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恶唑烷酮类抗菌新药~利奈唑胺

恶唑烷酮类抗菌新药~利奈唑胺
[%,] 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
利奈唑胺在体内缓慢代谢为羧酸, 其抗菌作用低。在尿 中排出原型药 $!& , 无活性代谢物 !"& , 粪中排出代谢物 消除半衰期为 ( - ! %"& 。8# 和 8#9 分别为 %’" 和 (" *: 2 *;<, 6 ! - ! 3。 (三)年龄、 性别、 疾病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成人中, 年龄、 性别对药代动力学性质没有影响, 无需调 整剂量。在儿童与青少年中, 各年龄组间药代动力学性质亦 无明显差异
[%’] 感染, 利奈唑胺亦有效 。
在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模型中, 利奈唑胺对万古霉素 耐药屎肠球菌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粪肠球菌所致感染有效。 在治疗粪肠球菌软组织感染时,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同样有
[%’] 效 。
四、药代动力学
[), %+] (一)代谢与分布
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 利奈唑胺口服吸收 快速且完全, 在%F+J内 ( ! >;:) 达到峰浓度 ( " >;:) , 其平均生 物利用度为 %’#. 。进食可使利奈唑胺峰浓度降低 +#. , 但 对 &10、 利奈唑胺表观分布容积 ! >;:和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 球菌均显示了良好的抗菌作用 , 对厌氧菌亦具抗菌活性。
革兰阳性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 且耐药性上升迅速, 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 糖肽类耐药肠球菌、 青霉素耐药肺 炎链球菌所占比例日益上升, 糖肽类中度敏感葡萄球菌也已 出现。据 %""* 年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资料, 医院内万古
[%] 霉素耐药肠球菌分离比例 - +’. , 重症监护病房 ( /01) 中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
林东昉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年(卷),期】2001(1)3
【摘要】@@ 革兰阳性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且耐药性上升迅速,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糖肽类耐药肠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占比例日益上升,糖肽类中度敏感葡萄球菌也已出现.据 1998年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资料,医院内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分离比例>20%[1] ,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超过50%.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的肠球菌属,尤其是屎肠球菌 ,可对临床应用抗菌药均出现耐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人们开发了数个新的抗菌药,用于耐药革兰阳性菌的治疗.利奈唑胺(linezolid)为一类新型抗菌药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的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品种,对各类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均具抗菌活性.现对利奈唑胺的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作一综述.rn一、作用机制【总页数】3页(P184-186)
【作者】林东昉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葡萄球菌临床分布特征及对利奈唑胺等新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J], 林少华;骆丰
2.利奈唑胺治疗糖肽类抗菌药物无效的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的病例分析 [J], 龙锐;邱峰;蒙龙;杨佳丹;张成志
3.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任少华;秦丽君;胡华成
4.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任少华;秦丽君;胡华成
5.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王婷;李树安;张珍明;齐家娟;赵红博;王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治疗中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临床治疗中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Wa n g G u o - j i a n a n d C h e n J i a n
( 1 T h e S e c o n d P e o p l e Ho s p i t a l o f Xi h u Di s t r i c t , Ha n g z h o u 3 1 0 0 2 4 ;
骨 关节、肺 部、泌尿道 、中枢神经系统、腹腔等) 均 能渗透达到有效 的抑菌浓度,肝肾功能影 响较小 。利奈唑胺可以广 泛用 于各
种 敏感 菌所 致 的感 染 。本 文 简 述 利 奈 唑胺 在 不 同患 者 群 体 中的 药 效 学和 药动 学 研 究 进 展 。 关键 词 :利 奈 唑胺 ;药 动 学 ; 药 效学 中 图分 类 号 :R 9 7 8 文 献 标 志 码 :A
b a c t e r i o s t a s i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d u r i n g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t e r v a l i n a l mo s t a l l o r g a n s a n d t i s s u e s ( b l o o d , s k i n , f a t , mu s c l e ,
A bs t r ac t Li ne z ol i d h as g r e a t or a l bi Oa va i l a bi l i t v a nd t i s s ue pe ne t r a t i o n.a n d c a n ma i nt a i n e f f e c t i ve
2 T h e F i r s t Af il f i a t e Ho s p i t a l , C o l l e g e o f Me d i c i n e ,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0 3 )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作者:曲小艺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46-01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1 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2 药动学特点利奈唑胺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口服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近100%,可以经静脉给药-口服方法进行序贯治疗。

利奈唑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分布容积为40~50 L,每12小时口服给药600 mg后0.5~2 h达到血药峰浓度(15~27 mg/L),血药消除半衰期(3.4~7.4 h)较长,且对敏感菌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可一日2次给药。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李晓婷;张继瑜【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抗菌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化学全合成药物,具有抑制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菌的功效.且作用机制独特,不易与其他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第一个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利奈唑胺成功上市后,又有新的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论文介绍了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抗菌活性、构效关系及最新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为研发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噁唑烷酮;作用机制;抗菌活性;构效关系【作者】李晓婷;张继瑜【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9.8796从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就成为了临床多种疾病治疗常用的药物。

抗生素品种和数量推陈出新的同时,在各种人为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药物选择难度和药物过度、滥用等情况增加,无论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菌均出现了严重的耐药性,此外,细菌通过水平转移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也加快了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6年Science发文报道,一株于1930年保存在实验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目前临床所用抗生素都敏感,而一株从患者身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耐药,而这种耐药性在同一细菌内,呈现出对不同类的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机制[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5万患者死于感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利奈唑胺在血液科的应用进展

利奈唑胺在血液科的应用进展

利奈唑胺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潜在相互作用
利奈唑胺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 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VS
注意事项
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强 效酶抑制剂和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巴比 妥等。
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常见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 腹泻、头痛等。
利奈唑胺在治疗骨髓炎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奈唑胺在治疗骨髓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对于由MRSA等耐药菌引起的骨髓炎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详细描述
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由耐药菌引起。利奈唑胺对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 的骨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利奈唑胺常与万古霉素等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抗菌效果,降低耐药 菌株的产生。此外,利奈唑胺的口服制剂也广泛应用于骨髓炎的治疗,方便患者使用。
CHAPTER 02
利奈唑胺在血液科的应用Βιβλιοθήκη 利奈唑胺在治疗血液感染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奈唑胺在治疗血液感染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 尤其在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 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利奈唑胺作为一种新型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通过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在血液感染的 治疗中,利奈唑胺对多种常见的血液感染病原体,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都具 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引起的血液感染,利奈唑胺是首选药物之一,能够有 效降低病死率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性质
利奈唑胺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容易透 过细胞膜,在细胞内达到高浓度,有 效抑制细菌的DNA合成。
利奈唑胺的抗菌机制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作者:刘炼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1期[摘要]文章对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作一全面、客观的述评,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奈唑胺药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76o-01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1]。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利奈唑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及耐糖肽类金葡菌(GISA)等感染的发生率迅速上升[1]。

由于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因此倍受关注。

近年研制的喹奴普丁-达福普丁、达托霉素、利奈唑胺等新型抗生素使因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细菌感染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大幅减小。

本文综述了利奈唑胺治疗多利奈唑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苗 丽,邓万俊(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湖南衡阳 421002)摘要: 利奈唑胺是新型口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可口服,也可静脉应用。

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100%,组织穿透能力强,即使在心脏瓣膜或赘生物上其局部浓度亦高。

利奈唑胺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虽然体外试验表明利奈唑胺主要是抑菌性的,但其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如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均有抗菌活性。

已经证实,利奈唑胺能有效治疗动物模型实验性IE。

利奈唑胺治疗人类IE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报道。

一般来说,利奈唑胺耐受性好。

长期治疗偶可引起可逆性骨髓抑制,如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最近美国心脏学会(AHA)公布的指南建议,虽然利奈唑胺不作为IE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株引起的IE,尤其对“标准疗法”有禁忌证或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糖肽类抗生素者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革兰阳性细菌;心内膜炎;利奈唑胺;糖肽中图分类号:R9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07)06-0272-05Progress in Linezoli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BacteriaMIAO Li , DENG Wan-jun(Affiliated Nanhua Hospital, 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Abstract: Linezolid, a new oxazolidinone antibiotic that demonstrates a hundred percent of oral bioavailability, has been clinically available in both oral and intravenous formulation. It possesses a characteristic of high tissue penetration, even in cardiac valves and vegetations, which allows high local concentration of the antibiotic to be achieved. Linezolid has no cross-resistance with other classes of antibiotics. Despite in vitro the drug appears to be predominantly bacteriostatic, it shows activity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organisms, including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It has shown the efficacy for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 in animal models, but both successes and failures have been reported for human IE cases treated with linezolid. Overall, linezolid is well tolerated. Rare complications, such as reversible myelosuppression with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linezolid therapy. The guidelines published recently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recommend linezolid as 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E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organisms, 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ose patients who can not tolerate glycopeptides, or to whom standard therapy is contra-indicated or unsuccessful.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first-line treatment.Key words: gram-positive organisms;endocarditis;Linezolid;glycopeptides·药学进展·收稿日期:2007-06-20作者简介:苗丽,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内科临床及电生理研究。

临床治疗中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临床治疗中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临床治疗中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王国建;陈建
【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
【年(卷),期】2013(038)010
【摘要】利奈唑胺有很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组织穿透力,给药间隔内几乎在所有器官(血液、皮肤软组织、脂肪、肌肉、骨关节、肺部、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腹腔等)均能渗透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肝肾功能影响较小.利奈唑胺可以广泛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感染.本文简述利奈唑胺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页数】6页(P730-735)
【作者】王国建;陈建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杭州310024;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
【相关文献】
1.利奈唑胺全身给药后在人非炎性玻璃体中的药动学 [J], Horcajada JP;Atienza R;Sarasa M;曹国英
2.利奈唑胺在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药动学及药效分析 [J], 王晓娜
3.利奈唑胺骨水泥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中应用的系列探索研究之一--利奈唑胺骨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J], 孙长鲛;柴伟;潘勇卫;周勇刚
4.颅脑外伤合并侧脑室外引流患者脑脊液中利奈唑胺药效学研究 [J], 周鹏;厉世笑;夏爱晓;林忠;马凯昀
5.利奈唑胺组织穿透性及在感染组织中的药效学 [J], 李春杏;付强;朱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奈唑胺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进展
接受 , 是新药 研究 和治疗 药物监测 ( D ) T M 的有力 工 具 。美 国食 品药 品监督 管理局 ( D 在 药物开发 指 F A)
合物 的形成 , 而抑制细菌蛋 白的合 成。 由于作用机 从
理不 同 , 利奈 唑胺 不易与其他抗菌 药物发生交叉 耐药 性 。体 内外研究 证实该 药对 葡萄球 菌属 、 链球 菌属 、 肠球 菌 属 等革 兰 阳性 菌 , 括 多重 耐 药菌 如耐 甲氧 包 西林金 黄色葡萄球菌 ( MRS 、 A) 多重耐 药肺炎链球菌 ( S 和耐 万古 霉素 肠球 菌 ( RE) DR P) V 具有 很强 的抗
张 雷 , 又宁 ( 刘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 北京 1 83 科, 0 5) 0
I 要 】 利奈唑胺属 于新型 唑 烷酮类 药物 , 摘 恶 对于耐 药革兰 阳性球 菌引起 的社 区、院 内感染均有 良好 的, 床疗效和安全性 。 l 盏 本文综述 了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在群体 药代 / 药效动 力学研 究中的作 用及 其在 利奈 唑胺研 究的应 用进展 。 【 关键 词 】 利奈唑胺 ; 革兰阳性球 茵 ; 体药代动力学 群 【 中图分类号 】 R 7 . 9 8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7 62—8 5 (0 10 —0 1 —0 1 72 1)5 3 5 4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 1年1月 第8 第5 01 O 卷 期
C i s u aoD u A p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 n Moir gV 1, o , c br0 1 hn e or lf rg plao d n on ,o8N . O t e2 1 e J n ci a ti . 5 o
利奈 唑胺 群体 药代 / 药效动 力学研 究进展
Ad a c f o u a o h r a o i ei sp a m a o y m iso i e oi e e r h v n eo p lt n p a m c k n tc / h r c d na c n l z l r s a c p i n d

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曲俊兵【摘要】通过相关资料文献,从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综述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利奈唑胺是具有给药途径优势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0(019)001【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利奈唑胺;唾唑烷酮类抗菌药物;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者】曲俊兵【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相关治疗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导致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品种数量变少。

因此,除优化给药方案、减少耐药菌产生、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外,开发新的有效抗菌药物是当务之急。

具有新型结构的抗菌药物利奈唑胺的开发和应用,为治疗MRSA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化学结构及抗菌机制利奈唑胺为化学合成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不仅化学结构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作用机制也具有新特点。

利奈唑胺主要与细菌50 s亚基上核糖体RNA的23 s位点结合,阻止形成70 s始动复合物,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抑菌作用,而以往的抗菌药物均未将此阶段作为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靶位。

由于利奈唑胺具有独特的作用位点和方式,不易与其他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体外也不易诱导产生耐药性,使其对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MDRSP)等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2 药代动力学[1]利奈唑胺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静脉滴注或口服途径给药。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表明,口服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与静脉给药相近,因此临床采用静脉滴注序贯口服给药方案时无须调整剂量。

食物对利奈唑胺的吸收影响较小,口服给药可不考虑进食时间。

利奈唑胺群体药代_药效动力学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群体药代_药效动力学研究进展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棘手问题[1]。

糖肽类抗生素曾被认为是治疗革兰阳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由于其严重的耳肾毒性和较差的组织穿透率,再加上近年来其对部分球菌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使糖肽类的使用受到限制。

口恶唑烷酮类新药利奈唑胺(linezolid)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糖肽类轻微,主要作用于翻译的起始阶段,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阻止70S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

由于作用机理不同,利奈唑胺不易与其他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

体内外研究证实该药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包括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DRSP)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与糖肽类作用相仿或更优[2]。

近年还发现利奈唑胺对多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3]。

本文主要对利奈唑胺的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PPK/ PPD)研究方法及结论进行综述。

1 PPK/PPD基本概念和原理1.1 PPK/PPD传统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的研究对象常为相对均一的健康受试者。

然而,临床患者在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别,其PK、PD值均可能有较大变异,给药方案常需个体化,不能仅根据传统PK参数制定。

PPK/PPD是将经典PK、PD或PK/PD链式模型和统计学模型相结合,分析PK/PD特性中存在的变异性,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PK/PD参数的统计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PPK/PPD只需零散的血药浓度数据,易于被患者接受,是新药研究和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有力工具。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药物开发指南中明确提出,2000年以后的新药申请必须报告PPK 参数。

成人危重患者利奈唑胺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

成人危重患者利奈唑胺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

成人危重患者利奈唑胺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作者:张明李国飞孙浩来源:《中国药房》2022年第12期关键词利奈唑胺;成人危重患者;药动学;治疗药物监测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恶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物,对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结核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可用于临床治疗危及生命的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且有效性、安全性良好[1-2]。

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600 mg(q12 h,静脉注射),即便是肝/肾功能损害或行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的患者也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目前,精准用药理念日益深入,考虑到危重患者个体病情差异大、基础疾病重、脏器功能差、用药品种及数量多等因素,标准剂量的利奈唑胺可能并不适用[3]。

为此,本文拟综述近年来成人危重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相关研究,分析该类人群的药动学特征,归纳危重患者常见生理/病理改变对药物的影响,旨在为利奈唑胺的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

1 药动学特征对于非危重患者,利奈唑胺的口服吸收相对完全;而对于危重患者,由于其不能口服或口服吸收的不确定性,临床常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

利奈唑胺具有高亲脂性,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在几乎所有组织和细胞中都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组织穿透能力强,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為30~50 L[4]。

有研究指出,该药约有35%以原型通过尿液排出,另50%则通过非肝药酶代谢转化生成两个非活性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药物半衰期(half life,t1/2)为5~7 h,清除率(clearance,CL)为80~138 mL/min[5]。

目前,学界公认以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minimum concentration,cmin)和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curve,AUC)与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比值作为预测其治疗效果的最佳指标,以cmin≥2 mg/L和AUC/MIC>100作为确保疗效的理论阈值[6]。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杨娜,女,硕士生E-mail:ynyangna@ 通讯作者尤启冬,男,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化学E-mail:youqd@收稿日期2011-04-13修回日期2011-05-22*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杨娜,尤启冬*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南京210009摘要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化学全合成药物,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发展。

在Linezolid (利奈唑胺)被美国FDA 批准上市后,又有Radezolid (雷得唑来)和Torezolid 进入临床研究。

本文对近年来噁唑烷酮类抗菌化合物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并着重介绍了目前在临床研究的两个噁唑烷酮类抗菌药Radezolid 和Torezolid 。

关键词噁唑烷酮;抗菌活性;利奈唑胺;雷得唑来中图分类号R914.5;R97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806(2011)04-332-05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物是目前人类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在我国,抗菌药物被过度使用甚至滥用的情况已很突出。

据统计,临床上用于预防性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总消耗量的50%以上,而其中确实为细菌感染者仅占极少数。

抗生素的过多使用甚至滥用,使得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革兰阳性菌(G +)的耐药问题尤为严重,例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和表皮葡萄球菌(MRSE ),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SP )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 )等,这些耐药菌的出现严重降低了现有药物的疗效,导致患者治疗时间的显著延长和死亡率的提高。

在限制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同时,开发全新结构和独特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根本出路[1-2]。

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抗菌药,可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并很少出现交叉耐药性,由于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而备受人们关注。

第一个噁唑烷酮类抗菌剂—Linezolid(利奈唑胺),已于2000年4月在美国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多重耐药G +菌引起的感染[3]。

利奈唑胺副作用病例报告

利奈唑胺副作用病例报告

利奈唑胺致粒细胞缺乏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姜辉李曙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干部一科(武汉430070)利奈唑胺是一种噁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严重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包括: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感染。

由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

由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院内肺炎。

由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或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1]。

它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核糖体rRNA的50S亚单位结合,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利奈唑胺进入临床后,在带来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其毒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本文报告一例我们遇到的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药血液系统副作用的认识。

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

因反复咳喘2年,再发一周,加重伴胸闷、心慌半天。

于2009年11月27日入院。

入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I型呼吸衰竭。

经抗感染、平喘等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同时伴有尿量减少,尿素:27.16mmol/L,肌酐:313umol/L。

从2009年12月24日开始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009年12月31日开始行床旁血液透析治疗。

因为痰培养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从2010年1月1日开始给予利奈唑胺6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至2010年1月7日停用。

在此期间血常规变化情况:2010年1月1日,WBC:10.4×109/L,RBC:2.99×1012/L, PLT:92×109/L。

2010年1月2日,WBC:9.7×109/L,RBC:3.17×1012/L, PLT:81×109/L。

2010年1月4日,WBC:3.5×109/L,RBC:3.37×1012/L, PLT:119×109/L。

2010年1月6日,WBC:0.5×109/L,RBC:3.79×1012/L, PLT:79×109/L。

利奈唑胺的合成研究_金磊

利奈唑胺的合成研究_金磊
2. 4 3 - 氟 - 4 - 吗啉基苯胺( 8)
取化合物 7 ( 607 g,2. 69 mol) 、10% Pd / C ( 23. 3 g ) 、 THF( 700 mL) 、无水甲醇( 2800 mL) 加入反应瓶,氮气置换, 通入氢气,保持温度 10 ~ 30℃ 常压搅拌过夜,过滤,滤液,减 压浓缩至干,得到棕色固体,加入无水乙醇( 580 mL) 重析晶, 滤饼 40℃ 真 空 干 燥 过 夜,得 白 色 固 体 8 ( 518 g,98% ) ,mp 116. 9 ~ 118. 0℃ ,( 文献[11]: 98% ,mp 117. 1 ~ 118. 5℃ ) 。ESI - MS( m / z) : 197[M + H] + ; 1 HNMR ( CDCl3 ,500 MHz) : 2. 94 ~ 3. 06( m,4H,2 × NCH2 ) ,3. 76( t,J = 4. 8 Hz,4H,2 × OCH2 ) ,6. 42( d,1H,ArH) ,6. 68 ( d,1H,ArH) ,7. 02 ( t,J = 2. 5 Hz,J = 9. 1 Hz,1H,ArH) 。
2 合成方法 2. 1 ( S) - 1 - 氨基 - 3 - 氯 - 2 - 丙醇盐酸盐( 3)
取乙醇( 320 mL) ,苯甲醛( 190 g,1. 8 mol) 加入反应瓶, 15 ~ 20℃ 下 缓 慢 滴 加 25% 氨 水 ( 190 g,2. 7 mol) ,在 15 ~ 20℃ 下,搅 拌 30min。滴 加 ( S) - 环 氧 氯 丙 烷 ( 158 g,1. 7 mol) 的乙醇( 300 mL) 溶液,室温搅拌 20 h。反应液减压浓 缩,加入甲苯( 60 mL) 、37% 盐酸( 210 mL) 、水( 210 mL) ,在 35 ~ 45℃ 下反应 2 h,分液,分出水层,浓缩至有大量固体析 出,用乙醇( 70 mL) 和正己烷( 50 mL) ,在 - 20℃ 析晶,过滤, 50℃ 真 空 干 燥,得 白 色 晶 体 3 ( 200 g,80% ) ,mp 131. 3 ~ 132. 3℃ ,( 文 献[8]: 77% ,mp 125. 0 ~ 136. 0℃ ) 。ESI - MS ( m / z) : 110[M + H] + ; 1 HNMR ( CD3 OD,500MHz) : 2. 92 ( dd,J = 9. 6 Hz,J = 12. 4 Hz,1H,CH2 Cl) ,3. 20 ( dd,J = 2. 7 Hz,J = 12. 9 Hz,1H,CH2 Cl) ,3. 56 ~ 3. 62 ( m,2H, CH2 N) ,4. 02 ~ 4. 08( m,1H,CHO) 。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
600 mg q12h IV (2剂)
15.8
13.4
94
脑脊液4
10mg/kg(600mg)IV(4-5剂)
10.3
7.5
71
腹膜透析液5
600 mg PO (1剂)
11.2
6.9
61
* 健康人药代动力学数据及药物体外抗菌活性不一定与临床疗效有关。
利奈唑胺强大的体液和组织穿透性
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一 PK/PD的差异
治疗MRSA所致VAP的临床治愈率
两项随机双盲研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
万古霉素
P = 0.07
P = 0.02
P = 0.06
(n = 434)
(n = 214)
(n = 179)
(n = 70)
P = 0.01
斯沃
*
与替考拉宁比较,治疗ICU中革兰阳性菌肺炎
Cepeda JA,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4;53:345-55.
(36/61)
(22/62)
MRSA肺炎
*
P=0.025
利奈唑胺(斯沃)治疗院内MRSA肺炎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
两项随机双盲研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
1. Wunderink R, et al. Chest. 2003;124:1789-97.
17%
7%
80.0%
63.5%
*
1. Kollef MH,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004;30:388-94.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
*
一、噁唑烷酮类抗菌药 (oxazolidinone) ——全新的化学结构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利奈唑胺(Lenalidomide)是一个口服的免疫调节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

它是一种靶向多种细胞因子的药物,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机制来发挥作用。

利奈唑胺不仅可以直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

早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多发性骨髓瘤和低级别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利奈唑胺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利奈唑胺还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从而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这些作用使利奈唑胺成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

近年来,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利奈唑胺已成为标准的一线治疗药物。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中,疾病进展的风险降低了50%,生存期也明显延长。

类似的结果也在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滤泡性淋巴瘤中观察到。

除了单一应用,利奈唑胺还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中。

例如,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利奈唑胺通常与地塞米松和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

与此同时,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最新的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在实体瘤如黑色素瘤和肺癌中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这为进一步扩大利奈唑胺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利奈唑胺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长期使用利奈唑胺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造血抑制和肠道反应。

此外,一部分患者对利奈唑胺的治疗反应较差,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现新的预测因子和治疗策略。

总之,利奈唑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免疫调节剂,已在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深入探究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多种细菌感染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奈唑胺属于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独特。

与传统的抗生素不同,它并非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或者抑制核酸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而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达到杀菌效果。

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利奈唑胺对于一些耐药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在临床应用中,利奈唑胺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

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等。

对于这些耐药菌感染,传统的抗生素往往疗效不佳,而利奈唑胺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治疗肺炎方面,利奈唑胺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特别是对于由MRSA 引起的肺炎,其疗效较为显著。

研究表明,利奈唑胺能够快速渗透到肺部组织,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从而有效地杀灭细菌,缓解患者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在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治疗中,利奈唑胺也有出色的表现。

对于那些由耐药革兰阳性菌导致的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脓肿等,利奈唑胺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伤口的愈合。

然而,利奈唑胺在临床使用中也并非毫无问题。

首先,其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还可能出现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等。

因此,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等指标。

另外,长期使用利奈唑胺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延缓耐药性的出现,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利奈唑胺的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关于利奈唑胺的药物相互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

它可能会与一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或者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例如,与某些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5-羟色胺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在临床研究中,对于利奈唑胺的剂量和疗程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

不同的感染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都可能影响利奈唑胺的最佳使用剂量和疗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C h i n JN e wD r u gs C l i nR e m ),2003年5月,22(5):313-316.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任少华1,秦丽君1,胡华成2(1.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3230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苏州215004)[收稿日期]2002-05-08[接受日期]2002-09-17[作者简介]任少华(1953-),男,浙江萧山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联系人]任少华。

P h n :86-578-211-7438。

E -m a i l :r r r s s s @ye a h .n e t [关键词]感染;革兰阳性细菌;抗感染药;利奈唑胺;恶唑烷酮类;药动学[摘要]利奈唑胺属于新型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在体内外对引起社区和院内各种感染的阳性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包括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一系列Ⅲ期临床研究的证明。

本文综述了第1个应用于临床的恶唑脘酮类药物利奈唑胺的发展历史,抗菌作用,临床试验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

[中图分类号]R 978.19;R 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69(2003)05-0313-04利奈唑胺(l i n e z o l i d ,P N U -100766),系第1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恶唑烷酮类(o x a z o l i d i n o n e )抗菌药,在英美等国已相继批准上市。

利奈唑胺在体内外对可能引起社区和院内感染的各类革兰阳性球菌均具高度抗菌活性。

有关该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一系列Ⅲ期临床实验资料表明,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优于或等同于常规抗菌药物方案,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 R S A )、糖肽类耐药肠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 R S P )等引起的感染也高度有效,而且毒性很小。

利奈唑胺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独特,细菌不易对之产生耐药性[1-3]。

简要历史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问世的恶唑烷酮类最初为植物杀菌剂,80年代美国杜邦(D u P o n t)公司发现其母本的2个衍生物具有广谱抗阳性细菌活性,但是因动物实验对肝毒性大,研究一度停顿。

20世纪90年代P h a r m a c i a&U p j o h n 公司对药物化学结构加以改造,取得2个衍生物———伊皮唑胺(e pe r e z o l i d )和利奈唑胺,结构式见图1。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Ⅰ期研究无明显毒性,其中利奈唑胺具有明显的药理学优势,而继续应用于临床研究[1,3,4]。

图1利奈唑胺结构式F i g1S t r u c t u r e o f l i n e z o l i d 作用机制利奈唑胺为细菌蛋白合成抑制剂,与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相似,均作用于细菌50S 核糖体亚单位,终止蛋白合成[1-3,5,6]。

与其他药物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选择性结合于50S 亚单位核糖体,即作用于翻译的起始阶段,干扰包含m R N A ,30S 核糖体,起始因子2,3和f M e t -t R N A 等的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而以往的抗菌药物均未将此阶段作为抑制生物蛋白合成的靶位[1,3,5-7]。

利奈唑胺的作用部位和方式独特,因此,不论是对具有天然或获得性耐药特征的阳性细菌,都不易与其他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药发生交叉耐药性,在体外也不易诱导产生耐药性[1,3,5]。

F I N E S 等[7]的研究表明,通常导致阳性细菌对作用于50S 核糖体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大环内酯类、链阳性菌素类、氨基苷类和四环素类等)产生耐药性的基因,包括存在修饰酶(L i n A ,L i n A ◜,L i n B ,V g b ,V a t ,S a t A ,A N T (4◜)(4")-I ,A A C (6◜)-A P H (2"),A P H A -3和C a t ),主动外流机制(M s r A ,M e r f E ,M e f A ,M r e A ,V g a ,T e t K 和T e L ),以及抗菌药物作用靶位修饰和保护机制(因为核糖体甲基化酶或T e t M 和T e t O ),对利奈唑胺均无作用。

药动学1吸收、分布和排泄人体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人口服利奈唑胺后吸收快速且完全,绝对生物利用度100%。

口服与胃肠外给药,其谷-峰浓度和・313・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C h i n JN e wD r u gs C l i nR e m ),2003年5月,第22卷第5期E -m a i l :x y y l c @s h y yx x .c o m h t t p ://x y y l .c h i n a jo u r n a l .n e t .c n h t t p ://z g x y y l c z z .pe r i o d i c a l s .c o m .cn时间-曲线下面积(A U C )等参数途径近似。

每12h口服600m g,血清峰浓度和谷浓度分别为16~18m g ・L -1和3.5~3.8m g ・L -1,即在几乎所有给药间隔,体内浓度均高于革兰阳性细菌的M I C ,服药后进食可使血清峰浓度稍降低。

利奈唑胺的蛋白结合率为30%,分布容积大约为50L ,超过细胞外液容积,在炎症组织中的浓度大于血清。

在成年人中,年龄对药物吸收没有影响,女性的药物分布率较男性低,但并不具有重要性。

通常600m g ,p o ,q 12h ,可适用于绝大多数感染的治疗。

胃肠外给药的T 1/2较口服稍短,分别为4.5h 和5.5h 。

利奈唑胺主要在血浆和组织内通过吗啉环氧化(m o r p h o l i n e r i n g o x i d a t i o n),即非酶途径代谢,与细胞色素P -450系统无关[1,8]。

主要代谢产物为2种羟酸,即氨基乙酯酸代谢物(A )和羟酰甘氨酸代谢物(B ),均无抗菌活性,通过尿、粪途径排泄,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轻中度肝、肾功能障碍时无须调整剂量,透析可加快药物清除,因此透析后应追加一剂药物[1-3,10]。

2药物相互作用利奈唑胺为一种单胺氧化酶轻度抑制剂,作用可逆,虽然临床实验表明其影响不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应注意避免同时应用肾上腺能和血清素类药物,以及富含酪胺的饮料和食物,以免发生或加剧不良反应[1]。

3其他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抗菌后效应(P A E )时间分别为2.2,1.8,2.8,2.0和3.0h ,而且对其他药物如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利奈唑胺P A E 的持续时间,充分说明每日给药2次足能适应临床治疗[9]。

经利奈唑胺、环丙沙星、奎奴普丁-达福普丁(q u i n u pr i s t i n -d a l f o -pr i s t i n )等抗菌药物处理后,细菌被膜冲洗细胞数计数减少以利奈唑胺最显著,因此,可望用于菌膜病的临床治疗[10]。

L O D E 等[11]的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口服后对肠道生态菌群的影响比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小,这一点对于危重病病人的治疗具有潜在意义。

抗菌活性欧洲多国在3382株从皮肤、血液和肺分离菌株中进行的药敏试验表明,利奈唑胺对所有阳性细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或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和肠球菌属等均具有良好活性,M I C 50范围为0.5~4m g ・L -1[12]。

而对卡它莫拉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只具有轻度活性,M I C 50为4~16m g ・L -1[13]。

T U B A U 等[14]报告,利奈唑胺对566株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肠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卡它莫拉菌的M I C均≤4m g .L -1,其中也包括M R S 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 R E )和耐氨苄西林和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N P S S P)。

体外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对一些较少见的革兰阳性细菌也具有活性,包括杆菌属、大部分奴卡菌、军团菌属、淋球菌以及部分厌氧菌,如艰难梭菌、拟杆菌属、具核梭杆菌等,但目前尚缺乏应用有效的临床资料[1,3]。

临床试验1皮肤软组织感染口服利奈唑胺400m g 或克拉霉素250m g ,q 12h ,治疗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非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2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和85%[1-3]。

一项治疗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多中心双盲随机试验显示,治疗组245例给利奈唑胺600m g ,po ,q 12h ,对照组242例给甲氧西林2g ,i v ,q 6h ,开始均采用静脉给药再转换为口服,怀疑合并阴性细菌感染时给予氨曲南。

在临床可评估病例中,2组治愈率分别为88.6%(264/298例)和85.8%(209/302例);病原清除率分别为88.1%(126/143例)和86.1%(130/151例)[15]。

2社区获得性肺炎多中心临床试验比较了采用利奈唑胺600m g ,i v ,q 12h ,或头孢曲松1g ,i v ,q 12h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病情改善后利奈唑胺改为口服,疗程共7~14d 。

临床有效率2组分别为90.8%(247/272例)和88.6%(225/254例)。

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清除率2组分别为89.9%(80/89例)和87.1%(81/93例)[1]。

另一研究报告利奈唑胺治疗儿科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愈率为92.4%[16]。

3医院获得性肺炎R U B I N S T E I N 等[17]关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一项研究,治疗组利奈唑胺600m g ,i v ,q 12h ,对照组万古霉素1g ,i v ,q 12h ,2组均联合氨曲南1~2g ,i v ,q 8h ,若分离到氨曲南耐药阴性菌,改用氨基糖苷类治疗,疗程7~21d 。

2组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度(A P A C H E Ⅱ积分)、耐氨曲南阴性菌检出率和可评估数比例均具有可比性。

在临床治愈后12~28d 进行临床和细菌学评估试验,临床治愈率利奈唑胺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6.4%(71/107例)和68.1%(62/91例),病原总清除率分别为67.9%(36/53例)和71.8%(28/3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均为61%,而M R S A 清除率则分别为59.1%(13/22例)和70%(7/10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