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亲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高一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高一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

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烛之武退秦师_百度百科

烛之武退秦师_百度百科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请求您来做这件事。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 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荆轲刺秦王》全文翻译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烛之武退秦师》古诗_作者左丘明_古诗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烛之武退秦师》古诗_作者左丘明_古诗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译文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

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4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一、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同“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之。

二、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若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若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主人、某某主办方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古义:有求于您今义:求儿子5.以烦执事古义:表示敬称,婉指秦穆公今义:管某事的人6.微夫人之力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7.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3.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晚;名作动,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⑧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⑨。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⑩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佚之狐:郑国大夫。

⑦若:假如。

⑧辞:推辞。

⑨已:通“矣”。

⑩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陪:增加?行李:出使的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疆,疆界。

?阙:侵损,损害?说:通“悦”,高兴。

?因:依靠。

?敝:损害。

?知:通“智”,明智。

?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原文、翻译对照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原文、翻译对照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原文、翻译对照《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篇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f cn y i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zhu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 e〕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eng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sh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 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 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最新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最新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2023春·湖南·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行李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撤走B.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给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宜兴中学拟成立“模联”,并策划交流活动,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学做外交家”。

大家准备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案例学习外交之道,你是模联核心成员,请你和模联社员一起参与以下活动:
活动一:外交家需要胸中有丘壑,眼中有乾坤,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需要理性分析。

请你在前期自主学习本文的基础上,结合地图,分析郑国国家面临的危机形势。

活动二:外交家烛之武在接受任务时心绪复杂,做出决定很不容易。

请你替烛之武代言,谈谈临危受命的原因。

(1)基于势
(2)激于义
(3)感于礼:郑文公以礼相待。

(4)出于利
冯梦龙对烛之武的评价,但是如果此时烛之武此时七十岁的时候,则有一处不合理:“夜缒而出”。

在《左传》中,烛之武一共出现两次,另外一次是在文公十七年: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

这里的“往年”应该是文公十七年的前一年,也即十六年,“夷”指的是当时郑国的太子,翻译为:去年正月,烛之武去,陪同太子夷去朝见你们。

公元前637年郑文公三十六年晋重耳过郑
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晋秦围郑
公元前628年鲁僖公三十二年秦晋殽之战
公元前611年鲁文公十六年烛之武朝晋
而烛之武退秦师在公元前630年,与朝晋的那一年相比,中间过去了19年。

因此七十岁有点不科学,大概五十岁左右。

郑文公此时此刻的年龄大概不小于六十岁。

通过两个人的年龄对比,我们再来看这段对话,年龄稍长于自己,但是说话口气这样谦卑,烛之武应该颇为感动。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活动三:烛之武的游说之辞是经典的外交辞令,非常精彩。

社团演习会上,你想把你的妙悟分享给未来的外交家们。

请写下你的1--2点妙悟,作为脱稿演讲的提纲。

我们先读一下这段外交辞令,看看有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尊之以礼:不卑不傲,尊之以礼。

如“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劝说的口吻。

“秦、晋围郑”,尊敬的表现,“晋侯、秦伯围郑”。

许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大家思考这里郑国给的利益大不大?只是提供食宿,并不是多大利益,怎么能打动秦国?看看地图。

郑国有点九省通衢的味道,秦国必然是要向东边扩张,郑国交通便利,而且经济发达,向东扩张,必然经过郑国。

因此,这里不是简单的利益,而是可以帮助他扩张领土,可以允许他的军队驻扎。

像晋国不可能希望秦的强大,修昔底德陷阱。

而秦国是否听懂了烛之武的话呢?这段最后,“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并让他们掌管郑国的“北门之管”
挑之以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晋文公是否“朝济而夕设版焉”?为何混为一谈?这两个人都是晋国的国君,君主的背后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国家,给秦国传递出这个国家不讲信义。

陈之以理:
攻打郑国的理由本身未必站得住脚。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满口仁理,最后他的“亦去之”颇有落寞的味道,但是在《史记》中,晋文公的走并不是那么简单。

做了两件事:第一,杀了郑文公的弟弟叔詹;第二,扶立公子兰(在晋国做过人质)。

烛之武是否把国家的利益送给他国?是否妥当?弱国无外交,两害相权取其轻。

外交的本质是让步的艺术,只有让步才能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朗读注意语气:
秦、晋围郑(尊敬的语气),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谦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稍作停顿,留给对方思考的空间)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义愤填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活动四:社团想向全校师生宣传本次活动,海报上烛之武的画像旁,需要配上对联,请你试拟一副。

上联:不亢不卑,徒手对酋敌。

下联:有礼有节,掉舌止干戈。

(“掉舌”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不紧不慢,言语退秦师;有勇有谋,妙口说秦君。

(学生完成)
课外活动:
活动后有同学提出:如果当初郑文公一定要派烛之武去晋侯那儿,烛之武该如何措辞呢?请你用今天学到的游说技巧,模拟烛之武的口气,用白话或文言写一段说辞,不超过300字。

评课:
读史的方法来读史。

(例如大事年表)
读文言的方法读文言。

读经典的方法读经典。

(这恰恰是今天的背景下,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尝试的一个新意。

钱穆先生的弟子余英时在回忆他的文章中说过,任何经典都有两层意义。

第一层叫原义,第二层叫。

任何讲点都有在当时的情境中产生的意思,这一层不能误解。

任何经典在当今的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如何找到学习的新的意义。


为什么需要情境?君子善假于物也。

什么情境才是好情境?并不一定就是真实。

情境+语境+上课的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