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浅谈马克思信用理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浅谈马克思信用理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浅谈马克思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了信用理论,指出了信用对商品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信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重温马克思关于资本与信用的理论,在今天我们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信用的论述的研究、阐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进行了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用理论;信用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主体引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集中论述了其信用理论,认为信用和信用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生息资本共同存在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信用和信用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重读《资本论》,系统学习马克思关于信用、信用制度、信用货币、信用资本以及与信用密切相关的银行和利息、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等一系列科学范畴,不仅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信用关系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分析和研究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信用理论与实践的指针。

一、我国运用马克思信用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的基础上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建国初期,我国采取以银行信用为主的信用制度,并配之以商业信用,对于当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1953年以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除允许保留农副产品预购定金外对商业信用进行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商业信用在各个企业之间分散进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打乱国家资金和物资的分配集中化,对计划管理体制产生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国家统购包销的经济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在经济联系上,不单纯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约束,而且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得到了发展,生产、技术、物资交流以及商品买卖之间的横向交流也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资金和商品的横向交流,随着这种横向交流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赊购赊销,委托代销和分期付款等经济交流手段,以促进商品生产单位的商品销售,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于1980年开始逐步放开商业信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内容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阐明了信用的内涵和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双重作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用理论。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对我们当前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本质、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规范信用行为、防范过度投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信用理论信用制度市场经济当代价值“信用”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crdeo”,原意为信托、信誉、相信,后来被引入英文“credit”,被赋予了信用在近现代经济学中所具有的含义。

《大英百科全书》对“Credit”的解释是:“指一方(债权人或贷款人)供应货币、商品、服务或有价证券,另一方(债务人或借款人)在承诺的将来时间里偿还的交易行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把信用理解为:“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予让渡,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一)信用的内涵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信用”的内涵。

首先,马克思认为信用就是一种“贷和借的运动”,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只是有条件让渡的独特形式的运动。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信用首先是一种“贷和借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货币或商品的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只是使用权发生了变化。

另外,信用的存在是以偿还为前提的,对此,马克思还引用了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图克的话来进行阐述:“信用,在它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

如果资本是用货币贷放的,……那么,就会在还款额上加上百分之几,作为使用资本的报酬”。

其次,马克思认为信用是一种经济关系,他认为经济范畴的“信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资本论》商业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资本论》商业信用理论与我国进出口企业商业信用建

《资本论》商业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资本论》商业信用理论与我国进出口企业商业信用建

要到约定的时间由购人者支付 ;
上 的 竞争 力 较 弱 ,这 种 情 况 下 ,我 国进 参 与 国际 贸 易 ,必 须 构 建 完 善 的 商业 信
( )这 种信 用 是 职 能 资 本 家之 间相 出 口企业 的偿 债 能 力必 然 较 弱 ,商业 信 用 体 系 ,以 此来 增 强 抵 御 市 场 风 险 的能 2 互 提 供 的信 用 ,其 债 权人 和债 务 人 都是 用 的基 础 十分 脆弱 。 只能 资 本 家 ; 力 ,扩 大 投 融 资 渠道 ,保 持 持续 的发 展
3 我 国进 出 口企业 部 分从 业 人 员素 能力 。结 合 《 . 资本 论 》商 业 信用 理 论 启
( 3)商 业信 用 的扩 展 与 收 缩 和 生产 质低 下 。我 国 进 出 口企 业 多 数 是 规模 不 示 ,中国进出 口企业商业信用体系的构 的扩 大 与 收 缩 一 般 意 义上 是 同 步 的 ,其 大 的 中小 型企 业 , 业 人员 的 素质 偏低 。 从 主要 表 现是 , 在经 济 周期 的 繁 荣 阶段 , 生 建对 策 包 含 进 出 口企 业 内 部 和 企业 外 部

1 强 化企 业 内部 商业 信 用 管理 。 .要 方面 , 设立 专 门 的商业 信 用 管理 部 门 ,
二 、 国进 出 口企业 商 业信 用的 现状 企业 的 内部 信 用 管理 ,提 高 内部 信用 管 专 门负 责 企 业 的 商业 信 用 管 理 ;另一 方 我
我 国进 出 口企业 商 业 信 用 现状 主要 理水 平 , 是从 表 面上 去 改变 结 算方 式 , 面 ,逐步建立起 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避 而
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企业在 国际市场中的活跃,信用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 ,商业信用对企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理论,关于通过三大创新建立由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辨证关系的分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经济发展《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经济学经典巨著,自1867年出版以来一直在世界广为流传,并被称作“工人阶级的圣经”,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

当人类社会进入第二个千年的时候,主要由于《资本论》的影响,马克思又被西方世界评为千年思想家。

2007年由美国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论》作为分析危机产生原因的重要著作,在西方世界又被抢购一空。

2010年春,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的到中央党校号召我国所有党政领导干部都要学习《资本论》。

是什么原因能够使《资本论》跨越时代和社会阶层而被广为传播和研究呢?我认为,就在于《资本论》作为科学巨著本身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一、《资本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经济发展形式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在产生以来的160多年里,之所以能历经风雨洗礼而颠扑不破,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真理。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后来,马克思以《资本论》第一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基础,于1859年出版的《序言》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概括,并以此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五大形态。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当代价值探析作者:黄慧微沈涛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年第02期摘要:信用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强有力工具,与货币、生产过剩、价值论共同构建信用与危机的批判性理论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信用理论对于防范市场经济发展中蕴含和潜在的经济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通过梳理马克思货币、信用在总生产过程中与经济危机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理,结合VAR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联动效应分析,有利于我国的信用发展。

关键词: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虚拟资本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9)02-0007-06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极具批判性、系统性,屡屡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相伴进入大众研究视角,然后依旧是“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扮演着一个核心角色,而与此同时,它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薄弱和最少得到阐发的领域”[1]。

当下资本主义以全球金融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和积累途径下,经济危机越来越表现为金融危机(货币危机),而马克思的货币内生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货币主张不同,更能解释当今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性。

虚拟经济泡沫、债务风险、生产过剩等问题的凸显和广泛关注,为马克思经济学的信用、危机理论重新注入生命力。

回溯和梳理信用、货币、危机理论,对当下我国防范、化解信用扩张风险、稳步去杠杆、促转型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概述马克思的经济学信用理论产生、成熟于19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在扬弃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信用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19世纪英国丰富的信用发展资料,植根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路径阐述信用起源、发展、性质、本质和价值,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

这一科学的信用理论体系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以货币理论基本内核分析信贷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在社会总生产中的作用机制,从“体”“相”“用”三维度透视货币循环如何传导至经济边界,形成经济周期波动;二是信用扩张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冲突凸显,扩张的信用货币为盲目扩张的生产提供了资金条件,加大了供给产品数量、质量与需求不相匹配的可能性,当货币回流中断,要以货币的表面形式保证商品的价值,就会出现商品价值的犧牲,经济整体受损;三是资本积累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结合欧洲商业危机的爆发和应对,揭示了信用关系背后的阶级利益矛盾和资本历史演化规律。

《资本论》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价值摘要:《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生前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耗尽了马克思毕生的精力,长达四十年之久,它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论》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但其中饱含哲学思想。

本文试从哲学的视角对其解读,探索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指认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资本论》《资本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全球化从19世纪四十年代着手写《资本论》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论》的完成,马克思倾注了40年的心血来完成这部巨作。

当然,从它的手稿到出版,恩格斯也功不可没。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为他的理论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论》作为一部经济学著作的同时其中闪现着哲学的光芒,我国学者大致从《资本论》辩证法、历史观和社会发展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资本论》的创作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它的价值和意义并没过时。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仍然需要到《资本论》中找寻出路,汲取营养。

一、《资本论》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路径《资本论》在中国的研究大约有60年的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的前30年;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的30年间;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的30年后至今,不同阶段的研究体现了研究路径的转变及研究程度的深入,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在于辩证法,代表作是吴传启1963年发表的《的辩证法问题》,总体上有待超越苏联哲学的路子;第二阶段,改革开放30年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历史观,代表作是孙承叔、王东1988年发表的《对历史观的沉思》等,这一阶段的研究已经试图超越苏联哲学、西方哲学的模式,走出自主创新之路;第三阶段,近年来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即关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含的社会发展理论,对科学发展观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回答,指引现代社会发展。

《资本论》中信用理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中信用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物质交换的外壳下掩盖着人与人之 间的信 用关 系 。马克思信
中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 , 强化违法责任 的追究 。 同时要 加
大执 法力 度 , 落实法律责 任 , 使 法律真正成为维 护信用关 系 、 保 护债权人合法利益 、 追究债务人违约责任 的有力武器 。 通 过立 法 用理论 所讨论的重点是信用的作用 。马克思在《 资本论 》 中充分 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的社会环境 ,为我 国的信用建设 肯定了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的积极 推进作用 ,同时 也指出了信用在资本 中生产方式发展 中过程 中的消极作用 。马 营造 良好的法治氛 围 ,使各种失信行为真正 的能够做到有法 可
2 0 1 5 — 0 4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UR E L I F E
文 学 新 论
《 资本 论》 中信 用理论 的现实意义
陈 煜
( 临沂大学 文学院 ,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0 )
摘 要: 信 用理论是马克 思《 资本论》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 它是 建立在对 西方 资本 主义 商品经济科 学分析 的基础上得 来 的, 但 它里面所 涉及 的一 些 内容 对于我 国 当前进行信 用建设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进行 信用建设能够有效的推进我 国经 济、 文化和社会发展 , 是非常重要 , 也是 十分必要 的。
1 . 完 善市场机 制 , 发挥 市场在信 用建设 过程 中 的基 础性作
用 。信用与市场是相互推进 的 , 信用的缺失会影 响市场的发育 , 市场的不完善也会阻碍信用 的建设与发展 。信用是在商 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 的信用理 产 品创新 , 使企业在公 开 、 公平 、 公正 的竞争环境 中取胜 。 论 对一切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都适用 。 因此 , 马克思 的信用

《资本论》中的信用和银行理论

《资本论》中的信用和银行理论
, ,
同时 也必 然是信用 制度 的基 础之一
,


① 上述 由于周转 运 动

而 游 离 出 来 的 货币 资本

按 照 马 克思 的 说 法 是 一 种
是 一 种 闲 置 的 货 币 资本
, ,

潜 在 的 资本


休 眠 状 态 的 资本



可 能 的 资本 ”

总之
而 不 是 机能 中 的 资本
必 然产物
,



,
马 克 思 就 已 经 运 用 异 化 的 概念 对信 贷 和 利 息 的 本质
到 了6 0 年代
,
马 克 思 在 《 1 8 6 1 一 1 8 6 3 年经 济学 手 稿 》正 文的 结束 部 分 里

一次 详 细 考 察 了 借贷 资 本 和 利 息 问 题
它 和 产业 资本 的 分 离
《 》
,
而 且还 从生产 的 积 聚 出发

通 过对借 贷
— 系
信 用 以 及 借 助信 用 而 形成 的 银 行等 资本 集 中的 新 形 式
作 了 极为 深入详
,
统 地 阐 述 了 他 的 关 于 信 用 和 银 行 问 题 的 理论
《 》
,
资本 论 第 三 卷 第五 篇 在整 个 资 本 论 中

未 到 期

一 部 分 流 动 资 本 就 会 以 货 币形 式 暂 时 闲置 起来
, ( 3 ) 在 资 本积 累 的过 程 中 ,
剩余 价 值
往 往 要 积 累到 一 定 数 量 时
才能 用 于 扩 大 再 生 产

试析《资本论》信用理论及其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试析《资本论》信用理论及其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试析 《 资本论》信用理论及其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傅秋 பைடு நூலகம்
( 福建 师范 大 学经 济 学院 ,福 建 福州 30 0 ) 50 7
【 摘 要 】信用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 资本论》第 三卷第五篇集 中论述 了 这一理论。马克思信用理论主要基 于经济角度 ,动态分析 了信用 的内涵及特 点、信用 的演进与表现形 式,并对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 的双重作用进行剖析。通过分析马克思信用理论 ,对照我国信用体 系现存问题 ,我们可以得到 有益启示 ,并用其指导我国信用制度的完善。 【 关键 词】马克思;信用制度;信用体系;信用理论



资本家 之间因资本周转 时间不同没有现款 交易的 问题及商业 资 本家 因经营规模与市场等 原因购买产业 资本家 的商品时货 币不 足 的困难 。商业信用 的工具 是商业票据 。商业 票据 被当做支付 手段进行流 通,能够平衡债 务。但商业信用是 只能 以商品资本 形式提供 出来的职能资本家之 间的信用 ,而其 凭证—— 商业票 据 也只 能在 一定范围 内才能作 为支付手段流通 。因此,商业信 用 具有 局 限性 。 为 了适应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的需要 ,在商业信用 的基础 上 发 展 起 银 行 信 用 , 它 突 破 了商 业 信 用 在 数 量 与 方 向上 的局 限 性 ,更大程度地满足 了资本主义扩大 再生产的需要 ,并且使得 资本 家更易于在营业 上进行投机 。银行信 用 由货 币资本 的借贷 发展而 来 。银行 除了办理存款与贷款外 ,还提供开 出汇票 、支 票 、开立信用账户和 发行 银行券等各种形 式的信用 。即有钞票 发行权 的银行通过发行银 行券提供信用 ,而没有钞票发行权 的 银行则通 过用 自己的票据 如汇票 、支票等提供 信用 。根据马克 思 的分析 ,银行信用制度 的背后是 国家或政府 的信用 。正是有 国家做后盾 ,人们才会信任 并持有信用货 币。因此 ,当一个 国 家的信 用发生危机 ,动摇 的是整个银行信用的基础 。 随着银 行信 用的进一步 发展,出现 了虚拟 资本 。虚拟资本 仅仅是一张单纯 的所有权证书 ,本身没有价值 ,不 是现 实存在 的资本 。根据 马克思 的分析 ,从物 质组成来看银行 资本 构成 , 切可 以用于 买卖的有价证券 都是 虚拟资本 ,如 国债券 、国库 券 、股 票等 。虚拟 资本的主要形式 是国债和股票 。国债券纯 粹 是幻想 的资本 ,它 的利息不是剩余价值 所转化 的利润形态 ,而 是 国家 税收 的一部分 。股票代表着 该企业的现实的资本 ,它 反 映 了该企业现实 资本 的增加和企业 生产 和再生产规模 的扩大 , 但 “ 种 证 券 的 资 本 价 值 也 纯 粹 是 幻 想 的 这 没有价值 。马克思进 一步 指出 ,随着 资本 主 资 能 义 信 用 在 发 展 ,虚 拟 资本 在 增 加 , 以虚 拟 ㈨义 生息资本 的积累在增加 ,但 这种增加并不 本 表 的 各 示 长 ,相反,这只是表 明资产 阶级腐朽性和寄生性社 因 发 种 日益增加 。 ( )信用制度的作用 三 为 , 财 其 展 式 会 形 在 《 资本论》 中马克 思分 析了信用 的双 重作用,既论述 了 信用制度在 资本 主义生产 中的积 极作用 ,也 阐明了其 可能带来 本 资 存 富 的消极影响。 身 本 在 的 信用 制度 的积极 作用 体现 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第 一 ,信 用 并 主 的 增 制度 促进 了股份 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指 出, “ 信用 为单 个 资 本 家 或 被 当作 资 本 家 的人 ,提 供 在 一 定 界 限 内绝 对 支 配 别 人的资本 ,别人 的财产 ,从 而别人 的劳 动的权利 ”。[ “ 7 信用 ] 制度 是资本主义 的私 人企业逐渐转化 为资本主义 的股份 公司的 主要 基础 ,”1正是信用制度 ,使得资本聚 集,也使得股 份有 日 限公 司的形式得到 了充分发挥 ,完成 了单个 资本难 以完成 的工 作 。第 二,信用制度减 少货 币流通数量 ,加 速资本周转 。马克 思认 为,通过信用 ,货 币以三种方式得 到节 约: “ 当大 的一 相 部分 交 易完 全用 不着货 币” : “ 流通 手 段的 流通加 速 了 ”; “ 币为纸 币所 代替 ” 。 『第三 ,信用 制 度促 进利 润率 平均 金 g 化。 “ 信用 制度的形成 ,以便 对利润�

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 析了信用的产生和作用。信用产生和存在根本来源 于商品经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发展,是历史范 畴。当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作为货币借贷媒介信用应 运而生。马克思认为,信用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 双重意义。一方面,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重大 的促进作用。一是促进利润平均化过程,信用能够 使货币的支付只能在流通时间和空间上位移,从而 使整个阶级的总资本更易于在不同的领域间进行分 配,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二是信用可以节约流通 费用,促进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加速资本的集 中;三是提高资本积累,马克思曾生动形象地描述了 信用对资本积聚和集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说“一 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 形成起来……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 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 庞大的社会机构”;四是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 展,信用制度推动了资本的社会性质的实现,股份公 司“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 ……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是直接的社会财 产”;五是节省流通费用, “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 用不着货币。”另一方面,信用也给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带来种种消极影响,潜藏着经济危机发生的危险 性,导致资源配置失灵[5]。关于危机,马克思极为深刻 地指出: “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 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 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 不可避免的”[6]。
例如,金融衍生品的价值构成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中 的商品货币关系等。同时,要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信用 理论的应用价值,具体政策主张、微观信用主体的利
以信用货币的拜物教特征对人生命“本真性”的异化 和控制,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信用实际是一种 “在人对人的信任的假象下面隐藏着极端的不信任 和完全的异化[4]。但是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主题明晰, 着力点在经济领域,且只考察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范畴。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利益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

深入解读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中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本文概述了《资本论》利益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其当代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认为,马克思利益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平衡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创建和谐社会关系具有积极的推動作用。

标签:马克思;《资本论》;当代价值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利益的内涵、形成基础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利益是社会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因为利益的存在,才促进了社会交往,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逐渐建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益关系如何构建,分配机制如何建立,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利益关系的诠释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对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帮助和有益的实践指导。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概述利益的意思就是所能获得的“好处”。

利益的外延十分丰富,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军事利益,社会利益等等。

人们在自然和社会关系中所能够获得的好处,统统可以称之为利益。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目的,就是获取自身利益。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什么是利益,但是关于利益以及利益关系的阐述却贯穿《资本论》全文。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利益是怎么产生的;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流转,揭示了不同阶层对于利益的不同追求;通过对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辩证关系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规律。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概述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概述
阶级斗争背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 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 级的斗争中也逐渐认识到组织起来并选择 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的必要性。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 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资本论》一度被 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
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
2、《资本论》创作背景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适应时代和实践需求,继
承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发展创新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它
的产生除了马克思本人为为追求人类解放事业 和攀登科学理论高峰所付出的不懈追求和艰辛 努力之外,还有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阶级背 景和理论渊源。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批判 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充分吸收人 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产生的。
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
3.出版过程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 版。
其后,马克思本想很快完成第二、三卷,但这一愿 望没有实现。
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
《资本论》最早的中译本是1930年3月上 海昆仑书店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 分册,译者是陈启修;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于1936年6月以世界名著译社名义出版, 译者是侯外庐、王思华;
《资本论》三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 1938年8、9月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译者是郭大力、王亚南。
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
《资本论》第四卷:
考察了剩余价值理论史,对于各派资产阶级经济 学家的经济学说进行系统的、历史的分析和批判 。分为三册出版。第一册,主要是重农学派和亚当 ·斯密的经济学说,出版于1954年。第二册,主要 是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出版于1957年。第三册,主 要是李嘉图以后的各派经济学说,即资产阶级庸俗 政治经济学,出版于1961年。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课件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课件

2021/4/20
《资本论》导读—结束语
3
2.马克思对属于“几个时代共有”的经济规律 的研究
典型的研究内容如《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中考察的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简单商 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完全可以成为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 论出发点。
2021/4/20
《资本论》导读—结束语
11
三、《资本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 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这些思想,阐明 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正是以这些思想为基础,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的特征,我们党创立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21/4/20
《资本论》导读—结束语
12
四、坚持《资本论》的科学方法, 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1/4/20
《资本论》导读—结束语
13
四、坚持《资本论》的科学方法,创新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 是坚持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方法论。
1.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 经济制度变迁。
2.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 制度的性质。
2021/4/20
《资本论》导读—结束语
14
四、坚持《资本论》的科学方法,创新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
3. 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 分析人的经济行为。
4. 依据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来认识政治和法 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2021/4/20
2021/4/20
《资本论》导读—结束语
4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出版于19世纪。

在当代,尽管《资本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思想和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产生了贫富不均、剥削和绝对贫困等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下的社会中仍然存在并且十分严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地区。

因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资本论》中得到对现实世界的重要洞察。

其次,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概念对于解释当代经济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崛起使得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变得更加复杂。

了解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利润分配不平等、劳工权益问题等。

此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预测也在当代得到了验证。

《资本论》中提到的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与过度积累。

这个观点在20世纪经济危机如大萧条、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中得到了验证。

因此,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其可能的解决路径。

最后,尽管《资本论》是19世纪的著作,但其批判资本主义和探索社会主义的观点仍然对当代世界具有启示意义。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紧迫,马克思关于可持续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论述也显得愈发重要。

同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问题上,马克思提出的对剥削和压迫的批判仍然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资本论》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其思想与观点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到揭示当代经济问题,从解释剩余价值到预测经济危机,从批判资本主义到探索社会主义,这本著作仍然是当代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不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本揭示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方面问题的巨著。

它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信用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信用文化的建设成为了国家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同时,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信用问题,如金融危机、虚假广告等,这使得人们对信用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

马克思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提出了许多有助于理解信用问题的思想。

特别是在《资本论》和《哲学的贫困》等作品中,马克思阐述了信用制度的本质、信用资本的特征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这使得马克思的信用文化思想对于当代信用制度建设和信用文化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马克思的信用思想,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的当代意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进行信用文化建设等。

研究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对于加深对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马克思的信用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信用制度背后的本质和机制,从更深层次认识信用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其次,探讨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在当代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信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推动信用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Finally,运用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进行信用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意识,促进诚信经营,增加社会和谐稳定。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全面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深入探讨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四、预期成果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首先,全面了解马克思的信用思想,并解读其信用文化思想。

其次,探讨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及其在信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最后,形成较为系统和完整的马克思信用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论文。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一、创作背景《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杰作,创作于19世纪中叶,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其内在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的思想来源广泛,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以及当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

二、作品概述《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资本的积累则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深化。

三、深入研究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些问题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信用、地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社会层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政治方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剥削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法克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

四、实际应用与联系现实《资本论》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包括劳资关系、工资制度、劳动者权益等问题。

此外,《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解释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仍有指导意义。

同时,《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为分析当今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浅析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管理科学(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浅析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琎王戌一、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双重作用信用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成果之一,信用制度及信用工具贯穿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及灭亡的全过程。

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是一把双刃剑,有双面作用。

1.信用的出现,不仅使得相当大一部分交易不再需要货币,且债务之间的抵消也使得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速度加快,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流转速度均提高,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

竞争机制下,信用提升了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能力,股份制企业出现了。

在股份公司内,经理角色的出现,使资本的所有权与资本的使用权进一步分离。

2.信用往往会掩盖市场的真实情况,经济前景向好时,整个社会信贷规模扩张,单个资本家利用通过信用获得的他人资本,打破了原本生产过程中的限制,致力于扩大生产规模,市场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生产变得盲目。

经济萎缩时,货币资本家要求兑现货币,单个资本家妄想通过生产销售回流资金,生产的产品会滞销。

因此,信用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当代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下,信用经常不可避免的参与到社会经济主体所进行的交易当中,信用的出现促进了交易的实现、节约了交易成本,但从马克思信用理论得知,信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相应健康有序的机制体系制约,其暗含的危机因素将极易引发社会动荡。

(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贯穿于信息采集到信用评估再到授信决策的全过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充当了信用交易主体,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手段,努力发挥信用对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避免信用对社会经济的负面作用,以信用打造“精致经济社会”。

1.政府信用模范带头。

政府信用建设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基石作用。

当前,地方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大、政策践行不到位等已成为影响政府信用建设的重要因素。

为避免政府“自行制定、自行审判”的不当性,要深化“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加强对权利行使和运行的监督与管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在信用制度范围内,遵守信用准则,坚持信息公开透明政策,争做信用榜样。

_资本论_中的利益理论及当代意义

_资本论_中的利益理论及当代意义

利益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点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取向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全面展开,更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和难点问题。

利益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利益矛盾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利益协调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理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利益问题的原典立场出发,分析利益对立下的雇佣劳动制度;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矛盾集中的阶级矛盾来充分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

一、《资本论》中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唯物史观的一系列著作,如《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剩余价值理论》中均对利益问题进行了阐述。

他们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

”②那是因为“旧的、还没有被排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作‘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一下”。

③通过对现实利益问题、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个哲学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科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分析为起点,依次阐述五大利益范畴,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矛盾。

这五大范畴的叙述在《资本论》第一至第三卷中的安排是:(1)商品: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至第二章;(2)货币: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3)资本: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至第三卷第五篇第三十六章;(4)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第三卷第六篇第三十七章至四十七章;(5)总收益或产品:第三卷第七篇第四十八章至五十二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内容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阐明了信用的内涵和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双重作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用理论。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对我们当前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本质、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规范信用行为、防范过度投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信用理论信用制度市场经济当代价值“信用”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crdeo”,原意为信托、信誉、相信,后来被引入英文“credit”,被赋予了信用在近现代经济学中所具有的含义。

《大英百科全书》对“Credit”的解释是:“指一方(债权人或贷款人)供应货币、商品、服务或有价证券,另一方(债务人或借款人)在承诺的将来时间里偿还的交易行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把信用理解为:“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予让渡,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一)信用的内涵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信用”的内涵。

首先,马克思认为信用就是一种“贷和借的运动”,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只是有条件让渡的独特形式的运动。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信用首先是一种“贷和借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货币或商品的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只是使用权发生了变化。

另外,信用的存在是以偿还为前提的,对此,马克思还引用了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图克的话来进行阐述:“信用,在它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

如果资本是用货币贷放的,……那么,就会在还款额上加上百分之几,作为使用资本的报酬”。

其次,马克思认为信用是一种经济关系,他认为经济范畴的“信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就是经济利益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可见,人们是为了获取各种物质利益才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并且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也是为了获取各种利益。

因此,经济主体间信用及信用关系也必然以经济利益关系为基础,是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反映。

(二)信用的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辩证的方法分析了信用的作用,既论述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又阐明了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肯定了信用的积极作用:首先,信用制度是资本积累的强大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考察资本积累的过程时就说:“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

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很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

也就是说,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信用使单个资本家能够使用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来扩大自己企业的规模和生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信用制度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在分析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作用时指出,信用制度成为资本主义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

正是信用制度,使得资本聚集,也使得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得到了充分发挥,完成了单个资本难以完成的工作。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

但是,集中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可见,信用制度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信用制度可以节省流通费用。

马克思认为,通过信用,货币以三种方式得到节约:“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用不着货币;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金币为纸币所代替”。

由于信用使相当多的交易完全不需要货币或只需要较少的货币就可以进行,从而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进而使资本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加快了,整个生产过程也加快了,这样流通费用也降低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信用制度推动了利润率平均化的发展。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指一切产业部门和一切职能资本都能得到大致相等的利润,而“信用制度的形成,以便对利润率的平均化或这个平均化过程起中介作用”。

信用的发展有助于资本的集中,也为资本的自由转移创造条件,促进了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有利于在行业内部形成商品平均价值,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马克思在论述信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分析了信用可能造成的各种消极影响。

首先,信用潜藏着经济危机发生的危险性。

信用的扩张往往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度扩张、商业过度投机,造成对商品的虚假需求,具体表现为虚假信用、空头信用,因此,“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

其次,信用容易导致资源配置失灵。

随着投机和信用事业的发展,无数个突然致富的源泉也随之涌现。

在生产发展的特定时期,一些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信用,得到信用,就采取挥霍的手段来炫耀自己的富有,从而取得自己梦寐以求的信贷。

“奢侈本身现在也成为获得信用的手段”,这样必然导致社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应当客观认识《资本论》中信用理论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只能适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笔者认为,《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虽然是对资本主义信用现象的总结与抽象,但是它同样适用于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即它对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认识信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且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信用和信用制度,是随着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商品交换中,卖方将商品先让渡给买方,买方在未来的某一时间再支付相应货币,即形成了以卖方为债权人和买方为债务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产生后,信用也就同时产生。

从信用的实质分析,信用关系并不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而是为商品货币经济关系所共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也曾明确指出,货币经济只表现为信用经济的基础。

可见,任何社会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需要信用的存在。

而我国目前仍然普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我国目前仍然需要完善的信用制度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信用制度的重视不足、建设较晚,使得信用制度不够完善,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我国应从以下方面对信用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信用体系。

这种信用体系应当包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和信用主体。

其次,完善信用立法且加强信用执法。

在立法方面,我国虽然在有关市场秩序管理的法律法规中规定了诚实信用的法律原则,但是这些规定都非常笼统、操作性不强,而且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使得这些原则性规定难以对社会上的各种失信行为产生真正的约束和规范。

因此,我国应当加强信用立法,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有益经验,尽快完善我国信用制度,例如,尽快制定《信用法》、《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法》、《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等,并对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以便使相关规定与社会信用制度相适应。

同时,还必须加强信用的执法力度,维护信用法律制度的权威,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诚信行为获得有效的保护,使失信行为及时受到法律的制裁。

再次,建立信用信息系统。

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公共征信机构,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从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以及企业、个人那里,收集整理各种信用信息,建立并开放相关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服务。

(二) 认清信用的本质且规范信用行为《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认为,信用是建立在借贷双方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一种“贷和借的运动”。

由此可见,信用首先是一种基于双方的信任。

只有交易双方能够信守这种信用,交易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经济失信现象,突出表现为:制假售假情况大量存在、合同履行率低、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严重等。

这些失信行为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认清信用的本质,规范自身的信用行为,每个人都自觉树立起信用意识。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建设完善的信用制度的同时,必须重视信用意识的培育,因为没有信用意识,就没有信用环境;没有信用环境的支持,再完善的信用制度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普法宣传、信用教育等各种措施来培育全社会的信用观念,逐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意识,塑造一个全民讲信誉、守信用、崇尚诚实的氛围,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共识和理念,用这种理念指导全社会的信用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三)防范过度投机以预防金融风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信用的消极作用往往会使得投机盛行,引发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机产生的条件依然存在,即信用导致商品的买卖出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因此,我国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诸如股市和楼市等暴涨暴跌的过度投机行为,危害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源,但是在经济体制层面也具有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同样的、属于市场经济共性的方面,也存在种种产生金融危机的因素。

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过度投机行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以免出现信用危机和金融风险。

只要能够尽快建设完善的信用制度,并把这种制度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就能够把信用危机和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

参考文献:1.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55.尹莲英,高晓红.《资本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