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影视文化比较教学内容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班级:艺术管理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
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
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
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
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
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
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
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电影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故事和情感,体现着不同文化的思想和审美观。
中西方的电影文化因为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相互借鉴与碰撞的部分。
本文将就中西方电影文化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价值观念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电影中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电影文化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民主,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而中国传统电影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种价值观的不同也影响了电影的主题和情节,西方电影的主角通常是独立的英雄,以个人奋斗为主题;而中国电影则更多地展现了集体的力量和个体在集体中的奋斗。
二、审美取向在审美取向上,中西方电影文化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西方电影更加注重视觉冲击和情感表达,追求高度的表现技巧和视听效果,强调悬念和紧张感,突出个人情感和个性特征。
而中国电影更注重情感的内在表达和深度的意境,侧重于情感的柔和和细腻,追求一种含蓄的审美感。
中国电影也更加注重叙事的节奏和情节的纠缠,展现了一种缓慢的审美趣味。
三、文化传承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电影注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影之中,使观众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而西方电影则更加喜欢突破传统和挑战权威,强调创新和变革,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倾向于个体的创造性表达。
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西方电影产业更容易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电影文化产业。
四、影响力和发展中西方电影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
西方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是无可置疑的,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这得益于西方电影产业的发达和市场化,以及其对世界各地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
而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也有所增强,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和国际化努力,使得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电影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比较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

比较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比较是一个有趣且引人入胜的话题。
中外影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创作风格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以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为切入点,从叙事结构、表演风格和电影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从叙事结构方面来看,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有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影视史上,受到古代传统戏曲、四大名著等文学传统的影响,往往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例如,最早的中国电影《定军山》就采用了连续剧的形式,通过多个片段来展现故事的发展。
而在国外影视史上,多样性的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更具层次感和复杂度。
例如,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非线性叙事而著名,通过将故事按照时间轴打乱,加入倒叙、回忆和预示等手法,为观众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情节。
其次,不同的表演风格也是中外影视史中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外影视在表演上采用不同的风格和演技。
中国影视作品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强调情感细腻和内敛。
演员通常将情绪融入角色中,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来传递情感。
而在西方影视中,演员的表演风格更多样化和直接。
美国好莱坞的明星演员通常以其充满张力的演技而受到赞赏,他们能够完美地展现角色的情绪和动作,给观众带来直接的影响力。
最后,电影语言是中外影视史中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语言是指导演和摄影师用来表达故事、情感或想法的方式和技巧。
中国影视历史上,常常运用寓言和隐喻的手法来传达意义,通过符号和象征的意味,让观众通过思考和解读来理解故事。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活着》中,通过对细小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关系的描绘,反映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冲击。
而在西方影视史上,凭借先进的电影技术和特效,通过视觉效果和音效的运用,营造出奇幻、宏大的场景。
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惊险刺激、充满异国情调的奇幻世界。
综上所述,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在叙事结构、表演风格和电影语言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外影视史的演变与对比

中外影视史的演变与对比中外影视史的演变是一个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
通过对中外影视史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发展轨迹、风格特点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中外影视史的演变可以从其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西方电影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法国和美国,而中国电影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上海。
西方电影初期主要以实验性质的短片为主,而中国电影则在早期受到京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早形成了叙事性较强的长片。
其次,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题材偏好。
西方电影风格多样,从黑白无声电影到彩色有声电影,从传统叙事片到实验艺术片,从商业大片到独立制作。
而中国电影则在早期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一度以革命题材和政治宣传片为主,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打压。
而后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逐渐摆脱了政治桎梏,开始探索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
第三,中外影视史的对比分析也可以从制片和发行模式上进行。
西方电影工业化发展较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电影制作到发行和放映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
而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一度受到国家政策限制,但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迅速,逐渐向国际市场迈进。
另外,中外影视史的对比也可以从影响力和受众反响上进行。
西方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好莱坞成为全球电影工业的代表,其电影作品常常成为全球票房冠军。
而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弱,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壁垒。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电影制作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认可。
最后,在社会和文化影响方面,中外影视史的对比也可以进行深入分析。
西方电影多样化的题材呈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和价值观,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电影则在不同历史时期明显体现了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也对国内观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行了引导和影响。
中西方影视文化比较

中西方影视文化比较首先,中西方影视文化在题材上存在差异。
西方影视作品通常更加注重个人和家庭的情感和心理,讲述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如《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等。
而中国的影视作品更加注重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揭示,如《霸王别姬》、《活着》等。
此外,西方影视作品还更加关注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追求,而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中西方影视文化也存在差异。
西方影视作品更加开放和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跳跃剪辑等手法。
而中国影视作品则更注重传统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此外,西方影视作品还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特技,如《星际迷航》系列、《X战警》系列等,而中国影视作品则更注重思想性和文化内涵,尤其是在历史剧和文艺片中。
第三,中西方影视文化在观众群体上也有差异。
西方影视作品更加面向全球观众,其中大部分作品是以英语拍摄和发行的,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而中国影视作品则主要面向国内观众,更注重本土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表达。
此外,由于西方影视作品在技术和投资上更加发达,其制作规模和视觉效果也更为出色,这使得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最后,中西方影视文化在产业发展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影视产业完善并发达,具有独立于政府的市场导向,涵盖了电影制作、发行、营销和影院运营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而中国影视产业在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还存在政府干预过多、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尚未完全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中西方影视文化在题材、表现手法、观众群体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差异所导致的。
因此,了解和欣赏不同的影视文化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丰富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从中外影视发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中外影视发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中国影视发展之路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
中西方影视剧中警察文化比较-最新资料

中西方影视剧中警察文化比较影视剧是特定文化的产物,能够间接的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
因此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就表现在影视剧中,而中西方影视剧中的文化差异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宗教信仰、政治局势、价值观等密切相关。
我国警察题材的影视作品丰富和发展源于 20世纪 80年代,是由新中国成立后以战争或建国为背景的反特片、剿匪片演变而来的,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展现出新时期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特征。
而西方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警察剧源于好莱坞警匪片。
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警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题材和主题、审美观念、社会功能等方面。
一、题材与主题的差异以警察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中西方影视剧中屡见不鲜,在挫折、艰难和困境中展现出顽强执着的警察精神,能够弘扬符合时代崇尚的英雄主义,也能投射出警察的人本价值。
虽然犯罪和破案在现实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很少,而且警察和罪犯也不是社会公民成员的主体,但是二者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却是影视创作的不竭源泉。
在我国的警察题材影视作品中,表现主体包括普通警察、刑警、巡警、武警、特警、安全人员、谈判专家、特工、交通警、消防警,涵盖范围很广【 1】。
我国的警察影视剧最早出现于 20世纪 50 年代,警察题材剧开启了红色经典浪漫主义。
影视作品属于纪实、写实风格的正剧,主旋律是歌颂高尚的革命情怀【 2】,把民主与专政衍生出的警察身份搬进了大荧幕,表现平凡工作中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的一面,例如《今天我休息》,剧中男主角马天民的原型是上海户籍民警马人俊,影片以他的真实事迹改编,影片以纪实的表现手法,以喜剧的形式展现一位民警休息日一天的活动,弘扬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真实表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互助互爱的道德风尚。
到了 20世纪 80年代,警察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其主题也转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品《便衣警察》首次将警察的影像通过历史、国家、社会、家庭、婚姻和人生多个层次的展现出来,淡化了案情,讴歌了人性的光辉,回望历史文化的同时又具有艺术的前瞻性,开创了社会主义警察文化美学的先河。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本文中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列举与比较,并从中总结出了中西文化差异在具体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随着全球经济化以及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中西方在地域、文化、历史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也及其突出的体现在了中西方的影视艺术作品之中,因此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更应相互理解并且包容,互相汲取精华之处,使得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共同繁荣。
标签: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对比;影响一、引言文化,在宽泛的角度来讲,可以定义为一个民族整体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在狭义的角度上文化可以定义为包括宗教、信仰、哲学、艺术、哲学等多方面元素在内的思想共同体。
影视作品是文化在艺术上的载体,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有着很强大的制约性,但同样,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的多种多样。
无论是哪个国家或民族的观众都可以观看到不同国家、民族的各具特色的影视作品,观众在观看时不仅可以获得视听上的享受,达到审美上的共鸣与愉悦,还可以了解到多元的文化,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与思想之间碰撞的火花。
因此,可以说影视作品是宣传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与思想内涵的一种及其重要并且形象而具有审美性的方式,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
但是,文化作为每一个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智慧的沉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因此被设置了不同的障碍,在人们欣赏不同民族的影视作品时,这种障碍可以通过更易令人接受的方式增强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二、中国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各异的道德理念、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影视作品既是思想政治文化的载体也是产物。
中国的文化可以称之为一种伦理文化,注重人文精神以及群体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
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仁义礼智稳和尊老爱幼等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更加强调集体主义。
中外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

有声电影时代(1927-1940s末)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开始有了声音。这一时期的电影类型更加丰富,包括音乐剧、西部片、战争片等。
彩色电影时代(1940s末至今)
彩色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表现力更加强大。各种类型的电影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科幻、恐怖、爱情、动作等。同时,电影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宽银幕、3D、IMAX等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听体验。
新中国电影(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电影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
新时期电影(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电影类型多样化,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也有商业大片和艺术电影。
默片时代(1895-1927年)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鼓励中外影视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制作和推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提高影视作品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培养跨文化影视人才
重视跨文化影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影视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素养。
加强文化理解与包容
在创作和传播影视作品时,应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增强文化理解与包容意识。
06
CHAPTER
中外影视作品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中外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面临着语言、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为彼此提供了学习、借鉴和合作的机会。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影视作品在跨国传播中呈现出日益频繁的互动与交流。
中外影视广告文化差异比较

影视广告片广泛用于企业形象宣传 、 产品推广 ; 具有广泛 的社会接受度 。企业介绍专题片或产 品推介专题片有着信息
量大的特点 ; 但传统 的胶片拍摄费用中小企业不易承受 。 影视 专题 片是一种直接 、 主动 、 精确 、 有效 的企业形 象 、 产 品形象推 广好方法 ; 企业形象广告能将企业理念 、 视觉结合在一起使企
反 映着文化 的方方面面 , 同时也是 文化的产物 , 在很 大程度 上受 民族文化 的制约 , 民族文化 的 多样性决定 了各 个 国
家或 民族的影视 广告独具特 色。虽然现在的影视 广告发展 良莠不齐, 但是发展却是相 当迅速 , 在发展 的背后是 不 同
民族、 不 同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 。东西方文化 源 自不同的文化发 源地 , 其所 带来的影响 不仅是在 生活 、 信仰上 的不
一
、
浅 析 影 视 广 告
印象就只剩下 口号而已。
( 一) 影 视 广 告 的含 义
幽默 、 奔放 、 夸张似乎也是西方人最大 的特 点。这在他们
一
。
西方的影视广告创意性更 强 , 形 影视广告是非常奏效而且覆盖面较广的广告传播方法之 的广告设计中也是有迹可循。 幽默 , 善于见产品的性能编人故事 当中 , 结构紧凑 , 悬 影视 广 告制 作 上具 有 即时 传 达远 距 离 信 息 的媒 体 特 象风趣 、
直叙式 的表 白, 通过反复强调产 品的功效 以突 出产 品的性能 。
但是, 平铺 直叙式的重复产 品, 结果往往 就是 : 人们对产 品的
【 3 ] 赖 大仁 . 中西 文化精 神论 略[ J 1 . 江西财 经大学 学报 , 2 0 0 3 年O 2
念丛生。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的八 碎赵 庄 麦 的 锁 个 任 经 抗 群路 石家 , 收 民 了 村 和 常 日 众军 雷庄 掳 季 兵 附 庄 赵 遭 战 ,主 、。 走 节 总 近 的 家 日 争 全力 铁赵 一 , 结 的 民 庄 伪 时 歼部 夹虎 部 日 了 日 兵 民 军 期 进队 子领 分 伪 教 伪 组 兵 的 , 犯的 雷导 村 军 训 据 成 队 袭 胶 之配 、民 民 乘 , 点 联 长 击 东 敌合 头兵 。 联 不 , 防 赵 和 抗 。下 发巧 他 防 断 从 , 虎 “ 日 , 丝摆 们 民 改 而 壮 依 扫 根 经 雷地 让 兵 进 有 大 靠 荡 据 过 等雷 被 抢 地 力 了 群 ” 地 一 各阵 俘 收 雷 地 武 众 , 边 场 种, 村 麦 技 打 装 , 损 缘 激 各用 民 子 术 击 力 想 失 村 烈 样子 在 的 , 了 量 出 惨 庄 的 的母 队 机 使 日 ; 了 重 赵 战 土雷 伍 会 敌 军 一 对 。 家 斗 造、 前 , 人 的 方 策 为 庄 , 地连 踩 又 的 嚣 面 。 此 和 终 雷环 地 一 工 张 用 他 , 附 于 打雷 雷 次 兵 气 土 们 区 近 解 击、 , 偷 无 焰 造 一 武 几 救 敌钉 再 袭 法 。 的 方 委 个 了 人子 次 了 起 赵 地 面 会 村 被 。雷 进 赵 雷 家 雷 把 雷 庄 俘 在、 攻 家 。 庄 封 几 主 ,
中文名:钢铁侠 外文名:Iron Man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乔恩· 费儒 编剧:艾特· 马库姆,马特· 霍洛维等 类型:剧情,科幻 片长:126 分钟
视钢 觉铁 冲侠 击全 。片 钢继 铁承 侠了 无美 疑国 把电 美影 国一 电贯 影的 的特 视技 觉效 特果 效, 推全 到片 了带 一给 个观 顶众 峰强 。烈 的
理智与直觉的探讨——东西方影视文化的差异

,
总的来说 中国的理智不似西方 的理智 来的普世 ,中国的理智 与当时 的社会 也是严重脱节 的 ,而西方 的理 智的发展正是其智 慧 的发展 ,中国的理智甚至被统 治者利用变成 愚民的工具 ,西 方的
一
、
何 为 直 觉与 理 智
西方 的直 觉与理智 直 觉 ”一词等 同于人类原始 的欲望 。西方人 的理智把直 觉 欢 望转换看起 来较为低级 物质方面 的刺 激 , 通过这种刺激 ,
-
,Leabharlann 其 中一 种叫做 “ 克 己复礼 ,既为仁 ”主张约束 自己的行为使之符 合 当下 规则 ,在古代有 这样 的思想在 西方来看实属 罕见 ,这是一 种 主张对 自我欲望克制 的思想 ,可 以说 中 国古代哲人从 直觉到理 智 的转变 在思想上来看真是难 能可贵 。 类似孔子 这种古代的哲人在对 自己原始欲望压抑 的过程 中已 渐渐形成 了理智 ,但这种 理智不 同于西方 的理智 ,这种 理智是形 而上学 的 , 这 种理智是通过 是对 自身修养 的磨 练 ,而全 然不是西 方那种单纯 的满足直觉欲望 的理智 。 梁漱溟说 中国的生活是理智运用直 觉的 ,我认为这种理 智不 能与西方 的理 智混为一谈 ,中国的理智不似西 方理智 ,西方 的理 智 多表现于工具 的运 用 ,科技 的发展 。 中国的理智表现 为个 人意识形态 的雕 琢。如果用 中国式 的理 智来 支配直觉生 活 ,的确想梁漱 溟说的 ,是非 常美妙的 ,但是 中 国式 的理智不是人人 都可获得 的 ,孔子 尚且 “ 吾 日三省吾身 ”更 何况 凡夫俗子 呢 ,因此在 中国这种 高尚的严于律 己宽于待人 的意 识形 态是不可能被 每个人所接受 的。因此理智运用直 觉 的生活看 似美好 ,实则却永远不会 实现 。 然而 西方 理智的普及就显 得非常简单 ,因为他们 的理智更加 趋近 于实物即科学 ,但 只有科学 当然 不够 ,文艺 复兴 之前的黑 暗 正是梁漱 溟所说 的 “ 德 莫拉克西 ”—— 民主的发展 ,西方理智 的 发展是有 两方面 的,正 是科 学与 民主,这两样东西 比起 高深的 中 国理智更 显得应运而生 , 换 句话说它们是 时代的产物 ,而中 国的 理智不可谓 不好 ,只是 它显 得有些生不逢 时 ,又有些莫 名其妙 , 好像一个顶 着巨大的脑袋 ,思想异常先进 的儿童 ,而实 际情 况是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号:097D91X所属学院:旅游学院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导游课程类型:选修1、前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与西方基本隔绝的环境中独步东亚。
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东方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无情冲击。
在一定的程度上,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在西方的侵略压力下开始近代化、现代化的。
这个过程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碰撞、文化比较、文化选择的过程。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观察这一过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这个文化碰撞、比较、和选择的过程还远没有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这一老话题又一次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的鲜活起来:是全盘西化还是比较多地坚持旧体制,还是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又吸收了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抛弃嫁接文化的梦想,寻求一条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固守传统对集体目标、团体利益的强调,还是尽可能地学习西方的个人主义生活方式……老问题换了新形式继续摆在我们面前。
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完成五四时代开创的未竟事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髓,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代课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非常有益的,也是本门选修课的努力方向。
1.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任意选修课程,专为导游专业而设置。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是一门涉及中外哲学、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语言、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
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是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其知识更应广博,应该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素养,尤其是分析辨别中外文化,客观科学地认识中外文化本质差异,为将来分析、处理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一、题材内容在电影的题材内容方面,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电影更加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命运的塑造,情节多以人际关系、爱情、友情为主,重点体现了个人主义和个体奋斗的精神。
而在中国电影中,更加突出了社会集体主义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题材多涉及到家庭、社会、历史等方面,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影片《红高粱》以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变迁的历史沧桑。
而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则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个人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二、审美观念在审美观念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上。
西方电影更倾向于表现个体的情感冲突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注重对自我意识和人性的深度挖掘。
而在中国电影中,更加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侧重借助美术、音乐等元素来表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电影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西方电影更加注重实验性和激进性,追求新颖和前卫性;而中国电影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感的表达,倾向于传统手法和叙事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也给中西方电影交流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促进了中西方电影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三、电影产业在电影产业方面,中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电影产业发达,有着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和市场的力量。
在好莱坞等地区,有着世界级的电影公司和影视制作基地,能够有效吸引全球优秀的电影人才和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好莱坞电影文化体系。
而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相对欠缺,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要加大对电影工业化的投入和改革力度。
西方电影工业化发展的也面临着商业化和产业链过于庞大等问题,电影内容的质量和艺术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这种差异也影响了中西方电影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
四、故事叙事在故事叙事方面,中西方电影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电影更加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和节奏感的把握,注重情节的紧凑和冲突的激烈,希望通过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冲突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摘要:文化是反应不同文明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文化的认识了解,碰撞摩擦,能够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而电影是把不同的文化概括成影视语言呈现在屏幕上,所以说透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外文化的许多异同。
关键词:中国;西方;文化比较一、中西方电影语言的差异由于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呈现在电影屏幕上,表现出一种文化差异。
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多为统一性和整体性,甚至表现为一种意境和升华,而西方的表达方式,是一种逻辑性更强的,更加注重细节的表现。
同样对于爱情的表达,在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中,父母的爱情是含蓄的,片中通过舒缓的镜头,温暖的色彩,烘托出父母这一代人的幸福与美好感情。
温暖的色调呈现在荧幕上,给观众一种温暖恬静的感觉。
同样是这种含蓄内敛的表达,在日本著名电影大师岩井俊二的《情书》中,也将这种感情阐述的淋漓尽致。
一个女孩花了一年时间寻找暗恋的男孩,得到的只是擦肩而过的偶遇,这种淡淡哀愁,耐人寻味。
但是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不理解这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思念。
相对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男主对于女主的爱情追求,是热情强烈的,他直截了当的对女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大胆而夸张。
如果将男主这段表白放入到东方电影中,反而缺少了一种含蓄的东方美。
在中西方镜头语言的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西方的电影文化中,特别重视严谨性和科学性。
以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为例,导演运用景深镜头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在画面前景,是父母与经纪人商量小凯恩事情的场景,而在画面深处,小凯恩无忧无虑的玩耍,对自己将要发生的事情浑然不知,这种景深镜头会情不自禁的将观众视线拉入其中,客观的镜头表达出观众内心感受。
中国的电影镜头语言中,对于镜头的运用多是朴素柔和的。
例如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中,有一幕周慕云与苏丽珍在咖啡馆的场景,导演以留声机这件老物件烘托气氛,镜头缓缓在男女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上切换,并穿插以手部特写,表现两人故作淡定的一种情绪,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娓娓道来,拥有一种端庄典雅的形象,符合中国古典美的气质。
中外影视史比较分析

中外影视史比较分析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观念和价值观。
中外影视史的比较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国家的影视产业发展和艺术成就,还能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影视产业、电影风格、文化传统和市场竞争四个方面进行中外影视史的比较分析。
首先,从影视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外的影视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好莱坞等西方国家,影视产业早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链,拥有完善的制作、发行、宣传和营销体系。
而在中国,虽然影视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西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影视市场的发展相对较晚,产业链各环节尚未完善,尤其是在发行和宣传环节仍需进一步提升。
另外,中外影视产业在文化传承和内容创新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影视作品往往注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呈现,而西方影视更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的表达。
其次,从电影风格的角度来看,中外影视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影视作品的风格多以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为基础,体现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观。
例如,中国武侠片以其独特的武术特色和情节设置而风靡世界。
而西方影视作品则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性格的刻画,更加注重实验性和探索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好莱坞的动作片多以特效和高潮迭起的剧情著称,法国新浪潮电影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受到瞩目。
第三,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中外影视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中国影视作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宣扬,尊重长辈权威、强调家族观念、崇尚忠诚、讲究礼仪等。
而西方影视作品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意识的表达,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中外影视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和价值观呈现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手法。
最后,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外影视市场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票房收入逐年递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而西方影视市场,尤其是好莱坞市场,凭借其先进的制作技术和全球化的市场推广能力,长期处于全球影视产业的领导地位。
东西方影视文化差异

东西方影视文化差异说到影视文化,不同人有不同的喜好,有人偏爱东方电影,有人却欣赏西方电影。
喜爱东方电影的人会说,东方电影细腻,深沉,能带给人感性上的思考;喜爱西方电影的人会说,西方电影磅礴,大气,能带给人视觉及心灵上的震撼。
然而这些都只是人们对于不同电影的第一印象,并不能以此来概括所有的东西方电影。
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影视文化由衷的喜爱和兴趣,从东西方差异这个角度来稍稍细致一些地去探讨影视文化吧。
一、具体的差异(一)内容西方电影大多具有一大特征:功利性强,所以西方电影中商业片占了很大比例。
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西方电影的故事大都是流行性很强的故事,甚至有很多影视作品直接改编于流行小说和漫画。
而这在很多东方导演眼中看来是很低下的,因为在我们眼里,电影是艺术,而导演们就是艺术家,而承载了东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们,更愿意去完成一部比较沉重、深沉的作品,以这种与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方式来维护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征。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东方的影视作品更加细腻,却也造就了东方影视的创新上的局限性。
当然,这也不是说西方全是商业片,而东方没有商业片,不能以偏概全。
在时间的角度上,西方人更爱拍讲述未来的作品或是面向未来的作品,从而给人生活的希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的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而东方电影则更多地着眼于历史,通过影视作品表达对于过去的发生的事件思考和反省。
而对于一个事件而言,西方电影描述一个事件,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更加希望通过这个事件表现出对于事件中人物的人性的思考,这也体现了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
东方电影则是表达对于这个事件本身的思考,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所体会。
(二)思想描写日常生活的电影,例如描写爱情、友情、青春等,这些电影现在其实东西方没有太大差异,不过有趣的是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很多以描写高考为题材的电影,可能这些电影西方人永远看不懂吧,就算勉强看懂他们也理解不了我们东方人心中那永远抹不去的痛。
不过在对于政治、思想、自由、战争等东方人看来很敏感的话题上,东西方影视文化差异却是大大的不同。
中西方影视差异

西方电影
美国好莱坞是生产经典大片的摇篮。高投入,大场 面,高科技制作手段,使得好莱坞大片撼人心魄, 引人入胜。在众多的类型电影中,好莱坞更擅长出 产大制作的动作巨片,这类影片的故事多发生在纽 约这样的大都市,主人公在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帮助 下。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高超的技艺。影片还会偶 尔增加幽默搞笑的噱头,从而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在此类“英雄式”的电影中,阿诺,施瓦辛格的 《真实的谎言》以及汤姆-克鲁斯的《碟中碟》系列 都堪称经典。此类电影以“变幻莫测,波涛汹涌” 的思想基调。
1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地理环境不同
中国有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 影响的巨大。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然而然的得到 某种熏陶和影响。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这样的 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就使自身文化保持了很强 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处在半封闭大陆环境中的中国人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他们思想保守,眷恋故土。提倡清静无为,显得严肃,稳重, 时间观念淡漠。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与狭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固定性与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下去,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也 养成了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说正是“内陆型”自 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了国人“内倾型”的人格特征,所以质朴 感人的农村题材或是历史武侠片几乎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名词,在这些 电影中,人们或多或少会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 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的社会模式变得开放。开 放的社会模式,频繁的人来过往以及变幻莫测生生不息的海洋铸就了其 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特征。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 赋予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的电影中的,人们都显得忙忙碌碌, 富于竞争意识,喜欢冒险和挑战。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西方的“海洋 型文化”,在这种“蓝色文明”的催生下,西方电影形成了其特有的风 格。
中美电影文化差异

▪金陵十三钗 ( 2011) ▪山楂树之恋 ( 2010) ▪ 三枪拍案惊奇 ( 2009)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2008)
▪ 十面埋伏 ( 2004)
▪ 有话好好说 ( 2004)
▪ 幸福时光
▪ 大红灯笼高高挂 ( 1991)
电影的拍摄习惯这一技术层面可以感觉到文化的差异。东方电影 导演是注重色彩表达感情的,而西方电影更加注重光影的变化, 来传达情感。 从技术层面来讲,中国的各方面特效技术都远不及美国。但从一 个《阿凡达》来讲——由著名导演詹姆斯· 卡梅隆斥资5亿美元, 历时12年精心打造的史诗级科幻巨作,其特效成分就占了整部电 影的80%。而中国的电影则更注重于人物的刻画,电脑特效使用 的程度与深度都是微乎其微的。 从电影内容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不能拍出和美国人一样 精彩、出乎意料的动作片。这是地方文化差异,就像外国人不可 能拍出我们这样的武侠片一样。 中国人的想象力,是往洞穿宇宙奥秘发展的,比如说太极,人体 经络、气功、长生不老;外国人的想象力是往科技、技术、科幻 发展的。
纵观中西方电影可以得出,中国电影古装武侠题材居多,而美国科 幻现代题材居多。究其根源还是归结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 崇尚情义,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现代导演拍摄的武侠古 装片是为了迎合大众或者说是迎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孔 子》、《黄飞鸿》、《战国》等。
而美国式集西方各国之大成,融合各国先进元素于一体的文化体系。 蒸汽时代、工业时代、电子时代几乎在弹指一挥间,这就决定了它 的民众具有特殊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以科幻现代片为代表的电影市 场。其中代表电影有《第五元素》《蝙蝠侠》《关键第四号》等。
因此,中国导演们往往另辟蹊径,将重点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转为 描写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为中国的地域广,民族多,民俗浓厚。 远到《黄土地》和《红高粱》,近到《玛雅的婚礼》,中国导演们 将民族独特的原生态之美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厌倦了大片的观众眼 前一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影视文化比较
中西方影视文化比较
电影,也称映画。
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
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中西方电影艺术的差异,说到底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中西方的影视作品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英雄这一形象。
不论是科幻片还是历史剧,剧情之中总是少不了一位甚至是几位英雄作为剧情发展的主线。
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追求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如超人、蜘蛛侠、钢铁侠等等。
他们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拯救世人于苦难中的救世主,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我想每一个美国人都会梦想自己能成为主宰命运的英雄。
而中国人的英雄是怎样的形象呢?他们追求团结、和谐,拥有集体主义观念,如张艺谋《英雄》中“无名”等几位刺客,由于国恨家仇与秦王展开较量,但后来被“天下”打动,放弃了刺秦,最后也被秦王所杀。
其结局是悲壮而凄惨的。
现在再来看两部中西方颇为引人注目的影片——《集结号》与《拯救大兵瑞恩》。
其实这两部影片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表现手法、场景设置等等都有种类似的感觉。
但无论两部影片是多么的相似,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的英雄形象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
《集结号》中数百号人为了主力部队能安全撤离不惜战至最后一人,而《拯救大兵瑞恩》中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
中国人尊崇一种大家和谐与圆融的境界,我们倡导中庸之道,这并非是说我们软弱缺乏气概,而是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和谐才能发展的更强、更大。
我们追求个性自由,但我们更向往彼此的团结互助。
我们处在集体之中,必须考虑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和谐我们可以放弃自我的利益,甚至是个人的生命,因为我们所要追求的是整体的融洽。
“和”这个字,看似简单,却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追寻的目标。
而西方人是强调个人的权利,重视个人的利益,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再去考虑他人,他们注重的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
在美国人看来民族与国家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强调国家应保障个体的独立、生命与安全。
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二、“家国天下”与“男女平等”
《亮剑》中有这样一段场景,李云龙的妻子被日本兵绑在城楼上。
而此时李云龙的攻城部队已经达到城下了。
日本人要求李云龙停止进攻,否则,就会杀害他的妻子。
此时李云龙犹豫了,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可是如果放弃进攻,他的弟兄欲死奋战的鲜血就会白流,部队也会有被灭亡的危险。
这时,他的妻子大声喊道:“李云龙,是男人,你就朝我开炮!朝我开炮!”此情此景,固
然悲壮,观众无疑被这种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女子感到钦佩,而且也支持李云龙最后牺牲妻子选择攻城的决定。
中国影视作品中,男主角大多可以为了国家、兄弟、事业而放弃自己心爱的女人。
而此情此景必然会被导演反复渲染,主人公们犹豫不决,难以取舍。
观众们也会随之感慨万千黯然神伤。
李寻欢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林诗音亲手让给大哥,却将三人都搞的心痛欲绝。
萧十一郎最后还是希望沈碧君回到那个万众瞩目的连城壁身边,自己只不过是个声名狼藉的江洋大盗。
黄蓉聪明伶俐,古林精怪,最后还是做了木讷老实的郭靖的贤妻良母,在家相夫教子,好不自在,而电影中那种在城市中苦苦打拼的男人,为了金钱或是升职离开自己的妻子去追求有钱大小姐的也是大有人在。
仿佛,导演正是制造悲剧的个中高手,他们通过男人在放弃女人而选择国家后者兄弟或者事业时心里的矛盾,犹豫,痛苦来制造一个一个的感情高潮,这些高潮就像一颗颗催泪弹,使整个作品有更深的可读性。
而在西方影视作品中,很少会出现那种为了国家、兄弟、事业而放弃女人的场景。
不是西方人不爱国,不义气、不上进。
而是西方导演不会拿这个作为电影的卖点。
在西方人的世界里,他们讲究男女平等。
女性和男性一样,有自己的事业,理想和地位。
她们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追求独立,自由。
而美国高高耸起的自由女神像真是这种观念的象征。
而西方男人也会尊重女性。
如果自己的女人有难,他们也会奋不顾身的去抢救,而不会有其他的方面干扰。
在Holly Hunter导演的《piano》中,女主角宁愿失去手指也不放弃自己爱好和爱。
人们尊重她爱好,尊重她。
我们为她而感动和叫好,尤其是最后自己一跃入大海而获得重生而止境.而在Sunsan Sarandon导演的在《Thelma&Louse》中,那个独立和敢作敢为的女主角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反映了西方的女性价值观体现。
国产电影中的花木兰是位既忠又孝的巾帼英雄,她违背军规替父从军是不得已而为之,父亲年迈多病,“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而她征战沙场,凯旋归来后可汗“军书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却“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片尾,匈奴公主提出与中原和亲,木兰为了大家的稳定与国家的和谐,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儿女私情,离开了她所深爱的、与自己同生共死的王子。
而在迪士尼电影中,花木兰则被塑造成一位自由英雄。
她是个天真烂漫的假小子,不屑于传统道德规则对女孩子的束缚。
正是因为她的追求自由与桀骜不驯使她搞砸了相亲会,为了挽回花家的脸面,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木兰剪断青丝,替父从军。
与国产电影《花木兰》不同,这部洋溢着中国古典元素,使大伙熟悉又捧腹的美国动画电影,充分体现出美国人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肯定个人精神的价值观。
三、关于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
“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
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
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
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
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
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
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
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
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
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
《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
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
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
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
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
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