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合集下载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变化率: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即加速度。

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根据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的变化量,可以计算出加速度。

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了解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例题计算,解释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加速度在交通工具、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加速度 = 速度的变化量 / 时间的变化量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加速度:a.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过5秒达到20m/s的速度;b. 一枚火箭从地面发射升空,经过3秒速度达到60m/s。

2. 答案:a. 加速度= (20m/s 0m/s) / 5s = 4m/s²;b. 加速度= (60m/s 0m/s) / 3s = 20m/s²。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2.学会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3.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2.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实验,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测量各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教具准备】斜面、小球、秒表、刻度尺、金属片、夹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自然界的运动有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段视频,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博尔特的速度变化了吗?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猜想.猜想1:博尔特的速度越来越快;猜想2: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又变慢;猜想3: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来保持不变.【进行新课】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师如何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实验中需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有哪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甲:可以测量出博尔特每10m所用的时间,由公式svt计算出每个10m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学生乙:需要的器材有皮卷尺和秒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分段路程10m,即每个10m 所用的时间.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例题1体育科学工作者,对著名的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研究.下表是他在某一次百米跑训练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记录.请仔细看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的成绩是______s.跑完100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在m/s.(2)博尔特在这100m的运动中______(选择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你判断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完所用的时间是9.74s,所以他的成绩是9.74s;跑完100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st=100m/9.74s=10.27m/s.(2)博尔特跑第一个10m用的时间是1.88s;博尔特在10m到20m第二个10m中用的时间是2.96s-1.88s=1.08s;博尔特在20m到30m第三个10m中用的时间是3.87s-2.96s=0.91s;博尔特在30m到40m第四个10m 中用的时间是 4.76s-3.87s=0.89s;博尔特在40m到50m第五个10m中用的时间是5.59s-4.76s=0.83s;博尔特在50m到60m第六个10m中用的时间是6.43s-5.59s=0.84s;博尔特在60m到70m第七个10m中用的时间是7.26s-6.43s=0.83s;博尔特在70m到80m第八个10m中用的时间是8.09s-7.26s=0.83s;博尔特在80m到90m第九个10m中用的时间是8.85s-8.09s=0.76s;博尔特在90m到100m第十个10m中用的时间是9.74s-8.85s=0.89s;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博尔特在跑相同的距离10m时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答案:(1)9.74;10.27;(2)不是;他跑相同的距离10m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小车平均速度的测量(1)科学探究一般环节师科学探究一般有哪些环节?学生:科学探究一般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定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师如果要探究“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其速度是否变化?”请从桌面上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哪些可以完成实验呢?学生观察桌面的器材,并思考,然后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选择器材的能力)器材:斜面、小车、秒表、刻度尺、金属片.(2)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斜面模型和实验表格,点拨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物体沿斜面滑下时,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3.设定实验与制定计划:①将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来,但又不至于太快(便于计时);②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起点到终点距离就是路程s(如图所示);③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④由svt算出速度.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注意要提前做好分工协调(发令员、操作员、计时员、记录员).D.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测量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E.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v=s/t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F.整理回收器材.实验记录表格:5.分析与论证: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6.评估(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看法):问题1: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问题2: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7.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应贯穿整个实验过程.教师总结:(1)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例题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____cm,t BC=______s,v AC=_____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填“大”或“小”).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s/t.(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由图示,s A=10.00cm,s B=5.00cm,s C=0cm,t A=15:35:20,t B=15:35:22,t C=15:35:23.所以s AB=s A-s B=10.00cm-5.00cm=5.00cm,t BC=t C-t B=1s,s AC=s A-s C=10.00cm-0=10.00cm,t AC= t C-t A=3s,v AC=s AC/t AC=10.00cm/3s=3.3cm/s=0.033m/s.答案:(1)v=s/t;(2)小;(3)5.00;1;0.033;(4)大.【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师边讲解边用多媒体展示:频闪照相法是一种常用照相技术,每间隔一定时间曝光一次,从而形成时间间隔相等的影像方法.在频闪照相中会用到频闪灯,它每隔相等时间闪光一次,例如每隔0.1s闪光一次,即每秒闪光10次.当物体运动时,利用频闪灯照明,照相机可以拍摄出该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到达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称为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拍摄的小球沿斜面滚下的频闪照片,因此,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既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信息,又记录了物体运动的路程信息.这样可以根据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路程信息求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例题3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频闪摄影),拍下了小球下落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解: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在相等的间隔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不同,小球的路程逐渐变大,因此小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答案:C.【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碑,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距离等.课后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还有哪些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团队间的协作,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2.本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3.教师在讲解“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师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师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该节主要介绍了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速度的变化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速度的变化原因;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4. 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 探究速度的变化规律,认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3. 学会运用速度变化的图像进行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车辆行驶的速度变化情况,举例说明速度的变化现象。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讲解速度的变化原因,引入加速度的概念;(3)讲解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如vt图像。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速度变化规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速度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航天、汽车等领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速度的变化原因及加速度的概念;3. 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4. 速度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速度的概念,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2. 分析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的过程,画出vt图像;3. 计算一辆汽车在5秒内从30m/s加速到60m/s的速度变化量。

答案: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s/t;2. vt图像是一条斜线,斜率表示加速度;3. 速度变化量Δv=60m/s 30m/s = 30m/s。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A、3 m/s B、6 m/s C、6.3 m/s D、0
5、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t/s
路程s/m
1
1

4
3
9
4
16
5
25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迷你实验室】
1、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 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自行设计出数据表格)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
思考: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100米用了25秒,在后100米内用了20。分别计算物体在前100米内,后100米内,全程的平均速度。
评估: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
①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②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要点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是否正确还需寻找来证明。
(2)实验步骤: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1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 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 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 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12
注意:
1、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过大
2、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这道题给出了总时间t,缺少总路程!那么 做题要先求总路程
今日作业:
1、练习册11——13页
2、课本32页“本章练习”写在书上
计算题: A、B两地相距100km, 甲乙分别从两地骑车同时出 发,相向而行,速度都是 20km/h。假设有一只鸟来 回飞行于甲乙之间,鸟的速 度30km/h。问:从甲乙出 发到他们相遇这段时间内, 鸟飞的路程是多少?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每日一测
1.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2.如果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3.如果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 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s总
v
t总
科学探究的环节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实验:测量小车下滑时的速度变化
所用的测量工具: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秒表 刻度尺
9
实验原理:
s v t
实验设计图
S1 金属挡板 t1 s3 t3 S2 t2
金属片(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
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 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八年级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5. 使用测量尺测量挡光片的宽度,并 记录下数据。
4. 推动滑块,使其从导轨的一端开始 运动,并记录下挡光片通过光电计时 器的时间。
6.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 据。
数据记录和处理
数据记录
记录每次实验中挡光片的宽度和通过 光电计时器的时间。
数据处理
根据速度的定义公式v=s/t,计算出每 次实验中滑块的速度。然后求出多次实 验的平均速度,以减小误差。
速度-位移图像的应用
速度-位移图像
以速度为纵坐标,位移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称为速度-位移图像。通过该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 的速度和位移变化情况。
应用
速度-位移图像可用于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如判断物体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确定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 以及计算物体的加速度等。此外,还可以利用速度-位移图像求解一些复杂的运动学问题。
06 生活中的速度变化现象
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速度变化
汽车启动时,由于引擎产生的动力使车 轮开始转动,并通过传动系统驱动车辆 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速度从零
开始逐渐增加。
当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时,引擎会提供 更多的动力,使汽车加速。加速度的大 小取决于引擎的功率、车辆的重量和阻
力等因素。
汽车刹车时,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制 动系统通过摩擦将车轮的动能转化为热 能,从而使车辆减速停车。刹车时,汽
速度-时间图像的应用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描述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纵轴表示速度v,横轴表示时间t,画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
v-t图像的物理意义
通过v-t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情况。图像的斜率表 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v-t图像的应用举例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探究课题〕学生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学生分组实验)。

1.改变物理学科本位,探索物理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整合。

把“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扩展成“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使单纯验证性实验提升为探索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注:实验教材提供了2个探究活动方案给参试老师选用,经实验区内兄弟学校及本校的实地试用,结果不甚理想:“斜面滚球”球速太快,来不及计时,更不说分段了,所测值不足为信,无法提供讨论和交流;“百米跑”路程太长,易疲劳,注意力易向外游离,同时也吃不准各人在跑动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体现教学标准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设法创造难得的相互协作的条件,把实验扩展到操场,把实验组扩充到10人。

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2.能力目标:⑴.依据《体育达标》要求,比照学生50m快速跑的实况,对快速跑的速度控制进行实地评估。

⑵.体验探索实验的有关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实验原理:v=s/t(s——用卷尺可测,t——用停表可测)。

〔实验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自制多媒体课件。

〔探究课时〕物理实验课一节,活动课一节(共2课时)。

〔教学准备〕1.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2.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实验目的的讲解,操作要点的引导体育教师:50m快速跑技术要领;50m快速跑速度控制指标。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小车”文档)共6张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小车”文档)共6张
测t:(1)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
(2)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 更小
第4页,共6页。
步骤
演示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 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 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 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 的路程S1
2.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 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4.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S3, 以及用的时间t3
第5页,共6页。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路程 (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 S1= 上半段 S2= 下半段 S3=
t1=
v1=
t2=
v2=
t3=
v3=
[分析与论证]
1.相等的S内,t的变化
2.计算出v,结论是什么
[评估] 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
[提出 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问题] 吗?
[猜测] 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 怎样测速度? 测出路程S和时间t
何 设 测任意的路程和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计 实
时间吗? 举例
取相等的t,测出每段走过的路程S

哪一种更方便?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1页,共6页。
阅读书30页材料
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 步速度是越来越小还是 越来越大呢?
通常要验证观点是否正确,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如 何 1.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从公共信息源查
收 找有关的科学资料

证 据
2.通过实验收集数据
第2页,共6页。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坡滚下速度的变化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的第2.4节,主要讲述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 速度变化的两种情况:加速和减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能运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3.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计算物体的加速度;4. 能分析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判断物体是加速还是减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及速度变化情况的判断;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车辆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车辆的速度变化,引发学生对速度变化现象的思考。

2. 知识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速度变化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速度变化情况。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

5.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 速度变化的两种情况:加速和减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已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为 100m,时间为 10s,求物体的速度。

答案:v = 100m / 10s = 10m/s2. 题目二: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初二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试题

初二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试题

初二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试题1.(2014•杭州)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答案】C【解析】平均速度应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即物体的路程和发生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确定路程与总时间即可求解.解:(1)根据v=,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故AB错误;(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总位移为s=100m 总时间为t=10s则平均速度为:v===10m/s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求平均速度应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严格按定义式求解.2.(2014•南宁)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tAB <tBCB.tAB=tBCC.vAB>vBCD.vAB<vBC【答案】D【解析】由图得出小车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分析判断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解:(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 =5s,tBC=3s,所以tAB>tBC.故A、B错误;(2)由题意知sAB =sBC=sm,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AB==sm=,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 ==;所以vAB<vBC.故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变速运动求平均速度的解题方法,通过一个实验来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是一道好题.3.(2014•南开区三模)一段路程长为s,一辆汽车通过前s时速度为V1,通过后s时速度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V1+V2)B.(V1+V2)C.D.【答案】D【解析】根据公式v=分别求出各段路程的时间,再求出总时间,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到平均速度.解:∵v=,∴通过前的时间t1=,通过后的时间:t2=;全程的总时间:t=t1+t2=+=,全程的平均速度:v===.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意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4.(2013•宜宾)2013年4月20清晨,雅安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出发50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min到达指定地点.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A.126km/h B.70km/h C.52.5km/h D.30km/h【答案】D【解析】知道经过的路程,算出所用的总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就可求出部队从驻地到指定地点的平均速度.解:救援部队救援过程经过的总路程S=105km,所用的总时间t=50min+2h+40min=3.5h;∴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30km/h.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本题中求出总时间是解题的关键.5.(2012•滨州)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 B.6.25m/s C.6.75m/s D.7.5m/s【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6.25m/s;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题时不要受题干所说的两个速度的影响,题中所提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无关.6.(2012•钦州)一小汽车在一段10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A.在前5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km的平均速度B.在前5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10km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10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mD.在第1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答案】C【解析】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其速度是大小不变的,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解:A、因为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5km的平均速度,故A错误;B、因为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10km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C、因为是匀速直线运动,v=36km/h=10m/s,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在任意10s 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10m/s×10s=100m,故C正确;D、因为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即每一个1秒内通过的路程都是相等的,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7.(2012•如东县模拟)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过的路径中取AE并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 的关系是()A.v1<v2<v B.v1=v2<v C.v1=v2>v D.v1<v<v2【答案】A【解析】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的越来越快,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然后由速度公式v=比较速度大小.解: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的越来越快,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来越短;由于sAB =sBC,tAB>tBC,由v1=,v2=,所以,v1<v2;s BE =3sBC,tBE<3tBC,>,则v==>=v2;所以v1<v2<v.故选A.点评:根据题意判断出物体的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8.(2008•绵阳)小明同学以实际行动迎接2008奥运会的到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他在一次50m短跑训练中,测得从起点到达不同位置所经历的时间如图所示,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6.51m/s B.6.25m/s C.5m/s D.6.67m/s【答案】B【解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除以在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和某时刻的速度无关.解:由题意可知,路程S=50m,所用时间t=8s,所以平均速度V===6.25m/s.故选B.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9.(2006•常州)自古长江三峡雄奇险秀,滔滔江水奔腾直下.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其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中写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中所描写船的平均速度约为()A.5km/h B.50km/h C.100km/h D.150km/h【答案】B【解析】从诗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找出船行驶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根据v=求出船的速度;需要注意的是船行驶的路程应该是一千二百里,时间为一白天.解:船行驶的路程s=1200×500m=600km,船行驶的时间t=12h;因此船行驶的速度 v===50km/h.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学会从题目所给信息中得出有用的数据,这是本题的难点.10.(2005•济南)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答案】A【解析】本题要考虑到桌子的长度不是很大、时间路程不能太小、时间用秒表容易记录以及实验时的误差大小等.解:平均速度肯定要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再说时间到的时候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肯定A好,一到点掐秒表,应该还是较准确的,多做几次,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故选A.点评:为了减小误差,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不能取太小的路程或时间,一般选定较长的路程来测时间.。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速度的定义与测量 • 速度的变化规律 • 影响速度变化的因素 • 速度变化的实际应用 • 速度变化的探究实验
目录
CONTENTS
01
速度的定义与测量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汽车制动与加速
汽车制动
在汽车制动过程中,速度逐渐降低,刹车系 统通过摩擦力将汽车的动能转化为热能散发 到空气中,从而使汽车速度降低直至停止。
汽车加速
汽车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传动系 统传递到车轮,使汽车速度逐渐增加。加速 过程中,发动机输出的扭矩和功率不断变化
,以适应不同行驶状态的需求。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即时速度,它描述了物体 在某一瞬间的运动状态。而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它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 间内的总体运动快慢。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是矢量,具 有大小和方向。在物理学中,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公式 分别为$v = frac{ds}{dt}$和$v = frac{s}{t}$。
航空航天器的速度变化
火箭发射
火箭发射时,速度逐渐增加,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升空。火箭需 要达到一定的逃逸速度才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进入太空。
航天器轨道调整
在太空飞行中,航天器需要多次变轨以实现精确的轨道控制和任务目标。变轨过程中, 航天器的速度会发生变化,通过施加推力或利用地球引力等方式实现轨道的加速或减速。
03
影响速度变化的因素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8物理沪科版 第2章 运动的世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8物理沪科版 第2章 运动的世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夯实基础逐点练
7.小军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 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小明想探究自己骑自行车上学的速度变化情况,他肯 定不需要收集的数据是( D ) A.上学途中的各段路程的长短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 C.小明通过各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D.小明的体重
夯实基础逐点练
4.【中考•深圳】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 度”的情形,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所 用的时间为2 s,则小车从A到B通过的总路程为 ________cm,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m/s。
探究培优拓展练
12.【中考•河南】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 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 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 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探究培优拓展练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4_0_._0_cm,如果测得时间tAB= 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2_5___cm/s。
HK版 八年级上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习题链接
1 2 3D 4 80.0;0.4 5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6
答案呈现
7A
8 120;40 9 2.00;60
10 是
习题链接
11 12
夯实基础逐点练
1.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___路__程___,用钟表测出物 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时__间____,利用公式__v_=__st___ 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s_t、v_t图像专题(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s_t、v_t图像专题(新版)沪科版

s-t 、v-t 图象1、如右图为v t 图象, A 描述的是 运动;B 描述的是 运动:C 描述的是 运动。

图中A 、B 的斜率为 (“正”或“负”),表示物体作 运动;C 的斜率为 (“正”或“负”),表示C 作 运动。

A 的加速度 (“大于”、“等于”或“小于”)B 的加速度。

图线与横轴t 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的 。

2、如右图为s-t 图象, A 描述的是 运动;B 描述的是运动;C 描述的是 运动。

图中A 、B 的斜率为 (“正”或“负”),表示物体向运动;C 的斜率为(“正”或“负”),表示C 向 运动。

A 的速度(“大于”、“等于”或“小于”)B 的速度。

3、如图所示,是A 、B 两运动物体的s —t 图象,由图象分析A 图象与S 轴交点表示: ,A 、B 两图象与t 轴交点表示: ,A 、B 两图象交点P 表示: , A 、B 两物体分别作什么运动。

4. 下图中表示三个物体运动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速率相同,3秒内经过路程相同, B. 运动速率相同,3秒内经过路程相同,起点位置不同.C. 运动速率不同,3秒内经过路程不同,但起点位置相同.D. 均无共同点.5、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0-t 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 1-t 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B .在0-t 2时间内火箭上升,t 2-t 3时间内火箭下落C .t 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D .t 3时刻火箭回到地面6、右图所示为A 和B 两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t=0时,A 、B 两质点的速度均不为零. B. 在运动过程中,A 质点运动得比B 快.C. 当t=t 1时,两质点的位移相等.D. 当t=t 1时,两质点的速度大小相等.7、(1)如下左图质点的加速度方向为 ,0---t 0时间内速度方向为 ,t 0时刻后的速为 。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精品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二、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三、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通过的时间t1,数据填入表格。

2. 将金属片放置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所用时间t2,填入表格。

3.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四、实验表格五、实验结论小车前半程运动慢,后半程运动快,全程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演示ppt9】回顾实验过程,进行分组交流评估: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1)为了方便计时,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金属片的作用是防止小车滑落,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3)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头,而不是测斜面的长度,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4)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ppt10】组织学生解答例题通过习题,熟练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过程分析。

【ppt11】知识拓展:超声波测距【ppt12】进行小结。

【ppt13】布置作业。

听讲、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听讲、思考并解答通过交流评估,明确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实验的掌握。

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实验原理:tsv二、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三、实验步骤1.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通过的时间t1,数据填入表格。

2. 将金属片放置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所用时间t2,填入表格。

3.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PPT课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PPT课件

感悟新知
思想方法
知-讲
间接测量法:将一个被测量转化为若干个可直接测量
的量加以测量,然后再依据由定义或规律导出的关系式
(即测量式)进行计算或作图,从而间接获得测量结果的方
法,称为间接测量法。
应用举例:速度大小不能直接测量,我们先分别测量
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v=st测算出物体 运动的速度。
感悟新知
知-练
(2)小车从B 到C 的平均速度为_0_._5_ m/s。小车在从A 到 C 整个过程中做_变__速__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 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 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__不__正__确__,理由是。_让__小__车__从__B__点__由__静__止__释__放__,__到__达__C__点_____ __的__时__间__,__并__不__等__于__从__A__点__释__放__经__过__下__半__程__的__时__间____________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的数据见下表:
感悟新知
照片序号
时间t/s 路程s/mm
知-练
1
2
3
4
5
6
0
10 20 30 40 50
0 12.0 22.2 34.2 48.7 61.2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蜗牛是做 _变__速__直__线__ 运动,蜗牛在整个50 s 内的平均速度是 __1_.2_2_4___mm/s。
感悟新知
知-练
(3)实验结论: 若__v__>__3_0__k_m__/h__则__超__速__,__若__v_≤__3_0_k_m__/_h_则__不__超__速__ 。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习题及答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练习题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 B.10m/s C.15m/s D.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

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4.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A.3∶2 B.3∶1 C.3∶4 D.4∶35.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6.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7m/sB、5m/sC、8m/sD、9m/s7.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8.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速度变化的定义:速度的变化量等于末速度减去初速度。

2.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恒定。

4. 探究速度变化的方法: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计算速度的变化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变化的定义,掌握计算速度变化量的方法。

2. 掌握加速度的概念,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学会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进行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教学重点:速度变化的定义,探究速度变化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刻度尺、计时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尺子、秒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百米冲刺,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

2. 讲解:讲解速度变化的定义,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演示实验: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计算速度的变化量。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速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变化、运动员的训练等。

六、板书设计1. 速度变化的定义2. 加速度的概念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 探究速度变化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30m/s所需的时间,假设加速度为2m/s²。

答案:所需时间为15秒。

2. 题目: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末速度为20m/s,求加速度。

答案:加速度为1m/s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速度变化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但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速度变化的现象,学会描述和分析速度变化的规律。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学生操作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探究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运动相关知识,引出速度的概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展示等方式,讲解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验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测量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运动时间、位移等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或手工计算,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5.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速度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强调速度概念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记录与分析、结论等部分,并附加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感悟。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如操作不熟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并寻求改进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t:(1)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
(2)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 度更小
步骤
演示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 坡度,把小车放在斜 面顶端,金属片放在 斜面底端,测出小车 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 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4.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 的S3,以及用的时间t3
阅读书30页材料
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 跑步速度是越来越小 还是越来越大呢?
通常要验证观点是否正确,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如 何 收 集 证 据
1.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从公共信息 源查找有关的科学资料 2.通过实验收集数据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坡滚下速度的变化
[提出 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 问题] 动吗? [猜想] 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 何 设 计 实 验
怎样测速度?
测出路程S和时间t
测任意的路程和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时间吗? 举例 取相等的t,测出每段走过的路程S 哪一种更方便?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实验方案
原理
s v t
器材 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注意事项
测S:以看到小车的前缘撞击金属片为准
回到课前问题:
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 小还是越来越大呢?
小结:初中阶段 对物理实验的学 习应该清楚掌握 每个实验的
• • • • • •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其中的注意事项……

/ 防裂贴
hoq148egk
的过客,这一次却要同新婚不久的妻子奔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江苏海涛州绿溪镇江苏花开啤酒厂工作。虽然花开啤酒厂他已于一月前去看 过一次,并跟海涛州人事局和花开啤酒厂的领导都谈过,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一次是跟妻子一道去且极有可能要长期地生活在那里,心 情和之前全然不同,仿佛美好的生活已经在向自己频频招手!马启明的心都飞到天空中去了,如果此刻能有一幅卡通漫画的话,你会看见半空 中一颗跳动的心在快乐地舞蹈。在镇江下了火车以后,马启明小夫妇俩又马不停蹄地坐上开往海涛州的汽车。公共汽车刚离开长途汽车站差不 多十几分钟便停了下来,刘丽娟看着前面排成长队的车辆,以为遇到了堵车,再加之长途奔波的劳累,情绪有些低落。马启明安慰妻子说: “汽车马上就要过轮渡了,就是轮船拉着汽车横渡长江,你没有见过吧?感受一下人民解放军横跨长江的气度。”因为马启明上一次来过,他 知道,刘丽娟不知道。她新奇地想:汽车也能上船?也能横渡长江?在北方不要说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汽车也能上船,真的吗?真的要 过长江?”刘丽娟一下子兴奋起来。在渡口下了汽车,希奇地看着汽车驶上了轮渡。马启明站在微微晃动的甲板上,听着汽笛声,凝望着轮渡 行驶在波光粼粼的长江之上,竟有种人在梦中的感觉,面对浩瀚绵长的江水他的心胸突然豁然开朗,一缕缕清风吹拂着他的面颊,浑身自在、 舒坦。马启明突然对未来陌生的生活有了更多幢憬!刘丽娟呢!她紧紧地抓住马启明的手,生怕船突然沉到微波滚滚的长江里,而马启明会葬 身长江。马启明和刘丽娟是傍晚的时候才赶到海涛州的,转弯绕行距离离花开啤酒厂还有十多里,此时已经没有开往他们目的地---绿溪镇的班 车了,他们只好在海涛州住了下来。晚上睡觉,刘丽娟仿佛还在火车上奔波“哐当---哐当---哐当---”,辗转难眠。而马启明由于旅途劳累、 已经是疲惫不堪,倒在床上便酣然入睡,而把妻子的调动手续紧紧地搂在怀里才放心踏实,这可是用金银珠宝都换不来的超级宝贝。第二天, 马启明与刘丽娟起了个大早,吃完早饭便坐上汽车,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出了车站。路面状况较差,坑洼不平,到处是碎石,路两面零散地立着 一些平房,多是些小卖部和小饭店,门脸矮矮小小的,似乎很有了些年代,门口竖着大大的、用纸板做的招牌“停车吃饭”,年纪轻轻的、打 扮花枝招展的饭店服务小小(是真正的小小还是假小小,马启明搞不清楚)在马路边不停地向过往司机招手,做着妩媚的动作,形成了一道独 特的“美人招手”的风景!很拉风!无时无刻不在挑战马启明的视觉底线。汽车颠簸了约四五十分钟,开开停停,终于到了啤酒厂所在的城 镇——绿溪镇。一下车,就看见远处两只高耸的砖红色大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华安三中林惠州 复习提问:
1.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3.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变速直 线运动?
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 4.科学探究 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 分 的7个环节? 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 合作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路程 (m)
全程 上半段 下半段 S 1= S 2= S 3=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 1= t 2= t 3= 1.相等的S内,t的变化 2.计算出v,结论是什么 S分得不等 v 1= v 2= v 3=
[分析与论证]
[评估]
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计时
测量估读……
[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