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合集下载

胡斯战争的背景有哪些

胡斯战争的背景有哪些

胡斯战争的背景有哪些胡斯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农民战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对欧洲诸多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

那么此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胡斯战争的背景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胡斯战争的背景德国移民捷克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藏,引来了德国封建主贪婪的目光和野心。

12—13世纪,德国人开始向捷克大规模移民。

首先移入的是教士和僧侣。

这些教士和僧侣很快把持了捷克教会和寺院的主要职位,广占土地,几乎达捷克耕地的一半。

与此同时,教会为巩固和扩大势力,从德国招引大批骑士,让他们分享土地,役使捷克农民和来自德国的移民。

捷克国王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也让大批德国商人和手工业者进入捷克,并许可建立各种自治城市,享有各种特权。

德国人大量移民的结果,在捷克国内形成了一个德国教俗封建主、城市贵族和矿山主的特殊社会集团。

他们和捷克大封建地主相勾结,共同剥削捷克人民。

农民、城市平民,身受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使他们“像流亡者一样住在自己的国内”。

天主教会当时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和剥削者,教士的上层几乎全是德国人,因此人们的仇恨首先指向教会。

教会征收沉重的什一税。

教皇通过教会大肆搜刮,把捷克当作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民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反教会斗争。

在反教会运动中,出现了由捷克教士组成的革新派,他们用捷克语讲道,揭露教会的罪恶。

到15世纪初,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领导这一运动的是捷克伟大的爱国志士、神学家、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约翰·胡斯(1369—1415年)。

胡斯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家庭,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

他指责德国的高级教士说︰在上帝的眼里,一个有道德的穷苦农民和老妇人,比一个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得多。

德国贵族他还揭露城市的德国贵族的罪恶。

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胡斯公开抨击,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

捷克农民战争简介

捷克农民战争简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捷克农民战争简介
捷克农民战争简介
【战争时间】公元1419~1434年
【战争地点】捷克境内
【交战双方】捷克人民vS欧洲反动势力
【关键人物】胡斯
【战争背景】
9世纪末,捷克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此后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10~12世纪,日耳曼人不断地向东侵入,于是捷克人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

13世纪以后,捷克国王被列为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

14~15世纪,捷克的经济发展在欧洲的地位极高。

捷克农业上普遍施行三圃制、合理的轮种制,劳动工具作了很大改进。

采矿业上,捷克是当时欧洲最主要的金属开采区之一,在美洲发现以前,捷克是欧洲白银的主要供给者;手工业则以武器制造业最为发达,从14世纪下半期起,开始制造大型火器臼炮。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城市不断涌现,其中布拉格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使捷克成为欧洲。

古代因为意外而战败的例子

古代因为意外而战败的例子

古代因为意外而战败的例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历史上,许多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就足以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导致一方的战败。

以下是一些古代因为意外而战败的例子。

第一例是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将军汉尼拔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横渡阿尔卑斯山,意图入侵意大利。

在激战中,汉尼拔成功地击败了罗马军队,占领了卡那培城。

但就在他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他遭遇到了一个意外。

在216年的坎尼战役中,罗马将军斯库比迦被汉尼拔的军队包围,节节败退。

在较终关头,罗马将领斯库比迦奋勇作战,亲自率领军队击退了汉尼拔的军队。

这个意外的胜利不仅挽救了罗马共和国,也让汉尼拔的进攻计划受挫,最终导致了他在此战败。

第二例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在公元前310年,楚国军队与秦国军队在荥阳展开对垒。

楚国军队实力雄厚,士气高涨,准备一举歼灭秦国军队。

在关键时刻,一场暴雨突袭了战场,造成楚军的士气受挫,无法有效组织进攻。

与此秦国军队趁机发动突袭,成功地击溃了楚军。

这场暴雨无疑是楚国军队的意外之灾,导致了他们的惨败。

第三个例子发生在拜占庭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战争中。

在公元622年,拜占庭皇帝海拉克利乌斯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前往征讨波斯。

在行军途中,海拉克利乌斯的军队受困于波斯的荒无人烟之地,粮食和水源枯竭,导致军队疲惫不堪。

波斯军队趁机袭击,拜占庭军队溃败。

这场战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海拉克利乌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受困于意外的环境中。

这些古代战败的例子告诉我们,战争是一个充满变数和风险的过程。

即使一方实力强大,士气高昂,也难免会遭遇到各种意外和挑战。

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患于未然,避免因为意外而导致战败。

第二篇示例:古代战争中因为意外而导致战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许多都是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未曾料想到的情况导致的。

在古代的战争中,胜败往往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军队的战斗力、将领的智谋、战术的灵活性等等。

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是胡斯革命运动的最后阶段,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1419—34年)、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胡斯战争和整个运动一样,都是因捷克民族英雄胡斯(1371—1415)而得名。

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这次战争以捷克民族英雄胡斯的宗教改革为旗帜,以胡斯党人为领导,所以称胡斯战争。

捷克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虽然较晚(约9世纪末),但工业发展很快,11—12世纪,捷克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布拉格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

从捷克向多瑙河上游、匈牙利、威尼斯等地输出的有马、牛、皮革、粮食、银、麻布等。

到13世纪,捷克国王被列为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

当胡斯运动还带有浓厚民族的和宗教的性质时,实际上就已经把要求剥夺天主教会强占财富和限制其权力的全体捷克人民联合起来了。

但是,随着斗争的不断发展,胡斯党人分裂为温和派(圣杯派)和激进派(塔博尔派)。

圣杯派联系市民阶级、部分贵族和有产知识分子,他们只提出改革教会的要求。

塔博尔派(因塔博尔城而得名,是胡斯党人民主阵营的中心)由农民、城市贫民、小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小贵族和部分中等贵族组成,他们要求铲除封建制度。

截至1419年,胡斯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已带有反对欧洲反动势力的武装斗争性质。

欧洲反动势力曾组织过5次对捷克的十字军东征。

当时捷克已建立一支以塔博尔为核心的常备军。

对受过专门训练的德意志职业骑土军作战,必须建立一支新式的塔博尔派军队。

塔博尔派军队的主力是步兵,也配备一部骑兵和炮兵。

军队纪律严明,要求严格执行塔博尔派军队总司令兄日什卡于1423年制定的条令。

这个条令是后来各种条令的范本。

全军官兵土气高昂,自觉履行军人职责,富有民族自豪感,这是所有封建军队无法比拟的。

塔博尔派军队的这些特点要求制定组织和实施战斗的新原则,给军事学术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进步内容。

塔博尔派军队最早使用的战术单位是战车,每辆战车配备18—20人:2名射手(装备有火绳枪和炮)、4—8名弩手、2—4名链枷手(用农民的链枷作战)、4名长矛手、2名盾牌手(战斗时用大盾牌掩护人和马)和2名驭手。

胡格诺战争简介

胡格诺战争简介

胡格诺战争简介胡格诺战争是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之间的一场战争,是法国的一场内战。

此战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以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作为结束,可谓意义深远。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胡格诺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胡格诺战争分析中文名称:胡格诺战争参战部队:天主教:法国天主教派/西班牙/萨伏依公国新教:胡格诺教派/英格兰战争结果: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时间: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地点:法国境内人物:孔代亲王亨利三世胡格诺战争详情第一次(1562–1563)开始于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路过瓦西镇附近时,发现新教徒违反国王的禁令在城内做新教仪式,他认为这是对他的权威的公然挑战,立即下令对犯禁的新教徒进行攻击,死伤近200人。

“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列强,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尔文派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教友。

1562年12月德勒一战天主教派的将领蒙莫朗西被俘,圣安德烈元帅战死。

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围攻奥尔良时被暗杀。

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纳瓦拉国王安托万死于鲁昂之围。

1563年3月,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

第二次(1567–1568)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军队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围巴黎。

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圣德尼一战,双方不分胜负。

德意志新教选侯派兵驰援胡格诺派,天主教徒和宫廷屈服。

1568年,双方签订《隆朱莫条约》,重申安布瓦斯敕令。

第三次(1569–1570)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压力下撤销先前发布的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任何宗教仪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须宣誓效忠天主教会,新教牧师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离开法国,双方的第三次战争由此爆发。

如何理解两次大战後的世界

如何理解两次大战後的世界

拿破崙戰爭時期,特拉法加角戰役,為英法海軍的重要戰役
英國無畏號戰艦 1906年建成 排水量:1萬8千噸 18台蒸汽鍋爐,4台蒸汽輪機組,2萬2千匹馬力 10門12英吋口徑大炮 27門12磅炮,5門18吋魚雷管 裝甲厚102-279毫米
民族問題: 第一次大戰時: 奧國王儲被刺殺 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德國支持奧匈帝國。 兩次大戰後,民族國家的建立,殖民地的獨立等 生產科技的發達, 戰爭的規模擴大,戰爭不局限於前線的將士,而 是全民參與的「全面戰爭」。
பைடு நூலகம் 1914年歐洲各帝國的殖民地分佈
課題20:鋼的廣泛使用與軍備競賽
• 在上述的背景下,我們比較容易說明18世 紀以來的軍備競賽的原因
– 政治與經濟利益
• 進而討論競賽的方式
– 十六、十七世紀,海上軍事競賽,主要是在船 體、火炮數目及艦隻數目 – 十九世紀以後,鋼鐡時代,火炮的口徑、船速。 (科技的競賽)
如何理解 兩次大戰後的世界
政治發展
兩次大戰後的世界問題
• 1. 民族國家的出現:舊帝國的瓦解 • 2. 殖民地相繼獨立:新帝國的衰落 • 3. 世界新秩序:美蘇冷戰爭
民族國家的興起:舊帝國的瓦解
德國
奧匈帝國
第一次大戰後, 從奧匈帝國產生的國家
• • • • 奧地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後來分為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王國(後來分為塞爾維亞、蒙特尼哥羅、 克羅地亞、波赫、斯洛維尼亞、馬其頓、科索沃) • 波蘭 • 羅馬尼亞和意大利亦獲得部份奧匈帝國的領土
課題14:啟蒙運動
民族國家的興起 1. 宗教改革時期,宗教獨立,支持政治的獨立。 2. 火器的使用: (歐洲在15世紀開始使用火葯) 擁有廣闊領土,收入豐裕的君主,才能負擔擁有 大量火器的軍隊。國王的控制力得以擴張。 3. 中古時期興建的城堡不足以抵擋重型的火器,戰 爭的性質亦改變。

捷克胡司战争

捷克胡司战争

捷克胡司战争历史简介捷克在中古时期又称为波西米亚,10世纪时已形成国家。

这里的土地开发得较早,生活比较富裕。

但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和,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年时,由于他本人远征意大利的需要,得到了捷克王公的支持。

德国皇帝以一统欧洲之主的名义,授予捷克之主弗拉提斯拉夫二世1061—1092年捷克国王的称号,但王位不得世袭。

于是捷克得到了正式的册封,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此后在1156年又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准予世袭。

到13世纪,捷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候之一。

但是捷克实际上仍然保持很大的独立性。

德国人在12世纪以后开始大批向捷克移民。

首先移入捷克的是德国的僧侣和高级教士,这些人成为捷克的主教和修道院长;随后而来的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很快占据了捷克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和矿山。

此外,德国人根据捷克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在捷克享有很多特权。

他们在捷克可以按自己的法律行事,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形成特殊的集团。

他们控制着城市,收取大量地租和什一税。

捷克钱财大量流入了德国人的钱袋。

14世纪初,捷克王统中断,封建贵族争夺王位,结果,王位于1310年落入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之子卢森堡王子约翰之手,从此开始了卢森堡王朝在捷克的统治。

在卢森堡王朝统治时期,捷克的经济发展很快,捷克国王成为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国王之一。

1347年,捷克国王卢森堡王朝的查理一世1346—1378年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为皇帝查理四世。

他在捷克推行奖励商业,努力发展经济的政策。

但是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人们对德国人的更大不满。

人们的反抗斗争首先是对着教会的。

在捷克,教会是被德国人把持的,而且拥有大量地产。

在反对教会压榨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以胡司为代表的一批领袖。

约翰·胡司1369—1415年出生在捷克南部胡西尼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毕业于布拉格大学,1396年获硕士学位,1398年开始在布拉格大学任教。

胡斯战争: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胡斯战争: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胡斯战争: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1419年7月30日,掷出窗外事件,引发捷克历史上著名的胡斯战争。

16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国波希米亚(今捷克)出了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宗教改革家,名叫扬·胡斯。

1415年,他在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中被罗马教廷判为异端并处以火刑,引起支持支持胡斯的波希米亚贵族及民众对教廷的激烈 ... ,于是教廷对波希米亚发布“禁行圣事”的处罚禁令。

1419年,在神圣罗马君主兼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的斡旋下,教廷终于解除了禁令,然而原本以胡斯信徒为主的布拉格市议会却遭到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以天主教徒为主的新市议会。

胡斯信徒非常愤怒,1419年7月30日,部分激进的胡斯信徒在神父扬·柴利夫斯基的率领下走上街头 ... ... ,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厅前的查理广场,要求释放被逮捕的胡斯信徒。

突然有人从新市政厅的窗口向胡斯信徒丢掷石块,愤怒的胡斯信徒冲进新市政厅,活活将市长及市议员共7人从新市政厅的窗户扔向楼下一大群手持长矛的 ... 者,这就是“掷出窗外事件”。

这个事件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出兵镇压,因此是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的导火索。

为了区别1618年引发“三十年战争”的“掷出窗外事件”,历史上将这个事件称为“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浅析反胡斯十字军失败的军事原因

浅析反胡斯十字军失败的军事原因

浅析反胡斯十字军失败的军事原因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赵爱华摘要自14世纪中叶起,捷克在经济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发达的国家,其在经济上的发展要求捷克在政治上地位的提升。

但是与此同时,波西米亚的德意志人却掌握着较好的土地、矿业、部分呢绒制造业等主要的生产资料。

天主教教会也把富庶的波西米亚当成他们的摇钱树,教会的苛捐杂税压得下层民众喘不过气来。

捷克的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流进了主教、大主教、枢机主教以及罗马教皇的腰包。

波西米亚宗教改革的先驱约翰·胡斯站出来反对,捷克纷繁错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就具体表现在了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广泛的宗教改革运动之上。

1415年约翰·胡斯被天主教会以火刑烧死1419年8月,胡斯战争爆发。

约半年之后,在罗马教廷的支持下,德意志世俗封建贵族发动了数次旨在消灭波西米亚异端的十字军征讨行动。

反胡斯十字军是既是整个十字军运动的一部分,也是整个胡斯战争的主体部分。

本篇论文对1420年的第一次十字军,1421年的第二次十字军,1421年到1422年的第三次十字军,1427年的第四次十字军和1431年的第五次十字军都有较为详尽的介绍。

整篇文章还对反胡斯十字军以及胡斯派军队的前期组织发动、战场军事行动、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等方面有所交代。

另外,本文倾向于把十字军和胡斯军的某些军事战略战术独立出来做重点介绍,比如约翰·杰士卡所创立的胡斯战车堡垒等战术,从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上来试图说明五次反胡斯十字军失败的原因。

此外,胡斯军与十字军对战的十余年也是当时整个欧洲大事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此时中世纪欧洲军队——以骑士为核心的重装骑兵在此时期内连续受到重创,如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之间发生的格伦瓦尔德战役,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阿金库尔战役,再加上反胡斯十字军与胡斯派军队的较量,这些都预示了中世纪骑士制度在军事方面衰落。

另外,火器的兴起也是促使前者衰落的重要原因。

外国战争故事《捷克胡司战争》

外国战争故事《捷克胡司战争》

外国战争故事《捷克胡司战争》说来使人难以相信,发生在十五世纪中叶的捷克历史上有名的“胡司战争”,其领导人竟是一位年过花甲、双目失明的老人。

人名叫约翰·杰式卡。

公元策1419 年7 月,他率领捷克各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共四万二千多人,聚集在捷克南部的塔波尔山上,树起了反对压迫捷克人民的德国僧侣贵族的旗帜。

在他们的影响下,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市民也举行了武装起义,捣毁教堂寺院,驱逐德国贵族,并攻占了市政厅。

和德国僧侣贵族勾结的捷克国王瓦茨拉夫惊惧而死。

这次捷克人民起义,既然是杰式卡发动的,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不称杰式卡战争,而叫胡司战争呢?原来,胡司是布拉格大学校长,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思想家,此外,他还充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

他目睹德国僧侣贵族把持捷克教会,占有捷克地产,通过地租和杂税榨取捷克农民血汗,于是便利用大学讲台无情予以揭露。

1412 年,德国教皇派人在布拉格兜售“赎罪券”。

所谓赎罪券,是教会印制的一种纸片,强迫农民购买,胡说有了这些纸片后,死后便可进入天堂。

胡司怒斥教会这一搜刮民脂民膏的无耻行为,号召人们拒绝购买,胡司的行为,激起了德国僧侣贵族的仇恨,他们将胡司诱骗到德国,逮捕了他,并于1415 年7 月6 月,将他活活烧死。

胡司遇害的消息,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抗议。

在他死后不久,捷克人民便在杰式卡领导下,燃起了一场反对德国僧侣贵族的烈火——胡司战争。

话题再回到约翰·杰式卡。

1421 年的一个夏夜,狂风呼啸,大雨滂沱,雷鸣闪电。

双目失明的杰式卡,帝着一支庞大的队伍,急速地行进在捷克中部的一条大道上。

在这支庞大队伍前列,是上百辆木制的大车。

每辆大车前有四匹马在拖拉,每对马有一个驭手,骑在其中一匹马上。

车后跟着七、八个手执武器的步兵。

车四周是木板做成的遮棚。

遮棚形似一个小屋,顶上盖有穹庐形的布盖,可以档住风雨。

遮棚一边的木板可以装卸,便于士兵上下。

车上还装有轻炮和当时刚出现的火绳槍,还贮有粮食等物资。

盘点军事史上,17场最惨痛的失败战争

盘点军事史上,17场最惨痛的失败战争

盘点军事史上,17场最惨痛的失败战争人类自产生文明以来,就有了战争。

而历史上的大决战,往往是未来几个世纪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同样也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历史上很多严重的失败战争,摧毁了国家和帝国。

它们标志着时代的结束和新思维的兴起。

从本质上说,它们完全重新设定了人类的蓝图。

这些失败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训。

而研究一场战斗是如何失败的,往往比分析它是如何胜利更有用。

它将向我们展示了历史是如何出错的,以及如何在未来避免这样的命运。

坎尼战役(公元前216年)坎尼战役是罗马军队和迦太基军队之间的战争,后者由汉尼拔领导。

为了取得对汉尼拔的决定性胜利,罗马派出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去追赶迦太基军队。

由于寡不敌众,于是汉尼拔用撤退的军队重新包围了罗马军队,然后用长矛兵从侧翼包抄,而骑兵从后方包围,因此迦太基的军队摧毁了罗马军队。

坎尼战役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最壮烈的失败,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政变之一。

多达7万罗马士兵在这场战役中阵亡。

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当波斯人在大流士一世的统治下,入侵希腊时,雅典人几乎没有时间做出反应。

雅典的民兵指挥官以最快的速度集结了一支军队,并将其部署在沼泽和山脉中,以阻挡波斯骑兵的进攻,从而剥夺敌人的主要优势。

随后,希腊以单薄的中路进攻,利用加强的侧翼突破波斯军队。

尽管希腊的中心力量薄弱,而它维持的时间足够让军事计划生效。

在中间的士兵被称为马拉松人,他们的勇敢和耐力是希腊的传奇,他们的信使跑25英里到雅典传递消息的故事,也成为了传奇。

因此这就产生了跑马拉松的传统。

萨拉米斯战役(公元前480年)在波斯国王亚哈随鲁一世,在塞莫皮莱击败斯巴达人之后,希腊人用不到波斯人一半的舰队,阻挡了亚哈随鲁的海军。

然后他们引诱波斯人进入一条狭窄的通道,在那里大型的波斯船只无法得到很好地操纵。

因此希腊人摧毁了亚哈随鲁的舰队,严重破坏了他的入侵计划。

这场战争除了是波斯帝国扩张的巨大损失,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海战之一。

世界史上十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故事

世界史上十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故事

世界史上十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故事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民族、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使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

所以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战争的故事吧。

世界史上十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1.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的6月,在拿下法国逼退英国之后,希特勒志得意满,决定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战争。

三百三十多万德国精锐对苏联发动奇袭,横扫半个东欧平原,一举歼灭了数百万懵懂的苏联红军。

这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行动名称以德国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命名。

此战伤亡人数在一百四十万到五百万之间,是著名绞肉战、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的苏德战争的开端。

2.勃鲁西洛夫攻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一方俄国为了缓解法国的压力,主动在乌克兰发起的一起攻势,战役从1916年的6月4日一直延继到八月初,战役名称以俄国的指挥官司布鲁西洛夫命名。

布鲁西洛夫一改以往惯用的大集团进攻的人海战术,转而采用使用较小的作战单位攻击对方战线的薄弱点,打开缺点再挺进的突击战术。

这一战术后面反为德国大量采用,并在二战中进化为闪电战。

从而宣告了堑壕战的结束。

这一次战役以俄国的胜利而告终,敌方同盟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自此战后,从攻势转为了守势。

交战双方俄军死亡五十万,奥匈帝国损失150万(40万被俘),德国损失35万。

不过,俄国虽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大量的人员伤亡成为催垮沙俄帝国的最后稻草。

一年后,俄国迎来了十月革命。

3.斯大林格勒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后期,德国的闪电战开始遭遇苏联的顽强抵抗,德国在莫斯科受阻后,决定集中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以切断苏联的补给线。

这一场战役是人类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敌我距离不再是用米来丈量,而是用尸体。

就算德军已经占领了十月革命工厂的一半厂房,但另一半厂房里,苏军的生产照旧进行。

坦克一下流水线马上就开火。

”斯大林格勒被称为血肉城墙,苏联付出一百万人以上的伤亡,而苏联宣称消灭了轴心国一百五十万人。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1、掷出窗外事件:1419年发生了“胡斯战争”。

捷克国王斐迪南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爆发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了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

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2、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级,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造成了德意志分裂,荷瑞独立,西班牙衰落,法国的兴起,瑞典兴起。

3、七年战争:(1756—1763)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英法、奥普的继续争斗导致了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亦称为“联盟颠倒”。

战争持续了七年,因此被称为“七年战争”。

最终英国胜利,法、西与英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法、奥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

七年战争虽然形成了欧洲政治新格局,但并没有消除列强争夺霸权的旧矛盾。

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9年10月24日是在威斯特伐利亚相邻的两个城镇闵斯特和奥斯纳布鲁克分别缔结的条约。

解决的问题:一、领土问题。

二、宗教问题。

三、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意义:一、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

二、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

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缔结此和约应遵守与执行”。

四、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

五、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

被忽视的中世纪宗教及军事改革胡斯运动

被忽视的中世纪宗教及军事改革胡斯运动

被忽视的中世纪宗教及军事改革胡斯运动一、独眼将军扬日什卡扬日什卡生于1370年,波希米亚军队统帅,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所率十字军的胡斯军队领袖。

日什卡曾为许多君主服务,1410年在坦能堡会战中当条顿骑士的失败显而易见之时,他站到了胜利的波兰一方。

直到胡斯战争之前,他仍未找到砥砺其战术天才的真正机会。

胡斯派,以其精神领袖胡斯命名,即使在他们的领袖突然死去之后依然是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火山口。

因为不断传道反对天主教会和赎罪券交易,胡斯被绑在木桩上施了火刑,这一事件点燃了绵延数十年的宗教战争的熊熊烈火。

胡斯战争爆发于1419年,广泛的胡斯运动急速地蔓延开来。

温和派被称为“圣杯派”,由小贵族组成,他们基本认同罗马天主教会。

胡斯派中的激进分子是塔波尔派,以其宗教中心和要塞塔波尔闻名,这一派的创始人是他们即将面临的战争中的可靠领袖——扬日什卡。

他们承认约翰威柯利夫的教义。

这一派主要由农民组成,表达了被压迫者对救世主的渴望。

在这一阶层中脱颖而出的重要领袖除了扬日什卡之外还有大普罗克普(Procopius the Great)。

胡斯运动最终是失败了,但是它在许多方面都有永恒的历史意义。

它是第一次对中世纪两大堡垒——封建制度和罗马天主教会的值得注目的进攻。

它不仅照亮了宗教改革和现代民族主义成长的道路,而且由战争的策划者扬日什卡之手带来了军事上的创新。

当胡斯战争于1420年爆发时,扬日什卡已年近花甲,一只眼睛也已失明。

加入塔波尔派之后不久,他把位于波希米亚的塔波尔建成了一座几乎不可能被攻克的要塞。

1420年7月,他率领塔波尔军在Vysehrad(现为布拉格的一部分)对西吉斯蒙德的会战中取得令人吃惊的胜利。

西吉斯蒙德是匈牙利的正统天主教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文希斯劳斯(Wenceslas)死后的王位继承人。

即使得到了匈牙利和德意志军队的援助,他征服胡斯王国的再次尝试仍以惨败告终。

捷克自耕农日什卡傲慢地俯瞰着中欧大地,骚动四处爆发,这导致了胡斯派的对外侵略。

胡斯之死对捷克有着怎样的影响?胡斯战争是因胡斯之死而导致的吗

胡斯之死对捷克有着怎样的影响?胡斯战争是因胡斯之死而导致的吗

胡斯之死对捷克有着怎样的影响?胡斯战争是因胡斯之死而导致的吗本文导读:这一震撼整个欧洲的胡斯运动以及此后十余年的胡斯战争,给帝国和罗马教廷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扫除了德国上层剥削者在捷克的势力,保证了以后一个多世纪捷克完全脱离帝国的统治。

金色布拉格的古城广场正中,矗立着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巨大塑像,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都曾赞扬过的捷克民族权利和人民权利的保护者、中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扬·胡斯。

每年夏天,在胡斯遇难的日子里,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向这位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士致敬。

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中叶的捷克王国,是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捷克广大农民受着封建土地的占有者——德国僧侣把持的天主教教会和德国贵族的残酷的剥削。

捷克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展开了反对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斗争。

他们首先起来反对宗教压迫。

传教士扬·胡斯是这一斗争的领袖人物。

胡斯战争开始15世纪捷克人反对德国封建主及天主教势力入侵的民族战争。

13世纪以来,德国贵族和僧侣逐步控制了捷克的经济、政治和宗教大权,引起捷克人民的强烈不满。

15世纪初,以爱国者J.胡斯为首掀起反对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

1415年,胡斯被教皇和德皇处以火刑,矛盾进一步激化。

1419年,胡斯党人在布拉格等地举行武装起义,揭开了胡斯战争的序幕。

在斗争过程中,胡斯党人分裂为激进的塔博尔派和调和的圣杯派。

起义者建立了以塔博尔派为核心的胡斯军,在著名的统帅J.杰士卡和大普罗科普统率下,于1420~1431年先后粉碎罗马教皇组织的5次十字军进攻,取得了苏多梅日采(1420)、维特科夫山(1420)、库特纳霍拉和涅梅茨凯-布罗德(1422)、乌斯季(1426)、塔霍夫(1427)和多马日利采(1431)等会战的胜利;起义军还转战德国、匈牙利、奥地利等地,为反对欧洲反动势力建立了辉煌战绩。

1434年胡斯党内的圣杯派联合封建天主教势力,在利帕尼会战中打败塔博尔派,胡斯战争基本结束。

胡斯战争用车堡碾碎教廷与骑士的权威

胡斯战争用车堡碾碎教廷与骑士的权威

GUNFIRE9/《扬•胡斯岀席康士坦斯宗教会议》,4883年,瓦茨拉夫•布罗伊克,布面油画,纵500厘米,横800厘米…1414年,扬•胡斯奉召岀席康士坦斯宗教会议, 尽管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的安全保证,他还是在拒绝收回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后身陷囹圄胡斯战争用车堡碾碎教廷与骑士的权威文I 郭晔旻6$ K 天我園然不免一死,但是真理将从墓穴< 里站起来,发展壮大,得到永恒豹胜利。

”—— •胡斯1415年7月6日第一次“掷出窗外”地处欧洲大陆心脏地带的捷克共和国,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

中世纪的波西米亚与摩拉维亚矿藏丰富,釆 矿、冶金业相当发达,特别是银矿的开采闻名全欧。

新航路开辟之前,捷 克是欧洲白银的主要供应国家,它铸造的银帀“格罗什”(每枚含银3.75克)通行全欧,堪称当时欧洲最有信誉的 硬通货。

它的玻璃制造业和兵器制造 业享有盛誉,畅销欧洲各国,特别是它生产的水晶玻璃被称为波西米亚玻璃,被欧洲上层社会视为珍品。

首府108 |国家人文历史布拉格是捷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当时有居民近4万人,可与巴黎、伦敦相匹敌。

只不过,生活在这样一片富庶土地上的人民,却忍受着“神圣(天主)教会”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双重桎梏。

一方面,在捷克,天主教会势力强大,教会占有全国耕地的一半,竟然比属于捷克国王的多两倍。

另一方面,早在公元10世纪,捷克便属于神圣罗马帝国。

这个“帝国”说穿了只是“德意志王国”的一个马甲,德意志人利用自己在帝国的特殊地位,大批移居捷克境内,并充斥于社会的中高层,搞得捷克人反而“像流亡者一样住在自己的国内”。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当时捷克天主教会的上层大都是德意志人,这就使得宗教压迫与民族压迫成为硬币的一体两面。

无怪乎布拉格大学校长扬(约翰)•胡斯(约1371—1415年)的改革主张引发捷克民众的强烈共鸣。

胡斯断言,天主教会占有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夺去狗群啃的骨头,狗群就不复再咬;剥夺教堂的财产,教堂就找不到神甫。

东南欧诸国中古时期历史大事典[第2页]

东南欧诸国中古时期历史大事典[第2页]

东南欧诸国中古时期历史大事典[第2页]掷出窗外事件1419年捷克布拉格人民进行的反德意志贵族和天主教会的起义。

15世纪初,深受德意志贵族和天主教会压榨的捷克各阶层人民掀起了反抗天主教会的斗争,领导者为约翰·胡斯。

1415年胡斯被处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愤怒,各地胡斯派开始在偏僻的山头分别聚集,准备武装起义。

1419年7月30日布拉格的胡斯派在教士约翰·哲里夫斯基(Jan Zelivsky)率领下发动起义。

起义者攻打市政厅,把市议会的议员从窗口扔到刀矛林立的街头,接管市政厅,把德意志贵族和教士驱逐出布拉格。

这就是“掷出窗外事件”。

其它城市起而效法,没收德意志贵族和教会的财产,并驱逐他们。

乡村里也发生了攻打修道院的事件。

掷出窗外事件成为胡斯战争的起点。

胡斯战争1419—1452年间捷克人民反对德意志封建主和天主教会以及反对封建剥削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农民战争,因战争以实现胡斯宗教改革方案为旗帜,故名,又称胡斯运动。

自13世纪以来,德意志贵族和天主教会势力侵入捷克,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当地人民,也损害了中小贵族的利益。

十五世纪初,以约翰·胡斯为首掀起了反德意志的爱国运动和反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为镇压胡斯运动,罗马教会于1414年在康斯坦茨召开宗教会议,宣布胡斯为“异端”。

次年7月6日将胡斯处死,这激起了捷克人民的爱国热忱。

1419年7月30日布拉格的胡斯派发动起义,即所谓“掷出窗外事件”,标志胡斯运动进入了武装斗争阶段,胡斯战争从此开始。

起义者形成了圣杯派和塔博尔派。

从1420年德皇和罗马教皇纠集十万来自欧洲各地的雇佣兵发动五次对胡斯派的征讨,但均被起义者击溃。

1431年,德皇和教皇在巴塞尔举行宗教会议,答应胡斯派的条件,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谈判,这加剧了圣杯派和塔博尔派的分歧。

代表捷克中小封建主和城市中产阶层利益的圣杯派不顾塔博尔派的反对,在得到财产维持现状、一般教徒可用圣杯领取圣餐的允诺之下,与德皇和教皇妥协。

第三章拜占廷及东欧各国

第三章拜占廷及东欧各国

四、 拜占廷封建社会特点: 1、拜 占 廷 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保留了旧的国家机 器,后来随着社会的封建化 而转变其政体性质,成为封建 制帝国。 2 、 在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变过程中,帝国实行的政策直 接促成了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3、地主土地所有制,自由农民小土地所有制、领主土 地所有制及国有土地长期并存,其中以领主土地所有制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395-1453)
一、七世纪前的拜占廷社会
拜占廷之所以没有和西罗马同时灭亡,是因为它的社会经济政 治等方面具有与西罗马帝国不同的特点。
首先,在经济上,七C前的拜占廷帝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 有奴隶制经济,村社经济和隶农制经济,缓和了奴隶制经济危机。
其次,拜占廷还有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同时还控制着地中海东 岸的商业贸易,繁荣的工商业增强了拜的国力,使它能运用经济力 量克服内外危机而继续存在。
第三章 拜占廷及东欧各国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
第二节 俄罗斯
第三节 捷克胡司宗教改革和胡司战争
思考题及名词
东罗马帝国为什么没有和西罗马帝国同时灭亡?
拜占廷封建社会特点 拜占廷封建领主制的形成过程 俄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俄国农奴制的形成 胡司战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战争的经过、 意义怎样? 伊凡四世改革、胡司、塔波尔派、圣杯派
这是一种原始的剥削方式,由于索取的贡物没有明确的数
量规定,大公及亲兵往往一再征收,故常遭到人民的反对, 伊戈尔就是因此而被杀。10C前后随着封建领地的出现, 这种制度被放弃。
988年,弗拉基米尔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强令基辅臣民 集体接受宗教洗礼,
1169年基辅罗斯彻底灭亡,都城迁到弗拉基米尔,最 高统治者不称基辅大公,改称“弗拉基米尔大公”或“弗拉 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 国家分裂成十三个公国。其中较大的有基辅、斯摩棱 斯克、里亚赞、诺夫哥罗德、罗斯托夫、苏兹达尔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斯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胡斯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历时较长,影响较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虽然捷克成为一个独立较晚的国家,但是它发展比较快速。

胡斯战争起因也是与其发展迅速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胡斯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处于胡斯革命运动的收尾阶段,是欧洲历史上一次经历时间较长、影响广泛的农民战争。

那么,胡斯战争结果是什么呢?
首先来看胡斯战争开始的时代背景,12至13世纪时,德国封建势力对捷克丰富的矿藏和土地资源动了贪心,派出了僧侣和传教士大规模的向捷克移民。

后来德国封建主在捷克境内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甚至开始公然剥削和奴役善良的捷克人民,出身贫困的胡斯看到这种境况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让胡斯不愿再闭口不言,他认为教会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抨击教会,指责德国教士,此举引发了德国封建主的不满,他们设计害死了胡斯,捷克百姓强烈不满,集会抗议,最后革命爆发。

胡斯战争时,捷克百姓拥有一支以塔博尔派为主力的军队,这支军队拥有步兵、炮兵和骑兵等多兵种,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在胡斯党人军事指挥的正确领导下,国王的骑兵部队被一次次击退,在1420年时,在维特克夫山附近,胡斯军队和国王部队展开角逐,最
后,以国王部队战败结束了此战,塔博尔派以少胜多。

胡斯战争的结果对德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30年代初,捷克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胡斯党人分裂为温和派和激进派两大体系,并且两大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发生内战,在1434年时,激进派被打败,胡斯战争到此结束。

胡斯战争简介胡斯战争简介上提到胡斯战争又被称为是捷克农民战争,这是欧洲历史上时间最长,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战争的领导人是胡斯,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是杰士卡。

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419年到1434年,战争的结果是神圣的罗马帝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捷克是一个独立的比较晚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的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11到12世纪,捷克慢慢出现了很多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而布拉格也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贸易中心。

13世纪的时候,捷克已经是神圣罗马帝国七大候选之一。

胡斯运动有很浓厚的民族性质和宗教性质,随着斗争的继续,胡斯党人开始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激进派的主张是必须要铲除封建制度。

到1419奶奶,胡斯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就已经带有反对欧洲反动势力的武装斗争的性质了,激进派的主力军是一个以塔博尔为核心的常备军,军队的主力是步兵,也有一些骑兵和炮兵,军纪严明,战斗力很高。

胡斯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德国移民、天主教会、德国贵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胡斯战争发生在很多地方,如1420年在苏多没日、1420年在维特科夫山、1422年的库特纳霍拉和德意志布罗德
等,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之间,捷克还发生了很大的社会变革,1434年利帕尼会战中打败了塔博尔派,胡斯战争正式结束,虽然胡斯战争给捷克带来了民族的独立,但是捷克国内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胡斯战争的评价对胡斯战争的评价,可以从民族性、宗教性和军事艺术性三个层面来进行。

首先,从民族性上来说,胡斯战争消灭了捷克境内的德意志势力,使捷克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15年的军事抗争,使捷克各阶层的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战争胜利后,他们赢得了民族独立。

其次,胡斯战争还具有很强的宗教性,对胡斯战争的评价需要把目光放到全欧洲中去。

当时,捷克人民首先对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忍无可忍,在此背景下,胡斯挺身而出,提出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出售“免罪券”等宗教改革思想,很快被捷克人民接受。

胡斯战争后,胡斯思想又成为全欧洲宗教改革的先声,德国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自称是他的继承者,瑞士、法国、英国等随后进行的宗教改革也以他为先导。

第三,对胡斯战争的评价也不能忘记它的军事艺术性。

即便是放到世界军事史中,胡斯战争也无愧于一场伟大的战争。

战争期间,胡斯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扭转了步兵对骑兵作战的不利局面。

他们首创车载兵和战车工事对付重装骑兵,根据情况需要,把战车相互联结,组成各种战车工事,保护步兵不受重装骑兵的袭击;组建轻炮兵,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火器,让骑兵的传统优势荡然无存。


斯战争,5次反十字军远征,均取得了胜利,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了自己浓彩的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