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十章 特殊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d926da8b19e8b8f67d1cb904.png)
外段膜暗电流↓ 电紧张方式扩布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医教园
38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锥细胞的换能与颜色 视觉 感光换能机制与视杆细 胞基本相同。 三种不同的感光色素, 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 视锥细胞中,分别对不 同波长的光线敏感。
医教园
39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三种不同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光敏感的 视色素 。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 不同。
医教园
1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晶状体调节 视网膜模糊物像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视觉皮层
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缩瞳核
睫状神经节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晶状体前后凸 弹性↓→老视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医教园
17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近点:眼作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物体的距离。 (1)近点为判断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近点距 眼越近,晶状体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强。 (2) 随年龄的增长近点距眼的距离增大。
医教园
35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
医教园
3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由视杆细胞外段细胞膜 对钠的通透性减小引起。 无光照时:cGMP控制的钠通道与钠泵平衡维持RP。 光照时:cGMP分解,钠通道关闭,导致超级化。 超级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医教园
3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能感受体内外环境变 化的特殊结构。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0babe23a2161479171128b0.png)
正 常 人 的 视 力 有 一 定 限 度 。
图:简化眼及其成像情况。
像高
像距
=
物高
物距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眼的调节
远物
一般看远物时,眼不作任何调节就能在视网膜 上清晰成像。
远点: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 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近物
看近物时,眼经过调节才能使呈现在视网膜上 的像清晰。 调节方式: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 球会聚等。
小结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掌握)。 感受器的分类。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
感受器的适意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掌握)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图:眼的组成模式图。
图:眼的水平切面示意图。
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明 亮的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 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敏度才逐渐增高, 能逐渐看清暗处的物体。
机制: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暗处 而突然进入明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 不能看清物体,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
图:远视眼的调节及其矫正。
图:眼的折光异常及其矫正。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1.属神经性结构,细胞间经突触联系(色 素上皮层除外)。
2.主要细胞分四层
色素上皮层 感光细胞层 双极细胞层
含黑色素颗粒 视杆和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
外段
内段 核
分布不均匀
终足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 感官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 感官](https://img.taocdn.com/s3/m/0440154676eeaeaad0f33056.png)
(二)内耳前庭机能(椭圆囊,球囊)
当头部上下位置改变,如前倾,后仰或作 直接加速度运动时,由于耳石的惯性及重 力作用,使椭圆囊毛细胞受到刺激,兴奋 经前庭神经传入延髓和小脑引起姿势反射 以保持身体平衡,球囊功能尚不清楚.
总的来说,椭圆和球囊的功能是接 受头部位置改变和直线加速度运动 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的改变, 以达到身体平衡,不致倾倒.
运动生理学
第十章 感官
本章导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视觉器官 听觉和位觉器官 本体感受器
第一节 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活动是将内外环境的 变化通过感受器的作用转换为N过程,传 到中枢N系统的一定部位,产生一定的反 射反应.同时在主观上产生一定感觉.感 受器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转换为神经过 程的现象,而感觉的产生则必需通过大脑缩活动 是实现各种各样的运动作用的效应器,肌肉 中肌梭是接受肌肉收缩的长短,肌腱是接受 张力变化刺激,能把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使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进行控制.
本体感受器对运动调节的机制如下:
1.本体感受器是运动反馈调节的物质基础 2.本体感受器的大脑皮质和运动中枢对运动行
各种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各有不同.在运 动实践中运动技能的形式以及每个运动动 作的完成都依赖于各种
感受器相互作用和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感 受.因此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特别注意提 高人体感觉机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活动 完成的.
一.眼球的结构和机能概述
第三节 听觉和位觉器官
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
一 本体感受器结构及其机能 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有各种各
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本体 感受器(深部感受器) 机体正常姿势的维持以及在运动中的平衡 维持,除了受视觉和皮肤感觉的调节外, 更主要的是靠深部感觉(肌觉,腱觉,关 节觉)和前庭迷路感觉(前庭和半规管) 来实现.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https://img.taocdn.com/s3/m/9d1b7fda360cba1aa811da7c.png)
Na 内流(Na 通道开放)(暗电流) Na 外运(Na 泵主动转运)
静息电位
光 照
光照
感受器电位
部分Na 通道关闭,Na 外运Na 内流
超极化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
传向视觉中枢
视紫红质
1个光量子
变视紫红质Ⅱ
激活G蛋白(Gt,传递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效应器酶) cGMP分解,cGMP↓ 外段视盘膜Na+通道关闭,Na+内流↓ 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终足神经递质释放
视觉代表区:
1 、位置:枕叶距状裂 的上下缘(17区)。 2、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 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 射到同侧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 射到距状裂的上 ( 下 ) 缘 ; 黄 斑区(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 的后(前)部。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1.暗适应 从明亮处进入黑暗处时,最初什么都看不见,经过一定
到耳蜗的,耳蜗的感音装置又是如何把声
波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冲动的。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1、听阈 对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 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 2、最大可听阈 当声音强度增加到一定 限度时,不但引起听觉,同时引起鼓膜的 疼痛,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
3、听域 不同声波频率的听阈 连线与 不同声波频率的最大可听阈连线所包含的 面积称为听域 。
在感受器细胞出现一过渡性的局部电变化。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把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 时,不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 将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 的某种特有的序列传入中枢,称为感受器 的编码作用。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以恒定强度的刺激连续作用于感受器 时,虽然刺激持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的脉冲 逐渐下降,主观感觉可减弱或消失。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8855d87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b.png)
中枢传导通路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感觉 信号经过多级神经元传递 和处理,形成特定的感觉 体验。
传出神经纤维
将中枢处理后的指令传回 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动作 或反应。
9
感觉中枢与感觉整合
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是感觉的高级中枢,对 感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整合。
感觉整合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不同感觉信 息相互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
失语症、失认症、失用症等
21
情绪与情感
情绪的生理基础
基本情绪
情感的种类
情感障碍
情绪中枢、情绪外周神 经环路
2024/1/28
快乐、愤怒、悲伤、恐 惧等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等
情感淡漠、情感高涨、 焦虑障碍等
22
06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可塑性
2024/1/28
23
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2024/1/28
神经递质与受体
自主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通过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 素等)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实现信号的传递和放大。这些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种类和分布决 定了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性。
18
05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2024/1/28
19
学习与记忆
01
02
03
04
学习的神经基础
神经元可塑性、突触传递可塑 性
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神经核 的神经元,它们的轴突构成运动 神经纤维,末梢形成运动终板支 配骨骼肌。
12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 其轴突,下达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
指脊髓前角的运动细胞及其轴突,它 们接受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其轴突 组成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和周围神经 到达所支配的肌肉。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知识讲解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37079d91eb91a37f1115ce2.png)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器官
循环系统
呼吸器官 消化器官
泌尿生殖器官
眼
皮肤 代谢
交感神经
心跳加强;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 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 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 (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 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二、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
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动物在一 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 经过多次反复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相当巩固地建 立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并表现出一整套 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整 套条件反射,称为动力定型。
3. 突触传递(图) 兴奋性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
4.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作用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5)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由神经元合成,神经 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 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 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循环系统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器官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下一张下一张下一张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类型轴体式轴树式轴轴式中间神经元抑制性兴奋性释放递质抑制性兴奋性作用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抑制机理超极化去极化生理意义调节传出神经元使活动更协调更精确感觉的中枢定位及时中止更精确举例交互抑制针刺麻醉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比较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毒簟碱型受体m型烟碱型受体n型存在部位所有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后膜内脏神经节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作用心搏抑制支气管胃肠平滑肌和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肌和节后神经元兴奋阻断剂阿托品箭毒六烃季胺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类型轴轴体式轴树式轴轴轴式中间神经元抑制性兴奋性释放递质抑制性兴奋性作用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抑制机理超极化去极化生理意义调节传出神经元使活动更协调更精确确感觉的中枢定位及时中止更精确举举例交互抑制针刺麻醉返返回返返回腱反射肌紧张诱因快速短暂牵拉肌腱缓慢持久牵拉重力作用感受器全部肌梭同时兴奋部分传入nfia特点全部运动单位同时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运动者快收缩肌纤维慢收缩肌纤维举例膝反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等颉顽肌抑制跟腱反射腓肠肌许多伸肌维持姿态负反馈返返回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72926e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1.png)
可塑性
感觉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即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影响下
,能够发生适应性改变。
03
运动神经系统
运动单位与运动神经元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末梢 形成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
《生理学》第十章神 经系统的功能
目录
• 神经系统概述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01
02
03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 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 种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
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负责将信息从感受器传递 到中枢和从中枢传递到效 应器。
THANKS
感谢观看
化、吸收等代谢过程,维持机体代谢的平衡。
行为稳态的维持
03
神经系统通过大脑皮层的活动,控制学习、记忆、情感、行为
等高级功能,使机体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06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的神经基础
神经元和突触
行为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神经网络,实 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神经递质和受体
种改变称为神经可塑性。
02
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
工作记忆主要依赖于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而长时记忆则与海马体和大脑
皮层多个区域有关。
03
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记忆的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存储涉及神经网络结构
生理学-感觉器官
![生理学-感觉器官](https://img.taocdn.com/s3/m/bdf8f9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4.png)
• 对相同刺激不同强度的编码:单一神经上冲动发放频率不同, 传输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机制:一个强刺激可以募集更多的 感受野加入对一个刺激的反应)
止疼药——阿司匹林
②代谢中产物的作用 • TXA2作用:
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同时是缩血管物质。 • 前列环素(PGI2):
抗血小板和舒张血管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 前列腺素:
a. 神经系统:升高下丘脑体温调节调定点,使体温增加;降低 痛觉传入神经兴奋阈值,致痛。 b. 免疫系统:抑制抗体的分泌,抑制巨噬细胞的增殖(负反 馈),抑制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作用,抑制淋巴因子的分泌。 c. 心血管系统:PGH2主要形成TXA2,引起血栓。 d. 呼吸系统:PGF等可是支气管收缩,PGE等可是支气管舒张, 哮喘病人支气管对PGF异常敏感,引起支气管痉挛。 e. 消化系统:抑制在食物的作用下胃泌素导致的胃酸分泌,增 加胃粘液分泌,保护胃肠道。
• 双极细胞层:连接感光细 胞和视神经。
• 神经节细胞层:视神经元 的胞体聚集处。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装置
(一)视网膜的结构层次
起横向联系作用和传递反馈信 息的细胞
• 水平细胞:分布在感光细胞层 和双极细胞层之间,其细胞突 较长,横向联系于各视锥细胞 与视杆细胞基底部之间。
• 无长突细胞:在双极细胞层和 神经节细胞层之间,其轴突与 各神经节细胞的树突相联系。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装置
(二)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构成暗视觉和明视觉系统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装置
《生理学》感觉器官生理ppt课件
![《生理学》感觉器官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f5b1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7.png)
开发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以更精确地模拟真实环境刺激和测量生理 参数,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注个体差异和复杂性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复杂性因素,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 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感谢观看
THANKS
皮肤感受器类型及分布
温度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表层,对温 度刺激敏感,包括热感全层,对机 械刺激敏感,如压力、
振动等。
痛觉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全层及深层 组织,对伤害性刺激敏
感。
痒觉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表层,对轻 触和搔抓等刺激敏感。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
温度觉传导通路
触觉传导通路
壶腹嵴
是位觉斑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 运动的刺激。
前庭器官功能
平衡觉
通过前庭器官感知身体平衡状态, 维持身体姿势。
运动觉
通过前庭器官感知头部在空间的 位置和运动状态。
协调眼球运动
前庭器官与眼球运动系统有密切 联系,协同完成视觉定位功能。
前庭反应及原理
前庭-眼反射
01
当头部在空间发生位置改变时,眼球发生反向移动,使视觉轴
内耳结构与功能
内耳结构
包括前庭窗、蜗窗、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耳蜗,前庭窗和蜗窗分别与中耳 相连,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负责平衡感觉,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内耳功能
接收中耳传递的机械能,通过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 脑进行听觉识别。
听觉传导通路及原理
听觉传导通路
声波经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传递,最终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至大脑皮 层听觉中枢。
听觉原理
声波经空气传导或骨传导至外耳,经过外耳、中耳和内耳的放大、传导和转换作用, 最终被听觉感受器接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对神经信号进行加工 处理,形成听觉感知。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https://img.taocdn.com/s3/m/f194b2a8bed5b9f3f80f1c33.png)
(1)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内有
囊泡,里面有递质。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膜—
膜上有受体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 膜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 Ca2+通道打开胞外Ca2+进入突触 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 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 受体结合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 开放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 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 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 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 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 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 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 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 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4、神经对效应组织的营养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由N元合成,通过轴浆运输,在末梢经常性释 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 内在代谢活动。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 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N缝合,经N再生→ 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 恢复。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 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cAMP 5-HT2 ↑IP3/DG -HT3-7
↑K+ ↓K+ ↑Na+等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 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前角。
1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末梢释放递质ACh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
4 神经肽及其受体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225c4cd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f.png)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觉器官是人类生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帮助我们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这些器官包括皮肤、眼睛、鼻子、耳朵和口腔,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1. 皮肤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也是最外层的保护层。
它由三层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包含了感觉神经末梢,负责感知外部刺激,如触摸、痛觉、温度和压力等。
表皮还含有味蕾和嗅觉神经末梢,使我们能够感受味道和气味。
真皮包含了毛囊和汗腺,它们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体温。
皮下组织是起保护和缓冲作用的层,同时也是能量储存的地方。
2. 眼睛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解读和理解外部世界。
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
角膜是透明的前部覆盖层,虹膜是有色环形结构,晶状体是透明的双凸透镜,视网膜使用光线转化成神经信号,视神经将这些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理解。
3. 鼻子鼻子是感知气味和味道的主要器官,它由两个孔洞和许多味蕾组成。
鼻子中的气味分子会激活味蕾并产生所谓的气味痕迹。
不仅如此,鼻子还可以帮助在感冒和过敏情况中排除陌生物质。
4. 耳朵耳朵是帮助我们感知声音的器官。
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组成。
外耳包含了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含了鼓膜、鼓室、听骨和喉头,内耳包含了前庭和耳蜗两个部分。
当声音进入耳朵时,外耳会将声波汇聚到鼓膜上,鼓膜开始振动,所产生的振动会被转化成中耳中听骨链的运动,最终被转化成神经脉冲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5. 口腔口腔中的味蕾负责感知味道,而牙齿和舌头则负责辅助咀嚼和咽喉。
口感官有一个专门的约束和管控味道的聚集区,能够帮助我们分辨和识别各种不同的味道。
综上所述,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人类生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帮助我们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感觉器官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加深,我们相信在未来,感觉器官的潜力和可能性仍将会不断被挖掘和发掘。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名词解释)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0c7e1afc4ffe473368ab68.png)
1.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2.感觉器官(sense organs)感觉器官是由一些在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它们的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
3.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of receptor)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剌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sensory transduction)每种感受器都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换能器,其功能是把作用于它们的那种特定形式的剌激能量转换为神经信号,再进一步转换成以电能形式表现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5.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引起传入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前,首先在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出现一过渡性的局部电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6.感觉编码(sensory coding)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经换能作用转变为动作电位后,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剌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种作用称为编码作用。
7.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of receptor)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持续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脉冲频率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8.视敏度(visual acuity)视敏度又称视力,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是判断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功能的指标。
以能够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9.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使眼作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
10.远点(far point of vision)眼处于静息(即非调节)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f65c73ac1c708a1284a44f5.png)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脑病变
精选ppt
28
(2)腱反射 快速牵拉发生的牵张反射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中枢病变 2、牵张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肌梭内的螺旋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骨骼肌)
(二)脊休克 当动物的脊髓于高位脑中枢之间突然切断后,断面以下的
激。
(二)皮肤痛觉 快痛:刺痛 慢痛:烧灼痛
精选ppt
26
(三)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内脏痛:内脏受到刺激引起的疼痛。 刺激:牵拉、痉挛、缺血、炎症 特点:发生缓慢,定位不准确,伴其他症状。 牵涉痛:内脏病变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
过敏。 特点:定位明确,先于内脏出现
精选ppt
27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任何躯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基
本中枢(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引起骨骼
肌兴奋和收缩。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的引 起该肌肉收缩。
1.牵张反射的类型
(1)肌紧张 缓慢持续的牵张反射 维持姿势
43
四、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二)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做梦)交替出现
精选ppt
44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ppt
45
精选ppt
23
精选ppt
24
(三)嗅觉和味觉区
嗅觉投射到边缘叶;味觉投射中央后回下侧
(四)本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本体感觉:肌肉及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感觉器官的功能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感觉器官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c779159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7.png)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感觉器官的功能我们对医学基础知识里生理学各章节涉及到的重要名词解释进行整理,今天我们总结感觉器官的功能这一章节的名词解释,具体内容如下: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由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组成的复杂器官。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动作电位时,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转变成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为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近点:眼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致使远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以致视网膜上物像模糊,视远物不清,其近点比正常人近。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致使远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以致视网膜上物像模糊。
患者看远物时就需使用自己的调节能力,其近点比正常人远,视近物能力下降,称为远视。
暗适应:人长时间处于光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明适应:人长时间处于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听阈: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中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称为听阈。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问答题)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ec1baed0360cba1aa811da75.png)
173.何谓简化眼?如何利用简化眼判断物体在视网膜的成像情况?简化眼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简单的等效光学模型。
假定眼球由均匀媒质构成,折光率与水相同(为1.333);设定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折光界面只有一个,即角膜表面;角膜表面的曲率半径定为5mm,其节点在角膜前表面的后方5mm处,节点至视网膜的距离为15mm。
这个模型和一个正常而不进行调节的人眼成像情况相同,平行光线正好能聚焦在视网膜上。
利用简化眼可大致计算出不同远近的物体在视网膜成像大小,计算公式如下:物像的大小﹕实物的大小=物像到节点的距离﹕实物到节点的距离174.近视眼与远视眼看远物时在调节上有何不同近视眼与远视眼都属于非正视眼,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造成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在安静不经调节时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近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使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模糊的图像。
所以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使平行光线经辐散后进入眼内,使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远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不经调节也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
所以与近视眼相反,远视眼需戴凸透镜矫正。
175.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组成了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和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1)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处分布密集,愈近视网膜的周边区域视锥细胞愈稀少;视锥系统细胞间特别是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单线联系”,甚至还可能存在辐散式的联系,无视杆细胞的会聚现象;同时,视锥细胞还有三种吸收光谱特性不同的视色素。
因此视锥系统特别是中央凹处对光的分辨能力强,主司昼光觉和色觉,但对光的敏感度较差,中央凹在亮处有最高的视敏度和色觉。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https://img.taocdn.com/s3/m/d136f0b63b3567ec112d8a63.png)
3)5-羟色胺
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其主要功能
是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2.中枢神经递质
(3)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γ-氨基丁酸 和甘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前两种为 兴奋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 泛,尤以大脑皮质和脊髓背侧部等处 含量较高;后两种为抑制性递质,主 要分布在脊髓和脑干中。
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与递质结合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膜上,称为膜受体。下面主要介 绍与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类递质有关的受体。
1.胆碱能受体
(1)毒蕈碱型受体 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简称M受体)存在于副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它在中枢的分布极为广泛,脊髓、 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纹状体、边缘系统等处都有乙酰 胆碱递质及受体。乙酰胆碱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神经递质, 几乎参与了神经系统所有的功能活动,包括感觉与运动、 学习与记忆、觉醒与睡眠、内脏活动及情绪等多方面的 调节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7 页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9 页
某些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腺 垂体活动的多肽类神经激素,也起着神经 递质的作用,包括速激肽、阿片肽、下丘 脑调节肽、神经垂体肽和脑肠肽等。
(4)肽类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 20 页
(二)受体 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
二、突触
(一)定向突触传递 2.突触传递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局部电位能真实地反映和转换
外界刺激信号所携带的信息
6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把刺激转换成AP时,能把刺激包含的全 部信息转移到AP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 编码(encoding)功能 1、对刺激类型的编码:与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有关 不同刺激不同感受器专用通路
特定大脑皮层部位 这一原理称特异神经能量定律(law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20
(五) 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正视眼emmetropia :人眼未进行调节或通过调节可 以分别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非正视眼 ametropia或屈光不正(error of refraction)
3、双眼球会聚
近视物时,动眼神经使双眼内直 肌收缩,引起双眼视轴向鼻侧聚 拢,称~ (double eye convergence)或辐辏反射 (convergence reflex) 视网膜对称点成像,产生 单一视觉,而不发生复视
19
(四)瞳孔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游离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周围包绕结缔组织被膜 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
2
3
二、感受器的分类
感受器并不一定存在于感觉器官中
接受刺激来源的不同 外感受器 内感受器
接受刺激的性质不同 机械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光感受器
4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对某种特定的刺激形式最敏感,这种
单球面折光体 前后径20mm 折射率1.333 曲率半径5mm
用途:计算物像的大小, 计算正常视力 14
Reduced eye AB (物体大小) = ab (物像的大小)
Bn (物体至节点距离) nb (节点至视网膜距离) 节点(n),前主焦点(F),后主焦点在视网膜上
15
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远物体所 在之处称为远点(far point)
形式的刺激称为~ 适宜刺激在引起相应的感受器兴奋时,
所需的阈值 最低
光波-视网膜细胞 声波-耳蜗毛细胞
5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
转变为传入N的动作电位(AP),称~ 刺激感受器细胞
跨膜信号转导 相应的电位变化 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局部电位) 传入N的AP
定义:瞳孔大小随光线强弱改变,强光 瞳孔缩小,弱光散大
双侧性:光照一眼,两眼瞳孔同时收缩, 互感性对光反射(consensual light reflex)
反射通路:强光→视神经→中脑→动眼神 经→虹膜环行肌收缩→瞳孔缩小 这一通路位于瞳孔近反射通路的背侧
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 病重程度、麻醉深度的指标
7
1、对刺激类型的编码
感觉单位(sensory unit):是指一个感觉轴突 及其所有末梢分支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一个感觉 单位所分布的空间 范围,其大小对感 觉系统精确判断刺 激部位和区分感觉 分辨率具有意义
人指腹皮强度的编码
当视近物(6m以内)时,入眼光线呈辐散状, 经折射后物像将落在视网膜之后,使视觉变 模糊
看近物时,眼折光能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改 变,使物体仍能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这 一调节称为眼的近反射(near reflex)
(三)近反射(near reflex)
看近物(6m以内): 1. 晶状体变凸:主要
(折光能力调节)
第十章 特殊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觉生理概述 眼的视觉功能 耳的听觉功能 前庭器官的平衡觉功能 鼻的嗅觉功能和舌的味觉功能
1
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一、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构成 感觉器官(sense organ):感受某一特定感觉类型的器官,
由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所组成 特殊感觉器官:分布在头部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 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 receptor):一些专门感受体内、
18
2、瞳孔缩小
瞳孔直径1.5~8.0mm,反射通路与晶状体调节相似:动眼 神经缩瞳核发出副交感神经→虹膜环行肌收缩
→瞳孔缩小,即瞳孔近反射 (pupillary near reflex) 或瞳孔调节反射(pupillary accommodation reflex) 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像的边缘部分变清晰
适合于传递快速变化的信息,利于机体摆脱一些无 意义信息干扰,转而接受新异刺激
2、慢适应感受器: 适应出现的慢,而且不完全 适合于长期监测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状态,随时调 节可能出现的波动
10
每 秒 放 电 次 数
11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觉的产生:
视野内发光/反光物体 → 可见光(380~740nm的电磁波) → 眼的折光系统 → 成像于视网膜 → 视锥/视杆细胞感光换能 → 视神经纤维AP→ 视觉中枢
12
眼组成 折光系统: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感光系统: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眼球壁:
角膜-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右13眼
一、眼折光成像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光学特性 由于角膜的折射率明显高于空气的折射率,故入眼
光线的折射主要发生于角膜前表面
(二)简化眼(Reduced eye) : 假想的人工模型,光学参数和其他特征与正常眼等效, 用于分析眼的成像
刺激强度:强度 感受器电位幅度 AP频率 刺激强度NF 数目
刺激的持续时间: 如果感受器的适应发 生较慢,传入纤维AP 的总量随时间延长而 增加
感受器对刺激强度和 刺激持续时间的编码
9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传入NF上的冲动频率 逐渐下降甚至消失,此现象称为适应(adaptation) 1、快适应感受器:适应现象出现快,程度完全
2. 瞳孔缩小(光量调节) 3. 双眼球会聚
(眼球的调节)
形成清晰视觉
17
1、晶状体变凸
模糊视觉到视觉皮层 皮层脑干束到达中脑 动眼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 睫状神经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 晶状体的折光力 辐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 清晰物像
近点(near point):眼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物体所在之处 年龄 →晶状体的弹性↓→近点远移:老视, 用凸透镜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