这样,能作谓语的一般述宾式、状中式、述补式等动词性成分VP 就应该都能用来构成“NP 的VP ”结构。

但事实上,正如张伯江(1993)所指出,“NP 的VP ”结构中的VP 跟一般陈述句中作谓语的动词性成分还是有些不同,一个重要的区别是“NP 的VP ”中的VP 极少出现表示时体和情态的成分。

“谁”——疑问,虚指,还是任指?

“谁”——疑问,虚指,还是任指?

“谁”——疑问,虚指,还是任指?吴晶【摘要】“谁”仅有两种用法,一是疑问,一是虚指;所谓“谁”的任指用法实际上是虚指的“谁”同全称量化词融合的产物;“谁”的疑问用法只能在它作为句子焦点时才能实现;“谁”是天然的焦点,可是诸如句法、音系以及语用因素都可以动摇“谁”的焦点地位;句法因素是最有力的影响“谁”的释义的因素,音系次之,语用最次;音系因素在同语法因素共同作用时仅起到衬托、烘托的作用;句子的焦点获得重音,哪个成分动摇了焦点,哪个成分接替成为焦点,“谁”同全称量化词融合后,二者共同构成句子焦点,共同承载重音;在这个语法融合物的内部,全称量化词为句法中心.【期刊名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9)002【总页数】7页(P73-79)【关键词】谁;焦点;否定词;全称量化词;重音【作者】吴晶【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一、研究背景“谁”是汉语中的疑问代词,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可是翻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1980)[1]来查这个词,有这样几个解释:(1)a.疑问代词 b.虚指 c.任指(1)a 对于大家来说是很明了的,我们太熟悉这个词的日常疑问用法了,可是谈到b、c两句,大家开始会感觉一头雾水,其实我们也是经常用到的:(2)a.你是谁? b.没有谁来过。

c.谁都知道。

(2)是(1)各种用法的具体事例。

(2)a 中的“谁”是常见的疑问用法;(2)b中“谁”指某个人,身份不清楚,为虚指;(2)c“谁”为任意哪个人,具有全称性质,因此为任指用法。

传统语法学界,吕叔湘就曾经用“无定指称词”来描述“谁”及其他的非疑问场合下使用的疑问代词(“什么”“哪个”等疑问代词也被包括在内)[2]。

生成学派代表者黄正德(1982)[3]及之后的相关生成语言学研究者也都对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产生极大的兴趣。

袁毓林、刘彬对汉语疑问代词“谁”的虚指用法展开讨论[4],他们认为“谁”的虚指用法都是出现在否定句式当中。

再谈对“NP的VP”结构的认识

再谈对“NP的VP”结构的认识
-17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DP* DP 这本书][D,[ D 的][VP 出版]] 但这样的处理也存在不足之处,出现在该结构 中的“出版”丧失了一些动词性特征,比如后面不能 带“着、了、过”;但又不完全丧失,它还可以带宾语, 受副词修饰&如: (3 ) *这本书的出版了/着/过 (4) 这本书的出版过程 (5) 这本书的不出版 那么“的”后面的补足语“出版”到底应该被看 作是什么结构呢?传统语法学者认为偏正结构中 “的”字后面往往跟名词,为了解决VP的双重性提 出“名物化”或“名词化”,但这样会使汉语中出现大 量兼类的现象,违背语言简约性原则&同样的,在生 成语法的框架下,我们也主张“的”后面的成分为名 词,但不同的是,我们认为“出版”的词性没有发生 变化,而是被名词性功能范畴n扩展,投射为nP& 这样一来,“出版”的词性不会发生变化,又可以解 释“出版”的双重性&熊仲儒指出,短语和词都可以 通过零形式转化,这个零形式可以是功能范畴也可 以词汇范畴*23+,我们认为,这里的VP通过功能范畴 n扩展&熊仲儒也指出结构的核心功能范畴D选择 nP作为其补足语,并从两个方面来证明:一是英语 中的V -ing形式也同样存在双重性,说明VP可以 受到功能范畴n的扩展,两者的不同只在于汉语中 的n没有语音实现,英语中可以实现为ing;二是通 过对汉语中关系化小句的处理来说明在汉语 中关系化和话题化存在着不对应的情况*24+,如:
-16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刘肖莲:再谈对"NP的VP”结构的认识
语理论& 传统语法的中心词分析法认为,句法结构的
“核心”就是中心词,即在具有修饰与被修饰、限制 与被限制关系的句法结构中被修饰的成分或被限制 的成分&那么在“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作为中 心词就应该被看作“核心”,但当“出版”作为核心时 不得不面对短语结构的语法功能与中心词语法功能 不匹配的现象,违背了向心结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2月February2008第31卷第1期Vol.31No.1现代外语(季刊)ModernForeignLanguages(Quarterly)范围副词“都”的意义,据国内语法学界一般的看法,是表示“总括”。

如吕叔湘(1980:177)指出:“[都]表示总括全部。

除问话外,所总括的对象必须放在‘都’前。

……问话时总括的对象(疑问代词)放在‘都’后。

”吕先生的看法换成语义指向理论可重新表述为:“都”在陈述句中指向它前面的成分,在疑问句中指向它后面的成分。

但目前有些学者借助一些新的理论认为,“都”不能指向它后面的成分(蒋严1998;袁毓林2005a,2005b,2007;潘海华2006),即不能总括或量化右向关联成分。

“都”能不能关联右向成分与量化右向关联成分,这是个经验问题。

吕叔湘(1980)、马真(1983)等都认为“都”可以总括其后的成分。

实际上,袁毓林(2005a)在其注解中也有类似的暗示,见下文例(6-8)。

所以,本文准备在生成语法框架里重新探讨该问题:第一节拟从经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都”确实能够右向关联并量化其右向关联成分;第二节探讨右向关联动因,并论证右向关联成分具有焦点或话题特征;第三节将提供更多的证据,通过“都”的LF提升与关系化测试论证“都”及其关联成分的LF移位及“都”对其关联成分的量化。

1.“都”的右向关联马真(1983)认为,下面句子中“都”所总括的对象都在后,即下面划线部分。

蒋严(1998)也讨论了这些句子,认为:在语句表面层次上,“都”的作用对象不能在右边,只可能在它左边,但“都”的对象也可能不出现在语句的表面,而是居于预设之中,而预设本来就是隐而不现的。

(1)a.小李・都买呢子的衣服。

b.这几天你・都干了些什么?c.我・都通知他们了。

蒋严的理由是,(1a)中小李并没有把所有的呢子衣服买去,他只是买了其中的部分,但呢子衣服却是他所购买的衣服的全部。

据此,他认为(1a)有一个预设,比如“小李在某段时间中买了一些衣服/东西”,“都”就是作用于这个预设的,即“这些衣服都是呢子的”。

袁毓林(2005a,2007)接受蒋严的上述见解,也认为“都”约束的不是“呢子的衣服”。

跟蒋“都”的右向语义关联*安徽师范大学熊仲儒提要:“都”从经验上和理论上都能与其右侧的成分发生语义关联,并对其进行约束。

这种约束实际上就是量化,所以与“都”关联的成分不管是位于其左侧还是位于其右侧,都有“数”上的要求。

被“都”量化的右侧关联成分需具有焦点或话题特征,焦点特征使得关联成分或通过LF移位或通过算子成分统制“都”,话题特征使得关联成分的先行词在狭义句法中成分统制“都”。

它们使得右向关联成分跟左向关联成分一样都能以某种方式成分统制“都”,所以如果“都”能够约束左向关联成分,则也能约束右向关联成分。

文章还接受了Chomsky(1976)的看法,认为“都”不仅可以跟焦点也能跟话题一起进行LF移位,这种移位也使得“都”能够约束右向关联成分。

此外,本文还从隐性否定、歧义、语法性及关系化测试等方面提供了句法证据。

关键词:语义关联、约束、焦点特征、话题特征、LF移位[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05(2008)01-0013-13*本文的写作得到安徽省社科项目“虚词‘的’与皖西赣语中名词短语研究”(AHSK05-06D28)及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名词短语的生成句法学研究”(2006sk057)的资助。

本文修改得到《现代外语》编辑部及其审稿人的赐教。

谨致谢忱。

文责自负。

严稍微不同的是,他认为“都”约束的是复数性事件话题,如“买衣服”,而不是约束预设中的复数性对象,如“小李在某段时间中买了一些衣服/东西”中的“衣服”。

袁毓林提出如下的语义解释和理论处理方案,即将(1a)处理为一种说明性小句,如(2)。

(2)小李・都买呢子的衣服。

←〔买衣服〕小李〔每次〕・都买呢子的衣服。

(2)的箭头右侧显示(1a)的话题是上文或语境中的“买衣服”一类复数性事件,这使“都”约束的对象是先行话语或语境中隐含的复数性事件话题。

如果成功的话,则可增强理论的透明性,即通过将预设以话题的形式出现于语句的表面层次,起到化“隐而不现”为“显而可视”的作用。

潘海华(2006)则从三分结构的语义表达式角度,化“隐而不现”为“显而可视”。

例如:(3)Dou[小李买x][x=呢子的衣服]这个三分结构表示: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小李买的x”中的一员,那么,x就是呢子的衣服。

这个语义表达式跟蒋严的语感一致,其中“小李买x”实际上就是(1)的预设,Dou也是作用于这个预设的,即“都”约束预设中的焦点变量。

跟蒋严不同的是,他认为可以不必假设表达句子预设的空语类。

潘海华认为,“都”在右向关联时,只能约束焦点变量,不能约束焦点本身引出的变量,即不能约束右向关联短语直接引出的变量。

如:(4)a.他都喜欢吃什么?b.Douy[他喜欢吃y]Qx[y=x&Thing(x)]潘海华特别强调,“[(4b)中]‘都’约束的是由焦点引出的变量,而不是疑问短语‘什么’本身引出的”。

其语义表达式也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都”约束的是变量y,而Q约束的是x,y是焦点引出的变量,x是“什么”引出的变量x。

潘海华区分关联与约束1,他认为“都”左向关联时,约束左向关联短语直接引出的变量。

按Lee(1986)的看法,这种约束实际上就是量化。

我们也认同这种看法。

如:(5)a.张三的两个孩子・都毕业了。

*张三的一个孩子・都毕业了。

b.那本书他・都看完了。

*那本书他・都借到了。

Lee(1986:12-31)指出,“都”必须量化其左侧的复数性成分。

袁毓林(2005a)也指出,“都”跟左侧名词短语“在数方面[也]有强制性的选择限制关系”。

如果潘海华的关联与约束的区分正确的话,即“右向关联则只有关联,没有约束”,则意味着“都”不能约束其右向关联成分,也就不能量化其右向关联成分。

问题是如何解释以下现象:(6)a.你读过哪本书?~b.*你・都读过哪本书?(7)a.你读过哪些书?~b.你・都读过哪些书?(8)a.你读过什么书?~b.你・都读过什么书?袁毓林(2005a)观察到:“从(6b)可以看出,‘都’跟Wh-P在数方面有强制性的选择限制关系。

(8a)中的‘什么书’的预设可以是单数的,也可以是复数的;但是,(8b)中的‘什么书’的预设只能是复数的,不能是单数的。

”这种“在数方面有强制性的选择限制关系”跟(5)类似。

如果左向关联的成分受“都”约束,则没有理由认为右向关联的成分不受“都”约束。

如果左向与右向关联成分都受约束的话,则“关联”与“约束”没有区分的必要。

在我们看来,“关联”就是“约束”,对量词而言,这种约束也就是量化。

(6-8)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说明“都”既可以量化左侧关联成分,1潘海华(2006:180)说:“左向关联,既有关联,也包括约束,但是,右向关联则只有关联,没有约束,更准确地说,‘都’只能约束左向关联短语直接引出的变量,但不能约束右向关联短语直接引出的变量。

”其语义表达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这点:a.什么他都喜欢吃。

Dou[x∈A][他喜欢吃x]b.他都喜欢吃什么?。

Douy[他喜欢吃y]Qx[y=x&thing(x)]a中“都”约束集合A的变量x,该变量是由“什么”直接引出的;b中“都”约束量化域中“他喜欢吃y”中的y,“什么”引出的变量x由疑问算子Q约束。

本文则认为右向关联与左向关联一样都有约束。

“都”的右向语义关联14熊仲儒15又可以量化右侧关联成分,更重要的是,这也说明“都”确实可以跟右侧成分发生语义关联。

因为,同样都是“在数方面有强制性的选择限制关系”,如果认为陈述句(5)中的“都”可以左向语义关联的话,则没有理由认为疑问句(6-8)中的“都”不可以右向语义关联2。

袁毓林(2005a)的研究是以蒋严(1998)为基础的。

既然蒋严证明了“都”并不能“指向”谓词后面的疑问代词,所以袁毓林认为,其任务就是解释“都”为什么不能约束疑问短语。

这种任务定位应该是正确的,但关键是首先要回答:如果“都”不约束其右向关联成分,那为什么它又对其右向关联成分有“数”的要求。

实际上,袁毓林也认为(6-8)中“都”与其右向关联成分具有算子与变量的关系,如“‘都’在(6-8)中的语义作用远远不止是强调;并且,‘都’的出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从理论上说,‘都’这种指向成分和其目标性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算子和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算子的出现是强制性的;否则,变量性成分将得不到约束,语义解释将无从进行。

”换句话说,袁毓林在批评董秀芳的“强调”说时,实际上也肯定了“都”有右向关联作用,并且能够对其右向关联成分进行约束3。

袁毓林(2005b)在否定“都”为全称量词与分配算子时都采用了“禁止双重约束原则”(bijectionprinciple)4,即要求“一个变量不能被两个算子约束”。

如他在否定“都”为全称量词时给出的理由是,“从逻辑的观点看,当一个自由变量(freevariable)被一个算子约束以后,就变成约束变量(boundvariable)了;按理说,约束变量不能再受算子约束,至少不能受同一类算子重复约束。

否则,就会违反禁止双重约束原则(bijectionprinciple,即一个变量不能被两个算子约束)。

可见,全称量词的比附还是失之牵强”。

在否定“都”为分配算子时给出的理由是,“如果‘都’也是分配性量词,那么势必会造成相同性质的量词重复约束一个变量,或者说是分配算子‘都’约束一个已经受分配性算子约束的约束变量。

显然,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后来,袁毓林(2005a)接受黄瓒辉的建议,在解释“都”不能约束疑问短语时,他提出的理由是:疑问代词的算子性质,使得它不能再受“都”等其他算子的约束;否则,就会造成算子约束算子的局面,从而违反“算子只能约束变量”(特别是自由变量)的原则。

在文献上,倒都存在这两种违反,如:(9)a.Johneven1only2drink[[water]F1]F2b.Johneven1[only2]F1drink[water]F22“都”在数方面有强制性的选择限制关系,或由其左侧的成分或由其右侧的成分满足该要求。

例如:a.你们都读过哪本书?b.*你都读过哪本书?c.你都读过哪些书?a中的“你们”与c中的“哪些书”都能满足“都”的量化要求,而b中没有任何成分能满足“都”的量化要求,所以会出现a、c与b在语法性上的差异。

这也说明含“都”的问句,其提问域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这种句子是否合法关键在于“都”的要求能否获得满足。

3袁毓林(2005b)首先评论关于“都”的四种理论:全称量词、分配算子、存在量词和加合算子;然后,说明“都”主要的语义功能是加合性,即对一组最小事件进行加合操作,从而表示一个复数性的事件;至于“都”字句的总括性意义和分配性意义,都是由“都”的加合性语义功能造成的附带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