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原理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通过调整经济总量、结构和分配,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调节经济波动、促进就业、控制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介绍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点。
一、宏观调控的背景和目标宏观调控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背景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矛盾的日益突出等。
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周期波动、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等。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影响经济的总需求。
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影响经济的货币环境和金融市场。
三、宏观调控的周期性和灵活性宏观调控具有周期性和灵活性。
周期性表现为经济总量的波动,经济周期一般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宏观调控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而灵活性则表现为宏观调控的可调节性和可适应性,即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调控政策。
四、宏观调控的效果和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和影响需要通过经济指标来评估。
常用的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
宏观调控的效果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还会对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产生影响。
五、宏观调控的挑战和应对宏观调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信息不对称、政策滞后、政策协调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六、宏观调控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动,宏观调控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未来的宏观调控将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总结起来,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稳定经济增长、调节经济波动、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
什么是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引言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宏观调控的概念、原则、手段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是指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进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调整收入分配等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
其核心是通过政府的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引导,以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宏观调控旨在通过调整国家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影响经济的运行状态,使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并避免出现波动和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宏观调控的原则1. 均衡性原则:宏观调控的首要原则是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保持经济各领域的均衡发展,防范和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状态出现。
2. 稳定性原则: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包括物价的稳定、就业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等。
只有稳定的经济环境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
3. 可持续性原则: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调控过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确保经济发展长期而稳定。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以达到调节经济影响力的目的。
例如,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收来抑制过度投资和消费,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
通过提高或降低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水平等,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3. 投资政策:投资政策是通过调整和引导投资行为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等方式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4. 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改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手段。
第四编 第十六章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
第一节 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 一、宏观调控 • 宏观调控也称为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
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 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中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 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了实现这个 目标,必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 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和体系
• 一、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公法•Biblioteka 行政法 经济法 民法市场监管法
宏观调控法
合同法
• 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对比分析
• 1、理论基础
• 都以国家干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 但市场管理法所依据的是直接干预理论,而宏观调控法则 是间接干预理论。
•
宏观调控法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干预实现其职 能,从而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选择,由此可看出, 它为市场主体所确立的是一个间接的标准,具有可选性, 如通过体现法律规范特点的一些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等,明确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信息,哪些市 场交易活动因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而受到鼓励,哪些不符合 国家经济政策而受限制等。
• 3、以下选项属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目的的是()。 A、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B、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C、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D、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 ABCD • 4、以下对宏观调控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通过设立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规范来影响其行 为 B、建立“政府指导企业”的直接干预市场的法律机 制 C、主要通过经济政策来改变市场交易环境,并通过 交易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选择 D、“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干预市 场方式 • CD
税收调控法的基本原理
税收调控法的基本原理一、税收调控法的概念税收调控法是指通过政府对税收政策的调整,以达到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等目标的一种法律手段。
二、税收调控法的基本原理1. 宏观调控原理宏观调控是指以国家经济总体规划为基础,通过政府对税收政策的调整,来影响和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增长速度适度稳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适度干预原则适度干预原则是指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政府应该根据市场情况和社会需要,在必要时采取有组织、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干预。
在税收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费等方式来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在制定税收政策时要考虑到各方利益关系,尽量避免损害某些群体利益或者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在税收调控方面,政府应该采取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对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
4. 稳定原则稳定原则是指税收政策应该具有可预见性和稳定性,避免频繁调整导致市场不稳定。
在制定税收政策时,政府应该考虑到长期效益,避免短视行为。
5. 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效益原则是指税收政策应该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在制定税收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其对企业投资、创新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作用。
三、税收调控法的具体实践1. 减免税费减免税费是指通过降低企业负担来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方式来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
2. 差别化征税差别化征税是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别化的税收政策。
例如,对于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可以适当降低税率,对于高污染行业可以加大税收力度等。
3. 调整税收结构调整税收结构是指通过改变各种税种之间的比例关系,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例如,可以适当减少企业所得税和增加个人所得税,以实现财富再分配。
4. 鼓励外商投资鼓励外商投资是指通过减免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等方式来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第⼀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第⼀节宏观调控概述⼀、宏观调控的经济学依据现代国家⼀般实⾏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经济发展受着市场机制这⽀“看不见的⼿”的推动。
但是,市场经济有其⾃⾝的局限和弱点。
⾸先,市场经济往往导致⾃⾝不能解决的社会公正问题。
市场经济激发个⼈潜⼒,往往会导致贫富分化,进⽽对社会公正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次,市场经济⽆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再次,市场还会造成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市场失灵现象。
对于市场经济的上述弊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把“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结合起来,共同作⽤于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种途径。
⾃发⽣了1929-1933年那场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长久、最⼴泛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宏观调控的竞争性市场经济逐步替代了所谓的⾃由放任的⾃由市场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越来越重要。
20世纪以来,不同国家都以不同⽅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不介⼊经济⽣活的做法,更多地注意发挥了“有形之⼿”(即国家⼲预)的调节作⽤。
我国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同样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同时也要搞好宏观调控。
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中国市场经济经济基础。
政府宏观调控也得到了经济学理论的⽀持。
综观近现代西⽅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种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脉络,⼏乎都是围绕着如何选择、运⽤好宏观调控政策,以便解决经济增长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诸多⽭盾这个基本点来展开的。
不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核⼼,主张强化国家⼲预和“⾚字财政”政策的凯恩斯学派,还是强调货币“单⼀规则”运动的货币主义,或是供应学派和近些年⼜重新抬头的新凯恩斯主义等等,都概莫能外。
⼆、宏观调控的涵义在中国,宏观调控是指以中央政府(central govornment)为主的各级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合法律地采⽤参与和影响经济运⾏的⼿段,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为,从⽽对⼀定范围的经济总体进⾏调节和控制的政府⾏为。
宏观经济调控的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调控的名词解释宏观经济调控(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系统进行全面调节和管理,以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实现社会公平。
宏观经济调控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涉及诸多经济领域和政策措施,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迅速推进,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不定和市场风险增加,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补充。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周期理论,即经济发展会出现周期性波动,需要通过调控手段来平衡经济波动;二是总量经济学理论,即通过调节总供给、总需求和总产出来实现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增长。
宏观经济调控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以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金融市场;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以实现经济平衡和社会公平;投资政策通过调控投资行为和投资方向,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产业政策通过组织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就业政策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就业保障,以增加就业人口和稳定社会。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方法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方法包括定量调控和定性调控。
定量调控是指通过设定具体的指标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的。
例如,通货膨胀目标率、经济增长目标率等。
定性调控是指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方法还包括控制性充填、直接调控、间接调控等。
控制性充填是指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市场利率,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的。
直接调控是指政府直接干预市场,通过指令性文件、规章制度等手段来调整、引导和控制经济行为。
间接调控是指政府通过改变市场环境和条件,间接地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经济发展的使用技巧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增长与通胀
经济发展的使用技巧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增长与通胀经济发展的使用技巧: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增长与通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是国家繁荣和人民福祉的关键。
然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增长与通胀等问题。
为了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并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利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的使用技巧,并讨论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胀。
一、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宏观调控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其中,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和资源配置,从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二、利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1. 减税政策减税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减税,政府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企业利润,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降低企业税负可以激发企业的生产活动,促使企业增加投资和扩大规模,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2. 增加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保障和教育投资等方式来增加支出,直接刺激经济活动。
例如,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会促进相关行业的需求增长,进而带动经济的整体增长。
3. 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引导资金向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倾斜,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给予补贴的方式来鼓励研发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三、利用财政政策控制通胀1. 调整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可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例如,提高某些商品的消费税,可以抑制其需求,减少市场供应,进而控制物价上涨。
2. 调整政府支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来控制通货膨胀。
政府减少支出,可以减少对市场的需求,避免过度刺激经济,从而控制通货膨胀。
3. 加强财政监管加强财政监管,打击非法经济活动和违法投机行为,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宏观调控法原理(共9张PPT)
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 RRR:RMB Deposit-reserve Ratio ▪ 2021年11月29日,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
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 今年内第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后的 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可一次性冻结银 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
三、调整方法
2021年11月29日,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横向配置:不包括司法机关,也并非所有的立法与执法机关。
▪ 货币调控:多少货币在市场流通 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
性质:法定性(主体、权源、内容、程序); 编订、修改经济计划,并执行。 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内第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宏观调控法原理
优选宏观调控法原理
2、特征
▪ 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 ▪ 对象:总量调控、结构调控; ▪ 主体:政府(中央/地方?); ▪ 性质:法定性(主体、权源、内容、程序)
; ▪ 手段:间接调控(市场机制能解决的问题就
无需宏观调控); ▪ 体系:财政、金融、计划等方法综合协调。
3、范围/体系
▪ 总体上是间接的、宏观的 ▪ 1、计划指导 ▪ 编订、修改经济计划,并执行。 ▪ 完不成计划怎么办? ▪ 2、相机抉择 ▪ ——广泛而有限度的授权 ▪ 3、利益诱导 ▪ ——变量(经济参数)调节
▪ 4、强行控制?
二、宏观调控权配置
▪ 张守文:《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3期。
▪ 信贷调控:现有货币总量下,多少货币通过 RRR:RMB Deposit-reserve Ratio
体系:财政、金融、计划等方法综合协调。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1. 什么是宏观调控?在经济领域,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来影响和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并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
2. 宏观调控的背景和必要性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容易出现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失衡。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显得十分必要。
只有通过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才能调整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促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3.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3.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债务等手段,来调节和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财政收入调节、公共财政支出调节、税收政策调控等。
通过加大或减少财政支出、税收制度改革等措施,来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3.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调节和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率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方式,来调节市场资金供求,从而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3.3 地方政府政策地方政府政策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区域开发、产业引导、项目扶持等手段,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调节当地经济结构的政策。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政策举措,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调整。
3.4 外贸政策外贸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对外贸易的政策,包括减免关税、扩大出口、促进进口等措施。
通过调整外贸政策,可以促进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调整国际收支的平衡。
4. 宏观调控的实践和效果宏观调控的实践表明,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有效地调整经济运行的总量关系,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维持和稳定经济发展。
通过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可以提高国内投资、消费等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可以调整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维护货币稳定;通过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外贸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为实现有效监管,宏观调控法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经济手段(如税收、利率、汇率等)、法律手段(如制定法 规、规章等)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宏观调控法实施的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国际收支状况
就业率
反映经济总体增长情况,是评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 标。
衡量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反映货币购买力的下降程度,是评 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法的体系
包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构成完整的金融法律 制度。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调整国家在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如金融监管关系、 金融市场交易关系等。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包括金融安全原则、金融效率原则、金融公平原则等,保障金融市 场的稳定和公正。
计划法律制度
计划法的体系
定。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与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是在20世 纪3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是国家 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 的重要手段。
在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经历了 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宏观调控法 逐渐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03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定义
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 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一方为国家, 另一方为经营者。
市场监管关系
市场监管关系定义
市场监管关系是国家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 系。
市场监管具体对象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专题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考点知识阐述】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加强宏观调控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②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
对国防、治安、消防等物品的供给不能用市场机制去调节,而是国家和政府根据国防现代化和维护社会的需要投资兴办。
有些部门和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如枪支、弹药、麻醉品等。
③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A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
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等影响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B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一方面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C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调节管理经济的手段。
(4)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拓展延伸】2、几种宏观调控手段的比较3、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区别(1)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正当行为和两极分化。
(2)盲目性: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3)滞后性: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误区指正】关于宏观调控的几个误区指正(1)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宏观调控法原理 财政法 金融法
宏观调控法原理
▪ 一、概述 ▪ (一)宏观调控 ▪ 1、宏观调控的含义 ▪ 是指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变量
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 2、宏观调控的特点 ▪ 1)以社会总供求和总需求为调控的宏观目标。 ▪ 2)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 ▪ 3)以经济规律为运作机制。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善于利用利润平均 化规律分配社会财富;善于利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 ▪ 3)适度调控原则 ▪ 3、宏观调控法的构成 ▪ 1)计划法、产业政策法 ▪ 2)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 3)国有资产法 ▪ 4)对外贸易法
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 财政法定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形式上的要求,它旨在 保障民主原则在制度上的实现。一般表现在财政权力 (利)法定、财政义务法定、财政程序法定、财政责 任法定。
▪ 财政健全主义:所关注的是财政运行的安全稳健,旨 在降低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运行不至于偏离安全稳健 的目标。其核心问题即在于,能否将公债作为财政支 出的资金来源。
▪ 财政转移支付又称财政补助支出。一般表现为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失衡而将部分 财政收入无偿的让渡给下级政府、企业和居民 时所发生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
▪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和财政补贴两大类。
▪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划分为下述几种形式:
经济法第三编第八章宏观调控法概述
经 济 法 学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Economic Law
第八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一、宏观调控法概述
二、宏观调控权
三、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Economic Law
一、宏观调控法概述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1、宏观调控是现代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 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中央政府为 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 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的运行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过程。 (李兴山《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 2、定义:在பைடு நூலகம்国,宏观调控,即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 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 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Economic Law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Economic Law
3、特征 (1)主体是政府,唯有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才有反映总 量运行的经济要求,可能具备制定克服总量失衡的制度及政 策的能力。 (2)基本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 (3)调控手段是综合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 段、计(规)划手段等。 (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体系 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需要规范,其各类手段需要法律保障, 宏观调控法应运而生。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一体两翼”中 的另一翼,我国《宪法》第15条第2款规定“国家加强经济 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Economic Law
1、概念:指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2、调整对象: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具体包括:(1)财税调 控关系;(2)金融调控关系;(3)规划调整关系;(4) 产业调控关系;(5)固定资产投资关系;(6)储备调控关 系:特殊领域的战略性物资储备制度,如粮食、棉花、外汇、 土地、石油等(7)对外经济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特点:(1)是一种经济关系;(2)国 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间接调控为主;(3)国家或国家 授权的机关始终是一方主体;(4)其实践已纳入国家经济 法律体系的轨道。 3、体系:财政预算法、税法、金融法、产业结构与布局规 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经济稳定 增长法和对外贸易法等。
宏观调控法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善于利用利润平均 化规律分配社会财富;善于利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 ▪ 3)适度调控原则 ▪ 3、宏观调控法的构成 ▪ 1)计划法、产业政策法 ▪ 2)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 3)国有资产法 ▪ 4)对外贸易法
▪ 五、政府采购法
▪ (一)政府采购概述
政府部门为 进行政务活动或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最终消费需要, 以来源于财政拨款的资金,按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以 购买者的身份从国内、国外市场购买所需货物、工程 和服务的行为。
▪ 与民间采购相比,政府采购具有以下特点:
总结,是国家宏观调控管理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 ▪ 决算必须按照规定编制决算草案,提请国家权力机关审
查和批准后方可生效。 ▪ (八)法律监督和违法责任 ▪ 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两次向本级人大或
者人大常委会做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 四、国债法
▪ (一)国债和国债法的概念
▪ 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举借的各种债务的总称。具体说它是指中央 政府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借款的方法,来募集一部分 财政资金,以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当债券到期时,国家则必 须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 二、宏观调控法的制度要素
▪ 宏观调控法旨在为宏观调控权的行使、宏观调控行为的适用等 设置法定的规则。
▪ (一)调控主体 ▪ 1、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中央与地方 ▪ 地方政府有没有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 缺乏相应的信息条件;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结构与导向,决定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一、宏观调控的概念与意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对经济总量、结构、价格、就业等方面进行调节和控制,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
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1.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投资行为,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水平的目标。
2.财政政策: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状况和公共支出水平等手段,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投资行为,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3.产业政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扶持重点产业等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向优势领域集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4.区域发展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组合,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三、宏观调控的实施方法1.定向调控:针对具体问题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刺激消费、扶持中小企业等。
2.数量调控: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影响经济总量和价格水平。
3.价格调控:通过改变利率、汇率等价格机制,引导市场行为,达到稳定物价水平的目标。
4.结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革体制机制等手段,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四、宏观调控的影响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就业增长和社会公共利益等目标,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负面影响。
因此,在实施宏观调控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采取适当的政策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五、宏观调控的实践案例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包括减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2.2015年中国政府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减税降费、扩大内需等,以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就业。
宏观调控法复习重点
宏观调控法第一章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宏观调控即为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宏观调控目标:1、总量均衡;2、结构优化;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手段:1、财政调控:如转移支付、发行国债等。
2、税收调控:如所得税、消费税、印花税等。
3、金融调控: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4、计划:如国民经济5年计划。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法: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的初级宗旨即直接目的:规范和保障国家宏观调控行为,预防和克服市场失灵,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均衡和结构的优化,实现物价平衡、就业充分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和持续增长。
终极宗旨即根本目的:在实现初级宗旨的基础上,协调和解决国家整体利益和经济个体利益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一)调控法定原则:调控行为要有法律授权,依法调控。
(二)调控绩效原则:如经济适用房的“砖头补贴”—暗补和“人头补贴”—明补。
(三)调控公平原则:兼顾产业、地区、收入等方面的公平。
(四)调控适度原则:不能顾此失彼,要考虑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宏观调控主体是宏观调控行为人或行为的施动者,是宏观调控义务的承担者和宏观调控权力的享有者,限于国家。
宏观调控主体的权利:根据权利所处的环节分为立法权和执法权;根据权利所指向的方式分为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调控权;根据权利的强制性强弱不同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调控权。
宏观调控主体的义务:依法享有并行使宏观调控权。
宏观调控受体,即宏观调控对象,是宏观调控行为的受动者,也就是宏观调控行为的直接受影响者。
限于市场主体,包括经营者和消费者。
宏观调控受体的权利:市场主体享有经营自由权。
宏观调控受体的义务:接受宏观调控,注意区分指令性和指导性。
第十章 宏观调控法原理
一、宏观调控 法主体制度
(hónɡ ɡuān diào kònɡ)
(一)调控主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政府
(二)调控受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市场主体: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等
第十六页,共二十一页。
二、宏观调控权配置(pèizhì)制度
(一)概念
宏观调控权,宏观调控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力。 宏观调控权的配置:根据国家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地
2、金融法 3、财政法 4、税法 财政调控行为——财政调控关系——财政
法
第十四页,共二十一页。
三、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式
(一)一般(yībān)禁止式的调控方式 (二)积极义务式的调控方式 (三)有条件的允许式的调控方式
第十五页,共二十一页。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基本(jīběn)制度
第十章 宏观调控 法的基 (hónɡ ɡuān diào kònɡ) 本理论与制度
第一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宏观调控基本(jīběn)理论
一、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
(一)宏观调控 1.定义:对宏观调控在理论界虽然有着不同
表述,但学界趋同(qū tónɡ)的认识是:宏观调控 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 制。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即国民经济的供 求关系,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关 系。
(三)有条件的允许式的调控方式。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基本制度。宏观调控权,宏观调控主体依 法享有的权力。不同层级的宏观调控权的配置:中央地方之间
Image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一页。
和解决国家整体利益和经济个体利益的矛盾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hù dònɡ)和协调发
展。
第十二页,共二十一页。
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某些产 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 非竞争性,需要政府提供 或进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的政治学基础
民主政治理论
宏观调控法以民主政治理 论为基础,强调政府应当 回应民意,实现公共利益。
行政权理论
行政权理论认为政府具有 执行法律和制定政策的权 力,应当在宏观调控中发 挥主导作用。
促进功能
通过宏观调控法的实施,促进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国
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02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
宏观调控法的经济学基础
01
02
03
宏观经济学理论
宏观调控法以宏观经济学 理论为基础,旨在通过政 府干预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和增长。
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机 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实现 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政 府进行干预。
详细描述
结构优化原则要求国家在宏观调控时,关注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通过政 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
总结词
宏观调控法应遵循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
详细描述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要求国家在宏观调控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监管,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统一 。
宏观调控法通过规定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机关的职权、职责以 及行使职权、职责的方式、程序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 面,来规范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保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的实现。
宏观调控法的特征
全局性
宏观调控法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调整具有全局性的宏观 经济关系,以保障宏观经济秩序和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
宏观调控的原理和手段是
宏观调控的原理和手段是
宏观调控的原理和手段是指由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总体规模、结构和速度,以维护经济平稳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增长和社会稳定。
宏观调控的原理包括:
1. 总量调控原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来影响经济的总体产出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
2. 结构调控原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来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布局。
3. 预期调控原理:通过管理预期和市场信心,来引导市场行为和预期,从而影响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
1.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2.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
3. 产业政策: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
4. 区域政策: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投资政策和特殊措施,来促进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宏观调控的原理和手段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需要综合运用,灵活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
1、宏观调控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宏观调控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 3、宏观调控法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 集中反映
三、中国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1、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原则 2、政府调控法定原则 3、政府调控适度原则 4、注重调控效益原则
宏观调控法原理部分
民商法学教研室 肖丽丽
主要内容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二、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 三、中国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 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 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 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9%;农村居民家庭为 43.7%。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 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 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 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水 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 30至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 的恩格尔系数均在20%左右。