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精品资料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全书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全书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全书
1. 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清晰,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1 病原微生物学
在病原微生物学部分,教材详细介绍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分类、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机制。

此外,疾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病
学调查和控制措施也有详细阐述。

教材还包括了常见传染病的病因
学和病理学知识,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不同病原体及其相关疾病的
特点。

1.2 免疫学
在免疫学部分,教材涵盖了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其次,教材介绍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并详细讲解了
不同类型的免疫反应、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
与免疫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检测方法,以及免疫学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
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室操作和讨论题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示和示例,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

3. 适用对象
该教材适用于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医学院和生命科学院的教师和学者。

同时,该教材也可用作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如临床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和疾病防控部门的工作人员。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全书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资源,培养他们在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的专业能力和
综合分析能力。

希望该教材能成为相关专业研究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促进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15 ~30min 。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绪论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绪论

免疫系统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失调时,机体 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 感染性疾病。
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外来抗原产 生过强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 功能障碍,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应答 有关。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 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 的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异常识别有关 。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清除和调节 的功能,能够对外来抗原进行识 别和清除,同时还能调节机体的 免疫应答,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所有病 原体都具有的普遍抵抗力,主要包括 皮肤、黏膜等天然屏障以及吞噬细胞 等免疫细胞的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在接触特定 病原体后产生的具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疫苗研发
通过研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病原体抗原的特点,可以研发出针对特 定病原体的疫苗,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疾病诊断和治疗
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如检测抗原、抗体等免 疫学指标,以及利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治疗,如免疫疗法、抗体治疗 等。
消化道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
一些病原微生物可通过飞沫、尘 埃等在空气中传播,如流感病毒 、结核分枝杆菌等。
通过摄入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 物或水,如霍乱弧菌、甲型肝炎 病毒等。
02
免疫学基础
Chapter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和免疫活性分子组成,它们共同 协作,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 的侵害。
01
02
03

生物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生物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生物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引言生物学中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个重要且广泛研究的领域。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而免疫学则是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本教案将从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防御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代谢方式和致病特性进行分类。

病毒则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其遗传物质包裹在蛋白质外壳内。

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寄生虫则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依赖于宿主生物进行生活。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媒介传播等。

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空气中的微粒悬浮传播,如风疹、麻疹等。

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手部接触、共用物品等。

媒介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生物媒介传播,如蚊虫传播的疾病等。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疾病。

其中,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和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等方式导致疾病。

病毒则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感染宿主细胞后会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

真菌和寄生虫则通过侵袭宿主组织和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等方式引起疾病。

四、机体的免疫防御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御主要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先天免疫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巨噬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则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介导,而体液免疫则主要由抗体介导。

五、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意义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同时,研究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和疫苗。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学概述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免疫类型:固有性免疫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2.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功能: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胸腺功能: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3)免疫调节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2)分泌SIgA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

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4)遗传因素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可编辑)

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可编辑)

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可编辑)(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推荐下载)峰峰卫生学校教案峰峰卫生学校教案第页总页(续页)峰峰卫生学校教案峰峰卫生学校讲稿概述:免疫学概述第一节免疫的概念及功能一、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并排除“异己”,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有利,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组织的损伤。

二、免疫的功能及其表现免疫功能正常表现异常表现免疫防御清除病原生物等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清除自身衰老、损伤或死亡的细胞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及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从古至今,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非常地严重,远甚于自然灾害。

天花就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

尽管古人缺乏对天花的科学认识,但依然从实践中积累了不少预防经验。

我国早在宋朝就已有吸入天花痂粉来预防天花之说,至明代则有正式记载,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亚各国,但由于种“人痘”预防天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故此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直至18世纪末期,英国乡村医生Jenner发现挤奶女工接触病牛患“牛痘”后,皮肤常出现与天花相似的痘疹,但病愈后不再患天花,因此他意识到接种“牛痘”有可能预防天花。

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一名未曾患牛痘和天花的8岁男孩的手臂,使其患上牛痘。

待痊愈两个月后,再接种来源于天花患者的痘液,结果该男孩未发生全身天花,只是手臂局部皮肤出现疱疹。

1798年Jenner公布了他的论文,称牛痘为“Vaccination”,之后的实践中又发现种牛痘既安全又有效,而使牛痘接种术在欧洲广泛推广,有力地控制了天花的流行。

二、免疫学的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近代免疫学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

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一)减毒活疫苗的发明19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郭霍(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之后,通过系统地研究,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活疫苗,应用于疾病的预治。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

1、微生物按细胞结构分为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类,细菌属于原核微生物,测量单位是um。

按其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2、G+细胞壁的肽聚糖组成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桥,特殊组分是磷壁酸。

G-细胞壁的肽聚糖组成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特殊组分是外膜3、革兰染色的结果:紫色为G+。

红色为G-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其中用电镜观察的是菌毛,运动器官是鞭毛,致病性有关的是荚膜,鞭毛,菌毛。

可用鉴定细胞的是荚膜,鞭毛,芽孢,灭菌指标是芽孢,粘附作用是菌毛,与细菌基因转移有关的是细菌毛,抗吞噬作用是荚膜。

5、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干扰细菌肽聚的合成6、溶菌酶的抗菌机制是破坏肽聚糖骨架7、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8、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7度。

最适PH7.2~7.69、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鉴定细菌选择对数期10、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有关的是毒素,侵袭性酶,热原质。

与治疗有关的是抗生素,维生素,与鉴别细菌有关的是色素,细菌素11、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压力103.4KPa,温度是121.3度、时间15~30分。

只要用于手术机械的消毒,紫外线的杀菌机制破坏细菌的DNA,主要用于手术室,病房的消毒,酒精的杀菌浓度70%~75%,用于皮肤体温计消毒12、细菌的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是由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物质,条件致病菌对人致病的条件免疫力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13、细菌变异现象主要有形态与结构变异,菌部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其中与疾病治疗有关的是耐药性变异,与疾病诊断有关的是群落变异,形态结构变异,可用于制备疫苗的是毒力变异14、干热灭菌的温度是160~170度,维持2h,使用于耐高温,耐干燥类物品灭菌15、葡萄球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致病力最强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是血浆凝固酶。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性质和致病机制, 可将其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 生虫等几大类。
病原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微小
病原微生物体积微小, 一般需要通过显微镜才
能观察到。
结构简单
病原微生物结构简单, 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
成,缺乏细胞结构。
繁殖迅速
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条 件下能够迅速繁殖,数
量呈指数级增长。
易变异
病原微生物容易发生变 异,产生新的毒株或变 种,导致疾病的流行和
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NK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 细胞。
获得性免疫应答
T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能够识别特定的抗原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免疫 应答。
B细胞免疫应答
B细胞能够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
获得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机体能够 快速并有效地发起免疫应答。
疫苗的设计与研发
疫苗类型
01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疫苗设计
02
基于病原微生物的特性,通过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手
段设计和构建疫苗。
疫苗研发流程
03
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疫苗候选株的筛选与构建、动
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等步骤。
抗感染治疗与免疫调节治疗
抗感染治疗
针对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03 病原微生物与免 疫系统的相互作 用
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逃避机制
01
02
03
抗原变异
某些病原微生物通过抗原 变异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应 答,使得免疫系统难以识 别并清除它们。
分子模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需要使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和病毒。

根据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的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测量单位为微米。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包括质粒、核糖体和胞质颗粒)和核质。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多,磷壁酸有,无外膜,较为坚韧,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少,磷壁酸无,有外膜,较为疏松,对青霉素不敏感。

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第二章细菌生理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气体环境。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分裂一次,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18-24小时分裂一次。

在培养基中,细菌会出现生长现象,如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生长速度的变化。

本文介绍了细菌培养基和细菌产物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相关的知识点。

细菌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种。

不同类型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

细菌产物包括热原质、抗生素、毒素、侵袭性酶、色素、维生素和细菌素等。

这些产物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常菌群是指人体表面和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对人体无害且有益。

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疾病,而菌群失调则是指正常菌群中微生物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导致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

生态制剂可以用于菌群失调症的治疗。

消毒和灭菌是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其中灭菌可以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中的操作方式。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题库第一章绪论单选题1. 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体形微小B.分布广泛 C. 种类繁多D.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E. 可无致病性答案:D2. 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细菌B.病毒 C. 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衣原体答案:B3. 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 螺旋体B. 放线菌C. 真菌D. 细菌E. 立克次体答案:C4.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衣原体 B.立克次体 C.病毒 D.支原体 E.放线菌答案:C5.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A. 单细胞B. 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无核仁C.二分裂方式繁殖D. 对抗生素敏感E.有细胞壁答案:B第二章;细菌概述单选题1.与细菌运动有关的结构是()A.鞭毛 B.菌毛 C. 纤毛 D.荚膜E.芽孢答案:A2.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A.鞭毛B.细胞质C.细胞膜D.核质E.细胞壁答案:A3.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A.肤聚糖B.蛋白质C.鞭毛D.核酸 E.脂多糖答案:A4.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A.孢子生殖 B. 二分裂 C. 复制 D. 有丝分裂 E. 出芽答案:B5.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外毒素B.内毒素 C. 侵袭性酶 D. 热原质E.细菌素答案:E6.细菌仅仅是一时性或间断性侵人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者称为()A.菌血症 B. 毒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 E. 病毒血症答案:A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A. H抗原B.肽聚糖C. O抗原D.脂多糖 E.荚膜多搪答案:D8.内源性医院感染又称为()A.自身感染B.交叉感染C.二重感染D. 菌群失调症E. 医源性感染答案:A9.胃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最少的部位是()A.胃B.十二指肠 C. 空肠 D. 回肠E.结肠答案:A10.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A. 高压蒸气灭菌法B. 流通蒸气灭菌法C. 煮沸10分钟D. 千烤法1600C > 1小时E. 煮沸5分钟答案:A11. 通常采用巴氏消毒法的物品是() A.含血清培养基 B. 饮用水 C. 常用培养基D. 牛奶与酒E. 药液答案:D12.灭菌是指()A.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源微生物C.杀死细菌芽孢 D.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 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答案:A13.常用碘酒的浓度是()A.1% B.1.5% C.2.5% D.3% E.5%答案:C14. 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A.100% B.95% C.75% D.50% E.30%答案:C15.下列有关紫外线描述,哪项不正确()A.穿透力强 B.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C.消毒效果与作用时间有关 D.对人体皮肤、眼睛有损失作用E.能干扰细菌DNA复制与转录答案:A16.下列那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细胞质 E.核质答案:C17.细菌细胞壁共有成分是()A.磷壁酸 B.肽聚糖 C.外膜D.脂多糖 E.脂蛋白答案:B18.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孢 E.菌毛答案:D19.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不包括()A.营养物质 B.适宜的温度 C.光线 D.适宜的酸碱度 E.必要的气体答案:C20.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是()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孢被彻底消灭 C.鞭毛蛋白质变形D.菌体DNA变性 E.细胞壁被破坏答案:B21.与细菌运动有关的结构是()A.鞭毛 B.菌毛 C.纤毛 D.荚膜 E. 芽孢答案:A22.芽孢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A.抗吞噬作用 B.产生毒素 C.耐热性D.粘附于感染部位 E.侵袭力答案:C23.与细菌粘附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A.芽孢 B.菌毛 C.鞭毛 D.中介体 E.胞浆膜答案:B24.细菌的L型是指()A.细菌的休眠状态 B.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C.非致病菌D.不可逆性变异的细菌 E.光滑型-粗糙型菌落变异答案:B25.G—菌细胞壁含有()A.细胞膜 B. 异染颗粒 C.外膜 D.膜磷壁酸 E.中介体答案:C26.增强细菌抗吞噬作用的结构是() A.普通菌毛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质拉答案:B2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A.生物合成 B. 维持细菌外形 C.参与物质交换D. 呼吸作用E. 能量产生答案:C28.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 B.菌毛 C.粘附因子 D.透明质酸酶 E.芽孢答案:E29.关于革兰阳性菌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B.肽聚糖外有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C.对青霉素敏感 D.肽聚糖外有磷壁酸E.能产生外毒素答案:B30.关于芽孢的叙述错误的是()A.芽孢的形态、大小、位置有助于细菌的鉴别B.一般在机体外才能形成芽孢C.芽孢是细菌生活周期中的一种生命形式 D.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E.芽孢一旦污染周围环境,其传染性可保持多年答案:B31.属于微需氧菌的是()A.霍乱弧菌 B.结核分支杆菌 C.幽门螺旋杆菌D.脆弱类杆菌 E. 大肠杆菌答案:C32.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A.菌丝 B.菌团 C.菌苔 D.菌落E.菌膜答案:D33.不属于细菌代谢产物的是()A.色素 B.毒素 C.热源质D.抗毒素 E.维生素答案:D34.下列细菌繁殖速度最慢的是() A.大肠杆菌 B.结核分支杆菌C.浅部真菌D.志贺杆菌 E.霍乱弧菌答案:B35.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C.核心多糖D.脂质双层 E.脂类A答案:B36.构成细菌毒力的是()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侵袭力和毒素 D.细菌素 E.色素答案:C37.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 B.荚膜 C.芽孢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答案:E38.关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性质稳定、耐热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 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答案:E39.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多为细菌裂解后产生C.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可制成类毒素 E.耐热答案:D40.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 E.肉毒毒素答案:E41.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细菌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C.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内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E.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答案:C42.显现或隐形感染后,细菌在体内继续存留并不断或间隙排菌称为()A.溶原状态 B.带毒状态 C.带菌状态 D.延迟状态 E.以上都不是答案:C43.感染的类型包括()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带菌状态 D.以上都是 E.以上均不是答案:D44.细菌浸人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称为()A.病毒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菌血症E.坏血症答案:C45.外毒素的化学性质是()A.脂类 B.多糖 C. 蛋白质D. 氨基酸E.脂多糖答案:C46.内毒素的化学性质是()A.脂类B. 多糖C. 蛋白质D. 氨基酸E. 脂多糖答案:E47.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扩散到其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称为()A.败血症 B.毒血症C.内毒素血症D.浓毒血症 E.菌血症答案:D48.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侵袭力()A.Vi抗原 B.M蛋白 C.荚膜 D.肠毒素 E.普通菌毛答案:D49.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菌群、宿主与外界环境问应维持动态平衡B.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C. 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厌氧菌D. 肠道正常菌群随饮食种类的变化而变化E. 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答案:E50.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A.维生素 B. 抗菌素 C. 抗毒素D. 纤维素 E. 微生态制剂答案:E51.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主要为() A.外源性感染 B. 内源性感染C. 环境感染D. 机会性感染 E.致病性微生物感染答案:B52.引起医院交叉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是()A.伤寒杆菌 B.结核分支杆菌 C.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D.异型溶血性链球菌 E.变形杆菌答案:C53.不属于正常菌群生理作用是() A.生物拮抗 B.营养作用C.免疫作用D.抗肿瘤作用 E.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致病菌54.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C.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 D.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E.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答案:C55.有正常微生物群存在的部位是() A.胃、肠道、腹腔 B.鼻咽腔、眼结膜、脑脊液 C.胆囊、肝脏、十二指肠D.尿道、口腔、外耳道 E.皮肤、粘膜、淋巴液答案:D56.存在于人体的微生物量最多的部位是()A.口腔 B.肠道 C.皮肤D.阴道 E.呼吸道答案:B57.胃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最多的部位是()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D.回肠 E.结肠答案:E58.胃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最少的部位是()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D.回肠 E.结肠答案:A59.使机体免疫力功能降低的因素不包括使用()A.抗菌药物 B.免疫抑制剂 C.激素D.细胞毒药物 E.射线照射答案:A60.杀灭芽孢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办法是()A.紫外线照射 B.煮沸5分钟C.巴氏消毒法D.流动蒸汽灭菌法 E.高压蒸汽灭菌法答案:E61.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大量消毒可采用()A.煮沸 B.巴氏消毒法C.电离辐射D.干热灭菌法 E.高压蒸汽灭菌法答案:C62.下列何种不是湿热灭菌法()A.巴氏消毒法 B. 滤过除菌法C. 煮沸法D. 高压蒸气灭菌法 E.间歇蒸气灭菌法答案:E63.不属重金属盐类的消毒剂是() A.高锰酸钾 B. 氯化汞 C. 汞溴红D. 硝酸银E. 蛋白银答案:A64.不属氧化剂的消毒剂是()A.过氧化氢 B.高锰酸钾 C. 过氧乙酸 D.硝酸银 E. 碘酒答案:D65.对含血清、糖的培养基的灭菌,应选用()A.高压蒸气灭菌法 B.间歇蒸气灭菌法 C.流通蒸气灭菌法D.煮沸法 E.巴氏消毒法答案:B66.紫外线的灭菌机制是()A. 干扰染色体的复制和转录B.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C. 蛋白质凝固、变形D .干扰代谢 E.破坏细胞壁答案:C67.乙醇的消毒机制是()A. 干扰染色体的复制和转录B.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C. 蛋白质凝固、变形D .干扰代谢 E.破坏细胞壁答案:B68.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A. 稀释复红一碘液一乙醇一结晶紫B. 稀释复红一乙醇一结晶紫一碘液C.稀释复红一结晶紫一碘液一乙醇 D. 结晶紫一乙醇一碘液一稀释复红E.结晶紫一碘液-乙醇-稀释复红答案:E69. 下列错误的是()A.有荚膜的细菌侵袭力强 B.有菌毛的细菌可运动C.一个芽胞只能形成一个繁殖体 D.鞭毛由蛋白质组成E.质粒是遗传物质答案:B70.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A.纤维素 B. 蛋白质 C. 肽聚糖D. 葡聚糖 E.甘露聚糖答案:C71.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
A. 荚膜 B. 细胞壁 C. 芽胞D. 鞭毛E. 菌毛答案:B72.以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微生物是()A. 细菌B. 酵母菌C. 霉菌D. 病毒E.真菌答案:A73.下列为磷壁酸的功能的是( )A.内毒素 B. 细胞壁抗原特异性C. 外毒素D. 抵抗吞噬作用E. 吸附作用答案:B74.某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时均可生长,并可利用氧,它属于( )A. 微氧菌B. 需氧菌 C. 厌氧菌D. 兼性厌氧菌E. 以上都不是答案:D75.火焰灼烧灭菌法适合的对象是( ) A. 培养基 B. 接种环 C.手术器械D. 敷料 E. 一次性注射用具答案:B76.高锰酸钾常用于水果、蔬菜、器具的消毒浓度为( )
A. 0.2%B. 0.1%C. 1.0%D. 2.0%E.0.5%答案:B77.过氧化氢是一种无残留的消毒剂,洗涤伤口的使用浓度为( )
A. 5%B. 3%C. 27%D. 30%E. 5%答案:B78.利用紫外线灯杀菌时,紫外线的照射时间为( )A. 5minB. 30minC. 60minD.10minE.15min答案:B79.煮沸消毒是将物品放在水中煮沸即在100°C下维持(),可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或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本教材旨在全面介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相关知识,涵盖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致病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研究本教材,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如何抵御这些病原微生物。

本教材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病原微生物概述本章介绍了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病原性的基本概念。

读者将了解到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章:细菌学本章详细介绍了细菌的结构、生长和繁殖方式,以及细菌对人体的致病机制。

读者将研究到各种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并了解到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三章:病毒学本章探讨了病毒的结构、复制方式和致病机制。

读者将了解到各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并研究到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四章:真菌学本章介绍了真菌的分类、形态和生活史,以及真菌感染的致病性和治疗方法。

读者将了解到真菌感染的常见疾病,并对抗真菌感染有所了解。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涵盖了寄生虫的分类、寄生方式和致病机制。

读者将研究到各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并了解到寄生虫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第六章:免疫学基础本章介绍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调节机制。

读者将了解到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并研究到免疫系统的相关概念和实验方法。

第七章:免疫系统异常与疾病本章详细讨论了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症。

读者将研究到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第八章:免疫预防与治疗本章介绍了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读者将了解到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及免疫治疗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

本教材全面而简明地介绍了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希望本教材能够成为研究和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好帮手。

该文档共计800字。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该教材全集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全面知识。

通过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和理解,学生将掌握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过程以及免疫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内容概述该教材全集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病原微生物基础知识- 描述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解释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感染的方式- 探讨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及动物健康的影响第二部分: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介绍各类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常见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解释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讨论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第三部分:免疫学基础知识- 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探讨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应对机制- 介绍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概念和过程,如抗体产生、细胞免疫和记忆免疫第四部分:免疫系统与疾病- 分析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疾病,如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解释免疫系统与疾病发展之间的关联- 探讨免疫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教材特点该教材全集具有以下特点:- 全面而简洁:通过精选的内容,全面介绍了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的重要概念,同时保持内容的简洁性。

- 结构清晰:教材按照主题划分为不同部分,每个部分内的章节有清晰的组织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研究。

- 实用性强:该教材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

- 详实的插图和图表:教材配有详实的插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

总结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是一本全面介绍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的教材。

通过研究该教材,学生将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传播方式,理解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应对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本教材的简洁性和实用性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应对未来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挑战。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内容全面而简洁,包括病原微生物基础知识、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免疫学基础知识和免疫系统与疾病。

教材特点为结构清晰、实用性强和配有详实的插图和图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全套课件298P) ppt课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全套课件298P)  ppt课件
7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 人体寄生虫学
8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一.微生物定义(P6)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 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显 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 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9
二.微生物的特点 1.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2. 种类多、繁殖快 3. 易变异、分布广
37
郭霍
(Robert Koch,1843~1910)创用固体 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 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为纯培 养,利于对各种细菌的特性分别研 究。他还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动 物感染,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菌提供实验手段。
38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九章 细菌概述
3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P110)
10
体积微小:
以微米(μm)或纳米(nm)来测量
11
结构简单:
• 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胞 生命物质所构成
12
种类多
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达数十万以上, 按其分化程度、化学组成与结构分为 三大型八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3
繁殖快:
一般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一、细菌的形态 (一)大小 — 微米(μm) (二) 基本形态
1. 球菌: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 杆菌 3. 螺形菌
40
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41
链球菌
42
葡萄球菌
43
球菌 ----四联球菌
44
球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抗原(Ag):是指能与T、B淋巴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体(Ab):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超敏反应:机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机体或物品的操作技术。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的方法。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等毒力因子所弓|起的全身中毒症状。

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18到24小时分离培养后,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病毒增殖的现象。

病毒干扰的实际意义1.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能阻止发病,可以终止感染。

2.干扰现象可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故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的时间和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三大功能:1.免疫防御正常:抗感染。

缺失:免疫缺陷或反复感染。

过强: 超敏反应。

2.免疫稳定正常: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

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

3.免疫监视正常: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

异常:恶性肿瘤。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含一种核酸,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值的非细胞型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
简答题
1.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基本过程:
①识别活化阶段:
ⅰAPC(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

ⅱ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②增殖分化阶段: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Ab和效应T细胞与Ag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Ag。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亦发生于全身。

①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应答,Ig E类抗体与IgG类抗体不同,它们可在不结合抗原情况下,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原的致敏状态。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通过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落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3.细菌致病因素。

4.区别内、外毒素的主要性状。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①荚膜:抗吞噬;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②鞭毛:细菌运动器官;某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有抗原怕,称H 抗原,可以鉴定细菌。

③菌毛:具有抗原性,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易感细胞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④芽胞:具有保护和稳定蛋白质生命物质作用;有助于鉴别细菌;医学消毒、灭菌的重要指标。

6.细菌、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特点。

细菌:
隐性感染:机体损伤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如结核、白喉、伤寒等疾病常有隐性感染。

⑴根据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
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数日或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如霍乱、化脓性脑膜炎等。

慢性感染:病程缓慢进行,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多见于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结核、麻风等。

⑵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局部感染: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仅局限于一定部位,引起局部病变。

如临床上常见的痈、伤口化脓等。

②全身感染:感染后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常见的全身表现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有时病原菌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并未被完全消除,而继续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并不断被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

如白喉、伤寒等传染病,病后常出现带菌状态。

由于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
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感染称为重金属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毒力弱或机体免疫力强,使病毒不能大量增殖,组织细胞损伤轻微;也可能是病毒最终未到达靶器官,帮不呈现或极少呈现临床症状。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染,这与病毒极少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虽不呈现临床症状,但感染者多数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仍有向外界散播病毒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如单纯疱疹),也可为全身感染(如麻疹)。

根据病毒在体内滞留的时间长短,显性感染还可分为:
⑴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如流行性感冒。

⑵持续性感染:
①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在慢性感染的全过程中,病毒可被分离培养或检出,如HBV、EBV形成的慢性感染。

如慢性乙型肝炎。

②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在急性发作期可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如HSV-1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潜伏,机体无临床症状也无病毒排出,受到理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毒激活到达皮肤、粘膜,发生单纯疱疹。

又如水痘-带状疱疹。

③慢发性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

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

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

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石硬化性全脑炎(SSPE),儿童期感染病毒后,至青春期才发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另外,还有克-雅病、kuru、AIDS等归类为慢发病毒感染。

7.试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应用。

试验原理:结核菌或卡介苗进入机体使机体的T淋巴细胞致敏并大量分化增殖,当已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入侵时,致敏淋巴细胞就会与之结合,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表现在结核菌素注射部位形成硬结甚至发生水泡、坏死。

结果分析:皮内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若局部出现红肿硬结直径大于5mm者为阳性反应,大于15mm为强阳性。

阴性者则表明机体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受过结核杆菌感染。

但不一定发病,接种过卡介苗的人也可呈阳性。

实际应用:
①用于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及免疫效果的测定;
②结核菌素试验可作为诊断婴幼儿结核病的参考;
③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④测定肿瘤患者等人的细胞免疫水平。

8.什么叫免疫?免疫具有何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加以排除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造成机体损伤,引起免疫性疾病。

免疫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9.简述病毒的传播方式及具体途径并举例。

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眼及泌尿生殖道、破损皮肤、血源感染、宫内与产道。

例:甲型流感病毒,由空气、飞沫传播、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内增殖,引起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10.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的组成及临床检查的意义。

组成:
抗原: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

抗体:表面抗体(HBsAb)、核心抗体(HBcAb)、e抗体(HBeAb)。

意义:
①HBsAg:血清检测到HBsAg,表示体内感染了HBV,是一种特异性标志。

HBsAg阳性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或急性期;HBV致的慢性肝病,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无症状携带者。

②抗HBs:表示曾感染过HBV,不论临床上有无肝炎症状表现,均已得到恢复,并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

③HBcAg和抗HBc:由于HBc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并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因此,对病人血清不能检测HHBcAg而测抗HBc血清内抗HBc呈阳性反应:
ⅰ新近有协定HBV感染;
ⅱ体内有HBV增殖;
ⅲ有助于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特别是少数病例就诊时已处于急性恢复期早期,HBsAg 已从血中消失,此时血中仅有抗HBc存在,因此,对恢复期患者可作病因追索。

④HBvAg和抗HBe:HBcAg的存在常表示病人血液有感染性。

HBcAg阳性揭示病人肝炎可能有慢性损害,对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抗HBe阳性对病人可能有一定的保护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