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3 苏教版必修4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备课精品:
“无乃……与?”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过:动词,责备
2)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理由有三: •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且在邦域之中矣 • 是社稷之臣也
• 以为:即“以之为”,把他封 为(省略)
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是:这,代词。
(2)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 表明自己的态度?
欲也。
•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阅读、思考、讨论
1。 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 对话。阅读第一段,当孔子从两位学 生那儿听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时: (1) 他的态度是什么? (2)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
自己的态度?
(1) 他的态度是什么? 他的态度是反对讨伐颛臾。
析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 将伐
季氏将伐颛臾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 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
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季氏将伐颛臾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 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 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
事。
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
一组是( B )
(1)论语(lun) (2)虎兕(shi) (3) 出于 柙(xia)
理由有三:
(1)颛臾是先王所封 不可伐 之国 (2)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3)颛臾与季氏同为 不当伐 社稷之臣
义正辞严 不容置辩
问题推测——
•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用彼相矣?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能施展能力就去做官,不能 施展能力就不去做官。(省 略句)
2022-2021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四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 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担忧”,“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见。
2. 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方来增加说服力的特点。
3. 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无乃……与”和“何(以)……为”。
●重点、难点重点:1.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的特点把握。
2.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难点:对孔子强调以德服人的政治主见的理解。
●设计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教材,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幻想”的“经世济民”模块,标示为研习的课文。
同学在学校阶段已经接触过《论语》中的文字,对孔子的生平及其“仁政”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
高一阶段又已经学习过近十篇文言文,初步把握了文言文的词法、句式的特点。
积累了比较多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状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同学开展对文本的研习。
孔子以师德、人德、政德服人,我们要从今文深深地感受这位宏大的思想家的和善、正直,爱国爱民。
●教学资源1.背景介绍春秋时鲁国有一有名的历史大事,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由于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
三桓者: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大事。
第一次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得其一;其次次是一分为四,季孙氏得两份,其他各得一份。
这篇文章所说的季氏,即指季孙氏。
当时季孙氏力气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
他一方面大肆搜刮老百姓,一方面自己组织军队向外扩张。
季孙氏的后裔在费(距今山东费县城80里,现称颛臾村)那个地方,西北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
季孙氏把持着鲁国朝政,他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把颛臾吞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就发生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一必修的《季氏将伐颛臾》,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明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理解作者借助“季氏将伐颛臾”来反映“聚族而攻室”之乱的社会道德危机,并且具备对古汉语的理解能力。
同时,此教学设计还可借此机会激励学生投入到汉语学习中,进一步挖掘语言之美,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文化修养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以《季氏将伐颛臾》作为主题的文学课。
教学内容将有三个重点:1、文本研读2、情感体验3、语言学习三、教学目标1、掌握文本基本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2、通过阅读和讨论,形成对社会道德危机和家族礼法的理解。
3、能够感同身受,达到情感体验,感悟爱情的奉献与感人之处。
4、通过本文的词汇、句式解析,在加深对汉语语言之美的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针对学生的背景知识进行铺垫,引入(2)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2、文本阅读(1)导读(2)非批判性理解(3)讨论分析文本中表达的思想(4)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美3、感同身受之情感体验(1)观看影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同身受(2)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4、语言学习(1)讲解关键词语(2)研读句型并进行语法分析5、作业布置给予一个简单的任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上的内容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案例讲解3、互动教学4、小组讨论5、课堂表演六、教学工具1、图书2、黑板或白板及粉笔或笔3、多媒体设备4、录像或幻灯片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难度适中,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文本基本意思和作者意图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但是在课程的组织和设计上,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文本内在的信息,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有关文化、思想与情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汉语语言之美。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构想:《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体现了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文教学重在一个“读”字,通过读,可以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读,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悟孔子“仁”的思想;通过读,可以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基于以上想法,借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疑、在读中思、在读中议、在读中悟,将课堂教学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
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
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
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语文苏教必修4).doc
《我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南昌三中黄莎教材分析:《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Z。
既来Z,则安之。
”教学目标:1、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对《季氏将伐颛臾》进行背诵和简单是梳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弓I: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
论:编辑;语: “言谈”的意思。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Z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弓I: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明确: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Z-o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弓I:你了解孔子的思想吗?(生答)明确: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了解孔子、《论语》,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二、有关背景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了解春秋战国时候的具体情况,便于其他诸子百家文章的学习。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X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
二、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X,他主X仁义,主X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三、熟读课文(25分钟)提示: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1、自由读,注意字音和停顿,有不清楚的地方用红笔标出。
颛臾zhuān yú社稷. jì彼相. xiàng 虎兕. sì椟 dú分崩.离析bēng2、示X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在读完后提出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第三课时)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活动一文本提升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同上)材料1: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
(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活动二人物分析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
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活动三比较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段背诵二、讲析第二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4教案 苏教版必修4
4.1.1 《季氏将伐颛臾》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挂图3、课时:1课时4、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1、导入:孔子,名丘,字仲尼。
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
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板书)。
本文出自《论语》。
《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
(播放录音)2、分析课文。
⑴.解题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备课精品: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五、课后作业:整理虚词于、之、夫。
附:《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巩固训练题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颛臾()()(2)社稷()(3)何以伐为()(4)虎兕()(5)椟()(6)无乃尔是过与()(7)冉有()(8)柙()(9)固而近于费()二、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代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一书里。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备课精品:
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1
一、给下列字词注音:
颛臾
..()兕.()柙.()相.夫子()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2)无乃
..尔是过.与?()
(3)昔者以为
..东蒙主()
(4)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5)且尔言过.矣()
(6)则将焉用彼相.矣()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8)既来.之,则安.之()
(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翻译:
2.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
3.何以伐为?
翻译: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
翻译: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
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
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
参考答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huān yú sì xiá xiàng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用兵(2)恐怕动词责备
(3)把……作为(4)陈列走向位职务(5)错犯错(6)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7)痛恨讨厌(8)使……来,使……安(9)辅佐
三、翻译下列句子
见课本。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
2.分析文本中的论证方法,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孔子的文章?2.学生回答:《论语》《孔子游春》等。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季康子打算攻打颛臾的看法。
2.学生回答:季康子攻打颛臾是不义的,不符合孔子的“仁爱”思想。
四、分析论证方法1.提问:请大家找出孔子反驳季康子的主要论证方法。
2.学生回答:孔子采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请大家谈谈孔子是如何反驳季康子的?2.学生回答:孔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二、深入分析1.提问: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表现孔子思想的语句。
2.学生回答:“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等。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回答:我们要关爱他人,忠诚守信,遵守道德规范等。
2.拓展:请大家课下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分析孔子反驳季康子的论证方法,把握孔子的思想观点,并学会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中,谁以直率敢言著称吗?”2.学生回答:“子路!”3.“对,子路。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学习目标: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熟读成诵。
自主积累: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颛臾()()(2)社稷()(3)何以伐为()(4)虎兕()(5)椟()(6)无乃尔是过与()(7)冉有()(8)柙()(9)固而近于费()二、孔子,名_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时代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一书里。
其特点是:词约义丰、言近旨远。
字斟句酌:1.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斜体字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你知道宾语前置句有那几种情况吗?能不能各举一例?4.一词多义1). 是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止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请见(《曹刿论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本探究1.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实词、诵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预习安排】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和注释。
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3.回答下边的问题: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
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晋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季氏、颛臾两国的地理位置;2.熟悉《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历史事件的内容,能够准确描述其中的细节和情节;3.学习掌握史料解读和历史研究的方法,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事件、其背景和影响;2.教学难点: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材料解读方法对该篇事件的选择和判断进行评价。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时间内容教学活动第1课时导入:初步了解晋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季氏、颛臾两国的地理位置1. 在地图上让学生找到晋国和其中的季氏、颛臾两国;2. 给学生讲解这两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
第2-3课时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事件及其背景1.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历史事件;2. 分析该篇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并带领学生探究其中的选择和判断。
第4课时运用材料解读方法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评估1. 结合历史文献,带领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分类及其特点;2. 采用多种材料解读方法,让学生了解对该篇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评价。
第5课时复述《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事件1. 要求学生自己复述该篇事件的主要情节和细节;2.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评估。
第6课时总结评价 1. 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该篇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2. 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带领学生思考历史事件选择和判断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1.组织学生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历史文献对该篇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评价;2.常识小测:通过提出几个问题,检验学生对该篇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和对历史文献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方案步骤1.导入:通过地图和课件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晋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季氏、颛臾两国的地理位置;2.讲解:通过浓缩式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快速了解该篇历史事件的主要情节和背景知识;3.运用材料解读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献的分类、特点,并采用不同的材料解读方法,让学生对该篇历史事件进行评估;4.复述:要求学生自己复述该篇事件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形成对该篇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评价;5.总结评价: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该篇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思考历史事件选择和判断的问题。
苏教版语文高一《季氏将伐颛臾》教案(3)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继续积累文言字、词、句;
2、了解孔子的政治观点;
3、学习孔子的驳论方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孔子的政治观点
教法
贯彻“助读”模式,采用“三读”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三读”法
认读(读通)读准音、形、句读
研读(读懂)解决疑难词、句(查工具书或提问)
品读(读明)理解主题、结构,品味风格、特色
二、认读(读通)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思考:
(1)谈话围绕什么话题?
(2)季氏为何要伐颛臾?
(3)与此话题有关的有几个人?
(4)这几个人有何关系?
三、研读(读懂)
1、指名读;
2、生疏通,师答疑;
3、分析内容、结构;
4、生齐读。
四、品读(读明)
1、孔子、冉求说话的神态、语气:
冉求自知理屈:遮遮掩掩--推卸责任--真相毕露
孔子当仁不让:针锋相对--义正辞严--一语中的
2、孔子的社会理想:
均、和、安
3、本文体现的孔子的主张:
礼、义、仁
4、孔子的驳论方法
步步紧逼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冉求、季路(自知理屈)孔子(当仁不让)
一、将有事明态度先王封国--不可伐
(遮遮掩掩)邦域之中--不必伐何以伐为?(礼)
社稷之臣--不当伐
二、夫子欲之驳冉有引名言不称职(义)
(推卸责任)用比喻
三、后世必为子孙忧表观点再驳冉有
(真相毕露)表观点均、和、安
修文德以来之(仁)
道破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一篇课文,被列在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第一篇。
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
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2、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
(1)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包括生平事迹、后人评价、观点主张,代表作品。
(2)介绍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介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见课文后的附录。
(4)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3、布置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
4、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5、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6、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法分析
本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先导性知识,,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课上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在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工作。
三、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在本节课中,老师力图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难点字句、怎样背诵文言文、怎样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检查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
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3、检查译文
检查译文主要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全部采用学生互答,学生答不出来的教师点拨。
文言文翻译凡是能采用直译的一定采用直译,这一条作为师生的共识提出来。
这节课,学生设计的主要问题有:
(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
(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
(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6)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
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4、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每段内容采用教师先提问内容要点,再按要点提示进行背诵的方式进行。
第一段,本段写了几个内容,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介绍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有事于颛臾,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
第二段,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
第三段,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
分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导背诵。
最后,再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
(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之后,教师检查背诵: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最后指出:背诵课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
”对于每一位同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5、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提问: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
(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6、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设置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归纳总结: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
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7、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设计归纳孔子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
7、作业
试用孔子“仁”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