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语文模拟模拟考试题题11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在旧宿主幻灭时,病毒为了进一步繁衍而寻找新宿主,并在新宿主物种内部传播开来,这就是传染。
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海洋民族从一个小岛来到另一个小岛,为的只是生存和繁衍。
病毒并不在意宿主的悲欢喜乐,就像人类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其他物种的灭绝,在食用其他生物的时候并不报以同情心。
病毒从一种物种到另一种物种,近乎于人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洲际迁徙甚至星际之间的迁移,因为一个新物种对病毒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新世界,那里的温度、细菌环境、免疫系统、基因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
可以说,物种间的传播对病毒来说也是惊险的一跃。
寄居在蝙蝠身上的病毒并不容易直接传染给人类。
首先,蝙蝠与人类的差异比较大,在它身上繁衍的病毒并不一定能直接在人身上存活,就如在一台电脑上的软件,换一套差异极大的系统就安装不上。
其次,蝙蝠体温高,病毒适应这个环境,突变比较小。
最后,病毒没有智能,它并不会故意往适应人的方向去突变。
这个时候就需要基因差异介于蝙蝠和人的中间物种,过渡一下。
中间物种与原宿主环境差异小,病毒由此突变适应的可能就增加了,病毒很容易的适应下来,并提高突变的速度。
当这个中间宿主接近人类的时候,或者将要失去这个中间宿主环境的时候,就可以来个惊险一跳,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一旦成功适应人类的基因环境,就可以在人类物种世界如履平地。
事实上,只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足够多,任何病毒都很难将整个人类物种都灭绝,病毒实际上会选择最健康的人类肌体慢慢形成稳定的共存状态,而当所有物种的基因都足够多样,病毒便可能与生物生命和平共存。
在病毒的历史上,两次成功的迁徙,已经是史诗般的惊险一幕,病毒在物种间的传播往往是被迫的,如被粪便排出,或者一个宿主物种被另一个宿主捕食。
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结果。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迁移其实也大多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因为那时候还不具备大规模改造环境的能力。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本文档提供一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包含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天台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B. 今天的天气非常的好。
C. 爷爷是我心目中最敬爱的人。
D. 这朵花香味非常的浓郁。
答案:B. 今天的天气非常的好。
2. "红楼梦"一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由谁所著的?
A. 曹雪芹
B. 施耐庵
C. 罗贯中
D. 鲁迅
答案:A. 曹雪芹
3.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话不经大脑”?
A. 掩耳盗铃
B. 不胫而走
C. 自相矛盾
D. 无独有偶
答案:C. 自相矛盾
第二部分:填空题
1.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的“黄河”是指()。
答案:黄河
2. 有一天,小明在河边捡到一个()。
答案:石头
3.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喜欢使用()来与朋友保持联系。
答案:手机
第三部分:简答题
1. 描述一下《红楼梦》的主要情节。
答案:《红楼梦》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对封建社会的各种描写。
2.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诗歌?
答案:诗歌是一种运用特定的音韵格律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和抒发思想的文学形式。
第四部分:作文题
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文。
提示: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环境污染现象
- 个人应如何参与环境保护
答案:(待学生作答)
以上是一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希望对您有帮助。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
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
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
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高中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恣意(zì)拮据(jū)桎梏(gù)B. 蹊跷(qī)踌躇(chóu)箴言(zhēn)C. 踽踽独行(jǔ)锲而不舍(qiè)徇私舞弊(xùn)D. 恣意妄为(zì)拮据(jū)桎梏(gù)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的力量。
B. 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C. 他虽然学习刻苦,但是成绩一直不理想。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脱缰的野马,飞快地跑向了终点。
B. 她的声音如同泉水般清澈。
C. 他像一只猫一样,悄悄地靠近了目标。
D. 他像一个战士一样,勇敢地面对挑战。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难道我们不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吗?D. 他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生机勃勃;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
B. 他勤奋好学,他诚实守信,他乐于助人。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好,还乐于助人。
D. 他学习好,体育好,乐于助人。
二、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6-8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憩也别有风味的。
6. 作者在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其特点是什么?7. 作者对荷塘月色的观感是什么?8. 文中“酣眠固不可少,小憩也别有风味”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三、作文(50分)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
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
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
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
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
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
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
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
“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
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
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会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
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
2023届河南省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考试精品试卷(含答案)
2023届河南省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考试精品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
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
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
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
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
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
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
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
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
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
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上兜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
“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
”(《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题目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林间小径上。
小明和小红约好一起去森林探险。
他们带上背包,满怀期待地踏上了这片未知的土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遐想(xiá xiǎng)沉思(chén sī)B. 翠绿(cuì lǜ)落叶(luò yè)C. 荒凉(huāng liáng)荒谬(huāng miù)D. 悠闲(yōu xián)纷扰(fēn rǎ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那一片片翠绿的树叶,仿佛是林中精灵的衣裳。
B. 他看着那美丽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感慨。
C. 森林里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
D. 经过一天的劳累,小明和小红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把大地烤得滚烫。
B.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C. 那条小溪的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明镜。
D. 他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
4. 下列词语中,与“探险”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探寻B. 探查C. 探讨D. 探视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朵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B. 那条小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C. 那片树林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幽静。
D. 那只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6. 简述小明和小红在森林探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7.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未知的土地”这一词语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 造化:________② 遐想:________【小题2】(5分)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化者,天地之父母,而吾与之气,吾之体,吾之命,亦吾之性也。
2024届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5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最关切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
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即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
一部《周礼》,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支配。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相识上的严峻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洁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须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须要一套“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
孔子指出:“无礼则乱。
” 荀子讲得更为详细:“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一个人假如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
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旧是成立的,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假如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须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论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依据当时的实际状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
2023年河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仿真试卷
2023年河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仿真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试验。
它不仅使已有的伦理问题得到了空前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伦理与科技发展的现实之间的诸多冲突。
近30年来,一些新的科技进展一原子武器、生殖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导致了尤为尖锐的伦理争执,同时,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全面地揭示了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向人们展现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间的剧烈冲突。
科技活动与传统价值观念间的冲突。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分析两类冲突。
其一是所谓科技活动对自然的操纵和对“自然秩序”的破坏。
持这一态度的人可称为自然律论者,他们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应为了人的目的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原初过程,任何对自然过程的干预都是在破坏“自然秩序”。
而现实情形是,早在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之时,“自然秩序”即开始被打破,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遵循“自然秩序”。
如果说基因重组技术是对自然的操纵,那么拯救了亿万生命的抗生素技术是不是对自然的操纵?烹调技术是否干预了人的自然生理过程呢?这种评判本身是没有实证依据的。
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它没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至少,它表达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科技活动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疑虑。
如果说科技活动是在有意识地变更自然过程的话,科技工作者必须确保对每一项对自然过程的重大改变工作都应该万分慎重,因而,自然律论者所持的评判立场是具有重要的监督意义的。
其二,科技的发展使一些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更为彰显。
以有关生命的伦理原则为例,我们时常会遇到两个原则,一个是“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之生存权”,另一个是“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
在传统社会中,它们似乎是两条绝对性原则,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有关安乐死的争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医务人员与许多倍受病痛折磨的垂危病人在这两条原则间难作抉择。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重点名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重点名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去江汉路”,曾是武汉人的____邀约,外地人____的武汉体验。
多少人在这里,看____的时尚,买最佳的商品,过最看重的纪念日,留____的生活烙印。
A.最潮最炫最新最深B.最新最深最潮最炫C.最炫最深最潮最新D.最新最炫最重最潮2.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B.《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3.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
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
读山水小品,宜________。
读忠烈传,宜________。
读奸佞传,宜________。
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
读“赋”宜________。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③击剑捉酒以销愤④吹笙鼓瑟以扬芳A.②①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④③①D.①③④②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佝偻.(lóu)驾驭.(yù)日薄.西山(báo)越俎代庖.(báo)B.蓬蒿.(gāo) 分歧.(zhī)怏.怏不乐(yàng)鞠躬尽瘁.(cuì)C.菡萏.(dàn)伎俩.(liǎng)度.德量力(duó)即物起兴.(xìng)D.案牍.(dú)慰藉.(jì)鞭辟.入里(bì)长吁.短叹(yú)5.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包屯高中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质检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包屯高中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质检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通过一动一静,形象地描绘出小溪的轮廓与外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表达万物各有主宰这一哲理时,认为非已所有,就不应该有所索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身处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广大青年必将在△的新时代里△,当代青年想要有所建树,就应该△地投身伟大理想,迈稳步子、夯实根基,这样才能攻坚克难,△。
A.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壮心不已马到成功B.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矢志不渝玉汝于成C.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矢志不渝玉汝于成D.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壮心不已马到成功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97年,美秀美术馆——由贝聿铭设计,开馆了。
他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设计脚本,在两山之间建了一个长达200米的隧道,再通过一座120米的吊桥将美术馆的入口衔接起来。
这座由悬臂桥梁、钢缆固定及桥柱斜拉方式组合而构成的吊桥映衬在蓝天苍翠间,被称为“映衬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优雅艺术品”,是自然和建筑的杰出融合,所谓“欲穷其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024年4月河南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4月河南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已悄然而至。
近年来,互联网上的“网红”现象备受关注。
所谓“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产物,“网红”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网红”的流行有其积极的一面。
首先,“网红”能够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例如,一些时尚达人通过穿搭、美妆等方面的分享,吸引了大量粉丝,其推荐的商品也往往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其次,“网红”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网红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与“网红”相关的工作,如直播销售、网络营销等,这为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网红”现象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一些人为了追求网络上的名气和利益,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健康、不正当的手段来吸引关注,如发布低俗内容、恶意炒作等。
这不仅损害了网络环境,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网红”现象的过度热炒可能会导致人们过于看重外表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网红”现象,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避免盲目追星和过度消费。
同时,网络平台也应该加强监管,打击不良内容和行为,为网民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网红”是指在网络上因为某个事件或者行为被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
B. “网红”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穿搭和美妆技巧。
C. “网红经济”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D. 一些人为了追求网络上的名气和利益,总是发布低俗内容和恶意炒作。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札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掐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姆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而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札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
孔子言“都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
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属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治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
宝兄宝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研究村落里的艺术,我们首先要知道村落里有哪些可以称为艺术的东西,人们把村落誉为文化的宝库,也是乡村艺术的宝库。
如村落景观,那是由特色民居、村落形态、田园风光、山水林田路等共同构成的诗意乡村。
还有生产场景,从牛耕田到联合收割机田间作业,从脱粒打场到晾晒贮存,从对农产品的粗加工到美食制作,再到乡村手艺,都充满着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们美的享受。
理解乡村艺术要注意其中的三个特点:第一,乡村艺术的乡土性。
乡土性首先指乡村艺术内容是乡土的,因为它直接来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牛耕田景观、花海景观,园艺、农艺、手艺等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内容。
乡土性同时也指艺术的形式也是乡土的,最接近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像年画、剪纸、绿化美化,还有唢呐、快板、评书、对歌等都是来源于生活。
第二,乡村艺术制作材料的自然性。
自然性是指乡村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理念,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乡村生产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就地取材的民居建设,黄土高原的窑洞、夯土墙,太行山区的石头墙、石板房,海南的竹楼,等等。
手工艺也是这样,竹编、柳编、草编、荆条编,制茶、酿酒、做粉条,等等,都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条件,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
第三,乡村艺术资源利用的综合性。
一方面乡村艺术体现的是乡村整体,包括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农田、作物、村落建筑、生活方式、节日庆典、习俗与娱乐等,以及农业劳作和生活方式本身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资源和构成要素,乡村艺术就蕴含在这些要素之中。
另一方面,很多乡村艺术品的制作使用农产品的副产品作为材料,如利用麦秆制作出的草帽,用玉米皮编制的生活用品、工艺品等,体现废物利用和综合利用理念。
乡村艺术还表现为融合特征,一是生产与生活的融合。
在乡村,生产与生活不可分割,大多数情况下,生产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的内容也是生产的内容,作为生产的艺术也就是生活的艺术,如手工艺品的制作既是生产活动也是生活的艺术创作活动。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免费下载(完整版)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免费下载(完整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免费下载(完整版)在高三的时候,经常要参加模拟考试,那么有哪些好的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免费下载,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学在从古典向现代发生转型变化之际,就在创作中显示了自身的特色。
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虽然以"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相标榜,但其创作带有很深的传统文学印记。
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这种新旧杂糅的状态,但新文学最初的创作尝试,仍免不了要经历一个“小脚放大”的蜕变过程。
这期间,所谓中国特色在创作中的最初表现,是从中国文学的母体中带出来的鲜明胎记。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文学受外来影响渐多,取法于外渐成一时风气,但新文学并未就此泯灭中国特色。
只要祛除阐释的遮蔽,就不难看出,在这些新式的外衣下,各体文学创作,仍然具有中国文学的特质。
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笔者曾把鲁迅的小说分为以下几类:承袭古人“发愤”著书的传统,如“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以古仁人之心,关切民痰,悲天惘人,而以写实笔法出之的《祝福》等;直接继承清代讽刺小说的传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冷嘲热讽”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受“诗骚传统"和古代散文影响,如"诗化""散文化"的《故乡》和《伤逝》等;化用笔记文体,而以"油滑”之笔出之的《故事新编》等。
这些都留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传统印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因为有“革命文学”的提倡和左翼作家的实践,成长期的现代中国文学,在接受传统浸润的同时,又自觉地开发民间资源,汲取民间滋养,逐渐在民族化、民间化的方向上,凝聚自身特色。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B.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了不便。
C.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D. 这本书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 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旅行。
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的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了更好地生活。
B.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实现梦想。
C.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为了提高自己。
D.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为了丰富人生。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的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的声音如同雷鸣。
C.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D.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答案:1. A 2. A 3. B 4. A 5. 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______所作,被誉为“骈文之冠”。
7. 《红楼梦》中,贾宝玉身上佩戴的通灵宝玉上刻有“______”四字。
8. 《诗经》中的“国风”共有______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9.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中被称为“智多星”的是______。
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______》。
答案:6. 王勃 7. 莫失莫忘 8. 十五 9. 吴用 10. 水调歌头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答: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经常复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内心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河南省2024届高三部分名校联考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南省2024届高三部分名校联考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河南省2024届高三部分名校联考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1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要发扬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
这里的“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既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应有属性而言,也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当下现状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在这里,无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还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都旨在“引导性”,内含“建设性”。
因此,担负着如此重任与使命的文艺批评,需要增强自身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需要在批评实践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这一切都使得“建设性”成为当代文艺批评最为基本的要务,也是最为重要的特性。
建设性的文艺批评,既涉及文艺批评的目的与态度,也关乎文艺批评的能力与功效。
文艺批评的根本意义,在于以准确的阅读感受和深切的审美判断,与作者对话,与读者交流。
这种相互砥砺、彼此互动的目的与初心,必然要求批评态度的与人为善、以文会友。
文艺批评的作用在于促进创作、对读者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文艺批评必须切中肯綮、研精阐微,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取其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
”而要做到这些,也需要批评家“真懂得社会科学及文艺理论”。
因此,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就成为当代文艺批评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考模拟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 答案:D。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这表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模仿与再现,而是通过艺术加工和审美创造,使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可知,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艺术加工和审美创造的结果。
2. 答案:B。
根据文章第二段“在传统观念中,文学往往被视为高雅的、严肃的艺术形式,而网络文学则被看作是低俗的、娱乐性的文化产品。
”可知,网络文学与高雅的、严肃的文学形式相对立。
3. 答案:C。
根据文章第三段“网络文学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可知,网络文学的发展对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影响。
4. 答案:A。
根据文章第四段“然而,网络文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文学价值等。
”可知,网络文学存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问题。
5. 答案:D。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总之,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既有其独特的价值,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网络文学,既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又要警惕其负面影响。
”可知,我们应该客观看待网络文学。
二、古诗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5分)1. 答案:①(1)②(2)③(3)2. 答案:①(1)②(2)③(3)3. 答案:①(1)②(2)③(3)4. 答案:①(1)②(2)③(3)5. 答案:①(1)②(2)③(3)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5分)1. 答案:①(1)②(2)③(3)2. 答案:①(1)②(2)③(3)3. 答案:①(1)②(2)③(3)4. 答案:①(1)②(2)③(3)5. 答案:①(1)②(2)③(3)四、作文(60分)题目:以“时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时间,是一种神奇而又不可逆转的力量。
它如同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从我们身边悄然流逝。
我们无法阻止它的脚步,但可以用心去感受它的存在,用行动去珍惜它。
时间是一种财富。
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
”这是因为,时间可以转化为金钱,也可以转化为财富。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
《老子》第四十五章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在这段话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成缺、盈冲、直曲、巧拙、辩讷、静躁寒热。
老子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事物的表象与本质有时完全相反,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看似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看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看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看似口讷。
清净克服躁动,寒冷克服暑热。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老子的“大巧若拙”,指出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
在老子看来,“巧”分为“大巧”和“小巧”。
所谓“小巧”,就是刻意使用人工技巧,精心雕琢。
老子蔑视“小巧”,认为它是社会祸乱的原因之一:“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第五十七章)正是基于此,他才认为:“五色令人目育,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第十二章)老子认为真正的“巧”是“大巧”,然而它却往往以“拙”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与老子关于道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有关。
老子的哲学以“道”为核心,道是宇宙本体,孕育生长了万物,是无所不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同时,“道”又遵循“无为”“自然”的法则运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在老子看来,只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干预,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一切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
“大巧若拙”与“道”的自然无为是一致的。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刻意人为,而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本性,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目的,这样看似“拙”,实际是真正的“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语文模拟模拟考试题题11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第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书法这一概念,尽管目前没有最为权威的概括,但是,书法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属性还是为人们所承认的。
那么,书法创作也应该遵循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
比如说,每一个笔画都需要经历从起笔到收笔的过程,多呈现由左向右、从上到下、由左上到右下、从右上到左下的走向;单个汉字的书写多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至于章法,则多是将单个字从上到下组成一行,行与行之间从右到左排列等等。
这些规则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并且必须遵循的创作程序,以至于无论是高明的书家,还是一般的习字者,只要参与其中,便必须遵循而不是违背它。
从表面看来,这个创作程序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如果仔细追究,则大有不同。
我们看到,书写的过程并不仅仅包括毛笔在纸面上写出笔画的环节,因为我们写完一个笔画之后,假使右手操控毛笔的运动就此停止了,留在纸面上的将是“ー” “丨”“丿”“丶”等某些单个的笔道。
为了完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毛笔离开纸面之后还需要向下一个笔画过渡,以求得顺利书写下一个笔画,在这个环节中,毛笔无法在纸上留下痕迹,也不容易被人们观察到。
当我们将这两个环节链接起来的时候,书写过程就表现为连续的、回环往复的、不可逆转的曲线。
因而,书法创作看起来无论如何纷繁复杂,甚至好像一团麻线,但只要揪住一个合适的线头,就可以从头一直顺到尾;或者好像走迷宫,只要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线,就能到达目的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创作更表现为线性的特征。
在书法欣赏时,我们的目光有时也会不自觉地伴随着回环往复的线条再现一遍创作的过程。
至于其他的造型艺术,比如美术,先画这片云,后画那只小船,抑或再补几棵小树,大概主要在于画家的创作习惯和临事从宜,并没有像书法这样的严格的创作程序;再如篆刻,尽管也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家在创作时甚至可以先刻完某一个相同趋向的线条,再刻另一趋向的线条。
那么,在欣赏美术或者篆刻作品时,也不会出现书法欣赏时的情景。
由此看来,我们毋宁说书法是一种类似于舞蹈、戏剧的艺术,它们都是以历时的顺序在一定的空间内塑造形象。
应该说,书法的线性特征与造型艺术之类属是错位的,因为它揭示的是动态的创作过程。
甚至与所谓艺术也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它是由汉字的日常书写衍生出来的。
但是,由于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它充分注重并应用了这一特征,将优秀的作品变成一个整体,使之前后联系、上下贯通,乃至血肉丰满。
书法创作中的诸多技法规定,诸如方圆、藏露、曲直、俯仰、疾徐等等,便可以在线性的运动中找到产生的根据,进而可以解释节奏、行气、血脉等更高层面的概念。
因而,我们由此可以探讨静态观察不能得到的书写规律,不但可以告诉学生每一个环节是什么形态,怎么去写,还可以告诉他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形态,为什么这样去写,从而为书法启蒙教学设置一个更为坚实的理论平台!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法”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属性是人们所承认的,而“什么是书法”,还没有比较一致的公认的概括。
B.汉字书写都应当遵循由左向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里、先中间后两边等书写规则。
C.书法创作也遵循着汉字书写的章法.大多是将单个字从上到下组成一行,行与行之间从右到左来排列。
D.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也是书法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无论是高明的书家,还是一般习字者都不能违背。
2.下列说法不属于“书法是一种类似于舞蹈、戏剧的艺术”理由的一项是()A.书法创作的过程与其他造型艺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并不仅仅是毛笔在纸面上写出“ー”“丨”“丿”“丶”等某些单个环节的过程?B.书法创作是连贯的,每个笔画都有从起笔到收笔的过程,写完一个笔画,为了使书写流利,还有不易被人察觉的向下一个笔画的过渡。
C.书法创作具有线性的特征,无论其如何纷繁复杂,都可以找到一个贯通始终的脉络,书写过程表现为回环往复的、不可逆转的曲线。
D.书法也是以历时的顺序在一定的空间内塑造形象,而书法欣赏有时也是循着回环往复的线条,像欣赏舞蹈一样欣赏其动态的创作过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法艺术的特殊性,使书法与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相并列是不甚适当的,因为它揭示的书法创作过程是动态的。
B.书法与美术、篆刻同属造型艺术,但书法艺术的线性特征决定了对它进行欣赏的情景与对后两者进行欣赏的情景不同。
C.书法艺术注重并应用了线性特征,这使得优秀的书法作品前后联系,上下贯通,血肉丰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D.按照方圆、曲直、疾徐等技法规定,书法创作必须作线性运动,否则就无法对书法作节奏、行气、血脉等高层次鉴赏。
【答案解析】1.B(扩大范围。
原文是“多呈现”,B项是“都应当遵循”。
)2.A(本项从语义上讲,是没有错误的。
但它不是题干所提到的“理由”,因为真正的“理由”都是与书法艺术的线性特征有关,本项不是线性特征的内容。
)3.D(“技法规定”与“线性运动”关系颠倒。
)第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勔,苏州人。
父冲,狡狯有智数。
始,蔡京居钱塘,过苏,欲建僧寺阁,会费巨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
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
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
明年召还,挟勔与俱,以其父子姓名属童贯窜置军籍中,皆得官。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
帝嘉之。
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①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
延福宫成,奇卉异植充轫其中。
动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
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
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
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
及发行,必彻屋挟墙以出。
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
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
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既至,赐名“神运昭功石”。
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
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
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
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
自是勔小戢②。
既而勔甚。
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
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
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
霖志在媚勔,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
徽州卢宗原竭库钱遗之,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③。
勔又托挽舟募兵数千人,拥以自卫。
子汝贤等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皆奔走听命,流毒州郡者二十年。
方腊起,以诛勔为名。
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动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
靖康之难,欲为自全计,仓卒拥上皇南巡,且欲邀至其第。
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
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
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选自《宋史·朱勔传》,有删节)[注]①内帑:府库的钱财。
②戢:止息,收敛。
③掊克:聚敛,搜刮民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阴器其能。
器:认为有才能,器重。
B.京讽勔吾其父讽: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
C.引为发运使引:招来,叫来。
D.籍其赀财籍:登记并没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勔恃宠横暴的一组是(3分)()①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②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③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④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⑤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⑥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勔的父亲狡狯有谋略。
在蔡京想建造僧寺阁时,独自承担了筹备任务,在很短时间内筹到了几千根巨木;借此机缘,其父子都获得了官职。
B.徽宗极爱奇花异石,做出了不少扰民乱政的事。
他大力征收“花石”;他宠幸朱勔,导致东南郡县大小官吏多出朱门,这些官吏致使众多百姓倾家荡产。
C.朱勔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他肆意征用粮纲船只,托皇命强取苏市孙老桥附近土地房宅,借口挽舟拥兵自卫;靖康之难时,他被钦宗流放并最终被诛杀。
D.朱勔的属下及家人倚势贪横。
赵霖为政苛酷暴虐,导致百姓惨死;卢宗原公然搜刮民财;朱汝贤等人召唤乡州官僚,颐指气使,祸害当地百姓达二十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
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
(5分)(2)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
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
(5分)【答案解析】4. C(引:引荐,举荐)5. A(③是百姓的遭遇。
⑥是他儿子的行为。
)6. B(错在范围扩大。
出自朱门的官吏多是郡守、刺史。
)7.(1)稍微有些疏忽,就蒙受大不敬之罪。
等到启程时,必定毁坏房舍、拆断屋墙,把上贡之物弄出来。
(“谨、被、发行、必”各1分,句意1分。
)(2)蔡京这才有些担心,随意(随口)跟徽宗谈起此事,希望对太过分的行为进行抑制。
徽宗也对“花石纲”困扰百姓感到担忧,于是下令禁止占用粮纲船。
(“患、愿、病、乃”各1分,句意1分。
)第3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
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
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③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8.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分)9.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8. ①拟人。
②这两句以“如”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旨在表现自己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拟人”1分。
解释其运用2分,思想感情2分。
)(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1)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2)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9. 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