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工作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病区抢救工作制度

病区抢救工作制度

病区抢救工作制度一、总则病区抢救工作制度是为了提高病区抢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的。

本制度适用于病区内进行的各种抢救工作,包括急症患者的救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等。

二、组织管理1. 病区应当设立抢救组织机构,明确抢救工作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病区抢救工作。

2. 病区抢救组织机构应当制定抢救工作应急预案,组织定期培训和演练,提高抢救工作能力。

3. 病区抢救组织机构应当建立抢救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医护人员在抢救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三、抢救工作流程1. 病情监测:医护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2. 紧急救治: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时,立即启动抢救工作应急预案,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

3. 病情评估: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定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案。

4. 抢救记录: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做好抢救记录,包括病情变化、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等,以便后续治疗和评估。

5. 后续治疗:抢救成功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后续治疗计划,继续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

四、抢救设备和管理1. 病区应当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药品等,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2. 病区抢救设备应当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3. 病区应当设立抢救药品管理制度,明确药品种类、数量、存放要求等,保证抢救药品的供应和使用。

五、抢救工作培训和考核1. 病区应当定期组织抢救工作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抢救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2. 病区应当开展抢救工作考核,评估医护人员的抢救工作水平和能力。

3. 医护人员应当积极参加抢救工作培训和考核,提高自身抢救工作能力。

六、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1. 病区应当建立抢救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定期对抢救工作进行评估和分析。

2. 病区应当根据抢救工作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抢救工作流程和措施,持续改进抢救工作。

急诊抢救制度和急诊抢救程序以及急诊会诊实施办法

急诊抢救制度和急诊抢救程序以及急诊会诊实施办法
14.2费用管理措施
(1)建立急诊抢救费用标准,规范收费行为。
(2)加强对急诊抢救费用的审核和监督,防止乱收费现象。
(3)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救助渠道,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15.急诊抢救教育与培训
15.1教育与培训原则
(1)将急诊抢救教育与培训纳入医院常态化工作,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抢救能力。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
(2)实行持续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定期对抢救质量进行评价,推动质量持续改进。
16.2质量控制措施
(1)制定急诊抢救质量控制标准,为评价提供依据。
(2)通过内部审查和外部评估,对急诊抢救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3)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医护人员提高抢救质量。
17.急诊抢救经验总结与分享
(1)接到急诊患者后,医护人员立即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抢救级别。
(2)根据患者病情,启动相应的抢救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参与抢救。
(3)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抢救结束后,及时整理抢救记录,总结经验教训。
1.3抢救设备与药品管理
(1)抢救设备应保持完好,定期检查、维护,确保随时投入使用。
急诊抢救制度和急诊抢救程序以及急诊会诊实施办法是确保医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救治患者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急诊抢救制度、程序、资源配置、质量管理、安全监督、伦理法律、持续改进、团队建设、流程优化、心理支持、费用管理、教育与培训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构建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急诊抢救体系。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同时提升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2)按照预案进行抢救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一、总则(一)为规范和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高抢救水平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法、急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活动,以及其他有条件和能力的单位、个人参与急救工作的情况。

(三)院前医疗急救应以社会公益为宗旨,尽可能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

应当遵循科学救治原则,注意安全、防止病情恶化、保护患者隐私权和人身安全。

二、技术要求(一)医护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相应执业资格证书,能够熟练运用院前医疗急救器械和设备,并能进行合理用药和严格的医学观察。

(二)院前医疗急救器械和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检修、维护、保养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和制度执行。

(三)院前医疗急救车辆应当具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持通畅的通信、导航、监控等系统,确保运行安全和稳定性。

(四)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有完善的急救流程、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预案,并能够针对不同的急救情况进行有效的应对。

三、急救流程(一)接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24小时值班机制,听取报警人报案的信息,确认急救需要,并派遣医疗救护人员前往现场。

(二)现场急救和转运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应当进行简要的初步诊断和处理,确定疑似诊断,并进行转运。

急救车辆应当保证到达现场的时间和路线最短,尽可能减少转运过程中的病情恶化和安全风险。

(三)院内救治急救车辆到达医疗机构后,应当及时移交患者,并与医院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配合,按照规定的急救流程进行救治。

医院应当建立合理的急诊医疗系统和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机制,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有效性和效率。

四、管理要求(一)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体系和医疗事故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人、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并进行相关记录和统计工作。

(二)医护人员应当关注患者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严格执行专业操作规程和道德要求,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考核。

核心制度护理抢救工作制度

核心制度护理抢救工作制度

核心制度:护理抢救工作制度一、目的护理抢救工作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护理抢救工作流程,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迅速、有效的急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护理人员及相关职能科室在急救和抢救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

三、抢救组织管理1. 成立抢救组织:医院应成立抢救组织,包括抢救领导小组、抢救指挥部和抢救小组。

抢救领导小组由院长、业务副院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及临床专家组成,负责全院抢救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抢救指挥部设在各临床科室,由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负责本科室的抢救工作。

抢救小组由具有丰富抢救经验的医师和护士组成,负责具体的抢救工作。

2. 抢救人员培训:定期对抢救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抢救技能和应急能力。

抢救人员应熟悉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抢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

3. 抢救设备及药品管理:抢救设备应保持性能良好,抢救药品应保持充足,并定期检查、维护、演练。

抢救药品分为基数药品和临时备用药品,基数药品应按照规定的品种、规格、剂量储备,临时备用药品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限制使用。

四、抢救工作流程1. 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护士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启动抢救程序。

2. 医生到达现场后,立即进行诊断和评估,确定抢救方案,护士执行医生下达的抢救医嘱。

3. 抢救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药物、设备、器材准确无误。

4. 抢救完毕后,护士应及时记录抢救过程,包括患者病情变化、抢救措施及效果,并向医生汇报。

5. 抢救失败或患者死亡后,护士应配合医生进行尸检和死亡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五、抢救工作协调与配合1. 抢救工作涉及多个科室时,各科室应相互协调,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抢救过程中,各科室应密切配合,做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

3. 抢救完毕后,各科室应共同总结抢救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

六、抢救工作考核与评价1. 医院应定期对抢救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包括抢救组织建设、抢救流程、抢救设备及药品管理、抢救成功率等方面。

抢救工作工作制度

抢救工作工作制度

抢救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我院抢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院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的抢救工作。

三、组织管理1. 抢救工作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重大抢救需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并立即呈报院领导,涉及法律规定,要报告有关部门。

2. 抢救室(科)应当设立,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其他科室不得占用抢救室。

3. 抢救物品、器械、敷料等应齐全完备,定人保管,定位储存,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四、工作流程1. 抢救时,医护人员应立即到位,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程序进行工作。

2.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填写患者护理记录单,记录资料完整、准确。

3. 严格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正确执行医嘱,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来不及记录的于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4. 抢救结束后,及时清理各种物品并进行初步处理、登记。

五、人员培训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其抢救意识和抢救水平。

2. 参加抢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确保抢救的顺利进行。

六、质量控制1. 抢救工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2. 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3. 无菌物品须注明消毒日期,超过一周重新灭菌。

4. 抢救室(科)应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

七、环境管理1. 抢救室(科)应保持干净、整洁,环境安静,以便于抢救工作的进行。

2. 抢救室(科)内禁止吸烟,禁止使用明火。

八、其他1. 抢救时,对危急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2. 抢救过程中,应及时与患者家庭及单位联系。

3. 每次抢救病员完毕后,要做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以不断提高抢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九、制度的监督与执行1. 本制度由医院护理部负责解释和监督执行。

抢救与急救措施制度

抢救与急救措施制度

抢救与急救措施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确保医院在抢救和急救过程中能够高效、科学地进行操作,供应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患生命和健康的损失。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全部工作人员,包含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行政人员等。

3. 抢救与急救组织3.1 抢救组织1.医院设立特地的抢救组织,由院长、副院长和相关医疗部门负责人构成,负责订立抢救工作计划和紧急处理措施。

2.抢救组织应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抢救问题并提出改进看法。

3.2 急救组织1.医院设立特地的急救组织,由专业急救人员构成,负责执行急救任务。

2.急救组织应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急救技能和应对紧急情况的本领。

4. 急救设施与器材4.1 急救设施1.医院在合适的位置布置急救设施,包含急救室、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等,确保及时救治。

2.急救设施应保持干净、乾净,设立醒目的急救指示标志。

4.2 急救器材1.医院应配备基本的急救器材,包含呼吸道通畅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氧气供应设备等。

2.急救器材应定期检查、维护,保证其完好可靠;有损坏或失效的器材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3.医院应订立急救器材的借用和归还制度,确保器材的有效利用和保管。

5. 抢救与急救培训5.1 培训内容1.医院应定期组织抢救与急救知识的培训,包含基础急救知识和专业抢救技能的学习。

2.培训内容如下:–基础急救知识:包含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基本急救技能。

–专业抢救技能:针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抢救技能培训,包含抢救溺水、窒息、中毒、电击等紧急情况。

5.2 培训对象医院全部工作人员均应参加抢救与急救培训,其中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应具备更高的培训要求。

5.3 培训评估医院应定期对参加抢救与急救培训的人员进行评估,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6. 抢救与急救流程6.1 抢救流程1.发现病患需要抢救时,立刻呼叫抢救人员,并报告抢救组织。

2.抢救人员立刻前往现场进行抢救,在抢救过程中应依照抢救工作计划进行操作。

病抢救工作制度

病抢救工作制度

医院抢救工作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院抢救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基本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紧急情况下的患者抢救工作。

三、抢救组织管理1. 医院设立抢救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抢救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领导小组成员由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等相关人员组成。

2. 各临床科室设立抢救小组,负责本科室抢救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抢救小组成员由科室医护人员组成。

3. 抢救工作应当严格执行抢救预案和抢救程序,确保抢救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四、抢救工作流程1. 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时,立即启动抢救程序。

医生、护士立即到位,分工合作,进行紧急处理。

2. 医生负责诊断和治疗,护士负责执行医嘱、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3. 抢救过程中,医生应当立即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和抢救措施,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4. 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当向患者家属解释抢救结果和后续治疗方案,护士负责整理抢救记录。

5. 抢救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和医务科报告,并由科室负责人向抢救领导小组汇报。

五、抢救药品和设备管理1. 抢救药品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定品种、定位置、定管理人、定使用期限。

抢救药品不得随意更换或挪用,确保抢救时能迅速取用。

2. 抢救设备应保持功能完好,定期检查、维护、消毒。

设备使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保证下次使用时处于良好状态。

3. 抢救器械应定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消毒,保证器械处于良好状态。

六、抢救记录1. 抢救过程中,护士应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包括患者病情、使用药物、剂量、效果等,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抢救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字迹清楚,不得随意涂改。

3. 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当及时补写医嘱,护士应当及时记录执行情况。

七、培训和演练1. 医院定期组织抢救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抢救意识和能力。

2018抢救工作制度

2018抢救工作制度

抢救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抢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抢救工作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急诊科、抢救室等涉及抢救工作的部门。

三、抢救组织管理1. 成立抢救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等担任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抢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设立抢救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抢救工作的管理和协调。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由医务科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3. 各临床科室、急诊科、抢救室应设立抢救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组长,医生、护士担任成员。

抢救小组负责本科室抢救工作的组织实施。

四、抢救工作流程1. 病情观察(1)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科主任或值班医生。

(2)对疑似急性发作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抢救准备。

2. 紧急处置(1)医生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初步判断,确定抢救措施,并通知护士。

(2)护士立即准备抢救药品、设备和器械,并通知其他医护人员到位。

3. 抢救实施(1)医护人员按照抢救预案和医嘱,迅速、准确地执行抢救措施。

(2)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做到分工明确、动作协调。

(3)抢救过程中,护士应做好用药、输液、吸氧、心电监护等各项记录。

4. 病情评估(1)抢救结束后,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继续观察或转科治疗。

(2)护士对抢救过程中使用的药品、设备和器械进行清点和交接。

5. 抢救记录(1)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好抢救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抢救时间、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等。

(2)抢救结束后,医护人员及时整理抢救记录,交护理部存档。

五、抢救药品、设备和器械管理1. 抢救药品(1)抢救药品应定点放置,标识清楚,保证供应。

(2)抢救药品应定期检查、定期更换,确保药品质量。

抢救与复苏管理制度

抢救与复苏管理制度

抢救与复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提高医院的抢救与复苏工作质量,确保病人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及时救治,保障医院医疗安全和病人生命安全,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进行抢救与复苏工作时必需遵守。

第三章抢救与复苏组织机构1.医院设立抢救与复苏中心,由专职抢救与复苏医生领导,抢救与复苏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构成。

2.抢救与复苏中心应具备必需的抢救与复苏设备和药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医院应每年定期组织抢救与复苏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抢救与复苏技能和知识水平。

第四章抢救与复苏流程1.病人的家属或医务人员发现病人显现紧急情况时,应立刻呼叫抢救与复苏中心。

2.抢救与复苏中心接到呼叫后,应立刻派遣抢救与复苏医生和护士前往现场,同时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和护士参加抢救工作。

3.抢救与复苏医生和护士应快速到达现场,评估病人病情,推断是否需要立刻进行抢救操作。

4.假如需要立刻进行抢救操作,抢救与复苏医生应依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操作,抢救与复苏护士搭配医生完成各项抢救措施。

5.假如病情不紧急,需转移至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进行进一步救治,抢救与复苏医生应尽快布置转运,确保病人安全。

6.抢救结束后,医生和护士应对抢救过程进行记录,并将抢救与复苏中心及时通知病情。

第五章抢救与复苏设备维护1.抢救与复苏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2.抢救与复苏设备故障时,抢救与复苏中心应及时报修,确保设备的及时修复。

3.抢救与复苏设备的使用人员应进行培训,掌握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第六章医务人员责任和义务1.医务人员在医院抢救与复苏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医疗纪律,听从抢救与复苏中心的指挥和调度。

2.医务人员应具备抢救与复苏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绝提升自身抢救与复苏水平。

3.医务人员在抢救与复苏工作中应自动搭配团队合作,乐观参加抢救操作。

4.医务人员应保护病人隐私,对抢救过程中的紧要信息进行保密,并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病人隐私。

卫生院抢救管理制度

卫生院抢救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卫生院抢救工作管理,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急诊急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临床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

三、抢救组织与职责1. 抢救组织设立抢救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抢救职责(1)抢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抢救工作,确保抢救工作有序进行。

(2)医务科负责制定抢救工作流程,组织抢救培训和演练。

(3)护理部负责组织实施抢救工作,确保抢救措施到位。

(4)药剂科负责提供抢救药品和器材,确保抢救药品和器材的充足和及时供应。

(5)检验科负责提供抢救所需的检验项目和结果。

四、抢救流程1. 抢救启动(1)接到患者病情危急报告后,立即启动抢救程序。

(2)立即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2. 抢救措施(1)迅速评估患者病情,明确抢救重点。

(2)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抗休克、止血、气管插管等。

(3)及时向抢救领导小组报告抢救情况。

3. 抢救记录(1)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包括患者病情、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等。

(2)抢救记录应由抢救负责人签字确认。

4. 抢救结束(1)抢救结束后,及时向抢救领导小组报告抢救结果。

(2)对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五、抢救药品和器材管理1. 药品管理(1)抢救药品由药剂科负责采购、储存、分发。

(2)抢救药品实行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确保药品质量。

2. 器材管理(1)抢救器材由医务科负责采购、储存、分发。

(2)抢救器材实行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确保器材完好。

六、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抢救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抢救技能。

2. 定期开展抢救演练,检验抢救流程和人员配合。

3. 对培训、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及时改进。

七、监督与考核1. 抢救领导小组负责对抢救工作进行监督。

抢救工作制度范本(2篇)

抢救工作制度范本(2篇)

抢救工作制度范本1.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各就各位,服从指挥,迅速准确地完成抢救任务,在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2.抢救危重患者,应由现场最高技术职务者指挥。

如遇抢救困难,应立即向上级医师汇报,由上级医师直接到场参与抢救。

必要时门诊部主任。

3.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应先组织抢救后办手续,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发绀及呼吸困难者立即吸氧,体温>39.5℃立即予化学冰袋冷敷;呼吸、心脏骤停者立即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注射呼吸兴奋剂、强心剂及心电监护等措施,必要时请麻醉科医师会诊行气管内插管;昏迷患者视病情需要予以导尿。

4.需专科参与抢救时,应立即有关科室人员会诊,被邀请人员必须随叫随到。

5.需要B超、____线等特殊检查时,由医护人员陪送或通知有关科室到急诊室检查。

6.如遇同一地点三人以上传染病患者、食物中毒、刑事案件或需要组织多方人员抢救的病例时,应及时向门诊部主任报告,由门诊部主任向医疗科汇报。

7.凡经抢救的患者,应有详细的抢救记录。

对抢救、治疗的医嘱,医护人员均应签字。

对危重患者应向其家属交代病情,并填写病危通知书,交送家属,同时让家属在抢救记录单上签字。

8.医师视病情决定住院、留观或转院。

9.送住院部前应与接收的相关科室联系好,并将途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由医师、护士陪送入院,向病房医师交代病情和治疗经过。

抢救工作制度范本(2)一、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抢救工作,提高抢救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工作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所有抢救工作人员。

三、工作要求1. 抢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抢救操作步骤,严格遵守抢救操作规范。

2. 抢救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工作压力和紧张环境带来的影响。

3. 抢救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提高自身抢救能力和水平。

四、组织机构1. 设立抢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抢救工作。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24一、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

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或本科听班人员。

特殊患者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患者应及时报请医务部、护理部和分管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二、各科室接到抢救急会诊通知,应由主治医师资格及以上人员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工作,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如因其他医疗工作需要无法及时会诊,应由住院总医师或者值班医师先到达现场参加抢救,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延误抢救。

同时将情况向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在其他医疗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到达现场,指导抢救工作。

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严防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四、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

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医师应及时补开医嘱。

五、抢救过程应由责任医师及时、详实、准确记录,抢救过程中来不及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记。

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

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七、安排有权威的专门人员及时向患者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

涉及到医疗纠纷及法律法规的,应及时报医务部、护理部等相应部门。

八、需跨科抢救的危重患者,原则上由医务部或分管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工作者。

九、抢救工作期间,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或推迟,总务后勤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供应。

抢救工作制度细则

抢救工作制度细则

抢救工作制度细则一、目的为了提高我院急诊抢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基本规范》等相关法规,特制定本抢救工作制度细则。

二、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我院急诊科及临床各科室在抢救患者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三、组织架构1. 成立抢救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急诊科主任为成员。

2. 设立抢救工作指挥部,由急诊科主任担任指挥长,抢救组成员为成员。

3. 抢救工作指挥部下设抢救组,负责具体抢救工作。

抢救组成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及相关人员。

四、抢救工作流程1. 急诊就诊(1)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护士立即进行预检分诊,判断病情危急程度,给予相应编号,并立即通知医生。

(2)医生接到通知后,立即前往急诊科进行救治。

2. 病情评估(1)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快速的病情评估,确定抢救级别。

(2)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制定抢救方案,并向护士下达医嘱。

3. 抢救措施(1)护士接到医嘱后,立即执行,准备抢救药品、器材。

(2)医生、护士、技师等抢救组成员密切配合,按照抢救方案进行救治。

(3)在抢救过程中,医生应当向患者或家属说明病情及抢救措施,取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4. 病情监测(1)抢救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2)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抢救措施。

5. 抢救记录(1)护士准确记录抢救过程,包括病情变化、医嘱执行情况、用药效果等。

(2)抢救结束后,医生、护士签字确认抢救记录。

6. 病情稳定及转归(1)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病情及后续治疗方案。

(2)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转至其他科室继续治疗或出院。

五、抢救工作制度1. 抢救药品和器材管理(1)抢救药品和器材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定品种、定位置、定责任人、定期检查。

(2)抢救药品和器材不得随意挪用或外借,保持处于备用状态。

2. 抢救人员培训(1)定期对抢救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抢救意识和水平。

描述抢救工作制度

描述抢救工作制度

抢救工作制度是为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医疗机构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抢救工作,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抢救工作制度:抢救组织、抢救器材和药品管理、抢救技术培训、抢救过程管理、抢救记录和后续处理。

一、抢救组织1. 各级抢救组织:医疗机构应设立抢救组织,包括科室内抢救小组、科室抢救团队和全院抢救指挥部。

各级抢救组织应由具有临床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和护士组成,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抢救工作。

2. 抢救职责:各级抢救组织成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合作,确保抢救工作有序进行。

医师负责诊断、制定抢救方案、下达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医嘱、监测患者病情、实施抢救措施。

3. 抢救协作:抢救工作时,各科室之间应密切协作,资源共享,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抢救器材和药品管理1. 抢救器材:抢救器材包括急救药品、急救设备和其他必要的抢救物品。

医疗机构应确保抢救器材齐全、完好,处于应急状态。

2. 抢救药品:抢救药品应做到“五定”(定种类、定数量、定位置、定管理人、定期检查),保证药品不过期、不变质、不失效。

3. 抢救物品管理:抢救物品应实行“四定”(定种类、定位置、定数量、定管理人)和“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管理,确保抢救物品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4. 抢救物品交接:抢救物品应实行班班交接,确保账物相符。

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三、抢救技术培训1. 抢救技术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技术培训,提高其抢救意识和抢救水平。

培训内容应包括抢救流程、抢救药物使用、抢救设备操作等。

2. 抢救技术考核: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技术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

四、抢救过程管理1. 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 医嘱执行: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抢救药物和措施及时实施。

急危重患者救治管理办法

急危重患者救治管理办法

急危重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做好急危重患者的诊疗处置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做好急危重患者的诊疗处置工作,是重要的基础性医疗工作,反映科室的诊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及科室之间的协作精神,各级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执行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急诊、门诊、住院部急危重患者的诊疗处置工作。

第三条病危是指病情急危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病情状况。

病重是指病情严重,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病情急危重程度未达到病危的病情状况。

第四条急危重患者范围:根据我院或科室常见疾病谱情况来确定,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患者等。

1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未明,根据其症状的诊疗流程,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

2.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明确,根据诊疗规范,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如有明确治疗时间窗的疾病。

3.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

4.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

5.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

第五条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积极主动,听从指挥,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协作,避免忙乱,不得相互指责、埋怨。

应做到一科抢救,多科支援,一科主持,多科参与。

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接到报告后须立即到场组织指挥并参加抢救。

紧急情况下,值班医生或在场医护人员应立即抢救,应同时报告上级医师到场组织指挥抢救工作。

上级医师未到场前,值班医师或在场的医护人员须按复苏抢救基本原则迅速果断进行处理,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电除颤、心外按压、气管插管、测生命体征等。

抢救理工作制度内容

抢救理工作制度内容

抢救工作制度一、总则抢救工作是医院临床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规范抢救工作流程,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各临床科室应设立抢救组织,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遇重大抢救需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并立即呈报医务处、护理部,同时上报院领导。

涉及法律规定,要报告有关部门。

2. 抢救室专为抢救病员设置,其他情景一般不得占用。

抢救室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保证其功能完好,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三、抢救物品管理1. 一切抢救品、物品、器械、敷料力求齐全完备,定人保管,定位储存,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2. 抢救物品、器械使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3. 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

4. 无菌物品须注明消毒日期,超过一周重新灭菌。

5. 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四、抢救工作流程1. 各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抢救技术和抢救用药,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2. 参加抢救人员应全力以赴、分工明细、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处置正确无误。

3. 若遇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在通知医生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测量生命体征,实施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措施。

4. 对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搬动,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实施特别护理,及时评价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

5. 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种类要进行详细交接。

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加以复核。

五、抢救后工作1. 每次抢救病员完毕后,要做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分析抢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抢救水平。

2. 及时与病人家庭及单位联系,了解病人病情和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整理抢救记录,包括病情变化、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等,及时归档,以便查阅和总结。

危重症救治规章制度

危重症救治规章制度

危重症救治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危重症患者指病情危重、生命垂危或疾病危重,需要立即治疗和抢救的患者。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团队,包括负责医生、护士、药师等医疗人员。

第四条危重症患者应当实行临床路径管理,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步骤进行治疗和抢救。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危重症患者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

第六条危重症患者救治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危重症患者救治档案,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效果等信息。

第九条危重症患者救治应当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工作,保持透明和尊重,协助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进展。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危重症患者救治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章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危重症患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救治。

第十二条危重症患者应当第一时间得到评估,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紧急性。

第十三条危重症患者应当立即开始必要的治疗和抢救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输液等。

第十四条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应当及时进行病情观察和监测,对病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十五条危重症患者救治应当坚持多学科综合治疗,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

第十六条危重症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当及时进行病情评估和转归判断,确定后续治疗和康复计划。

第十七条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应当及时记录和归档,确保患者的治疗信息完整和可追溯。

第十八条危重症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第三章危重症患者救治要求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抢救室的工作制度范本

抢救室的工作制度范本

抢救室的工作制度范本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工作制度主要针对抢救室的工作流程和职责进行规范,旨在确保抢救室工作的高效性、安全性和专业水平。

适用范围为医疗机构的抢救室。

二、工作制度1. 24小时值班制抢救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随时能够应对急救患者的到来。

每个班次由一名主治医师、一名护士长和两名护士组成。

2. 协调工作抢救室的主治医师负责协调工作,包括分配任务、指导护士、监督抢救过程等。

护士长负责护士的管理和组织护理工作。

3. 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抢救室必须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定期检查和维护。

护士长负责设备和药品的采购、配送和消耗的监控。

4. 患者接诊和评估抢救室负责接收急救患者并进行初步评估,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治疗。

主治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5. 抢救过程记录抢救室需详细记录每位急救患者的抢救过程,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接诊时间、抢救措施和治疗效果等,并在患者出院后归档保存。

6. 技能培训和持续教育抢救室的医务人员必须定期参加急救技能培训和持续教育,以保持专业水平和应对各种急救情况的能力。

7. 队伍协作抢救室的医务人员需保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确保每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抢救和治疗。

8. 安全和卫生抢救室必须保持清洁、整洁,并且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

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安全和患者安全。

9. 突发事件处置抢救室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包括灾害性事件、传染病疫情等,通过定期演练和训练,确保能够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10. 急救质量监控抢救室需建立急救质量监控机制,包括定期对抢救室工作进行评估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三、职责和工作流程1. 主治医师职责1.1 制定抢救室急救工作规范和流程;1.2 协调并指导护士进行急救工作;1.3 对每位急救患者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1.4 监督抢救过程和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1.5 定期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评估。

室抢救工作制度

室抢救工作制度

室抢救工作制度一、总则室抢救工作制度是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规范抢救流程,提高医护人员抢救能力和效率而制定的。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的抢救工作。

二、抢救组织与管理1. 各级医疗机构应设立抢救组织,明确抢救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抢救工作。

2. 抢救组织应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的医护人员组成,并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疗机构条件,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

3.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抢救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抢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

4. 抢救工作应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和流程,确保抢救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三、抢救药品和设备管理1. 抢救药品应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配置,保证品种、规格、数量齐全,并定期检查、更换。

2. 抢救药品应存放在专用柜内,由专人管理,确保药品干燥、避光、防潮、冷藏等条件。

3. 抢救设备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定期检查、维护、消毒,确保设备功能正常。

4. 抢救设备应放置在便于获取的位置,并有明显的标识,避免随意移动和占用。

四、抢救流程与操作规范1. 医护人员接到抢救通知后,应立即到位,按照抢救预案和操作规范进行抢救。

2. 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抢救措施落实到位。

3. 抢救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并向抢救负责人报告。

4. 抢救结束后,医护人员应进行现场点评和总结,分析抢救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抢救水平。

五、抢救记录与报告1. 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准确、及时地记录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信息,确保抢救记录的完整性。

2. 抢救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向医疗机构报告抢救情况,并将抢救记录归档保存。

3.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抢救记录进行审查,分析抢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抢救工作评估与改进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抢救工作进行评估,分析抢救成功率和失败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抢救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抢救工作按照规定和流程进行。

抢救室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抢救室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抢救室危重病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障抢救室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治效率,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抢救室,对于抢救室危重病人的收治、护理、医疗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

第三条抢救室危重病人指的是因病情紧急或生命垂死而被送至抢救室,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

第二章收治管理第四条当抢救室接收到危重病人后,接诊医生应立刻进行初步评估,推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及时向上级医生报告。

第五条护士应搭配医生,负责将病人转移至指定的环境适合的急救床位上,并供应必需的帮助。

第六条抢救室要做好危重病人的隔离工作,保证其私密性和安全性,防止交叉感染。

第七条危重病人的家属应尽快通知,并得到其同意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危重病人的家属可以陪护,但需遵守医院规定的陪护制度,听从医生和护士的管理。

第三章护理管理第九条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必需由专业护士负责,确保护理过程的安全和质量。

第十条护士在给危重病人进行护理时,需严格遵从洗手、戴手套、戴口罩等操作规范,确保传染病的防控。

第十一条护士应定时记录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动和护理措施,做好病情察看,及时报告医生,并依据医嘱执行相应的护理操作。

第十二条抢救室应设立特地的药品、器械和护理用品台账,对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管理,确保供应充分且符合质量要求。

第十三条危重病人护理中涉及到的医疗器械、药品、消毒液等物品的清洁、消毒、核对等工作由专业人员负责,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第四章医疗管理第十四条医生在抢救室对危重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必需遵守医学伦理,敬重患者隐私和人格尊严。

第十五条医生应自动向病患家属及时解释病情,供应治疗方案,并敬重病患家属的选择权利。

医生在处理抢救室危重病人时,要确保医疗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充分考虑病情的多而杂性和紧急性,确保最大限度地挽救病患生命和健康。

第十七条医生应加强对抢救室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第十八条医生应定期组织抢救室危重病人的会诊,邀请专家参加病情讨论,供应更全面、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救工作管理办法
一、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其抢救意识和抢救水平,危重患者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才能移动。

二、抢救时做到人员到位,明确分工,亲密配合,听从指挥,行动敏捷,有条不紊,分秒必争。

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不可离开患者,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吸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

三、参加抢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及时填写患者护理记录单,记录内容完整、准确。

五、严格交接班管理办法和查对管理办法,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正确执行医嘱。

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保留安瓿以备事后查对。

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来不及记录的于抢救结束后六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六、抢救结束后及时清理各种物品并进行初步处理、登记。

七、认真做好抢救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烦燥、昏迷及神志不清者,加床档并采取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安全。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八、为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每班核对抢救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

各种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应做到“五定”:定数量
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抢救物品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必须处于应急状态。

无菌物品必须注明灭菌日期,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九、做好抢救后的清理、补充、检查及家属安抚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