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3)

合集下载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解析版)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解析版)

第02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

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

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

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

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

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

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

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

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

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

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 含答案解析)语文作业三 文学作品专题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 含答案解析)语文作业三   文学作品专题

2016万卷作业三文学作品专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5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何晓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

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

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

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

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

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

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

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

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

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

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

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6年7月,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在京联合召开“剑网2016”专项行动新闻通气会,下发《关于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16”专项行动的通知》,启动“剑网2016”专项行动。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通报了“剑网2016”专项行动的工作部署。

专项行动从2016年7月开始利用5个月的时间突出整治未经授权非法传播网络文学、新闻、影视等作品的侵权盗版行为,保障有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重点查处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第三方应用程序、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广告联盟、私人影院等平台的侵权盗版行为,维护网络版权正常秩序;进一步规范网络音乐、网络云存储空间、网络转载新闻作品的版权秩序。

(选自《中国知识产权》)材料二:2017年8月—11月,青海省版权局、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厅、通信管理局联合组织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17”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聚焦新闻出版影视行业的网络版权保护及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领城的版权整治,以规范影视和新闻作品网络版权秩序为重点,以查办大案要案为抓手,严厉打击各类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媒体传播侵权盗版作品行为,集中整治电子商务平台、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商店版权秩序,巩固网络文学、冈络音乐、网络云存储空间、网络广告联盟版权治理成果,强化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维护良好的网络版权秩序。

(选自《中国防伪报道》材料三:昨天,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剑网2018”专项行动,旨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

作为第14次“剑网”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自7月上旬开始,将持续4个多月。

“洗稿”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互联网侵权行为,是一种变相的侵犯知识产权方式。

“洗稿”行为需要严格监管和整治,否则可能就没有网络原创了。

此次行动将坚决整治自媒体通过“洗稿”方式抄袭、剽窃、篡改、删减原创作品的侵权行为,并规范搜索引、浏览器、应用商店、微博、微信等涉及网络转载的行为。

信息类文本阅读:立求创新题不发懵-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信息类文本阅读:立求创新题不发懵-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考生面对此类题目,往往审题时不知所云,答题时不知所措,因而得分率较 低。其实,不管该类题目情境如何创设,形式如何创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文 本观点的深度把握仍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创新考法解答的思维着力点。
【高考真题】
题型 观点 探讨
观点 迁移
精准审题
规范答题
题干示例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 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请结合 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2022 新高考1卷)
第一步:精准把握每则材料的 观点及其角度。
第二步:细心阅读文外材料, 分清层次,把握关键词语。
第三步:寻找两者的内在联系, 展开分析。
【抓创新点】
创新角度一:由文生发的启示类题目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 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 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 》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 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 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成句 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 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 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 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已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现代文阅读3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现代文阅读3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优选训练(精析版):现代文阅读 3提笔忘字:科技进步致使文化衰败?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代替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愈来愈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写汉字。

”明显“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不然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繁发布报导和谈论。

固然此刻用得着手写的地方愈来愈少,但在有时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条子,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提笔忘字”却并不是有时。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很是典型:不再去翻新华词典,而是取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靠症” ,就是这样活龙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代替就是必定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生活吃饭的基本技术,都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计和生活技术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渐渐进步的陪伴现象,这是生产力不停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定。

但是,对于汉字书写的忘却,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起码是传统文化的衰败。

相对于其余生计和生活技术,汉字书写还担负侧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望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差异于其余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域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由之一。

若是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丢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但是,防止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许法律法例所能达成的。

今日的人们虽然有时还会发出“本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讶,但基本上人们已经忘却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掉了当年的实质作用,比方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其实不可以与此刻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连接”,这是适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可以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以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一定使用手写。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4)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4)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乡愁是棵乌桕树乐祥涛①乌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作木梓树。

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

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

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

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

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

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

后来,经过不断的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穗状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

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

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有时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

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

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

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

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3)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3)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尔斐神庙铭刻着古希腊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警语。

正是因为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现代人或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造成一个又一个悲剧。

克服人类各种危机,需从这个根源入手。

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其追问和塑造的恰恰是人的灵魂。

首先,文学要有自审意识。

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

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

难怪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

建立自审意识要以对人性的认识为基础。

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

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

这个故事隐喻着人类的进步,也隐喻着个人的成长。

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采用了“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

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罪。

于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再猥琐,甚至涅槃出一种“庄严的气派”。

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要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

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这种思考极为深远。

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应该具有人类良知。

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

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别样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精析版):现代文阅读3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精析版):现代文阅读3 Word版含答案.doc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精析版):现代文阅读3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秋来查干湖李旭光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

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

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

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3)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3)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15分)不染袁炳发高三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完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耐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街坊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敦厚些的邻居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吗?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夫妻生的!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

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了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

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

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24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

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5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了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

杨直心里想,他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文学类阅读作业(全国卷用)一、【2019届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阿成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

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

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

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

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

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

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

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采野花。

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

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

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

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

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

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

于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点睛: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 专题二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 专题二 Word版含解析

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幸会,妈妈张春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

那个年代的屠夫看不起坐办公室的,男人看不起女人,双重歧视。

我妈妈不服,就学会了杀猪。

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穿着黑色的皮围裙,按倒一头猪,手起刀落,干脆利落。

后来我妈走到哪儿,那帮屠夫叔叔们就跟到哪儿。

她的本职业务也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

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

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

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

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

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

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

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我和另外两个小女孩走在路上,一个20多岁的男人来和我们说话,然后挨个儿抱我们,说要掂掂有多重。

我看到他抱起一个女孩,撩起了她的衣服,突然觉得不对,大喊一声:快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妈妈的早期教导,当时会发生什么事。

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

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

”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

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生命就像一缸米郭文斌(1)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时间是物质的,具体的,就像手上的粉笔,只要你写,它就会短下去;又像阳光下的雪,即使你不动它,它也会薄下去。

总之,现在在我心里的时间它是量化的。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有一个总量。

就像一缸米,只要你用,它总会完。

(2)那么拿这有限的时间来做什么,就成了关键。

假如今天我盯了一天股市能够赚十万元,自己是赚了还是赔了?通常看来,肯定是赚了。

但在我看来,肯定是赔了,因为你时间之缸内的一碗米没了。

也许有人说,那你不去股市,这一碗米也没了啊。

对,但对还有更高超越性追求的人,他就会把这一碗米用在终极目标上,哪怕进项不多。

(3)因此看来,目标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精神富翁也许不反对财富,但财富应该是朝着精神高地行走时产生的副产品,比如你讲完一堂课,临行对方给你一个红包,那就是你精神劳动的副产品,它也许没有你守在股市上挣得多,但它的价值非常大,因为你点亮的是无数心灯。

(4)同样,文字是能够看得见的时间。

比如现在,我在电脑上写下一行字,看上去是写下一行字,其实是写下一行时间。

再打个比方,比如今天你写了一万字,为一个你并不看重的征文,你可以挣十万元奖金;对于真正懂得财富的人来说,他也不会为那十万元去写那一万字,他宁可拿用来挣这十万的时间写一千跟终极目标有关的文字,这虽是一千字,虽然可能只挣一百元,但它是朝着目标前进的,是正值;而那十万元奖金则是负值,因为你向终极相反的方面消耗了时间,你退步了。

(5)时间从嘴巴里也溜走了不少,一句话就是一粒米,两句话就是两粒米,有谁算过,或者有谁留心过,每天从我们嘴巴里溜走了多少米?大半碗吧?那么,我们时间之缸内的米就少了大半碗。

如果我们把时间看成是缸里的米,把每天从我们嘴里说出去的话看成是缸里的米,我们就会被吓一跳。

(6)人们之所以挥霍时间,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时间之于生命,是一个量,是一个限量。

(7)时间从我们眼睛里溜走得更多。

2023届全国卷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

2023届全国卷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拥有悠久礼乐文明的礼仪大国,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同时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

《周易·系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群伦理与政教伦理等包蕴礼义核心的礼仪文化。

《荀子·礼论》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强调礼仪文化依循三大伦理原则,即与天地协调的自然伦理、以祖先纪念情感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推崇君师为政教的政治伦理,这三者是“礼”的核心内涵,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

当代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新的社会生活自然需要相应的礼仪,传统礼仪遵循的三大伦理原则在当代社会必然发生根本的性质变化,即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而不是对天地神灵的被动膜拜;更强调家庭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而不是上下尊卑的严格等级区分;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牧民”统治。

以新的伦理原则处理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等的关系,既保留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底色,又体现了礼仪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传统礼仪以什么形式与当代社会对接,转化创新,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也是值得思考的。

以人情社交礼俗为例,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民之间形成特定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守望相助的互惠关系。

这种关系在宋人的《蓝田乡约》中有精准表述,所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学经典,一般读者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

修养不足会造成误读,不仅一般读者,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

近日,对于杜牧的《山行》,就有专家解曰:中国诗人对时令的转换很是敏感,秋气萧森,遂引发诗人”悲秋”之感。

其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明是说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鲜艳,哪里有什么悲凉之感?这不是悲秋,而是颂秋。

为什么专家对明摆在眼前的颂秋视而不见?因为人的心理不是一张白纸,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对外界一切信息刺激皆有反应。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只有与主体心理图式相应者才能同化而有所反应。

我国悲秋诗歌母题源远流长,学养不足者,容易以为这就是一切。

其实,古典诗歌中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可惜,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说是”逢秋即愁”,实际上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

并不全面甚或粗浅的积累,会形成某种强制同化模式,导致自我蒙蔽。

还可举一例,即对《木兰诗》的解读。

有专家出于英雄的现成观念,乃论断木兰英勇善战。

有专家还考证,北方兄弟民族,耕战合一,英勇强悍,置生死于度外。

然而细读文本,几无诗句正面描写木兰征战,与战事有关者,只有”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然而严格说来,这是行军宿营。

正面写到战事的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乃是写他人战死,木兰凯旋。

所以”英勇善战”并不出于文本,而是出于读者(包括专家)内心固有的男性英雄文化观念。

其实,木兰形象之价值,在其以女儿之身取代男性履行保家卫国之天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钱红莉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把家里唯一一个女儿嫁给了郑板桥的父亲。

郑板桥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

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和之意。

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里,学习八股文,然后参加科举、入仕……他真的这么做了,做得很辛苦,将大量时间用在温书赶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走。

郑板桥在赶考的遥远路途上,家庭随之发生了巨变,娇妻病亡,小儿早夭。

那时节,为了生计,他凭借天生的绘画才能,偶尔也去扬州卖画。

可是扬州繁华热闹,谁又识得一个叫郑板桥的年轻人呢?他的画少人问津,势在必然。

他郁郁地回到家乡兴化,继续沉浸在读书中,把中榜入仕视为最后的人生寄托,一试,二试,三试,尚算不负厚望,最后勉强地做上县令。

彼时,清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他已人到中年。

郑板桥是一个天生耿直喜好针砭时弊的人,二十几年来,他在县令的位置上就一直徘徊不前。

那个时代的一种官场风气是给皇帝身边的重臣写赋,如果讨得欢心,也许你就会平步青云。

历史上司马相如就是这样获得成功的。

但是写赋这种事,你叫郑板桥去做,他肯定做不好。

在六十一岁的时候,郑板桥终于想通,辞官归田(另有被革职一说),从山东回到江苏兴化老家,造绿园一座,遍植绿竹,广养幽兰,从事书画生涯,专心做起了职业画家。

古人一直没有走出读书为官的俗套,有人一辈子在这约定俗成的窠臼里沉浮,郁郁不得志,不知跳脱出来换一种人生。

郑板桥终于在六十一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

他这一步走得清醒,也白白把前半生浪掷。

人为何到了花甲之年才能想通悟透?这之后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终于有了郑板桥的一席之地。

“扬州八怪”中有五个人皆擅画梅花。

当时扬州城内盐商云集,富可敌国。

人富了以后精神难免空虚,想必会趋风迎雅,且喜好以梅自况,买一些挂在厅堂明志。

所以,梅花图在当时的扬州特别畅销。

郑板桥独辟蹊径,专攻竹、兰、石。

他一生都在画这三样东西,不知倦意。

他笔下的竹,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风吹的,不一而足。

“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他对自然造化的用情之深。

他一直主张以“造物为师”,在自然中发现奇景。

我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小楷,仔细读,认真辨,好比一篇百字小品,言简意赅,其意无穷——美食家从一只鱼头里看见江山,我通过郑板桥的小楷行书,同样可以望见人生,清淡、恬然、自足、祥和,自己成全自己。

不看作画年代,也明白这是老郑的晚年作品。

他早年的兰花图,微微用力了些,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像一张弓。

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一直处于突围的状态。

郑板桥的兰都在悬崖绝壁处,看他的题兰诗写得何等决然: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连浮云的喧闹,都不予理睬;浮云走了,更不挽留。

等到六十一岁回到家乡以后,整个人放松下来。

一颗心放下来,稍微弹一下,便奔上了更高的台阶。

所以,我非常理解他晚年的那些兰花图,终于自早年的悬崖绝壁处回到了他的庭院,好好地养在瓦盆,一样的幽香争芬。

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慢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拢住自己。

郑板桥的画好,众所周知他的书法同样了得。

从郑板桥的书法里,我同样可以看得见烟云——是兼顾了怀素的狂草逸态和黄庭坚的气势开张的一种独创的笔法。

在中国古代,历来视书画同源。

前人的绘画,一般都在书法里汲取灵感。

但到了郑板桥这里,他的书法往往从绘画里寻找灵感,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写的“也”字,乍看去仿佛是他画里的兰,运笔气势兰一样秀气端庄。

郑板桥虽没留下什么大部头的专业美术理论,但我看他给堂侄有限的几封家信,早已胜过了晦涩艰深的美术评论,甚至简直可当写作教材看,艺术大抵是相通的。

譬如,他教堂侄画竹,先画几竿竹竿,这样大框架画好,然后再慢慢描叶,风起时,叶要有起伏态,霜叶为润,雨叶滞重……写作同样如此,先把大的架构打好,然后再补充细节。

他对于竹叶四时变化认真仔细观察的态度别人难以匹敌。

郑板桥的画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

似简洁和顺,却深不见底,并与“四书五经”遥遥呼应。

所谓人生如墨,那个小时候被父辈寄予厚望的郑燮,在六十一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活回到自己,用一滴墨写起自己的人生来。

在生前,凭借字画他早已暴得大名。

在他死后,依然如此。

人们为什么总是痴痴念念他的水墨兰竹?那是因为在他的墨黑里,我们人人寄予了自己的心思,孤傲、自香、有节、有义……这是多数人的情怀,这个叫郑燮的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举司马相如曾以趋附的方式换取仕途升迁的典型事例,是为了与郑板桥形成对比,表现郑板桥耿直的性格。

B.文中“像一张弓”的比喻写出郑板桥天性傲岸、不与世俗为伍,但其精神绷得太紧,以致他画出的兰花都处于悬崖绝壁间。

C.郑板桥的书法别具一格,这得益于他常常从绘画里寻找灵感,郑板桥的书画造诣也印证了中国古代“书画同源”的理论。

D.作者认为艺术大抵是相通的,从郑板桥教堂侄画竹联想到写作,说明了写作同样也是需要先打框架再写细节的道理。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项,“其精神绷得太紧,以致……”强加因果,原文无此因果关联;“精神绷得太紧”理解有失偏颇;“都处于悬崖绝壁间”错,处于悬崖绝壁间的是早年兰花图。

2.文中引用郑板桥早年的题兰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①呼应前文。

说明早年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精神处于一种突围的状态。

②丰富人物特点。

题兰诗中“千山顶上”“妙香”“去不留”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郑板桥傲岸高洁的情操。

③形成对比。

此诗表现的郑板桥早年的精神品格和“六十一岁”之后的人生境界形成对比,既勾勒其人生历程,更衬托了其晚年的“通透”。

(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引用诗文的作用。

理解郑板桥早年的题兰诗要联系郑板桥个人的经历。

他早年的兰花图,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此时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精神处于一种突围的状态;诗歌言志,这首诗也表现了作者像兰花一样高洁傲岸的节操。

另外,从手法来看,“六十一岁”前后形成了对比,反衬出其晚年的“通透”。

3.文章标题“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探究。

(6分)答:答案首先,“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意味着郑板桥艰难的人生选择。

郑板桥生于书香门第,浸染传统风习,大半生致力科考为官,最终却辞官归田,回到自己熟悉的绘画领域。

其次,“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郑板桥选择的背后是放弃的勇气和抉择的智慧,他解去人生的枷锁,才耕耘出独特而别样的人生。

再次,“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要活得洒脱,活得通透,如此,才更能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题落脚点为“人生选择”“精神智慧”“人生价值”等,每点2分。

如有其他答题角度,于文有据,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要完成这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结合郑板桥的经历,可从“人生选择”“精神智慧”“人生价值”等角度来分析。

此题关键句是“在六十一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活回自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

一般把汉代方士设帐弄影招魂,视为影戏的肇始,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就是一例。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滥觞期。

当时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宋代都城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

宋代影戏相当繁荣表现在出现了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

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

“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之乐。

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影戏也被传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希腊等国家,至今希腊和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

明代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文人欣赏。

《剪灯新语》作者瞿佑有《影戏》诗一首,诗中描写影戏的情景,结句说“线索重看傀儡喜”,由此可知明代有称影人为傀儡的习惯,正如近代有人称“皮影”为“平面傀儡”一样。

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代,中国皮影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熟和繁荣局面。

其一,流传全国,形成了七大影系,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至青海、甘肃,几乎是遍布城乡,处处皆有影戏,而且酬神祭社、节庆娱乐,具有多种功能。

其二,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为世人喜好,不少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清代皮影人物。

其三,形成了悦耳动听的各种影戏唱腔,有的成为独立的戏曲曲种。

其四,剧目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中国影戏发展至清代,积累了大量的剧目,而且差不多都有写定的本子,海内外一些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有一定收藏,大部分在民间收藏,是一份具有独特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人类学资料。

(摘编自《中国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史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设帐弄影招魂,一般被视为中国影戏的开端。

B. 宋代的影戏制作材料的选用讲究,大致经历了由白纸到彩色装皮的演变。

C. 宋代出现镞影人之类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可见当时影戏已相当繁荣。

D. 皮影在清代空前繁盛,流传全国,具有酬神祭社、节庆娱乐等多种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力地阐述了中国皮影戏的发展概况。

B. 文章指出明代影戏受到文人的欣赏,并以瞿佑的《影戏》一诗予以佐证。

C. 文章从流传、工艺、唱腔和剧目等多种角度,阐述了清代皮影的空前繁荣。

D. 文章论述中国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是按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逐步推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