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部位约束边缘构件

合集下载

剪力墙结构加强区与边缘构件

剪力墙结构加强区与边缘构件

剪力墙结构加强区与边缘构件
1.在加强区及以上一层为约束边缘构件;
2.加强区的设计调整系数与非加强区不同;
3.地下室程序自动认为是加强区;
4.有地下室时,程序自动扣除地下室的高度计算加强区;
5.“高规”规定加强区都为约束边缘构件,抗震规范在加强区是否为约束边缘构件由轴压比控制,程序由参数控制;
6.剪力墙单肢轴压比,按1.2倍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7.加强区的确定有局限,应按需要定义;
8.短肢剪力墙需特殊定义;
9.短肢剪力墙仍需符合框剪结构50%倾覆弯矩的要求;
10.短肢墙的抗震等级需提高一级,并乘以相应的剪力设计调整系数。

第 1 页共1 页。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的体会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的体会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的体会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增加或调整的主要内容1.将Ⅰ类场地细分为Ⅰ。

和Ⅰ₁两个亚类。

2.调整了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了软弱黏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3.增加了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规定、大跨屋盖结构、单建式地下建筑结构等抗震设计内容、相应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

4.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反应谱)的阻尼系数和形状系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

5.补充了8度(0.30g)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及6度、7度(0.10g)区、高度小于24米、不设置抗震墙的板柱-框架结构的相关规定。

6.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对框架结构楼梯间的相关规定。

7.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相关规定,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墙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

8.补充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过渡层要求、上部为混凝土小砌块墙体的相关要求、底框部分框架柱的专门要求等规定。

9.补充了7度(0.15g)和8度(0.30g)钢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修改了钢结构的阻尼比取值、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地震作用下内力和变形分析等相关规定,增加了关于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的规定,并补充了相应的抗震措施要求。

10.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

11.修订了大跨空旷房屋砖柱的适用范围、增加7度(0.15g)时钢筋混凝土柱和组合砖柱的构造要求。

12.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数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2.5 剪力墙正截面配筋计算
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采用正截面中沿截面腹部均 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原则 进行配筋计算。取钢筋合力点为1.0倍墙厚。 若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与截面宽度之比 不大于3时,按高规第7.2.5条规定,程序按柱的 要求进行配筋计算。取钢筋合力点为40mm。 高规第7.2.7条规定,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中, 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大偏心受 拉时,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乘 以增大系数1.25。软件暂时未执行这一条规定。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2)
新高规的7.1.9条规定,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 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 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 150m时,其底部加强 部位的范围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 新高规的10.2.5条规定,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 ,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 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3)
在 软 件 具 体 实 现 中 , 按 照 新 高 规 第 7.1.9 条 和 第 10.2.5规定执行,但为了避免不连续情况,对于高 度在120m 到150m的一般剪力墙结构,取底部加强部 位高度为15m。
对于有地下室的结构,程序增加了一个控制参数, 由设计人员决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起算层号。
2.4 柱正截面配筋计算
柱计算长度系数有两种计算方法,对于一般情况 ,可采用第一种方法——简化方法;若水平力起 控制作用,应采用第二种方法。 提供单偏压和双偏压两种配筋计算方式。 柱配筋时仅考虑了单排布筋方式。
对于单偏压,角筋仅供参考。而对于双偏压情况 ,实配角筋不应小于计算结果。
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与设计值 :

11G101图集试题

11G101图集试题

1、柱平法施工图系在柱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2、在柱平法施工图中,应注明(各结构层的楼面标高、结构层层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尚应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位置)。

3、在柱平法施工图中A10@100/250(A12@100),表示柱中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A,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50,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为A12,间距为100。

4、为表达清楚、简便,剪力墙可视为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三类构件构成。

5、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约束边缘构件包括约束边缘暗柱、约束边缘端柱、约束边缘翼墙、约束边缘转角墙四种。

6、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对于分布钢筋网的排数规定:非抗震:当剪力墙厚度大于160时,应配置双排;当厚度不大于160时,宜配置双排。

抗震:当剪力墙厚度不大于400时,应配置双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400,但不大于700时,宜配置三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700时,宜配置四排。

7、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剪力墙柱表中表达的内容,规定如下:1)注写墙柱编号,绘制墙柱的截面配筋图,标注墙柱几何尺寸。

2)注写各段墙柱的起至标高,自墙柱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

3)注写各段墙柱的纵向钢筋和箍筋,注写值应与在表中的截面配筋图对应一致。

8、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剪力墙梁表中表达的内容,规定如下:1)注写墙梁编号。

2)注写墙梁所在楼层号。

3)注写墙梁顶面标高高差,系指相对于强梁所在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

4)注写墙梁截面尺寸b×h,上部纵筋,下部纵筋和箍筋的具体数值。

5)当连梁设有对角暗撑时,注写暗撑的截面尺寸;注写一根暗撑的全部纵筋,并标注×2表面有两根暗撑相互交叉;注写暗撑箍筋的具体数值。

6)当连梁设有交叉斜撑时,注写连梁一侧对角斜筋的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注写对角斜筋在连梁端部设置的拉筋根数、规格及直径,并标注×4表示四个角都设置;注写连梁一侧折线筋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解析讲义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解析讲义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解析2011-101.《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的编制起源于1977年,当时编号为CG329,我院负责编制民用框架及剪力墙结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负责砖墙房屋、局部框架砖房、砖排架房屋、钢筋混凝土排架房屋.本图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规范不断更新,CG329图集也不断更新,历次版本号为1977年CG329、1984年CG329、1994年94G329、1997年97G329 、2003年03G329及本次2011年的11G329,2. 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部分编号为11G329-1,本图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聘请了国内部分抗震、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方面的专家对本图集进行审查;3. 本图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适用于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包括民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部分框支剪力墙及筒体结构。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按页次1-4表3确定。

4. 本图集适用于建筑物高度不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A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图集不包含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构造。

对于超过A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也可结合有关超限措施,按不同抗震等级参照本图集使用。

5. 在本图集的编制过程中,基本保留了03G329-1图集的格式及内容,取消了原图集中整浇装配式梁柱构造及内浇外挂复合外墙板的构造,同时补充完善了部分内容(如框架梁加腋做法、剪力墙结构的部分构造);6. 本图集编制的依据是新版《抗规》、《砼规范》及《高规》《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勘误第1-2页表1注5. 甲、乙类建筑或及Ⅲ、Ⅳ类场地且设计基本烈度为0.15g和0.3g的丙。

第1-58页 6.1 柱轴压比(见表4、表5)6.2 剪力墙墙肢轴压比(见表5)、表编号应移至表名前第2-5页左边柱纵筋在基础的锚固标注中,取消150标注。

08G101-5箱式基础与地下室结构

08G101-5箱式基础与地下室结构

今天参加了陈青来老师在天津举行的平法讲座,主要针对08G101-5 箱型基础和地下室结构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讲解,图集在11月中旬左右出版。

对今天的讲座进行了一些整理,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1.框架柱、框架梁、剪力墙、桩基抗震;楼板、楼梯、非框架梁、独基、条基、筏形基础不抗震。

2.101-5框架梁在中间支座两边跨度不一样时,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为:大跨一边不变,小跨一边按大跨+小跨的平均值除以 1/3ln或1/4ln。

3.101-5对楼层框架梁的端支座节点进行了更改,框架梁的上下纵筋只要进入边柱支座的长度达到≥0.4LAE,≥0.5hc +5d,就可以弯15d,取消了原来的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这一要求。

4.101-5把我们现在说的框架梁与剪力墙垂直相交的框架梁称之为非框架梁,它的锚固构造为:梁的上下纵筋均伸过墙中心线就可以弯钩,总锚固长度达到la就可以了。

5.101-5对基础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增加为两种,一种是按原来的图集,从柱边锚固la,另一种是环形箍筋的形式。

6.101-5对增加了外墙、内墙的概念,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标注,对拉筋可以是两边为135°,也可以是一边135°,一边是9 0°,但90°直角边必须两边来回错开放置。

7.101-5对约束边缘转角墙、约束边缘翼墙、约束边缘端柱、约束边缘暗柱构造中,当非阴影区外圈设置成封闭箍筋时,水平筋可以不伸至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外边(竖向钢筋内侧),改为水平筋箍住约束边缘构件的第三列纵筋(从内往外数),即水平U型筋的形式。

8.101-5增加了抗震框架柱砼连接范围的示意图(框架柱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分为一二级、三四级两种构造,明确了砼的连接区与非连接区,具体连接区与非连接区位置同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附::我认为地下室剪力墙水平筋应在纵向钢筋外侧:1、地下室属于箱型基础,墙体主要是抗剪力的,应该水平筋为主要受力钢筋,所以在外侧。

地下室边缘构件问题

地下室边缘构件问题

李国胜教授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的解释: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是指在剪力墙底部的一定高度内,适当提高承载力和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弯曲型和弯剪型结构的剪力墙,塑性铰一般出现在墙肢底部。

将塑性铰及其以上的一定高度范围作为加强部位,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边缘构件箍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加强措施,避免墙肢剪切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震害调查发现,地表附近震害较严重,地下室较轻。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按《高规》第71.9条的规定计算,计算起点一般是室外地坪。

地下一层一般可按加强部位设计,其边缘构件设计可与地上一层相同(即地上一层的边缘构件向下延伸一层)。

若地下室多于一层,地下2层以下一般可按构造边缘构件要求设计。

当地下室周边约束条件较差。

地下室一层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通常地下一层底板处可基本满足。

此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该处向上算取墙肢总高度的1/8及地下一室加首层高度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取值。

此时若有多层地下室.不必再向下延伸至地下二层以下.。

地下墙体钢筋绑扎009

地下墙体钢筋绑扎009

6、、10
级钢筋12、14、18
级钢筋12、1620、热轧带肋钢筋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料表相同。

钢筋垂直、水平定位梯子筋
作业条件:
,即(18、20
剪力墙钢筋:
工艺流程:立竖向梯子筋→绑定位横筋→绑其余钢筋
竖向钢筋直径≥16mm时,采用滚轧直螺纹机械连接,按规范要求接头位置错开
(14
道绑扣和三道水平筋。

墙体水平筋采用绑扎搭接,搭接范围内绑扎三道绑扣。

墙体竖筋绑扎:窗井墙:竖筋18 @15012@150、拉钩6@450mm;外墙:竖筋16@15012@150、拉钩6@450mm;内墙:竖筋12@200 12@200、拉钩6@400mm;先绑竖向梯子筋,竖向梯子筋@离暗柱边450
起步,然后在竖向梯子筋1.2m处绑扎两根横筋定位,在横筋上划好分档标志绑扎其余竖筋,最后绑扎其余横筋和其它预埋钢筋,水平筋绑扎完后,在模板上口处再绑扎水平筋定距框。

横向水平墙体钢筋与竖筋交叉点要求
12 钢筋焊制,上中下设三根顶模筋端头点防锈漆
2、当做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时,应填写"分项工程名称"栏,其他技术交底可不填写。

约束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

Y开头的是约束边缘构件,YZ是指翼墙柱,即T字型或者十字型的暗柱YDZ: 约束边缘端柱YYZ: 约束边缘翼墙柱YJZ: 约束边缘转角墙柱YAZ:约束边缘暗柱GDZ:构造边缘端柱GYZ:构造边缘翼墙柱GAZ:构造边缘暗柱GJZ:构造边缘转角墙柱FBZ:附壁柱B是国标的意思,H是活门槛,表示门框可以拆卸,M是密闭门的意思,F是防护的意思,S是双扇的意思,G是钢结构的意思,L是临空墙的意思。

MBGCC 是密闭观测窗的意思。

BFM防护密闭门,BHM活门槛密闭门、BM密闭门、BMH 防爆波活门、GHSFM钢结构活门槛双扇防护密闭门、GSFMG连通口双向受力双扇防护密闭门、FMDB型钢内封堵(老式的,又叫连通口双向受力双扇防护密闭封堵板)、LFMDB临空墙防护密闭封堵板,再给你介绍几个JSM降落式双扇密闭门,FMP防护密闭屏蔽窗,HLF平时出入口钢筋砼预制梁封堵。

型号不同价格不同,比如BM1020和BM1520,价格不同,而BM2020就是双扇的了。

根据地下室等级要求,核6常6,和核5常5,门的型号也不一样。

TLM是推拉门的意思,BYC是百叶窗的意思。

混凝土标号配置数据,图纸上的钢筋符号大全一、箍筋表示方法:⑴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疑问解答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疑问解答
4.1.8地形影响
问题:有一“校安工程”有三个台阶,均开阔平坦,地勘报告划分为“抗震一般地段”,是否应根据4.1.8条条文“坡降”计算出系数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予以增大;
解答:4.1.8条主要针对不利地段,除了要考虑稳定性外,尚应考虑地震作用的放大;对于一般地段无此要求。
5.2.3扭转效应
问题:《抗规》P323页5.2.3条的第3点“对于扭转刚度小的结构例如某些核心筒-外稀柱框架结构或类似结构……”这里的类似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吗?这里说的Tθ>0.75Tx1,或Tθ>0.75Ty1均需考虑地震扭转效应,那几乎所有的结构都要考虑双向地震了,我们一般的扭转周期比控制都是0.9或者0.85,要达到0.75比较困难?
解答:
配合中国地震局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6年6月1日实施),抗规局部修订稿已报住建部,待批准。
抗规1.0.3条文说明中(89)建抗字第426号《地震基本烈度X度区建筑抗震设防暂行规定》现在实际是废止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894号关于公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目录的公告的第209项(2011年01月26日发布)
解答:
抗震规范定义的房屋高度指的是从室外地面算起。嵌固端是结构计算和采取构造措施的概念。因此,当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房屋高度仍从室外地面算起。
问题3:某工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首层6米层高,为半地下室,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坪1.5米。在确定抗震等级的时候建筑高度需不需要从室内地坪算起?
解答:
6.0.3公共建筑
问题:
体育建筑中,如何理解“观众席容量很多的中型体育场和体育馆”?
解答:
根据观众人数确定设防类别,参照“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的规模分级,体育场观众席位超过30000个或每个结构区段的席位超过5000个、体育馆观众席位超过4500个,均属于大型、观众席容量很多的中型体育场和体育馆。

2020年造价员继续教育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2020年造价员继续教育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2020年造价员继续教育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剩余:93分44秒及答案(三)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1.一级抗震框架梁箍筋加密区判断条件是()A、1.5Hb(梁高)、500mm取大值B、2Hb(梁高)、500mm取大值C、1200mmD、1500mmA B C D2.梁的上部钢筋第一排支座负筋长度为?()A、1/5Ln+锚固B、1/4Ln+锚固C、1/3Ln+锚固 D、其他值A B C D3.顶层边框架柱,柱截面尺寸400mm(截宽)×400mm(截高),抗震等级二级,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配B20纵筋,与柱相交最大梁高800mm,假设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问柱外侧第一批伸入节点内的纵筋应该()mm长。

A 990 mmB 1070 mmC 1190 mmD 1010 mmA B C D4.墙力墙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区或非阴影区部分),约束边缘构件(暗柱、端柱、护壁柱等),此类构件在结构中属于墙体的加强带或构造边缘构件,但在钢筋布置的形式上属于柱的形式。

问如果首层(有地下室层,地下室顶为嵌固层)纵向钢筋的非连接区长度取值为()。

A 柱子的1/3净高B 柱子的1/6净高C 随墙体纵向钢筋的构造D ≥500mmA B C D5.在软件中处理剪力墙构件的时候,剪力墙的外侧水平钢筋信息为ø12@200,内侧水平钢筋的信息为ø10@200,在软件墙的水平筋信息中应该输入?()A、(1)A12@200;(1)A10@200B、(1)A12@200+(1)A10@200C、(1)A12@200/(1)A10@200D、(1)A12@200*(1)A10@200A B C D6.在多层和高层建筑中,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制成的梁、板、柱承重,墙体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

这样的建筑属于( ) 。

A.框架结构B.砌体结构C.钢筋混泥土板墙结构 D.框剪结构A B C D7.11G101平法系列图集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应该≥()mm。

地下室顶板作高层建筑嵌固端的相关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地下室顶板作高层建筑嵌固端的相关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地下室顶板作高层建筑嵌固端的相关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也较为普遍,从而导致人口密度的增加,业内已把地下室的有效利用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基础功能,在结构设计中,上部结构嵌固层的选择关系到项目造价、安全稳定性以及结构计算的真实性,本篇文章首先介绍了高层建筑嵌固端相关问题,接着论述了高层结构设计中嵌固端的控制参数和具体应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嵌固端;地下室顶板;解决措施高层建筑在结构建模阶段,就应考虑并指定嵌固端位置,在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目前较多的做法是将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这常常面临着各种实际情况需要分析,如地下室顶板开洞较大,削弱了其顶板的刚度;基础形式的不同;整体结构刚度在设计和计算的局限性等。

结构嵌固端的确定对结构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都有很大的影响,正确选取结构嵌固端并对其在结构配筋构造方面给予一定保障措施,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须引起足够重视。

1地下室顶板开洞对高层结构嵌固端的影响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与基础相连,是建筑上层结构的根部,地下室结构可以为高层建筑提供合理、安全和可靠的嵌固部位,在建筑竖向荷载传递过程中起着桥梁性的作用,将地基与上层建筑能够很好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降低高层建筑整体的重心,增强高层建筑的抗倾覆能力,同时增加上层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地下室作为高层建筑最底层的结构,为满足建筑功能需求,需要在顶板上进行开洞来满足设计的需要,达到建筑物所需要的特定功能。

但地下室顶板开洞将会降低整体结构的刚性,使其抗变形能力减弱,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建筑结构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地下室顶板开洞尺寸越大,其建筑的结构质量分布将会受到影响,最终将会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

地下室顶板在洞口的形状、数量、布置方式等将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产生影响。

洞口的数量太多使得地下室顶板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导致其变形量加大,这将影响整体建筑的稳定性,使得抗倾覆能力削弱,使建筑发生坍塌的风险加大。

底部加强区 约束边缘构件

底部加强区 约束边缘构件

底部加强区约束边缘构件底部加强区抗震规范(01规范)[10规范P52---6.1.10]6.1.10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其条文说明中:带有大底盘的高层抗震墙(包括筒体)结构,抗震墙(筒体)墙肢底部的加强部位可取地下室顶板以上H/8,加强范围应向下延伸到地下一层,在大底盘顶板以上至少包括一层。

裙房与主楼相连时,加强范围也宜高出裙房至少一层。

高规(02规范)[10规范:P77---6.1.10;P109---10.2.2;]7.1.9 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第10.2.4条的规定。

10.2.4 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05SG109-3指出,剪力墙包括落地剪力墙和转换构件上部的剪力墙两者)即:分开取加强区高度,不知对否?10.2.5 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应符合本规程第4.8节的规定。

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尚宜按本规程表4.8.2和表4.8.3的规定提高一级采用,已经为特一级时可不再提高。

PS:高位转换时,底部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加强区高度参照10.2.4嵌固端在地下室顶板,对框架柱配筋的要求是地下室上部的1.1倍,嵌固端的位置,如果在地下室顶板,则加强区应延伸至地下一层,如果在基础顶,则应自基础顶算起2)加强区从正负零算起,加强层向下延伸一层当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差大于本层层高的1/3时,则加强区高度应从地下一层底板向上算起,取地下一层底板为嵌固部位,同时加强区应再向下延伸一层(可能的话)~~~05SG109-3另:关于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抗规:6.4.6[10规范P67---6.4.5]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1611G101-图集新要点概览

1611G101-图集新要点概览

一,保护层定义及其加5,在54页表及注4。

原来的保护层是指“纵筋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现在的保护层是指“最外层钢筋的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中间相差箍筋直径和一个弯折曲率,这一改进,简化了箍筋的计算,也方便了施工成型和质量检查验收,统一了计算钢筋的量取规则。

原来成型箍筋要量内净尺寸,箍筋的保护层很小很小,箍筋常常紧靠模板,除箍筋以外的纵筋都是量取外包尺寸,现在统一之后,便于箍筋量尺和成型更增加了构件的质量保证,为翻样软件简化了箍筋的计算,澄清了几十年以来保护层的模糊概念,保护层这一改改得好是一次可喜的进步。

以前的做法,梁和柱保护层是分开的不同的,且柱大于梁,梁纵筋还要放在柱纵筋的里边,现在将梁柱归在一起,将墙和板归在一起,更便于记忆更符合构件性质的实际。

那个加5很要紧,意思是说,只要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和小于C25,保护层数值都要增加5毫米,这回保护层的活动空间可就加大了,再也不是那么的死板了。

也就是说,54页右上方的保护层最小厚度表是按照等于和大于C 30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制定的。

二,锚固长度及修正系数,在53页。

新图集细化了锚固长度,分清了在不同情况下锚固长度的应用也不同,使钢筋的锚固参数的应用条件趋于精准。

在锚固长度修正系数表中,还有三个修正系数没有包含在内,即:一、二、三、四级抗震各有各自的修正系数,1.05、1.15、和1.00,基本锚固长度是按照四级抗震标准制定的。

三,机械锚固形式,在55页左上。

原来只有三项,新图集增加了三项,锚头和锚板还有两侧贴焊的方式非常实用,新图集的缺点是在机械锚固形式的应用方面没做详细说明,受现场监理人员的**,实际采用时理由不充分,这6种机械锚固来自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这本规范中也没有应用场合的说明,有待国家标准院推出进一步的“司法解释”。

机械锚固长度,老图集为0.7Lae,新图集为基本锚固长度的60%。

老图集规定在机械锚固长度范围内要设置箍筋,新图集统一规定在53页左下角的注2内。

施工现场钢筋验收常见问题解答

 施工现场钢筋验收常见问题解答

施工现场钢筋验收常见问题解答何谓架立筋?答:架立筋是指梁内起架立作用的钢筋,从字面上理解即可。

架立筋主要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

所以架立筋就是将箍筋架立起来的纵向构造钢筋。

架立钢筋与受力钢筋的区别是:架立钢筋是根据构造要求设置,通常直径较细、根数较少;而受力钢筋则是根据受力要求按计算设置,通常直径较粗、根数较多。

受压区配有架力钢筋的截面,不属于双筋截面。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定: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平法制图规则规定:架立筋注写在括号内,以示与受力筋的区别。

何谓通长筋?答:通长筋源于抗震构造要求,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以抵抗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发生的变化。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规定: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当抗震框架梁采用双肢箍时,跨中肯定只有通长筋而无架立筋;只有采用多于两肢箍时,才可能有架立筋。

通长筋需要按受拉搭接长度接长,而架立筋仅交错150,是“构造交错”,不起连接作用。

通长筋是“抗震构造”需要,架立筋是“一般构造”需要。

平法图集的最后一页“标准构造详图变更表”何用?最后一页(69页,标准构造详图变更表?)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并无规范作用。

这是给设计院用的。

平法的宗旨是不限制注册结构师行使自己的权利,所以,对G101中不适合具体工程的规定与构造,结构师都可以进行变更。

需要明确的是经变更后的内容,其知识产权归变更者,因此变更者应当负起全部责任(包括其风险)。

1_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

1_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

1_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1.1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高规的7.2.15条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的墙肢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对于这两类边缘构件,程序都可以通过自动搜索确定。

边缘构件的一些特征尺寸、主筋面积、箍筋面积或者配箍率,用户都可以在边缘构件简图中看到。

新规范程序对于剪力墙配筋结果的表示提供两张图,一张是配筋简图中对于各个直线剪力墙段的配筋结果,另一张是边缘构件配筋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直线剪力墙段的暗柱主筋给出的是计算值,如果计算值小于零则取零,并不考虑构造要求;而边缘构件简图中的配筋结果则同时考虑了钢筋计算值和构造值,也即二者当中取大。

简言之,剪力墙的配筋结果以边缘构件简图为准,直线剪力墙段的配筋图仅供校核之用。

2 程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剪力墙配筋存在的问题由于一般采取直线段配筋模式,所以产生以下问题:对超长直线段墙,采用平截面假定配筋,截面刚度估计偏大,配筋偏小。

尤其是地下室外墙的配筋问题。

而把长墙分段配筋也是没有依据的。

对有面外墙相连的直线段墙,没有考虑面外墙的翼缘作用,如果考虑翼缘作用,则配筋将减少。

对弧墙的配筋,目前没有好的办法。

当有边框柱与墙相连时,没有考虑边框柱与墙的共同工作,使得边框柱和与之相连的剪力墙配筋都偏大。

>>边缘构件配筋存在的问题L形边缘构件的配筋,是两个墙肢配筋的叠加,这样L形边缘构件的配筋将偏大。

带边框柱的边缘构件配筋,是柱配筋与墙配筋的叠加,则这样的边缘构件配筋也偏大。

弧墙的边缘构件配筋,有时生成得不对,要注意察看、复核。

超长墙产生的边缘构件,由于受到配筋合理性的影响,也需要复核。

对于多肢斜交墙肢的端部,是多个墙肢配筋的叠加,造成这个边缘构件配筋很大,须注意。

3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计>>加强区约束边缘构件——剪力墙加强区及约束边缘构件的确定:加强区按要求取1/8~1/10的结构总高度,并不小于2层。

地下室抗震等级

地下室抗震等级

地下室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我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1)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就是根据抗震等级确认的,抗震等级的确认与建筑物的类别有关,相同的建筑物类别在考量抗震等级时丢弃的抗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有关,也就是考量抗震等级时丢弃烈度与抗震排序时的布防烈度不一定相同。

(2)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分割见到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的规定,也可知《建筑抗震设计手册》(年版)高层建筑没丁类抗震设防。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1)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当合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升一度的建议;当本地区的布防烈度为9度时,应当合乎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建议。

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当容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建议实行抗震结构措施;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

3)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当根据布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使用相同的抗震等级,并应当合乎适当的排序和结构措施建议。

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当按表中3.11确认。

16G101-1解读

16G101-1解读

目录1、取消非抗腰框架梁作法:采用四级抗震设防做法!2、增加扁梁柱廿点、构造2.1.4嵌固端的注写细化a、不在基础顶面(有地下室情况,在地下室顶板位置)b、不在顶板(没有地下室情况,在基础顶面)3.2.2增加跨高比N5的LL(连梁)按框架梁设计,代号为LLK3.2.3取消约束边缘构件(底部加强区剪力触缘构件)非阴影区拉筋(或锥筋)的表达规定放在了3.2.4增加了非底部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不设置外封闭箍的时候墙身水平钢筋应按相应作法(计入水平筋构造)3.2.5增加11K(导连梁)相应规定(在第8点)3.6.3为增项、一级墙水平施工缝作法表4.2.2增加了TZL(托柱梁)KBL(宽扁梁)附注3增加了L、JZL端部预定为钗接表充分利用钢筋时为Lg4.2.5 4.2.6增项、宽扁梁作法43.4扁梁注写方式取消4.6.2非抗震设计取消4.6.7KZL中托墙、柱区别5.2.2增加板考虑竖向地震时规定5.4其它增加板竖向地震规定5.4.1增加5.4.3板、墙钢筋顶部搭接6.5其它 6.5.1板考虑竖向地震6.5.2锚固搭接要求6.5.4在塔顶连接的搭接要求表7.1.2增加板阴角放射筋7.2.9增加悬挑板阴角附加钢筋7.2.10阳角附加筋增加详图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抗震设防的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E、搭接长度LL UE都可直接查表,表中取消了非抗震和四级抗震设防类别:四级抗震和非抗震设防时,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即可。

2.同表述方式,取消非抗震名词la与laE都列表了修正系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II、HE搭接长度也都列表了P63、P64,所有框架柱都按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构造连接要求施工,取消了非抗震框架柱的连接构造要求。

P69增加了框架柱KZ的边柱和角柱伸出板面的纵向钢筋构造作法:柱纵筋能满足锚固长度要求的就直锚,不能满足锚固长度要求就弯锚,外侧纵向钢筋锚锚长度为15d,内侧钢筋弯锚长度为12d。

浅谈建筑结构的嵌固部位

浅谈建筑结构的嵌固部位

浅谈建筑结构的嵌固部位摘要:建筑结构设计中,正确选取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确定建筑结构的高度、抗震等级、基础埋深等参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关键词:嵌固部位;山区建筑;实现嵌固一、建筑结构嵌固部位的定义建筑结构的嵌固部位,顾名思义就是上下两部分结构,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结合成一体,让它们之间没有相对位移和转动,这个连接部位,就被称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二、确定嵌固部位的重要意义建筑结构设计中,正确选取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非常重要,对于确定建筑结构的高度、抗震等级、基础埋深等参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关系到整个结构体系的合理性、结构受力分析的正确性、构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整体结构的经济性,是结构设计的关键起点。

三、嵌固部位的确定及条件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一般选距离地面最近的那层板(±0.000标高板),这是最合理、最经济的选择。

该板对上部结构的约束刚度,主要来自于自身的侧向刚度和建筑物地下室周边有效填土的约束刚度(地下室外墙的侧限),能够很好的约束上部结构的相对位移和转动,实现对上部结构的嵌固。

规范规定,嵌固部位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计算方法参照采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附录E公式E.0.1进行计算,此时应合理选取上部结构的相关范围,一般取上部结构范围外扩不超过三跨的地下室范围。

四、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的技术要求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刚度,确保有效传递基底剪力。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2016年版)》第6.1.14条规定: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个方向配筋率不小于0.25%。

2、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国胜教授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的解释:
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是指在剪力墙底部的一定高度内,适当提高承载力和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弯曲型和弯剪型结构的剪力墙,塑性铰一般出现在墙肢底部。

将塑性铰及其以上的一定高度范围作为加强部位,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边缘构件箍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加强措施,避免墙肢剪切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震害调查发现,地表附近震害较严重,地下室较轻。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按《高规》第71.9条的规定计算,计算起点一般是室外地坪。

地下一层一般可按加强部位设计,其边缘构件设计可与地上一层相同(即地上一层的边缘构件向下延伸一层)。

若地下室多于一层,地下2层以下一般可按构造边缘构件要求设计。

当地下室周边约束条件较差。

地下室一层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通常地下一层底板处可基本满足。

此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该处向上算取墙肢总高度的1/8及地下一室加首层高度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取值。

此时若有多层地下室.不必再向下延伸至地下二层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