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人教部编版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分析,如“羊群在草原上像一朵朵白云”,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用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针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每个段落的主题,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在文化背景的理解方面,教师可介绍草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至于语言表达的提升,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草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辽阔的草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草原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结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段落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展现的民族风情缺乏了解,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语言表达的提升: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并组织实践活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草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它描绘了老舍先生眼中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我们了解和欣赏自然美的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描述。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理解作者如何生动地描绘出草原的美丽。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大家在探讨草原文化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说明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增加对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拓宽文化视野。
草原教学设计窦桂梅
草原教学设计窦桂梅草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等基本知识;(2)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重要性;(3)了解草原上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及其生存方式;(4)了解草原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兴趣;(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草原的植被类型和动植物资源;3. 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草原对人类的重要意义;5. 草原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草原的生态系统及其重要性。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草原,让他们直观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神奇。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草原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草原的特点和美丽景象,激发他们对草原的探索和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动植物资源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草原生态系统。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草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草原的美丽,并观察草原植被和动植物资源。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草原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总结通过总结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强化对草原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查报告、绘画、演讲等形式,加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手段1. 录音机、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2. 草原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实物;3. 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器材。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草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2)懂得法制观念,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法制观念。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草原的认识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景色及人物。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间的互动。
4. 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法制案例。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以及对草原和友谊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语三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法制观念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朗读环节,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通过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生字词。
草原教学设计一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一二课时第一节课:了解草原生态系统1. 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构成和特点,以及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1)什么是草原生态系统讲解草原的定义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
(2)草原的构成和特点介绍草原的植被组成、地理分布、气候条件等特点,让学生了解到草原是由草本植物主要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广阔的地域分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
(3)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和方法。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草原的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草原生态的方法。
4. 学习任务听讲、讨论、总结并绘制草原生态系统的概念图。
5. 学习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讲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以及概念图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节课:保护草原生态1. 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并能够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2. 教学内容(1)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介绍草原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干扰和破坏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2)草原生态面临的问题探讨目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源枯竭等,引导学生了解到这些问题对草原生态的危害。
(3)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解析和讨论,探讨保护草原生态的方法,如合理放牧、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等。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
《草原》的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原的教学反思引言本文将对教学内容为《草原》的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和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的实施和反思,我们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本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节选修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草原》,旨在教授学生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及草原文化。
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并培养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点,熟悉草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了解草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爱自然,珍惜资源。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内容与布置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草原概况:介绍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和动物资源。
2.草原生态系统:讲解草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3.草原文化:探讨草原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布置:•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课文,了解草原的基本概况。
•课堂上,以小组活动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草原的地理环境、生物群落和文化特点。
•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阐述对草原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探究式学习:通过演示、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多媒体辅助: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草原的情况。
三、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3.1 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课堂内容较为抽象和学生基础知识不足,学生参与度较低。
下次教学中,我打算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第1课《草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草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草原生态保护、草原旅游开发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草原生态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草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见过美丽的大草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草原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文化背景:学生对草原文化了解有限,对民族团结的意义可能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举例解释:
-对于词汇理解的难点,可以举例“翠色欲流”一词,教师需要解释其意指草原颜色翠绿,如同水流般连绵不断,使学生通过形象的比喻理解词汇的丰富内涵。
-在修辞理解方面,可以分析“骏马在草原上奔跑,就像一阵风”的句子,讲解这里使用的比喻手法,将骏马比作风,突出了其奔跑的速度和轻盈。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部分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组织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但有时讨论的主题可能会偏离课程内容。为了使讨论更加高效,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的主题与课程紧密相关。
五、教学反思
《草原》教案(优秀9篇)
《草原》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作者整理了9篇《草原》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篇一教学内容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重点难点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学习几个基本动作教学目标1.感受蒙古族舞蹈的旋律及奔放、欢快的特点。
2.体验学习民族舞蹈的。
乐趣。
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准备儿童经验基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过环境准备录音机、磁带过程与策略一、听音乐进活动室。
二、律动。
三、欣赏蒙古舞音乐。
1.播放音乐数遍2.分组创编动作,教师及时提炼动作。
3.教师榜样骑马和摔跤动作,幼儿模仿。
四、学跳跑马步。
1.教师榜样跑马步。
2.幼儿跟学。
3.全体幼儿练习五、完整榜样动作。
1.教师完整榜样表演,幼儿跟学。
2.幼儿分组、男女跟学蒙古舞。
有效语言设计1.听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2.蒙古族人好像在大草原上干什么?3.你喜欢蒙古舞的哪个动作?环境辅助蒙古人的图片若干草原的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草原_李月娥寿光市古城街道北洛小学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小学语文《草原》三、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 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读准 “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 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碧千里、茫茫、渲染、翠色欲流”等词语的意思。
2、 抓住关键词,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领悟草原的风光美,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填空式形式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方面: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 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本文层次 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 的情形。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 人的气息。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 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
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今 天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四、教学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等。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 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1、3、 、教案背景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课时:1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试卷封面)院系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学科语文研究生姓名李燕红学号122021030 课程名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授课时间周一6-7节总学时36 学分 3简要评语考核论题《草原》教学实录评析……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为例总评成绩(含平时成绩)备注任课教师签名:批改日期:注: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2、本成绩单由任课教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草原》教学实录i评析……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为例(南师大教师院 122021030 李燕红)最近无意间在图书馆翻阅书籍时,看见了陈宝铝先生写的一本《本色语文》,而作为研究学科语文教学的我来说,其“本色”二字瞬间引发了我的兴趣,到底怎样才是语文的本色呢?这或许是这些年来研究学者与一线语文教师们一直在费解的问题吧!出于这点好奇心,我并欣然地开始翻阅起来,慢慢咀嚼之后发觉其中的观点还是有其本色的地方,在此书最后一章还专门点评了部分教学案例。
这些案列及其评析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尤其是洪丽玲老师执教的《草原》教学实录,可谓是比较精彩的一课,陈宝铝先生的点评也是非常真诚与中肯,充分肯定了这堂课的效果。
看完这个案例之后,我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为了探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问题,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见附录2ii),并通过对洪丽玲老师执教的《草原》实录(见附录1)为案例,以语文教育教学原理为理论和本人所指定的相关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进行一次粗浅的案例评析,并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课堂教学评价(见附录3iii),希望对执教者及其自我在教学方面有所提升与思考。
一、以学生为本位的情境方法观语文这门学科非常的宽泛,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绝对的真理,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而我们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也非常的繁多与庞杂。
草原教学教案设计
草原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草原的定义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草原的定义和分类掌握草原的特点和生态功能1.2 教学内容草原的定义和分类:介绍草原的定义,区分草原与其他生态系统草原的特点:分析草原的植被、动物、土壤等特征草原的生态功能:讲解草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碳汇、水源涵养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草原的定义、特点和生态功能图片展示法:展示草原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草原的定义、特点和生态功能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二章:草原的分布与分区2.1 教学目标了解草原的分布规律和分区特点掌握我国草原资源的分布情况2.2 教学内容草原的分布规律:讲解草原分布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影响因素草原的分区特点:介绍草原的分区划分及其特点我国草原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析我国草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利用状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草原的分布规律、分区特点和我国草原资源的分布情况地图展示法:展示草原分布图,帮助学生了解草原资源的地理分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草原分布规律、分区特点和我国草原资源的分布情况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三章: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3.1 教学目标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3.2 教学内容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介绍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动物、微生物等组成部分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稳定性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意义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稳定性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章:草原生态退化与恢复4.1 教学目标了解草原生态退化的原因和表现掌握草原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技术4.2 教学内容草原生态退化的原因:讲解草原生态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草原生态退化的表现:介绍草原退化对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草原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技术:讲解草原生态恢复的植被重建、土壤改良等技术手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草原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和草原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技术案例分析法:分析草原生态退化案例,讨论草原生态恢复的实践经验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草原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和草原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技术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五章:草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5.1 教学目标了解草原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草原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方法5.2 教学内容草原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讲解草原保护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生活的影响草原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方法:介绍草原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我国草原保护政策和实践:分析我国草原保护的政策体系、实施情况和成效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草原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草原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我国草原保护政策和实践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草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案例,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草原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草原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我国草原保护政策和实践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六章: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6.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6.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概念: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草原生物多样性特点: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点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讲解草原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介绍草原保护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探讨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和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草原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护的重要性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生物多样性、草原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护措施和方法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七章:草原鼠害与防治7.1 教学目标理解鼠害对草原的影响掌握草原鼠害防治的方法和策略7.2 教学内容鼠害对草原的影响:讲解鼠害对草原植被、土壤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草原鼠害种类及其特点:介绍草原常见鼠害种类及其生物学特点草原鼠害防治方法:讲解草原鼠害的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草原鼠害防治策略:探讨草原鼠害防治的综合管理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鼠害对草原的影响、草原鼠害种类及其特点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草原鼠害防治的方法和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草原鼠害防治的成功案例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鼠害对草原的影响、草原鼠害种类及其特点及防治方法和策略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八章:草原火灾与管理8.1 教学目标理解草原火灾的危害掌握草原火灾的成因和预防措施了解草原火灾的应对和处理方法8.2 教学内容草原火灾的危害:讲解草原火灾对生态系统、植被和动物的影响草原火灾成因:介绍草原火灾的自然和人为成因草原火灾预防措施:讲解草原火灾的预防和管理策略草原火灾应对和处理方法:探讨草原火灾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和处理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草原火灾的危害、成因和预防措施及应对和处理方法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草原火灾的成因、预防和管理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草原火灾应对和处理的实际案例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草原火灾的危害、成因、预防措施及应对和处理方法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九章:草原旅游与可持续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草原旅游的特点和价值掌握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草原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9.2 教学内容草原旅游特点和价值:介绍草原旅游的自然风光、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特点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讲解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方法:探讨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草原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影响:分析草原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草原旅游的特点和价值、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草原旅游的特点和价值、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十章:草原保护与利用的案例研究10.1 教学目标理解草原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意义掌握草原保护与利用的案例分析方法了解草原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与启示10.2 教学内容草原保护与利用案例选择:讲解选择草原保护与利用案例的标准和注意事项草原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方法:介绍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草原保护与利用案例研究:分析草原保护与利用的成功案例,探讨其经验和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草原教学教案设计”,包括十个章节。
语文草原教师备课案例
语文草原老师备课案例语文草原老师备课案例一教学背景分析^p教材分析^p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学情分析^p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才能,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拟容易的。
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生疏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谨、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妙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妙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表达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优秀模板13套)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优秀模板13套)《草原》教学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心、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
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一定环境当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
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心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
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
并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图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
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草原》案例分析
《草原》第二课时案例分析红城镇徐家磨小学金鸽教学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继续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大纲》中有这样一个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1.出示课题。
2。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草原的美。
3.(出示课件)草原风光的图片,在图片欣赏中背诵第一自然段.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落”之美(出示课件)课文:“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几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1)可换成什么词? 生:(自由、无拘无束等)(2)从哪些词语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3)感受洒脱:没有红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还有那些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多么令人向往呀!(4)表现洒落:你们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吗?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1.感悟“人情美"(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生(热情好客)(2)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那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
生:这一部分,作者按参观访问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
生: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草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草原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描述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草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学会正确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草原的美丽与重要性。
【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六年级上册。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出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2.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询问学生对草原的印象和感受。
【阅读课文】1.教师诵读《草原》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分组合作】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回答教师提问。
2.其他组员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草原的美丽与重要性。
【展示发言】1.每个小组派出一名组员到讲台前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2.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
【板书整理】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教师将学生的描述整理到黑板上。
【讲解知识】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教师讲解草原的特点、物种和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
【巩固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等。
2.教师核对答案,给予学生正确的解答方法和指导。
【拓展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以外的资料,写一篇关于草原的小作文,并鼓励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描述。
2.下节课继续探讨其他生态环境,并和草原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阅读、讨论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描述的能力。
在讲解知识环节,教师切实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草原相关知识。
通过合作和展示,学生之间共同分享和交流,拓展了课堂学习的内容。
【巩固拓展】1. 让学生观看草原的相关视频或图片,以丰富他们对草原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给每组分配一幅草原图片,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写出一段描述该草原的文字。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草原》这篇文章。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背诵《草原》这篇文章。
2.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引入《草原》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和内容(10 分钟)-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15 分钟)-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作者的情感(10 分钟)-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 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5. 总结(5 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
6. 布置作业(5 分钟)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从《草原》中得到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草原》这篇文章,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草原》一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如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
2. 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仿写;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中,草原文化独具魅力。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草原》一文,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描绘了草原的壮美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本教学案例将运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方法,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探讨,体会草原文化的内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进行仿写。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3. 查找关于草原文化的资料,了解草原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同学分享。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案例亮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以一首描绘草原美景的诗歌作为开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壮丽。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你们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草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紧接着,我会简要介绍《草原》一文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文草原教学教案
课文草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草原的特点、位置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草原教学,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草原的概念与特点。
•草原的地理位置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草原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草原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带领学生体验草原环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记忆。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草原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导入,提问学生对草原的认识以及草原对人类的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学习过程(30分钟)2.1 草原的概念与特点•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草原的概念与特点。
•全班分享:每组代表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和其他组进行交流讨论。
2.2 草原的地理位置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师讲解:提供草原的地理位置资料,并阐述草原对人类的积极影响,如提供牧场、食物资源等。
•学生分组活动:将学生再次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理位置,设计一个海报,介绍该地区草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对当地人们的影响。
3.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肯定。
•拓展活动:提供延伸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准备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准备教材和课前作业。
•参与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表达评价:学生是否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作业评价布置一篇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可包括草原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七、教学资源•草原地理位置资料•海报设计素材•延伸阅读资料八、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11《草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音乐作品:欣赏草原音乐作品,如《敖包相会》、《天边》等,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 美术作品:欣赏草原主题的美术作品,如描绘草原风光的画作,以及表现草原人民生活的雕塑等。
3. 随堂测试:教师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草原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章分析和欣赏技能的运用能力。
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以及对拓展资源的运用和思考。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答案:作者通过描述草原人民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场景,以及款待客人的方式,表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 例题三:《草原》一文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表达了对草原美景的喜爱和对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赞赏之情。
4. 例题四: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草原人民生活方式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答案:文中有多处描写草原人民生活方式的句子,如“男人们牧羊放牛,女人们纺织织布”,表现了草原人民简单朴素的的生活方式。
- 参加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与草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草原音乐节、草原文化节等,亲身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草原》一文中,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
答案:作者用了“辽阔”、“明朗”、“翠绿”、“羊群如云”等词语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
2. 例题二:《草原》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绘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读友大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草原》教学案例分析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郭庙小学教师:穆永强教学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二、学习课文(一)理请文章思路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热闹的草原热情的草原……(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三、练习延伸;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总结全文。自我评析: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我通过“朗诵诗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理解谈体会,师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达到统一,又弘扬学生个性。课末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写诗、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4、让语文教学拓展课外空间。使学生在读懂课文,感受了语言文字之美的基础上,还能利用书籍、网络等文化载体,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大草原洋溢的人文情怀,并使学生受到环保的教育。篇二:《草原》案例分析《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二、学习课文(一)理请文章思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热闹的草原热情的草原??(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三、练习延伸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总结全文。自我评析: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我通过“朗诵诗导入——阅读文章——字词句段训练——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理解谈体会,师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达到统一,又弘扬学生个性。课末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写诗、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4、让语文教学拓展课外空间。使学生在读懂课文,感受了语言文字之美的基础上,还能利用书籍、网络等文化载体,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大草原洋溢的人文情怀,并使学生受到环保的教育。篇三:《草原》教学案例《草原》课堂实录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课件出示老师在草原照的照片)一起说,这是哪里呀?生:(齐读)草原。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42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草原”。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1.整体感知。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板书:景、人)同意吗? 2.自主研读。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师:(巡视)有的同学在相关词语下面作了记号;有的同学用波浪线勾画了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这位同学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课文的空白处。3.放声朗读,读出感受。师:来,请我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把那些让你感受很深、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生:视线模糊不清。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师:是呀,记得暑假里,当老师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虽然我的歌唱得不好,当时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学生齐读)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