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视角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探析——从孔子“仁爱”思想探源

合集下载

论儒家仁爱思想对构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借鉴意义

论儒家仁爱思想对构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借鉴意义

论儒家仁爱思想对构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作者:任情来源:《家长·下》2018年第05期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专指在学校内,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教师之间在交流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相容、情感依赖的一种状态。

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在学校,还包括在学校之外与其他人交往中形成的关系,因此,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能令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存在感、幸福感。

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关爱是孔子极为推崇的一种生活状态,他将“爱人”视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种道德原则。

在樊迟向孔子讨教什么是仁德的时候,孔子不假思索地说:“仁者爱人。

”即爱人时表现出的精神就是一种“仁”。

孔子的爱在思维上有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处于逻辑起点的“血亲之爱”,即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的爱,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爱等等。

第二个层次是“泛爱众”,它是“血亲之爱”的延伸,《孟子.梁慧王上》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就是儒家仁爱思想要求将对自己父母、子女的爱延伸到对别人父母、子女的爱的表现,这种爱源于亲情,却又超越了亲情。

第三个层次是“物爱”,在爱人的基础上,还要热爱动物、植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态环境,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学大师张载“民吾同胞,物我与也”就是一种“物爱”的表达。

当前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贫穷的面貌,物质世界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精神世界的充实,特别是渴望人际关系的和谐。

但受到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以下几种不和谐现象。

本位主义突出本位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本位主义,一种是团体本位主义。

试析孔子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

试析孔子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

收稿日期:2011—05—27作者简介:丁翌(1980—),女,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国史、中国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9KRB564)第32卷第5期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10月Vol.32No.5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Oct.2011文章编号:1004—1877(2011)05—0108—02试析孔子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丁翌(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山东曲阜273155)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他仁爱、忠恕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关键词:和谐;人际关系;仁爱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一、孔子和谐人际关系思想的提出背景孔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各种复杂矛盾的重要过渡时期———春秋时代。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阶段,经济上,旧的奴隶制度濒于解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完全建立。

政治上,礼崩乐坏,诸侯坐大。

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在诸侯国内,卿大夫势力崛起,诸侯国大权旁落,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权力逐渐下移的局面。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诸侯国之间斗争日益尖锐,旧的社会秩序难以维持,伦理道德沦丧,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成为普遍现象。

这种社会状况引发了有识之士的忧虑,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孔子作为其代表试图开辟解决时代问题与矛盾的正确道路。

孔子生活的鲁国一直是受西周“周礼”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很深的国度。

孔子不可避免地要在这种人文大环境下,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旧制度和旧秩序,对“周礼”进行必要的“损益”。

因此,针对时代的乱像,孔子提出了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思想理论中,“和”的意识起源较早,甲骨文、金文中都有“和”字。

“和”的概念内涵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中,宽容和谐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人文精神。

孔子正是在继承先贤关于“和”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特殊时代进而凝练升华,最终形成了和谐的思想。

论语中的仁爱精神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论语中的仁爱精神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论语中的仁爱精神对人际关系的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了论语,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仁爱精神,对人际关系的启示极为深远。

首先,论语中的仁爱精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关爱。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仁爱精神的核心思想,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

这种亲近与关爱的态度,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的理解与尊重。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因为利益冲突或是观念不同而产生矛盾与争执,而仁爱精神恰恰可以化解这些矛盾,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

其次,论语中的仁爱精神提倡了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

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表达了仁爱精神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仁者爱人,以德服人,这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的腐败和权力滥用问题仍然存在,而仁爱精神的倡导可以提醒我们,政治家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论语中的仁爱精神还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强调了家庭中的亲情与孝道。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亲情的纽带逐渐松弛。

然而,论语中的仁爱精神提醒我们,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与孝道是家庭和睦的基石。

只有通过亲情的关怀与孝道的实践,才能维系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最后,论语中的仁爱精神还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一些建议。

孔子曾说:“朋友之道,言而有信。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言行一致,保持诚信与信任,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了谦虚、宽容、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爱精神对人际关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它教导我们以同理心对待他人,增进相互的理解与尊重;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供了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一些建议。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的希望。

与此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经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摩擦,如同学之间的矛盾、竞争与压力等。

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可以从孔子的“绝四”思想中汲取一些智慧和经验。

孔子提出了“绝四”概念,也就是不争不抢、不隐不伪、不恶不行、不多不偏。

这一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争不抢。

大学生之间经常存在竞争和争夺资源的问题,如成绩、奖学金、就业机会等。

争抢只会加剧矛盾和冲突,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反,大学生应该养成平和、宽容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努力和成就,不去嫉妒、攀比,从而建立和谐的竞争关系。

不隐不伪。

大学生在面对他人时往往会保持一种防御的姿态,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误解和隔阂,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与他人保持真诚和坦率的交流,从而建立真正的互信和理解。

不恶不行。

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益,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也应该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问题,发扬正能量,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不多不偏。

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困惑,容易迷失自我的方向。

如果追求过多的物质和功利,或者过于偏执于某种观念和目标,往往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适度、平衡的生活方式,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借鉴孔子的“绝四”思想,大学生可以不争不抢,宽容竞争;不隐不伪,真诚交流;不恶不行,遵守道德规范;不多不偏,追求平衡和谐,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只有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摘要:人际关系在一定的群体内起着调节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功能。

大学生只有善于与人相处,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而孔子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仁”、“孝”、“礼”、“信”等,内含着人际交往基本原则的思想精华,是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汲取的思想源泉。

关键词:伦理道德思想;人际关系;交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际交往中的仁爱之心在当代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人际交往中的仁爱之心的存在空间似乎极端有限,被限制在十分窄小的空间里。

这也就折射出传统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生存空间已经被边缘化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似乎只停留在口号上、天纸张上。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既要追求经济生活的现代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征途中更要最求文化生活的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是在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

地间“我”不能独存,“人字的结构需要相互支撑”。

而“仁爱”的真谛就是尊重、理解、善待他人,与人平等交往。

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应该会正确认识自我,更应该学会以开放的胸襟接纳他人,不以恶意猜测人,勿求全责备。

崇人之德,扬人之善,师人之长。

应该培养宽厚待人的作风,尽已为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那种一心只为自己的人最终会被识破并远离,只有拥有一颗仁爱的心,才能冲破个人狭小的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人发展带来更多的条件,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不应当被极端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所迷惑,在人际交往中常怀一颗仁爱之心。

二、事父母,能竭其力――人际交往中的孝悌之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是由无数家庭的统一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在每一个家庭里,亲情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桥梁。

家和万事兴,孝悌之心是家和的根本,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汛爱众”。

人道孝为先,“孝”是建立在对父母等亲人的自然情感基础上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孝心和孝情。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我们来解析一下孔子的“绝四”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孔子的“绝四”思想的一部分,其中“有朋自远方来”体现了孔子对待朋友的态度,而“人不知而不愠”则是孔子对待世人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能以诚待人,以诚待人,不要因为他人的无知而愠怒。

这种态度,体现了孔子在人际关系上的高尚品质和高度的修养。

而这种高尚品质和修养,正是我们大学生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的身份和地位较为特殊,他们既是学习的一方,又是未来社会的一份子。

在校园中,大学生享受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和帮助,但是一旦走出校门,他们就要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社会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借鉴孔子的“绝四”思想,以此来构建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孔子对待朋友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友善相处,学会尊重和包容别人。

只有让他人感受到我们的友善和真诚,才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关注。

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恩老师、同学和社会给予我们的一切。

只有具备这种感恩的品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则是对待世人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学生要学会宽容和谦逊,不要因为别人的无知而愠怒,而要以诚相待,以宽容相待。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们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导。

只有具备这种谦虚谨慎的品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与他人在思想上产生更加广泛的共鸣。

孔子的“绝四”思想对于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要学会以诚待人,以宽容待人,以感恩待人,以谦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相融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仁学”思想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发

“仁学”思想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发

“仁学”思想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发“仁学”思想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发[摘要] 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后面临着新的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远离父母,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核心之一的“仁”这一思想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

[关键词]论语仁学思想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儒、释、道、法、诗、词、曲、赋,我们的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国学经典。

《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宋词,这些名词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重视这些中华传统经典,其中,《论语》就流传了2500多年,影响着世代的中国人,其中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超越了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范畴,就其实质而言,属于人生哲学或人道之学。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重心是探索人生原则的确立、人生目标的选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于青年期的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但在交往过程中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交往顺利或不顺利,如果交往顺利,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如果交往受挫,便会使得心情郁闷,身心受损,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些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

大学生在各种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障碍表现最为常见,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仁”,“仁者仁也”。

也就是说孔子的“仁”是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

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

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反映的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做人的道理。

那么,这个本质和道理应该是什么呢?孔子认为应该是爱人,即人应该有一颗“泛爱众”的善心,相互之间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杀戮。

所以说,“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1. 引言1.1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绝四”的原则,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一理念强调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以善待他人、包容他人、欣赏他人的态度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希望,他们的人际关系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借鉴孔子的“绝四”理念,大学生应该以善良的心态对待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培养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践行孔子的思想,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促进校园和谐氛围的形成。

借鉴孔子“绝四”理念,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情商和智商,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从而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正文2.1 孔子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人际关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

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孔子强调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亲情关系。

孔子认为,亲情是人与人之间最为深厚的情感纽带,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其次是友情关系。

孔子主张以诚信、忠诚和善良来维护友谊,要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建立真诚的友谊。

最后是师生关系。

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师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要尊重师长,虚心向导。

孔子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体现了他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他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在构建大学生和谐关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注重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的建立,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养,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成长。

孔子“仁爱”思想与人际和谐

孔子“仁爱”思想与人际和谐

孔子“仁爱”思想与人际和谐作者:张宇晴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2期近年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表现为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有的还产生了深深的受挫感。

有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压抑、人际关系和谐度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导致自杀的三大因素。

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而言,特别是刚入学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会人际关系的适应与和谐?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要依赖人际关系、处世技巧。

”另有调查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只有青年时期才有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才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必须学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仁爱”原则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来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仁爱”的内涵“仁爱”是由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即仁爱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思想精华。

从结构上看,“仁”由“人”和“二”组成,其本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爱之情。

孔子的“仁爱”思想有两层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是爱人。

“爱人”是仁爱的本质内涵,它也包括两层含义:“爱亲”和“爱众”。

“爱亲”指的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爱众”是对“爱亲”的提升,意为要把爱亲之情推广到周围的朋友和更多的人。

“爱人”由“爱亲”而推至“爱众”体现了一种差等的爱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变化。

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

[1]二是忠恕之道。

“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忠恕”合在一起,强调的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即要学会宽容,能容忍别人的缺点,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尊重和体谅他人。

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同情、爱护和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这种提倡爱人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具体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借鉴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借鉴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七年第四期林萍:借鉴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借鉴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林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马列部,福建福州350012)收稿日期:2007-01-22作者简介:林萍(1967-),女,福建福清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马列部副教授,硕士。

摘要: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

因此,如何使大学生建立和巩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项重大课题。

孔子以“仁爱”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为基本准则的道德规范体系,为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树立爱人意识,宽容大度、平等待人的心态,诚实守信、好学多思、言行一致的品德,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和谐;人际关系;借鉴中图分类号:G641;B222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六大把实现“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将其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制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汲取和借鉴。

和谐是整个人类的共同理想追求,其含义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相互和谐。

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极其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就是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为基本准则的道德规范体系。

这一规范曾长期作为我国古代调节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实践产生过深远影响;时至今日,我们更要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合理地借鉴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和谐理念,补充和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力图创造一种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仁爱哲学:构建和谐社会的智慧之源

孔子的仁爱哲学:构建和谐社会的智慧之源

孔子的仁爱哲学:构建和谐社会的智慧之源孔子的仁爱哲学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一、构建和谐社会孔子的仁爱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包容,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孔子的仁爱哲学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推动道德建设孔子认为仁爱是人内在的道德力量和道德要求,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

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孔子的仁爱哲学鼓励人们自我约束、反省和提升自己的品德,这对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指导人际关系孔子的仁爱哲学也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孔子的仁爱哲学提醒我们要以关爱、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促进全球治理孔子的仁爱哲学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对于全球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并存,如何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孔子的仁爱哲学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尊重他国的权利和利益,遵循公平、正义和包容的原则,这样才能实现全球治理的和谐与发展。

总的来说,孔子的仁爱哲学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推动道德建设、指导人际关系和促进全球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同时,我们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发掘和传承孔子仁爱哲学的精髓,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1. 引言1.1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仁、义、礼、智”四个观念,被称为“绝四”。

这四个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理解和践行孔子的“绝四”观念,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社会关系,都是大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在当代大学生中,尤其需要重视“绝四”观念的传承和践行。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正义之道做事,以礼貌之态待人,以智慧之行为引领自己的未来。

只有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孔子的“绝四”观念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紧密相连,大学生们应该深入理解和践行这一理念,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师生、同学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详细内容请参考正文部分】。

2. 正文2.1 孔子“绝四”的内涵孔子所提出的“绝四”指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行,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言,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善,患不知人也”。

这四句话中,孔子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关爱。

孔子提出不患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别人不跟随自己的行为,而是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的行为;不患别人不听从自己的言论,而是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的言论;不患别人不赞美自己的善行,而是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善行。

这些“绝四”都反映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和高度智慧。

通过理解和践行“绝四”,大学生可以培养出更加包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自己在大学生活中能够更加融洽地与师生、同学和社会各界人士交往。

【2000字】2.2 大学生如何理解和践行“绝四”大学生如何理解和践行“绝四”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话题。

谈谈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当前人际和谐

谈谈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当前人际和谐

关 键 词 孔 子 仁 爱 思想 人 际 和谐
Di s c u s s i o n o n Co n f u c i u s Th o u g h t o f Ki n d h e a r t e d n e s s a n d Co n t e mp o r a r y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Ha r mo n y/ / Do n g P e n g h u a n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p r e s e n t s o c i e t y , d u e t o t h e p l u r li a s m o f i n t e r e s t g r o u p s a n d t h e c o mp l e x i t y o f i n t e r e s t c o n l f i c t s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r e —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p p e a r a c o mp l i c a t e d a n d c h a n g e a b l e f e a t u r e . T o d a y , ” k i n d h e a r t e d n e s s ”i s n o t o n l y a n i mp o r t a n t c o n t e n t o f Co n f u c i u s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y s t e m, b u t a l s o a n i mp o r t a n t c o n t e n t o f t h e s o c i a l i s t c o r e v a l u e s y s t e m. ” Ki n d h e a t r e d n e s s ”e mp h a s i z e s o n t h e h e a t r o f . 1 o v i n g o t h e r s a s t h e b a s i s o f i n t e pe r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 t h e c o n t a i n i n g o f i n t e r p e r s o n l a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n d廿 1 e a c t i v e p u r s u i t

儒家“仁爱”思想视阈下高校 和谐寝室人际关系构建

儒家“仁爱”思想视阈下高校 和谐寝室人际关系构建

儒家“仁爱”思想视阈下高校和谐寝室人际关系构建作者:尚景乐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02期本文将“仁爱”思想作为构建新型高校寝室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高校寝室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寝室人际关系有机结合,从“推己及人,以己度人”、“将心比心,宽以待人”、“视人若己,仁者爱人”、“志存高远,博施济众”四个方面探索构建高校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寝室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寝室人际关系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最直接的因素。

近年来“马加爵案件”、“复旦投毒案”等因寝室人际冲突而导致的惨剧屡见报端,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当前高校寝室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仁爱”思想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深厚理论基础及其倡导的“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等和谐理念,使其成为构建高校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而高校寝室人际关系和谐也符合“仁爱”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

本文拟将“仁爱”思想作为构建新型高校寝室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高校寝室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寝室人际关系有机结合,从“推己及人,以己度人”、“将心比心,宽以待人”、“视人若己,仁者爱人”、“志存高远,博施济众”四个方面探索构建高校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一、高校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1、个人主义盛行,自我意识强烈目前大学生主要由90后独生子女构成,优渥的成长环境以及父母从小的宠爱让他们大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但他们在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同时,个人主义在这个群体中也尤为盛行。

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他人意见。

2、价值观差异大,交往技巧欠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同一间寝室的同学可能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绝四”之说,即“绝学无忧,绝巧无变,绝知无难,绝为无终”。

这四种“绝”可以被视作人生的四个境界,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的重要依据。

首先,“绝学无忧”即是指在学习中要追求“无欲则刚”。

当一个人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受外在的影响,完全投入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和创造独特的价值。

大学生要在学习中做到专注,化繁为简,做到“拾级而上”,不为外在的成就和荣誉而分心,不然只会让自己心力憔悴,甚至失去自我。

其次,“绝巧无变”是指平凡的事物,依靠不断的练习和提炼,最终也会变得出众。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生活中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学习成绩,都要不断试错和改进。

同时,要理性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避免相互攻击和伤害。

与人相处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真诚和善良,尊重并容纳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行为,建立起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再来,“绝知无难”,意味着要实现“知行合一”。

事实上,即使是学习指导委员、教师、父母的建议,也要用理性的思考来进行个人的决策。

大学生不仅要知道学习中的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还要掌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发展自己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性道德,才能更好地应对个人发展和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绝为无终”,是指要追求做好一件事的长期效益。

尽管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涯有起有落,但是要坚定走自己的路,经历坎坷和挫折,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自己的品质。

当面临逆境或挫折时,要特别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坚定,让自己的精神始终振奋。

对于人际关系,要珍惜和维护,团结和善待朋友和亲人,创造和保持温暖和谐的生活之美。

总的来说,孔子的“绝四”理念,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的意义。

大学生应当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发掘自己的无限潜力和可能性,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要珍惜和保护自己已经拥有的自我和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圆满和充实。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

仁学于我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仁”学认为“仁”是一个大概念,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包含在“仁”中。

它是最高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它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

“仁”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仁人”,即“仁义之人”,有宽厚之德、仁爱之心:二是“爱人”,即“重人之义”、“泛爱”、“博施”具有普遍的人类之爱。

归根起来就是“仁者爱人”。

当代大学生如认真领悟这些内容,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并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必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为人谦恭就没人轻视,虚心礼让,不自满,不盛气凌人。

首先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但态度上谦恭,而且在心里树立谦恭的观念。

其次,虚心向他人学习。

再次,有自知之明,不断认识、纠正缺点。

最后,不因为取得成绩而看不起别人。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和同学相处中,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别人,理解别人。

浅析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浅析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浅析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的提出过“和谐”的概念。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

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看来,“和谐”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尤为重要。

无庸质疑,人与人的和谐是最根本的和谐。

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各种因素中的关键和基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建设和谐社会无法脱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而当代的青年是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人类的普遍信仰。

在当前我国社会日趋多样化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除了学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

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几年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在我看来,比起中学时代,大学时代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交际面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

大学生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每个人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于人际关系和人格修养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一条关于人际关系的原则被称为“绝四”,这四个绝对绝不可为之事,能够为现代大学生与他人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举止和人际关系质量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探究孔子“绝四”和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一种对当代青年教育的重要探索。

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绝四”的内涵。

据《论语》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端,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隐,见得思义。

”在这九种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便是“色思端、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这即为孔子“绝四”的内涵。

所谓“色思端”,就是指在面对他人时,要保持端庄得体的仪态,不可张扬放肆;“貌思恭”,是指在与人交往时要谦和有礼;“言思忠”,要言行一致,不可以言不由衷;“事思敬”,要对待他人和事情要心存敬重。

孔子提出的这四个原则,可以为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其与他人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

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知如何表现;一些大学生因为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导致他们与周围同学、老师乃至家人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体谅心,导致对别人的言行举止缺乏尊重。

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绝四”的理念,对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重“色思端、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在外在形象上,要有良好的仪态,保持端庄得体的形象,不要过于张扬和放肆,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从而维护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之一,其影响深远,被广泛尊敬和崇拜。

他的思想理念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被称为“绝四”,即“不与小人交,不与庸人交,不与恶人交,不与好人交”。

孔子主张与小人、庸人、恶人、好人绝交,这种观点在当代有些让人惊讶,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的一些启示。

孔子强调不与小人交。

小人指的是道德品质低下、品行不端的人。

这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有些人可能存在恶意、自私、偏见等不良品质。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的选择与交往,避免与道德品质低下的人产生矛盾和纠纷,保持与他们的距离,以免被其影响。

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与庸人交往。

庸人指的是无论在道德品质还是思想深度上都平庸的人。

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需要通过与同学、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而与庸人交往,可能会限制和阻碍自己的发展。

大学生应该努力选择那些道德品质高尚、思想深度丰富的人作为交往对象,以便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与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孔子强调不与恶人交往。

恶人指的是心地狠毒、邪恶龌龊的人。

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需要与同学和社会各界人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避免与心地恶劣的人交往,可以降低发生纷争和矛盾的可能性,保持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稳定,有利于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成长。

孔子提出不与好人交往。

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悖,但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好人”指的是道德上过于牺牲自己、为他人无私奉献的人。

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需要学会与同学和社会各界人士平等地相处,避免过分依赖他人或者被他人消耗和利用。

与好人交往过多,则可能会导致自己成为被动的受益者,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发展的机会。

孔子提出的“绝四”对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大学生需要学会正确选择与交往对象,避免与道德品质低下的人交往,避免与庸人交往限制自己的发展,避免与恶人交往导致纷争和矛盾,避免与好人过于依赖和消耗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表 明 , 在人 的一生 中, 只有青 年时期才有强烈的渴望被理解
的愿望 。从这个 角度来 说 , 如何才能拥有 和谐 的人 际关 系 , 是大 学生进人 大学后必须要 学会 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孑 L 子
的“ 仁爱” 思想人手探析 大学生应 如何 建构和谐 的人际关系。
解 析孔子的“ 仁爱” 思 想
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信 、 融洽友好 、 文 明有序 、 团结互助 。 十
八大报告 中指 出: 必须促进社会和谐 。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 色社会
致 自杀 的三大 因素。对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 ,特别是大学新生而 言 ,普遍 面临的一个 问题 就是 :如何 学会 人际关系的适应与 和
谐?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 : “ 一个人事业 的成功 , 只有 1 5 %是 由于他 的专业技术 , 而8 5 %要依赖 人际关 系、 处世 技巧 。” 另有
主义 的本质属性。t 2 ] A  ̄ 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 础 , 大学生作为 国
家 的栋梁和希望 ,建立和谐友好 的人 际关系不仅有助于 和谐社 会 目标 的实现 , 而且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是非常有益 的。 人际和谐有助于大学生的全 面发展 。马克思说 : “ 一个人 的 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 的其他一切人 的交往 。” 【 引 人们在现实生活 中不可避免地要 与人交往 , 受他人影 响。 人 际关 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是人们丰富和扩展 自身 的主要途径 。 英 国剧作家萧伯纳说 : “ 你有一个苹果 , 我有一个苹 果, 相互 交换 , 各 自得 到一个 苹果 ; 你 有一种 思想 , 我有 一种思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 定的条件下 、 具体 、 动态 、 相对 、 辩证 的统一 , 是不 同事 物之间相 同相成 、 相辅
相成 、 相反相成 、 互助合 作 、 互 利互 惠 、 互 促互补 、 共 同发展 的关 系。 人 际和谐反 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一种状态 , 这种状态表
想, 相互 交换 , 各 自得到两种思想 ” 。2 1 世 纪是信息化时代 , 人 际
交往 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交 流的过程 ,和谐 的人际关系可 以使 大学 生的交往范 围扩 大 , 获得更 多的知识和信息 , 开拓思维 , 开 发智力 。此外 ,每个人 对 自己的正确认识是通过与他人 的交往 中,通过他人对 自己的态度 和评价 ,以及与别人 的比较 中获得 的。 和谐 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 自我 , 正确认识周 围 的环境 , 增强 自信心 , 塑造完美人格 。 人际和谐有助于大学生 的身心健康 。 心理学家 丁瓒教授说 : “ 人类 的心理适 应 , 最主要的就是对人 际关系的适应 , 所 以人类 的心理病态 , 主要是 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造成 的。” 很多大学
爱众 ” 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 。 【 l 二是 忠恕之道 。 “ 忠” 是对 自己的
要求 , 表现为一 种认真虔诚 的态度 ; “ 恕” 是对他人 的要求 , 表现
为对他人 的尊重宽容 。 “ 忠恕” 合 在一起 , 强调的是“ 推己及人 , 将 心 比心” , 即要学会宽容 , 能容忍别人的缺点 , 能从对方 的角度考
“ 仁爱” 是 由中国儒 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所提出的 。“ 仁” 即
仁爱 , 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 的核心 , 也是中 国传统伦理道德 的思
想精华 。从结构上看 , “ 仁” 由“ 人” 和“ 二” 组成 , 其本意指 的是人 与人之 间的亲爱之情 。孔子 的“ 仁爱 ” 思想 有两层非常重要 的内 容: 一是爱人 。“ 爱 人” 是仁爱 的本 质 内涵 , 它也包 括两层含 义 :
国 传统 道德思想的精华, 也是构建 和谐人际关系 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核心思想 是“ 爱人” 。文 章主 要从“ 仁爱 ” 张 宇 晴
与人 际 和 谐之 间 因果 辩 证 关 系的 角度 揭 示 大 学 生在 处 理 人 际 关 系 问题 时 , 可从孔子“ 仁 爱” 思 想 中找 到 方 法 : “ 仁 爱” 是 构 建 人 际 关 系和 谐 的 前 提 。 而和 谐 的人 际 关 系又是 “ 仁爱” 思 想 的体 现 。
“ 爱亲” 和“ 爱 众” 。“ 爱 亲” 指的是要爱 自己的父母 和兄弟姐 妹 ; “ 爱众” 是 对“ 爱亲 ” 的提 升 , 意 为要把爱 亲之情推广 到周 围的朋
友和更多 的人 。“ 爱人” 由“ 爱亲 ” 而推至“ 爱众 ” 体现 了一种差等
的爱 由近及远 , 由亲到疏的变化 。这是“ 仁” 由“ 爱亲” 而 推及 “ 泛
切方 面。 大学 生的人际关 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产物 , 和谐 的人 际关系对 大学生 的身心健康和社会 化成长是 非常重要 的。
据调查 , 近年来大学生 的人 际交往 问题变得 日益突 出 , 表现为许 多大学生在人 际交往 中感 到不适 , 有 的还产生 了强烈 的受 挫感 。 有调查表 明 , 在我 国压抑 、 人 际关系和谐度和人 际关 系压力是导
2 0 1 3年 期
蔌 放隋. 高教
Shaanxi Ji a ovu・ Gaoi i aO
大 学 生 之 窗
和谐视 角下的大学生人际关 系探析
从 孔子 “ 仁 爱” 思 想 探 源
【 摘 要 】 当代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问题 G成 为影 响大学生健康发展 的首要 问题 。孔子 的“ 仁 爱” 思想是 中
【 关键词 】 仁爱 和谐
人 际关 系
人 际关 系属 于社会 学、心理 学范畴 ,是指 人与人之间 的关 系, 包括社会 中所有 的人与人 的关系 , 以及 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一
的理 论 意 义 和 具 体 的方 法论 指 导 作 用 。
和 谐 的 人 际 关 系 对 大 学 生 的重 要 意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