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课堂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与燃烧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刘玲一、设计理念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七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课节《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三部分内容。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点:1.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学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2)初步了解一些火灾自救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破坏得出“灭火的的原理和方法”;初步学会知识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3)通过对课本演示实验现象、设计意图和优缺点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分析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2)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燃烧条件的探究及对着火点的理解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例如大烧杯、开水、红磷、白磷、薄铜片、酒精灯、镊子、药匙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四.教学过程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任满足其一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4、应用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7、小结8、课堂练习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五、板书设计(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火焰燃烧的图片和视频,以及讲解火灾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的美丽和力量,以及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学生对燃烧和灭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些问题既有助于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如厨房烹饪、户外烧烤等,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这些情境下如何进行燃烧和灭火。
4.设计实验情境,如点燃蜡烛、燃烧纸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燃烧的现象。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考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让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情境,探讨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课程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深刻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设计实验或灭火方案,并进行展示和分享。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7.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概念、条件、类型及灭火原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7.1《燃烧和灭火》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自主设计一个燃烧反应实验,并计算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将实验过程、化学方程式及计算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
3.针对不同类型的燃烧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并说明理由。列举三种灭火方法,分别阐述其灭火原理和适用场合。
4.搜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新闻案例,分析其事故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提高防火、灭火安全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
a.燃烧的概念、条件、类型判断题。
b.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题。
c.灭火原理、方法选择题。
d.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实例分析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评,分析错误原因,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燃烧和灭火知识的重要性。
1.学生对燃烧现象充满好奇心,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有一定探究欲望,但可能对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理解不够深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燃烧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总结出燃烧的特点。
3.学习燃烧的类型及其特点:结合实验现象,讲解不同类型的燃烧及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本质。
4.灭火原理及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灭火的原理和常用方法,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c.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条件的重要性。
2.燃烧的类型及其特点:
a.介绍不同类型的燃烧,如蒸发燃烧、分解燃烧、氧化燃烧等。
b.分析各类燃烧的特点,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3.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a.讲解灭火的基本原理:消除燃烧条件,使燃烧无法进行。
b.介绍常见的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等。
2.设计一道关于燃烧和灭火的综合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技巧。
3.请学生课后观察家庭或学校周边的消防设施,了解其种类、作用及使用方法,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这些消防设施在灭火过程中的重要性。
4.分组进行一次灭火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不同灭火方法的效果,并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能量变化: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过程中能量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与燃烧和灭火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以生活中的燃烧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燃烧和灭火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有效课堂优秀教学案例(教师用)

1.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火灾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关注。
2.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进行不同物质的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设计家庭火灾逃生方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灭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有效课堂优秀教学案例(教师用)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燃烧和灭火》。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灭火的方法:介绍灭火的四大方法,即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化学抑制。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灭火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燃烧和灭火的化学反应:讲解燃烧和灭火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讨论主题,如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等。
2.讨论内容: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燃烧和灭火现象,探讨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方法: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化学抑制。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3.举例说明燃烧与灭火在生产、生活及安全方面的应用,如防火措施、火灾事故处理等。
4.强调燃烧与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发放灭火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设置问题:“为什么灭火时要清除可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引发学生对灭火原理的探究。
3.提出实际问题:“生活中如何预防火灾?遇到火灾时如何正确灭火与逃生?”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设计思考题:“燃烧与灭火在生产、生活及安全方面的应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与灭火的原理、灭火方法等,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
根据课程标准,九年级学生应能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以“生活情境—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拓展思考”为主线,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并注重培养其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5.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6.小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燃烧和灭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绿色环保,提倡节能减排。
7.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了解不同物质的燃烧特性;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燃烧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燃烧和灭火原理,设计简单的灭火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设计一个简单的灭火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实验中灭火原理的应用。要求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报告不少于400字。
3.案例分析:查阅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一起真实的火灾案例,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灭火过程以及预防火灾的措施。将分析结果整理成不少于5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
4.创意作业:以“燃烧与灭火”为主题,创作一幅绘画或漫画,展示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要求创意独特,具有教育意义。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讨论,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各种燃烧现象,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燃烧和灭火原理的理解。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应对燃烧和灭火相关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7.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1.燃烧:生活燃料、火力发电、冶炼金属等。
2.灭火:灭火器材、消防设施、火灾逃生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如篝火晚会、火力发电等,引出燃烧的概念。
2.提问: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燃烧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1.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燃烧的定义、条件、类型及能量转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2.讲解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引导学生认识到燃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燃料、发电等。
3.接着,教师介绍灭火的原理、方法及不同灭火剂的特点与应用,强调灭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燃烧和灭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燃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燃烧和灭火的基本概念
1.燃烧:物质与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不同灭火剂的特点与应用。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教学难点
1.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的正确应对。
2.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实验中安全问题的处理。
3.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设想:
5.环保意识:学生在环保方面有一定认知,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使其关注燃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加强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燃烧与灭火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与灭火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燃烧与灭火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实验-总结归纳-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主动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实例,分析实例中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灭火实验的结果来评估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部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燃烧和灭火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某些物质容易燃烧,而某些物质不容易燃烧。通过讨论和探究,学生可以加深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部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例如,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燃烧和灭火的问题,或者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对燃烧和灭火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不盲目相信某些传统的灭火方法,而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探究。此外,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火灾的危害性,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和灭火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知识整理:让学生整理和归纳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形成思维导图或概念图。通过知识整理,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信息整理和归纳的能力。
4.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燃烧和灭火相关的科普文章或教材,并撰写阅读笔记。通过课后阅读,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用)

d.如何提高火灾现场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作业中要体现出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深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提倡合作学习,鼓励组内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作业提交时间:下次课前。
c.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家庭火灾预防、火场逃生等。
d.课后布置思考性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7.安全教育,渗透课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调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实验探究,培养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和实践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对安全意识重视不足;对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不牢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强调安全意识,设计生活化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燃烧和灭火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今天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类型、能量转换以及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应对火灾。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消化吸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五、作业布置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燃烧条件的理解:燃烧需要氧气、可燃物和点火源三个条件,其中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需要重点讲解。
2.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不同类型的燃烧现象及其特点,如扩散燃烧、预混燃烧等,学生容易混淆,需通过实例分析进行深入讲解。
3.灭火原理及方法的选择:灭火原理包括消除点火源、隔离可燃物、降低温度等,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灭火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操作要领。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方法方面: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燃烧与灭火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1.燃烧条件:我将阐述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即氧气、可燃物和点火源。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2.燃烧类型:我将介绍不同类型的燃烧现象,如扩散燃烧、预混燃烧等,并通过图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它们的特点。
3.能量转换:我将讲解燃烧过程中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形式的能量,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的燃烧和灭火知识,确保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火焰、烟花、燃烧的蜡烛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属于燃烧,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带来火灾等安全隐患。今天我们将学习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了解如何安全地利用燃烧,预防火灾的发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Leabharlann 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其应用。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认识燃烧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究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和原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火灾预防和扑救等。
c.冷却: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使其无法继续燃烧。
d.化学抑制:使用化学灭火剂,中断燃烧反应过程。
3.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燃烧与灭火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燃烧现象及灭火效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燃烧的三个条件如何影响燃烧过程?
b.不同类型的灭火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c.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燃烧与灭火知识在火灾预防和扑救中的作用。
2.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a.解释燃烧的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b.分别列举四种灭火原理的适用场合。
c.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燃烧条件或灭火原理。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5.突破重难点,注重方法指导:针对燃烧的条件和类型、灭火原理与方法等重难点内容,采用图示、案例、比较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6.情感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了解燃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增强环保意识,认识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化学,倡导低碳生活。
4.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
7.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成长。
8.课后巩固,提高学习效果: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篝火、烟花、燃烧的蜡烛等,引发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好奇心。
4.了解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燃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及潜在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学习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4.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燃烧的定义、条件及其类型,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
2.通过实验演示不同类型的燃烧反应,如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自的特点。
3.分析爆炸燃烧的原理和危害,提醒学生注意防范爆炸事故的发生。
4.讲解灭火原理,如隔离、窒息、冷却、化学抑制等,并介绍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提交要求:学生需提交一份精美的思维导图,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探究燃烧和灭火知识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化学学科素养,又能增强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类型: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着火点)以及不同类型的燃烧反应,特别是爆炸燃烧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包括篝火晚会、烟花表演、火灾现场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燃烧,而有些物质却不能?燃烧过程中为什么会发光、放热?面对火灾,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灭火?”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燃烧的定义、条件及其类型,了解不同物质的燃烧特性。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分析并解释燃烧过程中温度、氧气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掌握燃烧反应的表达方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火焰、火柴点燃、煤炉燃烧等,引发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关注,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能够燃烧?燃烧过程中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燃烧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验教学,注重引导: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从而深入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a.在进行燃烧实验时,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安全。
三、实验探究
1.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2.进行灭火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场景。
四、课堂讲解
1.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讲解燃烧对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强调安全用火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2.方法方面:运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方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7.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4.灭火原理:阐述灭火的基本原理,如隔离可燃物、降低温度等,介绍常见灭火方法及适用场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燃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b.燃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c.常见灭火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a.思考燃烧与灭火在人类历史、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价值。
b.探讨新能源在燃烧过程中的优势与挑战。
5.家庭作业:
a.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知识,共同检查家中火灾隐患,制定家庭防火计划。
b.结合所学,向家人讲解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各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
a.燃烧条件的判断;
b.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c.灭火方法的选择。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反馈: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展示、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指出易错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强调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7.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包括燃烧的定义、燃烧的类型和燃烧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燃烧条件,列举并解释生活中的三个燃烧现象。
-分析并总结不同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原理。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撰写实验报告。
2.观察与思考:
-观察家庭厨房中的燃烧设备,思考如何安全使用这些设备,防止火灾发生。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火灾原因,分析如何预防这些火灾。
2.对于教学难点,采取以下措施: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灭火过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效果,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
3.教学过程设想: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知识讲授:结合实验,深入讲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强调安全意识。
2.强调安全意识:在生活中要注意防火,遇到火灾时要冷静应对,选择正确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有害,我们要尽量减少这些物质的排放。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分享和交流。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列举三种常见的可燃物,并说明它们的燃烧条件。
-解释灭火原理,并举例说明。
-针对以下场景,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厨房火灾、电器火灾、森林火灾。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沈晓洲
【设计理念】
燃烧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但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
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灭火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七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课节《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三部分内容。
教学中突出学生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一些枯燥和难懂的问题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学会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促进燃烧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白磷的自燃实验探究,分析和归纳燃烧的条件。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认识灭火的原理。
(3)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促进燃烧方法的分析,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
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
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帮助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
1.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2.促进燃烧方法。
【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的应用。
2.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示实验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例如大烧杯、开水、红磷、白磷、薄铜片、酒精灯、镊子、药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身边有关灭火及促进燃烧的方法;利用工具书查阅以下成语的含义:钻木取火、釜底抽薪、杯水车薪、煽风点火、火上浇油、水火不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新课引入
自从天上的火,来到人间,让愚昧化作文明,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
火,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钻木能取火?当我们改用石头时石头能燃烧吗?
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钻木是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便会燃烧;而石头本身不能燃烧。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说明:我们把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教师:那么请请同学们交流讨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应该是?
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必须要有可燃物。
(或该物质必须要有可燃性。
)
教师:燃烧还有其他条件吗?
[演示实验]: 白磷燃烧
[学生观察]: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根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示下列思考题,请学生回答: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
1.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所处环境相同,但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我们把燃烧
所需的最低温度称可燃物的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40摄氏度;红磷的着火点200摄氏度以上)。
2.水的温度为90摄氏度,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可燃物要与氧气(空气)接触。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需要可燃物要与氧气(空气)接触。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和提出问题思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问题上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比分析,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
通过讨论很容易理解并获得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这时候给出燃烧的概念便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教师归纳并板书]:
一、燃烧概念及燃烧条件:
1.燃烧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说明]:通常所指的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条件下不变。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你知道灭火的方法有哪些?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教材第84页、85页“活动天地”的三幅图,结合刚才所学的燃烧的条件,试分析讨论灭火的原理。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提问]:各小组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
1.往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是隔断木柴与空气的接触。
例如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2.森林着火时在火源周围砍伐隔离带,是因为没有了可燃物。
现在大家对“釜底抽薪”应该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了。
3.有时房屋着火时消防人员用水浇灭,是利用降低温度来达到灭火的目的,因为“水火不容”!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杯水车薪”不能灭火?因为水太少不能使它温度降低到着火以下缘故!
[教师归纳并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隔离。
2.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隔绝。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课堂练习]:
请各组派代表举例说出生活中灭火的例子,并说出各采用了哪些灭火的原理。
【设计说明】
通过大量事例让学生认识了怎样采用合理的方法灭火,并引
导学生补充了身边的一些事例,加深了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燃烧概念及燃烧条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知道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失火时我们针对不同的物质、场所,采取材合理的方法灭火。
【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
【布置作业】
1.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场所(比如酒店、商场、宾馆等),为防范火灾,你应注意哪些事项?万一发生火灾,你又应该采取哪些救护措施?
2.预习促进燃烧的方法和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板书设计】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概念及燃烧条件:
1.燃烧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隔离。
2.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隔绝。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将“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定位在“理解”水平上,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在简单的演示实验之后,让学生通过举生活灭火实例来加深对燃烧的概念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到燃烧的概念、灭火的原理的得出等,层层深入。
本节课让学生学习了从化学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路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