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农村社区和城镇化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精品课件
郊区城镇化:
城市人口密集,就业难, 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地 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
乡村环境优美,差距缩 小,地租便宜,基础设施 完善。
合作探究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P36
1、用“s”曲线,描述英国城镇化进程时间段
•初期阶段:工业革命之前(18世纪中叶) •中期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后期阶段:20世纪下半叶——
3、通过GNSS、GIS查询(摄像、视频…) 如遇堵车,可呼叫就近警车,通过广播告知车辆绕行
4、交通组织、商业组织、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RS:遥感系统:数据的获取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空间定位 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更新、分析
生活应用 城市规划 市政服务 公共服务
课堂小测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P41
回答:1、2、3、5问
1、GNSS,定位信息—110指挥中心
2、GIS,所有车辆信息由GIS整理、分析后,寻找离出事地点最近车辆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城镇化
-.
✓城市增多 ✓超级城市出现
✓自然增长 ✓机械增长
任务一
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概念
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标志
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例上升
3、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相互促进
推拉因素
乡村的推力 城镇的拉力
二战后,加速城市化 遍及全世界
城镇化有差异:70%以上,40%以下主要分布的大洲在哪?
城镇化区域差异:全球、大洲、国家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S”曲线
起步 发达国家 早 发展中国家 晚
农村社会学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第一节农村教育的历史
一、农村教育的含义
二、解放前的农村教育
(一)乡村教育
(二)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教育实践
三、解放后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沿革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三)农村教育的成就
四、扫盲运动、“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
(一)扫盲运动
(二)希望工程
(三)“春蕾计划”
第二节农村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第三节农村教育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教育的近期目标和举措
1农村教育目标
2农村教育举措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城镇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
城镇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
城镇化作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并针对该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城镇化加快了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城镇化给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投资和人力资源涌入农村地区,使农村社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村社区居住环境的品质和整体水平。
二、城镇化提升了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城镇化带来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使得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农村地区,增加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会,扩大了社区的人脉和资源网络。
三、城镇化促进了农村社区的文化发展城镇化对农村社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城镇化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农村社区的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农村社区居民能够接触到城市的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增加了他们对文化艺术的了解和欣赏。
同时,城镇化也促进了农村社区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为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四、城镇化挑战着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一些传统的农村社区价值观和习俗逐渐淡化。
年轻一代的农村居民更多地接触城市文化,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相对较少。
这给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城镇化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一方面加快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提高了农村社区居住环境的品质和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提升了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培育了社区的文化发展;同时,城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挑战着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农村社会学分章习题:答案
第十章 农村社会保障
一、单选:
1-5、ABBCC 6-10、BCBCD 11-13、BBD
二、多选:
1、ABDE2、BE3、BCE4、ABC
三、填空:
1、法律法规
2、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优抚和农村社会福利
3、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
4、心理
5、互助合作;相互平等
6、工具性;情感性
7、关系网络;互惠规CDDA 6-10、CCAAC 11-13、DDB
二、多选:
1、ABCD2、ABC3、BCD 4、ABC
三、填空:
1、大家庭;小家庭
2、从夫居、从妻居和新居家庭
3、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4、婚姻5、婚姻、血缘或收养6、夫妻平等7、氏族8、宗法式;世家大族式;族权式9、姓;氏
10、建祠堂;修家谱;置族田11、修族谱、建祠堂
第六章 农村社区和农村城镇化
一、单选:
1-5、CABBA 6-9、BCCA
二、多选:
1、ABCDE2、ABCDE3、BDE4、ABCDE 5、BDE
三、填空:
1、滕尼斯;费孝通2、社区和社会3、亲属社区4、小城镇社区
5、人口;地域;生活服务设施;文化;组织机构6、法林顿
一、单选:
1-5、ACBDC 6、B
二、多选:
1、AC2、ACD3、ABCDE
三、填空:
1、佩鲁2、以人为本3、以人为本;城乡协调发展4、农民现代化
《农村社会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
1-5、ACABA 6-10、CCDBC 11-14、BCDA
二、多选:
乡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发展
以“新村建设”为引领,推进农村社区、产业、文化、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乡村产业、文化、社会和生态振兴。
经验总结与启示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 政策和措施。
乡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 发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背景介绍 • 农村社区建设 • 农村社区管理 • 农村社区发展经验与案例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背景介绍
乡村城镇化背景
01
02
03
政策推动
政府推动乡村城镇化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 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
乡村地区经济逐渐发展,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 变化。
坚持农民主体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和支持农村社区发展。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制定乡村城镇化专项政策
针对乡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社区发展,制定专项政策,明确政 策目标、措施和实施路径。
加大财政投入
通过增加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社区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 化、体育等公共设施,提高农村 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产业优化升级
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农产品 加工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村产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发展。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人口流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展开回答,探讨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一、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的生产、服务和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其次,人口流动改善了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
农村社区原有的老年人口相对较多,年轻人口流出后,社区的年轻化程度得以提高,这有利于社区的发展和活力的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完善的交通网络、饮水供应、电力供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同时,城市化还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增加,使得农村社区建设更加便利和规范。
三、社会服务城市化带来了更丰富的社会服务资源,也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例如,医疗服务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使得医疗资源更加分散到农村社区中,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此外,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和学习空间。
四、文化传承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城市化使得农村社区与城市有更紧密的联系,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也更加活跃。
各地方的特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接触和学习其他文化的机会,使得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人生经历。
五、环境保护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需要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通常伴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张,这对农村社区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好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使农村社区与城市共同发展。
农村社区与城市化
农村社区与城市化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社区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社区与城市化的关系,包括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等方面。
一、社会结构的变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的农村社区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完全基于农田和土地。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迁往城市,导致农村社区的人口减少,同时农田被开发建设。
这种变迁使得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从农业经济为主导转变为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导,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如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
二、文化价值的传承农村社区在城市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根与土地的象征,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农村社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传统习惯。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文化价值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
一方面,城市居民通过前往农村社区旅游和文化交流等方式,积极传承和弘扬农村社区的文化;另一方面,农村社区也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开设民间艺术工作坊等方式,传承自己的文化价值。
三、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村社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的农业生活过渡到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城市化使得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例如交通、通讯等,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务工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这种转变也带来了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如饮食习惯、衣着风格等方面。
总结起来,农村社区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城市化的到来改变了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并对农村社区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农村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资源流失、传统文化的衰退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注重兼顾农村社区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
小结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
2、城镇化标志:①城镇人口增加; ②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化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新课讲授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新课讲授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2、世界城镇化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处于较低水平。
新课讲授 3、世界城镇化进程
70% 30%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新课讲授 3、世界城镇化进程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发展 阶段
初期 阶段
中期 阶段 (加 速阶 段)
后期 阶段
特征
城镇化水平 较低、发展 较慢
人口和产业 向城镇城 镇人口比重 的增长趋势 甚至停滞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 家和地区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 平时期
出现了劳动力
过挤环、剩境住、恶房交化紧通等张拥问、出城现镇了化郊现区象 题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2.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活动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思路点拨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 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 业比重大。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城镇化与农村发展
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是当代中国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均衡发展城乡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以城市为中心,推动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城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便利和机会。
城镇化还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优化资源的配置。
然而,城镇化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空间资源有限,人口过度集中会导致城市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其次,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这不仅加大了城市社会矛盾,还导致了农村地区资源的浪费和农民收入不增长的困境。
此外,城镇化政策的执行也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续性,不能只满足部分人的需求,而忽视其他群体的利益。
因此,农村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是保持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为了推动农村发展,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
其次,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创业。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民就业创业的培训和支持,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第三,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对于推动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维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证,并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逐步推动农村土地产权的确权。
《社区与城市化》课件
目录
• 社区概述 • 城市化进程 • 社区与城市化的关系 •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 社区发展的未来展望
01
社区概述
社区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社区是具有共同或同类的地理、文化、社会特征的人群 聚居地,具有地域性、人口聚集性、社会互动性等特点 。
详细描述
社区通常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共同 生活,具有共同或同类的文化、社会特征,相互之间存 在着频繁的社会互动。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也 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03
社区与城市化的关系
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基本单元,为城市 化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社区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吸引投资, 创造就业机会。
社区能够提供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如教 育、医疗、文化活动等。
社区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
城市化对社区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的人 口结构、文化背景和价值 观念发生变化。
02 住房供需失衡
由于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住房供需失衡现象愈发 严重,房价持续上涨,许多人面临住房困难。
03 城市贫富分化
城市化进程中,贫富分化现象愈发严重,一些贫 困人口无法负担城市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
城市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噪音污染与交通噪声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 交通拥堵现象愈发严重,给市民出行 带来极大不便。
02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伴随 着城市人口和地域的增长。
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迅速,人口、产业、资 本等经济要素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
正文:
一、背景和目的
农村社区建设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社区建设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农民就业与收入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等。
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1: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2: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3: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水平
4:农村社区产业结构
5:农村社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三、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1:农村社区建设对推动城镇化的意义
2:城镇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
3: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路径
四、促进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的政策和措施
1:政策引导
2:资金支持
3:技术支持
4:人才培养
5:民众参与
五、预期效果和问题解决
1:预期效果
2: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六、结论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可以促进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目标。
附件:
1: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2:农村社区发展报告
3:农村社区建设案例分析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逐渐形成城市居民的过程。
2:农村社区:指农村地区的一个小型社区,包括若干农户组成,具备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管理组织。
第6章 农村社区和城镇化
Community——Society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费孝通(1910-2005)
• 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 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 动区域。
• 注意:社区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 社会概念!
• (二)农村社区的涵义 •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 生手段的区域社会共同体。 • 农村社区是以拥有同一聚落及其周围资源的 共同所有权为基础,以对自然资源的培育、 开发、利用为主要经济活动,以共同的文化 和心理因素为特征,以共同的利益为联结纽 带,按照传统制度和规范而结成的地域性社 会组织和社会群体。
• 2002年,十六大提出“加快城镇化,全面繁荣农村 经济,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 2007年,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 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 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2012年,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整的重点之一。
•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 按照不同的标准或视角,可以将农村社区分为 不同的类型。
• 1、按人口规模划分,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 2、按自然地形来划分,分为平原社区、丘陵社区、山 地社区、草原社区和水乡社区 • 3、按地理位置划分,分为城郊社区和农业社区 • 4、按聚落形态来划分,分为条带状社区和团状社区
• 第二,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 代化 • 一是城镇化可以改变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状况,改变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 需求,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 二是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 第三,农村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第六章 农村社区和城镇化
• (三)农村社区的特征
• 第一,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社会流动缓慢。 • 第二,经济活动简单,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 第三,家庭功能健全,血缘关系浓厚。
• 家庭担负着生产、赡养、消费、娱乐等功能,人们往 往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团结起来,克服生产和生活中 存在的困难。
• 第四,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组织化程度较低。 • 农民组织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农民在生产经 营过程中形成分工和协作关系,它体现了农民与农民 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农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经济 关系。二是指农民作为劳动者和集体经济主人与国家 之间的关系,它反映的是政治权利。 • 第五,社区文化具有地方特色。 • 农村社区文化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 淀而成,包括方言、行为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 和劳动方式等等。由于地理位置、形成过程、历史传 统和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社区文化差异比较明显。
• (五)制度和行为规范。人们在社区中进行各 种社会活动,需要遵循与社区的文化、生活方 式相适应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制度和行为规范 是维持社区居民有序生活和社区稳定运行的保 障。 • (六)社区心理。社区心理是指社区居民在情 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产生的一种归属感 和认同感。社区心理是维系社区成员关系的精 神凝聚力,也有助于社区共同行动的产生,对 于社区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 我们的定义 •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农业 生产为基础,主要由农业人口组成的,具有一 定社会结构,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并在此 基础上形成社区成员的认同感,通过发挥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的整合功能而不断进化的 生活共同体。
• (二)农村社区的结构 • 农村社区结构是指社区内各要素的内部及其互 相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包括 人口结构、区位结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 文化结构。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2.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我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社会学。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二章 农村居民与社会交往1.社会的构成要素;2.农村社会成员的含义与构成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社会交往的含义和农村居民交往的特点。
1.农村社会的结构;2.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2.社会角色的含义与扮演。
1.农村社会的类型;2.社会交往的基本类型。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三章 农村初级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2.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功能;3.农村家庭的功能;4.家族的功能;5.邻里的功能。
1.社会群体的特征;2.农村家庭的结构与特点;3.家族的含义、特点;4.邻里的含义、特点;5.农村家庭建设。
1.我国农村家庭变迁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3.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主要职能。
1.社会组织的目标、类型及运行。
1.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特点;2.农村基层行政与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五章 农村社区与城镇化1.社区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社区的特点、主要类型与发展;3.农村城镇化的含义、必然性及其道路。
1.社区的类型;2.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城镇化中的社会规划。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六章 农村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决定或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3.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农村劳动方式、消费方式、婚姻方式、文化娱乐方式。
1.农村丧葬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含义、功能与理论;2.社会流动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和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结构性特征。
农村城市化
感谢观看
率
衡量农村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农村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又称人口城市 化水平,其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使用率也最高。在我国,人口城镇化 水平的统计有两种标准:一种是以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另一种是以城镇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城镇 化水平。但是这两种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很大,城市建制标准、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和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单一 指标缺乏可比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国内有些省市曾就城市化问题提出过 用复合指标研究城市化问题,但国内国际均无统一的量化标准。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物部统计处提出了19项社会 经济指标考察各国的城市化水平,其中主要指标有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文盲率、居民医生比例、蛋白 质消耗量、死亡率、人口预期寿命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社会进人全面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得到 迅速发展,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也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小城镇的发 展尤为迅速。这兰要得益于改革前期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 起,使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 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农村城市 化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1978年,中国城市只有193座,城镇人口只有万人,城市 化水平仅为17.9%。到2004年,城市增加到666座,城镇人口为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1.8%。
1958~1978年这一阶段,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从1958年开始,由严盲目追求高速度,全民大办工 业,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的城市化过程,到196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6.6%、增长速 度为25.9%城镇人口达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19.7%。1961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大批城市人口下放农村, 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4年的169座,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7%下降到1964年的14.6%,城市 化水平出现了大回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1979年至今,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 1978年,中共中央提出“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 ”的发展政策。 • 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 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 199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者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 展思路,使中国城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使用 “城镇化”这个概念,被视为中国农村城镇化加速发 展的标志。
二、农村社区发展
• (一)农村社区发展的涵义
• 从社会学角度上看,社区发展是综合性社区行为。 • 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出版《社区发展》一书 ,最早使用“社区发展”这一概念。后来,美国社 会学家斯坦纳、桑德森、波尔斯等对这个概念进行 了完善和发展。
• 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贫困、疾病、失业等问 题,有人提出要运用社区民间资源、发展社区力量来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 在联合国的倡导和支持下,社区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 的运动,其宗旨是加强国家政府同社区的联系,充分 发挥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提高 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解决 社区存在的社会问题。 • 1952年,联合国成立了社区组织与发展小组,在亚 洲、非洲、南美洲等地推行社区发展运动,取得比较 好的成效。
• 4、组织结构,包括权力结构和阶层结构。 • 5、文化结构,包括社区内存在的各种伦理道德、价 值观、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也包括社区内存在的 语言、文化设施和文化机构等。 • 在传统农村社区,人口同质性较强,社区居民有着 相同的语言、信仰、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社区成员的关系主要以道德来约束,居民归属感和 认同感较强。
•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2012年末,我国 建制镇数量增加至19881个,城镇化率为52.57%。
•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加大统筹城乡发 展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同步发展。 •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为指导全国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 问题与思考: •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有何区别?
• 5、按经济结构来划分,分为种植业社区、林业社区 、牧业社区、渔业社区、蚕桑社区和农村工业社区 • 种植业社区是指以种植水稻、小麦、棉花、花生等农 作物为主的社区; • 林业社区是以经营林业为主的社区,从事树木栽培、 砍伐或加工; • 牧业社区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结构的社区; • 渔业社区以渔业生产或捕捞为主要活动的社区; • 蚕桑社区以养蚕织布为主要活动的社区; • 农村工业社区位于城乡之间,以工业生产为主。
•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 1、我国城镇发展历史
• • • • 我国城镇大量出现于唐宋时期。 宋代集镇数量达到1万多个。 晚清时,全国集镇数量大致在l~2万之间。 近代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以 江岸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区域,并在其周围兴建了一批 二级城市或城镇。
• 美国学者施坚雅对近代中国农村的市场组织做过系统 的研究,出版了《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 • 施坚雅根据德国学者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 论,将中国的市场分成5个层次,即:区域交易圈— —城市交易圈——县城——镇——集市。 • 1893年,中国本土有2300个县城、8000个镇、 28000个集市。
• (五)农村社区的特征
• 第一,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社会流动缓慢。 • 第二,经济活动简单,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 第三,家庭功能健全,血缘关系浓厚。 • 家庭担负着生产、赡养、消费、娱乐等功能,人们往 往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团结起来,克服生产和生活中 存在的困难。
• 第四,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组织化程度较低。 • 农民组织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农民在生产经 营过程中形成分工和协作关系,它体现了农民与农民 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农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经济 关系。二是指农民作为劳动者和集体经济主人与国家 之间的关系,它反映的是政治权利。 • 第五,社区文化具有地方特色。 • 农村社区文化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 淀而成,包括方言、行为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 和劳动方式等等。由于地理位置、形成过程、历史传 统和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社区文化差异比较明显。
• (四)农村社区的结构 • 农村社区结构是指社区内各要素的内部及其互 相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包括 人口结构、区位结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 文化结构。
• 1、人口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 和职业结构等。 • 2、区位结构,包括社区所处地理位臵和空间分布。 • 3、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社区经济 的空间分布结构等。
• 6、按居民点分布和社区演变过程,分为散居社区和 集中社区 • 散居社区位于山区、草原或丘陵地带,人口较少; 居民点呈点状分布,只有几户家庭组成,居民生活 范围狭小,社区内部居民关系密切,有较强的血缘 关系;经济结构简单,以种植业或养殖业为主,居 民生活比较贫困。 • 集中社区人口规模庞大,居民点密集;大都分布在 平原地区或者沿海丘陵地区,水源充足,基础设施 完善,拥有大量优质农田;集中社区的社会整合程 度高,社区组织和社会制度严密,社会分工也比较 发达。 • 农村社区逐渐由散居社区走向集中社区
• 什么是社区发展? • 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 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 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组织 起来,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采取互助、自 治行动等,以解决社区共同的问题,增强社区 凝聚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协调发 展。
• 农村城镇化具有四个特征:
• 第一,农村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二,城镇内部发生变化,规模扩大,基础设施 完善,二、三产业发达; • 第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农村经济显著发 展; • 第四,经济要素聚集方式的改变。市场成为资源 配臵的主体,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力要素 在城乡之间快速流动,合理配臵。
Community——Society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费孝通(1910-2005)
• 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 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 动区域。
• 注意:社区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 社会概念!
• (二)农村社区的涵义 •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 生手段的区域社会共同体。 • 农村社区是以拥有同一聚落及其周围资源的 共同所有权为基础,以对自然资源的培育、 开发、利用为主要经济活动,以共同的文化 和心理因素为特征,以共同的利益为联结纽 带,按照传统制度和规范而结成的地域性社 会组织和社会群体。
• (三)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 第一,农村城镇化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亿人。在农村 现有的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只 需要1.5亿左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 动力达3.8亿人。目前已有2.6亿农民转移出来,还有 1.2亿农民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 • 专家预测:在未来15年内,将有2-3亿农民向第二、 第三产业流动。 • 在充分挖掘大城市潜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将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消化在城镇中。
•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 按照不同的标准或视角,可以将农村社区分为 不同的类型。
• 1、按人口规模划分,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 2、按自然地形来划分,分为平原社区、丘陵社区、山 地社区、草原社区和水乡社区 • 3、按地理位置划分,分为城郊社区和农业社区 • 4、按聚落形态来划分,分为条带状社区和城镇化,全面繁荣农村 经济,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 2007年,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 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 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2012年,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整的重点之一。
• 第二,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 代化 • 一是城镇化可以改变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状况,改变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 需求,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 二是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 第三,农村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4 3 2 1 0 1978
• • • •
3、加强社区设施建设 4、完善社区各项制度 5、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6、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 社区发展案例: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
• 问题与思考: • 第一,这种模式有无可持续性?为什么? • 第二,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和文化哪个更 重要?
三、农村城镇化
• • • • 问题与思考: 1、城、市、镇有何区别? 2、建制镇和集镇有何区别? 3、城市化和城镇化有何区别?
第六章
农村社区和农村城镇化
一、农村社区概述 二、农村社区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
一、农村社区概述
• (一)社区的涵义 • 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 斯最早提出“社区”这个 概念。(Community)
• 1887年滕尼斯出版了《社区和社会》一书,将社区 和社会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共 同体,具有“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 有人情味”的特点。 社区
价值观 人口属性 人际关系 联系的纽带 个人加入方式 典型代表 共同价值观念 同质性 关系亲密、人情味 机械团结 先赋的 传统的农村
社会
不同的价值观念 异质性 关系较疏远、理性 有机团结 自获的 法理性的企业
• 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将“社区”概念引入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和研究,人们对社 区的认识和理解基本上趋向统一。
1978-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